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自由思想

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异化”的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立在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推崇之上。马克思继承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才是实证的,是其批判的基础。在序言中,马克思说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是从“异化劳动”开始的。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是从四个层次: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和人自身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认识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大,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化是工人贫穷的原因,工

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因此,工人无法把握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劳动越多,劳动产品对于工人的反抗力量就越强大。

在分析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工人自身的东西,而是用来否定工人的东西。劳动不再属于人的本质。工人参加劳动不是感到幸福,而且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异化劳动首先使人脱离外部世界,自然界不再为人类所把握。其次,异化又使人自身,使其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人的本质与人相异化。最后,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进入社会的全面异化阶段,即人与人的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向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身

的关系,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异化劳动导致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工人生产出的与自身异化的人——资本家,控制整个劳动产品,工人的劳动。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更加导致了异化。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介意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因此,工人要得到解放,必须解除异化劳动,才能达到整个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工人解放,才能将社会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进入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此时,整个人类才能解放。人才能重新获得其本质,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此时,劳动也不会成为痛苦折磨,而成为人们必须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体现

在探讨人的本质的时候,马克思首先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是,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理论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实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

身体。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在此,马克思直接表明了人与自然的第一重关系。人是自然人。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产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是统一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界处于基础的地位。“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的生命也不能创造,他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同时,自然界一方面为工人提供了生存资料,另一方面为工人提供了生产资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最后,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实现自己的本质,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人改造自然界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的进行生产,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能够真正证明自己。自然界与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达到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

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共产主义思想中的统一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模型的终极形式。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及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作为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的扬弃。这种扬弃是一种积极的否定,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肯定;这种复归是一种保存,是对以往人的本质发展成果的完全保存和肯定,是连续性上的中断。同时共产主义作为对“历

史之谜”的解答,是对以往历史之背离人的本质的一种反动和批判,因而它实质上是对人的存在状态问题的一种解答和回应。马克思认为“社会”就是“人的”社会,是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共产主义运动;这就为我们把握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提供了一种契机。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手稿》中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但是,不同于黑格尔纯精神形式的自由的要求和思想活的解放的要求,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对于其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自由思想的完成上。马克思完成对黑格尔“自由”思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其自由思想的实现上:通过扬弃和自我异化的实践劳动来获得自由。

黑格尔所谓的自由只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由,思想上的无约束状态,是思想成为自身的结果。黑格尔认为“理性乃是有目的的行动。”“精神的东西是本质或自在而存在着的东西——自身关系着和规定了的东西。他在和自为存在——并且它是在这种规定性中或在它的他在性中仍然停留于其自身的东西。——或者说,他是自在而自为。”从《精神现象学》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原意在于论述理性的目的就是通过自身而回到自身,回到经过“异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自身。而共产主义社会,在“异化”的过程来讲,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其自身相异化,不断自为发展所达到的更

高一个阶段,是马克思“自由”思想实现的终点。如何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通过实践劳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手稿》中马克思强调了通过实践劳动来摆脱异化,实现人的本质。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事实,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使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因此,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质,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只有重新掌握劳动,掌握劳动产品。使劳动真正称为自己的劳动,成为获得自身的手段,因为“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而另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自由只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思想自由,不能解决时代的现实问题,这正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的地方。

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仅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批判,更是马克思“自由”思想的阐述与对黑格尔自由思想的发展,总体把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能更清楚黑格尔思想对于马克思的影响和马克思自身的独创性发展,为理解马克思提供总体性思路。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XX。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XX。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马克思经济哲学之要义及其当代意义

2002年1月 第31卷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 niversity Vol 31 No 1 Jan ,2002 马克思经济哲学之要义及其当代意义 吴晓明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马克思对现代经济现象研究的真正成果是经济哲学,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在于其以经济现象分析为基础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之诉诸政治经济学是与 解剖 市民社会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的,并以此在哲学上根本展开他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这是马克思之 介入 经济学的原则高度。马克思的入手之处在于澄清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即异化劳动,从而以此划定了其哲学批判的界限。这对研究当代经济现象和社会生活仍具有必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市民社会;批判 中图分类号:B0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529(2002)01 0022 04 马克思对于现代经济现象研究的真正成果与其说是经济学,毋宁更正确地说是经济哲学。虽说这一成果对于社会科学领域 特别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产生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源头乃在于其哲学变革,确切些说,在于与经济现象之批判分析本质相关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要义是经济学批判。而 批判 意味着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对于 前提 和 界限 的无意识虽说可以完全不影响到经济学科学,但却谈不上真正的经济哲学。这一区分非常重要,因为正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才能确切地标志着他对现代经济现象研究所达到的那个原则高度,才意味着他对 前提 的把握和对 界限 的超越,才充分地揭示着其学说之深刻而持久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对于马克思来说,经济学批判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既来自于哲学立场上的改弦更张,又来自于对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之转向经济学领域,不能用个人的主观兴趣来说明,也不能用经济学天生的优越性来说明。但如果我们非要在某种意义上谈论其 优越性 ,那么,它完全是历史地起源的,即:第一,社会生活本身的运动在现代提升了市民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经济学,作为典型的市民社会的科学(这一科学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市民社会的),只是在哲学领悟到市民社会的本质重要性之际,其主导作用方始在理论上被意识到并且被揭示出来。马克思在后来回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时写道,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 市民社会 ,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1](P82)在这里,关键之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 市民社会 获得了最关根本的理论意义,换言之,国家和法的本质性被导回到市民社会;其二是出现了 解剖 市民社会的必要性,而经济学的重大意义是由这种解剖的必要性而被揭示出来的。 就哲学上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关系而言,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这一方向的可能性来自于费尔巴哈,亦即来自于把神圣化的人的本质归结到其世俗 收稿日期:2000 11 22 作者简介:吴晓明(1957 ),男,江苏江阴人,教育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卡尔.马克思 --------------------------------------------------------------------------------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资本论》的先声,或者说得更明确点,当作是《资本论》的蓝图,或者甚至是拟好草图、已经勾勒出来的《资本论》...画家做了这种铅笔画的素描,以一种新生的动势画出来,而且正是这样倏忽出现,就比它们所包含的着作更雄伟。在这本手稿迷人之处,它们的逻辑不可抗拒之处,以及它们的辩证法令人信服之处,都有这种耀眼的重要东西...” --路易.阿图塞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中共中央马列恩斯着作编译局编译 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 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 目录: [ 第一手稿] (2) 工资 (2) 资本的利润 (19)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23)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24) 地租 (35) 异化劳动 (51) [ 第二手稿] ……68(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 第三手稿] (76)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81) 需要,生产和分工 (97) 货币 (112)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19) [ 第一手稿] 工资 〔I〕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此,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条件。工人成了商品,如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汇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它以科学的实践论为基础,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和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内在的高度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计划、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客观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2、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二)唯物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第

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313157593.html, 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嘉曦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8年第06期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是一种绝对的观念,而且是一种颠倒客观世界本质的世界观,但是其中所涉及到有关“市民社会”经济学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探究的缘由入手,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黑格尔哲学;经济学;市民社会 [作者简介]王嘉曦(1990-),女,汉族,天津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31-02 一、关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探究的缘由分析 马克思在读大学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历史和哲学,并没有涉及到有关经济学相关的内容。随着马克思对社会情况的认知程度加深,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且逐渐走上了与政治思想进行斗争的道路。在《莱茵报》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里,让马克思从一名纯粹的哲学家逐渐转化为主张如何更好的解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现实主义思想家,同时马克思意识到:“人们之所以要斗争、要争取,其实都与人们的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倘若不从利益关系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将永远无法正确理解为什么不同的阶级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居然如此之不同;还有基层农民的生活状况,这些都将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基本利益。就是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尤其是从1843年到1844年,马克思加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还意识到了经济问题才是当前社会民众更为关注的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立场彻底划清了界限。此时,马克思也提出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相反的观点,认为倘若要探讨市民社会与国家发生分离的原因、性质、过程,那么就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之所以会与国家出现分离,这是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并且认为这种“分离”是社会矛盾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并且要在历史发展到一种水平之上才能将其解决。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市民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分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 正文: 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后还有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并且论述很多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得知的最普遍的知识。也是我们能够想象到能够看到的一面。我们应当是承认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课程平时作业 “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 姓名李丹丹 学号201421000727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任课教师刘晓辉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公室制

一.笔记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和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需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7页) 评述:结论性陈述。实际上,该书后半部分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已这里为逻辑基础展开。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说主体与主体的斗争,但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客体的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我认为此种分离实现的机制,主要在于“收益”或“利润”与劳动分离,却与资本相联结。 2.“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第8页) 评述:这是一段对供需原理——后世成为价格理论——解释劳动现象的经典批评。指望工人调整供给达到劳动市场的自然价格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二。其一,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灵活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资本家的特征就是资本的特征,哪里有利润空间就流向哪里。而工人的能力和“功能”相对固定,他们只能选择提供工资的雇主,而不是提供雇主的利润。其二,调整劳动的供给,实际上决定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在某些时代,这意味着福利水平的降低;在另一些世代,则可能剥夺劳动者的生存权利。 3.“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评述:是2的合乎逻辑的推论。这里有一个反向推论。即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差别将逐渐减小,最终实现资本平面化。由3,这是否意味着不同行业的工资也有程度较弱的平面化趋势呢?我认为不然。第一,《1844》与古典经济学对“工人”的理解不同。前者强调工人权利以及其信息水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的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读书笔记总结如下: 本《手稿》的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的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最终的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的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的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作为异化劳动概念的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的不是劳动的对象化,而是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概念,我的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的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的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的外在力量。”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相异化。这种异化的表现是“劳动所生产的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马克思论着《哲学的贫困》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马克思论着《哲学的贫困》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梅林认为,《哲学的贫困》只是一本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论着。①其实不然,它同时也是一本经济学着作。在该书中,马克思以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一批判奠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蒲鲁东“无人身理性”,建构经济范畴的来源理论 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的理论出发点是黑格尔主义的与上帝等质的“无人身理性”。一开篇,他就提到: “对我们来说,社会的历史无非是一个确定上帝观念的漫长过程,是人类逐渐感知自己的命运的过程。” ②由此可以看出,他从黑格尔那里没有学到真正的辩证法,而是不折不扣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蒲鲁东以此观点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认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不过是先验地存在于人类理性中的抽象经济范畴的体现和化身,观念形态的经济学范畴才是“原始的原因”。由此,他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将一系列经济范畴拼凑在一起,生硬地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并根据这个顺序把经济的进化分为十个阶段: 分工、机器、竞争、垄断、国家( 警察) 或税收、贸易平衡、信贷、私有、共产主义、人口。在他看来,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之所以有运动和变化,恰恰是由于他的理论体系中的一系列范畴依据一定的排列顺序依次演进的结果。这样,蒲鲁东就把一切存在物归结为逻辑范畴,把经济关系的发展归结为思想观念的自我运动。在蒲鲁东眼中,“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存在于天父心怀中的公式。” ③因此,他探讨的并不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历史,也不是世俗世界的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家族的观念的历史。他提供的经济范畴的发展顺序不过是这些范畴在他头脑中排列的次序。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则是神秘地颠倒了经济关系与经济范畴的关系。他不是把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看作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是神秘地颠倒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因而“蒲鲁东先生把这些关系看成原理、范畴和抽象的思想,所以他只要把这些思想( 它们在每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的末尾已经按字母表排好) 编一下秩序就行了。经济学家的材料是人的生动活泼的生活; 蒲鲁东先生的材料则是经济学家的教条”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推广有奖] ? ?(《手稿》现由“序言”和[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四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为《手稿》规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弄清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全部“异化”和货币之间的本质联系。(一)序言 ?《序言》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本书的哲学基础。共10个自然段,分四个问题。 ?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第1段)。 ?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第2段)。 ?3.说明写作本文参考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第3段)。 ?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4段)。 ?其中论述了下述观点: ?(1)阐明本书的论述重点。按原拟订计划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论述政治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的关系。

?(2)评述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费尔巴哈哲学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提供了真正的实证性的基础。同时,费尔巴哈哲学并未能扬弃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这就使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分析和批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必要。 ?(3)批评鲍威尔及其哲学。马克思认为,鲍威尔不能正视费尔巴哈哲学的贡献以及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一种非批判的立场。他对费尔巴哈哲学采取了双重态度:一方面盗用费尔巴哈哲学的成果,一方面搬弄黑格尔辩证法诸要素反对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鲍威尔哲学说到底不过是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神学漫画。 ?(4)阐明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马克思强调,这种批判的必要性要从马克思自己所作的实际批判中来加以解读。 ?[第一手稿] ?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重点考察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实际上是从分配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物质资料的含义(p16) 2。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的要素 ①劳动者的劳动: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条件或物质资料。 ③劳动对象: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而以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想一想:以下几种生产过程中哪些劳动资料,哪些是劳动对象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为什么?) 人类要生活,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无法生活,社会就要灭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适应生产力结成的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外,还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相对于政治、思想关系而言,叫社会的经济基础。 而人们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叫社会的上层建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而整个社会生活,则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含义: 社会生产涉及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叫做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层次 (1)含义: 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背景资料: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p18)。 这里的生产,指狭义的生产,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它是生产总过程的起点和决定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是指社会对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是指人们互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后进入消费。消费是指人们消费物质资料以满足各种需要,它是生产总过程的终点。 从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差别来考察,在生产关系总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私人所有,就会产生统治与服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公共所有,就会形成人们之间互相合作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而分配还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关系。同时,人们的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完整word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解读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 正文: 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后还有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G.W.F.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并且论述很多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各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资本 资本的利润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地租 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 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

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仔细考察起来,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进行因素的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不外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去显示哲学的消极分解,即哲学的腐性分化过程。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地方加以详细的论证。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 Jan.,2005 V01.12No.1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彭学农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发生地。《手稿》的变革是通过经济哲学的过程实现的。在《手稿》中,经济哲学的思想表现在人道主义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唯心辨证法的改造的交织,因此,《手稿》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经济哲学;人道主义;异化劳动;劳动;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Sll.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5)01—0077—05 目前对《手稿》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我们认为,如果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手稿》中各种思想材料的融合过程,就更能够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性质。我们在此把经济哲学定义为哲学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哲学的改造。从《手稿》整个过程来看,人道主义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唯心辩证法的改造,是交织在《手稿》过程始终的两条线索。根据《手稿》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展开过程及其基本观点,我们可以判断,马克思在思想深处,已经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是哲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有着深刻的原因。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向何处去,成为一个令当时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黑格尔构建了一个绝对理念自我认识、自我综合、自我发展的体系,在这一个体系中,黑格尔认为,个人意志和普遍意志会在国家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其实就包含了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的原则。但是,这样一套思辨的哲学体系,在当时的欧洲,是缺乏说服力的,一方面,英国和法国的市民社会蓬勃发展,国家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德国极端落后,国家不仅不能调和利益关系,反而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显然,在黑格尔的庞大的深奥的哲学体系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克服这一缺陷,不能靠简单地让唯心辩证法头足倒置的方法。在黑格尔之后,各种黑格尔主义和社会思潮都在试图解决德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总体上,这些派别都不能正视社会现实,都不知道自己作为一种批判与德国社会现实的关系。但是,资本主义运动在德国已经全面地展开了,如何应对这一现实呢?马克思自己也陷入了茫然,他遇到了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苦恼人的疑问,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在后来回忆这一过程时,马克思指出:“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L1“P32’ 收稿日期:2003—08—08 作者简介:彭学农(1965一),男,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