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么判断厌氧菌口臭

怎么判断厌氧菌口臭

怎么判断厌氧菌口臭
怎么判断厌氧菌口臭

怎么判断厌氧菌口臭

我们知道,引起口臭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细菌的滋生产生的异味,厌氧菌是造成口臭的重要原因,有些因为厌氧菌引起的口臭,往往会导致反复发作,其实只要用药得当,厌氧菌完全能够彻底的治疗,比如说可以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诺氟沙星,使用甲硝唑等药物。

★治疗口臭小秘方:

1、鲜藕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食用时可取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入适量蜂蜜,能去口臭并五心烦热。

2、莲子莲子清香可口,具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等功效。近年来,生物学家经过试验证实,莲子中含有的莲子碱、芳香甙等成分有镇静作用。此外食用莲子后可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进而增加5-羟色胺的供给量,能安神。

3、山楂15g,麦芽30g,酸枣仁30g,龙眼肉15g,用清洁

的冷水浸泡20分钟后慢火煎煮,煮开以后再熬20分钟,睡前1小时服用,具有健胃消食,养心安神去口臭的作用。

4、糖水如果经常烦躁发怒,可以在睡前喝1杯糖水。因为喝糖水后体内可产生大量血清素,血清素进入大脑,可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而易于入睡。当然,糖尿病患者不宜采用此法,以免导致血糖大起大落。

5、水果苹果、香蕉等可以抗肌肉疲劳。把橘子、橙一类的水果放在枕边对消除疲劳引起的心烦气燥也有好处。

★中医治疗口臭的原理:

民间流传有很多种快速缓解口臭的方法,比如盐水漱口,喝柠檬水、茶水、山楂水等,也有的患者采用口气清新剂压制臭气。但是,专家告诫我们,口臭的出现与很多因素有关。尤其对于严重的口臭,针对表明现象的治疗,治标不治本,有效不可以有效治疗口臭。

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健康研讨: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典型代表新选择 摘要: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法正常形成。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维持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内的共生菌通过占位性保护效应、营养代谢产生有机酸和拮抗作用发挥生物屏障功能。 2、促进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的发育成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不断刺激局部或着全身免疫应答来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的发育,可激发Th1免疫应答,平衡Th1/ Th2,共生菌DHN特定的CpG基序能刺激Th1细胞分化。 3、刺激肠道分泌sIgA: sIgA黏附于肠道黏液层,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并促使其随肠道蠕动排出体外。 4、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肠道共生菌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普氏粪杆菌),或通过抑制NFKB的抑制剂IKB的磷酸化、泛素化、降解,或通过促进NFKB的亚基ReIA出核,减弱其转录因子功能(多形拟杆菌),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显然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遗传因素来解释。Strachan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因缺少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接触,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进而增加了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引发的自然免疫可以诱导Th1细胞因子的释放,胎儿及初生时免疫反应以为主,随着出生后环境中抗原的刺激,免疫反应逐渐向Th1转化,达到“Th1/Th2平衡”。如今随着家庭大小、生长环境、个人卫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过度卫生”的环境使得婴幼儿受环境中抗原刺激的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反应向Th2偏移,分泌的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增多,刺激B细胞产生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方案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民间流传着用“痢特灵”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偏方”。该方确实有效,但人们却不知道它为何有效。胡医生也曾经治疗过一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中西药服了不少,但效果不理想。后来他在胃痛时自己服用“土霉素”,胃痛却神奇般地消失了。他问我为什么,我无法回答他。 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取样,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这种菌与慢性胃炎的直接关系以来,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人们的广泛研究和证实,并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灶中,查出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8%和100%。此菌被公认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此后的研究表明,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至此,它们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神秘面纱才被揭了下来。(虽然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和幽门螺杆菌的抗药性,不提倡使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发病也各不同;有的人发生慢性胃炎,而有的人发生消化性溃疡。有关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多系口-口传染,因为在牙菌斑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而粪-口传染途径尚未得到证实。知道了幽门螺杆菌是怎样相互传染的,大家就应该预防为主,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勤刷牙,勿食被污染的食品,实行分餐制等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 下面介绍几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密切的几种疾病;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Hp(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 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目前是:口-口、胃-口(还有人认为粪-口也是一个传染途径),我国的感染率达60%。幽门螺杆菌常常寄生于胃黏膜,它通过引起胃黏膜自我保护的屏障作用下

厌氧菌感染的治疗

厌氧菌感染的治疗 1.厌氧菌分类:厌氧菌是正常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引起人体任何组织和器官感染。(1)革兰阴性菌厌氧杆菌:包括类杆菌属和梭杆菌属。类杆菌属是厌氧菌感染的主要的病原菌,以脆弱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最为常见。(2)革兰阳性球菌:包括消化球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 (3)革兰阳性杆菌:包括产芽孢的梭状芽孢杆菌属(如产气荚膜杆菌)和不产芽孢的放线菌属、真杆菌属、丙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 2.不同部位感染时的厌氧菌及其药敏

3.诊断:厌氧菌感染的确立,有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可靠的细菌学检查结果。 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1)脓液或渗出液有腐败性臭味或甜味;(2)某些特殊部位的感染,如拔牙后下颌蜂窝组织发炎、牙龈感染、吸入性肺炎、肺脓肿、脑脓肿、腹膜炎、腹腔内脓肿、肠道或产道手术或创伤后感染、宫颈炎、输卵管巢脓肿、产后感染、感染性流产、肛周脓肿、人或动物药伤后感染、以及接近黏膜面的感染; (3)感染时有组织坏死、坏疽、气体形成、假膜形成,或在恶性肿瘤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的感

染,或在渗出物中有硫磺颗粒(放线菌),或血性渗出物呈黑色,在紫外光显示荧光(产黑色素P杆菌)等;

(4)伴有脓毒性栓塞性静脉炎,并出现远处脏器单个或多发性迁徙性脓肿; (5)某些特异的临床综合症,如气性坏疽、放线性菌病、破伤风、肉毒中毒和伪膜性肠炎综合症等。 厌氧菌感染的治疗原则-------正确选用抗厌氧菌药物 (1)根据厌氧菌的类型选择药物:脆弱类杆菌属感染,首选甲硝唑,也可选用氯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西丁、哌拉西林等;厌氧球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感染,首选青霉素,也可选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厌氧菌感染

【疾病名】厌氧菌感染 【英文名】anaerobic infection 【缩写】 【别名】 【ICD号】A49 【概述】 厌氧菌是正常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引起人体任何组织和器官的感染。近年来随着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厌氧菌得以及时分离和鉴定,厌氧菌感染(anaerobic infection)的报道渐见增多,厌氧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已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厌氧菌虽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的各个腔道及皮肤上,但一般不致病。厌氧菌感染主要来自患者本身,即内源性感染;外源性较少见。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吸入: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患者,由于误吸痰液和食物等异物后,引起肺及胸腔的厌氧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类杆菌属、梭杆菌屑、厌氧链球菌和消化球菌等。 (2)血行播散:常见于脑和肺部的感染。盆腔或腹腔的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其细菌栓子脱落随血流到达肺部及脑部,引起肺部栓塞性化脓性病变及脑脓肿。致病菌以脆弱类杆菌多见,其次为梭形杆菌和厌氧链球菌等。 (3)育接蔓延:脑脓肿可来自慢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的直接扩散,或脑部创伤的继发感染。胸腔感染多因胸廓手术或外伤后,发生膈下脓肿经横膈蔓延至胸腔而成。腹腔感染多继发于胃肠道手术、腹部创伤或阑尾炎穿孔等。 3.人群易感性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患者,慢性疾病、肿瘤、器官移植、血液病患者,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均为本病易感人群。 【病因】 厌氧菌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通常认为这是一类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而在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空气中(含氧18%)无法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大多数厌氧菌不含过氧化氢酶(cata l a s e)而无法降解过氧化氢,通常

常见的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

细菌 主要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培养特性或其他特性 典型症状及鉴别 专性厌氧 破伤风梭菌P132 破伤风痉 挛毒素 破伤风 在血平板上伴有β溶血 苦笑貌、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肉毒梭菌P136 神经外毒素---肉毒毒素 (1)食物中毒;(2)婴儿肉毒症;(3)创伤感染中毒。 在卵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 (1)胃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2)早期症状是便闭,吮吸,啼哭无力 产气荚膜梭菌P135 α毒素毒性,肠毒素 (1)气性坏 疽;(2)食物 中毒--- 多数菌有双层溶血环;在蛋黄琼脂平板,菌落周围有乳白色混浊圈 气肿、水肿、 大块组织坏死,并有恶臭、食物中毒 艰难梭菌P137 肠毒素、细胞毒素 (1)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2)假膜性结肠炎 用环丝氨酸-甘露醇等特 殊培养基分离 水样腹泻 无芽孢厌氧菌(脆弱类杆菌韦荣球菌丙酸菌)P138 1.菌毛、荚膜等表面结构;2.多种毒素、胞外酶等 (1)败血症;(2)中枢神经系统、口 腔、呼吸道、腹部、生殖道 的感染 生长缓慢 无特定病型, 多为化脓性感染,分泌物或脓液黏稠有恶臭 专性需氧 结合分枝杆菌P141 脂质 肺结核、全身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脑膜炎 在罗氏培养 基才能生长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结核结节、纤维化坏死 淋病炎奈瑟菌P105 (1)菌毛;(2)外膜蛋白;(3)IgA1蛋白酶 淋病、淋球菌性结膜炎、尿道炎、生殖道炎 巧克力血琼 脂平板是适宜培养基 尿痛、尿频、尿道流脓 脑膜炎奈瑟菌P104 (1)荚膜;(2)菌毛;(3)IgA1蛋白酶;(4)LOS 为主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巧克力血琼 脂平板,5%CO2条件下生长较佳 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

肠道菌群与疾病

转自《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39卷第3期,26页。 肠道菌群与疾病 尹军霞 (绍兴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浙江绍兴312000) 林德荣 (绍兴第二医院肿瘤科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一般情况下,肠道茵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茵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1 肠道菌群一般介绍 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在子宫内是处于无菌的环境.所以肠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细菌迅速从口及肛门侵人,2 h左右,其肠道内很快有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后随着饮食,肠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进驻,3 d后细菌数量接近高峰…。而一个健康成人胃肠道细菌大约有1014个,由30属、500种组成,包括需氧、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从来源上看,有常住菌和过路菌两种,前者是并非由口摄入,在肠道内保持稳定的群体;而后者则由口摄入并经胃肠道。常住菌是使过路菌不能定植的一个因素。 人体胃肠道各部位定植的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胃内酸度高,含大量消化酶,不适合细菌成长,所以胃内菌数量很少,总菌数0~103个,主要是一些需氧抗酸性细菌,如链球菌、乳杆菌等。而小肠是个过渡区,虽然pH值稍偏碱,但含有消化酶,蠕动强烈,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所以,小肠菌量在胃和结肠之间逐渐增多;空肠菌数105个,仍以需氧菌为主;回肠菌较多,总菌数103-107个,以厌氧菌为主,如拟杆菌、双歧杆菌等;结肠内菌量最多达1011-1012个,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占98%以上,菌种也达300多种,干大便的重量近1/3是由细菌组成。 同一肠道,不同类菌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总的来说,人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形成3个生物层:深层的紧贴粘膜表面并与粘膜上皮细胞粘连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菌群称为膜菌群,主要由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组成,这两类菌是肠共生菌,是肠道菌中最具生理意义的两种细菌,对机体有益无害;中层为粪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和优杆菌等厌氧菌;表层的细菌可游动称为腔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好氧和兼性好氧菌…。 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只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受饮食、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而变动。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1 防御病原体的侵犯 1)直接作用

有芽孢厌氧菌感染的护理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专业:护理 课程:成人护理 教案编号: 课 题项目五 有芽孢厌氧菌感染的护理 课时 2 节 任课教师陈兴强授课日期 授课方式理论教授教学方法教授法、案例教 学法 知识点1.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病人的护理; 2.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预防; 3.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理生理。 重 点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病人的 护理 难 点 破伤风的病 理生理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病人的护理; 2.熟悉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预防; 3.了解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理生理。 教学内容提要: 项目五 有芽孢厌氧菌感染的护理 1、 复习上节课内容(10min) 2、 破伤风(40min) 1) 概述(5min) 2) 破伤风的病因病理(5min) 3) 护理评估(10min) 5) 治疗要点及护理诊断(5min) 6) 护理措施(15min) 3、 气性坏疽(35min) 1) 概述(5min) 2) 病因病理(5min) 3) 护理评估(10min) 4) 治疗要点及护理诊断(5min)

5) 护理措施(10min) 四、课堂小结(5min) 课后思考题: 破伤风的免疫疗法有哪些?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大班教室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参考资料:《成人护理》 主编:倪国华 汪婉南 《外科护理学》 主编:曹维新 李乐之 教学活动过程: 1、 复习上节课内容——外科感染。 2、 通过图片导入新课——破伤风 3、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掌握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病人的护理; 2.熟悉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预防; 3.了解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理生理。 四、课题张开——破伤风(40min) 提问:有没有曾经给铁钉刺伤过?什么是破伤风? 1. 导入破伤风的概念: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人体 伤口所致的特异性感染。 2. 简单阐述破伤风杆菌的特点 1)革兰染色阳性厌氧性芽孢菌 2)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 3)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 4)生存条件—缺氧(强调) 3.提问1:什么情况下导致破伤风的感染? 讲解发病原因:1.破伤风杆菌的侵入;伤口的缺氧。 提问2:破伤风杆菌又是怎样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出现症状呢? 简单阐述破伤风外毒素:1.痉挛毒素(全身横纹肌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2.溶血毒素(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4.案例导入:男性,46岁,因不慎刺伤足底,7天后出现头晕、头

胃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及进展

胃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09T10:41:48.3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作者:戴长华 [导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 【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其研究仍取得了较大进展。 【关键词】螺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1.引言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并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幽门螺杆菌是后天传染的,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 临床过程:慢性咽炎患者295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咽拭子均匀涂片,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放大20 000倍,根据观察需要选择暗视野相差视野进行活体观察,由一名专业人员进行结果判定。卡方检验评价两组HP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慢性咽炎患者中229例咽部分泌物中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77.63%,229/295),66例未发现HP(22.37%,66/295);正常对照组中,30例咽部分泌物中2例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6.67%,2/30),其余28例(93.33%,28/30)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结论:幽门螺旋菌可能是慢性咽炎患者咽部一种被忽视的致病菌,超高倍显微镜有可能成为筛查咽部分泌物中幽门螺旋菌的一种新方法。 2.检测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有许多方法,如活组织镜检、幽门螺旋杆菌的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多聚酶链反应等。不同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异、快速的,有些是无创伤的。专家们告诫患者,如感觉胃部不适,应到大医院去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以便及早用药,及早从消化道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的胃部疾病。 2.1 碳13呼气试验 检测须在空腹状态或者餐后两小时后进行,患者近一月内未服用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Hp 敏感药物,否则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 2.2碳14呼吸试验 C14呼气试验是临床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者空腹,用约20ml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14C]胶囊,静坐25分钟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完气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检测就完成了。对人体有放射性,孕妇和小儿慎用。 2.3脲酶法 幽门螺杆菌能分泌大量高活性的脲素酶,脲素酶分解基质中脲素,PH值升高,指示剂变色的原理,用来检测胃粘膜组织中或牙垢中的幽门螺杆菌。 2.3.1取反应瓶,打开瓶盖,加入反应液3滴(150ul)振荡反应瓶3-5次,使干粉溶解。 2.3.2用标本签,将新鲜活检胃粘膜组织或牙垢,置于反应瓶内。 2.3.3室温5分钟后,观察结果。 结论: 1.阳性:反应瓶内液体或标本周围呈现浅红色至紫红色判断为阳性; 2.阴性:反应瓶内液体或标本周围无显色反应判断为阴性。 在操作过程中,有酸、碱的污染时,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应当在洁净的条件下操作检验。对检测结果有疑问时,应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

妇科厌氧菌感染症状有哪些

妇科厌氧菌感染症状有哪些 女性的阴道部位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决定了这个部位极其容易感染到一些病菌,而让女性患上一些妇科的疾病。当然所以的女性都有这种面临妇科疾病困扰的问题,可以引起女性妇科疾病的菌有很多种,厌氧菌只是其中一种,当女性别厌氧菌困扰的时候,是有些症状表现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起女性的重视。 ★一、妇科厌氧菌感染的症状 ★1、阴道分泌物呈灰白色,黏稠,像面糊状,均匀一致,非脓性分泌物,量多少不定。 ★2、分泌物中胺含量高,呈鱼腥味,性交时或活动后,促进胺释放,使气味加重,分泌物中加入10%氢氧化钾后可释出胺味。 ★3、阴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为5.0~5.5,而正常人

为3.7~4.5。 ★4、阴道分泌物的涂片中可检出经线索细胞。   ★5、尿路感染尽管尿道口、会阴、阴道和外生殖道可有许多需氧菌和厌氧菌寄殖,且细菌也易进入膀胱。 ★二、关于厌氧菌 ★1.厌氧菌常可合并其他阴道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可受到合并症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当合并淋球菌感染时,阴道分泌物表现为明显脓性并可出现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合并滴虫感染时,可出现泡沫状阴道分泌物,瘙痒加剧,呈奇痒;合并念珠菌感染时,阴道分泌物可呈现为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2.可引起多种女性生殖道感染,可造成不孕、影响胎儿发育、诱发其他(生殖器感染、盆腔炎、肾周炎、性交痛等)疾病、影响夫妻生活质量。由于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病与个人卫生以及相互感染等因素有关,平时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防止致病菌侵袭,杜绝传染源,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3.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勤换内裤,用温水洗涤,不可与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虽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但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认为该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我国于1984年开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来,通过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在H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与遗传变异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振华在国内首先分离培养了Hp,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作了研究。发现该菌与弯曲菌属在一些重要的酶类(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肽酶等)、超微结构、菌体蛋白质SDS-PAGE、菌体脂肪酸组成及耐热抗原等方面存在着本 质上的差异。 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陈晶晶等对300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Hp检查,阳性率为65%。用血液双相培养基测定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fu/ml,第4天达2.87×105cfu/ml,以后又开始下降,从Hp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表明Hp与空肠弯曲菌用BagⅢ、BamHⅠ、Xb aⅠ和PstⅠ酶切,均显示出两菌 的不同带型。 有关Hp对组织粘附特异性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等(1997)在Barrett食道上皮化生区发现Hp定植,我们(1996)发现Hp菌对胎儿胃粘膜的胃窦和胃体下部有较强的粘附 能力。 近年北京医科大学王蔚虹(1997)和中山医科大学陈 湖(1997)等应用PCR扩增技术,所得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APD分析)鉴定Hp,可用于区别不同来源的Hp菌株。北京医科大学(1997)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南京医科大学(1997)用CagA/VacA毒素基因测定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应用菌体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对该菌进行了分型研究。如采用毒素基因分型,Hp可分为CagA+Vac A+、CagA +VacA-、CagA-VacA+和CagA-VacA-4种亚型,我们(1996)将Hp的SDS-PAGE表型分型,综合112株的共同条带特征,可将Hp分为Ⅰ~Ⅳ型,而其中Ⅳ型又分为Ⅳ1~Ⅳ5五个亚型。 我们认为这种分型方法有利于Hp的致病性与菌苗的研究。 贾继辉等(1994)发现,Hp的L型与其它细菌的L型一样,形态不均一,呈多形性。用HindⅢ酶切分析,显示Hp-L型和细菌型的酶谱基本相同,南方医院(1996)发现Hp的变异体在体外可长期传代,而冷冻保存后则难以复苏,用特定的无血培养基可以促进形态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精)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 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 基 因和 cag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 病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6例胃Hp阳性的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检测口腔Hp。结果 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 的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 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 PD<4 mm的部位(P<0.05)。6例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口腔仍检出Hp。结 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菌斑胃炎聚合酶链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Hp) in the oral cavity of gastritis patient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nic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Hp in the patients. Methods: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ssay with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homologous to a portion of the urease C and 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cag A) of Hp was used to test the presense of Hp in dental plaque. Sixty- five gastric diseas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to detect Hp in supra??and subgingival plaque. Results: Sixty-five chronic gastritis patients, 58 patients (89.3%) had at least one Hp positive dental plaque sample. The Hp posi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upragingival plaque (47.7%) than that in the subgingival plaque (26.2%). The prevalence of H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bing depth. Conclusion: Oral Hp infection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astric Hp infection. Key words:Helicobacter pylori; dental plaque; gastritis; PCR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olori, Hp)是一种营养要求高、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Hp以来,大量研究表明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 主要致病因素,与胃溃疡密切相关,与胃癌的发生有关[1??3]。近年来有关 Hp的研究很多,但Hp的传播途径尚无定论[4,5],多数观点认为是口—口传播。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微生态环境。但口腔作为Hp聚集地的假说仍然处于争论中[6]。本研究重点分析慢性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Hp,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Hp的关系,了解胃病治疗前后口腔与胃内Hp的变 化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从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安医院消化科选择65例有上消化道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牙龈炎、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男38例,女27例,年龄20—62岁。否认有其它系统性疾病;3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及胃药;12个月内未接受过牙周 治疗,全口牙不少于24颗。对其中的6例患者药物治疗后追踪复查,从治疗前同样的牙齿部位重复取样进行检测。 1.2 取样和检查从每例 患者口腔内选择有牙龈炎症的6颗牙作为取样牙。以棉球隔湿,吹干后分别用 消毒刮匙刮取龈上、龈下菌斑,即刻检查并记录牙周临床指数: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出血指数。将取样标本置于含100 μl样本处理液的Eppendorf管内。随后常规胃镜检查,胃黏膜取3块活检组织,分别作尿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日文名:腸フローラ解明!驚異の細菌パワー中文名:肠道细菌/ 肠道花园类型:医療健康时长:49min官网:.nhk.or.jp/special/detail/2015/0222/播出时间:2015年2月22日午後9時00分~9時49分腾讯视频https://v.qq./x/cover/qzrjwfp0aprbido/m0019tif46e.ht ml英语中字版,非会员只能看5分钟,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1080p英语中字版收藏观看 https://v.qq./x/page/e0544y267th.html720p日语中字版,在线可看全片,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720p日语中字mp4版收藏观看由于面向读者略有不同,两个版本画面也有15分钟许多不同。如日语还有几段综艺风格的段落。影片简介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尤其在肠道,存在着一个肠道细菌生态系统,就是所谓的肠道floral(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组)。其中的细菌种类超过数百种,细菌总量超过了100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居然跟我们的健康、美容、甚至性格都有着深不可测的关联。特别是在医疗方面,癌症、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都与之有关。现在在欧美国家正在掀起一场医疗革命,使用一种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就可以彻底治

愈很多之前无法治愈的顽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来会有更多的疑难杂症会被攻克。闲言少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隐藏在我们的身体中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小伙伴们吧。图文解读在我们的身体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即美容和保持健康的机制。这里是吸收营养的肠道部,实际上存在着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命。这是在我们的肠道中居住着的细菌们,它们的数量超过了100兆。它们被称为肠道生态系统。floral是花圃的意思。肠道中的花圃是各种细菌的家园。现在肠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医疗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国家接二连三地启动了国家级的项目,使用最先进的基因解析技术,陆续发现了新的细菌。研究发现这些肠细菌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过敏,之前从未考虑过这些疾病跟肠细菌有关。我们已经发现了30多种疾病与肠生态系统的关系。虽然还无法预知研究会达到什么程度,但毋庸置疑,这使得医学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肠生态系统已经被运用于临床医疗中。这位女性患有重度感染征,她被全身的倦怠感和眩晕所困扰。她接受了最新技术的治疗,替换了她的肠细菌之后,居然完全康复了。我现在感觉很棒。令人惊奇的肠道生态系统对美容也有效果。肠细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够减少皮肤皱纹。另外肠细菌竟然也能对大脑产生影响。能够改变性格和情感等等。大脑与肠细菌的关系,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惊人的发现。肠细菌的世界正备受关注。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总论篇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 1 概述 胃细菌学的研究,长期来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对这一领域重要的突破。此后不久即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它的发现对消化病学、特别是胃十二指肠病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已经清楚它是许多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致病因子。 1.1 Hp的历史、发现和命名 1.1.1 历史背景 Marshall在分离到Hp后又回过来探索了历史上的文献,发现这一类细菌实际上早就已经被人注意过。1893年在狗中,1896年在大鼠和猫中已有人报告在其胃中偶然见到螺形菌。本世纪初在溃疡性胃癌病人胃内容物中曾找到同样的细菌。其他报告也证实了这一些发现。也注意到健康人中未发现这些细菌。经过30年的努力,在散载的报告中,良性消化性溃疡病人胃中发现了这些细菌。1938年Doenges 在一份综合性尸解研究报告中提出胃中螺形菌的流行率达43%,但是并未检查出这一细菌与不同的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些细菌在人胃疾病中可能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些研究者提出人们在活检标本中所见到的这种细菌是经口吞服的污染物。这一假说1959年由于当时的一位有影响的学者palmer发表了1000例胃活检标本大量组织学研究的报告而占了优势。在此以后对胃的细菌学的兴趣被泼了一盆冷水。 1975年Steer和Colin-Jones报告了胃溃疡病人中胃粘液层下的胃粘膜上发现了细菌,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胃细菌在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中作用的兴趣,这提示细菌可能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因此易感于溃疡。Steer等企图分离这一细菌。结果生长的是绿脓杆菌。后来仔细审阅文章中的图片提示在粘膜中所见的是一种与绿脓杆菌无关的螺形菌。现在看来这些作者分离到的绿脓性杆菌可能是来自内窥镜的污染菌,而图片中所见的才是我们现在大家感兴趣的Hp。 现在已知Hp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在发现Hp之前许多学者曾证明在许多种动物胃中有内源性尿素酶活性的存在。1924年Luck和Seth最早描述了这一活性。1955年Kornber和Devies在一篇综述中下结论认为胃尿素酶主要存在于胃体部,且来源于细菌。后来在人粪中的研究还证实了这些酶与溃疡病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人用尿素治疗某些病人取得了疗效。 随着Hp的发现,人们现在可以把这些研究放在一起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把胃中的Hp与尿素酶联系起来了。在这整个过程中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Hp是一个关键因素。没有这一发现,人们对胃病的认识仍将受到限制。 1.1.2 发现和命名 在上述历史背景以及胃镜检查已大大普及、分离培养空肠弯曲菌的微需O2方法已经成熟的条件下,Marshall等敏感地意识到胃中所见的螺形菌,形态上与粪便中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相似。既然用常规的需O2和厌O2方法都不能把它分离出来,何不用分离培养空肠弯曲菌的方法试一试呢?结果因此

厌氧菌感染与防治

厌氧菌感染与防治 1 厌氧菌感染的病因 1.1 厌氧菌产生感染的条件:厌氧菌大量存在正常人体各腔道内,特别是肠道、口腔和阴道,与需氧菌共同构成这些器官的正常菌群;厌氧菌少部分为单独感染,大部分与需氧菌混合感染。多数女性生殖道感染致病厌氧菌,可致宫内或在分娩时直接污染新生儿。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或窒息、胎膜早破(24小时以上)、产伤、产妇败血症或生殖道炎症均是产生感染的重要条件。 1.2 厌氧菌感染的发病机理:厌氧菌缺乏完整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发酵,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当机体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时,可使厌氧菌在组织中繁殖。血液供应不足、组织坏死、需氧菌在伤口内生长均可导致氧化还原电势降低,因此血管疾患、注射肾上腺素、寒冷、休克、水肿、创伤、外科手术、异物、恶性肿瘤及需氧菌感染均可诱发厌氧菌感染。破伤风杆菌和肉毒杆菌分别由其外毒素造成机体的中毒反应,某些杆菌如产黑色素杆菌可产生大量氨,有的厌氧菌感染细胞的协同作用似乎是发病的重要的先决条件,也有些厌氧菌感染有引起血栓性静脉炎与脓毒性肺栓塞的倾向。 外科感染和发病的因素取决于机体的防御能力、细菌毒力及环境因素三者是否异常。然而,一般感染的发生可能与一或二或全部因素的异常有关,而厌氧菌感染最突出的条件是环境因素,如果没有适合的环境,厌氧菌则不能生存,就谈不上感染。当然如果细菌本身的毒力不强,缺乏一定的致病性,也不会引起各种病理损害。 2 厌氧菌感染的特点 2.1 绝大多数属内源性感染:当全身或局部情况改变时,厌氧菌会乘虚而入,如休克、全身性疾病,或盆腔、胃肠道手术后、肛周、会阴部脓肿,或块状组织坏死。 2.2 以混合感染为主:Anderson指出,厌氧菌培养阳性中仅15%为单一性,85%为多种菌混合感染;而新生儿外科只有11.76%为单一性,88.24%为多种菌混合感染。并存菌有非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胆管感染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为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过氧化物酶,同时需氧菌的存在又降低了氧化还原电位,为厌氧

中国的幽门螺杆菌研究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的幽门螺杆菌研究发展历程与现状 国内自1985年张振华教授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成为了胃肠病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截止至发稿日,统计全球发表的有关幽门螺杆菌的论文,用Helicobacter pylori 在Medline上搜索结果为22350篇,用Helicobacter pylori, China搜索结果为242篇,另外国内目前已有多部有关幽门螺杆菌的专著出版。自1990年5月在广东珠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学术讨论会后,1997年、2001年和2005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学术会议。 (一)中国幽门螺杆菌学组的创立 1997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会议期间,由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张万岱教授,北京医科大学贾博琦、胡伏莲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萧树东教授及中山医科大学胡品津教授等联合倡议,成立我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响应。1998年4月,全国科研协作组在上海正式成立,由张万岱教授任组长,萧树东、胡伏莲、胡品津教授任副组长,徐智民博士任秘书。2000年经中华医学会理事会批准,全国科研协作组更名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2003年10月幽门螺杆菌学组进行了换届选举,第二届全国学组由胡伏莲教授任组长,胡品津、刘文忠、王继德教授任副组长,成虹副教授任秘书。 (二)中国幽门螺杆菌学组的科研协作 1999年4月29-30日,全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邀请国内研究专家56人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我国第一次专家共识会。研讨并对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进行了讲座,在此基础上请与会专家对幽门螺杆菌的41个问题进行了书面的表决,并达成了共识(海南共识意见)。 2003年10月,全国60余名研究专家和学者就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感染中的临床问题(如幽门螺杆菌与GERD、Hp与FD、Hp与NSAIDS之间关系)及处理原则等达成了新的共识(桐城共识意见)。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 一、名词解释 l、厌氧性细菌2、梭状芽胞杆菌属3、汹涌发酵4、肉毒毒素5、痉挛毒素6、TA T 二、填空题 l、无芽胞厌氧菌的数量在肠道内比需氧菌──。 2、厌氧芽胞杆菌只有一个属,即──。革兰染色为──菌。主要包括──、──、──。 3、破伤风梭菌主要存在于──、──,以──形式而长期存活。 4、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其直径──菌体宽度。 5、破伤风梭菌主要经──感染,致病物质主要是──。 6、预防破伤风,可接种──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或接种──进行紧急预防。 7、破伤风的特异性治疗是应用──,注射前必须作──试验。 8、产气荚膜梭菌的芽胞呈──形,位于菌体的──。 9、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是──菌,可以产生为该菌特点之一的──现象。 10、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是──,其产生的α毒素是一种──酶。 11、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是──,可导致肌肉──型麻痹。 12、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其毒性比氰化钾还强──倍。 13、肉毒毒素引起──,主要是出现以──系统为主的症状。 14、无芽胞厌氧菌大多数是人体的──,多引起──感染。 15、临床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多伴有──菌、──菌和──菌的混合感染。 16、类杆菌属细菌是一类──菌,革兰染色为──性。 17、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类杆菌主要有──和──。 18、无芽胞厌氧菌引起内源性感染的条件是──、──、──、──。 三、最佳选择题 l、培养时需厌氧环境的细菌是( ) A.绿脓杆菌B.鼠疫杆菌C.变形杆菌D.伤寒沙门菌E.脆弱类杆菌 2、下列各组中均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 A.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结核分枝杆菌B.产气荚膜梭菌、乳酸杆菌、流感杆菌C.肉毒梭菌、变形杆菌、消化链球菌D.破伤风梭菌、变形杆菌、消化链球菌 E.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脆弱类肝菌 3、在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 ) A.脆弱类杆菌B.消化链球菌C.丙酸杆菌D.梭状杆菌E.双歧杆菌 4、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是( ) A.链球菌B.大肠杆菌C.变形杆菌D.白色念珠菌E.无芽胞厌氧菌 5、无芽胞厌氧菌引起的感染不包括( ) A.脓肿B.败血症C.组织坏死D.食物中毒E.局部炎症 6、无芽胞厌氧菌正常寄居的部位不包括( ) A.阴道B.尿道C.肠道D.腹腔E.上呼吸道 7、引起牙周脓肿常见的病原菌是( )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B.表皮葡萄球菌C消化链球菌 D.白色念珠菌E.绿脓杆菌 8、关于破伤风梭菌的叙述,其正确的是( ) A.属于兼性厌氧菌B.为革兰阴性杆菌C.外毒素致病 D.可以引起败血症E.可以引起骨骼肌驰缓性麻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