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

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培养计划介绍

专业名称:国际新闻学(05国际新闻传播) (专业代码:0503Z5)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突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娴熟的外语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管理能力,适应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人才。 具体而言,学生应具有以下素质和能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具有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第二,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性思维,了解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辨析国际形势与东西方差异,能够建中西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对接。 第三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新闻敏感与调查研究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够胜任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拍摄、现场报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第四,具有较丰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积累,通宵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成为特定领域中有影响的专家型新闻工作者。 第五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具有国际新闻传播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全球新闻传播中能够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准确报道。 第六,具有一定的媒介管理才能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可从事宣传、主流媒体国际报道和驻外新闻业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能够在国际机构。外事外交部们胜任媒介管理工作。 二、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1、本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阶段,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 2、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三、校内师资 通过双向选择、院系协调的方式,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直到毕业论文,并为学生安排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专业学习与实际实践,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将对校内师资实行定期考评。 四、校外师资 在培养过程中,将充分发挥我校的优势,调动校友资源,邀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的负责人、业务骨干、知名编辑记者,辅助课堂教学、开展专业讲座,提供在实习实践指导,并参与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专业建设。 五、英语培养 本专业强调学生的外语协调能力,尤其是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将外语与专业相结合,更好的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在外语培养方面,主要由以下措施: 1、人才选拔:要求本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八级,本科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高的英语六级成绩/托福成绩/雅思成绩/GRE成绩,或通过其他外语语种专业八级(日语国际一级)。 2、课程建设:我校目前正在建设12门国际(双语)系列研究生课程,完全可以满足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外语培养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安排了国际新闻采写、国际新闻评论,由外教讲授,并包含英语实践内容。除专业英语外,保证每天安排两节英语课程,持续性、不间断地训练学生的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课外练习:以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为单位,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定期开展英语课外练习,如点评国外电视新闻,观摩英语经典名片,并由英语外交和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各类新闻文体的中英文写作练习等。 4、专业讲座:通过聘请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中联部等部门的政府官员、国际新闻领域的资深外教,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这六大

《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实施方案

《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实施方案 根据申请项目的指导思想:设计是工程的核心,“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土木工程教育的灵魂。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能适应甚至能引导工程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就是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实践,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这一指导思想是符合国家的改革方针,符合年高校改革的八大举措精神。本项目将根据国家教学质量工程精神计划进行以下个方面内容的改革措施。 (一)调整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进一步调研,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座谈、研讨、论证调整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完善新的课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定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梳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便及时修改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由通识和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题设计、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科研训练、工程实践组成的课程体系,强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环节,以实践教学与设计教学贯穿始终为特点。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结合课程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研究和实践,要求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课程有专题设计内容,并定期开设学科进展和重大工程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实习实践环节,实验班学生原则上平均每年在实验室、设计院、施工企业、管理单位等进行实践训练一个月以上。

“双语教学”通过对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文献阅读等课程实行外文教材和英文授课,以增强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结合国外专家的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体验国际化培养环境,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 “专业基础”通过学习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等工程力学类课程和工程地质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在这些传统基础课程中明确演习内容,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加强习题、作业、研讨、实验、实习、专题等多种形式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拓宽。 “设计能力”通过对设计类课程和分散在其它专业课程的设计训练内容的建设与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土木工程设计课程体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力求做到使设计类课程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设计原理类课程,结合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的训练演习,并鼓励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自主实验、设计类专题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具备能在土木工程各专业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工程训练”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工程结构设计实践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等,为学生的课程演习,教学实习、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环节的训练,不仅对现代土木工程师执业知识和业务有了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拓展和深化了所学内容,增强了职业责任感,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

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实施方案

"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著名自动化专家、中国工业自动化教育开拓者之一的郎世俊教授的名字来命名。实验班的学生采用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根据“面向国际、加强实践、提升素质、强化锻炼”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设计能力、国际交流为培养主线,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通过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英语授课、专题设计、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科研训练、工程实践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2.选拔模式 第一学年结束,实验班从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大学习潜力或特殊专长的大一自动化类本科生中选拔30名优秀学生,作为实验班的学生。只招收英语学生,不招收小语种学生。 2.1报名基本条件 (1)信息学院的学生,自动化大类的学生学分绩点排名前30%。 (2)身心健康,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未受过学校纪律处分,无违法犯罪记录。 (3)大学英语起点二级班以上(含二级班)英语学分绩点3.0以上。

(4)无考试不及格记录。 2.2学生面试资格审定 满足基本条件的学生,按照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的学分绩点(总分)进行排名。对于托福成绩80分以上(含80分)或者雅思成绩6.5分以上(含6.5分)的学生,其两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均视为100分。排名在实验班拟招人数120%之内的学生,取得面试资格。 取得面试资格的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与信息学院教学办确认参加面试,如有放弃面试者,则排名在后的学生依次递补。 面试学生名单确定后,将会予以公布,进入面试名单的学生不得放弃面试。无故放弃面试者,学院将不再考虑该学生的专业选择志愿,直接予以安排。 2.3面试与录取 在学院范围内聘请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核。面试成绩百分制。 考生的综合成绩按照学分绩点占30%,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的平均分占30%,面试成绩占40%进行折算,由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名。综合成绩相同者,英语成绩平均分高者,排名在前。按照排名顺序,择优进行录取。 2.4其他说明 对于大类招生的学生,大一学年结束后,要进行专业分流,实验班选拔学生与专业分流同步进行,且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实验班属于“提前批次”,如果“提前批次”未能被录取,并不影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际班培养方案word参考模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0级国际班) 一、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代码:080601 授予学位:根据学生选择依据相关规定授予 标准学制:0.5+2.5+X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进步,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系统运行、工业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与特色 1、培养要求、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培养特色如下:0.5年为基础课阶段,学生依据进校时所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第一学期末经考核进入国际班的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按照本方案由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共同培养2.5年,期间进行强化英语培训,并在部分非语言课中选择采用英语材料进行双语教学;X年,依据条件国际班学生自愿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继续学习:选择国内学习的学生由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按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后续教学与管理工作,学习时间1年;达到出国学习条件的学生,可选择到国外相应大学继续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习,学习时间2年。 2、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磁理论基础、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子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中学创新实验班管理方案

中学创新实验班管理方案 中学创新实验班管理方案范文 为深化普高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普高阶段拔尖人才创新素养的培养工作,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申报普通高中创新素养培养实验项目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现就创新实验班(宜张班)管理方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办班宗旨 1、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优秀学生按照一种能够使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 2、积极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全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3、探索实验班管理新思路,尝试建立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自信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和高考综合竞争力。 二、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两个最大化”,即学生在校发展能力最大化和终身发展潜力最大化,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科学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宽广视野的高素质拔尖人才。理科创新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奖数理化生学科至少各一人,高考成绩95%上一本线,70%—80%上国家“211工

程”和“985”重点院校。 三、班级设置 辅导结束进行测试,组成2-4个创新理科实验班和1个文科实验班。每班42人,并且要考虑班级男女生合理比例。 四、选拔方法 分二批分别进行选拔。第一批12月底在学科竞赛一等奖或创新发明比赛获省一等奖基础上,二年成绩级段前10名中,各初中推荐参加姚余中学宜张班测试;第二批在明年4月底姚余中学提前自主招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初选,然后组成领导小组对初选的学生进行面试,最终选拔出320名学生进行提前辅导。 五、师资配备 1、班主任。班主任选任程序:全校各教师提出申请---组织教研组长对其教学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考察,组织年级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对侯选人的敬业精神、亲和力、班级管理能力进行评定----实验班管理者对侯选人本人情况了解进取心、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实验班领导小组最终拍板聘用。 职责:班级管理;协调学科教师、竞赛辅导教师的教学和交流;发现、培养拔尖学生;定期召开实验班的教育教学研讨会,举行学生家长座谈会,争取学生家长对实验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记录实验班管理手册。特设心理辅导教师一名,负责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发展。 2、任课教师:班级任课教师选用程序:全校有意向教师提出申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国际班培养方案2011-7-14_

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国际班)培养计划 1.Introduction 专业介绍 Civil Engineering is a specialty that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s in industrial and civil architecture by applying fundamental science theory and related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tool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of all kinds of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expertise, they are then capable of working on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housing building, underground structure,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y are growing to be advanc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ho master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hrough its consummate education system, th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dedicated to provid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cultivation so as to lay a solid grounding for your future success.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用基础科学理论及相关数学计算工具来解决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问题,同时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建筑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完善的教育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及全面的技术培养,为您未来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姚余中学创新实验班管理方案

姚余中学创新实验班管理方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为深化普高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普高阶段拔尖人才创新素养的培养工作,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申报普通高中创新素养培养实验项目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现就创新实验班(宜张班)管理方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办班宗旨 1、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优秀学生按照一种能够使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 2、积极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全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3、探索实验班管理新思路,尝试建立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自信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和高考综合竞争力。 二、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两个最大

化”,即学生在校发展能力最大化和终身发展潜力最大化,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科学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宽广视野的高素质拔尖人才。理科创新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奖数理化生学科至少各一人,高考成绩95%上一本线,70%—80%上国家“211工程”和“985”重点院校。 三、班级设置 辅导结束进行测试,组成2-4个创新理科实验班和1个文科实验班。每班42人,并且要考虑班级男女生合理比例。 四、选拔方法 分二批分别进行选拔。第一批12月底在学科竞赛一等奖或创新发明比赛获省一等奖基础上,二年成绩级段前10名中,各初中推荐参加姚余中学宜张班测试;第二批在明年4月底姚余中学提前自主招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初选,然后组成领导小组对初选的学生进行面试,最终选拔出320名学生进行提前辅导。 五、师资配备 1、班主任。班主任选任程序:全校各教师提出申请---组织教研组长对其教学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考察,组织年级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对侯选人的敬业精神、亲

物理学专业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2016

物理学专业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与特点) 1、继承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传统和文化,发扬交通大学的工程教育优势; 2、体现本系学科全面(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离子物理、光科学物理、天体物理、和理论物理)的特点,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3、符合本学科教学自身的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 4、贯彻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5、适应、引导国际化社会的人才需求; 6、反映国家实行本科通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其学科特点在于它所提供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描述物质特性的知识,一个更为重要的部分是导致物理学进展所形成的各种研究手段和认识方法,以及能揭示自然奥秘的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应用。 物理学并没有相应的制造业。但作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以及标准方法论的优势使物理学成为其它学科最能接受的理想合作学科,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各学科间以及跨学科协作中。物理专业毕业学生事实上能够适应相当广泛的职业领域,主要为: 1、各自然科学学科、应用科学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管理科学学科等后继学位的深造学习,或进入相关的研究及教育领域; 2、各类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制造业领域,发现新问题,寻找与分析新方法的开发领域,基本任务为目标导向创新和积累知识的行业或领域; 3、各类要求定量或半定量分析、需要具有细节说明能力,和需要处理复杂多元体系的新兴行业,如各类咨询服务、行业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 物理与天文系国际班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学科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角和英语环境学习能力。并为来自海外的留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其培养计划总体同物理学专业。但所有基础和核心物理课程以及数学课程为全英语教学。 二、规范与要求(分解要求:能作为选择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能被评价) A 知识架构[1] A1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基本知识(人文学科模块)——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A2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社会学科模块)——借助于某一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 1其中A1-A4为学校统一要求,各模块至少选修一门课程。A5为本专业要求

集团公司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集团公司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8年—2020年) 一、培养目的 集团公司标准化战略发展推动了人才职业化的需求,同时随着业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才职业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快速道”。通过实施职业化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外语交流能力,并具备在海外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培养集团全面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人才,具备在全局调动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导入人才职业化的概念,在人才职业化进程中挑选符合职业化素质要求的人员作为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 公司各级别人员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的数量和比例目标: ★高层管理人员(40人):25人100%高层干部(高级专家)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中层管理人员(100人):93人100%中层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管理人员(180人):382人中50-60%管理人员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主管级及以上100%成为职业化人才; ★基层班组长(60人):203人中的30-40%的班组长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有技能和具有大专文化的优先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一线产业工人(120人):2311人中的5-10%的一线工人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有技能和具有大专文化的优先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二)职业化人才的来源以“生性和外部引进”并行,前期以引进为主,部培养为辅。 “外部引进”职业化人才的来源:

★高层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引进有上市公司和海外公司工作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在集团公司进行培养; ★应届毕业生(硕士为主):每年引进50-80名制造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硕士),经过人才职业化培养程序进行培养后,随时赴各子公司工作、实践。 (三)职业化人才培养以区域市场分组,指定牵头人,哪个市场缺人由哪个组补,必要时可以互相贯通。 三、职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3-5年的时间打造一支职业化人才团队(替换/切换),包括技术、品质、销售、管理、财务、人资、采购、后勤服务以及职业型的蓝领人才。 (一)职业化人才素质要求 (1)深入了解经营企业的政策、法规、文化、市场、资源等问题;具有上市公司和海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2)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较高,适应力较好; (3)有较强的同理心、抗压能力,以及调动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服从集团工作安排,能够适应各地工作。 (二)类别目标及来源 根据公司培养XXX名职业化人才的目标,并根据集团公司现状,集团本土人才库中应储备以下人才: 高管按照每个岗位1-2人的储备,销售人才是国外销售公司人才的主力军,按照每个子公司10-20人储备,技术人才按照销售人才的50%储备,管理类负责支撑服务的按照每个子公司2-3人储备。一线工人主要为今后子公司生产制造链条储备,为子公司总人数的60-80%储备。 (1)高管6-12人:来源于销售公司中层、事业部高管; (2)销售人才60-100人:来源于销售公司及有销售职能的事业部; (3)技术人才(设计工艺、售前、售后支持)30-60人,来源于各事业部及技术中心; (4)行政、人事、财务管理类12-18人,来源于财务部、管理部、部分事业部; (5)一线工人(链条生产、生产支撑岗位)250-270人,来源于各事业部班组长、工人骨干、储备班组长等; (6)储备干部,20-40人,来源于事业部中层干部、技术及生产主管等。

福建农林大学创新实验班介绍

福建农林大学创新实验班介绍 从2011年开始,学校在具有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的优势学科的本科专业设置“创新实验班”,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设有农林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三种类型。学生(不含艺术类和省外专项计划批次录取的学生)可参加相关类型“创新实验班”选拨,学校组织的新生入学英语分级考试成绩作为入选“创新实验班”的条件之一,“创新实验班”实行以下的政策和措施: 1.学生享受的优惠政策。实验班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为50%;攻读硕士研究生后,中期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学校设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创新实验班学生开展国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或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实验班学生优先参加国家级、省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此外,创新实验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 2.制订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实验班学生按学科门类培养;二年级学生按学科大类重点培养;三、四年级分流学生进入学院相关专业学习,学院对实验班学生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或专业提高课程,加大双语教学授课比例。实行弹性学制及学分制。学制4年,在3—6年弹性学制内,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即可申请毕业。 3.采取名师授课制。实验班的课程由优秀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优先安排教学名师授课,以此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4.实行导师制。在全校范围内聘请知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实验班学生的导师并实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2名,导师负责指导专业学习和参与实践训练,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5.加强科研训练。依托实验班所在学科专业的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研究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6.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实验班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在实验班所属类型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学院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专业继续学习。7.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学校对开办创新实验班的学院、专业增拨一定比例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资助图书资料建设、学生创新项目、学生论文发表的版面费等教学业务费开支。8.施行三重管理机制。实行指导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重管理机制。每位学生除有导师外,还聘请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实验班所在学院安排优秀辅导员负责实验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及学习生活的指导。 通过以上政策和措施,学校全力支持创新实验班的开办,为创新实验班的同学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初稿)

附件2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新实验班(微电子)实施方案 为推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有效对接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构建高素质、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本科-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创办创新实验班(微电子),并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主要招收对电子、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强化其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扎实其理论基础;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技能训练条件,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设计、智能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对接研究生阶段学习,为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提供优质生源,同时提升学生继续深造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模式 2016级、2015级和2014级创新实验班采用特色课程模块的教学形式,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需修读该模块的必选课程,其中部分课程可免修所在专业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它课程可作为学生所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2017级创新实验班的组建及培养模式另行制订。创新实验班的课程特点: 基础课程:强化与考研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如数学、英语等,夯实基础,提升教学质量。 特色课程模块: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深造能力训练,可共享工程师学院的教学资源及实践平台。 三、管理模式 参照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博学班管理模式。2014级、2015级、2016级主要面向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生进行选拔。 1.选拔 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共同组织选拔,并在第一学期第13周末之前完成最终选拔工作。 对于2016级学生,采用高考成绩(20%),线性代数、微积分(I)与大学英语期中成绩(40%),以及面试成绩(40%)核计总成绩,择优录取不超过30人;

江财创新实验班计划

2011级国际经贸学院招生简章 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业试验班 培养方案 (国际贸易与财务管理) 一、培养目标 根据我校“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目标要求,顺应国际国创业教育形势,我校决定在国际经贸学院创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业试验班。该班在全校围选拔具有创业意向及创业潜质的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组成。 创业试验班按照“特色化管理、个性化培养、精英化教育、国际化视野”的办学思路,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和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公司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和创业潜能,毕业后能独立创办外向型企业或在涉外经贸企业、跨国公司、金融证券公司、政府外经贸管理部门开创性地从事外经贸企业经营与管理、跨国公司投融资管理、外经贸行政管理的中高级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培养特色 (一)特色化管理 1.小班管理。试验班为独立行政班,规模在30人左右,由国际经贸学院具有实践经验的院领导担任班主任。 2.授予双学士学位。试验班学生按照培养方案,修完各模块规定的学分,即可获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管理学(财务管理专业)双学士学位。 3.动态调整。试验班根据同学的表现和各项成绩评定,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如成绩不合格,将予以淘汰,淘汰的同学只能获得两个学位中的一个。 4.两段教学。试验班自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常规教学;第二段为灵活教学,主要开展专题讲座、读书工程、创业实践、科研训练等教学活动。 (二)个性化培养 1.双导师指导。试验班为每位同学配备双导师,其中一名为学业导师,一名为实践导师。学业导师由本校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主要有企业中高层具有国际商务和财务管理背景的管理者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活动。

高中部实验班实施方案

高中部实验班实施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高中部 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打造高端质量,形成品牌效应,学校在高中各年级成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高中阶段进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办学目标: 1、打造高端质量:实验班一批升学率达85%,本科率100%,五大名校升学率达10%,1人以上进入全市高考前30名,力争1人以上考上清华北大。重点班一批升学率55%,本科率100%,1人以上考上五大名校。 2、形成品牌效应:以优秀的学生团队、一流的班风学风、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管理模式,打造高端质量,形成品牌效应,吸引优质生源。 3、促进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在优生培养上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探索高效的培养方法,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班级组建: 1、根据生源素质确定每届文理实验班数量,实施小班化教学,学校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成绩选拔,确保最优秀的生源质量。 2、实验班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在高一开学前根据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组建班级;高一上学期末文理分科后,根据学生成绩及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重新分班,保持相对稳定;在高三开学前根据学生成绩及综合表现,按10%比例实行进出机制,即实验班排名在后10%的同学退到平行班,平行班排名在前10%的同学进入实验班。 四、师资配备: 择优配备实验班班主任和教师,实施竞争上岗。遴选有高尚人格魅力、强烈事业进取心和突出班级管理能力的优秀老师担任实验班班主任;竞选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能吃苦耐劳、执行力强的优秀教师组建实验班教师团队。 五、教学策略: 1、调整时间安排:实验班从高一开始,每天上8节正课,每晚上4节自习课。增加 高考科目课时、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及训练课时比重,适当缩减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课时,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比重,充分占有时间先机。 2、优化课程设置:实验班的课程设置要在国标课程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学科的教 师均依据课标要求,按照学科主干知识与能力要点制定具体的学科教与学计划。适当引入新概念英语及数理化竞赛辅导等课程,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加知识输入和储备量,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和实战能力培养。 3、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践新课改要求,利用最先进的教 学手段,善于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读研式、自学式、活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相互质疑解惑,构建更加开放生动、充满活力的课堂。 教师要采用符合实验班学生特点的导学案制,切实做到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注重知识的拓宽加深,使优秀学生吃饱喝足。 4、强化能力训练:实行“日练周测月考”制。对实验班单独命题,单独布置作业, 单独制卷考查。坚决落实精讲多练精炼原则,大力强化学生实战能力。 (1)日练:教师在充分钻研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备课。讲授上对原理的剖析,范例的讲解,每节课不超过25分钟,学生练习巩固,学情反馈,纠错,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 2

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

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和相关法规,了解资本市场运作、公司理财业务及国际经济贸易业务,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国内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收筹划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及标准 ⒈知识结构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⑴数学知识:熟练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等; ⑵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状况等; ⑶人文科学知识:积累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等; ⑷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且能结合实际进行应用; ⑸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财政、金融、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并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⑹通识教育知识:熟悉哲学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数学思维与经济分析等知识。 ⒉能力 通过培养,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⑴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⑶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富有创造力,思路清晰,并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习惯; ⑷现场工作能力:能够适应现场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⑸表达、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人际交往,并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创新实验班”学生管理细则

“创新实验班”学生管理细则 为维护“创新实验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创新实验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椐《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和《福建农林大学“创新实验班”实施办法(试行)》(闽农林大教字[2011]77号)的有关精神,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一、“创新实验班”的建制 1、“创新实验班”本科四年采取独立“实体班”形式,由依托学院进行集中管理。按规定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干部,设置党、团组织。 2、三、四年级专业学习开始后,由依托学院根据具体情况按相关学院或专业指定学生联络人,以加强分流后各专业学生信息联络工作。分流后各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学院指定专人配合依托学院做好“创新实验班”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 3、“创新实验班”采取集中住宿、统一管理。 二、“创新实验班”学生的教学管理 1、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依托学院负责,相关专业的学院安排专人协助。 2、“创新实验班”一、二年级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集中培养,实行单独开班上课,配备优质师资和固定教室,开展小班化教学。 3、三、四年级的课程由依托学院制定开课计划,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根据人数的多少,独立组班或与相关学院相应专业普通班合班上课。 三、“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学籍管理 1、“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学籍由依托学院进行统一管理,各类学籍异动情况由依托学院报教务处处理。 2、毕业审核由教务处会同依托学院依据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审核。 3、“创新实验班”学生雅思成绩达6.5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 4、“创新实验班”毕业生名册及各类学籍档案按“实体班”进行统一归档。 四、“创新实验班”学生的评先评优 1、“创新实验班”学生综合测评由依托学院依据《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规定》(2009年修订)的要求,另行制定相关专项实施细则,以“实体班”为单位进行测评。 2、“创新实验班”学生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其他评优评先活动、研究生推免,均单独划定名额按“实体班”进行评选。 五、其他 1、各学生分流专业所在学院协同依托学院做好学生各类管理工作,及时将学生动态反馈到依托学院。 2、本细则即日起实行。其他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3、本细则由教务处、学生处负责解释。 福建农林大学办公室 2012年9月13日印发

东北育才学校“创新实验班”选拔录取方案

东北育才学校“创新实验班”选拔录取方案 一、录取计划 1个班,45人 二、录取对象与条件 创新能力、创新潜质出众,学习基础扎实,初中阶段参加科技活动(科技创新大赛和学科竞赛及其他科技类活动)表现突出,对创新实践有较强志趣的初三直升班(不含数学科技创新班、英语特长班和日语特长班)学生。 三、选拔录取办法 (一)报名原则 实行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 (二)录取流程 自主申报——>初审——>测试——>面试 1、初审 采取学生自荐与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个人陈述、推荐材料、证明材料;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在科技类活动中的表现及综合素质,考评组专家进行初审,初审通过者获得测试和面试资格。 2、测试

测试内容:基础测试(占测试成绩的70%) 创新潜能测试(占测试成绩的30%) 内容说明:基础测试包括数学(卷面100分,时间90分钟)和科学(卷面100分,时间90分钟,其中物理60分,化学40分);创新潜能测试(卷面100分,时间60分钟)。 3、面试 面试内容:科学素质和心理素养。 4、录取 测试成绩满分100分,面试成绩满分20分;择优录取。 四、监督机制 1、推荐和申请材料必须属实,如有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录取资格。 2、确保选拔录取工作公平、公正,测试结果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批。 3、全校公示录取结果。 4、东北育才学校纪委负责对整个考核录取过程进行监督。 五、日程安排 1、6月 30日公布方案

2、7月1日-7月5日申报并提交相关材料(材料以班为单位统一交到北校 初中教学处,7月5日中午12:00截止) 3、7月 6日-7月7日考评组审核申报材料 4、7月8日确定测试和面试名单 5、7月12日测试 6、7月13日专家面试 东北育才学校 2016年6月30日 东北育才学校“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理科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学校拟建立“创新实验班”,探讨在基础教育中学阶段进行理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为培养理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通过中学阶段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