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

杜甫




第五章 杜甫

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社会现实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被誉为“诗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诗人。父亲杜闲因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因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七岁能诗,十四、五岁时,称誉时辈。二十岁开始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三十岁时结婚洛阳。漫游使他历览祖国山川,陶冶性情;接触广阔社会,开阔视野。三十三岁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结下兄弟般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对杜甫产生很大影响,其一生写下许多感情深挚的忆白之作。受时代风气影响,这时的杜甫充满乐观自信,有《望岳》等。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遥望:“夫如何”之问充满惊奇,“青未了”之答洋溢赞叹,粗略勾画出泰山横亘齐鲁的壮阔。
颔联近望:“钟”写“造化”之情,“割”写“昏晓”之分。
颈联仰望:层云漫生,归鸟入林。“荡胸”写层云飘逸之状,“决眦”见归鸟疾飞之态。
尾联俯视:登临绝顶,一览众山,想象中抒胸襟,俯望中见气魄。
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语言精炼,既描写了泰山雄伟秀美的景象,又抒写了概览众山的壮阔胸怀,更折射出盛唐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
天宝五载(746),杜甫赴京求仕,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次年,玄宗征召“天下士人有一艺者”,杜甫参加考试。因奸相李林甫幕后操纵而无一人及第,制造了“野无遗贤”骗局,杜甫身受其害,陷入困顿,不得不向官僚投简赠诗,乞求引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道出他求仕的屈辱与辛酸。他三次向皇帝献赋,希望得到赏识,但没有效果。诗人只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天宝十四载,被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军械仓库的八品小官)。官定后,回奉先探家。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困居长安。诗人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生活潦倒,这使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创作出许多倾诉不平、揭露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兵车行》、《丽人行》、《前出

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是这时的杰作。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四岁到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是杜甫生活与创作的转折点。他和难民一起,由奉先向陕北流亡,历尽艰辛。十五年,肃宗即位,诗人闻知,立刻在羌村安顿家小,急奔灵武。途中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九个多月。诗人目睹国家残破,人民流血,心情无比悲痛,先后写下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等著名诗篇。请看《春望》P11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前四句写春望之景。首联望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写城池残破、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颔联抒写感受:“花溅泪”有两种理解,一为人见花溅泪,二为花似有知,亦感时溅泪;“鸟惊心”也有两种理解,一为人闻鸟鸣惊心,二为怅恨离别,鸟亦惊心。
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颈联将“感时”、“恨别”具体化:战火不断,写国忧;消息隔绝,说家愁。尾联正面描写诗人形象,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内心的深广忧思。
全诗以“望”字贯串,将国恨家愁始终交织。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肃宗行宫风翔,任左拾遗。不久因疏触怒肃宗,被放还。其《北征》与《羌村三首》,记录了这时的生活与心情。
《羌村三首》其一P113: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四句写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绚烂景色,唤起“归客”亲切记忆。“白头拾遗徒步归”,开篇写景融进诗人到家时的兴奋。“柴门鸟雀噪”是典型的乡村黄昏景色,鸟儿的喧闹反衬出村落的荒芜,写景中流露出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包含如释重负之感,又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噓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的情景。诗人用了三个简洁的画面来再现:
夫妻见面。“怪”,准确凝重,传神传情。“偶然”二字含有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贼到逃离,从触怒肃宗到返家,风波险恶,竟能生还,实属偶然。
邻里围观。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能远看,不忍搅扰人家幸福而又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又并非无动于

衷,“感叹亦歔欷”,是羡慕?心酸?还是勾起自家伤痛?短短数语,极富人情味,含蓄蕴藉。
秉烛对坐。“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如梦寐”三字,写出特殊时代的特殊心理,余味无穷。
《羌村三首》其二P114: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八句写无聊寡欢情状。杜甫此时无异于放逐。对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是不幸中之大幸;但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则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守着小家庭,苟且偷生。“少欢趣”,突出心情沉重。“畏我复却去”,传神地写出孩子有所察觉后的心理。回想去年,生活安定,但事隔一年,国事凋零,诗人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中插入“萧萧北风劲”之景,更增添悲凉凄苦气氛。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四句故作豁达。秋收已毕,新酒虽未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感觉到从糟床汩汩流出。说酒是言愁,从而深切地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
《羌村三首》其三P115: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客至”时,庭院正发生鸡斗;安静时,才听见叩门声。这种开篇不但具村野生活情趣,也表现出意外值客欣喜。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醘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几句写父老来访赠酒,慰问诗人。父老携着酒,酒色清浊不一,表现了淳厚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接着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酒味薄”说到生产遭到破坏,兵革未息,时世艰难,点明却不说尽,耐人寻思。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四句写主人答谢作歌。“愧”,照应“晚岁迫偷生”。杜甫强为欢颜,“歌罢”长叹。“四座泪纵横”,写出感情共鸣。
这组诗,既可独立,又相互联结,由初见家人写到还家,再写邻人交往,完整统一。全诗能抓住典型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语言平易,诗意凝炼,抒情气氛浓郁。
两京收复,杜甫回长安恢复原任。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远离朝廷。对杜甫来说,政治上是严重打击,创作上却开辟了无限广阔前景。“三吏”、“三别”就是他经洛阳返华州途中所作。
四、漂泊西南时期(四十八岁到五十九岁病逝)
肃宗乾元二年,关内大旱,杜甫弃官西行,开始漫长漂泊生活。流寓秦州、同谷时,靠树根草皮过活,几乎饿死,“中原无书归不得

,手脚冻皲皮肉死。”“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岁末抵达成都。时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时常周济。严武还京后,四川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杜甫弃草堂避乱。代宗广德二年,严武再次镇蜀,杜甫回成都。严武荐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时杜甫生活较安定,写下一些歌咏自然诗篇,但他并没忘记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明他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注。永泰元年,严武卒,杜甫离蜀东下,经渝州、忠州到夔州,住了两年,写了《秋兴》八首、《登高》等。大历三年,杜甫出川回家,因战乱无法北上,只好辗转漂泊于江陵、公安、岳阳、长沙一带,过着贫病交加生活。五年,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破船上,终年五十九岁。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深受儒家“匡时济世”思想影响,无论穷、通都关心国家,关注现实。他一生同情人民,揭露黑暗,批判暴政。杜甫也忠君,但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思想联系在一起。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忧国忧民。这种思想,由于时代动乱和生活坎坷而逐步加深,这也是诗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同情人民,关注民生之苦。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乱前,他有揭露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P98: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从咸阳桥悲痛欲绝的送行场面开篇,展示了不义战争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接着,安排了行人倾诉服役苦况。最后以悲愤心情长呼,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愤怒地批判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这首诗现实意义强,描写上个别与一般结合,叙述上记事和记言结合。因事立题,歌吟时事,开辟了新题乐府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
安史乱时,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诗歌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三吏”、“三别”最具代

表。这组诗揭露了叛乱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揭露了唐王朝乱抓壮丁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杜甫忧国忧民之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得更为集中P129: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并由己及人,想到丧乱中的贫苦人士。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诗句中奔涌出来。
安史乱后,严峻的社会矛盾,加上多年的漂泊生活,使杜甫加深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终于说出了“盗贼本王臣”的真理,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因此,他对人民的同情心也更加强烈。
杜甫还通过山水登临,抒发感世忧时怀抱。如《登岳阳楼》P146: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写景宏阔雄壮,寄慨深沉辽远。
首联写登临。“昔”、“今”时差之大,蕴含感慨之多,蕴含迟暮之年、漂泊之时才得以“上”之悲哀。
颔联写登楼所见。诗人不说吴楚连湖而说湖坼吴楚,不说乾坤载湖而说湖浮乾坤,既写出湖之广阔,又写出湖的力量。此联人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可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
颈联抒登临之感:亲朋散落,音信全无,迟暮多病,孤舟漂零。“无”“有”对举,使诗人对时局动荡之忧、个人孤苦之慨、迟暮之感、多病之叹更显强烈。
尾联写登临之叹:关山戎马是国家时局的概括,涕泗横流是个人情怀的写照。国忧、家愁合在一起,使“今上”之慨更显沉重。

二、忧国悯时,反映爱国之情。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急剧衰落,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便成了杜甫诗歌非常突出的内容。当他身陷长安沦为叛军俘虏,听到陈陶战败消息时,写了《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

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首句交代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二句令人痛心,目不忍睹。如此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三、四两句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原野空旷,天地肃穆,渲染出“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后四句写长安:胡兵的得志骄横,长安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杜甫没有展览伤痕,而是根据战争的性质,写出人民的感情和愿望。

当诗人流寓梓州时,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创作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130: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描写了自己漫卷诗书的狂态和青春还乡的幻想,抒发了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杜甫还通过山水登临,抒发感世忧时怀抱。如《登岳阳楼》P146: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写景宏阔雄壮,寄慨深沉辽远。
首联写登临。“昔”、“今”时差之大,蕴含感慨之多,蕴含迟暮之年、漂泊之时才得以“上”之悲哀。
颔联写登楼所见。诗人不说吴楚连湖而说湖坼吴楚,不说乾坤载湖而说湖浮乾坤,既写出湖之广阔,又写出湖的力量。此联人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可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
颈联抒登临之感:亲朋散落,音信全无,迟暮多病,孤舟漂零。“无”“有”对举,使诗人对时局动荡之忧、个人孤苦之慨、迟暮之感、多病之叹更显强烈。
尾联写登临之叹:关山戎马是国家时局的概括,涕泗横流是个人情怀的写照。国忧、家愁合在一起,使“今上”之慨更显沉重。

三、揭露腐朽,表现爱憎之感。
如《丽人行》,全诗以精工细笔描绘了三月上巳日杨氏姐妹游春的情景:衣着、欢宴,极其富丽奢侈,从而寓褒贬于铺叙之中。全诗“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也是这方面的杰作。
安史之乱中,杜甫还写了“三吏”、“三别”等诗,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抓丁拉夫的暴行。杜诗中,对于统治者荒淫腐朽生活的揭露与对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其思想基础是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深刻的揭露与大胆的批判,加深了杜诗的现实主义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四、歌咏自然,抒写真挚之爱。
杜甫思怀至亲和友人的诗,把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密切联系,写得十分深挚。如陷落长安时的《月夜》P110: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起笔想象妻子独自看月。“独”字,写妻的孤单落寞。家中“小儿女”因为年幼,不懂身陷长安父亲的安危,也不懂母亲的所思所想,从而更突出“独”。
颈联,再次设想:妻对月念远,思情一定很深,月下很久,她的头发被秋夜的雾沾“湿”,她的手臂被清冷的月光映“寒”。尾联诗人表达愿望:什么时候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脸上的泪痕。
全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结构巧妙,笔法婉曲。
杜甫的写景咏物诗,也渗透着深厚的爱国之情。如《秋兴八首》(其一)P135: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以峡、树写秋景,枫林凋伤,山峡萧森。以近景写秋色,以全景摄秋气,诗人漂泊异乡思国思家的愁绪得到烘染。
颔联以江、天写秋景,俯视江间波浪连天腾涌;仰望塞上风云接地而阴。它使首联萧森之气得以强化,又把自己忧心翻滚、愁绪满怀心情形象传递,更将时局动荡、国势衰败形势加以暗示。
颈联以丛菊、孤舟写秋景,“两开”强调滞留时的旅愁之重;“一系”强调终年漂泊长期客居的离愁之多。“开”,既指花开又指泪洒,羁旅之悲浓烈;“系”,既系孤舟又牵乡思,思乡之情深挚。
尾联以寒衣、暮砧写秋景,寒衣处处,惊寒之意而生;暮砧声声,游子之愁袭来。
全诗以秋景为主线,串联起羁旅之愁、漂泊之感、故园之思、怀乡之情,成为写景雄浑、抒情凄清之作。
《春夜喜雨》是描写蜀中春雨,抒发喜悦心情P12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紧扣春雨之“好”和自己之“喜”来写。首联“知”,写春雨适时降临;“知”使春雨人情化;“当”、“乃”二字,写出春雨的灵性。颔联写春雨“润”。“随风”状其形,“潜入”显其细。颈联写雨中夜景:“云黑”暗示雨多,与“独明”形成色调上的鲜明对比,喜雨之情含而不露。尾联想象

雨后晨景,以“红”代花,以“湿”写雨,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写出春雨春花之美。
总之,杜诗内容极其丰富,前人评为“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胡应麟语)。当然,杜诗的思想也有局限性,他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他同情人民,也只是从儒家民本思想出发,目的还是为巩固封建统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自京赴奉先县。这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举兵。杜甫途经骊山时,安史之乱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危机的即将爆发。所以这首诗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此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
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紧扣题面“京”字反复申述平生壮志,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第二部分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紧扣题面的“赴”字写途中所见所闻,议所见所闻之事。
第三部分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紧扣题面的“奉先县”写到家前后的所见所感。
艺术成就:
1、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全诗三部分,有叙事,但以“咏怀”为主,而志存稷契、心忧天下为全诗的中心。运用赋的手法,间以比兴,杂以议论,抒发强烈的忧郁愤慨之情。第一部分以叙事抒情为主;二、三部分虽有叙事,但描写、抒情极为明显,议论随处可见。
2、对比、反语等手法的运用。
对比,如“朱门酒肉臭”句,感慨深沉,揭露无情,将天宝年间阶级对立的现实作了极为深刻的概括。
反语,如“拙”和“愚”的自嘲,充满激愤。
3、结构完整严谨,语言质朴凝炼。
全诗紧扣“京”、“赴”、“奉先县”等词语进行“咏怀”,空间上有出发、途中、到家,章法谨严。语言上能扣住季节特征,又能情景交融,用语生动准确。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鲜明。
杜甫善于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本质。他的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有时以极平常的现象进行强烈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时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别事件,反映社会,如《羌村三首》。“三吏”、“三别”更是以个别事件,反映战乱中人民的苦难与爱国的热诚,小中见大、一以当十。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具体的描写,如《垂老别》,老翁“投杖出门去”,老妻哭送:“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明知死别,仍关心冷暖;明知难回,还劝勉加餐。这种不顾自己而念及对方的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善良凄恻、难舍难分之情状刻划得细致入微。

三、寓主观于客观。
杜甫对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爱憎,如《石壕吏》,开头四句以猛虎攫人之势写出“有吏夜捉人”的扣人心弦场景,中间十六句以精练笔墨写了县吏怒吼、老妪苦啼的情景,最后四句交代老妇被抓,儿媳低泣及与老翁告别的凄惨结局;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稍露爱憎外,都是冷静的白描,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这白描中流露出来。
四、语言丰富凝炼。
杜甫诗歌语言概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如《登高》,通过叙写无边秋色、不尽长江、以及孤苦形象,抒发万里悲秋的复杂感情,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深沉隐忧 。善用俗语,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宵”,增强了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纵向所见。
仰望:“风急”既写出夔州入秋后的气候特点,又渲染秋风凄紧的环境气氛;“天高”点出秋空廖廓;“猿啸哀”三字,既突出多猿的地方特色,又给人以声觉感受,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
俯视:“渚清”显州渚之冷;“沙白”见沙滩之净;“鸟飞回”三字,空间上显风之急,构图上使人感到因静景动化而显活泼,气氛渲染上,鸟儿回旋绕飞中含诗人漂泊无归之情。
两句诗由仰望到俯视,从耳闻到目见,从声音到色彩,写出夔州秋色的壮阔和悲凉,为全诗渲染了气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横向所见。
前者写山间树林叶落纷纷的肃杀景象:“无边”写视线之远、落叶之多;“萧萧下”,既有落叶纷纷的形态描绘,又有落叶飘飘的声态蓦画,形声俱见,给人视、听感官的双重感受。
后者描绘奔涌而来的长江流水:“不尽”写出长江源头之远,衬江流之长,显示出长江源远流长的浩瀚气势;“滚滚来”三字,既写出江水奔涌翻滚之形,更写出诗人思潮腾涌而不能自禁的悲怆情怀。
两句诗还蕴含哲理:上句叶落纷纷含韶光易逝之思,令人愁悲;下句江涛滚滚含不断奋进之意,催人振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写登高所感。
前者含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常作客、衰秋作客等多层漂零之悲。
后者含深秋登台、独自登台、多病登台、暮年登台等多层孤独

之叹。
不仅如此,“悲秋”既悲自然之秋、身世之秋,也悲国事之秋;“多病”既指生理多病,也含心理上“穷年忧黎元”之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是对颈联的具体补充:因“万里悲秋”而带来“艰难苦恨”,因“百年多病”而造成“潦倒新停”。
“艰难”既是对时局的忧虑,又是对自身生活困苦的悲叹,“艰难”的生活遭际,“苦恨”的心理重压,终于使诗人五十多岁时已鬓如繁霜、白发满头了。
“新停”既可看出诗人病情之重,又可感到诗人心情之苦。杜甫一生以诗酒为伴,他的无限穷愁,正可借酒解脱,却因多病不得不戒酒停杯。
两句诗,因“艰难苦恨”而“百年多病”,因“多病潦倒”而“新停酒杯”,因“新停酒杯”而无法解脱“艰难苦恨”的重压,这样循环往复,终于引发出诗人的满腔悲愤之情。
艺术上,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被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诗境壮阔苍凉,诗情悲愤深沉,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此外,语言凝炼精当,尤其是颈联更是历来被人誉为用字精炼的范例;十四个字,含有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年作客、潦倒作客、深秋登高、独自登高、多病登高、暮年登高等多层可悲之意,义丰词约,概括性极强。所以此诗被人誉为“旷代之作”。
五、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不仅如此,由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为自拟新题抒写时事,他写了许多“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兵车行》、《悲陈陶》等。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显出博大严整特色。五、七律更是杜甫运用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无论写景、抒情、感时、怀古都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体得到长足发展。《戏为六绝句》还开创了以诗论诗先例。

上述成就,使杜甫诗歌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深曲跌宕,音调声情起伏多变。国家的危机,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个人的困顿,形成杜甫深沉的思想内容,也影响了他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
第四节 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

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杜甫诗歌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元、白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启示下开展起来的。晚唐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明显受杜诗影响。这种创作精神还影响到陆游、文天祥,直到清末黄遵宪等众多诗人。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爱国诗人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杜诗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诸方面更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如七律对于李商隐、陆游等人的影响,运用俗语对于元、白新乐府诗人的影响,都很明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