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3.2等边三角形(1)》导学案

《12.3.2等边三角形(1)》导学案

《12.3.2等边三角形(1)》导学案
《12.3.2等边三角形(1)》导学案

《12.3.2等边三角形(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使用说明:先自学课本53页至54页练习,并独立完成学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一、导学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2)等腰三角形 、 、 互相重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 三角形,即 叫等边三角形。

3、思考:

(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到等边三角形,

能得到什么结论?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

(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二、达标练习

1、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AD ⊥BC ,AE=AD ,

则∠ADE=______。

2、下列几种三角形:①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②三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

形;③一边上的高也是这边上的中线的三角形;④有一外角为120°的等腰三

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3、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是AC 的中点,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D ,DM ⊥BC ,垂足是M ,求证:M 是BE 的中点。

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 ∥BC ,交AB , AC 于D ,E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

5、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 图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6、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上的高,∠BDE =∠BDE=∠CDF=60°,图中有哪些与BD 相等的线段?

C B E

M A

D E D C A

B D

F

C

第2题 第3题

三、拓展提高

1.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求证:?BC=3AD.

D C

A

2、如图,△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3、如图,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D,求∠DBC的度数。四、能力提升

1.如图,点E是等边△ABC内一点,且EA=EB,△ABC外一点D满足BD=AC,且BE平分∠DBC,求∠BDE的度数.(提示:连接CE)

E

D

A

B

2.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AC于F,AD交CE于H,

①求证:△BCE≌△ACD;

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E

D

C

A

H

F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教学案《课前预习单》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预习单 ★1 古诗二首 第一步:朗读古诗,识记作者(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第二步:再读古诗,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1.《咏柳》的作者是,诗人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2.《村居》的作者是,诗人描写了早春二月,儿童们兴致勃勃地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 第六步:我的疑问:

★2 找春天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把春天比作。她,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第六步:我的疑问:

★3 开满鲜花的小路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邮:左右结构,右边的“阝”不要写成“卩”。 递: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辶”的写法。 原:半包围结构,由“厂”+“白”+“小”组成。 第五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故事,它运用的手法,讲述了长颈鹿大叔寄来包裹,鼹鼠先生不小心把包裹里的小颗粒漏在路上,春天的时候,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上开满了鲜花的故事。

第六步:我的疑问: ★4 邓小平爷爷植树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写的是1987年4月5日,83岁高龄的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柏树的经过。如今,这棵柏树已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第六步:我的疑问:

《菩萨蛮》导学案(带答案)超实用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 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课文: 1、概括上下片内容分析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的形象下片写了梳妆打扮的过程。这首词塑造了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贵妇的形象。 2、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3、感情探究: 假借写女子,实际写作者自己仕宦之途的不得意,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和悲哀。 【迁移训练】 眼儿媚(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二年级语文雷雨导学案

二年级语文雷雨导学案 雷雨 导学目标: 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导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感情朗读 导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 检查预学案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天气变化 导学案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扩词练习 说记字方法 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习 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 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

读读。配雨声齐读。 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上台展示。 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新课标网 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感情朗读 观察天气,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读 读好日记 二、写字教学 认读生字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二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马营小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姓名:崔杰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教”。(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难点)。 3.了解青蛙的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的道理(难点)。增加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了解小蝌蚪的演变过程;搜集有关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的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小动物的图片、头饰;查找介绍青蛙及其他小动物成长的资料。(教师) 课时安 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 节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识字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导入:池塘里有一群 小蝌蚪,他们想找自己 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 妈是谁,她在哪儿。我 们跟他们一起去找找, 好吗?(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题。重读“找”, “妈妈”要读得亲切一 些。 1.学生对比观察图片,认识蝌 蚪和青蛙。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读 准字音。重读“找”,“妈妈” 要读得亲切一些。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 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 片,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 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引导学生在读中识 记、理解生字。 (1)边读课文边在文中 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1.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同桌之间开展自学。自 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 号,圈画生字,反复认读和识 记生字,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 识记生字环节,教师 要注意利用课件和游 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也可制作汉字部 件,进行拼字游戏、 扩展词汇。

2018-2019学年人教B版选修1-24.1流程图教案

4.1流程图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程序框图. 2.了解工序流程图.(重点)3.会画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流程图 (1)构成元素:图形符号,文字说明,流程线. (2)起点与终点:通常会有一个“起点”,一个或多个“终点”. (3)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4)常见的流程图:程序框图和工序流程图. (5)优点:流程图可以直观、明确地表示动态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步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思考:流程图只能用带箭头的流程线来表示各单元的先后关系,对吗? [提示]对 2.工序流程图 描述工业生产的流程图称为工序流程图. [基础自测] 1.思考辨析 (1)工序流程图的画法是唯一的.() (2)在流程图中,其基本单元之间用直线连接.() (3)工序流程图是流程图的一种.() [答案](1)×(2)×(3)√ 2.程序框图中的判断框,有一个入口和() A.一个出口B.两个出口 C.三个出口D.四个出口 B[判断框里的条件的结果只有两种:是或否,所以有两个出口.] 3.表示旅客搭乘火车的流程正确的是() A.买票→侯车→上车→检票

B.侯车→买票→上车→检票 C.买票→侯车→检票→上车 D.侯车→买票→检票→上车 C[根据生活经验知选C.] 4.如图411,该程序框图的功能是判断正整数x是奇数还是偶数,则①处应填________. 图411 r=1[若r=1,则x是奇数; 若r≠1,则x是偶数, 故填r=1.] [合作探究·攻重难] 程序框图 图412

[解析] 由循环结构知,S =0+1×31+3×51+…+9×111=21111=115. ∴输出的结果为115. [答案] 115 1.某市的士收费办法如下:不超过2.3公里收7元,超过2.3公里的里程每公里收2.6元,另每车次收燃油附加费1元(其他因素不考虑).画出相应收费系统的程序框图. [解] 设收费为y , 则y =8+2.6(x -2.38,0

《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教学学案 靖安中学彭丽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它选自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花间集》;它的作者是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一首好词,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会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菩萨蛮》就是这样一首好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介绍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生,他们在高中语文必修四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词,在选修课本诗歌部分也学习了很多词人的作品,对词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理科生,他们平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文学类的书,更别说古典诗词了,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扩展,不符合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的要求,诗歌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从做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通常是失分很多的一个题型。 所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学情介绍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背诵出这首词。 “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韵、向上的精神、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提高学生诗歌方面的能力背诵可谓必不可少。 ②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也是《新课标》评价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二,又因为本文主题的含蓄性,所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在体会文本的语言、音律、情感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热爱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三。 四、教法与学法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背后支撑的基本方法还应是“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两个方法迢递千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以教法我采用诵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法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

第2课时 圆的认识(2)教学教案

第2课时圆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 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 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流后再汇报。 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 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

《菩萨蛮》韦庄导学案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七单元第二课 《菩萨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韦庄词“明白晓畅,疏朗秀美”的语言特点。 2. 透过词句,体会情感。 3. 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后入蜀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庄为宰相,终于蜀,谥文靖。 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有男女之情、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离乱、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2.写作背景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本词是第二首。黄巢起义后,藩镇混乱,韦庄避难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即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 3.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韵“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作停顿; 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些。 4.字词解释 游人:这里指漂泊江南的人 合:应当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凝霜雪:像凝结起来的霜雪一样 皓:白 须:应 【问题探究】 1.作者表达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2.“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隐藏意思是什么? 1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3. 诗词从哪些方面写“江南好”? 4寄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总结概括】 【课堂练习】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课下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练习册作业。 3、预习下一课。 2 / 2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圆教案1、圆的认识 第2课时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圆 1、圆的认识第2课时 认识扇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扇形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提示: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教科书第14页的例3,例3是扇形的认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根据整体与部分(圆与涂色部分)的关系,认识圆心角、弧、扇形。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扇形、扇环等物体,但对于扇形的具体特征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扇形,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新课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的概念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彩色粉笔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折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扇贝、扇形藻、折扇等实物图片) 教师谈话:这些物体都分别叫什么? (预设: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教师可提问: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接受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扇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预设:它们是圆的一部分,形状像一把扇子。 2.认识圆心角。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出下图。 教师在上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教师可强调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独立性检验

第三章统计案例 §3.1独立性检验 一、基础过关 1.下面是一个2×2 则表中a、b处的值分别为() A.94、96 B.52、50 C.52、60 D.54、52 2.在2×2列联表中,四个变量的取值n11,n12,n21,n22应是() A.任意实数B.正整数 C.不小于5的整数D.非负整数 3.如果有99%的把握认为“x与y有关系”,那么χ2满足() A.χ2>6.635 B.χ2≥5.024 C.χ2≥7.879 D.χ2>3.841 4.在吸烟与患肺病这两个分类变量的计算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χ2>6.635,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吸烟与患肺病有关系,那么在100个吸烟的人中必有99人患有肺病 B.从独立性检验可知,有99%的把握认为吸烟与患肺病有关系时,我们说某人吸烟,那么他有99%的可能患有肺病 C.若从χ2统计量中得出有95%的把握认为吸烟与患肺病有关系,是指有5%的可能性使得推断出现错误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5.某高校“统计初步”课程的教师随机调查了一些学生,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为了判断 选修统计专业是否与性别有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得到χ2=50×(13×20-10×7)2 23×27×20×30 ≈4.844,因为4.844>3.841.所以选修统计专业与性别有关系,那么这种判断出错的可能性为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6.在2×2列联表中,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越大,相差越大的两个比值为() A.n11 n11+n12与 n21 n21+n22 B. n11 n21+n22 与 n21 n11+n12 C.n11 n11+n22与 n21 n12+n21 D. n11 n12+n22 与 n21 n11+n21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老师卷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知识链接】 花间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 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军占领黄巢起义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赏析】 1、熟读诗歌,默写诗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wàn)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诗歌大意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菩萨蛮导学案(教师)

菩萨蛮(其二)(教师) 【学习目标】1.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2.把握韦庄明白 晓畅的语言特点,体会该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3.理解花 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重点难点】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借助 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预习案 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新课导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 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 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知识链接】 1. 走近作者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 (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 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和弟妹失散, 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定,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 难。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 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 川节度使王建。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 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 岁卒于成都花林坊。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韦庄的诗集名《浣花 集》,其词和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曾有长篇叙 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2.了解背景 韦庄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韦庄是五代十国时 期词人。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军占领黄巢起义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 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 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本词为第二首。黄巢 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 3.花间词派和婉约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 个文人词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 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 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 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 的意境,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 而真切。 【整体感知】 1.熟读诗歌,默写诗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 ú)边人似月,皓(h ào)腕(w àn)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新地问题详解《留侯论》学案

12、《留侯论》学案 编写:李会霞张晓娟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 一、正字音 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 贲()育倨()傲鲜()腆() 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 二、重点实虚词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602 0845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 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了解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1、导入新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2、: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

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⑽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⑿(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预习案 【自主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