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工业改革开放20年的辉煌历史篇章

电子工业改革开放20年的辉煌历史篇章

电子工业改革开放20年的辉煌历史篇章
电子工业改革开放20年的辉煌历史篇章

电子工业改革开放20年的辉煌历史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广泛渗入国防、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产、科研、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与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20年来,电子工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看下面的几组数据:

——电子工业总产值:1979年81.3亿元,1998年预计实现电子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19年增长了58倍,平均年递增23.9%;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也从1978年的1.4%,上升为6.5%;

电子工业利税总额:1979年3.4亿元,1998年230亿元,19年增长66.6倍,平均年递增24.8%;

——电子产品出口:1980年电子产品出口额只有1000万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预计1998年出口额可达到300亿美元(海关统计),18年增长增长3000倍, 1996年出口21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4%,成为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的支柱产品。

——电子产品结构:电子工业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三大类的比重:1980年为17:22 :61;1990年为14 :53 :33;1998年10月变化为38.8 :32.6 :28.6。投资类产品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动力,从以元器件为主,到消费者类为主,再到投资类产品为主,樗着我国电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为四化服务能力大为提高。

——主要电子产品生产与供应:据对当前生产的20种主要电子产品统计分析,1988与1980年相比,有13种是当年不能生产的新增产品,有7种继续生产的产品,年产量也分别增长了几十倍到几百倍(如彩电增长780倍)。当时进入家庭的主要是收音机,单录机、彩电都是稀罕东西,现在从彩电、冰箱到家用电脑,从VCD、高档音响和种类繁多的小家电,已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用品。程控交换机、高档微机、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制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四化建设和信息化提供装备的能力,有了得大提高。

——电子工业在世界的排位:1980年,中国电子工业电子工业在规模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第位,现在已居第位,成为世界电子工业大国。

——电子工业的建设与技改投资:电子工业的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是从国家的投入看却是很小的,?六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87.3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1.1%;?七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114.29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7%。?八五?期间完成基建和技改投资340.1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5%。三个五年计划合计国家对电子工业的基建和技改投资575.69亿元,不及国家对有的产业一年乃至一个项目的投资。

从这些令人瞩目的数字告诉我们,电子工业是个实现高速发展的产业,是个以低投入实现高产出产业,是个对既对推进四化建设又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作出巨大贡献的产业。电子工业的辉煌成就,令国人振奋,使业界

自豪。我们可以豪迈地向全国和世界宣称:20年改革开放,中国电子工业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中国电子工业的成就,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电子工业历届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改革开放20年的进程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铁映、邹家华、胡启立在内的七位老领导,先后担任电子(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带领电子工业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开拓进取,出色完成了每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谱写了各有千秋的历史篇章,共同造就了今日的辉煌。

回顾20年的电子工业的发展轨迹,有以下几项重大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全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电子工业在总体上或某些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腾飞。

一、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

中国电子工业是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原电子工业部的直属企业,从其建立之日起,长期坚持?以军为主?的方针,不生产或很少生产民品。60年代初生产民用电子产品曾被批评为?不务正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一伙提出?四机部只管军用?,更加严厉地限制了部直属电子企业的民品发展。70年代,尽管提出了?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等口号,但因从部的领导机关到军工企业,对过去因搞民品受到的种种批评和指责都心有余悸,所以部属企业发展民品仍一直迈不开步子,民品产值长期在占电子工业总产值20%左右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全国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提高到78. 4%,而作为电子工业主力军的部直属企业,民品仍然只占27%,其中雷达和指挥仪企业分别只占7.3%和1%。随着军品定货连续大幅度下降,以军为主的企业任务严重不足,又没有发展民品,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军工企业的困境,四机部作出了加快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民品的决策。1980年10月,召开部属企业民品工作会议,钱敏部长针对企业把民品当成渡难关的?权宜之计?,怕重犯?不务正业?的?历史错误?的思想,提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品没搞上去,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电子工业的实际情况,电子工业?不再强调以军为主?。这一观念的提出,冲破了军工企业搞民品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束缚,促使军工企业打消了顾虑,提高了发展民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要我搞民品?走上了?我要搞民品?,这一政策的重大转变,是电子军工企业自1980年民品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

1981年成立国家机械委,电子工业由军口划归民口,四机部更名为电子工业部。江泽民同志1982年到电子工业部工作,为电子工业?保军转民?,加快民品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电子工业的发展模式较快地从以军为主转向了以民为主,从主要为军工服务转向全面为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这一历史性重大变化的成效表现在:

1、结合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使骨干军工企业迅速形成民品生产能力。1980年开始发展民品时,军工企业大都是?找米下锅?,以辅助车间搞一些落地灯、靠背椅之类简单产品。自?六五?计划开始,利用开放的有利条件,引进国外适用技术,对重点军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企业建立起各种民用电子产品生产线,有了各自的支柱产品,并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如长虹

机械厂生产的?长虹?牌电视机,黄河机械厂生产的?黄河?牌电视机、电冰箱,长岭机械厂生产的?长岭—阿里斯顿?电冰箱,长江机械厂生产的?蝙蝠?牌电风扇,长风机械厂生产的?长风?牌洗衣机等等,成为生产民品的骨干企业。到?六五?末,所有的军工电子企业基本都转到了以民品为主,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了行业主力军的地位。

2、对三线企业搬迁调整,使之摆脱困境,提高了生存与发展能力。电子工业到1981年用于三线建设的预算内投资35.7亿元,占同期国家对电子工业总投资的64%,共建设三线企业124个,占部直属企业数的70%。同时各省市还建设小三线企业533个,占地方电子企业的19%。虽然国家对这些以军为主的三线企业实行了免税、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多数仍处于困境。1981年部属企业37个亏损,34个是三线企业。因此,电子工业部在积极调整三线企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民品的同时,根据国家的政策,积极抓了在原址难以继续生存企业的调整搬迁,确定?六五?期间搬迁64个单位,总概算10.63亿元。到1990年搬迁了53个单位。据对15个迁建改造企业统计,从1984年迁建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5.9倍,利税增长5倍。经过搬迁大多数企业提高了生存发展能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3、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电子工业部有50多个直属研究所,大都是围绕为国防尖端和军工配套建立起来的,也在军转民过程中,相应调整了服务方向,许多研究所建立了以研制开发民品为主的科研开发型的公司,相当一部分研究所进入沿海特区建立外向型开发机构。同时,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由过去无偿转让走上商品化。目前,许多电子研究所已发展为科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部属48个研究所有经济实体204个(其中中外合资合作企业37个),全年总收入140021万元,利润4125万元,纳税2232万元,出口创汇751万美元,其中民品产值46710万元,利润2881万元。使科研单位从单纯为军工服务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

现在,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7%以上,真正做到了以民为主。这是电子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狠抓电子产品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基础

1980年,电子元器件工业产值占整个电子工业总产值的61%,但因技术性能低,品种不齐套,产品质量差,却不能保证整机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整机的质量。广大用户对电子产品质量很不满意。当时人们用上演的几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脑河之波》、《今天我休息》等来讽刺批评电视机有声无象、不稳定和不显像等质量问题。提高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是当时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取电子工业情况汇报时强调指出:?重点抓好电子元器件的生产?。1982年6月,张挺部长主持召开了电子元器件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把电子元器件搞上去问题,此后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1、结合引进建设了若干个现代化元器件企业;2、进行调整、联合、改组,结合引进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元器件骨干企业;3、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军用元器件开展?七专质量控制管理?(即:专人、专机、专料、专批、专检、专筛、专卡);4、以第五研究所为基础建立高可靠研究中心,在企业建立了若干条高可靠生产线;5、推行了国际标准;6、调整结构,迅速扩大了显象管、集成电路等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7、与原材料部门配合抓了基础产品所需元材料的试制与生产;8、抓了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的开发和设计制造。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到80年代中期,电子元器件的

质量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有很大进展,已基本能保证整机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需要和性能要求。经过?八五?以来的努力,

三、提出“十八字”总任务,经济发展从低迷步入高速腾飞

1983年6月,江泽民同志任电子工业部长,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总是站在战略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接任后立即组织专家研究加快电子工业发展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党组扩大会议,就如何加快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后,于1983年10月31日,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工业的报告》,阐明了电子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与方针措施,反映了电子工业发展需要国家支持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这个报告,实际上成为当时和以后几年指导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00年电子工业力争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平均每年增长10.9%),达到800亿元,使其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4%提高到3%左右,基本适应四化需要;主要产品和生产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就是?翻三番?、?超十年?(科技发展水平超前十年实现国家确定的2000科技发展目标)。在当时,不少同志认为这个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是江泽民同志拍板定下来的。1984年2月,召开电子工业厅局长会议,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十八字总任务、总目标。

电子工业?十八字?总任务、总目标是建立在对电子工业形势和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基础上的,是电子工业发展总体战略的概括。提出后,很快在全行业传播开来,不但广大电子企事业单位家喻户晓,而且在其他行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动员、指导与促进作用。凡是江泽民同志任部长时在电子工业部工作过的同志,至今对仍对此记忆犹新。

江泽民同志不但自己在指导工作重视经济技术研究,还就此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指出:?我们不能光凭经验指导工作,要站得高,看得远,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领导部门就要摆脱一些具体事务,组织力量把技术经济研究和政策研究搞好,搞好宏观决策?。为此,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电子科学研究院,加强了政策研究室,并要求有些行业也要成立技术经济研究中心。

正是由于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唤起广大干部职工为电子工业奋斗的激情,使电子工业在他任部长的期间,从?六五?前两年相对低速的增长(产值增长率分别是7.9%和0.16% ),实现了高速腾飞(1983—1985年增长率为30%、47.6%、33.5%),,1983年,提前两年完成?六五?计划最后一年产值利润指标,1994年产值和利润实现同步增长,都比1980年翻了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电子工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四、从努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实现电子工业发展良性循环

在?六五?军转民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走的是以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路子。对此,当时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元器件是电子工业发展的基础,应重点发展;有的认为,投资类电子产品代表着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平,是为四化建设服务能力的大小的标志,应优先发展;也有的主

张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1986年1月召开电子工业领导干部工作会议,根据?六五?期间的实践和对?七五?时期的市场预测,对此作出了结论性的回答,把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促进电子工业实现良性循环,确定为?七五?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李铁映部长在会议总结时指出:?从努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着手,建立效益型的机制,是电子工业的主要途径。?确定?七五?期间电子工业发展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的依据是:1、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工业经济良性循环的条件,取决于生产与市场的平衡,据当时预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生活发展,消费市场正在进入成长期,估算到1990年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值将上升到300亿元,五年累计上缴利税100亿元以上,回笼货币800亿元。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子工业效益型良循环的建立,资金的自我积累,主要取决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程度;2、符合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消费类电子产品联系着千家万户,是人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普及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现代化工具;3、元器件、集成电路70—80%的市场要靠消费类电子产品,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可以带动基础元器件产品的发展;4、投资类电子产品尚无广阔市场需求。投资类产品市场取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采用电子技术装备的需求和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水平,从当时各部门的情况看,技术改造大都着眼于引进,对应用国产电子技术装备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形成显在市场还要有一个过程;从电子工业自身看,技术落后的投资类产品正在逐步淘汰,发展新一代投资类产品又需要大量资金,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从发展消费类产品入手,增加自我积累也是为以后发展投资类产品创造条件。

?六五?和?七五?计划期间的实践证明,从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的决策的正确的。主要表现在:1、促进了电子工业迅速发展。?六五?期间电子工业平均年增长23.3%,而以广播电视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增长率为31%,1985年产值达到143.9亿元,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0.3%;?七五?期间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值平均年递增19.65%,1990年达到352.88亿元,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2.4%,可见消费类电子产品对电子工业发展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2、带动了电子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六五?期间,电子工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20041元/人,资金利税率26.9%,人均利税3489元,而广播电视产品却分别为35934元/人、34.1%和5300元,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七五?期间也同样如此。以彩电为例,据对57家定点彩电企业统计,10年完成利税92.47亿元,是十年中投资的8.8倍,这说明消费类电子产品效益高,对电子工业积累资金发挥了重大作用;3、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不但为元器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带动了元器件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促进了元器件质量的提高;4、为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电子出口产品的结构从过去原材料、元器件为主转变为整机为主,出口额大幅度增长,1985年,出口额2.74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26倍多;1990年增长到37.87亿美元,又比1985年增长了12.8倍,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68%;5、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1990年,累计提供黑白电视机11440多万部、彩色电视机4758.6万部、收录机14790多万部、收音机24743.7万部,还提供了大量洗衣机、电冰箱、电子琴等家用电子产品,活跃了市场,保证了供给,回笼了货币,许多80年

代初只有少数家庭拥有的稀罕东西,变成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用品;6、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对于电子工业走向集约化大生产,掌握现代化大生产技术,学会现代化管理,促进规模经济形成方面,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五、认真贯彻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四项高新技术产品优先发展

1986年10月国务院112次会议,听取了电子工业部李铁映部长《关于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方针与战略若干思考》(考察美国电子工业的报告)的汇报后,认为加快我国电子工业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应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并决定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和程控交换机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七五?期间对这四个行业实行如下优惠政策:免征产品税;减半征收所得税;免征关键设备、仪器的关税;按销售收入提取百分之十的研究开发费;对重大引进工程项目免征进口税。为了招聘优秀人才,允许在试办的小型创业企业中,实行工资从优的政策。另外国家还决定,在?七五?期间每年拔付1亿元电子发展基金。

?七五?期间实行的这些优惠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享受优惠政策的235家企事业单位,1990年销售收入、利润和上交财政收入,同198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32%、189%、29%,并且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涌现出一批有相当实力的高新技术公司,如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浪潮计算机集团公司、太极计算机公司。据测算,到1990年共得到的优惠资金8亿多元,利用优惠资金共添臵科研开发专用设备仪器5000多台(件),开发产品3000多项,加快了电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电子发展基金4.6亿元,建立科技开发试验与生产线2000多条,提高了科研、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推进了技术进步,促进了电子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一些高新产品领域形成了规模经济。

六、大胆利用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外促内,加快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工业一直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振兴电子工业的重要方针。1980年就成立了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1985年更名为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迈开了对外贸易的新步伐。进入?七五?计划期,进一步提出:?走向世界,努力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形成大进大出的局面?的指导思想。进入?八五?计划期,特别是新电子部成立后,把开展国际贸易合作,扩大电子产品出口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胡启立部长提出了?市场导向,内外结合,以外促内,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把利用国外市场摆在了战略位臵,强调要把国内国外看成统一的大市场,只有进入国际市场,才有能力更好的占领国内市场。

国家对于电子产品出口十分重视和支持。如在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成立时,给予了三年利润不上交、出口创汇全额留成的优惠。电子工业自身依照国家政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1、建立出口基地,扩大外贸自主权。1990年时已建立出口基地36个,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98个;2、大力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制造、补偿贸易),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1995年电子三资企业达到10246个,其中大部分是加工企业;3、扶持外贸企业发展,建立对外贸易主渠道。以电子工业进出口总公司为主体,形成外贸主力军。4、向大型出口企业集团迈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1995年3月以中电总公司为核心成立了由30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国电子进出口集团。?九五?期间,计划重点扶植具有规模经济生产、科技开发、进出口业务综合型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外向

型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2000年建立起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00家,中国电子进出口集团进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其中出口30亿美元。形成强大的电子外贸大军。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电子产品出口突飞猛进。1980年前电子工业系统出口额只有1000多万美元,连同轻工、机械等经营电子产品出口的公司,合计出口额也只有2200万美元。?六五?出口迈出了较大的步子,进入?七五?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据电子、轻工、机械三个进出口公司统计,1986年出口2.7亿美元,1987年为6.7亿美元,1988年为10亿美元,1989年达到12.7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57%。据海关统计,1990年出口额为37.87美元,1995年达到165.3亿美元,平均年递增34.3%。1996年达到2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4%,1997年出口额269.29亿美元,增长25.26%,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计划到2000年电子产品出口额达到400亿美元以上。

开展国际合作,大胆利用外资,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关于鼓励外调商投资的决定》中提出,对外商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因为电子项目大都为?技术先进?、?产品出口?,可享受特殊优惠,对外商有很大的吸引力,各地的开发区也把电子作为引进外资的首选产业,电子工业的历届领导,对此也都积极鼓励和支持。因而,电子工业是利用外资比较多的部门。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和估算,1986年上半年,约有三资企业150个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约2亿美元;1988年底,有三资企业536个,利用外资金额6.07亿美元;1991年有三资企业2846个,利用外资金额25.02亿美元;1993年,三资企业达到5000家,?利用外资金额41.6亿美元;1994年,三资企业8000个,利用外资合同金额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1995年,三资企业达到10264个,累计利用外资合同金额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据外贸部对6508家电子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统计,到1997年底,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7.6亿美元,际利用外资已达116亿元美元,超过国内?六五?以来电子工业建设投资的总各和。

利用外资、举办三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

1、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资金短缺,长期以来对电子工业投入不足,制约了它的发展。通过引进外资,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投资的不足,为电子工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中,国家与地方对电子工业基建技改的总投资累计近600亿元,同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如按平均汇率1:6计算,为420亿元,相当全部投资的70%左右。成为电子工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电子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促进了大公司的形成。从对电子百强企业的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三资企业对大公司的发展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一是早期举办的三资企业,发展壮大为大公司。如深圳的华强、康佳,福建的福日、厦华、厦新等电子有限公司,80年代初合资时,投资只有300万左右,经过十几年来的有效经营和双方的增资建设,现都已发展成为几亿乃至几十亿销售额的国内著名大公司;二是有的合资企业投入大,起点高,建成投产后即成为在全国名列前矛的大公司。如北京松下显像管、北京国际交换系统、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安阳彩管玻壳等一批在?八五?后期和九十年代建立的大型合资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乃至亿美元以上,建成投产后很快就进入百强企业行

列;三是以国内资本为主体的大公司,也借助外资求发展,扩大自己的实力.如上广电股份公司,已开办合资企业25?家(不包括与索尼洽谈中的合资项目),总投资29413万美元;?南京熊猫集团,直接引进外资4227万美元,总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南京爱立信通信、南京双强计算机、南京乐金熊猫电器、南京夏普电子四个有限公司。进入电子百强的三资企业,1987年仅3家,1995年已达到了17家。

3、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电子领域的合资合作企业大都比较成功,效益较好。如在全国第五届十大最隹合资企业中,电子就占四家。从一些重点省市的情况看,三资企业已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电子工业的经济效益主要靠三资企业的支撑。1995年在电子工业实现利润最高的前10名电子企业中,三资企业占5家,其中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实现利润15.37亿元,名列第一,北京松下彩管有限公司4.92亿元。上海1995年投入生产的合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占全系统的62.1%和73.2%。

4、促进了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利用外资、开展合资合作中,许多项目对提高我国电子企业的生产技术与产品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普遍的是带入和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线,所以三资企业的效益从总体上看比国内企业要好。利用外资对电子企业技术进步所起的明显作用,除带入和引进了先进设备外,对企业的技术与管理的进步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资生产新一代电子产品;二是在合资期限内按合同转让技术;三是在合资中引进智力和人才,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水平;四是利用合资的有利条件,学习研究国际名牌产品的先进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或联合设计、共同研制,提高产品的挡次和水平;五是三资企业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5、促进了电子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由于多数三资企业大都面向国际市场,协议中有出口任务,特别是补偿贸易、来料进料加工企业的发展,成为电子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从1995、1996年海关统计看,三资企业的出口额,已经分别占电子产品总出口额的63.46%和71.59%。从对一些省市的统计看,三资企业出口额所占比重还要高.如黑龙江占99.7%,广西97%,天津占95.2%,福建省占92.5%,北京占90%。

6、对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和扩大劳动就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据对电子工业系统679家生产型三资企业统计,职工总数达22.6万多人,占职工总数的13.22%。全国各类三资电子企业有一万多家,以每家企业平均50人计算,全国电子三资企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约在50万人以上。

七、实施科技兴业战略,不断提高开发创新能力

?八五?期间共取得科研成果2万多项,获国家级奖励1425项,成果推广率约40%。1995年有248项科技成果获部科技进步奖,由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电子工业部等部门推荐,评选出一次锌氧化银动力电源、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地面多传感器监视系统、HDTV投影管及相关技术、COSA V1.0系统软件平台、固态远程警戒雷达、稀路由卫星通信系统、0 .8微米CMOS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数模混合小型神经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等电子科技十大科技成果。

进入?九五?电子科技研制开发取得了新的成绩。1996年取得科技成果4000多项,其中获部科技进步奖310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1项。在计算机领域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软件开发环境的空

白;具有自主版权的中文操作系统,对加快发展我国自己的软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全文信息检索管理系统应用十分广泛,市场覆盖率已达80%;在通信和广播电视领域,12米卫星控制天线、稀路由卫星通信系统和广播多路数字传输系统终端,已被我国国际广播系统首次采用。在微电子与基础产品领域,1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C卡、逻辑加密卡和新型投影管等也取得重大突破。宽带和超宽大功率行波管固态功放器件等一些关键元器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电子工业科研开发共取得1100多项成果通过鉴定,许多成果达到了国内外的先进水平。共有169项成果获得1997年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102项。科技开发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更新换代,1997年电子工业新品产值达到1053.05亿元,比1996年增长48.08%。

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新产品工业性生产线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以及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电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我国自主研制开发、部重点支持产业化的04、601等大型程控交换机取得了群体性突破,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并已取得20%以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电子部7所等单位开发的GSM移动系统和金蜂公司开发的无线用户本地环系统正在加速产业化。由部18所自主开发的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在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后,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部49所在大庆建立了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基地,正地将自主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电层电容器等产品转入工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华晶电子集团公司通过厂校联合攻关,开发了1—1.5微米IC生产技术和一大批集成电路产品。我国自行的熊猫IC CAD系统已在国内24个单位装备了55套,部分特色开发工具进入国际市场。这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发展民族电子信息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6年部属研究所面向市场,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技术贸易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横向收入18 .5亿元。

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八五?期间电子部会同财政部、中国工商银行,共同组织实施了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项目计划,推荐项目3000余项,据不完全统计,完成项目7922项,投入资金84亿元,地方回收再贷和自筹资金72.4亿元。据对22个省市上报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为1 :5,?八五?期间获直接经济效益400亿元。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和社会应用信息技术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八五?期间我国的计算机量由1990年的50万台增长到330万台,目前已达到500万台以上,这些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在大大推进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及率、覆盖率显著提高,开发出一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在大型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广泛采用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如水泥行业70%以上机械化立式窑,玻璃行业70%生产配料,采用了计算机控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CIMS)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造船及轻工、纺织、化工、医药等部门已相当普及,形成了企业集成综合化的管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全国140个县建立了农村资源经济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各类农业专家系统已在十几个省市、200多个县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电子技术在金融、财税及商业流通领域应用有了很大进展,目前银行系统已拥有大中型机248台,小型机器2963台。工作站服务器4200台、微

机17.6万台,ATM机6710台、POS机4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6万多个,建立了176个区域性清算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应用也已初见成效;计算机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正在形成新的应用热点。三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家信息化建设及重点工程中的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八五?期间国家开发成功一批大型应用信息系统,如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银行电子化业务管理系统、铁道运输系统、公安信息系统、气象预报系统、电网调度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又先后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一系列国家信息化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发挥了重大技术支撑作用。

军工电子科研试制取得丰硕成果,提高了为军事装备配套的能力。仅?八五?期间就完成科研任务8000多项,突破了100多项关键技术,在综合电子战、预警机雷达天线和信号处理等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军用元器件的新品研制开发完成5000余项任务,部分关键器件填补了国内空白,327项打破了国外禁运,532性能指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2593项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这些器件广泛用于航天、航空、舰船、兵器、电子和特种实验领域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共有3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46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八、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工程,努力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用于发展电子工业的财力、物力有限,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电子行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电子工业本着这一原则,抓了一系列关系行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

(一)积极开展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努力建立独立自主的彩电工业体系。彩色电视机是我国电子工业的支柱产品,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的彩电工业,除建设了无锡742厂集成电路工程和陕西彩色显像管工程,还相应引进了17条配套元器件生产线。1984年4月,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投产,随后又批准北京、上海等地引进了彩电装配线,开始向市场批量提供国产彩电。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彩电作为选择的目标,国产彩电不能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于是当时商业部门大量进口彩电。进口彩电不但耗费大量外汇,而且不利于民族彩电工业的发展。为此,当时电子工业部向国家建议,进口CKD散件由电子企业组装,提供商业部门销售,这样既可节约外汇,又能锻炼国内彩电企业的生产队伍,为国产彩电的发展创造条件。当时,江泽民同志在电子工业部工作期间,曾亲自找有关部门协商推进这件事。此建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彩电装配企业的发展。

彩电装配生产能力的迅速发展,又带来了新的矛盾:一是彩电散件需求量很大,价格上升;二是各地向多国多家外商引进,使得彩电的型号十分繁杂,在设计开发、技术标准、工艺设备生产、工模具制造、元器件配套、原材料供应以及产品检验等方面,处于受控于国外的状况。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84年电子工业部作出了加速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并于7月成立以副部长张学东同志任组长的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1985年国家经委批准把彩电国产化列为全国12项重大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之一,对彩电国产化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科技开发,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支持;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九个部委和电子工业部联合召开会议,部署了彩电原材料的国产化工作;各地区和其他相关单位也对各自承担的彩电国产化任务,

普遍作了动员和安排。从而,形成了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彩电国产化工作系统,使这一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有领导有步骤地在全国全面展开。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彩电国产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1、到1990年我国彩电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改变了全部依靠CKD散件组装的状况,单机国产化水平达到了100%,批量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为彩电国产化配套的65种元件和5种关键配套件,全部立足国内生产并100%通过了彩电厂的认证和上机考核,实现了?七五?预定的目标。2、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彩电国产化水平的提高,彩电配套单机用汇率已由过去的200多美元下降到不足10美元,与?六五?初比较,以每台节汇150美元、年产800台计算,一年可节汇135亿美元;为出口创汇创造了条件,仅1990年就出口彩电262万台,创汇4亿多美元。从各省市场看,彩电厂成为当时各地区的产值和利税大户,如上海电视机一厂1990年产量超过100万台,销售额11.6亿美元,利税1.23亿元。3、彩电国产化带动了元器件质量的升级、换代,全面提高了为电子整机配套能力。据统计,从?六五?到1990年全国引进和改造彩电配套产品生产线800多条,投资114亿元,用汇21亿元,元器件的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检测手段、生产规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的标准和质量达到了国际八十年代初中期的水平。彩电所涉及的各种材料11000多项,国产化的初期有1860项需要进口,已有1202项实现了国产化,立足国配套,同时许多配套元器件可用于录像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高技术产品,促进了这些产品的发展。4、提高了自主设计与开发能力。随着彩电国产化的进展,我国彩电从整机到元器件,初步扭转了设计靠国外、生产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使我国彩电工业从进口?替代型?进入创新的阶段。我国彩电工业已逐步走上了自主发展的轨道,成为世界按地区统计最大彩电生产国。

(二)集中力量抓?华录工程?建设,创造了一致对外、联合引进的发展模式

录像机是电子工业继彩电之后的?热门?家电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大需求。我国自80年代初就发展录像机产业,但由于各地重复分散地引进和发展,致使关键技术长期不能突破,未能形成产业应有的规模和竞争力。?七五?末国内共有11家录像机定点厂,分属九个地区。这些企业均处于组装水平,?八五?期间都准备单独引进技术,搞自己独立的国产化配套体系,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造成严重的重复分散局面。为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国务院作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策,把实施全国录像机引进?一条龙?改造项目,列入了国家?八五?期间重大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并从投资体制、企业组织机构调整入手,提供录像机专项贷款,重点建设一个为全国录像机产品配套的专业化大生产企业,由熊猫电子集团、大连华录电子集团、成都锦江电机厂等9家录像机定点生产企业,组成了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

?录像机专项?工程,包括9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用汇1.8亿美元。为了吸取?彩电热?分散引进的教训,做到既能调动各地积极性,又能抑制各地争上录像机的倾向,解决重复引进、重复投资、分散布点等问题,机电部根据朱基副总理对录像机生产走联合投资,关键件生产全国只搞一套的指示,在1996年6 月,组建了由全国十一个录像机总装厂入股的中国大连华录集团公司,在引进谈判中一致对外,在日本松下、日立和韩国三星、金星参

加的招标中,最后从松下引进了产品和生产技术。

在曾培炎副部长的亲自组织下,由于策略运用得当,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参加谈判的四家外商,在合作范围、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深度上均接受我方条件,资金也大体也是按我方的盘子,设备交货进度也满足我方要求。最后选择确定日本松下公司为全面合作对象。这一结果不仅达到了我方的预期目的,同时引进价格比外商初步报价下降了近1亿美元,技贸结合的散件价格也比分散进口降低了30%,充分显示了联合对外的威力。?录像机专项?工程是1992年1 月6 日提出来的,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立项审批、组建股分公司、对外谈判签约等工作,第一期工程投资14.52亿元,1993年底建成投入试生产,形成了年产150万台录像机芯的生产能力。对此,朱基副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项工程的实施在联合投资、技术引进和建设速方面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华录模式?为抓重大工程项目、治散治乱、集中力量办大事走出了一条新路。

(三)实施?九0九?集成电路工程,展现了振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曙光

集成电路是代表一个国家高科技实力和水平的战略性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命脉和现代经济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电子工业的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集成电路的发展,早在1977年,四机部部长王诤同志就提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钱用到办几件大事上……争取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把集成电路搞上去。?江泽民同志任部长时,提出要?狠抓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军用元器件为重点的基础产品?,并就发展集成电路问题向陈云同志汇报,争取支持。在新技术革命大讨论的推动下,1984年,国务院又成立了由副总理万里为组长的?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但是,由于资金不落实和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与国外的差距反而拉大了。海湾战争后,再次唤起人们对发展集成电路的关注,1990年8月,曾培炎同志组织专家在论证集成电路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建立植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计划——?908?计划(1微米技术),但因同样原因,仍未得到很好落实。在制定?九五?计划时,发展集成电路再度成为专家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并特别强调?对集成电路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继续实施集成电路专项工程,‘九五’期间,6英寸、0.8微米集成电路形成工业化大生产。建成8英寸、0.5微米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投入工业性生产。研究开发0.3微米技术。?根据国家的决策,在继续加快推进?九0八?集成电路工程建设的同时,国家又启动了投资98亿元的?909?集成电路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成立了由胡启立部长任董事长的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于在上海浦东开发区;5月28日华虹公司与日本电气公司(NEC)签定了合资建设0.5微米生产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基本协议,总投资10亿美元,双方的股份比例是,中方71.4%、日方28.6%,这是我国迄今最大的电子合资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月投2万片8英寸硅片的生产能力。工作进展顺利,一切都在按进行。这次?909?工程的实施,国家投资力度大,措施有力,组织周密,在技术引进上进展也较为顺利,使我们看到了集成电路产业走向振兴的曙光!

实施大工程战略,得到了各省市的热烈响应,一些企业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了较大经济规模。四川长虹股份公司、深圳康佳公司、上海广电股份公司、熊猫集团等企业彩电年产量都突破了百万台,其中长虹计划1998年达到930万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公司年产程控交换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烟台东方电子集团生产的电力微机远动控制站和微机键盘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三分之二。TCL公司年产电话机近千万部,在为我国电话机生产的最大企业。彩虹集团的彩管,安阳彩玻有限公司的彩玻、联想集团的微机和汉卡,也成为行业内单项产品的规模生产冠军。

九、积极参与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一股强劲潮流,许多国家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此来推进本国经济加快发展。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电子工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确立了?逐步建立起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通信、计算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战略指导思想。

1993年上半年江泽民同志和朱基、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作了重要指示,要电子工业部会同有关部委,抓好几项重大信息工程,电子部经研究,分别命名为?金桥?工程、?金卡?工程、?金关?工程。以此为起点,拉开了我国国民经济化建设的序幕。

新电子工业部成立后,胡启立部长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电子行业的首要任务,花很大精力抓这件大事,并列为电子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点。

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怀和各有关部委的共同努力下,电子工业部在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件大事:一是为了加快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与电力部、铁道部联合倡导,于1994年7月组建了中国联合通信公司,国务院授予其基本电信业务营运权,打破了电信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这是我国电信体制改革具有历意义的重大突破,对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在以邹家华为主席和组长的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联合、服务?为宗旨,坚持产用结合,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组织实施了以?金桥?工程、?金卡?工程、?金关?工程、?金税?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信息工程,经过几年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三是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领域,促使电子工业正在从单纯制造业向制造、软件、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展示出前所未有生机与活力。

在?八五?计划指导思想和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带动下,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软件与服务业、通信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的迅速发展,据统计,这些年来计算机生产的增长率为50%,预计1998年生产微型计算机260万台,比1990年增长32倍,普及率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已开始大量进入家庭;1990年——1997年,软件产品和报务业从4.2亿增长到330亿元,7年增长77倍,其中软件120亿元,增长53倍,服务业210亿元增长104倍;通信产品生产的增长率为40%,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无线通信设备以及电话机、大哥大、BP机等产品,市场需求巨大,发展很迅猛。从而使以计算

机和通信为主的投资类产品,已经替代消费类产品成为带动产业的主导产品。1990年,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产品产值的比重为14.3 : 52.4 :3 33,1998年10月,已变化为38.8 : 32.6 : 28.6 ,投资类产品所占比重首次超过消费类电子产品,成为拉动电子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十、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多项改革走在前

(一)推进联合,发展企业集团,建立规模经济和集约经营机制

早在1979年2月,电子工业就提出推进联合的课题,并于1980年7月12日成立了电子行业第一个联合公司—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为电子行业发展联合提供了模式和经验,《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后,电子工业在?六五?期间又开展了一系列联合试点工作,组建了多种形式的联合体。

1986年1月召开的全国电子工业领导干部会议,作出了发展规模经济,进行基地建设的决策。李铁映部长提出:?要按照规模经济思想,走集约化的规模经济的道路,建设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形成我国电子工业的主导力量?。同年7月,先后在上海、成都召开了基地工作会议,确定?七五?期间选择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川陕贵甘地区,建立和发展各具特色的电子工业基地,并确定了到1990年的目标。为了搞好基础建设,鼓励各部门、各地区向电子基地投资和开展合作,联合办电子企业,要求部机关相关司局都要围绕基地建设开展工作,为其发展创造?小环境?。因此,尽管?七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对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进行了调整控制,但这几个基地却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到1990年北京、上海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43.42亿元、98亿元,出口1.2亿美元和1亿美元,接近达到基地建设的规划目标;江苏、广东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19.28亿元、98.85亿元,出口额1.57美元和6.5亿美元,超过基地建设规划目标。这四个地区的产值和出口额分别占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出口额的48.68%和37.8%,初步显示出基地的作用。在建设基地的同时,抓了电子企业集团的建设。1986年确定抓四个类型的企业集团:跨行业、跨部门的深圳赛格电子集团;多专业门类工贸给合的中国振华电子产业集团;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长城计算机专业集团;以彩电、收录机等名牌产品为龙头的熊猫电子产品集团。后来南京七个部属企业和南京市的电子企业联合成立了中山集团。各地区也建立了一批企业集团。其中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上海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中国振华电子工业公司在国家计委实行计划单列,中山集团、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深圳赛格集团在机电部计划单列。集团公司的建立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扩大了经济规模。大公司成为行业的龙头,初步形成了以若干集团公司和基地为核心,众多中小公司并存,互为补充,各展所长,专业化生产与社会配套相给合的格局。

1993年6月新电子工业部成立时,胡启立部长又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把上广电、长虹、彩虹、熊猫、联想、华录六个公司列为部抓的大公司,予以重点支持;下发了《电子工业大公司实施方案》,提出了大公司的条件、模式、优惠政策。这一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据1996年(1997?)电子工业经济运行公报,部重点抓的6家大公司总产值占全行业的12.3%,销售额占全行业的18%,利税占全行业的19.4%。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百强电子企业占行业电子企业数的2—3%,而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几乎每年都占全行业的一半或一半以上,1997年实现销售额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税占全行业的80%。这反映了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了行业生产向大公

司大集团集中的进程,而且集中度已达到了相当水平。一些大电子公司已形成了能与国外大公司一争短长的竞争实力和能力。

(二)改革管理体制,下放电子企业

从1985年初开始电子工业的改革集中于搞企业下放,到1986年上半年,把陕西彩色显像管厂和无锡742厂以外的172个部属企业,全部下放到中心城市,有些省也下放了省的直属企业。与此同时,部机关按照?企业放下去,行业管起来?的目标也进行了调整,机关的职能开始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下放电子企业是按照当时国务院领导提出的要求,在1985年确定下来的。江泽民部长在1985年2月厅局长会议上指出:?下放企业,是一个重大决策,也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这次?下放?和历史上‘下放’不一样。我们采用‘下放’这个词,但是它的含义,它的内涵,有所改变,就是把权力下放到企业,依附于一个中心城市,把企业的活力真正发挥出来。不管中央,还是地方,都要围绕这个共同目标。?1986年6月,李铁映任部长后,按照?企业放下去,行业管起来?的指导思想,全力推进并很快完成了企业下放。由于企业下放后所在地区的环境和条件不一样,有的企业拿到了自主权,得到了快速发展(如长虹集团),有的只是换了个?婆婆?,或所在城市不具备对大企业协调、服务的功能和机制,发展则遇到了一定困难。因而多年来对这次企业下放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应该说,从宏观上下放企业、推进政企业分开的大方向是对的,有的企业出现了一些波折,也为国家后来推进这项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

改革开放后,电子工业科技体制改革起步也是比较早的。1980年,制定了《关于扩大研究所自主权的暂行办法》,下放了权力;1982年,第十、第十四、第十九研究院与生产技术局合并,从组织上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的统一领导的问题;1983年2月,在电子工业厅局长会议就改革科研管理,提出了科研与生产结合、建立行业开发中心、开展课题承包试点、在创收上扩大自主权、允许研究所设立科技成果奖等五项任务;1984年7月,制定了《研究所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若干补充规定》,确定对科研单位进行三种类型改革试点;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关于电子工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改变拨款制度,建立电子科技发展基金,改革电子科技计划管理,试行所长负责,研究机构实行分级管理,采取措施增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1987年3月,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电子科技改革的通知》,确定进一步放活研究所,放活科技人员,实行所长负责制,改变科研事业费拨款办法。这些改革措施,引导科研力量从主要为军工服务,走上直接为产业经济增长服务,促进了科研与生产单位的联合,许多研究所进入技术开发区,举办以科研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生产转变的进程,增加了横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研究所的活力。

进入90年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电子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又迈出了新的步伐。1993年,研究提出了《电子部属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草案)》,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结合点,以经济为纽带,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鼓励研究方向属同一领域的研究所走联合之路,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实行大兵团作战;鼓励实力较强大的研究所,发挥技术优势,

逐步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鼓励研究所进入有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等等。在推动研究所进入市场的同时,为保证军工和重大科研任务的完成,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各部属研究所都保持了一支?小摊子,高水平?的科技队伍。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取得了如下新成效:

――促进了研究所与企业、研究所与研究所之间的联合。如6所整体进入彩虹集团;29所、36所、51所、53所和34所、44所、8所、46所,筹划组建了益达公司和光通信联合体;

――在保证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许多研究所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举办合作企业,进入经济特区和高技术开发区,成为这些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有的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公司;

――坚持军民结合,促进了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八五?期间,完成国防科工委重点推广项目45项,部推广项目70项,获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研机构进人市场,技术与知识产品交易迅速增长。研究所加强了技术咨询服务等各种科技活动,知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日益增长,计算机软件网络产品和增价值服务业的销售额已达160亿元以上,约占硬件销售额的20%;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八五?期间我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为950亿元,其中电子技术成交额约占6%。

―大胆启用年青人才,促进新老交替,解决知识断层方面有了重大进展。在48个研究所中,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有4万多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5%,36岁以下占33%,所级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为46岁,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平均40岁左右。

(四)抓各项配套改革,完善与提高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电子工业自1979年开始,围绕扩大企业自主权,进行了四次较为集中的研究部署:1979年下半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行办法》、《关于电子工业企业实行利润定额上交超额分成的试行办法》,并自1980年1月开始试点;1981年在所有企业推行扩权办法,对企业实行三年利润包干,并对生产任务不稳定的企业和计划亏损企业考核和补贴办法进行了改革;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结合电子工业情况第三次就扩权和改革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1984年下半年,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作了九条补充规定,并制定了扩大研究所自主权的办法。当时,电子工业部的改革是走在各部门前面的。

改革各项管理办法。一是计划管理改革。在80年代,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逐步建立了指令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1984年并规定?在确保国家计划和供货合同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自行安排产品和调整计划?,调节的范围日益扩大,指令性计划大为减少,为90年代实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创造了条件;二是在价格管理体制上,实行了幅度价格政策,允许价格浮动幅度为土20-50%,促使企业为增强竞争能力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价格已全部放开,但在当时价格作为调控杠杆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销售工作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已逐步放开,走上了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轨道,适应市

场的营销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不但有了充分的自主权,而且在流通场所和交易方式上,已从主要占商场一角代销、分散经营,发展为专业市场、电子一条街等多种营销模式,现又在向规模宏大、设施现代化、与全国商情网和营销网联网、具有跨地区产品集散地功能的综合性电子商城和贸易中心发展;四是人事劳资的改革。在人事方面扩大了用干、用工权,目前部只管到部分直属企业的研究所的正职,允许企事业单位自行?组阁?,实行劳动合同制和干部制,有权任免中层干部。五是在工资奖励方面,企业有权用留成的奖励基金实行浮动升级、岗位职务津贴,厂长有权给有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在分配上拉开了差距。这些改革对搞活企业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向市场经济转变打下基础。

(五)推进资产重组,调整企业结构

一是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调整。有些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企业内部大刀阔别斧地进行了兼并、破产重组和优化结构工作,如深圳赛格集团,在4 年多时间里,先后共调整了50家企业,企业总数减少到84家,使资本得到增值,结构得到优化。

二是区域内实施资产重组与兼并联合。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大企业集团,在对上海电子企业进行群体结构调整,在开展企业组织、产品产业、工业布局三大结构调整,促进存量结构优化的同时,采取收购有效资产厂内建厂、对濒临破产企业进行有效资产的剥离等方式,使有效资产成为新的增长点,把可能在破产过程中失散的国有资产转化成能创造利润的?活体?。

三是跨地区的兼并联合。如彩电生产企业,广东康佳集团先后与黑龙江牡丹江电视机厂、陕西西安如意电视机厂、安徽滁州电视机厂联合,组建了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广东惠州TCL集团与河南新乡美乐集团实施了资产重组,四川长虹集团与长春电视机厂和南通三环电视机厂开展了合作。

四是同境外的兼并与合作。TCL集团通过兼并香港陆氏彩电项目,在短期内建立了彩电生产基地,成为电子企业成功兼并外资企业的典范。各地都把利用外资作为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途径,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加快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五是不同产业间交叉渗透。青岛海信集团通过并购、合资等资产经营的多种方式,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用不到三亿元的资金调控了25亿元的资产,实现了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从生产彩电走上多种经营,特别对?海信电脑?作了大量投入1998年又决定将配股资金主要用于多媒体电脑二期扩容项目。

六是生产流通联手,产学研用联合。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公司、深圳市中百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国营有线电总厂联合组建了牡丹视像电子有限公司,走上了工商联合之路。康佳集团在东北、华中地区与当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主要市场,与经联、百联、贸联、华联五交化公司所属大商场,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七是不同形式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1、国家投资兼并企业,如 1998年3 月国家投资公司中嘉公司整体兼并了成都南光实业有限公司;2、企业收购国家股,成都市国资局所持蓉动力公司国家股3378.68万股,分别转给银河(长沙)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湖南新兴公司,更名为成都银河动力股份有限公司;3、国有控股、员工持股,如福建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刚成立时国

有资产占70%,其余30%由16位年青知识分子投入,建立了?国有法人控股,员工占重要股份?的体制;4、民营资本嫁接国企,如合肥一家民营企业__中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初投资2000万元参股荣事达集团,共同组建了荣事达电工责任有限公司;5、是私人资本买办断国资, 1998年4月,天津微型开关厂,32位职工又以现金支付方式,一次性买断了水处理调备仪器分厂的全部国有资产,组建了职工所有的三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探索了国有资产变现为职工资产的途径。

八是股票上市募集资金。已有近百家电子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上市股份有限公司57家(含境外3家),股本金达182亿元。其中1997年19家企业上市,共募集资金60亿元,1998年预计有10—15家企业上市。

电子工业在深化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也是令人瞩目的,为电子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仅对过去而且对今后电子工业的发展仍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光辉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我们后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成立信息产业部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发挥电子与邮电结合的优势,继往开来,开拓前进,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尽快在高科技领域和开发创新能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从电子工业大国进入电子工业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