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起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例如,对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的情绪体验、对个人前途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学习重要性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

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基本形成,对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是针对什么性质的事物发生的。例如,有的同学的情感经常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发生,有的同学则是对生活琐事发生。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倾向变得较为固定。

3.情绪的强烈性。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例如,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集团利用青年人单纯和情绪的强烈性,挑动不少“红卫兵”加入造反派,甚至参与打砸抢,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不少损失,自己也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4.情绪仍不稳定。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女同学的月经、痛经、闭经,男生的梦遗、手淫等使他们情绪紧张、不安。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

在教师具有良好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学生情绪情感的活动特点,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预防学习中的高度焦虑状态等策略,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并根据时间、地点和环中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情绪不够稳定,消极体验过多,自制能力较差。调查表明,有20.7%的人在听到别人的指责时心里会别扭很长时间;有24.8%的人做错事后时常会感到惊恐不安;有49.77%的学生曾经感到心里烦躁又无处诉说。

情绪的易激动性。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

情绪两极性明显。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例如,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甚至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又灰心丧气、极端苦恼、悲观和自卑。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例子已不鲜见。

情感的开放性与文饰性相交织。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文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如,浙江金华某中学杀死生母的中学生徐某,平时的表现就非常好,还曾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仇恨甚至蕴含杀机了。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维持和促进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机能。它具有多成分——表情、体验和生理;多纬度—激活度、紧张度和享乐度;多品种——喜、怒、悲、惧等基本情绪和同情、内疚、焦虑等复合情绪,以及多水平整合——感觉与认识、意思与无意思水平等极为复杂的结构和特征。因此情绪情感会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专注与学习,就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境等选择最佳的方式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消极情绪加以疏导

第二节进行有效沟通需注意的几个要素

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的发挥谈话这一思想教育载体的作用,谈话行为的主体之一—辅导员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前提:

1、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打铁先需自身硬”。

对于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来说,第一,要有渊博的知识。追求美是人的本性, 知识渊博本身就是美。渊博的学识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只有如此, 才能给予学生不曾有的东西, 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 这样思想与情感更易于交流。第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辅导员人格魅力之所在, 只有爱学生才能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目的。第三,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俗话说“志同道合方可共事”。共同的兴趣使师生更能谈得来, 更易于交流。但要把握和引导兴趣的方向。学生的兴趣往往更多取决于愉悦性而缺乏有益于气质修养的兴趣。辅导员要爱学生之所爱, 同时又要爱学生所不爱且又让人受益终身的爱好, 通过师生的交流, 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

2、要做到有准备的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谈话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对学生要做充分的了解和调查,结合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设计出科学的谈话内容与方式。例如对于以下几类特点的学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内向型”学生,不善于言辞。与他们交谈时,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使他们感觉到辅导员是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的。要善于抓住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时豁然开朗。

“巧言型”学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与他们交谈时,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掌握事实根据,对其谈话内容去伪存真,使其心服口服。

“谦虚型”学生,遇事谨慎,缺乏自信心,特别是对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往往做出低于客观实际的判断。与他们谈话,应推心置腹,毫无隐瞒的阐明谈话目的,明确提出要求,使他们从辅导员的真诚中切身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的殷殷期望。

“多疑型”学生,往往对辅导员的谈话半信半疑,存在诸多顾虑。与他们谈话不仅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要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谈话无懈可击,用诚恳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信。

而对于具体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学生的某一不正确的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了解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进行谈话行为。

3、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口才与演讲能力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环境决定心境。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会对谈话时的心情、态度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在进行谈话行为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宜的交谈环境。但是,有些谈话行为是发生在谈话双方事先都未曾认真准备、双方都未选择一个专门的谈话环境的情况下的,这就要求

辅导员及早酝酿谈话的内容。

第二,要选择好谈话的时机和突破口。进行谈话行为时,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得好,则可事半功倍,而错过了时机,则往往事倍功半。选择时机是指选择与特定对象进行谈话的最佳时间,也就是谈话要及时和适时。“风起于清萍之末”,当学生个体的某个问题或倾向刚露出苗头时,就应敏锐地抓住这种苗头,及时与之谈心进行教育,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所谓适时,是指谈心不能过早或过晚,要恰到好处。从客观上讲,要善于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适时开展谈话,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主观上讲,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解决问题的愿望,适时地给予帮助,使他们轻装上阵,不断进步。选择突破口是与选择时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教育艺术。选择时机重在教育最佳时点的把握,而选择突破口则重在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上的特点、矛盾以及认识上的焦点,从而找到谈话的入手之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谈话教育的突破口多种多样,如学生关心的热点、认识上的疑惑之点、某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个体身上的长处、优点即所谓闪光点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突破口。每一次谈话究竟怎样入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突破口选择得好不好,对谈话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选择恰当,就能使谈话教育向纵深顺利展开,取得较好成效;反之,谈话就很难深入,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重视谈话突破口的选择。

另外,对于谈话时机的选择,首先要学会把握成熟的介入时机。在谈话工作中,如果事先未曾了解问题的原委,可以先观望,后介入。观望是介入的准备阶段,作用也相当的重要。其次,谈话者要学会把握最佳的收效时机。在谈话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各种情况,是否有时间,是否有顾虑等等,排除不利影响后的谈话收效才大。谈话的时间要充分,不能敷衍了事,但是话题要集中,不能东拉西扯,过多的占用对方的时间,要适时而收。

第三,要学会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创设良好的与谈话相适应的谈话气氛,首先要有一个缩小彼此心理距离的过程,当一个人对你还不熟悉的时候,初次谈话免不了有些紧张和不适应,如果在谈话前先拉拉家常或者谈谈其他话题,就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气氛和谐起来,谈话的效果就会好一些。其次,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应该注意在谈话的过程中谦逊礼貌,亲切待人。谈话时不能动不动就训斥或者态度傲慢、居高临下,否则气氛会恶化。再次,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应该注意求同存异,避免冲突,在谈话的时候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留有余地,可以缓和紧张气氛,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还可以为思想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打好基础。

第四,在谈话中,有些谈话对象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愿意坦诚的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有很多东西他们更愿意和自己信得过的人说。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强求,而应该采取迂回过渡的方法来做好工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或者不同的切入点,有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换一句话说,就是在什么时代,就要说什么话。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仅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语言形式的采用也要同社会环境相适应。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在谈话和说理教育中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就不能脱离时代。例如,如果我们现在仍然采取过去“左”的那一套,把思想问题视为政治问题,用空洞的口号去说教,动辄“阶级斗争”、“灵魂革命”,结果只能贻笑大方,于事无补。

第六,在谈话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要尊重谈话对象的人格,不要贬损挖苦嘲讽他们;要对谈话对象的喜怒哀乐给予科学、具体、多方面的分析,理解并恰当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要与学生诚恳地交谈,不要居高临下、摆架子;要坚持平等对话、双向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其一起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不要搞“一言堂”,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意为学生保密,切忌将其在谈话过程中说出的心里话到处乱讲。

4、谈话要注意情理交融

谈话实际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因而谈话要有真情实感,要情理交融。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实际上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情感因素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谈话教育也离不开一个“情”字。教育者只有同谈话对象建立起融洽的感情氛围,才能使谈话深入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大感情投入,从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出发,注意研究谈话对象的情感,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要对谈话对象真情相待,以诚动人。

当然, “情”只是谈话教育的一个因素,另一个要素“理”也是不可忽视的。谈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当然应该在谈话中讲道理。某一教育内容的传播,教育对象思想认识的提高,思想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理”。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掌握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技能。要讲真理、讲真话,用正确的道理打动学生;要学会分析说理,使说理客观、准确、恰到好处;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阐明道理,以增加说理的感染力、说服力。

实际上,在谈话中,“情”与“理”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两者的辨证关系表现在: 第一,互为条件,互相依赖。在谈话教育中,有时情是理的条件,有时理是情的条件。一般来讲,对于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较保守、性格内向、逆反心理较大的教育对象,应把情作为理的条件,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而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较活跃、性格较开朗、较为理智的教育对象如大学生,则应把理作为情的条件,先理喻后情感。第二,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谈话教育既应讲理,又应有情,理须融情,情需寓理。如果片面强调理的作用,不以情加以调节,就会导致一种“惟理化”的倾向;倘若片面强调情的作用,不以理加以补充,就可能感情用事,导致一种“惟情化”的倾向。第三,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一般来讲,理的接受程度同情的强度成正比,同逆反心理成反比。情的强度越大,逆反心理越小,则理的接受度就越高,因为只有那些深刻的情感才能打通闭塞的心路,使理顺利输入,即由情向理转化;理说得越透,教育对象掌握得越深,情的强度就越大,因为只有那些被理性认识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们深刻的情感,使情感升华,即由理向情转化。

由此可见,富有成效的谈话教育应该把情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以理为主。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学生毫无兴趣,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画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一、理解、爱、信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去理解他,不关心自己,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例如,我班内有个学生叫赵圆圆,如果要找他的问题可是一大堆,大错不少小错不断,如果只是挑他的毛病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可是挑他的毛病真的能够帮助他进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不管他犯多大的错误也都要尽量先去理解他,考虑他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从他的合理性乃至优点长处切入,进而在去谈他的问题,并深信他通过努力、改正是可以进步可以有变好的,不止作为老师要这么想,而且也要让他自己知道老师对于他的这份信任和期望。事实证明,他不乏优点,而且,通过教育放大他的优点达到了教育目的:他进步了。那么,这样的沟通与教育也就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教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会给学生信心与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是要多鼓励、多夸奖,少责备、少批评。

再例如,我班的刘悦同学。她学习成绩优异,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关系非常好的同学要转学,情绪受影响,学习也跟着大幅下降。这样的情绪中也不乏少女朦胧的爱恋。为此,我专门找她聊天。作为老师,很理解她们之间存在的这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进而劝慰她不要顾此失彼。为了避免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每次聊天都集中在对同学之间相处的美好回忆中。不仅如此,我还让她每周来找我聊天两次,以来观测她的感情动向,再而也是为了提高她对学习的动力。理解使我们只练得沟通更为顺畅,也使我的教育有一定的效果。这与赵圆圆的例子又有所不同,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的接受”学生表露的感受,并由衷的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这样他就会摆脱一份困扰的情感。特别是对于女生,更应斟酌沟通的艺术,以情动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与怜悯,当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通常那段时间比较敏感,假如老师过分同情怜悯,会加强其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再有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过度关注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感情,进而变得熟不拘礼,反而减弱了教师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刻。还是赵圆圆同学,在最初了解他的家庭以及他的经历后,出于女性天生的同情与怜悯,我就没能控制好与他接触的距离,一来是出于本能他对自己的家庭的敏感不愿意随便向别人提起,再后来则变成虽然可以什么都说,但是,作为老师他也会像家人一样打折扣,这对于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尽管关系近了,教育反而不好进行了。所以,控制好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如果作为教师们真地做到了理解学生,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去不断的主动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对于赵圆圆扬长避短的夸奖,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多元智能评价的一个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同样的,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十恶不赦没有一点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态度。例如对待学生迟到,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这都是难免的情况,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反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这在赵圆圆身上就有明显的写照,初一学期初他因与体育老师有冲突而拿起板砖要打体育老师。这件事发生后震动全校。尽管如此,在我与他的交流中我依然表现出我对他的理解与信任。这之后他在给我写的信中写到:“在体育老师这件事上,其实都是我的错误。但是老师还那么相信我……我知道我错了,请老师原谅我……”而且,此后在与他的接触中他确实有控制自己的表现。

再而,爱。有了理解和信任,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固然是爱,还有,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并在耐心的去教导他,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教育如果没有爱,正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是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的贴近学生,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需要老师真正的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鼓励方面的书籍、学法指导、学习障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二、至于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才更有效,在什么样的时机与学生沟通更合适等等问题,就要根据每个受教育个体和特殊的实践而论了。像谈话、写信、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游戏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所在。

三、判断师生的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老师怎样判断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是否成功呢?事实上老师只要看学生的反应就可以了。换句话,学生是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想了,去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如何?你的班级是否团结,这些都是判断师生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最关键的地方,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栓住几十颗心,教师可以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到的育人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理的壁垒,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分忧,为们清除“病灶”,把学生心灵世界的沃土垦植成“真、善、美”的苗圃,真正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只有用爱心换起学生的信任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喜欢老师,再喜欢他所提供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青少年情绪特点及原因

青少年情绪特点及原因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天性使年轻人激动,就像酒让酒鬼兴奋一样。”卢梭对青春期做过类似的描述:“如同风暴雨到来前波涛的咆哮,激情的积蓄将预示着喧嚣的迸发。”也许他们没有对青少年情绪做过系统研究,但历经千年他们所描述的人类在青春期的表现在现在看来依然如旧。青春期是个人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青春期的个体在生理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些生理上的巨变也预示着心理上的巨变,因此少年时期的个体在情绪上也正经历着与以往乃至将来完全不同的变化。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人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常以客观的具体的言语、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情绪的产生既与客观现实即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又与个体的需要有关,也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关。在青春期,青少年相对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是更为长久的发展阶段,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青少年有比以前更多的社会交往,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技能的提高,青少年的情绪由强烈的外部表现逐步转变为较为稳定的内心体验,情绪的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内在文饰性转变,情绪时间逐渐增长,出现心境化的趋势,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在考察青春期儿童情绪状态的日常变化的研究(拉森)(经验取样法)发现,青春期的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情绪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极端性和波动性 青少年的情绪易于出现强烈的极端性,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是过度的伤感、气愤、绝望,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情绪(动荡)的时期,情绪一般在两种极端性情绪之间迅速转化,他们的情绪常常表现得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平静时而急躁,呈现很大的波动性特点。 2、反差性与封闭性 青少年的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有时并不都是一致的,这是由于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使得他们逐渐具备了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而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形成情绪的反差性。他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对象能加以控制和封闭,在外显表情上不予表露。青少年作为社会中最富活力的敏感群体,对情绪和情感隐私的保护意识最强烈,其中认知的不协调和寻求新体验与理智监控之间的矛盾,以及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在拥有过深隐私的人身上体现尤为显著。 3、延续性与感染性 青少年的情绪更多的是以“心境”状态出现,即一种比较持久、平稳、微弱的心理状态。一方面,由于个人的情绪极易受他人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情绪之间的相互感染的特点,使得先发情绪体验对后发情绪过程存在着重大的影响。有时个体情绪可以演变为集体情绪从而产生互动效应。 4、冲动性和爆发性 青少年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因为青少年对社会与人生已具备初步的认识到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念与理想,对符合自己信念和理想的要求或行为容易迅速地表现出热烈的和积极的情绪,遇到阻碍时又会迅速表现出否定的情绪。波动中有时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 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发生较早; (2)情绪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情感有稳定性和深刻 性的特点;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⑴动机作用; ⑵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⑷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人类表情的种类: ⑴面部表情; ⑵体势表情; ⑶言语表情。 4、婴儿啼哭的模式: ⑴饥饿的啼哭; ⑵发怒的啼哭; ⑶疼痛的啼哭; ⑷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⑸不称心的啼哭; ⑹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5、如何正确对待婴儿的哭: 善于观察,分辨啼哭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6、笑的发展: ⑴第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⑵两三个月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⑶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7、恐惧的发展: ⑴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 ⑵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⑶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⑷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8、焦虑: ⑴陌生人焦虑:六七个月开始,8-10个月最为严重,一周岁后逐渐减弱。 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价值。 ⑵分离焦虑:六七个月开始,通常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阶段。 原因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⑴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⑵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⑶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食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情绪爆发如火山般猛烈,伴随着明显的冲动性,严重者甚至伴随着攻击行为。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感及反应,一方面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一方面又能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性和持久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的中应包括情感目的。他认为:“情感目的包括那些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变化的目的,以及发展评价和适应调节的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体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理智感使学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激发理智感、感受学科美、应对和避免产生对学习的冷漠厌恶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愉快教育”的主要做法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主体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主动地学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也就是进行所谓的“情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常见的健康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知调节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第九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学生情感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学生情感问题 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不叫“早恋”,而说成“情感问题”。现在已经不是授受不亲的时代了,大量影视剧的宣传播放,大批书刊报纸的刻画描写,都在影响着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心理和情感正处于发育期成长期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愈来愈开放的时代,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早恋”很难概括现在中学生的心理,“情感问题”是多方面的,远比“早恋”要复杂得多。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模仿性强,有些情感问题也属正常,关键问题是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如同大敌当前,严防死守。当学生出现类似于“早恋”之类的问题时,不注意观察学生表现,不进行调查研究,不与学生交流,盲目的进行批评教育,致使与学生的矛盾计划,起不到教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应有效果。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树大自然直。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当积极进行疏导教育,采取正确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其回到正常轨道。 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先要知道中学生的情感特征。一是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虽然青少年已有了驾驭自己的能力,但情绪的波动性却很大,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是经常发生的。二是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研究表明,11岁到13岁女孩和13岁到15岁男孩的情绪,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且反应强烈。他们可能因为一场球赛而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也可能因为一句玩笑而几个人打成一团……总之,他们会因为一件小事就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三是情绪的外流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已经能比较理智地看问题,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冲动。中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仪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会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外在表现既得体,又合时宜,已经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比如,某人对某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也可以表现得不在意,甚至表现为十分热心。 以上几点,各种论述也比较多,我们都大体了解。我们更要注意的,是中学生情感内容的变化。 一方面,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有了有关“性”的情感问题。在中学阶段,随着生理的发展和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和发展,中学生对异性会逐渐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渴望与异性交往。并且在言情小说或影视剧作品中体味过主人公悲喜交织的浪漫情缘之后,自身也极其希望能有一个“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似的爱情天使降落在自己身边,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学生“青春期恋爱”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已经可以控制自己的理智。现代中学生已经形成非常强烈的“成人感”,尤其是在待人处事方面,时时处处注意以“成人”的方式表现自己,从心理上自我封闭,对于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轻易流露给外人知道,他们不愿被别人窥见自己的隐私,又希

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

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 情感的发展与情绪特征是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一方面,尤其是自认为已经成人的青少年,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愿望。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人生阅历不够,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他们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又存在较多的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青少年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强,情感丰富,若受到打击,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周围的人之间产生距离,于是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剖析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情绪特征是什么?这种状态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强烈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3、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这有利于增长知识,但由于识别能力低,往往暇瑜不分,糟粕不捐。这一矛盾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4、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却往往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噪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严重的陷入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6、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 这个时期的男女交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其敏感、容易冲动,常常表现为激情,而他们此时思想尚未成熟,道德观念不强,意志力薄弱,强大的生理冲击力有时会使他们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将性科学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性意识发展走向健康的道路。以下是有效策略: 1.注意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 自信心能战胜病魔,自信心也能使人成功。自信心是动力,是力量的源泉。作为父母

青少年心理问题8种成因及应对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形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地位。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情感、理智水平较低,言行易受情绪和情境影响。自我意识发展较快,个人评价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近几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这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民族的素质,如何加强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家长和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因此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部分少年儿童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并不是本身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心灵笼罩上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二)逆反心理 很多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影响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三)孤独心理 一些少年儿童很少和别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有人调查少年儿童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变成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3)行为方式型。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 (四)嫉妒心理 在学校里,一部分少年儿童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教师的宠爱,也会引发另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嫉妒之心。具有嫉妒心理的少年儿童,一旦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少年儿童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五)惧怕心理 就少年儿童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少年儿童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忽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就容易产生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与情绪的调节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及社会问题对其的影响 摘要:本文述说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中表现的一些情绪问题,其中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并且简略讲述了两项现今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影响极大的问题——互联网和父母离异,并简单举了一些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发展;互联网;父母离异 一、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内在体验的发展 1.情绪波动明显 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某种情绪,而且情绪一旦产生,其强度就可能比儿童或成人大得多,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青少年会因一时成功,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又会因一点挫折,垂头丧气、懊恼不已,表现为情绪在两极间的明显跌宕。 二是青少年还常出现似乎莫明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 造成青少年情绪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影响情绪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大量出现,如学习成绩、交往情况、与父母关系、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等。其二,青少年期是充满各种矛盾的时期,生物、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常在青少年内心得以体验。而青少年的辩证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待矛盾易产生偏激,因而引起情绪上的两极反应。 2.情绪心境化 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年早期的高中生,会出现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的情况。这种延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缓作出情绪反应,二是延长情绪反应过程,从而出现情绪反应心境化的趋势。 3.自尊感体验深刻 自尊感(se1f—esteem)是与人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在儿童生活早期就已展露,只是随着个体进人青少年期,主体我和客体我一分为二,青少年不仅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确定,从而引发自我体验。青少年仿佛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并主动塑造自己。心理学家因此把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青少年的自尊感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青少年自尊感强烈。 其次,青少年的自尊感往往过分敏感。有的青少年会为一件小事争得脸红耳赤,有的则为此闷闷不乐或耿耿于怀,还有的甚至发生殴斗,不惜诉诸武力。 第三,青少年自尊感稳定性差,极易波动。 (二)情绪外在表现的发展 情绪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都是情绪现象的有机成分,二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青少年期的特点,导致情绪的表现具有不一般的特点。而且,由于情绪显露于外,使得情绪具有了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1.情绪文饰现象增多 情绪文饰现象是指个体内部的情绪体验被外部的情绪表现所掩饰,出现表里不一致的情绪现象。 情绪文饰现象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过程中,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造成文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青少年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使他们既注意到自己情绪在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填空)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选择) (一情绪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一种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吧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后一种分类被较多采用,下面逐一进行阐述。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值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被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主导。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一种激素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理论(选择)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把他们的理论成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2.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 3.坎农--巴德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2.沙特赫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选择) (一)抑郁 所谓抑郁就是人们常说的忧郁,它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 (二)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 (三)强迫 这里所说的强迫,并非指强迫症,而主要是指出自内心,虽无意义却反复出现,但有时也能定制和摆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它属于一种意志上的心理问题。 自我强迫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这两方面。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已做妥的事情感到不放心,如出门后又回到门前,检查一下门是否锁好了;对当前事物常常联想到一些可怕或不详的情景,如看到安全行驶的汽车,有时会联想到严重的车祸;脑子里经常浮现过去的某段经历;明知没有必要研究,却反复思考,如“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强迫行为则是屈服于强迫观念的具体动作。如过渡洗手,认为手总是越洗越干净,于是一遍一遍反复洗手。 (四)恐惧 恐惧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五)易怒 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 五、中学生情绪的特点(选择)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霍尔把青春期说成是疾风怒涛期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7个月后个月后C.一岁左右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个月个月个月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 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日常生活中,有的事使人愉快,有的事使人忧愁,有的事让人赞叹,有的事使人激动,有的事使人愤怒,有的事使人恐惧。愉快、忧愁、赞叹、激动等形式都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和人的需要直接相关,当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积极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忧伤、沮丧、恐惧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比如有一天,小明和妈妈一块上街,小明想要一个变形金刚,可是妈妈不肯给他买,小明马上就会满脸的不高兴,因为妈妈没有满足小明的要求。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焕发出惊人的力量,使我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同时我们的热情也能够感染周围的人,而消极的情感则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灰暗的色彩,造成不良影响。 人的情感特征及表现形式我们的情感都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但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 其一,情感的两极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的相对立的两种情感,例如快乐和悲哀、轻松和紧张、平静和激动、高兴与生气等都是情感两极性的表现。 其二,情感的情境性:我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和多年未见面的好朋友不期而遇时,肯定会非常高兴,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 其三,情感的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有人说:"把你的快乐让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就会加倍,把你的忧愁让朋友分担,你的忧愁就会减半。"这句话说的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容易为别人的故事动容,表现出情感上的共鸣。 其四,情感的移情性:这是指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外人,结果好像外物也有这种情感。记得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情感的移情性。人生自古伤别离,这种离情深深地困扰着诗人的心,使他觉得自然界的花鸟都会被他所感动。 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有激情、心境和热情。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感体验,是由对人有重大意义的客观事物或者过度的兴奋和抑制引起的。例如愤怒、恐惧、绝望等。处于激情状态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自制力减弱,因而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意义和后果,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就会导致不良结果。例如在公共汽车上,如果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又没有道歉,你可能觉得非常生气,怒不可遏,就和别人吵起来了。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能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感体验。它在某段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和全部生活,使人的言行都会染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心境平静幸福的人,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而祥和的,即使见到一个陌生人,说不定也会对那人微笑,而心境忧愁悲伤的人,则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周围的人都跟自己过不去,甚至独自黯然神伤。 热情是一种深厚而固定持久的情感。一个人的了热情,往往持久不衰,做什么事都很卖劲。热情控制着我们的整个身心,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假如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关心他人、热爱工作。

情绪情感与青少年发展

情绪情感与青少年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写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类别,情感类别,从而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和如何克服不良情绪,调节好情绪,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关键词:情绪情感青少年发展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在感受着、体验着周围的各种事物,并对之做出各种心理反映。“喜、怒、哀、乐、爱、恶、惧”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态度体验。 情感情绪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 在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个体不是无动于衷的,既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态度,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情绪活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令人欢欣鼓舞、欣喜若狂,有些事物却令人沮丧、懊恼和悲伤;有些事物使人怒发冲冠、暴跳如雷,有些事物却令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有些事物令人产生恐惧、绝望体验,而有些事物却令人充满希望、满怀信心。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以各种特殊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人的情感情绪。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引起人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诱发人产生相应的消极的态度体验。 情绪常与情景联系在一起,具有冲动性、情景性、暂时性特征。引起个体某种情绪的情景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情绪也随之平息。例如,歌迷爆发出的呐喊尖叫、手舞足蹈等情绪往往是与演唱会的特定情景联系在一起,演唱会结束后,歌迷们的这种狂热情绪也逐渐停止。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特征,它往往与人的认知活动、思想观念紧密相连。人的情感既可通过情绪化的活动表现出来。也可表现为内隐性特征。正由于人的情感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它也常常被看作是个性的结构或个性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情绪虽有其特点,但其差别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的人身上,情感情绪是交集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人的一切情绪表现都要受到情感的制约,而人的各种复杂情感往往要借助于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人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起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例如,对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的情绪体验、对个人前途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学习重要性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 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基本形成,对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是针对什么性质的事物发生的。例如,有的同学的情感经常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发生,有的同学则是对生活琐事发生。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倾向变得较为固定。 3.情绪的强烈性。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 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例如,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集团利用青年人单纯和情绪的强烈性,挑动不少“红卫兵”加入造反派,甚至参与打砸抢,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不少损失,自己也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4.情绪仍不稳定。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女同学的月经、痛经、闭经,男生的梦遗、手淫等使他们情绪紧张、不安。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 在教师具有良好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学生情绪情感的活动特点,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预防学习中的高度焦虑状态等策略,使学生学会调控自 己的情绪情感,并根据时间、地点和环中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情绪不够稳定,消极体验过多,自制能力较差。调查表明,有20.7%的人在听到别人的指责时心里会别扭很长时间;有24.8%的人做错事后时 常会感到惊恐不安;有49.77%的学生曾经感到心里烦躁又无处诉说。 情绪的易激动性。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 情绪两极性明显。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例如,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甚至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又灰心丧气、极端苦恼、悲观和自卑。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例子已不鲜见。 情感的开放性与文饰性相交织。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文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如,浙江金华某中学杀死生母的中学生徐某,平时的表现就非常好,还曾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仇恨甚至蕴含杀机了。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维持和促进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机能。它具有多成分——表情、体验和生理;多纬度—激活度、紧张度和享乐度;多品种——喜、怒、悲、惧等基本情绪和同情、内疚、焦虑等复合情绪,以及多水平整合——感觉与认识、意思与无意思水平等极为复杂的结构和特征。因此情绪情感会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让 学生专注与学习,就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境等选择最佳的方式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消极情绪加以疏导第二节进行有效沟通需注意的几个要素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的发挥谈话这一思想教育载体的作用,谈话行为的主体之一一辅导员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前提: 1、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打铁先需自身硬”。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与情感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首先,情感是由认识而产生的。例如,中学生听见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愉快,这快乐的情绪就是由知觉而产生的;回想起亲人去世的场面而感到悲伤,这种情绪就是由记忆而产生的;想到生日时可以得到爸爸的礼物而感到兴奋,这种情绪就是由想象而产生的;解答不出数学难题而感到懊恼,这种情绪就是伴随着思维产生的。其次,认识的发展也会导致情绪产生变化和发展。例如,学龄前儿童对祖国的意识较为淡薄,爱国情感不强;入学后随着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的丰富,对祖国的认识也随之加深,爱国情绪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二)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研究表明,情感的体验是由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决定的。情感发生时,会引起有机体内部器官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外部表现。例如,发怒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液中含糖量升高,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和呼吸加快等外部表现。情感的外部表现在面部表

情、身体姿势和言语声调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高兴时人的面部肌肉舒张、动作灵活、声调轻快;悲伤时头部低垂、言语缓慢、说话断断续续。 (三)情感对人的影响 人的情感不是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情感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态度。 2.情感能调节人的行为活动。 3.人的情感表现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 (四)情感的特性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1.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感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上,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 2.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消极的或减力的,如愉快的情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悲伤的情感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3.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等相对立的情绪上。 4.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强度上,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等;也表现在深刻度上,如同样的情感有着不同的由来。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及原因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剧烈,所以在这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恋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只有那些陷于某些不良情绪体验中不能自拔、或者体验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一般人、严重妨碍了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反应才被认为是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很多,这里只介绍对青少年影响较大、较普遍的几种: (一)自卑 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1.自卑的表现: (1)自我评价过低。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外貌、身高以及对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不如他人。 (2)某一方面的自卑情绪扩散到其他方面。例如,某同学在数学考试上遭受了几次打击之后就觉得自己在学习其他各科时也都不如别人了。 (3)有意识地掩饰“缺点”。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在内心深处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并因为害怕听到别人对这些缺点的评价而逐渐变得非常敏感,常把别人一些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他们经常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掩饰或否认,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同时,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行为将导致他们失去许多朋友,继而产生孤独的体验,这样很容易形成闭锁性的性格。 2.产生自卑的原因。 (1)从外部环境来看,其中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因适应困难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以及由于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间的冲突所导致的优越感的丧失。例如,某同学想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于是加倍努力学习,但是由于别人也同样在努力,所以他在那次考试中并未如愿以偿,这时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

浅谈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

浅谈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剧烈,所以在这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恋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只有那些陷于某些不良情绪体验中不能自拔、或者体验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一般人、严重妨碍了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反应才被认为是有情绪障碍的。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很多,这里详细研究了对青少年影响较大、较普遍的几种:(一)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自卑的表现有:自我评价过低。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外貌、身高以及对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不如他人。例如,某同学在数学考试上遭受了几次打击之后就觉得自己在学习其他各科时也都不如别人了;有意识地掩饰“缺点”。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在内心深处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并因为害怕听到别人对这些缺点的评价而逐渐变得非常敏感,常把别人一些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同时,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行为将导致他们失去许多朋友,很容易形成闭锁性的性格。 产生自卑的原因有:从外部环境来看,较常见的原因为适应困难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以及由于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间的冲突所导致的优越感的丧失;从内在心理过程来看,自卑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和不当的自我评价所导致的。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更关注自己的外表、能力、自我价值、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同一性即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同小学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性程度较低。也就是说,青少年对现实中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与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相匹配。因此,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由于丧失实现理想的信心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即自卑。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的ABC 理论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抑郁、焦虑等都是由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虽然人们也许不能意识到这些观念的存在,但这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如,“我必须是全班学习最出色的人”,“所有的人都得喜欢我”等)往往很难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当这些想法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便会产生某些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或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这导致他们常常会因为某一件事的失败而导致对自我价值甚至是对整个人的否定。 (二)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觉得不能胜任学习和工作等。 抑郁的表现为内郁。如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的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并且很容易被激怒。大部分人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例如,有人曾说过“要不是因为父母早已了却此生了”。其中也的确有付诸于行动,造成不良后果的;思考能力下降,他们常常感到思维变慢,联想困难,行动缓慢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常常自疚自责,自我评价过低,将自己的一些小错误、小毛病都说成是滔天大罪,甚至认为自己罪该万死。机体的变化,如口干、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或全身不定部位的疼痛,显得疲乏无力,伴有叹息、呻吟或哭泣的表情,有时也可有其它躯体疼痛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doczj.com/doc/e3215233.html,/)分享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首先,情感是由认识而产生的。例如,中学生听见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愉快,这快乐的情绪就是由知觉而产生的;回想起亲人去世的场面而感到悲伤,这种情绪就是由记忆而产生的;想到生日时可以得到爸爸的礼物而感到兴奋,这种情绪就是由想象而产生的;解答不出数学难题而感到懊恼,这种情绪就是伴随着思维产生的。其次,认识的发展也会导致情绪产生变化和发展。例如,学龄前儿童对祖国的意识较为淡薄,爱国情感不强;入学后随着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的丰富,对祖国的认识也随之加深,爱国情绪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二)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研究表明,情感的体验是由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决定的。情感发生时,会引起有机体内部器官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外部表现。例如,发怒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液中含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doczj.com/doc/e3215233.html,/)分享糖量升高,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和呼吸加快等外部表现。情感的外部表现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言语声调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高兴时人的面部肌肉舒张、动作灵活、声调轻快;悲伤时头部低垂、言语缓慢、说话断断续续。 (三)情感对人的影响 人的情感不是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情感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态度。 2.情感能调节人的行为活动。 3.人的情感表现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 (四)情感的特性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1.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感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上,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 2.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消极的或减力的,如愉快的情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悲伤的情感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3.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等相对立的情绪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