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主要工业区产业情况

重庆主要工业区产业情况

重庆主要工业区产业情况

重庆主要工业区产业情况

重庆市信息化事业发展概况

-年重庆市信息化事业发展概况

————————————————————————————————作者:————————————————————————————————日期:

2013-2014年重庆市信息化事业发展概况 2013年,重庆市各项信息化事业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电子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电子政务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取得积极进展,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绩,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信息基础设施】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3年,重庆市光纤线路里程达到43.8万公里,固定交换机容量达到1025.5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3810万户,移动基站54454个,其中3G基站25253个(TD基站10687个)。新增互联网出口宽带720G,总量达到1.92T,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69.4%。积极推进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区县广播电视台标准化、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应用示范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引导整合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等媒体业务资源,实施重庆卫视综合频道高标清同播。截至2013年底,全市电话用户数达到2961.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581万户,移动电话2380.8万户,电话普及率首次超过100户/百人,达到100.4户/百人。固定宽带接入用户505万户,其中,光纤到户覆盖家庭2013年新增90万户,共达到250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达43.9%。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3%,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增至519.53万户。 【信息产业】 电子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4007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31.6%。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产值2935亿元,同比增长31.8%,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24%,成为重庆第一大支柱工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1072亿元,同比增长31%。从产品上看,全市生产各类智能终端突破1.3亿台,其中,计算机整机5593万台,同比增长34%;显示器995万台,同比增长23.2%;手机3545万台,同比增长223.58%;打印机1944万台,同比增长116%,其他产品产量有集成电路圆片38万片、光电子器件78872万只、电子元件973692万只、印制电路板771万平方米等。全市累计出口笔记本电脑4868万台,同比增长37.4%;出口额1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58.0%。2014年上半年,引进的亿赞普集团将在渝北区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全业务大数据平台。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3年底,全市新增电子商务市场主体1万多户,全市累计已超过10万户,其中,全市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达到8家,10家重点电子商务企业中,有9家企业2013年增速超过70%。全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于2014

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国商专2008-01 学生姓名滕杨学号2008631616 指导教师胡琳祝职称讲师 评阅教师职称 2011年6月15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年月日

重庆公证处收费标准

重庆市公证服务收费标准 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进一步规范公证服务收费,推动我市公证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国家计划委员会、司法部《关于公证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计价费[1997]285号)和《关于调整公证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费[1998]814号),结合我市公证工作实际,重新制定重庆市公证服务收费标准,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证明法律行为 (一)证明合同(协议) 1、证明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屋转让、买卖及股权转让,按下列标准执行: 标的额500000元以下部分,收取比例为0.3%,按比例收费不到200元的,按200元收取;500001元至5000000元部分,收取0.25%;5000001至10000000元部分,收取0.2%;10000001元至20000000部分,收取0.15%;20000001元至50000000部分,收取0.1%;50000001至100000000元部分,收取0.05%;100000001元以上部分,收取0.01%。 2、证明其他经济合同,按下列标准执行: 标的额20000元以下部分,收取比例为1%;20001元至50000部分,收取比例为0.8%;50001元至100000元部分,收取比例为0.6%;100001元至500000元部分,收取比例为0.5%;500001元至1000000元部分,收取比例为0.4%;1000001元至2000000元部分,收取比例为0.3%;2000001元至3000000元部分,收取比例为0.2%;3000001元至4000000部分,收取比例为0.1%;4000001元以上部分,收取比例为0.05%。 3、证明民事协议 (1)婚前财产或夫妻财产约定,产权、所有权、使用权、财产分割协议及其他涉及财产的民事协议,按标的额的2%收取,每件最低收费300元。 (2)出国留学协议,每件收费500元。 (3)定向培训协议,每件收费300元。 (4)宅基地使用(农村建房)协议,每件收费100元。 (5)复转军人自谋职业补偿协议、劳务合同、农转非合同,每件收费50元。 (6)证明计划生育协议,每件收费30元。 (7)赡(扶、抚)养协议、监护协议及其他不涉及财产的民事协议,每件收费200元。 (二)证明收养关系 1、生父母共同送养的,每件收费400元; 2、生父母单方送养的,每件收费600元; 3、其他监护人送养的,每件收费800元; 4、解除收养关系的,每件收费600元。 (三)证明财产继承、赠与和遗赠、遗嘱,按受益额的2%收取,每件最低收费300元。(四)现场监督类 1、拍卖,标的额在10万元以内的,按2%收取,最低200元;标的额在10万元以上的,每次收费2000元;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重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情况报告

重庆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情况报告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尹华川 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龚新华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了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水平,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自2009年工信部批准重庆作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后发地区”“两化”融合新模式,“两化”融合实验区建设快速推进。 (一)实施了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通过实施工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与提升应用示范,企业管理、设计、制造智能化提升应用示范,智能产品产业化和智能工业技术服务体系培育三大工程,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6+1”支柱产业的广泛深入应用,与2007年相比,规模工业新产品设计效率提高14.8%,新产品贡献率提高12.2%,开发和制造成本降低6.9%,管理效率提高15.4%,管理成本节约9.9%,产品质量提高8.9%,生产效率提高10.3%,生产能力提高10.4%。 (二)构建起较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成立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为10多个区县和200多个大中型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规划设计,完成了100多个企业“两化”融合项目的指导实施,开展了5万多人时的“两化”融合人才培训;该中心自主研发的“多功能

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eMES)”,在50多家企业示范应用。加强企业“两化”融合组织执行机制建设,成立全国第一家官方注册的首席信息官(CIO)协会,会员企业600余家、CIO会员2000余人。该协会组织承办“两化”融合线下培训、交流等活动30场次,利用协会网站在线培训120场次,累计5000余人。建设了物流信息化、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节能减排4个两化融合技术应用分中心,带动了两化融合服务业的发展。 (三)形成详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创性地提出“两化”融合指数,设置规模性、多样性、聚散性、耦合性、创新性、敏捷性、开放性、效益性、生态性等9大方面18个指标,形成以“融合指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与实践,依据“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原则,形成包括战略层面融合度、基础层面融合度、应用层面融合度和效益层面4个层面15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更详实具体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今年,工信部将我市作为首批国家“两化”融合区域评估试点省市,在专家指导、资金安排等方面向我市倾斜。 (四)提升了我市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信息化要素与产品设计等工业环节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可以突破工业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差,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等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例如,长安汽车通过建立以三位数字化设计和全球化的产品同步和协同设计,与意大利等海外设计中心进行产品24小时不间断的联合开发,2011年长安公司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了80%,

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进行深度剖析,从企业数量,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重,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数量,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重,有网站的企业数量,有网站的企业比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 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 计局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 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旨在全面梳理重庆市企业信息化 基本情况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重庆市企业数量指标分析 (3) 一、重庆市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3) 三、重庆市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比重统计 (3) 四、重庆市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重庆市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重庆市企业数量同全国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重庆市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指标分析 (7) 一、重庆市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重庆市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占全国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重庆市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重庆市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 题与对策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商丘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以商丘市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商丘市的产业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发现商丘市现在的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之处。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分布不科学、工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本文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丘市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结构优化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而良好的产业结构则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会在相当程度上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也就成为了判断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则是在借鉴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丘市的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商丘市的产业结构分析 1、商丘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根据商丘市政府发布的《2013年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商丘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居于黄淮四市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三次产业比例为%∶%∶%,从数值上看商丘市2012 年的总体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此外在三大产业中第

二产业发展的尤为迅速,增长速度最慢的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经济总量而言发展相对缓慢。 2、就业结构现状。根据《商丘统计年鉴2013》所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商丘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从工业人员比例是%:%:%。从这个比例关系中不难发现,农业仍然是现在商丘市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同时农业人口是商丘市人口构成的主体。再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最少,这对于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非常不利的。 二、商丘市现在的产业中结构存在的问题 1、商丘市现行的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商丘市现在一、 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是%:%:%,因此,现在商丘市明显是以工业为主的发展结构。2012年商丘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为%远不及第二产业的%。现代一般认为最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三、二、一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第二产业保证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第三产业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商丘市现在的产业结构形式明显的不是最合理的形式。 2、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在商丘市现在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工业中又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还要多。同时,受限于现在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商丘市现在发展的重工企业,大多是高耗能、高消耗、高污染类的企业。而且为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商丘市过去对地区内的重工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08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08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上升到2008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08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08)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1997 200120052008(年) 图4 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

信息化项目验收实施细则(精)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信息化项目验收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市交委系统各单位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达到相关要求和标准,正常投入运行,根据《重庆市信息化项目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渝办发[2003]1号文件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我市交委系统的信息化项目的验收,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对象、依据及前提条件 第三条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根据相关规定以及接受业主单位委托组织委级信息化项目和委属行政事业单位在委立项的信息化项目的验收。 第四条依据项目前期工作批复文件(立项、可行性论证、设计批复、合同书及合同附件、有关技术说明文件,按照国家和我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进行验收。 具体验收标准和依据可根据具体项目情况提出。 第五条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 (一所有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全部建成,并满足使用要求,试运行三个月上; (二各个分项目全部初验合格; (三已通过软件确认测试评审; (四已通过软件系统测试评审; (五软件已置于配置管理之下;

(六各种技术文档和验收资料完备,符合合同的内容; (七系统建设和数据处理符合信息安全的要求,涉密信息系统需提供保密主管部门出具的验收合格证书; (八项目已决算并完成审计工作; (九外购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符合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十各种设备经加电试运行,状态正常; (十一经过监理方同意; (十二经过相关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同意; (十三合同或合同附件规定的其他验收条件。 第三章内容 第六条验收内容及标准根据具体项目实际制定,一般由项目监理单位编写,报项目业主及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审定。 第七条验收内容一般包括测试(复核、资料评审、质量鉴定三部分。 (一验收评测工作主要包括:文档分析、方案制定、现场测试、问题单提交、测试报告; (二验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合同”或“验收标准”要求的所有功能、所有质量特性,验证功能和接口与需求说明的一致性,以及商定的一些特殊测试。 三资料评审标准一般包括:文档完备性、内容针对性、内容充分性、内容一致性、文字明确性、图表详实性、易读性、文档价值等。 第八条需要评审的资料包括以下几部分: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自考调查报告题目: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物流商务与管理 学生姓名准考证号 010********* 成绩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的发展,物流作为资源金流的必要手段,已经必不可少,近几年物流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物流技术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水平。本文也就是为大家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重庆物流也更好的发展。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1.2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 2.重庆庆物流产业发展的STOW分析 2.1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2.1.1区位优势明显 2.1.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1.3政府大力支持 2.1.4物流产业已具锥形 2.2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劣势 2.2.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 2.2.2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2.2.3物流信息水平化低 2.2.4重庆市物流成本偏高 2.2.5物流人才短缺 2.3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 2.3.1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 2.3.2物流企业合并并重组以寻求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2.4发展重庆市物流产业的威胁 2.4.1跨国物流企业及发达省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形式成挑战 2.4.2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2.4.3客服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提高 2.4.4人才争夺激烈

3.对重庆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 3.1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3.1.1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整体规划 3.1.2城市商圈布局及消费 3.1.3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3.1.4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 3.2重庆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议 3.2.1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3.2.2着力培养仓储性物流中心 3.2.3针对区域性经济特点,建设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3.3重庆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注意事项及管理程序 3.3.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3.3.2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3.3重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3.4要注重研究和开发新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来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中心的工作效率 3.3.5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一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提高重庆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3.6扩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和规模,加快建立物流的信誉等级制度 3.4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5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6建设市物流网络系统平台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重庆市国家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辖市,重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地域广,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大,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为实现“努力把重庆建设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必须结合重庆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全市各区县的自然及经济地地

重庆北部新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重庆北部新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近日,北部新区高新园国土房管分局信息化建设成果汇报会在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6楼会议室举行,市局在家的领导张定宇局长、蒙毅、王斌、邱道持、董建国等副局长及汪盛福助理巡视员以及机关各处室的负责人现场听取了汇报并观看了演示。这是继9月7日王斌副局长带领市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到分局听取汇报后分局第2次向市局领导集体汇报。充分体现了市局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分局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肯定。 汇报会由邱道持副局长主持,首先听取了市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对全市国土房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汇报,随后,分局就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开发研制的信息系统功能特点,正在开发的统计系统和土地动态监测平台的开发目的,建设要求和已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分局自成立以来一直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各种统计报表不规范、数据采集不准确,土地宗地实际使用情况与合同不符,国有存量土地的分布、数量、规划分区不清,铁路、公路建设供地完成后剩余土地情况不明等现实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园区开发建设迅速发展导致工作量剧增而分局人员数量有限等情况,分局领导班子对此进行了认真思考,确立了“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到2005年底,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稳定的土地房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政务工作信息化。目前,已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地房合一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档案影像数字化管理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物业维修基金查询软件和语音电话综合业务查询系统”等一系列与土地房屋管理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制作并发布了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高新园国土房管信息网”。而对于分局土地房屋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房屋管理数据分析统计系统”和“土地利用监测平台”两个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目前正加紧完善基础数据的采集核实,预计年底前顺利建成投入使用。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已经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办公,土地房屋权属交易登记管理无纸化办公,商品房网上申报登记,电子档案管理的查询应用等,并在高新园国土房管信息网上对涉及土地供应、商品房预售、土地抵押、房地产注销及公告等信息进行了及时公布。这些系统的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上半年,我们在分局办件人员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仅房地产权属登记工作就完成土地房屋登记21984件,面积345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再次翻了一番,而且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受到高新区管委会领导的好评。园区的龙湖、金科等开发企业先后给分局送来锦旗,赞扬分局办件的速度快、质量高。分局的信息化系统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电子档案影像数字化管理系统已于2004年底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鉴定成果为国内先进,现正在申报重庆市科技成果进步奖。 在抓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过程中,分局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督促。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发建设进程表,把工作进度落实到每一个月,确保开发建设的效率。二是基础工作到位。下大力加强了基础数据的采集完善。在基础数据库建立方面,由于原来的“渝北大开发、人和小开发”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分局管辖范围,存在的一些权属不清、界址不明土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准确掌握园区内土地的利用情况。为此,特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专门土地清理工作小组,采取“领导班子逐片走、勘测部门现场量、工作人员逐宗核”等三种方式,对园区土地进行了彻底清理,为基础数据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三是工作措施到位。把原来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志从房地产科脱离出来成立了信息科,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保证。在系统软件开发方面,针对分局人手有限、专业人员素质不全面的问题,与软件公司进行合作,优势互补,首先全力完成“土地房屋市场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同时依靠分局自身力量,做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平台”开发的前期图形数据工作。多次与软件公司一起讨论制定“土地房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1)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2)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2) 3.2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3) 3.3 第三产业质量不高 (4) 4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 4.1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 4.2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6) 5 优化对策 (7) 5.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7) 5.2 综合发挥各个区域内的功能,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7) 5.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效益 (7) 参考文献: (8)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姓名:袁丹学号:20100512118 班级:10资源(1)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对徐州市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优化对策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体制机制下,资金、人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使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1]从本质上讲,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794.88亿元[3]增加到2012年的4016.58亿元[4],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801元增加到2012年46877元。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323.1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85.89亿元。由此可看出,徐州市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徐州市的产业结构也应该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徐州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有2002年的3.45:44.03:52.52 调整为2011年的3.01:38.58:58.41。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事项清单(试行)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事项清单(试行) 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是指在诉讼与信访分离的基础上,对信访人提出的投诉请求,能够通过信访渠道以外的法定途径解决的,导入这些途径依法按程序处理。本清单对文化旅游领域的主要信访事项处理的法定途径、法律依据进行了梳理,为信访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相关单位(处室)开展信访工作提供参考。 一、处理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的法定途径 申诉求决,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或组织章程规定,向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申诉,要求重新做出处理或解决矛盾纠纷。处理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主要有仲裁、行政复议、申诉和投诉4种法定途径。 (一)仲裁。 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 信访事项一:市文化旅游委机关、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对本单位作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或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引导信访人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主要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2.《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人社部发﹝2011﹞82号); 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信访事项二:信访人与市文化旅游委机关、直属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争议(包括因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等),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引导信访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主要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年12月29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修正);

2018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6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78.2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28.79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56.13亿元,增长9.1%。 一、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全市粮食作物产量1079.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生猪出栏1758.2万头,增长0.4%;家禽出栏21349.2万只,增长0.2%;牛、羊分别出栏54.5万头和447.0万只,下降2.2%和0.4%。 二、工业经济转型调整,新兴制造业贡献突出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7.7%,股份制企业增长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3.1%,制造业增长0.4%,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0%。在“6+1”支柱行业中,电子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3.6%、材料行业增长11.0%、化医行业增长4.9%、装备制造业增长3.2%、消费品行业增长1.9%、能源工业增长1.7%、汽车制造业下降17.3%。 2018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11.7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5.2%,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22.2%、10.0%、6.5%和13.4%。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3.0%,智能手机增长59.4%,液晶显示屏增长56.2%,工业机器人增长68.8%,风力发电机组增长 45.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74.1%。 三、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数字经济产业助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截止11月末,全市从事数字经济产业相关业务的规

重庆教育信息化

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摘要:教育信息化工作是近年国家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其发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简要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提出了目前的不足之处及推进策略。 关键词: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处理好教育信息的问题已然成为“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而建立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美国克林顿政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以网络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1]。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广泛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网络建设,其核心是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和技术[2]。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前进主要体现在高校教育,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信息化当代的大势所趋。2012 年3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要求加快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步伐,使高速校园网络和数字化教学装备得到进一步普及,并建成功能完善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整个校园各类系统整合与数据有效共享[3]。此外,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成为教育信息化进步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信息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1.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教育科研网、部分存在于省区市的教育网相互补充联结,与公共网络建立联系,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成型。百所高校承担建设的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试验网,突破了网络地址资源瓶颈。不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装备了信息终端设施,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逐步改善[4]。

重庆房地产发展历程和现状

重庆房地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目录 一、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二、重庆的城市发展 三、重庆的城市化进程 3.1、重庆城市化进程概述 3.2、重庆的城市话进程现状 四、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发达城市的对比 4.1、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与北京的对比 4.2、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与上海的对比 4.3、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与广州的对比 五、重庆房地产大事件回顾 六、重庆房地产标杆企业的研究 6.1、龙湖的发展模式探究 6.2、金科的成长历史 6.3、华宇集团 七、重庆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分析 7.1、投资开发分析 7.2、供需状况分析 7.3、价格情况分析

7.4、产品特征分析 7.5、成交结构分析 7.6、客户特征分析 一、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从1958年开始,房地产收归国有,中国房地产从此消失,此时是建国之初,重点发展重工业,还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1979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4月,邓小平提出“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出个人建房买房”的设想。从此拉开了住房改革制度的序幕。改革之路正式启动。86年1月,国务院召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座谈会,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真正意义上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之路。1989年以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为标志的中国房地产寒冬如期而至,可以说海南泡沫房地产破裂之后的中国房地产才在阵痛之中。为了治理这样的烂尾局面,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

互联网 重庆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附件 互联网+重庆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实施方案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八月

1、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互联网+重庆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项目实施单位 建设单位: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实施单位:全市农委系统涉农单位和部门、相关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项目背景 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基础设施初步成型,服务体系建设初现端倪,服务平台各具特色,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但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基础设施差距较大。2014年末,重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为,在全国排23位。二是服务能力和发展环境较差。全市农村信息资源指数和农村信息外部环境指数分别为和,在全国分别居26和20位。三是服务平台的整体性、联动性和时效性较差。全市农村信息产业发展指数和农村信息人才指数分别为和,在全国排19和12位。四是信息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不够。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农业”

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按照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进行总体测评,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在全国排17位。 为此,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将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作为今年确定的 24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并要求市农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等市级相关部门编制《重庆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经市政府第89 次常务会议审议并经市委第129 次常委会议审定,于6月12日以渝府发〔2015〕39号正式文件印发相关单位,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用改革的思路、市场化的办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动“互联网+”行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按照市政府39号文件要求,市农委高度重视,及时部署牵头完成的四项、参与完成的十项农村信息化重点任务。围绕四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专业信息服务站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三是用信息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四是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布署相关行业单位、区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建设目标 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南,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