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相当于秦统一的因素)

【答案】生产力发展、联系加强;民族融合,人民渴望;争霸兼并,诸侯国数目减少;经过变法,秦国国富兵强;法家理论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嬴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措施)

3.唐人章碣咏史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了秦朝的哪两个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焚书坑儒——原因:秦始皇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

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秦朝的暴政。影响:推翻秦朝;迫使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为历代农民树立榜样;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汉承秦制”的作用和实质是?

【答案】1)①政治上: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发展:神化皇权;加强监督,实行刺史制度;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建立察举等选官制度。

②经济上:对秦朝依据百姓土地等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依据加以继承。发展: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③民族关系上:秦、汉都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原与西域、西南、百越之间联系加强,有效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思想文化上:都加强思想控制。发展:先实行无为而治,后“独尊儒术”、尊儒尚法,创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

对外交流:继承秦对外交往的原则。发展:扩大对外交流的广度、深度,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需要。

3)作用:有力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建立起察举制,选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于两汉强盛局面出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4)实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注意:“汉承秦制”的内容表现只需回答政治与经济)

5.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则对匈奴进行反击,著名将领霍去病并表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汉元帝以后也采取过和亲政策,王昭君为此远嫁匈奴。试就西汉对匈奴的两种不同政策及对王昭君、霍去病这两个人物略加评论。

【答案】①汉初社会经济凋弊、国力有限;和亲政策,有利于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国力,也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汉武帝时,国富兵强,中央政权强大有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反击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不仅安定了西汉北部边郡,也使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畅通。霍去病不仅在反击战中立有大功,其公而忘私的英雄气概也为后人称道。

③到汉元帝时期,国力稍弱,而匈奴对汉文化更加羡慕与向往。王昭君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远嫁匈奴,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经济、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双方和睦相处,应充分肯定。

6.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上述结论,并简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实际是一道列举题)

【答案】(1)表现①政治: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朝。②经济:铁制生产工具输往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③文化: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亚等地。

(2)原因: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交通)。

7.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农业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种特点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同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佛教广泛流行。不同点: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

【答案】(1)特点及成因:①北方农业屡遭破坏,总体发展;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少数民族内迁;统治者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政策。②南方农业发展迅速:江南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劝课农桑。

(2)影响: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经济条件,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8.三国两晋南北朝与唐朝,佛教为什么都能广泛传播?魏晋到隋唐,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表现?

【答案】(1)原因①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②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不同点是: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唐在社会条件较为安定下,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政策。

(2)影响:①政治上势力很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空前盛行,大多数皇帝贵族大臣信佛;②经济势力大,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受皇帝和贵族供养和民间"布施";③思想:佛教思想盛行、提供了一条精神解脱道路;范缜《神灭论》是古代唯物思想的重大发

展;④科技:隋唐时雕版印刷技术;僧一行作世界上最早关于子午线测量工作;⑤对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⑥建筑:南北方大量寺院和佛塔;⑦艺术:石窟艺术与宗教画。⑧文学:佛教对当时诗歌也有一定的影响。(分项列举)

9.“以民为本”是唐太宗施政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结合隋朝末年的相关史实,说明唐太宗倡导“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原因。在“民本”思想指导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原因: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措施:实施租庸调制、善于用人、轻徭薄赋和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等。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促使唐朝的长治久安;为以后的统治者提供了正面的学习榜样。

10.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

(1)唐朝出现这种文化繁荣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唐朝的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

(2)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制度完备,兴办专业教育;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有利于唐朝文化的丰富多彩。11.隋庸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各有哪些进步作用?

【答案】①隋朝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这是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唐朝继承和完善。这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索

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③隋朝沿用并改革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开始以庸代役,唐朝的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这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使国家得以富强起来。④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负担相对减轻。

12.简述唐代中期我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兵制的演变,分析它们各自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共同原因。

【答案】演变:①庄园制取代均田制;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募兵制取代府兵制。②趋势:从封建土地国有制为主向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发展;征税标准由人丁多少为主向土地、财产多少为主发展;兵源由国家征兵向国家募兵发展,由均田户按规定服役向自由应募发展。③原因:由于封建经济发展和土地买卖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也无法推行。

13.简要分析唐朝商业市场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并指出当时的市场仍受到哪些限制?

【答案】①新情况:市场中行业众多,出现了为商贸服务的邸店和柜坊;唐朝后期出现了夜市、草市;来自波斯、大食等国的胡商云集各大都市的市场。②限制:市作为固定的交易场所,坊市分开;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买卖时间有限定,日中为市。

1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和睦发展占主流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概括两汉、唐朝时期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答案】(1)措施:西汉:实行和亲政策,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两汉设立西域都护。唐朝:实行和亲政策,任用各族首领管理州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使其接受中央政权领导。

(2)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5.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请列举汉唐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并从社会环境、经济重心的变化、技术条件三方面简要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自宋代开始逐渐衰落的原因?

【答案】(1)中国文化西传:①汉朝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②唐朝: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将《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④造纸术传到大食。

西方文化东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②唐朝时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2)原因:①北方战乱,社会动荡;②经济重心南移。③罗盘针广泛运用于航海,航海技术的进步。

16.概述汉武帝、唐太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革新举措及其相同影响。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①举措: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使监察制度更加严密;实行察举、征召等人才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体系;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通知基础。调整健全了府兵制。

②相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促成了封建社会兴盛局面的形成。③认识:制度创新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

17、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朝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试分析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以上变化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答案】(1)东晋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科举制;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八股取士。

(2)①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的猛烈扫荡下,士人流散各地,乡、亭、里组织遭到破坏,致使秦汉以来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依据的“察举征辟制度”事实上无法推行。从魏晋到东晋南朝时期,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士族制度腐朽,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参与政权;统一的隋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需要选拔人才。

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统治者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实行八股取士。

(3)影响:①九品中正制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形成、巩固与发展。②科举制的实行,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越来越束缚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③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8、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请回答:(1)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答案】(1)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2)影响⑴发展趋势:①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辽、西夏、金等民族的封建化。

⑵民族关系: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如宋辽战争,“榷场”的出现。

⑶对外关系:北方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如南宋有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⑷科技文化:为了战争的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

19、宋初统治者面临哪些社会矛盾?“富而不强”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教训?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应如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答案】(1)宋初统治者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有三:一是地方重臣和藩镇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二是土地兼并所导致的阶级矛盾;三是北宋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

(2)原因:①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使国家积贫;②腐朽奢侈的社会生活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③“不抑兼并”“寓富于民(地主)”,加速土地兼并,税收流失;④严密控制军队造成兵将分离和军队战斗力下降,使国家积弱。(3)教训:宋代国家“积贫积弱”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采取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造成的,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强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但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0.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不同点?并就这两次改革的结果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1)不同点:前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地社会危机;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后者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前者成功,后者最终失败。(2)认识: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能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成败标准。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21.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当时人和后人毁誉不一。如宋朝人邵伯温在其《见闻录》中说:“王荆公(王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近代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试评述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并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答案】(1)邵伯温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竭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正说明王安石变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引起其强烈不满。事实上,变法以前北宋的统治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等;

新法的实施的确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利于北宋政权的巩固。统治腐败才导致北宋统治危机的日益加剧,最终被金所灭。(2)近代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这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为给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对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做了不切实际的渲染。因为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解决,是不可能一扫其弊政的;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也并未得到充分落实,不久即被废止;另外由于用人不当,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22.1141年宋金议和(绍兴和议)的目的是什么?其评价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目的:苟安南方,压制抗金力量的壮大,维护自己的统治。

①积极方面:结束了南北长期的战争状态,出现了南北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结束战乱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②消极方面:南宋是在镇压抗金力量,断送了收复中原的形势下达成的,其目的是维护妥协派的统治;南宋以大量的岁币换取苟安,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困难;南宋统治更加腐朽,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中国再度形成南北分裂的对峙局面,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23.有人说宋代文学的主要基调是“爱国、忧国、悲愤”。试从疆域及民族关系方面简要分析宋代文学具有这种基调的主要原因。【答案】北宋统一,疆域缩小,如幽云十六州仍归于辽;南宋时,“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疆域更加缩小,与唐代相比,相形见绌,宋人内心抱有遗憾。所以宋人慨叹国耻国难的作品差不多跟宋王朝同时出现。对辽、西夏和金的侵扰是无力抵抗的,宋的统治者对外政策变得越来越软,采取给“岁币”甚至“南宋皇帝向金称臣”的办法来换取苟安。宋词里所表现的爱国忧国的情绪越来越沉痛、激切。特别是靖康之变后,悲愤的声音几乎成为南宋一百五十年文学的基调。

2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试分析宋元科技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案】(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指南针和火药广泛使用,并传入西亚和欧洲;沈括《梦溪笔谈》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郭守敬主编《授时历》比西方早300年。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和元朝的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宋元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达,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为科技文化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25.北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有何突出特征?其中三大发明得以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这些伟大发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析:科技发展情况从动力、环境、机遇等方面考虑。)

【答案】(1)特点:与有开创性、开放性;领先于世界。(2)条件:①北宋经济在隋唐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②北宋文化的繁荣,促使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的航海应用。④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3)原因: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

26、康乾盛世出现的表现、原因与历史趋势。

【答案】(1)①政治方面,国土辽阔,政治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方面,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手工业更加发达,商业较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人民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④对外关系方面,挫败了沙俄的侵略企图,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2)原因:①清初调整统治政策,改革赋役制度,废除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宽松,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②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与叛乱,打击沙俄入侵,收回台湾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③三位皇帝注重个人政绩,励精图治,成为盛世的开创者和维护者;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3)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盛世局面只能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回光返照,暗含着衰落与危机。主要表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为维护封建统治,对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外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只是封建制度的强心剂;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间产生。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剧封建社会的统治危机。

27.战国时期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试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比较不同特征。【答案】①政治: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基础;七雄争战,人民厌恶战乱,渴望统一。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阻碍社会进步;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

②经济: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铁农具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冶铁、煮盐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中原市场形成和封建城市兴起,反映了商业的兴盛。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

②思想:战国时期出现墨、儒、道、法、兵等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28.明清时期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经济形态是什么?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经济形态:商品经济。(2)影响:①政治上: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走上衰落阶段。②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一条鞭法改用银两收税;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③思想上: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④文化上:出现了以<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反映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小说。

29.结合史实对比分析清朝前期近200年(1644-1840)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诸方面与同时期的英国有何不同发展特点?【答案】(1)政治方面: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后,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成为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2)经济方面:清朝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英国则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文化方面:清朝时,儒家思想仍是封建正统思想,且统治者用大兴文字狱等措施,加强思想专制;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发展,以《国富论》为代表,英国确立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

(4)对外方面:清朝有效地打退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西正常交往;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到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30.封建皇权的确立与发展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为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唐朝、北宋和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封建皇权的不断加强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3)明末清初,封建皇权受到了极大冲击。试从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1)①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②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③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2)政治:①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暴政;②官吏唯上是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败;

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思想文化:导致文化专制,钳制思想,阻碍科技发展。

(3)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31.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应如何认识这两种观点?

【答案】提示:应结合当时经济基础的状况、君主专制制度的作用来考虑。应该说两个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在当时都是积极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皇权专制一直没有大的起伏,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两方面。中央集权容易产生军权与相权的矛盾,地方行政容易造成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大体说来,北宋以前主要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明清时期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军权与相权的矛盾。

3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明清时期空前强化,进入近代走向衰落,政治民主化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新中国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清政府为加强专制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2)概括指出清朝后期专制统治衰败的主要原因。

(3)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从思想到社会运动再到制度变革的过程,试结合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4)我国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主要原因:①西方列强的入侵。②人民革命和改革运动打击。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或生产方式的变化)。

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或阶级结构的变化)⑤西方的传播和新思潮的萌芽。⑥清政府的腐败。

(3)①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派思想家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是民主化思想的最初酝酿②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将思想变为制度变革的社会运动。③进入20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制度的革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①有利于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③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3.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之一在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的加强。简要叙述北宋、元朝、明朝时期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制度、措施。【答案】北宋:地方分权(三个机构、军队);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加强对台湾、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朝:地方分权(三司)、设置机构管辖边疆地区(奴尔干都司、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等)。

34.中国具有悠久的法制历史。自秦朝以来,中国历朝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具有特色、自成体系的法律体系。简述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法制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有何特点?

【答案】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建立后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法律是皇帝意志的体现,社会成员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法律严酷;以令代法,主观性、随意性强。

35.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效地控制人身,其关键一条,在于它从控制人的生计下手,“划地为牢”,倾全力将人身固着于土地之上。(1)周秦到唐中叶,土地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北宋中期,赋税制度有何新规定?主要目的何在?

(3)“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两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种赋税政策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答案】(1)计口授田(1分);人口、土地。(2)方田均税法(1分),增加封建政府收入。

(3)地丁合一。积极意义:a.对于专制君主来说,只有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紧紧联在一起,加以控制,才能有效地掌握财富和权力,控制了土地,也就控制了农民。b.对老百姓来说,离开土地则无以为生,地丁合一,可使政府赋税管理效率更高,对人口土地的控制更便捷易行。c.赋役征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6.试比较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主要不同点,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它们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进步说明了什么?【答案】(1)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役银,按人口、田亩多寡来承担;而“摊丁入亩”则是把丁税平摊在田亩中,废除了人头税。(2)进步性:①过去是以实物地租为主,现在则以货币地租为主,这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②纳银代役和地丁银的规定,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过去要松弛多了。

(3)说明: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而赋役征银正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②人头税的废除,一方面产生了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明清统治者调整了生产关系,农民已没有再隐瞒人口的必要了。

37.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素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请回答:(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开始形成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间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什么?

(2)简要分析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是由哪几方面因素促成的。

(3)用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解释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

【答案】(1)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宋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2)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开明的民族政策;杰出人物的作用;中华民族凝聚力。(3)汉字;传统道德;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38.元明清三代我国经历了六百多年的统一,而且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试说明这种局势出现的历史必然原因。

【答案】必然原因:(1)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汉族差距缩小。(2)我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3)秦汉以来我国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4)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边疆地区。39.清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1)举措:平定了噶尔丹的分裂活动,控制了漠北蒙古。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派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康熙帝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平定回部叛乱,加强对新疆地区控制。

(2)特点:①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②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历代中央政府加强边疆控制与开发的措施:①设立行政机构,如西域都护、伊犁将军等;②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唐蕃和亲等;

③册封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如怀仁可汗、云南王、达赖、班禅等;④军事打击,如反击匈奴、粉碎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等;⑤经济文化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宋夏、宋辽互市等。]

40.清朝前期面临哪几个方面的民族矛盾问题?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及所采取的对策。简评该时期措施的结果。

【答案】(1)满族贵族与其他民族(汉族为主)人民的矛盾。原因:清军入关后实行过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镇压汉族等反清斗争。对策:学习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如设内阁、置六部,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措施,建立起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大兴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

(2)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原因:少数民族势力不断发展和其上层贵族野心日益膨胀。对策:武装平定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势力的叛乱,尔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等机构进行管辖,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3)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矛盾。原因:欧洲列强为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和利用中国腐败、农民起义、清军入关等有利时机侵略中国。对策:一方面,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反侵略斗争,如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另一方面推行闭关政策,虽对西方入侵有一定自卫作用,但造成了中国落后。

(4)结果:这些措施开发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清朝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4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国古代史上并不鲜见。试从中举出三个事例,并综合分析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

【答案】①例略。②形成原因:少数民族经济、政治发展较快,力量迅速强大;游牧地区环境较为恶劣,物质文化生活贫乏;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先进,对少数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中原地区政权日益腐化,矛盾尖锐。

③历史影响:促使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促进少数民族进步;往往伴随着战争,使生产遭到破坏,给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灾难;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2.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必然逐渐汉化?

【答案】(1)条件:①完成本民族的统一,建立政权,并尽可能使政权封建化。②发展生产,增强实力,特别是增强军力,乘中央政权力量虚弱之时发动进攻,入主中原甚至统治中国。③入主中原后,必须废弃本族落后的生产方式,采取汉族封建化的经济政治制度。④必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⑤必须打碎本民族的部落组织,使本族和汉族杂居相处,以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⑥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2)原因:(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方面考虑)

43.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汉法”与“旧俗”之争。

【答案】(1)“汉法”是指中国内地的封建剥削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旧俗”是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统治制度影响下,均采取了接受“汉法”的措施。“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44.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曾创立过许多促进本民族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金和后金在政权建立前后所实行的制度的名称和内容。结合这些制度创立的背景概括分析其实质和作用。

【答案】(1)①金: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作为其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②后金: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2)背景: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为发展势力,实行新的政治制度,逐渐向封建化看齐。

(3)实质和作用:这些制度是农耕文明向边疆地区扩展的体现,反映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进步。

45.(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答案】(1)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46.以下是汉、唐、明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所到达的地区图,读图后回答有关问题。

(1)据图指出汉、唐、明三朝"海上丝绸之路"所到达的最远地区。(2)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得以开拓的相关条件。(3)"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拓展有何意义?

【答案】(1)汉:印度半岛南端;唐:西达波斯湾,东至日本;明: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领先,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实行开放政策。

(3)从水路沟通了东西两大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同欧、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47.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

【答案】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呈现了由开放到封闭的特征。明中期以前的对外开放外交,不仅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而且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尤其对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安定、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明朝末年以后,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东南沿海的骚扰和台湾郑氏政权的存在,明清统治者开始推行“闭关政策”政策。海禁政策推行之初,尽管对维护明清封建统治,安定边防起到了某种作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不仅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客观上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乃至近代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重要原因。

48.概括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特点,及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的趋势,呈现该趋势的原因和后果。

【答案】(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于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汉唐元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③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2)趋势: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3)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腐朽。②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到来。

(4)后果: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

49.简述江南地区在南朝、唐朝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答案】概况:南朝: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进步;得到初步开发。唐朝: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生产工具、技术改进;成为粮食重要产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明清时期:生产工具革新;出现地区、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0.隋唐、明清(战前)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有何异同?农业发展的相同条件有哪些?发展中出现的哪些问题值得引以为鉴?【答案】(1)相同点:①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同点: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和工具的改进,南方开始成为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更加稳固。(2)相同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③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3)问题:①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②人口的过度增长影响经济的发展。

51.唐朝时期的扬州和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试分别概述其原因。

【答案】(1)特点:①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出现了夜市。②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发达(苏州地区蚕桑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原因:①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的汇合处,水陆交通枢纽;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等。②明清苏州的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

52.概述隋唐和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共同原因。

【答案】情况:隋唐时期: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政府管理和商业设施完备。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有很大发展,扬州和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扬州是当时江南物产主要集散地,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最,扬为首”的说法。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则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物产。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频繁。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

5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据此回答:(1)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2)举例说明它给明朝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3)上述变化使明末封建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阶段特征?

【答案】(1)明末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全国出现了三十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等。(2)变化:政治制度日益保守反动,更加脆弱;经济上江南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3)特征: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54.简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达到顶峰: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和地区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等)②生产关系调整(更名亩,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55.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

【答案】(1)相同点: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大体都在14~16世纪之间。(2)不同点:西欧在萌芽出现后很快向农村渗透;中国的萌芽只局限于江南个别城市。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促使资本原始积累加快;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封建制度阻碍而发展缓慢。西欧手工工场的商品生产具有国际性;中国手工工场的商品生产具有封闭性。(3)原因:①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②统治者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③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④八股取士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⑤缺乏必要的民主政治环境。⑥与西方差距拉大,西方侵略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6.黄宗羲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未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仕途(注:指疏通),盖皆本也。”回答:

(1)黄宗羲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指出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2)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政策有何不同?你是怎样认识传统政策的?

【答案】(1)农业和工商业都是“本”,都应重视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我国传统经济政策以农为“本”,工商皆“末”,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对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更加严重。

57.《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说:“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试归纳“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出现的各自原因。

【答案】新现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西学东渐。

原因:君主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城市繁荣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西方传教士想通过科技传播提高影响力。

58.在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其中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儒家思想起源于什么时期?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谁?其诞生之初未被统治阶级采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初期,统治者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3)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儒家思想?

【答案】(1)起源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其学说不适合春秋战国时代的形势。

(2)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3)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儒家思想,批判地加以继承。既要肯定它以民为本,主张仁政、德政,在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防止暴政、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等积极的一面;同时又要看到它的阶级局限性,批判它宣扬忠孔忠君、神化统治者的一面。59.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14分)

【答案要点】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2)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60.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衰落时期,思想领域呈现了不同特点,试概括两个阶段思想领域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答案】(1)特点:战国形成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产生,出现“百家争鸣”。明清衰落时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2)原因:形成时期,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旧制度瓦解;战争不断,但呈现出从大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各思想家面对这种局面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衰落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62.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并谈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答案】(1)产生的社会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等地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4)启示:先进思想总是要在具有相应的物质和阶级基础以及自身的进步性等前提下才能变成现实。

63.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那些具体表现?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2)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进一步地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3)试分析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北宋时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欧洲,便利了欧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②南宋时,我国的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为欧洲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③元朝时,我国的火药武器也传入了欧洲,对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捶毁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总之,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①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条件。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正面交锋。④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科学”,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3)“中学西传”的原因:①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②西方落后中国③当时中外交往频繁。

“西学东渐”的原因:①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续完成工业革命,东方从属西方。②此时,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③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64.史学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是在汉朝,一是在宋朝。明清时期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原因有四:曰压制工商,曰儒家思想,曰奴才教育,曰自满保守。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别如何? (2)简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原因和地位:①两汉时期:原因: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地位: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与进步,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②宋朝:原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城市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更加发达。地位: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天文历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2)主要原因:①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②官方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盛行,不利于近代科技产生。③科举考试,八股取士。④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骄傲自大,不重视对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65.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1)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荣,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2)明清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66.中国古代的人口问题

(1)人口对于自然经济下的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①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人丁,是封建国家赋役制度的具体承担者。②人口的多寡和国土的多少一样,是当时社会的治乱、国力盛衰的标志。③但是,到了清朝,由于摊丁入亩、战乱减少等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人多地少,盲目垦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这一后果一直影响到现在。

(2)中国史籍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料。其发展趋势呈周期性变动,人口增长呈马鞍型,其频率和王朝盛衰、更替相同。

①先秦时约在一、二千万左右;西汉平帝时约五千九百余万;②东汉初两千七百余万;东汉中期约五千万;③唐初一千万;开元时期五千万;④明朝永乐时期四千五百万;清初三千万;清乾隆初年一亿四千万;道光时期四亿一千万。

(3)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因素有:①国家多人身控制的程度;②与疆域的增缩和统治范围的变化有关。③与封建统治的深化有关,统治稳固时,人口统计相对真实,隐匿人口现象减少。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观念有关系。

67.从古代到近代前期,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随着时间的延伸,在空间不断得到拓展的曲折过程。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十分流行,当时所说的“普天”主要是指哪一空间范围?(2)汉代时对外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试概括其主要表现?(3)宋代理学家石介的《中国论》中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此话说明了当时中国士大夫什么思想观念?形成这种观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近代前期,郑观应在《易言·公法》一文中说“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通属之道也。”由此表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1)范围:西周时期“普天之下”指黄河流域地区(中原地区)。

(2)主要表现: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与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海上丝绸之路。

(3)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中国)。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表明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观念,客观地认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平等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挽救民族危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