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生态批评在西方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批评术语,1985年,弗莱德里克?威奇编写的《环境文学教学:材料、方法和文献资源》搜集了多位美国教师在开设生态环境文学课程时撰写的“课程简介”,1989年,彻丽儿?格罗特费尔蒂在美国西部文学学会会议上,重新提出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自此,生态批评逐渐在文学批评领域蓬勃发展,于90年代迅速发展为文学研究的显学。1991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这一学会在1995年召开的第一届生态批评研究会通常被看作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生态批判取向或者生态批评潮流形成的标志。1991年,时为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的乔纳森?贝特出版了《浪漫主义的生态学:华兹华斯与环境传统》,在这部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浪漫主义文学的专著中,贝特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称之为“文学的生态批评”。有学者认为,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英国生态批评的开端。1993年,第一家生态批评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出版发行,其目的是“从生态环境角度为生态文学或艺术的批评研究提供论坛”。1994年,克鲁伯在《生态文学批评:浪漫的想像与生态意识》一书中,提出“生态学的文学批评”,并对生态批评的特征、产生原因、批评标准、目的使命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1995年,哈佛大学英文系的布伊尔教授出版了《环境的想像: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在这部被克里治和塞梅尔斯誉为“生态批评的里程碑”的著作中,布伊尔在生态批评视域中重新审视美国文学与文化,试图建构生态中心主义文学观。1996年,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了第一本生态文学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这一著作被公认为是生态批评入门的首选文献。1998年,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和文学》出版,这是英国的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
进入新千年后,生态批评更加迅猛而深入地发展起来。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专著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在这一年,贝特出版了生态批评专著《大地之歌》,促进了英国生态批评的迅速发展。与9年前的《浪漫主义生态学:华兹华斯与环境传统》不同,《大地之歌》以英国浪漫主义传统为基础,将批评视野扩大到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学,而且还借助海德格尔等人的后现代思想武器对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笛卡尔–牛顿机械论、二

元论、还原论予以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深入到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讨。2001年,布伊尔出版《为濒临危险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与环境》,将“生态批评的视野从非人类自然世界延伸到城市,从陆地延伸到海洋,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文化之路,实现人的再栖居”。2002年初,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推出第一套生态批评丛书:“生态批评探索丛书”。随后,著名的文学研究刊物《跨学科文学研究》连续推出两期有关生态批评的特辑——《生态诗学》第3期和《生态文学批评》第4期。2002年3月,“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在英国召开研讨会,讨论生态批评的最新发展。9月,该学会在英国的分会召开年会,议题是“创造、文化和环境”,研讨生态批评、生态诗学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第三届年会于2003年6月在波士顿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海洋—城市—水池—园林”。2003年,俄勒冈大学教授格伦?洛夫出版了他的专著《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态学与环境》,同年,肖富勒出版了他的专著《转向大地》,深入研究了文学的生态转向。2004年,英国的加勒德出版了他的专著《生态批评》,2005年,布伊尔的生态批评专著《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出版,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厄休拉?海斯发表长篇论文《中途参与者的生态批评导论》。
在中国,尽管生态批评作为学术术语在2002年才被引进,但是因其与我国现实的紧密关系,短短几年就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短短十年就有几十本专著与近千篇论文出版发表。比较主要的著作如2003年王诺出版的《欧美生态文学》、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撰写的“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丛书”。2006年张华出版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鲁枢元的《生态批评的空间》及他主编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等,2010年,“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筹备成立了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学会。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生态批评的蓬勃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