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作文指导之想象与联想-(精选)

作文指导之想象与联想 1.了解想像和联想的表达功能。 2.学会恰当地运用想像和联想。 想像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并创造的过程。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总会在不同程度上罩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联想和想像就是表现作者主观色彩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联想和想像是拓展思路、丰富内容、开掘思想、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我们先来讲联想。 一、联想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例如,我们看到“水”,就会联想到长江黄河,五湖四海;就会联想到湖光山色,锦鳞游泳;就会联想到千顷碧波,万亩良田;就会联想到水灾水患,兴修水利;就会联想到大禹治水,李悝疏河;就会联想到水的短缺,水的污染;就会联想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利资源。 联想有很多种,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最为常用的四种联想方法:辐射联想、类比联想、纵向联想和反向联想。 1.辐射联想辐射联想,其特点就是围绕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去 思考,其联想的基点是相关。例如对于“手”的联想:

(1)把“手”伸开,其正面、反面、侧面各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要全面看问题”,或“不要片面看问题”。 (2)把“手”伸开,其中四指并拢,一指旁逸;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凡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意见”。 (3)把手攥起,就凝聚了力量;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团结就是力量”,或“要团结,不要分裂”。 (4)五个手指,各有各的功用;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要注意发挥 自己的长处”,或“要扬长避短”。 (5)五个手指,其各有短长;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尺有所短,寸 有所长”,或“用人如器,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辐射联想,就是围绕一个事物从多角度去思考。围绕一个事物从多角度去思考,由事及理,由物及理,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开拓意蕴,使立意丰富多彩起来。 2.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由所写的人、事、物推及到与之类似的人、事、物的联想,其特点是相同或相似。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抓住遭遇的相似点,从横向选材,铺写了先贤们在 困境中发愤著书而名垂后世的事迹,点示了司马迁忍辱含垢活下去的缘由。这段联想,在内容上使文章丰厚了起来,在立意上使主旨显豁起来。 3.纵向联想纵向联想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历史 到现实、由现在到将来层层揭示事物的新矛盾、新冲突的一种联想方法,其联想的基点是层层递进。例如:秦牧的《菱角的喜剧》,它从菱角的角,联想到事物的同和异,联想到事物的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作课教案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精彩开篇词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学习目标 1.明确想象与联想的重要作用。 2.提升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以“假如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写作导航 联想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由现在联想到过去,按现代生活的模式构思故事情节。 2.由现在联想到未来,把假设的内容写成真实的情节。 3.由甲联想到乙,让成语典故俚言俗语等为我们旧瓶装新酒。将成语典故或者俚言俗语 加以适当的改编扩充,让其成为作文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把目前的热门话题灵活地转移到文 中人物身上来,以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 (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联想要自然贴切,联想的事物与其触发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所展示的未必是生活中有过的,但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联想和想象要富有新意。 三、例文引路 假如我生活在秦朝 假如我生活在秦朝,我应该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吧!在刀光剑影之中,磨砺着的,是 我矫健骁勇的个性;在战马嘶鸣之中,张扬着的,是我英勇无畏的人生。您知道,这是一个 乱世。于此乱世之中,我将统领我的士兵,在战场上为秦开辟新的疆土。 生活在秦朝,我将是一员年轻的虎将。在战场上,我与我的战马共度余生;在欢歌四溢之时,胜利之旗迎风飘扬;在加冕仪式上,我接受秦王的册封。 加急的书信会被信使连夜送往我大秦的都城,在这封信面前,将是秦王喜悦的笑容。回到都城,我将受到全城百姓的夹道欢迎,而在远处,高楼上向下俯视的,是喜悦的秦王。他 在等我,等大秦的勇士回家。而我也将跳下战马,一路狂奔跪拜在秦王脚下,为他描述战争 取胜的惊险经过…… 生活在秦朝,我将会有一个幸福的家。战时克敌攻城,闲暇时躬耕乡野。或者,与亲朋 好友一同赏月,看皎洁的月光在汤菜里游荡。我有一对唠叨的父母,但我绝不感到厌烦;我 有平静的生活,但我绝不会贪婪安逸。因为国家随时需要我。我时常会在深夜,从家中偷偷

想象与联想教案

3.2---3.6课程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3.2 星期一上午第四节(11:10—11:55)评讲作文、指导新作文写作 第二课时3.3 星期二上午第二节(9:05—9:50)学习“赏析指导”、《将进酒》 第三课时3.4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9:05—9:50)《阁夜》及杜甫诗歌鉴赏指导 第四课时3.5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10:15—11:00)《虞美人》、《苏幕遮》 第五课时第四节(11:10—11:55)点击高考,结合前两单元总结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第六课时3.6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3:00—3:45)自由命题仿写或创作诗歌,分享阅读,评点周记 第一课时:评讲作文、指导新作文写作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2、领悟写作中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 【教学过程】 1、点评上一篇作文情况:(15—20分钟) 2、课程导入:接下来,我们就来一同学习一下,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来使我们的写作更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前不久,我国有关部门完成了一个有关于"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课题,该研究透露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信息,比如,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强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高。调查资料显示,幻想力和想象力特别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想象力也被认为是一种21世纪的竞争力。有才艺的同学想象能力也会比一般人来的丰富,因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离不开想象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大家小时候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有位小学老师问孩子们:谁知道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呀?有个可爱的小孩子就说:因为他被爸爸打屁股了!你觉得这个答案好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象力反而在退化,但是在写作的殿堂里,我们可以尽情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神采飞扬。之前的优秀习作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去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 那么,想象与联想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吗?究竟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联想呢?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注意听哦,讲完了我可要考考大家的。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都像没见到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问1:你猜这个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他。” 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

联想与想象教学设计公开课

联想与想象教学设计(公开课) 尤溪五中肖树国高一(8) 2019年12月24日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什么是联想和想象,认识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写作能力。 3.审美与创造:通过方法比较,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语言运用写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古典诗文在联想和想象中的运用,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2.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探讨--总结训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1、诗人郭沫若告诉我们,天上的街市最迷人,那里有提着灯笼的人儿在行走;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最和谐,有良田美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苏学士的琼楼玉宇最为华丽庄严,那里有婵娟翩翩起舞。毛泽东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就是对三峡水库的未来规划。是什末让诗人到达那最美的地方?老师要告诉你们,是诗人张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2、由这条波浪线,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具体物象——抽象 3、归纳: 由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

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想到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一切证明: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从多个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的直观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 但联想与想象又是不完全相同的。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思维活动;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感性形象的思维活动。(用学生上面回答的为例分析)如:波浪线——曲折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胜不骄,败不馁不同的是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二、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遍及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是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一个话题,一个诗题出来之后,我们朝那些方面去想象?怎么样打开我们的思路? 我们看到“零”你们想到了什么? 围绕“零”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描绘画面场景也可以联想社会人生哲理。学生谈,教师评,要求其谈出理由。 同学们的这些想象都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呢? 鸡蛋、乒乓球、项链-----------相似 一无所有、零分、空白--------相关(横向) 富足、圆满-----------------------相反 母鸡、鸡蛋、小鸡----过去、现在、未来(纵向) 鸡蛋外太空游记---------------纵横交错(超时空想象) 小结:想象和联想就是从一点出发,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相关相反的横向或者是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纵向联系,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我们看到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事物,要尽量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我们的思维,使文章内容丰富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一)、请你仿例,把由下列各词联想到的其它词写下来。 例:1、温暖:火光、热、寒冷、母爱…… 2、石头:3 、读书:4 、前进:5 、黑夜:6 、刮风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含义及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2.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3.进行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实践。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诗文导入 同学们,先哲庄子以“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大物”“有所待”的道理;诗仙李白借“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慨叹;伟人毛泽东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赞颂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无论是言理还是抒情,也无论是抒壮怀还是写悲情,我们都会感受到他们的诗文给了我们最美的享受。是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到了最美的地方。(板书课题) 那么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呢? 二、速读课文,了解知识 1.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联想有哪些方法? (纵向: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反向联想;横向:过去、现在、未来) 3.由“伞”你联想到什么? 相似联想——蘑菇、亲人的爱、老师的爱。 相关联想——雨伞的来历(鲁班发明);与雨伞相关的人、物、事(买卖伞的人、歌曲、故事白蛇传) 因果联想——有伞不被雨淋 反向联想——伞阻碍了人与雨水的亲近,父母的溺爱

过去——现在——未来…… 三、经典回放 在我们的文学领域中,许多经典的作品就运用了多种联想的方式,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不妨来回顾学过的课文,感悟联想的运用。 1.下面的例子,分别用了哪些联想的方法?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相似联想)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似联想) (3)冰心《荷叶?母亲》由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想到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相似联想) (4)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相似联想)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果联想)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向联想)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果联想) (8)看到他,使我联想起许多往事。(相关联想) (9)中考作文《低头是一种智慧》写了不懂低头的项羽: 纵然你的决定是于过往的回顾,于尊严的维护,于耻辱的对抗,但是如果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会被改写。(反向联想) (补充资料: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家里养的一盆仙人掌,一年四季都是那模样,我常常想象它的过去会是什么样子呢?或许是漫天黄沙中独一无二的那一抹绿,静静等待一颗露珠的滑落。或许是植物园间紧靠墙角默默生长的一隅。每日的凝望是如此寂静,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现在我每天给它浇浇水,它亦默然不语,只是静静陪伴我,我想它终有一天会开出灿烂的花,和我一同共同成长吧。(纵向联想) 2.教师小结:联想和想象被人们称为写作的翅膀。现在,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放飞思维,抒写华丽的篇章。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在人们的审美感受中,联想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活动。它突出相关性,被联想到的事物一定与作者的见闻相关,一般可分为相似联想、比较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所谓相似联想,强调此物与彼物之间有相似性,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所谓比较联想,则突出此物与彼物的比较,如《绿》中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以及西湖和秦淮河的波,以突出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所谓对比联想,即强调相互对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由“三个女子”的从容、伟大联想到“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凶残及罪恶。所谓因果联想,即我们常讲的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是十里中山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是世纪大道奔驰不息的车流,是即将从高桥开出的轻轨列车的急流;而天上的飞流就在那个叫栎社的地方,连久违的台湾一下子都变得那么近。这是一个团级流动的世界,这是让每个人都渴望的精彩的宁波。 运用联想的手法,由河流想到人流、车流、轻轨列车的急流、天上的飞流,丰富了河流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分。答出写作手法1分,分析内容或作用2分)想象,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像比喻、比拟、通感、夸张等都属于想象范畴。它可以将此物转化为彼物,如“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天山景物记》);可以将虚转化为实,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可以将内转化为外,如“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人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故乡的榕树》);可以将未来转化为现在,如“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词)。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是想象的开端;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一种更高层的认识活动。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2、归纳:联想与想象有区别 联想:见到甲而想到乙(朱光潜) 想象:人们以原有感性形象为基础,创造出新形象。 这两种都是思维心理过程,这两种方法往往互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例: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1.明确想象与联想的重要作用。 2.提升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一、文题展示 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以“假如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写作导航 联想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由现在联想到过去,按现代生活的模式构思故事情节。 2.由现在联想到未来,把假设的内容写成真实的情节。 3.由甲联想到乙,让成语典故俚言俗语等为我们旧瓶装新酒。将成语典故或者俚言俗语加以适当的改编扩充,让其成为作文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把目前的热门话题灵活地转移到文中人物身上来,以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联想要自然贴切,联想的事物与其触发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所展示的未必是生活中有过的,但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联想和想象要富有新意。 三、例文引路 假如我生活在秦朝 假如我生活在秦朝,我应该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吧!在刀光剑影之中,磨砺着的,是我矫健骁勇的个性;在战马嘶鸣之中,张扬着的,是我英勇无畏的人生。您知道,这是一个乱世。于此乱世之中,我将统领我的士兵,在战场上为秦开辟新的疆土。 生活在秦朝,我将是一员年轻的虎将。在战场上,我与我的战马共度余生;在欢歌四溢之时,胜利之旗迎风飘扬;在加冕仪式上,我接受秦王的册封。 加急的书信会被信使连夜送往我大秦的都城,在这封信面前,将是秦王喜悦的笑容。回到都城,我将受到全城百姓的夹道欢迎,而在远处,高楼上向下俯视的,是喜悦的秦王。他在等我,等大秦的勇士回家。而我也将跳下战马,一路狂奔跪拜在秦王脚下,为他描述战争取胜的惊险经过…… 生活在秦朝,我将会有一个幸福的家。战时克敌攻城,闲暇时躬耕乡野。或者,与亲朋好友一同赏月,看皎洁的月光在汤菜里游荡。我有一对唠叨的父母,但我绝不感到厌烦;我有平静的生活,但我绝不会贪婪安逸。因为国家随时需要我。我时常会在深夜,从家中偷偷

四年级阅读训练联想与想象

课前诊查一、【知识点回顾】 1、文中关键词句的关键作用。 2、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知识导学二、典型例题与易错题分析 屹立矗立耸立 1、人民英雄纪念碑像巨人一样( )在人民广场。 2、中国像巨人一样,巍然( )在世界的东方。 3、大街两旁( )着很高层建筑。 必须必需 1、阳光、空气和水是人们生活的( )品。 2、建造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 )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 效果展示三、巩固与提高 一、怎样分辨见闻和联想 1、联想的含义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不少文章写到某人某事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人或事;或者在写到某种事物的现状时,又想到了它的过去。这种把想到的东西穿插进来写的表现手法叫联想。 2、分辨见闻和联想的方法

(1)找一些明显的标志 文章中由事物引起的联想,通常用“好像”、“仿佛”、“似乎”、“他想”一类词语引出来。 (2)多读文章,分辨准确 有的作者在描绘所见所闻时,直接将见闻与联想结合起来写,我们在分辨时,就要多读、多想,推敲哪些是作者实际看到或者听到的,哪些是作者的联想。只有多读多悟,才能分辨准确。 二、分段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作者按照一定的思路,用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文字表达出来。各段文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阅读文章时会发现,有的自然段单独表达一个意思,有的自然段则和另一个或者几个自然段共同表达一个意思。为了阅读理解的方便,我们就把表达相对独立意思的一个活几个自然段划分为一个逻辑段。像这样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内容和结构相对独立、完整的几个逻辑段,就是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的方法 1、自然段归并法 简单地说,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过程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图表示: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有的文章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先后顺序写的。给这样的文章分段,要注意事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前因后果辨明文章的先后顺序,找出相对独立的部分,并一句这一特点给文章分段。一般来说,事情发展有几个阶段,文章就可以分成几段。另外,这种分段方法我们还要注意两点:(1)在事件发生变化的地方分段(2)分段时要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 3、按时间顺序分段 有些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有比较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句。给这类文章分段,除了要注意这件事情是怎样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文章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句。一般来

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学会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练笔中体会联想和想象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 3.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在联想和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学会捕捉自己心灵的细微触动;懂得从寻常小事入手,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笔,激发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从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问: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使乞丐那天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二、联想 1.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2.联想的分类: ①相似联想:抓住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联想.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相关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 例:由眼前的荷花想起江南采莲旧事。 ③相反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它的反面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因果联想:由因而果,由果而因 例:一片叶子落下来—— 秋天到了;树生病了…… 巩固: ①相似联想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在哪里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在哪里 我在执教六年级语文的过程中,经常在课文及试题中遇到“找出文中表示联想的句子”或“文中哪些是作者的想象”这类题目。如第十二册第4课《菩萨蛮〃大柏地》中“思考〃练习”第3题问:“这首词中哪些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解答的:“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作者由此产生的丰富大胆的想象,“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是引发的联想。 我查阅了《辞海》中有关联想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一条说“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的联想”,那么,上面的第一句为什么不说是由上句引发的联想?另外,文中如出现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是不是作者展开的联想呢?我对这些问题一直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联想与想象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安徽省芜湖市罗家闸小学饶珊珊“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相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

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教师教学用书》上把“联想”误为“想象”,致使饶珊珊老师产生了疑问。题目中问的是“哪些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答案却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作者由此产生的丰富大胆的想象”,岂非答非所问?因此我认为这里是一处笔误。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至于排比,倒跟联想没有密切的关系。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

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写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3、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2、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探讨--总结训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1、诗人郭沫若告诉我们,天上的街市最迷人,那里有提着灯笼的人儿在行走;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最和谐,有良田美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苏学士的琼楼玉宇最为华丽庄严,那里有婵娟翩翩起舞。毛泽东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就是对三峡水库的未来规划。是什末让诗人到达那最美的地方?老师要告诉你们,是诗人张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2、由这条波浪线,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具体物象——抽象

3、归纳: 由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想到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一切证明: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从多个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的直观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 但联想与想象又是不完全相同的。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思维活动;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感性形象的思维活动。(用学生上面回答的为例分析)如:波浪线——曲折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胜不骄,败不馁 不同的是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二、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遍及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是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一个话题,一个诗题出来之后,我们朝那些方面去想象?怎么样打开我们的思路? 我们看到“零”你们想到了什么? 围绕“零”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描绘画面场景也可以联想社会人生哲理。学生谈,教师评,要求其谈出理由。 同学们的这些想象都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呢? 鸡蛋、乒乓球、项链-----------相似 一无所有、零分、空白--------相关(横向) 富足、圆满-----------------------相反 母鸡、鸡蛋、小鸡----过去、现在、未来(纵向) 鸡蛋外太空游记---------------纵横交错(超时空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

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 作为经常被采用的写作手法,联想和想象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甚至可以说,一个写作者离开了联想和想象,无异于缘木求鱼。为此,我试从联想和想象的定义入手,探求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以求为莘莘学子提供有益借鉴。 一、联想、想象的方式或方法 1、联想是我们平时常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联想往往是自发的,大多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写作中产生的联想则有所不同:它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过程,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联想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间进行,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从白杨树联想到抗日军民二者都具有反抗压迫、坚强不屈的精神;也可在相反的事物间进行,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从“送去”联想到“拿来”;可以将两件事实联结在一起,如夏衍《包身工》中的包工头之雇佣包身工和船户之养墨鸭;也可将两个意念联结在一起,如《包身工》结尾写道:“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枕木下的尸首”和“锭子上的冤魂”就是两个有关联的意念。 2、想象是人的大脑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有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指创造出个人

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后者指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或尚未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我根据实际教学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方法: 时空转换法。即跨越时空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比如某学生的作品《写给仲永和苏轼的一封信》,作者面对话题“凤头、猪肚、豹尾”大胆构思,以“龙的传人”的身份,与方仲永、苏轼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作者之所以把写作对象安排为这两个人,自有其用意:从文中可以看出,与仲永对话,是感怀他“少年得志”后即无心向学,“泯然众人矣”;与东坡对话,则是赞叹苏轼虽没有仲永梦幻般的人生开局,中年又屡遭坎坷,但不屈的信念使他笑对磨难,最终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文章将人生仅有“凤头”还不行,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信念,笑对风雨,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作者的构思之巧让人拍案叫绝。 角色错位法。人扮演的角色各不同,如果“改换”其身份、地位等,让他变成与原来相反的角色,那么就可达到出人意料的创新效果。比如《我是一只思索的蜗牛》就是运用此法的范例。文章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先用对比手法彰显蜗牛的与众不同“不羡慕豹的狂奔和鹰的翱翔”,也“不羡慕天鹅的纯洁和黄鹂的婉转”;不愿成为“乖巧的猫、狗、鱼”,也不愿做“獠牙利爪的恐龙”。继之,又从正面揭示蜗牛的特立独行“愿宁静以致

发挥想象和联想

“发挥想象和联想”习作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2、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3、能够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联想与想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表达功能。 难点: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图片,打开想象的世界 (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科幻电影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出想象。)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对这几幅图片熟悉吗?这些图片中的景物和人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吗?那他们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生:想象力)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为我们的习作插上有力的翅膀。 二、自主学习,走进想象的世界 学生借助概念和实例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相关知识及方法。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既指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也指由想起的一事物又想起有关的其他事物 看到这些事物,你会想到什么? ?玫瑰—— ?康乃馨—— ?牡丹—— ?明月—— ?鸽子—— 【联想技法指导】 1、接近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与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 例:一片树叶→一棵树、甚至整个森林 2、相似联想:是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 例:○→球、车轮等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有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 例:路→走投无路、歧路 4、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果及因,或由因及果的思维过程。 例:一朵鲜艳的花→园丁的辛劳、蜜蜂的勤劳 【想象】 “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形象。 数字笑话 一天0和8在街上相遇,0不屑地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 0对5说:“你该把肚皮收收了! 0碰到9,(大吃一惊):”哎,兄弟,怎么截肢了?“ 0碰到 101,很同情地说:”哎,怎么拄上双拐了!” 苏轼、苏小妹相互戏谑:

小学作文指导想象与联想

小学作文指导:想象与联想 小学作文指导-联想与想象.ppt 我们知道在生活和阅读中获得的东西要通过深入思考、通过感悟才能成为作文的材料。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表现你对生活独特的主观感受呢? 联想与想象 就是两种主要的手段。 什么是联想呢? 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 东晋丞相谢安喜爱文学,善于清谈。一天,窗外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谢安与侄儿侄女一道欣赏雪景,不由诗兴大发,他想考一考侄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大雪笑问:“白雪纷飞何所似?”侄子谢朗略一凝思说:“撒盐空中皆可拟”,侄女谢道韫从容不迫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谢安听了谢朗的话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马上就要落下来。用撒盐做比喻,能准确的表现大雪飞舞的动态吗?” 而谢安听了侄女的话后,拍手大笑说:“好!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象雪花漫天舞,絮白似雪,雪轻若絮,这个比喻真是又形象又贴切。” 联想的两个要点: 1。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力 2。知识的积累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 不同的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看到“0”,你想到了什么?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春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 很多同学写作文的时候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往往并不记忆仓库里没有材料,而是不能“浮想联翩”,不能由题目或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关键是找到恰当的一点,这就“接好电路”,也就是要了解并掌握一些联想的方法。 介绍几种联想的方法 1.同向联想 2.反向联想 3.多向联想 1.同向联想 这是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人、事、物。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由自己穿过三峡产生联想,想到: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作者先由远远的街灯联想的明星,然后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 2.反向联想 这是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相反的人、事、物。 如《故乡》中写到中年闰土的贫困、衰老、精神麻木,与少年闰土的健康、活泼、天真烂漫的小英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闰土变化之大。 3.多向联想 以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由此任意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事物。在 进行多向联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想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作文教案 发挥联想和想象 (精选范文)

张庄中学“自主——互助,当堂巩固”七年级语文课案 课题: 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班第______小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表达功能。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项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4、激发学生写作文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表达功能。 难点: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学习器材:多媒体自主学习指导:一、什么是联想呢?

1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2 ①相似联想:抓住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联想.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相关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例:由眼前的荷花想起江南采莲旧事③相反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它的反面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因果联想:由因而果,由果而因例:一片叶子落下来—— 秋天到了;树生病了……巩固: (1)相似联想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相关联想 农民土地过去未来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都大家隔膜起来。

(3)相似联想 西北的白杨树那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 联想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军民的伟大、质朴、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4)相反联想痛苦过去 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从前低矮潮湿的小屋某人的自私自利先进人物的大公无私 3、联想的贴切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 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在眼睛向外看着。谢安乘机问他的侄子谢朗和他的侄女道韫道. 谢安: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空中撒盐差可拟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那么,分析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一般。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象征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有的作文,比如状物抒情的作文,有的作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升国旗时想到一些事情,就必须使用联想的方法。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金钊作文中就利用了“穿错鞋”这一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金钊作文中就构筑了张叔叔的一个

笑话)。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有的作文,比如像金钊所写的这样的扩写作文、童话故事、看图作文,就必须使用想象的方法。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就比较具体。 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里,作者是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上的明灯,又由街上的明灯想象到天上必定有美丽繁华的街市和街市上闲游的平民、农民,于是又联想到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想象到他们提着灯笼、骑着牛涉过天河,在街上自由地行走,从而创造出一幅真切清新的画面和一个美丽动人、寓意深邃的形象来。再比如,写《绿叶》这样的作文,你首先要由绿叶联想到另一个事物,比如甘当配角、扶助“红花”的优秀品质,接下去要详细地写,就要展开想象了。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有实例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一.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1.《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2.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 3.拟人,“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 4.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 5.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2.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1.《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

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 2.母亲是伟大美丽的,有一片云彩,那是母亲的头发;有一汪湖泊,那是母亲的眸子;有一抹红霞,那是母亲脸 颊上淡淡的血色;有一片开花的原野,那是母亲微笑的脸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