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赵昌文郭晓鸣

2012-12-14 11:08:48 来源:《《中国农村观察》》(京)2000年06期【作者简介】赵昌文郭晓鸣四川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改革推动下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大面积贫困消除。但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贫困与反贫困一直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近些年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是贫困地区扶贫活动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1.25亿人减少到1994年的8000万人,1998年进一步下降到50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中,采取何种扶贫模式既符合经济学的原则,又切合中国的实际,这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摸索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扶贫模式的类别

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运用一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扶贫客体,促进扶贫客体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依据不同的标准,扶贫模式有不同的分类。结合西南贫困地区的扶贫状况,可将扶贫模

式作如下分类:

1.按扶贫主体不同划分,可分为四种:一是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即是指在扶贫活动中政府占主导地位,主要由政府提供各种扶贫要素,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主来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一种扶贫行为;二是企业主导型扶贫模式。这是指在扶贫活动中企业占主导地位,由企业根据政府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行为;三是对口扶贫。即是指发达地区及其有关单位与贫困地区及其有关单位结成相对固定的帮扶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在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带动下,使贫困地区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四是民间扶贫。这是指民间组织自发开展的扶贫活动。

2.按扶贫主体作用于扶贫客体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模式。救济式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直接向扶贫客体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以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也称“输血”式扶贫模式;开发式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扶贫要素(资源)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户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生产、提高教育和文化科技水平,以促使贫困地区和农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扶贫行为方式,也称“造血”式扶贫模式。

3.按扶贫主体投入的扶贫要素不同划分,可分为三种:一是物质扶贫模式。即是指扶贫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资料(主要是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如粮食、化肥等)帮助、支持、扶持扶贫客体开展生产和经济活动以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活动和行为;二是文化教育扶贫模式。指的是实施以开发当地贫困农户智力资源为主,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具备自力更生、自谋发展能力的扶贫方式;三是信贷

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直接为贫困农户或贫困农户兴办的微型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扶助农户走上自我生存和发展道路的一种扶贫方式,在我国俗称小额信贷。

4.按扶贫客体的脱贫地域划分,可分为就地扶贫模式和异地迁移扶贫模式两种。就地扶贫模式是指扶贫客体在不脱离其原所处地域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扶贫方式;异地迁移扶贫模式即是指贫困农户所处地理环境恶劣,不再适宜人类生存,因而将贫困农户迁移出原有地域,通过开发利用其他地区资源,发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

5.按扶贫资源分配的对象不同划分,可分为区域(社区)扶贫模式和直接扶贫到户模式两种。区域(社区)扶贫模式是指扶贫主体以区域(社区集体)为基本扶贫对象,通过改善社区条件,发展社区生产和经济,推动社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扶贫模式;直接扶贫到户模式,即是指扶贫主体直接以贫困农户(个体)为扶贫对象,直接帮助、扶持贫困农户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模式。

上述关于扶贫模式的分类,虽然是从多个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分类,不能把它们简单的排列起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模式又是人们经常谈及和表达的。例如,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始终认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应选择开发式扶贫模式;中介机构、非农部门习惯于对口扶贫;科技部门则强调智力(精神文化)扶贫;企业当然强调企业扶贫;生态及环保人士更倾向于异地扶贫,等等。多年来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文件、报告以及各种宣传中,对扶贫模式的称谓也是根据情况而进行相应的改变。这些情况的存在,本身也就说明尚无一种合适的扶贫模式能够成为人们共同认可和赞同的模式。

二、现有主要扶贫模式分析和评价

(一)开发式扶贫模式评析

开发式扶贫的目的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提高穷人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或消除贫困。目前,政府制定的贫困地区发展计划或规划,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设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初等教育,对贫困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提供优惠贷款等,都属于开发式扶贫的范畴。实行开发式扶贫,有利于把国家的扶贫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革新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等、靠、要等单纯依靠国家的思想,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自我积累、自动发展的能力。因此,开发式扶贫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基本的、具有宏观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扶贫路径。

开发式扶贫模式最大的优点即在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支持,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走上发展之路。因此实行开发式扶贫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扶贫投入要素的功能作用,提高扶贫的效率和效果,是从根本上达到扶贫目标的有效路径。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从单纯的输血扶贫转变为开发扶贫,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大规模扶贫工程。开发式扶贫的初衷是使贫困人口借助于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外力的帮助,启动这一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去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形成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生产能力或基本条件。扶贫模式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是及时的,也是必须的,近10年来取得的扶贫效果无一不证明了开发式扶贫模式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很容易忽视贫困农户个体的差异,因而真正贫困的农户很难获得相应力度的扶贫。当然,开发式扶贫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这种扶贫模式基本上是以区

域为扶贫对象,另一方面,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开发式扶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往往依托行政手段和行政方式从事扶贫开发工作,很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和盲目投资、盲目开发,难以充分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在扶贫过程中,扶贫要素的投入不能采取“送”的形式,而是要讲求“投入产出”效益和“投入带动”效应。但是这种模式模糊了扶贫工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谁来“开发”?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谁来保证和检验扶贫开发的效果?谁是扶贫活动中的真正主体?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扶贫模式更多的是针对扶贫项目的运作要求或指导思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扶贫模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往往把农户作为被动接受主体而忽略了广大贫困农户的愿望和意见,而且难以保证众多的贫困农户都能真正、合理、公平地受益。

(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评析

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过程中,资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财政投资和社会捐赠相比,信贷则是一种最为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理论上讲,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是为农民提供信用服务的主渠道,但实际上农民很少从这些机构获得贷款,贫困农民则更难。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资金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落实贫困农户所需的生产和经营资金就成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小额信贷扶贫是国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扶贫模式。小额信贷扶贫模式起源于60年代末期,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在国外已有相当成功的事例,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操作程度,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尤以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最为成功。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

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扶贫经济合作社”课题组,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经验,在河北易县进行实验,开创了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先例。几年来,小额信贷在全国各地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就已有的实验来看,相对区域扶贫开发项目贷款来讲,农村小额信贷扶贫的作用与机理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项目的成功率高,扶贫效益好;二是农户整借零还,还贷率高;三是扶贫资金周转快,实现了流动使用;四是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五是利息由少到多,扶贫资金可以实现持续运转。总之,从尽快解决绝对贫困农户温饱问题和提高现有各类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来看,在贫困地区,特别是特困地区广泛推广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从已有的各种扶贫模式看,小额信贷模式是解决贫困农户资金需要最实际、最直接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克服区域性扶贫或开发式扶贫过程中对贫困农户,特别是对特困农户的忽视,实现“扶持贫困人口”的扶贫宗旨。

小额信贷作为近几年比较流行、收效也比较大的一种新模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尝试扶贫活动,它以信贷支持为条件,通过组织建设,把贫困农户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主决策和连环监督的作用,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于一体,能够有效地行使扶贫职能,发挥扶贫的功能作用。但是,这种扶贫仍有其不足之处:一是难以改变贫困环境;二是难以实施开发性的扶贫项目;三是忽视和弱化了各种扶贫机构和部门在扶贫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三)异地开发扶贫模式评析

我国贫困地区内部,有一部分特困地区,如贵州的“四山”和“两江”地区、四川南部石山区、滇西北与滇东北地区等、青海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等,这些地区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地区、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生态极度脆弱、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自然障碍地区。对这些地区来说,无论开发式扶贫还是救济式扶贫都是行不通的。十多年来,各地有选择地开展了一些移民开发,效果较好。

异地开发扶贫模式表明了扶贫的首要策略在于人口迁移,至于怎么迁、迁到哪里、迁移以后又怎么办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模式实际上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在那些失去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人口迁移。它只是说明了扶贫的第一步工作,缺乏实质性的扶贫指导意义。

(四)对口扶贫模式评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沿海发达的6个省、3个直辖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西部10个贫困省、自治区。各省、市、区也组织了本地相对发达的地、州、市、县和企业,对口帮扶本地贫困的地、州、市、县和困难企业。这是动员全社会扶贫,逐步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

对口帮扶首先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帮扶,贫困地区能够顺利地得到比较先进的技术、急需的资金、新的管理经验、有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品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还能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一部分贫困农户通过做工增加收入。对帮扶者来说,对口帮扶也是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快速发展,发达地区已明

显出现不利于经济发展之处;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贵,自然资源越来越紧张,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部分商品市场已经饱和,急需通过向外拓展而求得发展。因此,对口扶贫能够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

但是,在对口扶贫中主要采用的是行政计划手段,引入市场机制不够。单一行政计划机制已经显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是由于扶贫是一场“持久战”,是一种“政府扶贫”,“企业拿钱”的做法,对于发达地区及其企业来说,只出不进,扶贫的政治热情难以长期维持下去;二是被派往贫困地区帮扶的人员由于长期离家在外,家庭时刻困扰着他们,也难以长期为继;三是由于上述两点,面上的对口帮扶的企业往往流于形式,出现了相互访问多、办实事少的现象;四是贫困地区被帮扶的企业的效益上升,往往出现与发达地区争市场、人才、资金和原材料的局面,威胁到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影响了他们继续帮扶贫困地区企业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对口帮扶期满、帮扶人员撤离后,被帮扶企业往往效益下滑,甚至亏损。此外,对口帮扶的股份制企业如何有效地吸收绝对贫困农户子女就业,如何克服大型工业项目过多而能够带动千家万户贫困农户的项目极少的缺陷,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对口帮扶中转移的技术如何能得到有效地扩散等问题,还有待认真解决。

对口扶贫模式是近几年来在探索社会各部门单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时的一种尝试,明显带有计划性、任务性特点,这种扶贫模式本身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企业扶贫模式评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困地区与较富裕地区相比较,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素

质存在重大差异,在进入市场的机会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一般说来还没有自我脱贫的能力,也难以进入目标市场。大量事实表明,要消除贫困现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而我国长期以来的扶贫主体是国家政府,输血式的扶贫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造成各种经济主体在扶贫工作中缺少动力和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今后的扶贫攻坚需要形成多元的扶贫主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参与扶贫,形成扶贫攻坚的社会群体力量,从而缓解政府扶贫攻坚的压力,其中企业将逐步成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力量。

相对于政府扶贫模式而言,企业扶贫模式的主要优势即在于企业使用扶贫贷款实施经济开发项目所具有的优越性:一是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多,可以保证开发项目较少失误,尽快建成投产获取回报;二是企业作为经济法人,可以独立承担贷款还款责任,保证扶贫贷款安全;三是企业使用扶贫贷款的全过程,便于政府有关部门监督,相对于政府部门自己使用扶贫款、自己实施过程监督,显然是一大进步。

企业扶贫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1)扶贫开发企业可以把扶贫资金增值后的收益,按所享受优惠政策的一定比例返还给贫困地区,作为地方财政的扶贫资金来源,即把作为市场主体的扶贫开发企业的部分利润转化为政府扶贫的公共资源;(2)扶贫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开发、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把贫困地区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3)扶贫开发企业可以定向招募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4)扶贫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市场行为和市场活动,把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反馈到信息闭塞的贫困地区,引起人们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企业扶贫与政府扶贫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种经济行为,在市场规律面前,盈利是企业的基本目标。对利润的追求决定了企业在参与扶贫过程中,对资金的投向、项目的选择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要遵循价值规律,这能够促进传统的政府包办式的、输血型扶贫模式尽快转变为开发式的、造血型的扶贫模式,有利于特困地区新的扶贫机制的形成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扶贫的投资活动是根据当地的实际,与地区的产业政策相衔接,与地区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开发相联系,与特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但企业扶贫的最大弊端在于企业目标与扶贫目标之间难以协调,企业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扶贫工作首先是讲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企业扶贫很难涉足那些基础性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贫困户解困等直接经济效益很低的扶贫活动,有的甚至会出现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

近几年来,企业扶贫在我国已有所发展,但值得反思和注意的问题是,搞扶贫开发工业项目的势头比较猛,特别是一些利用扶贫资金的开发项目,往往偏离扶贫方向,与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挂不上钩,而且过于热衷上新项目,没有下硬功夫搞好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以至有些地方出现项目像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的败家损业现象。

三、选择扶贫模式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如前所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扶贫模式作多种分类,其中的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优点、缺陷及其造就性。就全国而言,虽然各个贫困地区在总体特征上具有相似之处,但内部各地区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现有扶贫模式中,每一种模式在表明其优点的同时,都显露出明显的缺陷或不足,都不能完全适应贫

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扶贫工作的成效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经济的形势下,缺乏一种科学、合理和切实有效的扶贫模式,对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因此,选择和构建一种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可行、易操作的扶贫模式已显得非常必要。

适应贫困地区特点的扶贫模式,至少满足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这种模式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发挥政府、各种中介组织以及广大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功能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这种模式应满足西南地区不同类型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需要,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三是这种模式应有利于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贫困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使其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四、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

(一)“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指的是以政府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基础,在扶贫中介的组织下,由贫困农户参与决策和执行扶贫行为活动,并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共存、实现良性循环的一种扶贫方式、方法的总称。简称为“政府+中介组织+贫困农户”扶贫模式。

这种扶贫模式的显著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政府支持为基础和重要条件,即是说,这种模式首先强调政府的支持,包括:一是政策支持,主要是政

府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生产发展、产品营销、资金融通、结构调整、人才和技术的引进与培养使用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各个扶贫行为主体从事或参与扶贫工作创造条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的水、电、路、土壤改良、水利设施等主要由政府扶持建设。三是基础教育扶持,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受到政府的特别支持。第二,扶贫中介组织所进行的各种扶贫行为活动和扶贫开发项目均由贫困农户参与决策和执行。包括:扶贫项目的选择充分征求或考虑所涉及贫困农户的意见和建议,贫困农户是扶贫的对象,但同时又是扶贫行为主体。

(二)“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扶贫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政府、扶贫中介组织和贫困农户三者的功能作用。如前所述,扶贫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特别是西南贫困的特殊性,决定了西南地区的扶贫活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各种中介组织机构的积极策划和组织管理,也离不开广大贫困农户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能够把政府的支持作用同中介组织的管理作用、农户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活动的持续进行。

2.这种模式把政府的功能作用定位于“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把扶贫中介组织的功能作用定位于组织管理和协调,而把贫困农户始终摆在行为活动主体的地位,既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合理确定是保持市场效率的重要问题。同样,在扶贫开发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的功能定位也十分重要。不同的扶贫模式下,政府、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功能作用定位是不同的。政府分析和实践表明,完全靠政府扶贫,由政府直接组织扶贫,扶贫效率将难以提高。完全依赖各种中介组织扶贫也不现

实。但与此同时,扶贫活动又离不开政府和中介组织。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把政府、中介组织和农户在扶贫开发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作了较为明确的划分,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摆正相互之间的关系。

3.这种模式在实际运作中以贫困农户为中心,承认贫困农户行为活动的合理性和理性,这对提高扶贫效率有积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贫困农户对当地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又是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主体,背离了他们的意愿和要求,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即使一时取得成效也难以巩固。因此,这种广泛吸收贫困农户参与的扶贫开发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户的参与意识,一改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旧思想,把参与扶贫开发当作自己的“份内事”,又通过扶贫开发使他们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生产和生活水平,逐步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这种扶贫活动不仅非常重视和强调政府及中介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而且更为强调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中心地位。换句话讲,这种扶贫模式把贫困农户看作是最终的决策主体、看作是能动的主体,而把政府、中介组织等看作是引导、辅助、支持、帮助贫困农户开展扶贫开发活动的外在的推动力量,从而摆正了他们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这对扶贫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的作用。

4.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对西南地区内部各个贫困地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借助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功能,制定相应的扶贫开发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之一。此外,这种模式还在西南地区内部各个贫困地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指导意义,它强调政府支持和农户参与是扶贫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但政府的具体支持形式、中介组织具体如何组织管理,以及农户具体怎样参与等还应因各贫困地区的具体状况和条件不同而会发生改变和细化,

因而具有灵活性。它克服了过去那些扶贫模式仅仅强调扶贫工作中的某一项重要内容或只突出其中某一方面的弊端。

5.这种模式还有利于西南贫困地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当前,贫困地区不仅是社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发育最薄弱的地区。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要推进贫困地区市场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使之具有独立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尽快步入自我发展良性循环轨道。这种模式十分强调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决策性,因而能够促进广大贫困农户增强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把握,尽快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进而推进贫困地区的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俊臣主编:《中国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

[2]郭晓鸣、赵昌文主编:《市场经济与区域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 来源:综合处日期: 2017-12-20 作者:秘书处 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包括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和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研究了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思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服务、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做好金融精准扶?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供给;农村金融;农村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73-03 一、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比较及借鉴 (一)国外金融扶贫模式 1、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日本农协是一种合作性金融组织是促进“三农”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承担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的职能。日本合作性金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的是农业的金融组织、中层的是农业信用联合会(简称“信农联”)、最高位的是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在日本农协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补助是推动农

协体系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农业信用基金对农协进行支持,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短缺问题,并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2、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向印尼数百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且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印尼BRI可持续运营的基础。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财政资金和中央银行贷款、储蓄资金及银行间信贷等资金。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从上到下包括小额信贷部、地区分行、地区支行、农村网点,印尼BRI共有4046个农村银行。三是建立了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的小额信贷模式。BRI小额信贷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但和非正规金融利率相比,小额信贷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在降低贫困农民贷款获得门槛基础上,也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BRI的盈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 国内金融扶贫方式较多,包括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由政府

产业扶贫(合作社)案例 一、背景及概况 七里乡七里村位于衢州市区西北部,距离市区27.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98户,312个人口,其中有党员10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毛竹产业和外出务工等为主。由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不高,对市场经济和经营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程。因七里村主导产业柑橘受各种影响导致农民减收或者无收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七里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叶建华的带领下,于2009年从仙居引进蓝莓6000余株,把原有的12余亩柑橘全部砍掉,种上蓝莓,并且成立了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1、以产业扶贫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扶贫是促进产业投资收益与贫困地区发展的双赢策略,是在新时期为投资者寻找发展机遇,为贫困者寻找致富道路、为社会寻找均衡安定的全赢政策。七里乡属贫困山区,七里村坚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到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力打造“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民调整结构实现增收。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3月成立,采用“创

业园+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七里乡大学生创业园统一经营、管理,着力打造“蓝莓种植示范基地”。 2、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七里村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带动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上来,为了更好的让农民掌握蓝莓种植技术,提高蓝莓产品的竞争力和技术含量,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邀请区林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以及区科技局专业人工来七里村免费对农民蓝莓的管理、蓝莓的采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性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这一事业当中。 3、发展其他扶贫产业,帮助农民增收。在蓝莓采摘淡季,同样在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的带领下,根据七里村的实际情况,租赁大量田地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同样采用“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1、蓝莓基地和黑木耳基地不断扩充。 3、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积极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金盛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岗设在创业岗位上”的思路,按照每个党员的特长和爱好,根据产业实际,党员“公开承诺”职责和目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基地”等创先争优活动,党员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由党员自愿提出承诺事项,制定承诺的目标、

***2018-2020年 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按照***“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市农委立足行业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充分挖掘行业优势和部门潜力,发挥白山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优势,为切实抓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结合白山农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为抓手,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致富产业、致富项目为支撑,以部门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产业园区牵动、能人大户联动、干部帮扶促动等方式为主要举措,引导产业主体、市场主体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与贫困户紧密联结,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精准施策,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建立稳定的脱贫创收机制,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推动产业扶贫工作迈向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准帮扶。 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和区位特点,制定合理的帮扶产业,集中力量予以指导扶持。 --坚持精准施策。 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引导扶贫产业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坚持精准管理。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立专人对帮扶对象和扶贫产业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 三、任务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个贫困村全部都能直接从种植业、养殖业、新兴产业、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等五大扶贫增收产业中受益,受益覆盖面达到100%。 四、主要措施 (一)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合理确定发展产业。 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同时要兼顾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进行谋划立项。 (二)突出长效发展和短平增收相结合,合理设置产业配比。

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举措,战略地位显著,被列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首要任务。 各省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将70%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地方政府寄望于寻找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做法,而判断某地区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的依据是该经验做法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否具备或可复制。 但现有文献主要介绍特定地区产业扶贫模式与经验做法,少有文献对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刻剖析,也就无法为其他地区判定该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在此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中央及各部委、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扶贫成效;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分析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为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合作社带动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样本进行案例研究,剖析三个案例样本的产业扶贫成效及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以往学者所指出的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障碍因素进行讨论、印证和补充,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现实依据;最后,根据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尚存的制约因素,提出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后,2016年和2017年包含产业扶贫内容的政策文件也呈爆发式增加,强有力的执行力有效保障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第二,基于三个案例的研究发现,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18152360.html, 广西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作者:韦世友 来源:《南方企业家》2018年第05期 摘要:现在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扶贫模式有了很多新的研究,而科技精准扶贫不 仅仅结合了精细化和科技化,更是一种基于实际出发的创新模式。在国务院扶贫办2014年6 月发布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精准扶贫主要内容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因此科技精准扶贫模式代表着我们要在精准扶贫里有效运用科技,以求能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 关键词: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中国在扶贫上做出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科技精准扶贫是在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情况下,运用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扶贫。比如说,针对一些贫困住户,可以针对性地将他们迁移至科技新开发的地区,给他们更好的生活环境、更高的生活水平。对人民来说,精准的扶贫意味着对每个贫苦家庭的关注,而运用科技则是现代社会进步赋予的优势。因此,研究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是非常重要而有用的。本文就广西地区的具体情况而言,希望探究其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 内容及要求 精准扶贫是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3年11月,习近平首次作出“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面对的问题 精准扶贫里很重要的一点是“精准性”,但是对于“精准”的要求和识别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要做到非常精准,付出的成本代价很高。而且其中的规定和流程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办法进行更全面的监督,那么,这种情况下对精准的识别就不够了。如果精准程度不够,后面要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了解就更不能好好进行。这个时候,不仅浪费了巨大的成本资源,而且还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预期。同时,精准帮扶难度很大。由于政府往往有集中分配的优势,但是

产业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修改---- 【说明】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和市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动员布置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我县紧紧牵住绿色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霍山特色资源,创新多种模式、采取多种渠道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县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市农委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二次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后,我委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逐条落实到位。现将我县20xx年度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开展情况: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县扶贫开发领导组下设一个产业扶贫工作组,组长由农委一名副主任兼任,农委抽6人、林业局4人、中药材发展局2人、茶蚕办4人组成工作组成员,并设有专门办公室,有4名同志常驻办公。同时又成立了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农委主任兼任,在农委内下设一个专门扶贫办公室,抽二名同志专职负责日常工作。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台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编制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20xx年度扶贫工作重点与分月工作计划,协助43个贫困村制定产业脱贫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稳定和深化产业扶贫政策。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20xx年上半年全县召开了二次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5月份还专门开展了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检查。8月下旬和10月下旬,针对市农委二次督查反馈情况进行了二次专项整改。

金融借贷资本要素的“双到”扶贫框架分析华农大农业推广专业云浮班2010届陈孔堃学号:AM20100160 【摘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缺乏金融资本要素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导致农村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本文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借助基础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从“多元生产要素均衡搭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素流通反作用于经济关系的建立”以及“资源量化管理”角度着眼,认为金融借贷的扶贫模式能把农业生产格局置于商业社会环境当中,提高农村资源流动性,实现农民脱贫、农村致富、农业进步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金融;扶贫;生产要素;流动性;致富 在二元经济结构痕迹严重的中国,“三农”问题向来是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因为对于一个拥有7.2亿农民的中国来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稳定和谐,而且对调节国民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农村市场具备这种可持续的调节能力,农民收入就必须稳步提高,农村自身就必须具有金融借贷的循环体系。所以在当前农业金融

欠发达的背景下,通过外界投入增加流通货币,建立健全高效的扶贫模式,对现行打破以单一劳动力为主的农村生产要素投入方式,把农村生产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扶贫资金投入效果概述 1978年到1985年,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国务院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指导扶贫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扶贫开发。中央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财政发展资金,二是扶贫贴息贷款,三是“以工代赈”资金。根据国家计委联合课题组[1]的调查资料,在1986~1999年,中央政府共投入了1313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其中,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223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64亿元,扶贫贴息贷款726亿元。在国家投入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仅由9600万人下降为3400万人,也就是说,从1986年国家施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贫困人口每年平均约减少640万人左右。尽管国家扶贫资金投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扶贫资金的目标瞄准和投资决策出现问题。从全国扶贫工作来看,无论成绩还是经验,也不论矛盾还是摩擦,实际上都是围绕着

“输血”与“造血”的协同 ———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势 谭贤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 提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和认识的深化,农村的扶贫模式及其实践由“输血”模式转向了“造血”模式。然而,实践却表明,单一实施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应对农村社会及其贫困问题的新变化,“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互动”模式是较好治理农村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并据此初步提出了“政府扶贫的主体责任、完善农村的社会救助及其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输血模式;造血模式;“输血造血互动”模式;政策含义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1)03-0226-03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较好治理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的贫困面主要集中在农村”[1],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仍然是困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因而也将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点和关键。因此,讨论农村的扶贫模式及其演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试图以扶贫模式的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实际调查和理性分析,来讨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输血”扶贫模式和“造血”扶贫模式的相应局限及其演变,分析其成因,设计有效的反贫困策略及其治理思路,以促进其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输血”模式:核心观点及其基本思路 “输血式”扶贫模式一直是我国农村传统扶贫的主导模式,它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而且促使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村扶贫的“输血式”模式的核心观点:扶贫主体直接向扶贫客体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以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2]。可见,“输血式”扶贫模式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钱物对贫困者直接进行救济,以求得暂时的温饱,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救助”。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实施这种“输血式”扶贫模式的基本思路是:①直接给贫困者提供相关物质资料(如衣物、粮食、肥料等各种生产生活资料);②直接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又称为小额信贷扶贫;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利用农业生产补贴、财政支出、政策咨询等给贫困者以帮助等。当然,“输血式”扶贫模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发展及其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造血”模式:对“输血”模式的质疑及超越 (一)“输血式”扶贫模式的局限 虽然“输血式”扶贫模式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事实却表明:“输血式”扶贫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新变化,不仅农村返贫率较高,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者有效脱贫。这样,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行之有效的“输血式”扶贫模式,随着扶贫实践及社会的进步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质疑:①有学者认为“以往的救济方式扶贫模式侧重于钱财物的发放,只能解一时之‘贫’,却不能根除贫困之源”[3];②有学者基于调查指出受“输血式”扶贫模式救助的“贫困人口一直处在普遍的被动接受状况,生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反而养成了一种惰性心理”[4],也就是说这种扶贫模式容易使贫困者养成“等、靠、要”的消极依赖心理;③还有学者则认为该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不能达到扶贫的根本目的,不能充分利用资源等”[5]。因此,基于时空转换和社会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来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必然性,相应地,这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造血式”扶贫模式的提出 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既然承认“输血式”扶贫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那么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造血式”扶贫模式基于扶贫实践便应运而生,根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认为只有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可以促使贫困者真正脱贫。现在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造血式”扶贫模式?其内涵是怎么样的?通常认为“造血式”扶贫模式就是指“扶贫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扶贫要素(资源)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户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生产、提高教育和文化科学水平,以促使贫困地区和农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扶贫行为方式,也称为‘开发式’扶贫模式”[6],其基本思路是“采取项目开发、科技培训、企业引领、业主承包、专业合作等措施来提升 622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qiyekejiyufazhan 近年来,电子商务日趋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及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覆盖率正逐步扩大,已渗透农业产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脱贫致富重要手段之一,为通过电子商务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扶贫工作中要抓住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让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意义 电商扶贫,即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工作体系,通过电子商务的各种手段进行扶贫开发,帮助帮扶对象脱贫[1]。工作的核心是电子商务,工作内容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帮助帮扶对象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实现可持续生计,实现减贫和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对原有的扶贫模式进行补充和创新。 1.1通过农村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的物产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农产品的一系列特点,由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局限性,农产品自然无污染、 质优、价格低,具有突出的“难销”问题。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农作物销售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开启了特色农产品“进城”通道,为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加速了产业发展。同时,通过电子商务活动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渠道。 1.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为创业创新提供新平台 电商扶贫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电子商务产业的带动,为农民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释放产业红利。电子商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增加就业岗位,为城乡贫困群众增收开拓新渠道。 1.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电子商务将农村产品与消费群体连接起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催化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缩小城市与农村建设的信息鸿沟,有助于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蒙宝程,男,广西河池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赵霞,女,河南焦作人,博士,桂林理工 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张捷,男,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权推广中心部长,研究方向:网络系统;郑天嫒,女,湖南湘潭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财务处科员,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蒙宝程1,赵 霞1,张 捷2,郑天嫒1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权推广中心,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近年来,电子商务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展,农村电商也成为带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同时也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探讨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模式,对精准扶贫的模式进行特征分析,发现了在推进电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实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让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带领农民脱贫,并逐渐走向致富道路,使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词】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中图分类号】F724.6;F3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1-0058-03 58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一、扶贫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纳尔逊的“低水平陷讲”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 16 Ⅰ2017/11产业扶贫模式及其成效 ◎于乐荣 摘要:作为开发式扶贫的核心,产业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方略的重点。伴随着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地区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多样化的产业扶贫模式。就扶贫目标而言,产业扶贫的实践效果差异很大,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及可持续性。 关键词:产业扶贫;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规模实施扶贫开发时,就已经开始将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手段之一,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要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情况,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其中产业扶贫因其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成为精准扶贫方略的重点。 产业扶贫的模式 伴随着开发式扶贫的推进,贫困地区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多样化的产业扶贫模式。基于产业扶贫开发中市场及政府的作用程度,划分为“强市场+弱政府”型,“中性市场+中性政府”型及“弱市场+强政府”型。依据农户投入要素及经营形式不同,划分为土地租赁流转型、土地股份制合作型及劳动力雇佣型。按照产业扶贫的资金来源不同,划分为内源资金型和外源资金型。其中,基于参与主体和组织形式不同而划分的不同类型,是较为成熟的模式。 1.“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在考察地方企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扶贫企业,在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扶贫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优势带动贫困农户利用土地、劳动力等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发展产业。为建立稳定的生产合作关系,扶贫企业和农户通过签订合同确立权利和义务。扶贫企业为贫困农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多种服务,农户则按合同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在扶贫企业具备一定发展实力的基础上,为其规划建设区域生产基地,让农户在基地上生产农产品,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从而形成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紧密或松散的产业链合作,这即是衍生出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2.“合作社+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合作社,一是由基层党组织创办领办,二是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提供服务者自发联合成立,建立合作社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义务。贫困农户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从播种到管理、收割、技术指导、农资采购及销售等多方面的统一服务,贫困农户按照合作社要求生产、出售农产品。如粮食专业合作社在良种供应、农资采购、病虫害防治、耕种、浇灌、机收和销售等方面实行统一运作模式,农户按照合作社要求种植和生产农作物。

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模式评价及成效调研 1.项目实施情况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借全国扶贫攻坚战的契机,本次调研地四川省遂宁市桂花镇按照市区相关要求,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精准扶贫,为产业发展增添后劲。桂花镇在2016年与2017年桂花镇曾有的五个贫困村中的金井村、瓦窑村与响堂村陆续退出贫困村序列。其中2018年计划燕窝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为深入了解桂花镇的扶贫模式,学习当地优秀的扶贫经验,本团队通过访问桂花政府及问卷走访贫困村及贫困户的方式,获取详细信息及数据,分析产生调研结论及相关建议,借以希望为当地产业扶贫助力。此外,活动过程中,团队积极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2.调研结果 2.1扶贫成果 (1)拥有一套完善的帮扶体系 桂花镇贫困村实行“五个一帮扶”,即每个贫困村要求有一个联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第一书记、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驻村农技员。政策方面包括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基金用于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信用社小额贷款以及产业扶贫。通过这些扶贫政策和资金扶持,桂花镇努力使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户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桂花镇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手段,多措并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各贫困村已修建或正在修建文化室和卫生室,村内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各村均新建村道路、产业道路,并新建整治渠道及堰塘,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和用电。 (3)特色产业带动,促进村经济发展 通过走访以及村干部介绍,我们了解到桂花镇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还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首先,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产业发展规模化田藕种植、花椒种植,获得村集体收入。其次,桂花镇还与可士可公司建立合作,开展可士可四季橘香有机农业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项目,促进当地增收。另外,通过当地爱

内容摘要:消除贫困、不断改善民生、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重点归纳总结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资源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及政策制度安排,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源产业扶贫资源配置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都曾在开发落后地区上取得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国家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针对性的资源产业扶贫政策、调整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和改善资源产业配置,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美国的资源产业扶贫模式及政策 美国认为家庭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即为贫困,贫困线(联邦贫困指导线)也会随经济的发展而调整。各州还会根据家庭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不同,调整确定各州的贫困标准线。 (一)成立落后地区产业扶贫开发的专门机构 1933年,罗斯福总统选择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扶贫开发,依照《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组织田纳西河和密西西比河中下游一带的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此后,在开发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开发署,进一步加强了对困难地区的经济开发支持。1998年,通过《联邦受控区和受援区法案》,开始实施定点援助活动,旨在培育受援助地区的资源开发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创造就业机会、兴建公共设施、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保障住房、重视环保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实施援助项目。 (二)财政和金融政策的产业开发支持 1.军事工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战后,为加快南方各州工业发展,美国把发展军事工业同促进落后地区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联邦财政的军事拨款更多地向南部和西部地区倾斜,通过建立一系列拥有高端技术的国防工业基地,加大对大型军事、国防及宇航方面的投资和研究,加快高科技的军工技术转为民用。通过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新兴工业的发展,这些地区迅速成为美国原子能、电子和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军事工业在当地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的提升,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增加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加转移支付,出台信贷优惠政策。联邦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专项补助、分类补助和一般目的补助三种形式。专项补助资金是由联邦政府指定用途、规定金额、期限和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挪用。专项补助是根据人口、人均收入或者财政收入等衡量,70%左右的合格者将自动获得补助。分类补助只规定某一类支出项目的补助总额,不规定具体用途和要求,由州和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具体使用项目,这项补助在联邦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较小,约为10%左右。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对在落后地区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给予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其中固定资本的直接贷款额可达该项资本总额的65%)的优惠,这类措施促进南部的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外资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390%和426%,也对于这两个地区资源产业的扶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联邦政府还加大教育投资,85%的州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 3.教育培训带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一是加大劳动力投资。加大对低收入成年人提供包括支援、相关需求帮助、就业与培训等服务,为青年(年龄上限为24岁)创造暑期工作机会。二是资助对老年美国人提供社区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以增加就业。三是提供州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对连接失业与雇佣、培训机会与再就业方面的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四是残疾人教育。主要是资助12年特殊教育的教学区和学前特殊教育,援助残疾婴儿和家长(年龄从出生到两岁)。五是职业恢复补助金。六是无家可归儿童和青年教育。安排资金拨给各州用于帮助校区为无家可归儿童和青年人服务,包括食物、交通和支持服务。七是针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佩尔助学金。安排资金用于佩尔助学金的最高限额增加500美元,即在2009至2010年,从4360

中国扶贫模式已成世界样板对非洲具有借鉴意义 2010年06月29日 05:31人民日报海外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 论0条 “在某种程度上,非洲和中国很类似,国土面积大、复杂多样,比起西方国家,中国的减贫做法和经验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可能更大。”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卡佩尔对中国减贫作出了积极评价。 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010年6月22日,来自中国、非洲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约30名政府官员、学者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交流了西方及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的经验。 “减贫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吴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确定了千年发展目标,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环境等8个方面。至今,我国已提前完成甚至超越了消除贫困、饥饿、文盲、降低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目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至目前的约1500万人,在发展基础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及艾滋病防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阿贾伊·齐柏在今年2月份表示,中国是全球推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程中的领军力量,不但成功大幅削减了本国贫困人口数量,还依靠经济实力和扶贫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目标,在当今世界减贫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当然,中国的扶贫之路还任重道远。因为按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还相当可观。 扶贫模式已成国际品牌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是中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起、资助并组建的,是一个以创建扶贫理论、促进政策转换、增强国际互动、推动南南合作为宗旨的国际机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建立,是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又一实际行动,标志着中国参与世界消除贫困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吴忠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这对非洲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国的援助方式基本上针对非洲国家当地情况制定,哪里弱就帮哪里,派专家、技术人员,给他们作咨询,重在提高他们自身的发展能力。中国扶贫方式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认同。 坦桑尼亚是我国最早进行对外扶贫合作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专家正在当地调研,计划选择几个村开展类似我国整村推进的减贫工作,为坦桑尼亚政府制定下一个5年减贫规划提供政策咨询。 2009年7月,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研讨会在中国举办,会议以“应对发展挑战:中国的经验与启示”、“农业改革、农业发展与减贫”等5个专题的形式,向非洲政府官员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模式与机制,在农村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及实施专项减贫政策等方面的经验。

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金融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阐述了金融精准扶贫的本质内涵及现实意义,分析了新时期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推动金融精准扶贫高效率、高精准度实施的政策建议。 标签:金融精准扶贫;内涵;政策建议 1引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崇高理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尤其是要带动贫困地区和广大山区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推进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不断下降,贫困率不断降低,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我国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的新常态。粗放式的扶贫手段已经难以解决当前复杂的贫困问题,必须在原有的扶贫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上进行优化创新。 在当前的滴灌式的精准扶贫的模式下,由于贫困深度、脱贫难度的加重,因此调动多元化的力量来推进扶贫工作越来越重要。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精准扶贫工作離不开资金的投入,而金融的发展能通过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式促进扶贫工作高效率、低成本的进行。金融精准扶贫作为贫困户的增收脱贫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重要的催化剂,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前人对金融精准扶贫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在金融精准扶贫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金融精准扶贫源于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等方式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间接的改善民生,帮助当地居民增收脱贫。金融精准扶贫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即直接金融扶贫和间接金融扶贫。直接金融扶贫是指通过直接向贫困户或贫困地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间接金融扶贫则是通过为贫困地区缺乏资金的优势产业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当地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进而创造更多的投资、就业机会,使得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经济增长的红利,实现增收脱贫。间接金融扶贫的效率一般要高于直接金融扶贫。 金融精准扶贫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客体是精准扶贫对象或者贫困地区的相关产业、企业,载体是金融机构根据贫困户、贫困地区以及致贫原因等具体因素而制定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与财政资金扶贫不同,金融精准扶贫的资金大多是

国内外扶贫模式经验借鉴 1 国外扶贫模式 王卓(2004)将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扶贫模式分为三类:即以巴西、墨西哥扶贫模式为代表的“发展极”模式;以印度、斯里兰卡扶贫模式为代表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方案”模式。 1.1“发展极”模式 发展极( Development Pole ) 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 Francois Perroux) 1955 年在《略论发展极的概念》中提出的。所谓发展极就是基于不发达地区资源贫乏状况和非均衡经济发展规律,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 这些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服务、决策等多种中心功能,好似一个“磁场极”,能够对周围产生吸引和辐射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王卓(2004)通过对巴西的“发展极”战略实施绩效的分析,得出了“发展极”扶贫模式能够通过极化或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以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自下而上的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缓解区域性的贫困状况。 执行发展极战略的还有墨西哥、智利、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家。 王俊文(2009)在《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发展中国家巴西为例》中,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及反贫困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实施特别计划、区域开发政策和传递系统建设。文章研究了巴西扶贫中“发展极”战略的实施与运行,巴西的主要做法是:建立基于“发展极战略”的反贫困战略模型,对确定的目标“发展极”给予重点投资,并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建立专门开发机构指导、组织、实施落后地区开发,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体系;(2)制定推行各种落后地区开发计划;(3)实行各种鼓励政策、促进“发展极”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