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是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的四氯化碳所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和(或)肝、肾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的诊断和处理,非职业性急性中毒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59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GBZ76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9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3 诊断原则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四氯化碳职业史,较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或)、肝、肾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4 接触反应

接触四氯化碳后出现一过性的头晕、头痛、乏力,或伴有眼、上呼吸道黏膜等刺激症状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

5.1 轻度中毒

除头晕、头痛、乏力或眼、上呼吸道黏膜等刺激症状外,并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a)步态蹒跚或轻度意识障碍;

b)肝脏增大、压痛和轻度肝功能异常;

c)蛋白尿,或血尿和管型尿。

5.2 重度中毒

上述症状加重,并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a)昏迷;

b)重度中毒性肝病;

c)重度中毒性肾病。

6 处理原则

6.1 治疗原则

6.1.1 立即脱离现场,按—般急救常规处理,并早期给氧。

6.1.2 中毒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及低脂饮食。

6.1.3 目前无特效解毒药,早期以积极防治神经系统、肝和肾损害等对症处理为主。

6.2 其他处理

6.2.1 轻度中毒者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

6.2.2 重度中毒者治愈后视疾病恢复情况,酌情安排不接触毒物工作。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者,按GB/T16180处理。

7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使用脱脂剂四氯化碳时的注意事项

使用脱脂剂四氯化碳时的注意事项 管道和设备的脱脂溶剂通常采用四氯化碳或二氯乙烷,二者均具有毒性。因为二氯乙烷还有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最常用的溶剂是四氯化碳。在我们维护工中间也经常使用到四氯化碳,尤其是我们制氧维护人员,在检修氧压机等设备时是离不开的。 四氯化碳对人体是有毒的。它是脂肪的溶剂,有强有力的麻醉作用,且易被皮肤吸收。四氯化碳中毒能引起头痛、昏迷、呕吐等症状。四氯化碳在500℃以下是稳定的。在接触到烟火,温度升至500℃以上时,四氯化碳蒸气与水蒸气化合可生成光气。在常温下四氯化碳与硫酸作用也能生成光气。光气是剧毒气体,极其微量也能引起中毒。此外,四氯化碳与碱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甲烷而失效。所以在使用四氯化碳脱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脱脂应在露天或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工作人员应有防毒保护措施,戴多层口罩和胶皮手套,穿围裙与长统套靴。浓度大时还应戴防毒面具。在连续工作8h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四氯化碳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2)脱脂现场严禁烟火。 3)溶剂严禁与强酸接触。 4)溶剂应保存在密封的容器内,不得与碱接触,以防变质。 5)需要脱脂的部件,在脱脂前不应沾有水分。

6)阀门脱脂时,应解体在四氯化碳溶液中浸泡4~5min,不宜过久。 7)脱脂后的零部件要用氮气或干燥空气吹干后才能组装使用。否则易发生腐蚀、生锈。 8)管式冷凝蒸发器脱脂时,要严防四氯化碳积存在换热管内。特别是换热管被焊锡等杂物堵塞时更要注意。在脱脂后应用热空气将其吹除到无气味为止。若在管内有四氯化碳积存,投入运行后会冻结、膨胀,将管胀裂。同时,解冻后有水分存在时,会产生强烈的化学腐蚀,能把0.5mm厚的管蚀穿。

苯中毒事故案例

苯中毒事故案例 案例:2001年7月12日下午17时左右,某建筑工地防水工史某(男,29岁)与班长(男,46岁)2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的情况下进入一个7m×4m×8m的地下坑内,在坑的东侧底部2m,面积约为2m×2m的小池进行防水作业,另一名工人马某在地面守候。约晚19时许,班长晕倒在防水作业池内,史某奋力将班长推到池口后便失去知觉倒在池底。马某见状,迅速报告公司负责人。约晚20时,经向坑内吹氧,抢救人员陆续将2名中毒人员救至地面。经急救中心医生现场诊断,史某已死亡。班长经救治脱离危险。 该地下坑防水池底部、中部、池口空气进行监测分析,并对施工现场使用的L-401胶粘剂和JS复合防水涂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L-401胶粘剂桶口饱和气中,苯占58.5%、甲苯占8.3%。JS复合防水涂料中醋酸乙烯酯占78.1%。事故现场经吹氧后2h,防水池底部空气中苯浓度范围仍达17.9~36.8毫克/平方米,平均23.9毫克/平方米,其他部位均可检出一定量的苯。估计事发时现场空气中苯的浓度可能会更高。 防止苯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急性吸入性苯中毒需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苯挥发形成的蒸气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其特点为时间短,中毒急骤,病情危重常以损害心脏、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防止苯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1、作为企业,在使用含苯(包括甲苯、二甲苯)化学品时,应通过下列方法,消除、减少和控制工作场所化学品产生的危害:

(1)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替代品。 (2)选用可将危害消除或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技术。 (3)采用能消除或降低危害的工程控制措施(如隔离、密封等)。 (4)采用能减少或消除危害的作业制度和作业时间。 (5)采取其他的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2、对接触苯(甲苯、二甲苯)的工作场所应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对检测和评估结果应建立档案。作业人员接触的化学品浓度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暂时没有规定的,使用车间应在保证安全作业的情况下使用。 3、在工作场所应设有急救设施,并提供应急处理的方法。 4、使用单位应将化学品的有关安全卫生资料向职工公开,教育职工识别安全标签、了解安全技术说明书、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措施,并经常对职工进行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教育和培训。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75388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目的 为有效控制、及时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害,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员工生命安全风险,提高后期的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成立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救援组、后勤组、调查组、善后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救援组组长: 组员: 后勤组组长:

组员: 调查组组长: 组员: 善后组长: 组员: 2、职责 (1)组长职责 ①全面负责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的审批; ②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③领导督促小组成员做好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求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⑤组织指挥求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⑥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求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求援经验教训。 (2)副组长职责 ①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求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②负责危险源的确定及食物中毒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发生重大事故时,协助组长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3)办公室主任职责 ①控制现场秩序,配合主管领导做好事故的评价及传递、上报等信息处理工作;

②做好事故现场拍照、收集证据工作; ③根据领导指示、决策,做好上传下达,协调有关工作事宜。(4)救援小组职责 ①负责治安保卫疏散工作; ②必要时代表救援组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③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5)后勤小组职责 ①负责事故处理措施相关计划资金的落实,并收集、核算、计划、控制成本费用,降低资源消耗,对救援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②编制处理事故的所需物资及费用报表,并对物资采购进行监督管理。 ③负责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6)调查小组职责 ①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发生事故时负责技术处理措施及督促措施落实情况; ②收集各种现场证据供进行事故分析使用; ③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7)善后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食物中毒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事故严重则对中毒人员给予必要的经济赔偿; ②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安抚其他员工的情绪。 三、食物中毒事故识别

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中毒诊断

编号:SM-ZD-68577 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中毒 诊断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中毒诊断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般体检是用人单位对非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的身体检查,属常规体检,以查五官科、心、肝、肾、肺、泌尿科、妇科等为主,以发现常见病,得到早期治疗,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职业健康体检与一般体检不同 (1)职业健康体检具有针对性。如就业前的职业健康体检是针对即将从事有害作业工种的职业禁忌进行的。 (2)职业健康体检具有特异性。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造成的健康损害不同。如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作业,可能引起铅中毒,因此要检测血铅或尿铅。 (3)职业健康体检具有强制性。为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用人单位对有毒有害作业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是强制性的,对此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 (4)职业健康体检不是所有医院都能进行,应由取得省

苯中毒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发布者:职业卫生科栏目:卫生标准发布日期:2006-03-13 点击次数:1187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大剂量苯蒸气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苯蒸气引起的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标准、诊断书写格式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苯引起中毒的诊断及处理。接触含苯的工业用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所引起的苯中毒可采用本标准。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苯所引起的苯中毒的诊断,也可使用本标准。 2 诊断原则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方可诊断急性苯中毒;又按意识障碍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二级。 慢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临床表现主

要有造血抑制,亦可有增生异常,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及现场空气中苯浓度测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改变,方可诊断为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又按血细胞受累及的系列和程度,以及有无恶变分为轻、中、重三级。 3 观察对象 苯作业人员的血液检验发现有以下改变之一种,在3个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仍无好转,且不能找到其他原因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a)白细胞计数波动于4×109~4.5×109/L(4000~4500/mm3); b)血小板计数波动于60×109~80×109/L(6~8万/mm3); c)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400万/mm3),女性低于3.5×1012/L(350万/mm3);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12g/dL),女性低于110g/L(11g/dL); d)周围血细胞计数增高、出现幼稚或形态不正常的血细胞。 4 诊断与分级标准

如何判断食物中毒及紧急处理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如何判断食物中毒及紧急处理方法 导语:人们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引发食物中毒症状。那么如何判断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怎么办?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治疗? 夏秋之交,气温依然很高,人们大量饮水,胃酸浓度被冲稀,人体第一道天然屏障遭受破坏,细菌进入肠道,由于胆汁偏碱,杀菌力较弱。同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比较旺盛,食物易腐坏变质。 如何判断是否食物中毒 判断食物中毒主要有四条标准: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相同症状的病人;有共同的进食史;不吃这种食物不发病;停止供应该种食物后中毒症状不再出现。食物中毒一般在用餐后4~10小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用餐后6小时左右。食物中毒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腹部不适,中毒者首先会感觉到腹胀,一些患者还会腹痛,个别的还会发生急性腹泻。与腹部不适伴发的还有恶心,随后会发生呕吐的情况。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细菌性(如大肠杆菌)、化学性(如农药)、动植物性(如河豚、扁豆、豆角)和真菌性(如毒蘑菇)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既有个人中毒,也有群体中毒。其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吐泻严重的还能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 发生食物中毒如何处理 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时,立即拨打120呼救。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催吐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经大量温水催吐后,呕吐物已为较澄清液体时,可适量饮用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如在呕吐物中发现血性液体,则提示可能出现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讲座 一、基本定义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索。 危险有害因素可拆分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索。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 危险源: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装置.、设备、设施和场所,就称做危险源。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直接原因 1、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 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和有害的后果,都可归结为客观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超过临界值的能量。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或者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比如,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能量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值),都是危险有害因素。比如,导致火灾、爆炸发生的化学物质、运动物体等都属于能量的范畴。 2、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 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先决条件,有害物质和能量不存在就没有事故。但存在有害物质和能量,并不一定就发生事故。因为,通常见到的有害物质和能量,一般都有防护措施,事故是被屏蔽的。 有害物质和能量的防护或屏蔽措施,有着强大的天敌,这就是: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防护或屏蔽措施与人、机、环境和管理缺陷进行斗争,前者胜,

则有害物质和能量继续被屏蔽,仍处于安全状态;后者胜,则有害物质和能量失去控制,有害物质和能量释放出来危及人员和财产安全,处置不力将产生损失,出现事故。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索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环境的因素包括: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环境因素将室内、室外、地上、地下、水上、水下等作业(施工)环境都包含在内。比如,作业场所狭窄、屋基沉降、采光不良、气温湿度、自然灾害、风量不足、缺氧、有害气体超限、建筑物结构不良、地下火、地下水、冲击地压等。 4、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从职业安全健康的组织机构、责任制、管理规章制度、投人、职业健康管理等方面考虑。包括:职业安全健康组织机构不健全,职业安全健康责任制未落实,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职业安全健康投人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安全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安全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它是预防故障和人员失误发生的有效乎段。因此,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 除了以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外,还可以利用事故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来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苯对人体的危害

苯对人体的危害 “苯”,俗称天那水,是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蒸汽有爆炸性,常温下挥发很快。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可发生急性苯中毒,出现兴奋或酒醉感,伴有黏膜刺激症状。轻则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重则昏迷、抽搐及循环衰竭直至死亡;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苯后可发生亚急性苯中毒,出现头昏、头痛、乏力、失眠、月经紊乱等症状,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表现为迅速发展的贫血、出血、感染等。苯中毒对身体的危害归结为3种:致癌、致残、致畸胎。 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疗 临床表现为: l、轻度中毒现呈兴奋或酒醉状态,欣快感,面部潮红,继以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部紧束感、步态蹒跚等,并可有轻度黏膜刺激症状。 2、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浅而快、室性心率不齐、抽搐、谵妄和昏迷。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心室颤动。 3、误服苯后除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外,还可发生口腔、咽喉、食管和胃黏膜刺激症状,甚至引起肺炎、虚脱。成人口服15 m1以上可致死。 4、苯的液体吸入肺内,可引起肺水肿和肺出血。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大剂量苯蒸汽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苯蒸汽引起的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诊断: 1、诊断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标准、诊断书写格式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苯引起中毒。接触含苯的工业用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所引起的苯中毒可采用本标准。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苯所引起的苯中毒的诊断,也可使用本标准。 2、诊断原则急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方可诊断急性苯中毒;又按意识障碍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二级。慢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临床表现主要有造血抑制,亦可有增生异常,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及现场空气中苯浓度测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改变,方可诊断为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又按血细胞受累及的系列和程度,以及有无恶变分为轻、中、重三级。 3、诊断及分级 3.1、急性苯中毒 3.1.1、急性轻度中毒短期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样状态,可伴有粘膜刺激症状。呼气苯、血苯、尿酚测定值增高可作为苯接触指标。 3.1.2、急性重度中毒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后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和循环衰竭。呼气苯、血苯、尿酚测定值增高,可作为苯接触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188-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OccupationalHealthSurveillance 2007-03-16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A、C、D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E是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全国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卫生部批准。 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参加起草单位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德鸿、江朝强、王祖兵、余晨、王佩丽、徐孝华、周伟民、刘移民、杨磊、王建新、李霖、齐放、侯强、卢伟。 目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定义 3.1职业健康监护 3.2职业病 3.3职业禁忌证 4.总则 4.1职业健康监护目的 4.2责任和义务 4.3工作程序 4.4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应用 4.5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

4.6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界定原则4.7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 4.8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 4.9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和检查指标的确定 4.1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价 4.11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管理档案 4.12常规医学检查的内容 5.接触有害化学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5.1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5.2四乙基铅 5.3汞及其无机化合物 5.4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5.5铍及其无机化合物 5.6镉及其无机化合物 5.7铬及其无机化合物 5.8氧化锌 5.9砷

急性中毒试题

(单选)百草枯中毒给氧的原则是 A、任何时候均应给氧。, B、出现缺氧表现,动脉血氧分压<40 mmHg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C、始终不能给氧, D、应高流量给纯氧。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B 2 (单选)哪些场所不产生CO? A、枯井、储菜窖、谷仓、地下坑道、密闭船仓 B、火灾现场、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场所 C、内燃机工作又通风不良的场所 D、高炉煤气泄露的场所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A 3 (单选)哪一项不是窒息性气体? A、甲烷、乙烷、乙烯

B、CO、一氧化氮、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C、氰化氢、硫化氢 D、氨气、氯气、光气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D 4 (单选)重度CO中毒时,下列哪项实验室检查变化是错误的 A、PaO2 明显降低 B、SaO2 明显下降。 C、HbCO 明显升高。 D、WBC 变化不大。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A 5 (单选)在急性群体化学品中毒患者的分级管理中,重度中毒患者应当转往哪里? A、区域中毒救治基地。 B、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C、就近医疗机构。 D、社区医疗机构。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A 6 (单选)现场按伤分类可以将患者分成三类,哪一类具有优先救治权? A、不管他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存活。 B、不管他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死亡。 C、给予即刻救治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D、不管何种类型,按顺序救治。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C 7 (单选)急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样本的选择与采集哪一条是错误的? A、可疑食品的剩余部分、半成品和原料。 B、患者的呕吐物及腹泻患者的大便。

C、对发热患者和可疑化学性食物中毒患者应注意采取血液和尿液。 D、无剩余可疑食物时就不必采集。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D 8 (单选)化学物中毒的特点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化学物中毒是一种全身损害性疾病。 B、不同的毒物中毒可有不同的靶器管。 C、凡是多系统、多器管损害就是中毒。 D、在同一环境中,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类同综合症,要想到中毒的可能。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C 9 (单选)以下哪项不是中毒性肝衰竭降低血氨的治疗方法 A、口服乳果糖 B、口服新霉素 C、口服微生态制剂

中毒概述

第一节中毒概述 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达到中毒量产生组织和器官损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Poisoning)。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毒物(poison)。根据毒物来源和用途分为:①工业性毒物;②药物;③农药;④有毒动植物。学习中毒性疾病目的在于了解毒物中毒途径和引起人体发病的规律。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可以指导预防和诊治疾病。 根据接触毒物的毒性、剂量和时间,通常将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类:急性中毒是由短时间内吸收大量毒物引起,发病急,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慢性中毒是由长时间小量毒物进入人体蓄积引起,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中毒诊断指标,容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怀疑慢性中毒的要认真询问病史和查体。慢性中毒多见于职业中毒。 [病因和中毒机制] (一)病因 1.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有毒的原料、中间产物或成品,如果不注意劳动保护,即可发生中毒。在保管、使用和运输方面,如不遵守安全防护制度也会发生中毒。 2.生活中毒:误食、意外接触毒物、用药过量、自杀或谋害等情况下,过量毒物进入人体都可引起中毒。 (二)中毒机制 1.体内毒物代谢 (l)毒物侵入途径:毒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快慢、强度和表现与毒物侵入途径和吸收速度有关。通常,毒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1)消化道:是生活中毒的常见途径,例如有毒食物、OPI和镇静安眠药等常经口摄入中毒。毒物经口腔或食管黏膜很少吸收,OPI和氰化物等在胃中吸收较少,主要由小肠吸收,经过小肠液和酶作用后,毒物性质部分发生改变,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经肝脏解毒后分布到全身组织和器官。 2)呼吸道:因肺泡表面积较大和肺毛细血管丰富,经呼吸道吸入的毒物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发生中毒,较经消化道吸收入血的速度快20倍。因此,患者中

苯对人体的危害

苯对人体得危害 “苯”,俗称天那水,就是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得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蒸汽有爆炸性,常温下挥发很快。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可发生急性苯中毒,出现兴奋或酒醉感,伴有黏膜刺激症状。轻则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重则昏迷、抽搐及循环衰竭直至死亡;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苯后可发生亚急性苯中毒,出现头昏、头痛、乏力、失眠、月经紊乱等症状,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表现为迅速发展得贫血、出血、感染等。苯中毒对身体得危害归结为3种:致癌、致残、致畸胎。 苯中毒得临床表现及诊疗 临床表现为: l、轻度中毒现呈兴奋或酒醉状态,欣快感,面部潮红,继以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部紧束感、步态蹒跚等,并可有轻度黏膜刺激症状。 2、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浅而快、室性心率不齐、抽搐、谵妄与昏迷。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心室颤动。 3、误服苯后除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外,还可发生口腔、咽喉、食管与胃黏膜刺激症状,甚至引起肺炎、虚脱。成人口服15 m1以上可致死。 4、苯得液体吸入肺内,可引起肺水肿与肺出血。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大剂量苯蒸汽所引起得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得全身性疾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苯蒸汽引起得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得全身性疾病。

诊断: 1、诊断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苯中毒得诊断标准、诊断书写格式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苯引起中毒。接触含苯得工业用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所引起得苯中毒可采用本标准。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苯所引起得苯中毒得诊断,也可使用本标准。 2、诊断原则急性苯中毒得诊断就是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并排除其她疾病引起得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方可诊断急性苯中毒;又按意识障碍程度,分为轻度与重度二级。慢性苯中毒得诊断就是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得职业史,临床表现主要有造血抑制,亦可有增生异常,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及现场空气中苯浓度测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她原因引起得血象改变,方可诊断为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又按血细胞受累及得系列与程度,以及有无恶变分为轻、中、重三级。 3、诊断及分级 3.1、急性苯中毒 3.1.1、急性轻度中毒短期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样状态,可伴有粘膜刺激症状。呼气苯、血苯、尿酚测定值增高可作为苯接触指标。 3.1.2、急性重度中毒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后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甚至呼吸与循环衰竭。呼气苯、血苯、尿酚测定值增高,可作为苯接触指标。

苯中毒案例分析

第一幕 2004年11月,一位19岁女子主诉鼻反复出血2天,过去6个月中共发生3次,容易感觉疲乏,伴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月经过多及牙龈出血,呈贫血面容。疾病史:曾重感冒史,无过敏史,近期无服药史。 体征:心肺(-),皮肤苍白、干燥,咽部炎症,牙龈出血,结膜苍白,四肢末端有程度不一的瘀点和瘀斑。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尿素氮、血红素正常;Hb 10g/dL;红细胞压积32.6%,RBC 3.32×106/mm3, WBC 1,500 /mm3,血小板50,000/mm3,胸片可见高密度阴影,血尿 (-),心电图正常。 问题1.这位女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鉴别诊断包括哪些? 问题2.可能的病因是什么? 问题3. 根据以上资料,提出1-2个问题,并解答。 第二幕 该女子,三年前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放弃学业外出打工。2001年3月,她只身来到广东,在东莞一家鞋厂打工,是生产流水线上进行手工刷胶作业的操作工。经测定,工作车间内空气中苯浓度最低为180mg/m3,最高达 480mg/m3(苯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6mg/m3),是标准值的30-80倍。工作时无任何防护措施,室内无通风排毒装置。无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制度,未接受过职业卫生宣传教育,上岗前未进行健康检查。本人不知道胶中含有苯、甲苯等有毒物质。从事此工作后出现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月经过多、牙龈出血才去医院就诊。 问题4. 该患者月经过多、牙龈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问题5. 试述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毒作用机制。比较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问题6. 根据以上资料,提出1-2个问题,并解答。 第三幕 住院后经用升白细胞药、多种维生素、核苷酸类药物以及泼尼松、丙酸睾丸素,辅以中草药治疗,患者的病情好转,血象已回升至正常水平,即出院。休息半个月后,又回到原工作岗位。继续从事刷胶工作,7个月后患者出现反复发热,口腔溃疡,月经过多,牙龈出血等,症状产以前严重而再次入院治疗。 问题7. 患者为什么再次入院?其后果如何? 问题8. 此患者经治疗出院后,应注意什么事项? 问题9. 根据以上资料,提出1-2个问题,并解答

113 GBZ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Z68-2002《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Z68-2002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GBZ68-200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在“观察对象”中,删除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定量异常作为“观察对象”的条件;——在慢性轻度和中度苯中毒的诊断中,增加单纯血小板计数减少作为诊断指标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职业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负责起草、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和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参与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和建、吕玲、万伟国、黄简抒、倪为民、孙道远、李思惠、王佩丽、曹钟兴、张凯竟、杨云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3230-82; ——GB3230-1997; ——GBZ68-2002。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Benzene Poisoning GBZ68-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标准、诊断书写格式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苯引起中毒的诊断及处理。接触含苯的工业用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所引起的苯中毒可采用本标准。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苯所引起的苯中毒的诊断,也可使用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76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8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GBZ94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 GB/T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3 诊断原则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以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参考实验室检测指标,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方可诊断。 慢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骨髓象改变,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 苯作业人员的血液检验发现有以下改变之一种,在3个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仍无好转,且不能找到其他原因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a)白细胞计数波动于4×109~4.5×109/L; b)血小板计数波动于60×109~80×109/L; c)周围血细胞计数增高或细胞形态异常。 5 诊断与分级标准 5.1 急性苯中毒 5.1.1 轻度中毒 短期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气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样状态,可伴有轻度意识障碍(见GBZ76)。 5.1.2 重度中毒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 CCl4 Carbon tetra-Chloride 化学式CCl4,又称四氯甲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能起麻醉作用,有毒。四氯化碳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因此它是一种非极性分子,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它本身又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脂肪、油类、树脂、油漆以及无机物碘等。四氯化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助燃,与酸、碱不起作用,但对某些金属(如铝、铁)有明显的腐蚀作用。溶解性能微溶于水、但能与多种有机溶液剂混溶。能溶解油脂、蜡、树脂、沥青、橡胶、精油、杜仲胶以及磷、硫、碘等,不溶解纤维素酯。可以用氯气和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制得. 结构式 性质 1.四氯化碳为无色澄清易流动的液体,有时因含杂质呈微黄色,具有芳香气味,易挥发。密度(20℃)1.595克/立方厘米、熔点-2 2.8℃,沸点76~77℃。 2.四氯化碳的蒸气较空气重约5倍,且不会燃烧,利用这种特性常用以灭火,尤其能够扑灭汽油、火油及其它各种不能与水相混合的油类,以及电器所发生的火灾。因四氯化碳一经化成蒸气,便沉于空气的下部,将空气逐出,火焰自然熄灭。 3.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切勿吸入人体。吸入2~4毫升就可使人死亡。 4.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 制备方法是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 四氯化碳保存方法小技巧 CCl4易挥发,常常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但夏天温度较高其挥发仍较快。我经实验发现用水液封保存四氯化碳不易挥发,能长久贮存。向CCl4中加入少量水,水浮在上层形成一层与CCl4同样无色的液封。实验检验其保存效果采用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闻气味。

急性中毒试题库

1百草枯中毒给氧得原则就是 A、任何时候均应给氧。, B、出现缺氧表现,动脉血氧分压<40 mmHg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C、始终不能给氧, D、应高流量给纯氧。正确答案:B 2(单选) 哪些场所不产生CO? A、枯井、储菜窖、谷仓、地下坑道、密闭船仓 B、火灾现场、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得场所 C、内燃机工作又通风不良得场所 D、高炉煤气泄露得场所正确答案:A 3(单选) 哪一项不就是窒息性气体? A、甲烷、乙烷、乙烯 B、CO、一氧化氮、苯得氨基硝基化合物 C、氰化氢、硫化氢 D、氨气、氯气、光气正确答案:D 4(单选) 重度CO中毒时,下列哪项实验室检查变化就是错误得 A、PaO2 明显降低 B、SaO2 明显下降。 C、HbCO 明显升高。 D、WBC 变化不大。 正确答案:A 5 (单选) 在急性群体化学品中毒患者得分级管理中,重度中毒患者应当转往哪里? A、区域中毒救治基地。 B、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C、就近医疗机构。 D、社区医疗机构。 正确答案:A 6 (单选) 现场按伤分类可以将患者分成三类,哪一类具有优先救治权? A、不管她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存活。 B、不管她们获得何种治疗,都有可能死亡。 C、给予即刻救治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D、不管何种类型,按顺序救治。 正确答案:C 7(单选) 急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样本得选择与采集哪一条就是错误得? A、可疑食品得剩余部分、半成品与原料。 B、患者得呕吐物及腹泻患者得大便。 C、对发热患者与可疑化学性食物中毒患者应注意采取血液与尿液。 D、无剩余可疑食物时就不必采集。 正确答案:D 8(单选) 化学物中毒得特点哪一条就是不正确得?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技术规范研讨会》会议材料 现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和规范 一、传染性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强制国标) 1.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4-1995】 2.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 3.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 4.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 5.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6.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WS 271-2007 ) 7.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二、食物中毒(非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国标推荐部标) 1.食品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 2.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3-1996) 3.毒麦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4-1996) 4.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5-1996) 5.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6-1996) 6.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996) 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 8.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 9.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11-1996) 10.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12-1996) 1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 1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0-1996) 1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1996) 1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2-1996) 1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3-1996) 16.大麻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4-1996) 17.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5-1996) 18.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6-1996) 三、其他标准 1.旋毛虫病的诊断(WS 369-2012 2012年3月2日卫生部通告) 2.囊尾蚴病的诊断(WS 379-2012 2012年6月4日卫生部通告) 四、急性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卫办应急发[2011]94号) 1.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3.急性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4.急性致痉挛性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5.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6.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7.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五、重金属污染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71号)

毒物进入人体的三种途径

毒物进入人体的三种途 措施,防止毒物对人体的毒害。1.尘毒物质侵入人体的途径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侵入人体。 (1)道侵入经呼吸 生产条件下的化学物质,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经研究证明,在全部职业中毒病例中,有95%是由于工矿企业空气中的蒸气、烟雾、粉尘等各种有毒物质,经呼吸道侵入引起的。人体肺泡表面积约90~160m2,每天吸入空气约12m3(约15kg)。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接触时间长,肺泡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且壁薄,这些都有利于有毒气体、蒸气以及液体和粉尘的迅速吸入,而后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而造成中毒。吸入的毒物愈多,中毒就愈厉害。 从鼻腔至肺泡整个呼吸道各部分的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对毒物的吸收程度就不一样,愈入深部,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长,吸收量愈大。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接触毒物的条件和毒物的性能等因素,都将对吸收量有影响。肺泡内的二氧化碳,也能增加某些物质的溶解度,从而

促进毒物的吸收。 (2)经皮肤侵入 有些毒物可透过无损皮肤和经毛囊的皮脂腺被吸收。经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要经三种屏障,第一道是皮肤的角质层,一般分子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透过无损的皮肤;第二道是位于表角质层下面的连接角质层,其表皮细胞,富有固醇磷酯,它能阻碍水溶性毒物的通过,而让脂溶性毒物透过,并扩散,经乳头毛细血管而进入血液;第三道是表皮与真皮连接处的基膜。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都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只脂溶而水溶极微的苯,经皮肤吸收量较少。 毒物经皮肤进入毛囊后,可绕过表皮的屏障直接透过皮脂腺细胞和毛囊壁而进入真皮,再从下面向表皮扩散。但这个途径不如表皮吸收重要。 如果表皮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如外伤、灼伤等,可促进毒物的吸收。粘膜吸收毒物的能力远较皮肤强,部分粉尘可以通过粘膜吸收。 (3)经消化道侵入 许多毒物可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被吸收。 胃肠道的酸碱度是影响毒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胃内食物能促进或阻止毒物通过胃壁的吸收。胃液是酸性,则具有阻止电离作用,因而增加其吸收。胃内的食物,蛋白质和粘液

GBZ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G B Z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Z68-2002《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Z68-2002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GBZ68-200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在“观察对象”中,删除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定量异常作为“观察对象”的条件;——在慢性轻度和中度苯中毒的诊断中,增加单纯血小板计数减少作为诊断指标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职业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负责起草、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和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参与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和建、吕玲、万伟国、黄简抒、倪为民、孙道远、李思惠、王佩丽、曹钟兴、张凯竟、杨云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3230-82; ——GB3230-1997; ——GBZ68-2002。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Benzene Poisoning GBZ68-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标准、诊断书写格式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苯引起中毒的诊断及处理。接触含苯的工业用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所引起的苯中毒可采用本标准。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苯所引起的苯中毒的诊断,也可使用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76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8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GBZ94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 GB/T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3 诊断原则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以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参考实验室检测指标,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方可诊断。 慢性苯中毒的诊断是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骨髓象改变,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 苯作业人员的血液检验发现有以下改变之一种,在3个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仍无好转,且不能找到其他原因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a)白细胞计数波动于4×109~4.5×109/L; b)血小板计数波动于60×109~80×109/L; c)周围血细胞计数增高或细胞形态异常。 5 诊断与分级标准 5.1 急性苯中毒 5.1.1 轻度中毒 短期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气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样状态,可伴有轻度意识障碍(见GBZ76)。 5.1.2 重度中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