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宗教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浅析宗教对我国传统节庆的影响

学生:马宁指导老师:缪自锋

摘要: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事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受到各种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中国节庆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关键字:中国传统节庆;宗教文化;影响

节日,是按照一定的历法或季节顺序在每年特定时间或季节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它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称的社会活动日。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的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而民间传统节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节庆庆典大多起源于宗教。“庆典起源于对图腾的崇拜,其最原始的形式是祭祀。”“祭祀庆典主要是表现人类对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于主宰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超自然力所表示的尊重、崇敬和惧怕。”[1]节庆和宗教这两个古老的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系统,在夏、商、周三代形成雏形,“这三个朝代所处的阶级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对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其后日臻完善。中国是一个

多神信仰的国度,在节庆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各种原始宗教信仰、本土宗教道教,以及来自异域的佛教、伊斯兰教等,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对节庆产生过孕育、渗透和影响作用。

一、原始宗教信仰与中国节庆

世界上的宗教产生于大约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阶段。原始宗教信仰是原始初民试图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和自身的生理现象作出的解释。但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将支配人们生活的自然力量和自身的梦境加以深化,成了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灵,形成了早期的“万物有灵”的有神论观念。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水、风雨雷电、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等,都是有灵气的神明,可以支配人们的命运,进而顶礼膜拜,并从自然崇拜发展到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原始宗教信仰与中国许多传统节庆都有密切的关系,如春节、元宵节、腊八节、灶神节、中元节、中秋节等等,是影响范围最广、时间最久远的一种宗教信仰因素。

中国最初的节日庆典则源于这种与日月天地崇拜信仰观念相应的“迎日”、“夕(拜)月”和祭拜天地的活动,即是来源于生产活动中的祭拜活动或生产活动。人们将这些活动与四时节气相结合,便形成了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古老传统。直到今天,节日活动中仍然体现了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如人们把中和节视为“太阳生日”,当天家家户户要吃“太阳糕”,焚香迎日;中秋节的活动则是月亮,表明了对月亮的崇拜;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便表明了对龙的崇拜。原始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人们对祖先的祭拜。据《礼记》等书记载,立春祭祀太昊,立夏祭祀炎帝、祝融,立秋祭祀少昊等,都是对部族中英雄人物或保护神的纪念礼拜活动。延续下来,就出现了今天的鬼节、清明等节日这些节日已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少数民族民间的传统节日的发生和发展,也多以宗教活动有关。如彝族的火把节,就是源于对火神的崇拜,节日期间要祭拜火神,届时要举行点火仪式,要由祭师或长者念诵祷词,火点着以后,人们要围着大火把狂欢起舞,以歌舞娱火神。可见宗教活动在节日庆典中占

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从传统节日宗教民俗活动中可以经常看到与神灵对话的仪式。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广义上的春节包括除夕和大年初一两个重要的节日,还可以上溯到腊八节和腊月二十三的灶神节,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二月二的龙抬头节。春节期间的许多年俗都与宗教信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民间称腊日节。古代称祭神为蜡,而祭祖叫腊。先民们对祖先的祭祀十分重视,常在丰收年末要举行盛大祭典,大白天地祖先,是崇敬和祭拜祖先的传统伦理观念的体现。腊拜的对象为先祖五祀:门、户、中溜(亦称为中霤,及天窗)、灶、行(出内之地,即行宫)。祭五祀指的是,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溜,秋祭门,冬祭行。先民为求吉祥,对居住环境的各种神灵都要祭拜,五祭便应运而生,这实际上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具体表征。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祭祀日,又称祭灶节、灶王节、灶神节,俗称小年。灶神俗称灶君、灶王(爷)、东厨司命、司命主等,属民间信仰中掌握百姓全家炊事的火神。他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故此宅主祈求他多多美言,保佑全家平安。据考证,祭灶习俗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远古时期没有火,只好茹毛饮血,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发明火以后,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发明、掌管火种者被敬封为灶神。炎帝被认为是火种的发明者,故而被称为是灶神的化身。“炎帝于火而死为灶。”[2]因其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又因以火名官,故祀为灶神。

腊月三十是除夕之夜,过去人们要驱瘟疫,曰“大傩逐除”,即逐除鬼疫。传说这天神仙下凡,渔民同庆新春。同时,各种疫鬼也混入。“傩仪”即戴面具,披兽皮,执盾器,沿街跳舞,旨在驱逐疫鬼,故此这一天叫“傩日”。后来衍化为迎灶神、跳钟馗,南北朝以后该年俗转为除夕守岁。到近代,一部分已融入到春节期间的秧歌活动中,如扮演钟馗者,实为难日遗风。除夕之夜燃放烟花爆竹,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但过去还有一层原始宗教意义,那就是惊掸和驱逐恶鬼——

山臊(山萧、山魈,即山鬼)。该鬼像人形,会使人发冷发热生病。虽不怕人,但怕光和声响。古人认为爆竹可吓跑山臊,驱邪后方可获吉祥平安。“傩日”和燃鞭炮都包含着浓厚的驱鬼避邪的原始宗教信仰色彩。

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拜年,包括祭拜祖先和亡灵。这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典型体现。“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有关……是在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不同的是它表现出对祖先灵魂的敬仰。”祖先崇拜是中国人宗教生活的核心。作为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之一,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古人认为祖先犹生,亡犹存。其神灵具有降福祛灾的神秘力量,能保佑子孙后代。所以,祭祖为“人生第一吃紧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重伦理,在公元前1700年以前的龙山期就已存在祖先崇拜信仰,商周时代日益兴盛,春秋战国时演变为儒家的孝道,一直延续至今。春节、清明节、鬼节、寒衣节等节日活动中,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上坟扫墓,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正是祖先崇拜信仰的真实写照。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祭祀和拜月习俗有关。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位月精。该节兴起较晚,大约于唐朝开始,到北宋宋太宗年间才确立。

除日月之外,还有对星的信仰。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星的神话正是这种信仰的反应。“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晼彼牵牛,不以服箱。”[3]不仅出现了织女星(古人称星妃)与牵牛星的爱情悲剧,而且还演绎出七夕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有关星信仰的习俗。

这些在长期的崇拜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礼制民俗,从不同侧面昭示了原始初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积淀,也证明了原始宗教信仰对中国节庆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道教与中国节庆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将老庄思想及《道德经》加

以神化和宗教化,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原始宗教中的神灵信仰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存在,道教创立之后,大量吸收民间信仰,如关帝、城隍神、财神、土地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神仙,都是从古代的腊祭、灶祭中转化过来,或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但都纷纷纳入道教的名下。

道教是一个综合的宗教,是中国古代传统信仰的集大成者。因此,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每个神明都有诞生之日,道教的节日很多,如北京的燕九节(即丘祖诞日)、东岳大帝诞日、三官司诞日(正月十五的上元天官诞日,七月十五的中元地官诞日,十月十五的下元水官诞日)等等;杭州有北极佑圣诞日,苏州有吕祖诞日。“这些道教的节日不光是道士们举行宗教活动的日期,而且几乎成了全民大社会活动。”道教素有的“三元节”也与传统节日中的灯节(元宵节)、鬼节结合起来,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盛典。

三、佛教与中国节庆

佛教在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报应、轮回说和三法印等,提倡止恶扬善以脱离苦海。富有人生哲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在中国的大地上,佛教与传统节日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宗教节日及庆典,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独特的欣赏价值。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新的节日有浴佛节,傣族的泼水节(佛诞日,傣历新年),藏族的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等等。佛教与中国传统节庆结合形成混合节日,如佛教的腊八节与中国的蜡祭、腊日结合,形成中外合璧的腊八粥节。该节的佛教成分是纪念佛祖成道,即成道日;而中国元素是祭祖。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时,每日一米一麻,苦行修炼,饿到晕厥后被牧羊女的米粥救活,产生了中国佛教徒每年腊月初八腊八粥供佛习俗——腊八粥节。这实际上是腊日节的延续、补充和发展。“腊八节起初是祭祀祖先……自佛教传入后,喇叭才佛教化。”

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的中元节结合成了中国传统节庆的鬼节,是佛教、道教与传统节庆的结合。盂兰盆会原本是佛教里纪念目连僧救度亡母。这个故事满足了中国人的孝子情节,所以自梁武帝起,定于七月十五过盂兰盆节,纪念历代宗亲亡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色彩已显单薄,从六世纪起,逐渐形成了地道的中国节日——鬼节。

四、伊斯兰教与中国节庆

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于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伊斯兰教唐宋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目前我国有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等10个民族全民信仰该教,呈现出“族教一体”的结构,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其教义、教规、经典以及生活制度和习俗等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比起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来,伊斯兰教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就显得薄弱多了。主要原因是伊斯兰教产生时间晚,传入中国也较晚,不像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那样影响大。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中国节庆早已定型。但是,穆斯林信徒遍布众多少数民族之中,影响范围广,他们的宗教节日及其活动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影响十分广泛,成为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使中国节日内容更丰富、更完美。其中影响最大的节日是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还有登霄节、阿舒拉节,盖德尔夜等。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伊斯兰宗教节日与传统节日接触、协调和融合,相互影响、补充,形成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局面,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五、总结

1、宗教对中国节庆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节日的直接移入。二是节庆诸神的宗教化。三是节庆内涵的拓展。同时,宗教也借助传统节庆这一文化载体,将教规、教义信仰传播、渗透到民间和社会各个领域。这两种文化现象相互依存、相互补

充,“在同一群体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2、宗教对中国节庆的影响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宗教与中国节庆联系早的宗教宗教比结合晚的影响要大。二是本土宗教比外来宗教影响大。三是输入中国早的的宗教比输入晚的影响要大。

3、宗教因素有世俗化、民俗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节庆中的许多宗教仪式和内容已经沉淀、转化和升华,成为节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庆可以说是宗教信仰的直接产物;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又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宗教的发展要符合世俗的习惯力量,否则就回失去宗教的生命力,宗教节日与民俗的同化正是宗教信仰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1][美]维克多?特纳.庆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西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M].

[3][先秦]诗经?大东[M].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蒋栋元.春节拜年用语的文化折射[J].宁夏社会科学,2006(3).

[4]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5]张茂华.中华传统文化粹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6]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