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册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9
一、单项选择题1.郑观应曾批评洋务运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这实际是指〔〕A.中国失去了开展的机遇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2.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书籍3.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主要表现为〔〕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兴起“实业救国〞思潮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理论4.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如今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
〞由此可见〔〕A.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B.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5.“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不思整伤纪纲,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何钦?〞这一言论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D.革命派对立宪派的批评6.“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那么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那么有菲薄名教之心。
〞以上言论应出自〔〕A.魏源B.洪仁玕C.张之洞D.康有为7.近代中国某思想家撰文疾呼:“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那么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那么八家与内外蒙古是已;其曰高僧,那么卫藏之达赖、班禅是已。
是数者,皆汉族之所无而异种之所特有,是议权仍不在汉人也。
〞该思想家应是〔〕A.林那么徐B.康有为C.谭嗣同D.章太炎8.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人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权力得以开展主要是因为〔〕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风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9.王韬认为:“唯君民同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2课复习提纲【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诸子百家的众多领域的理论思想,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3——5课复习提纲【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3、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③西汉中期,王国势力膨胀,匈奴为患,当时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①宣扬“大一统”思想(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宣扬“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认为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天谴论)。
③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B.抑儒尚法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解析:选D据材料“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和“无本者不立”可知并非抑儒而是尊儒,据材料“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和“无末者不成”可知并非抑法而是尚法,D项符合题意。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韩非却主见“唯法为治”。
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A.荀子提倡“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解析:选B荀子虽然融合了法家思想,但其思想并没有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的基础,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不仅融合了法家思想,还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韩愈提出的“复兴儒学”与题干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宣扬“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内容,也与题干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消灭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解析:选B“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见,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4.《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解析:选D本题主见以德、劳等为依据选贤举能,故D项正确。
5.《春秋决狱》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解析:选A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和“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可知材料主要涉及法治,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 项错误。
阶段性测试题十七(必修三第三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莆田)伯利克里曾说:“雅典人纵使不能创造一切事务,但有权利判断一切事务。
”与这种说法相类似的古希腊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C.轮番而治D.认识你自己【答案】 A【解析】据材料中信息“人有权判断一切事物”,可确定A 项与其说法相似。
2.(2012·常州)西方社会思想史以普罗塔哥拉为创始人,这是因为普罗塔哥拉是第一个把某个主题加以研究的人。
这个主题是() A.人的周围世界B.人和人类社会C.人的道德价值观D.人的尊严和解放【答案】 B【解析】考查基础知识,普罗塔哥拉属于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
3.(2012·湖南师大附中)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这表明()A.人文主义已经兴起B.人文主义只是个别C.宗教束缚依然严重D.神学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答案】 A【解析】“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C、D两项;马基雅维利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说明人文主义不是个别现象,排除干扰项B项。
4.(2012·郴州)美国学者罗伯特·E·勒纳认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与这一观点直接相关的是()A.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文艺复兴的发展C.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D.启蒙运动的兴起【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关键词“科学、方法”“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这开始于文艺复兴,故选B项。
必修3 第5单元第2讲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一、选择题1.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大旗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并没有动摇封建的思想基础。
而新文化运动做到了,而且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大解放。
2.(2010·上海模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拜孔子,祀孔庙,倡读经,这主要是由于() A.儒学优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B.孔子思想符合时代发展潮流C.孔子、孔庙和儒家经典都是国粹D.迎合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因果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
A、B两项明显错误,C项既不正确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三项,选D项。
3.(2010·安溪、德化联考)光绪辛丑年,林纾“恶其名不典”,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易名为《黑奴吁天录》,林纾真正的动机是()A.纠正斯托夫人给小说取名的不当B. 林纾“不谙西文”,故作典雅C.“触黄种之将亡”,爱国保种D. 声援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答案】C【解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
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林纾将其易名的动机就是唤起民众的觉醒。
4.(2010·滨洲模拟)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担任北大校长后,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实际上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必修1 第2单元第1讲一、选择题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答案】A【解析】希腊的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形成;贫瘠的土地使更多的希腊人发展工商业,促使其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同样推动着民主观念的形成。
2.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A.妇女B.外邦人C.成年男性公民D.奴隶【答案】C【解析】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但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故黑格尔说的这一部分人是指成年男性公民。
3.(2010·合肥模拟)在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下列哪位同学的发言最贴切()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答案】C【解析】小国寡民的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选C项。
4.(2010·临沂·3月)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答案】C【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时采取的措施“陶片放逐法”,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体现了材料所述内容。
5.(2010·泉州·3月)伊索克拉底(前436~前338)说“雅典的学生已成为他人的老师;雅典已使”希腊人“一词不再表示一个种族,而表示一种精神面貌。
阶段性测试题十八(必修三第四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茂名)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
请问这个选项是()A.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B.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C.19世纪中叶的俄国D.19世纪以来的美术【答案】 A【解析】价值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2.(2012·耀华)台湾文化名人蒋勋(1947~)在其《孤独六讲》一书中指出《等待戈多》中“戈多”的名字源于“上帝”(GOD)一词的音译。
这意味着以《等待戈多》为经典的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体现了人们()A.厌恶战争,呼唤和平B.虔诚信仰上帝C.祟尚传统与权威D.陷入精神危机,呼唤心灵家园【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戈多”的名字源于“上帝”等信息可知,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体现了人们陷入精神危机,呼唤心灵家园。
3.(2012·浙江联考)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
讲题包括了:“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
为配合这项活动,学校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
这次活动的主题,应拟定为()A.启蒙运动的学术B.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C.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D.浪漫主义的文艺【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对西方文学艺术流派的理解能力。
歌德、拜伦、雨果、舒伯特都属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4.(2012·盐城)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美术流派的特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必修1 第6单元第1讲一、选择题1.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在()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④召开了政协会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④召开了政协会议不符合题意,以前也召开过政协会议(1946年),排除含④的选项,故正确答案为A项。
2.假如你有幸当选为人大代表,你在组织人大活动时必须依据的基本原则是() A.以法治国的原则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D.团结互助的原则【答案】C【解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2010·淄博)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
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
”邓小平的这段讲话在于强调()A.应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西藏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C.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答案】C【解析】邓小平指出实现民族团结的主要条件是“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C项所述符合这一条件。
4.(2010·上杭)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度,各州有自治权。
新中国“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地方不必服从中央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地方不必服从中央显然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5.(2010·莆田)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正含义,明确材料是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的。
也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1·济南三模)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些“方法和形式”的是()A.固定的粮食税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废除农奴制C.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二是口号的内容。
材料表明当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必修1 第3单元第1讲一、选择题1.伏尔泰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有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奠定英国这一政体基础的是()A.议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B.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D.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这一政体在英国的建立。
2.(2010·南京·2模)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答案】B【解析】“光荣革命”为英国的近代政治建设创造了条件,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才形成的。
3.(2010·上杭)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
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A.内阁B.议会C.首相D.国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国家大事最终需要巴厘满议允,这是英国议会的职能。
4.(2010·临沂·3月)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改革选举制度,除先后大幅放宽选举人的限制,也调整了选区。
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A.圈地运动B.工业革命C.责任内阁制形成D.政党政治完善【答案】B【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权利。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苏北四市)“(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 C【解析】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权利,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
所以C项符合题意。
2.(2012·潍坊)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科举制【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也参与政治,据此可知科举制符合题意。
3.(2012·潍坊)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答案】 C【解析】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后是士,实施层层分封,所以孤竹国内,当地长官由其诸侯任免,所以C 项符合题意。
4.(2012·丰台)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汉(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
”该文物有助于研究()①秦朝制度②秦始皇功绩③古代文字演变④秦朝灭亡原因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由材料“立号为皇帝”、“法度量……皆明壹之”“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秦朝通行的文字”分别可知①、②、③都正确,所以选B项。
5.(2012·丹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 B【解析】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基础建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防止分裂割据,所以B项正确。
由限制词“优秀”可知应是积极影响,A项排除。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专制集权,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是方式特点。
6.(2012·黄冈)“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
7.(2012·合肥)《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意思即:缙绅虽然地位很高,可是没有经过进士科考,终究觉得不够完美。
这样,以至于每次参加岁贡的不少于八九百人。
这说明了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故选C项。
其它各项均与材料不符。
8.(2012·云浮)《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答案】 B【解析】王沈“有俊才”,A项错。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可排除C、D两项。
材料说的是王沈少有才能,但因出身寒贫而被当时的豪强所压制,说明当时取官用人不依据才能,而是出身门第,结合时间提示“西晋”可知选B项。
9.(2012·苏北四市)“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了在明英宗时期内阁与六部等机构并重,内阁设立于明,A、B、D各项分别出现于秦、隋、清朝,所以选C项。
10.(2012·宁波)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答案】 C【解析】“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进而可联系到唐三省六部制,B、D两项旨在加强皇帝集权。
11.(2012·宁波)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材料未体现统治者的民权意识,排除④;同时,材料体现出对民的重视,所以②正确。
选B项。
12.(2012·茂名)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
这一职务是()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给事中D.通判【答案】 B【解析】由材料“十三个行政监察区”可联系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而将全国划分13个州,设置刺史监督地方。
所以选B项。
13.(2012·济南)“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
”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答案】 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据时间限制隋或者是唐,排除实行于汉代的B项;由材料“贵族力量逐渐衰弱……被职业官僚所代替”强调的是世袭制的松动,排除A项;故选D项。
14.(2012·潍坊)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明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
”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
从材料可以看出()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宋初,重文轻武,士受到重视,材料中宋神宗时“杀士”受到反对直至作罢,说明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体现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与影响。
“士可杀,不可辱”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①②③项符合题意,④未体现,故选A项。
15.(2012·西安)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B.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C.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答案】 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即藩镇的问题,尤其是司法方面的问题,所以排除A、B两项;因为A项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项旨在限制知州的权力。
提刑按察使司设立于明代,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排除D项。
16.(2012·衡水)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这种现象表明()A.宋代思想有民主化趋向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仁宗时严格的等级色彩日趋淡化,进而反映的是门阀制度的松动。
17.(2012·唐山)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答案】 A【解析】“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长盛不衰体现了人们重视血缘亲情,这根源于西周时期盛行的宗法制等制度形成的重血缘的传统。
18.(2012·日照)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答案】 C【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避讳制度指“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旨在强化尊卑等级。
19.(2012·浙江六校联考)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下列对“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恰当的是()A.说明唐代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人特别多B.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专制C.宰相们集体议事,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D.唐代政治具备了分权制衡的“现代属性”【答案】 D【解析】“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设置众多宰相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从而实现皇权的集中,与今天西方的分权制衡有本质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