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作业

生理学作业

生理学作业
生理学作业

第一章绪论

1、解释名词:

⑴稳态:内环境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⑶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答: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同时,它又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于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亦即稳态。为此,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态。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本身使稳态不断地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总之,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影响,而又断得到维持的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的。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势必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于危及生命。

3、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答: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在这三种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但是,在整体情况下,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

(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较局限,作用时间较短暂。

(2)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生成和分泌或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对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产生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这些特殊化学物质有的是由内分泌腺的内分泌细胞或一些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有的是由局部的组织细胞释放的体液调节物质。前者引起全身性体液调节,后者引起局部性体液调节

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较缓慢而持久,全身性体液调节作用通常比较弥散。

(3)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幅度较小,不够灵敏。

4、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答:(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的效应想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2)正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解释名词

⑴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⑵兴奋性:有生命的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⑶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息分子)的大分子,当其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机制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信号,以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最终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

⑷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约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机制如何?

答:(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2.膜的通透性。单纯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2、NO等。

(二)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的类型:(1)载体转运:指借助于载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的特点:1.特异性;2.饱和性;3.竞争性抑制。载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2)通道转运:指借助于通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通道的分类:①电压门控通道;②化学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通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如Na+、K+。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2.载体数量和通道的功能状态。易化转运的特点:需要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

(三)主动转运:指在细胞膜上生物泵的作用下,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转运。主动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离子物质,如Na+、K+、Ca2+。主动转运的特点:需要生物泵作用,消化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逆浓度差进行。影响主动转运的因素:1.生物泵的功能状态;2.细胞的代谢水平

(四)出胞与入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称为入胞。出胞与入胞转运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递质、激素、消化酶、细菌、组织坏死碎片、衰老的红细胞。出胞与入胞的特点:需要细胞膜的运动,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

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答: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

4、试述动作电位及其特点和形成机制。

答: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特点:①“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②不衰减式传导③有不应期

产生机制: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故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故峰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②后电位的形成原因: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神经系统

1、解释名词:

⑴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⑵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断离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所有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⑶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被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称牵张反射。

⑷条件反射: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无关刺激作出的暂时性回答反应。它是在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暂时神经联系。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

2、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哪些?

答:1.单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受体。 2.突触延搁。递质经释放、扩散才能作用于受体。 3.总和。神经元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 4.兴奋节律的改变。指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因为传出神经元的频率受传入、中枢、传出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5.后发放。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反射弧中突触是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

3、大脑皮层运动区有哪些功能特征?

答:运动区有以下的功能特征:

(1)对躯体运动的支配呈交叉性;

(2)功能定位精确,其支配部位是身体的倒影;

(3)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区愈大;

(4)电刺激使个别肌肉收缩,不发生肌群的协同性收缩运动.

4、试比较交感受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

答:

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心率加快,收缩性和传导性加强(β1受体)皮肤、

肾、胃肠道、骨骼肌、外生殖器血管收缩(肾上腺素

能,α受体),冠状血管、胃肠道、骨骼肌血管舒张

(β2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ACh)

心率减慢,收缩性和传导性减弱,

软脑膜动脉、外生殖器血管舒张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β2)收缩,促进黏膜腺分泌

消化器官分泌黏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

制胆囊活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

泌,促进胃肠运动和括约肌舒张,

促进胆囊收缩

泌尿生殖器官逼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有孕子宫收缩(α),

无孕子宫舒张(β2)

逼尿肌收缩,内括张肌舒张

眼瞳孔扩张,睫状肌松弛,上眼睑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促时泪腺

分泌

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内分泌和代谢

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5、小脑的运动机能有哪些?

答: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调剂肌张力

大脑小脑: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精细运动和协调性

第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解释名称

⑴感受器:指位于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⑵视力: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判断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

能的指标。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⑶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反射性改变,弱光

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⑷听阈: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听阈。

2、眼的折光系统一般有何异常?怎样矫正?

答:近视: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远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散光:纠正散光通常用柱面镜。

3、试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类,各自特点及其作用。

答:视网膜上存在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①。视锥细胞:中央凹分布密集,在视网膜周边区域相对减少。主司昼光觉和色觉,光敏感度较差,但视敏度高。②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在中央凹10°—20°区域最多,随暗光敏感,但分辨能力差,无色觉,主司晚光觉。

4、试述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

答:声波传入内耳兴奋听觉末梢感受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空气传导的过程可简示如下: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

耳廓及外耳道收集声波,震动鼓膜,使听骨链产生运动连接卵圆窗之镫骨足板,击动前庭阶之处淋巴,经前庭膜使蜗管内的内淋巴产生运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兴奋,此兴奋由耳蜗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层听中枢产生听觉。鼓室内的空气震动也可经圆窗膜而激动鼓阶的外淋巴,进而使基底膜发生震动,但力量较微弱。

2.骨传导骨传导是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骨传导的主要途径是颅骨振动直接传入内耳。

5、前庭器官各感受装置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答: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包括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囊斑。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即旋转变速运动。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上、外、后三个半规管,分别代表三个平面,当头前倾30°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半规管与地面垂直。因此人体能感受三维空间各个方向的角变速运动。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运动。当人体直立而静止不动时,椭圆囊囊斑的平面与地面平行,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的上方,而球囊囊斑平面则与地面垂直,位砂膜悬在纤毛的外侧。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几乎每个毛细胞的排列方向都不完全相同,这种分布有利于分辨人体在囊斑平面上所进行的变速运动的方位。

第五章血液

1、解释名称

⑴红细胞沉降率:测量红细胞沉降率的方法:将新采集的血液经抗凝混匀处理后,置于一支带刻度的细玻璃管内,红细胞将会因重力作用叠连在一起并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红细胞沉降率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⑵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⑶血清:血液从血管流出后,其内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参与血细胞凝固。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清明液体,称血清。因此,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⑷血型:是指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试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由两部分构成:a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构成。如:Na+、Cl-。占总渗透压的99.5%。b、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构成。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占0.5%。

①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之间r的渗透压力基本相等。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子的正常交换和分布、电解质的平衡及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正常值约1.5mOsm/L(25mmHg或3.3kPa)。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3、简述白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数是5000-10000个/mm^3;

白细胞存在于(1)血液中:呈球形(2)组织中:形态多变,能作变形运动;

功能:白细胞具有游走性、趋化性、吞噬作用等特性1、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游走性、吞噬能力2、嗜酸性粒细胞:缓解过敏反应、对蠕虫的免疫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组织胺、肝素、引导其它白细胞的游走、吞噬4、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5、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过程。

4、试述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答: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约为100-300*109/L(10万-30万/mm3 )。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⑴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另一方面血小板可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因而它具有维护、修复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⑵生理止血功能: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同时发生血小板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以堵塞血管的破口。最后在血小板的参与下凝血过程迅速进行,形成血凝快。⑶凝血功能:当粘着和聚集的血小板暴露出来单位膜上的磷脂表面时,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⑷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血小板对纤溶过程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而释放大量的5-HT,则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的激活物,激活纤溶过程。

5、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生理功能及生成调节。

答:平均寿命120天

生理特性:(1)通透性:H2O、O2、CO2自由通过,Ca2+较难通过。

(2)可变形性:双凹形,易挤过口径比它小的缝隙

(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血沉:1小时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4)渗透脆性:与渗透压有关

生理功能:运输O2、CO2。

生成调节:1)促红细胞生成紊:促红细胞生成紊能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使成熟的红细胞释放人血。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产生,组织缺氧是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释放增多的主要原因。严重肾疾患会伴发贫血。2)雄激素:雄激素作用于肾,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破坏: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当红细胞逐渐衰老时,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而脆性增加,在血流湍急处可因受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红细胞通过微小孔隙也发生困难,因而特别容易被滞留在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血管外破坏)。

第六章血液循环

1、解释名称:

⑴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泵出的血液量,或称每分输出量。

⑵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⑶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

3.0~3.5L/(min.m2)。

⑷心力贮备: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备,称心力贮备。

⑸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2、试分析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机体通过对搏出量和心率的调节来改变心输出量。具体因素如下:①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②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③外周阻力的影响(主要是动脉血压)④心率的影响

3、正常典型的心电图各波、段和间期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α波是成年人安静、闭眼、清醒时的主要脑电波,在枕叶皮层最为显著。α波常表现为波幅由小变大,再有大变小的梭形波。

β波则为新皮层紧张活动时的脑电波,在额叶和顶叶较显著。

θ波可见于成年人困倦时或是少年正常脑电。

δ波则常见于成年人睡眠时,以及极度疲劳时或麻醉状态下,或者是婴幼儿正常脑电。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U波)。

①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波形小而圆钝,0.08-0.11s。

②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0.06-0.10s。

③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0.05-0.25s,方向与QRS主波方向同。

④U波:有时在T波后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与T波同。

间期意义:

①PR/PQ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0.12-0.20s,代表房室传导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时,此期延长。

②PR段:P波终点到Q波起点,由兴奋传导通过房室交界区形成,非常微弱,回到基线水平。

③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到复极化完毕的时间,与心率成反变关系。

④ST段: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代表2心室均处于去极化状态,一段等电位线。

4、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改变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5、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临床上测定中心静脉压的主要意义何在?

答:因素:中心静脉压系指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压力。其高低由下列因素决定:①血容量;

②静脉回心血量;③右心室舒张期压力;④肺循环阻力;⑤胸内压(或腹内压)等因素。其中以血容量及右心室排血功能最为重要。

意义:中心静脉压(CV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测压当时病人的有效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等综合状况。因此,连续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改变,可动态地了解血容量的变化及判断心脏对补液的耐受能力,是调节输液治疗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例如:CVP<5cmH2O,血压低下,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可迅速输液补充血容量;血容量补充后,病人仍呈休克状态,血压仍低,而CVP却高于10cmH2O,则考虑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此时应慎重输液,密切观察。若CVP进一步增高达15~20cmH2O,则表示已有明显心功能不全,有发生急性肺水肿的危险,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强心剂。如果较快地输液,需要补充更多液体;相反,快速输入一定量液体后,CVP明显升高,表示心脏对输液耐受能力不良,应适当使用强心剂,以加强心脏收缩能力。

第七章呼吸

1、解释名称

⑴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⑵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即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s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人第1、2、3s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99%,其中以第1s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气速度。

⑶血氧饱和度: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物氧化过程,而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

的氧,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再输送到人体各部分组织细胞中去。

⑷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2、试述呼吸的概念、意义及基本过程。

答: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O2在体内的贮存量很有限,因此呼吸必须不断地进行,一旦呼吸停止,就将导致机体缺O2和CO2潴留而危及生命。呼吸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1)外呼吸或肺呼吸,即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即由循环血液将O2从肺运输到组织以及将CO2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3)内呼吸或组织呼吸,也称为组织换气,即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

3、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主要成分及其生理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意义①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泡塌陷。②减少组织注液生成,防止肺水肿。③降低肺弹性阻力,从而降低吸气阻力。

4、简述血液PO2、PCO2和[H+]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

答:(1)当吸入CO2含量适当增加时,呼吸将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图5-16)。但是,当吸入气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致使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明显升高,CO2积聚,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CO2麻醉。

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有关核团,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

(2)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动脉血H+浓度增高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浓度降低时相反,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减少(图5-16)。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高,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25倍。但是,由于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所以限制了血液中的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因此,血液中的H+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

(3)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吸入气PO2降低时,肺泡气、动脉血PO2都随之降低,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O2

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但是低O2可以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而兴奋呼吸中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其直接抑制作用。在严重低O2时,外周化学感受性反射不足以克服低O2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抑制。

第八章消化和吸收

1、解释名称:

⑴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

⑵吸收:指食物中的成分或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⑶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的抵抗胃酸和胃酶侵蚀的屏障,称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2、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答:成分、作用: (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抑制和杀死细菌;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水解是食物中的蛋白质,生成月示、胨以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3)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 (4)黏液及HCO3-:①可溶性黏液:与胃液的其他成分混合润滑胃内食糜②凝胶性黏液: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盐酸接触。

分泌调节: (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①乙酰胆碱:Ach与(M3)受体结合刺激HCl分泌。阿托品阻断;②促胃液素:G细胞分泌,丙谷胺阻断;③组织胺:由嗜铬样细胞(ECL cell)释放,作用于H2受体, 西咪替丁阻断 (2)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①头期胃液分泌:30%,传入冲动来自头部感受器,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高;②胃期胃液分泌:60%,食物入胃产生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高 ;③肠期胃液分泌:10%,食物入小肠后的胃液分泌。

3、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答:由于胰液中含有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

4、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

答: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酸、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有的无机盐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而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本身还是一个利胆剂。总之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5、消化道各部吸收的主要物质是什么?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是如何吸收的?

答:可吸收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1)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2)食物在小肠内已彻底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3)小肠粘膜面积大,它通过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结构,使它的面积增大。

(4)小肠绒毛血液和淋巴供应丰富,也是利于吸收的因素。

第九章泌尿生理

1、解释名称:

⑴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⑵肾糖阈: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⑶渗透性利尿:指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2、试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3、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肾小球滤过作用受到滤过膜和有效滤过压及肾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①.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人体两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面积及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都较稳定,只有在病理情况下才有所改变,使具有滤过功能的肾小球数目减少,其有效滤过面积减少,因而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或无尿。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有一定的选择性通透性,但病理情况下,如缺氧、中毒、炎症等,滤过膜通透性增大,出现蛋白尿甚血尿。②.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者之中任何一种发生改变,都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正常情况下,人体动脉血压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通过肾自身调节作用,使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保持基本稳定状态,滤过率无明显改变。一旦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超出自身调节的限度,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有效滤过压随之降低,滤过率减少,即可出现少尿。当全身血压降至40~50mmHg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降至零,可出现无尿。B.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蛋白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加。如经静脉快速大量输入生理盐水, 血浆蛋白被稀释,可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C.囊内压:正常情况下囊内压也比较稳定。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时,肾小囊内尿液排出不畅,梗阻部位以上压力升高,进而囊内压增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③.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是影响肾小球滤过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上,静脉大量输液时,由于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血液从入球动脉端流向出球动脉端的过程中,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因而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具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有效滤过面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相反,滤过率明显减少。

4、大量饮清水、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及大量静脉滴注甘露醇尿量分别有何变化?

答:(1)尿量明显增加。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引起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因此尿量增多。

(2)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

(3)大量静滴甘露醇:尿量增加。会造成血液渗透压提高,以使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液。甘露醇从肾小球滤过时,在肾小管中不易重被吸收,使肾小管中的原尿的渗透压增高,使最终产生的尿量增加

第十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解释名称

⑴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⑵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⑶调定点:调定点是指使体温维持在某一水平而设定的温度值。

2、测定基础代谢率应注意哪些条件?

答:临床规定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是:①清晨、清醒、空腹,进餐12小时以上、且不宜过饱,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降低合成代谢;②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以免欠下“氧债”而影响测定结果,测定时平卧、放松全身肌肉以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③保持室温在20~250C,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④要求受试者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⑤受试者体温正常。

3、临床上常用的体温测定方法有哪些?正常值如何?

答:1.口测法正常值为36.3~37.2℃。此法禁用于神志不清病人和婴幼儿。

2.腋测法: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正常值为36~37℃。

3.肛测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正常值为36.5~37.7℃。

4、影响体温正常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a.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清晨最低午后最高波动幅度小于1℃

b.性别差异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女性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后体温升高0.3-0.6℃。

c.年龄影响体温: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每年长10岁,体温降低0.05℃。新生儿(特别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善,老年人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d.肌肉活动:体温升高

e.其他:进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高温环境

第十一章内分泌

1、解释名称

⑴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⑵第二信使: 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通常是由效应器酶作用于胞内底物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或离子通道等方式产生以靶蛋白构象变化为基础的级联反应和细胞功能改变。比较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IP3、DG、cGMP

⑶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称应急反应。

⑷应激反应:Selye将有害刺激如创伤、精神紧张等导致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ACTH

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称为应激反应。

2、简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答:(1人生长素(human graowth hormone hGH)含191个氨基酸的多肽,结构与人PRL相似,故与PRL 有交叉作用。GH化学结构与免疫性具有显著的种属特异性,除猴GH外,其他动物的GH对人无效。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A.促生长的作用 GH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促进组织生长、蛋白质合成增加,特别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的生长的影响更明显,因此GH也称为躯体刺激素。 B.代谢的作用 GH通过SM介导,加速组织蛋白质合成,利于组织修复与生长。抑制糖的氧化和利用,血糖升高,若GH分泌增多时可出现糖尿,称为垂体性糖尿。GH还能促进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氧化,为机体提供能量,GH过多时血中脂肪酸和酮体增多。②生长素分泌调节 A. 下丘脑对GH分泌的调节A.B.C . 腺垂体GH的分泌受下丘脑GHRH与GHRIH的双重调节。正常时GHRH分泌较多,促进GH的释放,而GHRIH则抑制GH

分泌。GH与GHRH分泌同步,呈脉冲式波动。GHRH对GH的分泌起经常性调节作用,而GHRH仅机体在应激刺激时,GH分泌过多,才对GH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B. 反馈调节 GH对下丘脑GHRH分泌与释放有反馈抑制作用,GHRH对其自身分泌也有反馈调节作用。近来发现,GHF-Ⅰ能刺激下丘脑分泌GHRIH,而抑制GH分泌。 C. 睡眠与代谢因素入睡时GH分泌明显增加,入睡后60min左右血中GH浓度达高峰,慢波睡眠时相,GH分泌量明显增多,转入快相睡眠时相,GH分泌减少。因此充分睡眠利于GH分泌,有助于生长及体力恢复。50岁以后,睡眠时相中的GH高峰逐渐消失。饥饿、运动等使血糖降低,刺激GH分泌,代谢因素刺激作用最强。血中脂肪酸与氨基酸增多,均能促进GH分泌。这有利于机体在代谢中利用这些物质。

3、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

答:(一)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和维持机体生长与发育过程。它既能加强组织分解代谢,使耗O2量、产热量及能量的增加;又能促进组织细胞内DNA、RNA、蛋白质的合成。(1)对代谢的影响①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氧化过程,增加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的耗O2量和产热量,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②对三大物质代谢的影响 A.糖代谢:促进小肠对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增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长素及糖皮质素的生糖作用,使血糖升高. B.脂代谢:甲状腺激素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 C.蛋白质代谢: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肌肉、骨骼、肝、肾等组织细胞的核受体,刺激DNA转录过程,促进mRNA形成,加强蛋白质及各种酶的合成,利于幼年时期机体生长与发育。(2)对生长与发育的影响促进机体生长与发育成熟必需的激素,尤对脑和骨的生长和发育影响最重要。(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成年人的神经系统已分化健全,甲状腺激素主要表现为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4)其他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组织由于耗氧量增加而相对缺氧,以致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舒张压稍降低或正常,脉压增大。目前认为,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可能增加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的数量,促进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内的作用,使细胞内cAMP生成增多。甲状腺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促进心肌细胞肌质网释放Ca2+,激活与心肌收缩有关的蛋白质,提高心肌收缩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因此而出现心肌肥大或心力衰竭。(二)调节:甲状腺功能活动主要受下丘脑与腺垂体调节,神经调节和自身调节也有一定作用。(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①促甲状腺激素(TSH)的作用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③反馈调节(2)甲状腺自身调节甲状腺具有适应碘

供应的变化,调节腺体本身对碘摄取、T3与T4合成、释放的能力,这种调节完全不受TSH浓度和神经调节的影响,称为甲状腺的自身调节。(3)自主神经系统对甲状腺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与副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直接支配甲状腺腺泡,电刺激交感神经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则相反。

4、简述肾上腺皮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

答:(一)糖皮质激素的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促进糖异升,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有抗胰岛素作用使血糖升高,对脂肪的作用存在部位差异。(2)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对水的排出有促进作用,有较弱的贮钠排钾作用。(3)在应激中发挥作用。(4)维持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5)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增加,使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减少。(6)其它:抗休克、抗炎、抗过敏、抗毒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等。(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存在靶腺激素的长反馈,ACTH对CRH分泌的短反馈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1、睾丸有何功能?所分泌的激素有何主要作用?其分泌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答:功能:睾丸具有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双重功能。

作用:1)、雄激素:睾丸中合成和分泌的最多的是睾酮,生物活性最强的是双氢睾酮。

睾酮的生理作用:

①维持生精的作用。睾酮自间质细胞分泌后进入曲细精管,直接或者转变为双氢睾

酮而与生精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精子的生成。

②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与成熟。

③促进男性副性征的出现以及维持正常的性欲。

④促进合成代谢,特别是肌肉和生殖器官的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生长与钙磷沉积、

骨骺闭合。

2)、抑制素是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抑制素对腺垂体的FSH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3)、激活素支持细胞分泌,与抑制素结构相似但作用相反,可促进FSH分泌。

4)、雄激素结合蛋白(ABP)由支持细胞产生一种对睾酮和双氢睾酮亲和性很强的蛋白质,称为雄激素结合蛋白,通过与雄激素结合,维持曲细精管局部雄激素的

高浓度,从而促进生精。ABP生成受FSH调控。

调节:睾丸的生精过程和间质细胞的睾酮分泌都受到了下丘脑-腺垂体的调控,而下丘脑-腺垂体的分泌活动又受到睾丸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从而构成了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

的负馈调节环路。

2、卵巢有何功能?所分泌的激素有何主要作用?其分泌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答:功能: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激素。

作用:卵巢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两种类固醇激素。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孕激素主要为孕酮。

1)雌激素的作用:①对生殖器官的作用。②对女性副性征的作用。③对代谢的影响。

2)孕激素的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②对乳腺的作用。③产热作用。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发育健全,其活动调控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3、为什么测定尿中或血中hCG可诊断早期妊娠?

答:妊娠早期,卵巢黄体转为妊娠黄体,胎盘形成后取代了卵巢和腺垂体的作用。受精后第6

天左右,胚泡的滋养层细胞开始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后逐渐增多,继续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以维持妊娠的需要。胎盘形成后,成为妊娠期间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大量蛋白质激素、肽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完全代替卵巢和腺垂体促进腺激素的作用。

最新生理学习题(带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 1.内呼吸是指() A.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2.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肺的舒缩运动 B.呼吸肌的舒缩 C.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D.肺内压和胸内压之差 3.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那一项是错误的()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4.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 A.呼出气二氧化碳分压>肺泡气二氧化碳的分压B.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约两倍于大气二氧化碳分压C.肺泡水汽压约为肺泡二氧化碳分压的1/2 D.肺动脉血氧分压约等于肺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吸气末和呼气初 B.呼气初和呼气末 C.呼气末和吸气初 D.呼气末和吸气末 6.胸膜腔内的压力是由下列哪个因素形成的() A.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B.大气压+跨肺压 C.大气压-肺回缩力 D.大气压+肺回缩力 7.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肌收缩 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8.呼气末胸膜腔内压() A.高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低于吸气末胸内压值 D.高于吸气末胸内压值 9.肺的弹性回缩力见于() A.吸气初

B.吸气末 C.呼气初 D.以上都存在 10.肺泡表明活性物质() A.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使肺顺应性增加 C.由肺泡Ⅰ型细胞所分泌 D.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 11.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肺的顺应性增加() A.气道阻力增加 B.气道阻力减小 C.肺弹性阻力增加 D.肺弹性阻力减小 12.下列关于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呼气 B.胸内压升高 C.呼吸道周围压力下降 D.迷走神经兴奋 13.肺总容量等于()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运动生理学习题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九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一)填空题 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和道德良好。 2. 肌适能主要包括 3. 体适能由和组成。 4. 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和柔韧素质。 5. 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协调和反应时间等。 6.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和氧的能力。 7. 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取决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具体主要取决于下列因 素: ,,,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8.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用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算出。 9.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两类,其中后者有, 10. 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体脂和等。 11.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的增加造成的。 12.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13. 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普通人群的肌肉耐力标准评价方法是。 14.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 15. 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次训练课都应包括三个部分,即, 和。 16. 运动处方四要素包括度,和运动时间。 17.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的用于发展和保持健康成年人有氧适能和身体成分的具体运动处方推荐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 的持续或间歇有氧活动。 18.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采用抗阻训练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其运动处方建议采用每周,一组改善主要肌群的练习,每次练习须完成重 复。

吉大19春学期《生理学(含实验)》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 A: 收缩压降低 B: 舒张压升高 C: 脉搏压增大 D: 脉搏压减小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A: 尿激酶 B: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C: 激肽释放酶 D: 组织激活物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 房室交界 B: 窦房结 C: 房室束 D: 浦氏纤维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下列作用中不属于生长激素的直接作用是A: 促进骨生长 B: 促进蛋白合成 C: 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D: 减少糖的利用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 A: 近端小管 B: 髓袢升支细段 C: 集合管 D: 髓袢升支粗段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与细肌丝结合的是A: Na+ B: K+ C: Ca2+ D: Mg2+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躯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主要分布于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枕叶 D: 皮层边缘叶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 淋巴回流减少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ADH分泌增加 D: 有效滤过压增大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 增强心肌收缩力 B: 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 C: 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D: 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心率和血压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A: 加快,升高 B: 加快,降低 C: 减慢,升高 D: 减慢,降低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与呼吸运动有关的中枢部位有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下丘脑 E: 大脑皮层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表现有 A: 心输出量增加 B: 心率减慢 C: 回心血量减少 D: 心输出量减少 E: 外周阻力增加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基础状态是指 A: 清晨未进食前

《病理生理学》作业 参考答案

《病理生理学》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2、疾病: 是指在一定病凶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 凡是能引起致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都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Na + 浓度>150mmol /L ,血浆渗透压>310mmol /L 的脱水。 5、代谢性碱中毒: 是指以血浆HCO 3 浓度原发性升高和pH 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因果交替规律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并不都是原始病冈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出现的连锁反应。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不断交替、相互转化,推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例如,车祸时机械力造成机体损伤和失血,此时机械力是原始病冈,创伤和失血是结果。但失血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心输出量的降低,心输}H 量降低又与血压下降、组织灌注量不足等变化互为凶果,不断循环交替,推动疾病不断发展。疾病就是遵循着这种因果交替的规律不断发展的。 在因果交替规律的推动下,疾病可有两个发展方向:①良性循环:即通过机体对原始病因及发病学原因的代偿反应和适当治疗,病情不断减轻,趋向好转,最后恢复健康。例如,机体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及血管收缩,使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得到维持,加上清创、输血和输液等治疗,使病情稳定,最后恢复健康;②恶性循环:即机体的损伤不断加重,病情进行性恶化。例如,由于失血过多或长时间组织细胞缺氧。可使微循环淤血缺氧,但回心血量进一步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2、试分析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的机制? 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低渗,尿量不减,也不主动饮水,同时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转移。因此,细胞内 液并末丢失,主要是细胞外液减少,血容量减少明显,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症状。 3、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血浆H +浓度增高对心脏和血管的损伤作用主要表现在: (1)心肌收缩力降低:H + 浓度升高除使心肌代谢障碍外,还可通过减少心肌Ca 2+内流、减少肌浆网Ca 2+释放和竞争性抑制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2)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出现的心律失常与血钾升高密切相关,高钾血症的发生除了细胞内K +外移,还与酸中毒时肾小管细胞泌H + 增加而排K +减少有关。重度的高钾血 症可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室纤颤,甚全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3)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H + 增高可抑制心肌和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使血管的紧张度有所降低,尤其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最为明显,但单纯性酸中毒不致引起明显的血管容量扩大和血压降低,而主要表现在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例如,在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使用缩血管药,往往会收到较好的升压效果。 4.运用第二章所学知识分回答问题(临床案例2—1) 一位3l 岁的公司职员,工作非常努力。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回家后还要准备第2天要用的文件,感到很疲劳,慢慢地养成了每天抽2—3包烟,睡觉前还要喝2杯白酒的习惯。在公司经营状态不好时,他非常担心自己工作的稳定性,晚上有时失眠。在公司刚刚进行过的体检中,他的各项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都是正常的。 问题:你认为这位职员是健康的吗? 这位职员身体不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该职员时常感到很疲劳,晚上有时失眠,这些都与健康的标准不符合,而是出于一个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有各种不适的自我感觉,但各种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为阴性的状态。如果亚健康状态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任其发展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该职员养成了每天抽2—3包烟,睡觉前还要喝2杯白酒的习惯,这些都是产生疾病的条件,当多个条件共同作用时,他将会出现身体上的疾病。 这仅仅是答案要点,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继续丰富内容。 《病理生理学》作业2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缺氧: 向组织和器官运送氧减少或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

最新生理学习题(带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产生主要由于() A.Ca2+的跨膜扩散 B.K+ 的的跨膜扩散 C.Cl-的跨膜扩散 D.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变化 2.消化道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 A.K+内流 B.Na+内流 C.Ca2+内流 D.Ca2+与K+内流 3.关于消化器官神经支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B.所有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均以乙酰胆碱为递质 C.去除外来神经后,仍能完成局部反射 D.外来神经对内在神经无调制 4.下述关于胃肠激素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由散在于粘膜层的内分泌细胞分泌 B.均为肽类激素 C.仅存在于胃肠道 D.可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 5.唾液中除唾液淀粉酶以外,还有() A.凝乳酶 B.蛋白水解酶 C.溶菌酶 D.肽酶 6.以下关于胃酸生理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B.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及胆汁的分泌 D.可促进VitB12吸收 7.水分及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十二指肠 B.胃 C.小肠 D.大肠 8.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 A.内因子 B.Na+ C.K+ D.HCL 9.以下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壁细胞分泌盐酸 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10.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份是: ()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水和无机盐 11.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 A.小肠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12.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部位是: ()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上段 13.吸收铁最快的部位是: ()

运动生理学习题14

第十四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一)填空题 1、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其发生顺序为 、、、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 2、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是。 3、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和以及心理因素有关。 4、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可表现为、和三种形式。 5、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6、极点出现时,应注意和有助于减轻极点反应。 7、稳定状态可分为和。 8、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为主。 9、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供能占优势。 10、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 11、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用使运动负荷控制在最适宜的生理负荷范围。 12、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3、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4、应用生理学方法评定训练效果时,通常选择、和三种状态下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定。 15、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定量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 16、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极限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二)判断题 1、赛前状态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正常的工作能力。() 2、赛前状态一般在临近比赛时才出现。() 3、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器官的惰性大。() 4、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但不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 5、"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6、训练水平高低与"极点"出现的早晚和反应大小无关。() 7、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宜的准备活动都有助于减轻运动中极点的反应。() 8、真稳定状态保持时间的长短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9、由于马拉松运动持续时间长,所以运动中机体主要处于假稳定状态。() 10、稳定状态一般出现在短距离或较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中。() 11、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延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12、有训练者在安静状态和定量负荷运动时均表现出机能节省化现象。() 13、长跑运动对慢肌纤维增粗有积极作用。() 14、极限负荷时,有训练者最大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均明显高于无训练者。() 15、优秀的长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 16、短跑运动员出现"运动性心脏增大"的现象较为多见。() 17、在评定训练效果时,用"基础心率"较"安静心率"更为客观有效。() 18、有训练者与无训练者定量负荷的生理反应无明显差异。()

生理学实验报告一

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1.实验员:马冰(0941054) 2.时间:2011年10月10日 3.组号:第二组 4.班级:09生科 二、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技术 3.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4.观察电刺激对神经兴奋性、兴奋传导的影响 5.熟悉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及单收缩、完全强直收缩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也就是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并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阈强度: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时,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阈值或阈刺激。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其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进行长距离无衰减传递(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等)。 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电兴奋,其特点:①幅度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升高;②在细胞膜上可进行电紧张性扩布,即衰减性传播;③可以相互融合(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最适刺激强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会产生一次机械性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兴奋性作为三大基本生命现象(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那么,什么叫兴奋性呢?它是指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所有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

(也就是动作电位)都必须有一个条件:刺激。 刺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其中,刺激强度就是电刺激的脉冲电压,刺激时间就是某个单刺激所持续的时间。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固定刺激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单根神经纤维或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是“全或无”式的。但在神经纤维肌肉标本中,则表现为当刺激强度很小时(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和肌肉的收缩;当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肌肉收缩的幅度与之成正比。因为坐骨神经干中含有数千万条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其兴奋性各不相同。弱刺激只能使其中少量兴奋性高的神经纤维先兴奋,并引起它所支配的少量肌纤维收缩。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增大,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逐渐增多,其所引起收缩的肌纤维数目亦增多,结果肌肉收缩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刺激达到某一强度时,神经干中全部神经纤维兴奋,它们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也都发生兴奋和收缩,从而引起肌肉的最大收缩。此后,若再增加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幅度将不再增加。我们把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最适刺激强度。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把刺激强度固定在最适刺激强度,把单刺激改为连续单刺激):刺激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连续刺激的次数。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肌肉的反应依次表现为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⑴如果刺激频率很小时,每相邻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很大,当其大于肌肉收缩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之和时,肌肉表现为一个个的单收缩。单收缩包括收缩期及舒张期。前者占时较后者为短。 ⑵当逐渐增加刺激频率,使新的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未完全舒张的基础上就开始新的收缩,形成锯齿样的不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⑶当刺激频率继续增大时,新的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落在前一次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收缩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收缩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收缩,形成一个类似方波的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见生理学实验指导P36,P40,P44) 五、实验对象 蟾蜍

病理生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病理生理学》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 就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得共同得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病理变化。 2、疾病: 就是指在一定病凶得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得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 凡就是能引起致疾病发生得体内外因素都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就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Na + 浓度>150mmol /L ,血浆渗透压>310mmol /L 得脱水。 5、代谢性碱中毒: 就是指以血浆HCO 3 浓度原发性升高与pH 呈上升趋势为特征得酸碱平衡紊乱。 二、单选题 1.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得因素称为 D A .疾病得条件 B .疾病得原因 C .疾病得危险因素 D .疾病得诱因 E .疾病得外因 2.疾病得发展方向取决于 D A .病因得数量与强度 B .存在得诱因 C .机体得抵抗力 D .损伤与抗损伤力量得对比 E .机体自稳调节得能力 3.死亡得概念就是指 C A .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B .各组织器官得生命活动终止 C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得功能永久性得停止 D .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E .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4.全脑功能得永久性停止称为 C A .植物人状态 B .濒死状态 C .脑死亡 D .生物学死亡 E .临床死亡 5.体液就是指 B A .细胞外液体及其溶解在其中得物质 B .体内得水与溶解在其中得物质 C .体内得水与溶解在其中得无机盐 D .体内得水与溶解在其中得蛋白质 E .细胞内液体及溶解在其中得物质 6.高渗性脱水患者尿量减少得主要机制就是 B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渴中枢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DH 分泌 C .肾血流量明显减少 D .细胞内液减少 E .醛固酮分泌增多 7.下列哪一类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易发生休克 A A .低渗性脱水 B .高渗性脱水 C .水中毒 D .低钾血症 E .高钾血症 8.判断不同类型脱水得分型依据就是 C A .体液丢失得总量 B .细胞外液丢失得总量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得变化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得变化 E .细胞内液渗透压得变化 9.给严重低渗性脱水患者输入大量水分而未补钠盐可引起 C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水中毒 D .低钾血症 E .水肿 10.水肿时造成全身钠、水潴留得基本机制就是 C A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D .肾小球滤过增加 E .静脉回流受阻 1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低钾血症得原因 B A .长期使用速尿 B .代谢性酸中毒 C .禁食 D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1.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统完成)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 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 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 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前庭功能的稳定性。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掌握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操作技术,为此后有关的神经肌肉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蛙或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及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且其离体组织需要的生活条件非常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

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肌肉生理最常用的对象,经常用来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肌肉收缩的特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等。 三、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四、实验器材及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金属探针1根,粗剪刀、眼科剪刀各1把,圆头镊子、眼科镊子各1把,玻璃分针2根),蛙板和玻璃板各1块,培养皿,滴管,废物缸、锌铜弓,丝线,棉花;任氏液。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双毁髓:左手握蟾蜍,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中线向后方划触,触及两耳后腺之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枕骨大孔,然后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毁脑组织。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脊髓彻底捣毁时,可看到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 2、剥制后肢标本:左手持手术镊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右手持手术剪横向剪断皮肤,然后往后肢方向撕剥皮肤。剪开腹壁肌肉,用手术镊提起内脏,翻向头部,在看清支配后肢的脊神经发出部位后,于其前方剪断脊柱。 3、分离两后肢: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上,右手持

金冠剪纵向剪开脊柱,再剪开耻骨联合,使两后肢完全分离。 4、分离坐骨神经: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缝,找出坐骨神经,剪断盖在上方的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分支,再剪去脊柱及肌肉,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 5、分离股骨头: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游离腓肠肌:在腓肠肌跟腱下穿线并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肌腱与胫腓骨的联系,游离腓肠肌,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制备出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和一段脊柱骨四部分。 7、检验标本:用任氏液沾湿的锌铜弓的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标本机能正常,把标本固定在肌槽上。 8、连接好装置,调节适宜的灵敏度及刺激强度,开动记录仪,走纸速度为10mm/s,用手控触发开关,以单脉冲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单收缩曲线。 9、分别用1 Hz、2 Hz、3 Hz、4 Hz、6 Hz、12 Hz、24 Hz、30Hz 等频率去刺激坐骨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 六、分析及讨论 七、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病理生理学作业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作业 1 一、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2.病因:凡是能引起致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都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3.疾病:是指在一定病凶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脱水。 5.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以血浆HCO 浓度原发性升高和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由肺部疾病、胸廓运动障碍和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以右心肥厚扩张、衰竭为特征的心脏疾病。 二、单项选择题 1.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D.疾病的诱因 2.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 D.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3.死亡的概念是指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的停止 4.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C.脑死亡 5.体液是指 B.体内的水与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6.高渗性脱水患者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DH 分泌 7.下列哪一类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易发生休克 A.低渗性脱水 8.判断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据是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9.给严重低渗性脱水患者输入大量水分而未补钠盐可引起 C.水中毒 10.水肿时造成全身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 B.代谢性酸中毒 12.低钾血症时,心电图表现为 A.T波低平 13.下列何种情况最易引起高钾血症 D.急性肾衰少尿期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 实验目的 1.学习机能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 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3.了解刺激的种类。 [2] 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机能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3] 实验对象 蛙 [4] 实验药品 任氏液 [5] 仪器与器械 普通剪刀、手术剪、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6]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破坏脑、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左手握住蛙,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3-1-1)。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蛙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蛙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如蛙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

病理生理学作业及答案88702

病理生理学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2.病因:凡是能引起致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都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3.疾病:是指在一定病凶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Na+浓度>150mmol /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脱水。 5.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以血浆HCO 浓度原发性升高和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由肺部疾病、胸廓运动障碍和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以右心肥厚扩张、衰竭为特征的心脏疾病。 二、单项选择题 1.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D.疾病的诱因 2.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D.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3.死亡的概念是指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的停止 4.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C.脑死亡 5.体液是指B.体内的水与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6.高渗性脱水患者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DH 分泌 7.下列哪一类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易发生休克A.低渗性脱水 8.判断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据是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9.给严重低渗性脱水患者输入大量水分而未补钠盐可引起C.水中毒 10.水肿时造成全身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B.代谢性酸中毒 12.低钾血症时,心电图表现为A.T波低平 13.下列何种情况最易引起高钾血症D.急性肾衰少尿期 14.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均可引起D.心律失常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2. 细胞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A.为零 B.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约为K+通透性的1/2 D.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竞争性结合 D.增加了Ca2+内流 4.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7.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8.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 B.刺激时间 C.阈刺激 D.阈值 9. 保持一定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最小刺激是 A.刺激阈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10.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 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11.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A.Ca2+B.Mg2+C.Na+D.K+ 1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13.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2l倍B.5倍C.12倍D.30倍 14. 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值从最大值减小到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这一膜电位称: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运动生理学习题完整版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 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大量堆积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3.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4.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可以消除。 5. 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中发展提高。 6.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7. 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直至运动神经元。 8.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等,都是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9.通过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利用。 10.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11. 整体和局部有密切的协作关系,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但整体疲劳并非是局部疲劳的,整体疲劳更为。 12. Brooks认为,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13. 爱德华兹(Edwards 1982)形象地将运动性疲劳发生原因定位于从系统到联结部位,直至骨骼肌内部,形如一条链。 1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15. 高频电流刺激,能引起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16.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17.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18.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19.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疼痛等征候; 20.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等征候。 (二)判断题 1.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这句话不正确。()

生理学实验报告

医专 生理学实验报告(五) 一、实验题目: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记方法; 2、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和动脉血压的影响。 三、实验对象:家兔 四、实验物品:BL-420生物功能实验系统、压力换能器、动脉插管、 动脉夹、剌激电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实验用药品等 五、实验原理: 在正常机体,血压的变动并不大,而是经常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改变压力感受器活动或剌激反射弧的传入、传出神经会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进而导致动脉血压的相应变化。在正常体,心血管活动还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等体液因素的调节。通过静脉注射,改变血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也会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使血压发生改变。

六、实验结果与简要分析:

七、实验结论:心血管活动和动脉血压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医专 生理学实验报告(六) 一、实验题目:1、呼吸运动的调节 2、胸负压测定 3、肺活量测定 二、实验目的: 1.学习记录哺乳动物呼吸运动的方法;观察体液中O2、CO2和H+水平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了解肺牵反射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 2.观察胸负压, 3.学会用简易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三、实验对象:1、家兔 2、人 四、实验物品:BL-420生物功能实验系统、力换能器、气管插管、50cm长橡皮管一条、注射器(20ml、5ml)、钠石灰瓶、肺活量计等五、实验原理: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舒缩活动完成的节律性运动,该节律性运动在呼吸中枢的控制下保持正常的深度和频率。体、外多种剌激可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运动的改变。肺牵反射参与呼吸节

病理生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病理生理学作业参考答 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病理生理学》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2、疾病: 是指在一定病凶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 凡是能引起致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都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Na + 浓度>150mmol /L ,血浆渗透压>310mmol /L 的脱水。 5、代谢性碱中毒: 是指以血浆HCO 3 浓度原发性升高和pH 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因果交替规律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并不都是原始病冈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出现的连锁反应。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不断交替、相互转化,推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例如,车祸时机械力造成机体损伤和失血,此时机械力是原始病冈,创伤和失血是结果。但失血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心输出量的降低,心输}H 量降低又与血压下降、组织灌注量不足等变化互为凶果,不断循环交替,推动疾病不断发展。疾病就是遵循着这种因果交替的规律不断发展的。 在因果交替规律的推动下,疾病可有两个发展方向:①良性循环:即通过机体对原始病因及发病学原因的代偿反应和适当治疗,病情不断减轻,趋向好转,最后恢复健康。例如,机体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及血管收缩,使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得到维持,加上清创、输血和输液等治疗,使病情稳定,最后恢复健康;②恶性循环:即机体的损伤不断加重,病情进行性恶化。例如,由于失血过多或长时间组织细胞缺氧。可使微循环淤血缺氧,但回心血量进一步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2、试分析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出现循环衰竭症状的机制 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低渗,尿量不减,也不主动饮水,同时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转移。因此,细胞内液并末 丢失,主要是细胞外液减少,血容量减少明显,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症状。 3、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血浆H +浓度增高对心脏和血管的损伤作用主要表现在: (1)心肌收缩力降低:H +浓度升高除使心肌 代谢障碍外,还可通过减少心肌Ca 2+ 内流、 减少肌浆网Ca 2+ 释放和竞争性抑制Ca 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2)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出现的心律失常与血钾升高密切相关,高钾血症的发生除 了细胞内K + 外移,还与酸中毒时肾小管细胞 泌H + 增加而排K +减少有关。重度的高钾血 症可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室纤颤,甚全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3)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H +增高可抑制心肌和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使血管的紧张度有所降低,尤其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最为明显,但单纯性酸中毒不致引起明显的血管容量扩大和血压降低,而主要表现在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例如,在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使用缩血管药,往往会收到较好的升压效果。 4.运用第二章所学知识分回答问题(临床案例2—1) 一位3l 岁的公司职员,工作非常努力。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回家后还要准备第2天要用的文件,感到很疲劳,慢慢地养成了每天抽2—3包烟,睡觉前还要喝2杯白酒的习惯。在公司经营状态不好时,他非常担心自己工作的稳定性,晚上有时失眠。在公司刚刚进行过的体检中,他的各项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都是正常的。 问题:你认为这位职员是健康的吗 这位职员身体不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该职员时常感到很疲劳,晚上有时失眠,这些都与健康的标准不符合,而是出于一个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有各种不适的自我感觉,但各种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为阴性的状态。如果亚健康状态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任其发展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该职员养成了每天抽2—3包烟,睡觉前还要喝2杯白酒的习惯,这些都是产生疾病的条件,当多个条件共同作用时,他将会出现身体上的疾病。 这仅仅是答案要点,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继续丰富内容。 《病理生理学》作业2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缺氧: 向组织和器官运送氧减少或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 2、乏氧性缺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