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的白色建筑美学

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的白色建筑美学

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的白色建筑美学
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的白色建筑美学

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的白色建筑美学

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像瓷器有完美的界面一样,白色也能使建筑在灰暗的天空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雪白是我作品中的一个最大的特征,用它可以阐明建筑学理念并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白色也是在光与影、空旷与实体展示中最好的鉴赏,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白色是纯洁、透明和完美的象征。

“白”是理查德?迈耶的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尽管白色派的建筑未必白,就迈耶而言,这个称号却是名副其实的,在以色彩浓艳的墙,红黄蓝绿的管线,眼花缭乱的装饰为标志的种种时髦设计面前,他的白色建筑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纯净而不单调,精练的设计可以同时是一个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设计,这一切归结于将枯燥的现代建筑的内外某些部分的体量进行巧妙地增减,赋予建筑明显的雕塑风味。

理查德·迈耶设计的作品都颇为简练,不管是居家园林设计还是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以及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麦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

理查德?迈耶对白色有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白色寓意圣洁无瑕、一尘不染。理查德?迈耶几十年始终如一,潜心于白色建筑的开拓。“对我而言,白色就是所有的色彩”。在理查德?迈耶看来,白色是自然光的颜色,也是最奇妙的颜色,是尽善尽美、纯粹洁净的象征。白色创造了一种中性的表面,在这个表面上会出现空间感,并增强人对空间的结构感和在序感。白色允许光和影的奢华表演,使建筑物沉浸在光线中,光线沉浸到每个角落,因此我们可以最纯粹最基本地感知到光线的存在。

从1967年的“史密斯住宅”到1997年的“盖蒂中心”和2005年的“东部华侨城顶级海景别墅”,理查德?迈耶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建筑作品总是犹如凌波仙子般超凡脱俗,正是取决于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风格,坚守“白色”的设计信仰和创作动力。

理查德迈耶的简介

资料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战后经济的黄金时期,由于生活逐渐 富裕,人的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战前现代建筑单一的火柴 盒式的建筑形象,使人感到厌倦。现代建筑何去何从,看到以理 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为代表的建筑大师坚持现代主义的原 则和美学观,并为现代主义的发扬光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并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是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自色 派的重要代表。白色派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 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围当代建筑中的“阳春 白雪”。他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 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 十分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白色派建筑 的主要特点是:1)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干净利落、整体条理清 楚。2)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凹凸安排,以活 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 雕塑风味。3>基地选择强调人工与天然的对比,一般不顺从地 段,而是在建筑与环境强烈对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之中寻求新 的协调。4)注重功能分区,特别强调公共空间(Public Spaces)与 私密空间(PHvate Spaces)的严格区分。 迈耶设计的史密斯住宅(Smith Hottse,1965年~1967年)是 白色派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1走进史密斯住宅, 史密斯住宅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达瑞安海滨,这里是康涅狄 格州的边垂地带,位置远离市中心,是一块没有都市尘嚣的世外 桃源。而基地的周围环境也提供了极为良好的自然景观,尤其它 面临长岛湾,更为基地提供了那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景。 从公路进入基地时,由于建筑物受到树林阻挡,所以整栋建 筑在视觉上并不明显,但是那纯白的建筑体量和自然景观所形成 的对比,引导着人们的视线,使人不致迷失方向。顺着道路引导 向前,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位于道路末端的车库,转了45。角之 后,整幢房子才出现于眼前。而住宅这一侧入口立面比较简洁 ,只开了一些所需的方窗,将自然景观最为精彩的海景完 全阻碍了,令人只想赶快进入屋内,才能欣赏美景。一进入到房 间的内部,会有一种出人意料、豁然开朗的感觉,透过客厅的大片 玻璃,将建筑师精心安排的美景尽收眼底。整幢房子共有三层 楼,在底层的部分,作公共空间使用,设有餐厅、厨房、洗衣间和佣房。而中间楼层,则作为家人平时交流的空间和接待客人的地方。设有客厅和主卧室,客厅上下两层贯通,到了顶层则是小孩房、客房与书房。在功能布局上公共与私密空间分开,使每个家 庭成员有各自的天地,在建筑艺术上迈耶在追求一种简约、纯净的现代主义精神。 2史密斯住宅设计亮点

理查德.迈耶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中文名:理查德·迈耶 国籍:美国 出生地: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 克 出生日期:1935年 职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康奈尔大学 主要成就: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 代表 代表作品:法兰克福装饰艺术博物院 千禧教堂格蒂中心

背景介绍: 普里茨克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5 年,理查德麦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 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 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 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他最主要的工作地 点是纽约的马塞而·布鲁尔(Marcei Breuer,1902—1981)事务所——建筑大师格罗皮 厄斯的合伙人,1963年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70年由于“纽约五人建筑”的展览及出版成为建筑界的新星;在这一段时期,理查德大部分的作品是私人住宅,其中史密斯之屋(Smith House,1965—1967)奠定了他的声名,“道格拉丝之屋”(Douglas House,1971—1973)以与经管完美融合成为建筑学习的模范典例。1970年之后,理查德开始介入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案件,两个计划的类型成为他建筑生涯中的重要试炼,一为大型城市区域的重整开发案,包含重生了城市中垂死区域的双园东北住宅区案以及布朗斯区医疗发展中心等;另一类的公共建筑多为学校设施及博物馆。1979年之后大量出现的博物馆设施建立了中期理查德的名声,这也正是他获得普里茨克奖的前曲,这些作品包含了位于美国中西部新和谐市(New Harmonny)的Atheneum展示观、亚特兰大市的高美术馆以及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装饰艺术博物馆。1985年,理查德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奖时只有四十九岁,他是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同年,理查德获得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单一私人建筑案—格蒂中心设计权,这座总金额高达十亿美金的展示观及研究中心的设计权可以的设计可以作为理查德进入1990年之后的设计案典型,理查德设计的大型公共设施,例如市政府厅及图书馆、美国联邦大楼及法院、艺文设施、跨国际大型公司总部等作品不只出现在美国本土,也大量出现在欧洲诸国。 风格: 麦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 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 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 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麦 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 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 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 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麦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麦耶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麦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他曾经说:“我会熟练地运用光线、尺度和景物的变化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建筑学是一门相当具有思想性的科学,它由运动的空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在许多伟大的建筑面前,除了通过视觉的愉悦程度感受建筑外在的美,还应该根据一定的法则在深一层次来欣赏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基本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图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一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相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一。 二、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一种显着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 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三、均衡 均衡是指在视觉和感觉上给与人稳定感,例如,下大上下的山,对称的人等等,这些都会带给人稳定感。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均衡的建筑通常都是安全的,感觉上也是十分舒服的。在古代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埃及的金子塔,仿佛山的造型,又例如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给人的感觉都均衡稳定的。 四、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谐比例。数学上有着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比的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往往在尺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失调则会让建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礼堂等,如果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间小的房间往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 必须先经过一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建筑历史文化的差异 作者信息: :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中西方建筑历史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西方人相信神灵,对有一种极度的虔诚。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起源古希腊建筑中国建筑 正文: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因此,特地在此探讨一下东西方的建筑根源上的一些差异。在这里,以希腊为西方的代表。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希腊建筑的感性化。古希腊建筑追求造型艺术,每个建筑就如一个雕塑品。他们追求和谐,并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和谐最美的形体。人体美在他们的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代表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刚毅雄伟,代表女体的爱奥尼柱式柔和端丽。如图: 图一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柱式就是在建筑物上显示男子身体比例,来显示刚劲和力量。 图二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柱式模仿了女子的窈窕。柱子的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显得十分高挑。在柱下部安上状如靴子的凸线脚,柱头左右垂以卷蔓,仿佛时尚女子时尚的卷发,柱头颈下装饰着花带,柱身上镂刻出细密的纵向凹槽,犹如女子细密、柔和的衣褶一般。 古希腊的建筑的确是独一无二的雕塑品。 接下来探讨中国建筑的伦理精神。与希腊人追求形式美、造型美、雕塑感的倾向相反,中国人不求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认为建筑是生活、思考、养德的地

浅析建筑美学

浅析建筑美学 收稿日期:2009202226 作者简介:史 丽(19802),女,助理工程师,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房建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史 丽 摘 要:阐述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说明,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TU 285文献标识码:A 如何设计赏心悦目的建筑、如何让自己的设计体现出建筑之 美是每个设计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美”这个概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定义、意义、原则和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求对建筑美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什么是建筑美学 1)建筑美学的产生。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 屋”,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而“美”的最后形成,还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属于美的主观范畴,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2)建筑美学的划分。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地说,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整体环境,跨越单体建筑,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建筑三要素。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3)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对建筑美的解释有多种多样,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三种:a.“新功能论”,认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只不过在复杂而严格的功能、技术、经济条件下尽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推敲外形罢了,这一观点基本否定了除了“形式美”以外的任何建筑“艺术美”的形式。b.“两层次论”,认为建筑物的美可分为“形式美”和“艺术美”两个层次,前者具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而后者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系统”建筑美论,即把建筑美的意义放在宏观的建筑大系统中去考察,一反传统的从功能到形式的“线性思维”模式。 2 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 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 建筑美学的原则 人们探索美,并努力地创造美,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如果研究美的机制,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甚至可以 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

理查德迈耶解读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创造·适应·变化——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解读 姓名:宋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设计及理论 指导教师:张卫 2001.9.1

摘要 迈耶是美国著名的第三代建筑师,本论文综合了国内大量研究迈耶的成果,并以大量原舨外文资料为直接资料来源,分别从不同角度入手,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美国著名的第三代建筑师理查德?迈 耶——包括他的壁篓丝荭理念分析、建筑哲学解析、惯用建筑语汇总结、和其他著名建筑大师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于迈耶的一些重 要的典型建筑作品,本文也从基地、需求、设计手法、平立面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特别对迈耶的世纪之作——盖蒂中心作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全面而整体地诠释迈耶的建筑。本文试图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充实与概括,并结合国内的建筑发展形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建议。本文还特别指出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迈耶的建筑实践对于中国建筑有着相当的借鉴和麓舞:理姆影建筑≤立体彭纛∑[关键词]:理查德?迈耶、建筑语汇、立体耋义、纯粹主义、 现代主义、文脉 ∥)(

‘I^,- ,l、’ Abstract BasedonDlentyofachievementsofdomestic researchOil融chardMeierandfirst_handforeigndocuments,thethesishasintroducedRichardMeier.thefamousAmericanarchitectofthethirdgeneration,f}omvariousaspects,includinghisconceptionofarchitectural design,architecturalphilosophy,habitualarchi—tecturalvocabulary,etc,thoroughlyandprofoundly.Sometypical architecturalworks,especiallytheGettyCenter,which iscalledcenturypieceofMeier,areintroducedandevaluatedfromvariousaspects.Aimingatenrichingdomesticresearchandhavingcarriedoutsomenewseekingintheveryfield.thethesiswillprovidemuchusefulinformationwithdomesticcolleaguesinarchitecturetOunderstandRichard Meier.FurthermorethethesishaspointedoutthatModernismistheveryroadthatChinesearchitecturehavetopassby.ThereforeRichardMeier’Sarchitecturalpracticehasprovideddomesticcolleagueswithverylivelyexampleandreference IKcyWordsl:RichardMeier、ArchitecturalVocabulary、Cubism、Purism、Modernism、Context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1934-〕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理查德·迈耶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史密斯住宅开始,迈耶的作品已经逐步遍布整个美国和世界各地。 迈耶的设计一直执着追求空间和光线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每个作品都体现出他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如何和谐共处的独到理解。在充分吸收了现代主义各个流派的精髓之后,迈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一直在作品中坚持力行。品味他的建筑,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在40余年的建筑生涯中,迈耶赢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奖项。而他在世界各地所作的演讲以及出版的书籍,更是多不胜数。迈耶以自己对空间和光线的特有理解,对材料和色彩的独到运用,对尺度和比例的完美掌控,还有他坚持不懈的处事态度,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巨大成就。 1935年,理查德·麦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大学毕业后,麦耶在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等建筑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和工作,他还是“建筑界5巨头”之一。由于受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响,其大部分早期的作品都体现出了勒·柯布西耶的风格。1963年,麦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玻璃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麦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麦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分析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一、10大法则 在哲学中,美学一是最棘手的问题,人们总是会问美有什么样的标准。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形态彼此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但同样能带给人美感。比如在古代西方,人们往往把建筑与厚重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建筑的表面贴上一层厚厚的花岗岩。如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建筑,以此来强调建筑的宏伟感觉。在今天,又有谁会这样做?隈研吾曾经指出,建筑由于其厚重高大而给人压抑感、排斥感。现在很多建筑师开始喜欢轻盈的建筑甚至很多建筑的外形都会头大脚小,与以往的建筑形式颠倒过来,或者用玻璃幕墙来展现建筑的轻盈、通透,这很难让人说差异如此之大的建筑哪个更美。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二、形式美法则的探索 康德的两部著作《伦理学》和《美学》提到过,美只是人的感受,而不是客观概念。 这是从形式美规律的心理层面来讲,不同的建筑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高大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内高46.5米,从功能层面来讲,3米的房高已足够满足人的行为活动,但从精神层面来分析,是为了凸

显其庄严的气氛。普通的住宅房高约3米,给人温馨又隐秘的感觉。形式美规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去探讨。最早研究形式美规律的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绘画、雕塑、音乐呈现的美都是一些“数”规律,认为“数学是最高的艺术形式”。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派如出一辙,认为对形式美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完美的数学比例之中,如黄金分割比。之后,亚里士多德从大自然生物界得到启示,提出了有机的整体的观念,从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节奏韵律的变化中最终总结出“多样与统一的”规律。 黑格尔总结了形式美规律“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多样与统一”是建筑形式美的金科玉律。无论是柏拉图从“数”的理念来分析形式美,还是亚里士多德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都强调一个整体之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存在呼应与协调的关系,每一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整体是高度统一的,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短。 三、形式美法则下的建筑形态 1.韵律与节奏韵律 原本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以往一些美学家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例如投石入水,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一种富有韵律的现象。蜘蛛结的网,某些动物(包括昆虫)身上的斑纹,树叶的脉络也是富有韵律的图案。有意

理查德迈耶

理查德·迈耶 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迈耶一些代表作品的解读,领悟迈耶的设计手法。迈耶的这些设计手法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是美国著名的第三代建筑师。他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各大城市。迈耶的每一个建筑作品,无论建成与否,都是完整而且成熟的,同时又都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以下是对其设计手法及作品的简要分析。 1、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剥洋葱”手法 作为美国第三代建筑大师,迈耶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层”视觉特征,在迈耶的一些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形式不同、纵横交错的面,使建筑形态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这种设计手法类似于“剥洋葱”,洋葱的内部由很多层面组成,未剥开的洋葱呈现出密实体的形态,而剥开的洋葱则有了强烈的层叠的相互关系,后者展现的面的组合形态较前者的实体形态更丰富,剥开部分的面层与中间未剥开部分的实体形成对比,并且产生层次感和方向感,有了虚实和阴影变化。传统建筑的外观大都表现为体的效果,而“剥洋葱”设计手法是将建筑形体的内在组合要素“面”,从“体”中剥离出来,并以某种方式叠置在体的周围,这样便取得了丰富多变的视觉造型。而迈耶则利用了这种的设计手法,突破了类似萨夫伊别墅的方盒子式的建筑形式,采用曲面等面的穿插和形体的分割等,从而打破了古板教条的建筑形式。如巴塞罗那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迈耶采用造型手法,把原本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的建筑进行分割、切削、变形和组合,同时,在规整的形体局部加入点缀性的构图处理,以此来活跃气氛,避免立方体过于单调呆板的先天不足,使建筑转化为纵横交错的面的组合,这种手法的诀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转角部位,只要留出一条狭窄的缝隙,便把互成直角的两个面分离开来,从而成为各自独立的组合要素。 除运用化体为面手法来丰富建筑体形变化外,迈耶还引入异形,以此来增强建筑物的表现力。如迈耶盖蒂中心,迈耶用方和圆这两个母题来处理空间和建筑造型,并在其中插入了特有的钢琴曲线形式,巧妙引入异形体量来打破建筑外观的单调感。 2、平面构成设计手法 a.平面处理 理查德·迈耶几乎在所有作品的平面中都自如地运用了圆形与方形。迈耶在规整的平面加入圆的元素,以此来打破方形的拘谨单板的形态,但是总体上还是保持最基本的平面形式。迈耶为利用圆与方的穿插,在比例适当的前提下利用圆形平面充当方形平面的节点和交接处,但又能让建筑空间布置合理,使一切不那么生硬,从而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 b.立面处理 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常用的构成手法。迈耶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多处使用此手法。把平面构成的手法运用到立面上,可以通过开窗和背景墙的关系上来体现。例如Rachofsky 住宅的立面设计,开窗和挖空的部分与实体墙面形成虚实结合的立面效果。这种设计手法虽然简单,确往往带来别样的艺术感受。 3、统一的色彩——白色 迈耶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建筑外装饰材料几乎全部采用白色,而以绿色的自然环境景观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迈耶很好地把建筑与雕塑意味结合在了一起。他的手法简练,色彩纯净,整体感极强,使建筑具有了明显的雕塑风味。 白色派建筑的建筑形式特点是纯净,局部处理于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而白色的运用

理查德迈耶作品与思想

理查德迈耶作品与思想(图) 象和钦佩的一些革新与创造,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建筑语汇,并得到今天人们的承认。”史密斯住宅可算是迈耶成功的开山之作,而其他的住宅项目委任书也随即而来。早年的迈耶颇受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影响。在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体现出柯布西耶的风格。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工作,迈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设计风格。正如迈耶自己所说:“勒·柯布西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别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会不断地变化。我们都会被柯布西耶、赖特、阿尔瓦·阿尔托,还有密斯等大师所影响。当然,布拉曼特、贝尔尼尼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影响。建筑是一种传统,一种连续,不论我们是打破传统还是将其发扬光大,都会和过去有所联系并不断发展的。”迈耶曾说:“我的作品不拘泥于新古典的传统之中,我抵制具象派,信奉抽象,我专注于空间,我研究表面,并一直试图巧妙地处理光线的形式,也试图通过建筑和空间来处理规模的变化,视野的变化和运动的变化。”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迈耶的建筑在立面的分割组成,形体的光影明暗等方面的处理非常和谐。迈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迈耶着手的是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迈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他曾经说:“建筑学是一门具有相当思想性的科学,它由运动的空间和静止的空间组成,这其中的空间概念宛如宇宙中的氧气。虽然我所关心的一直是空间结构,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的空间概念,而是直接与光、空间尺度以及建筑学文化等方面有关系的空间结构。”迈耶曾经问他的一双儿女各喜欢什么颜色。而当他们回问父亲所喜爱的颜色时,迈耶给出了他不变的答案——白色。迈耶一直认为,白色包含了所有的颜色。白色有力地表现出大自然中的所有色彩,是一种可扩展的颜色,而不是一种有限的颜色。表面材料施以白色的建筑,以绿色的自然景物为衬托,总会令人倍感清新脱俗。迈耶亦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对几何空间进行重新的组合。迈耶从1961年入行,到被人们称为“纽约5”之一;从被贴上“新现代”的标签,到成为“白色派”的代表人,一直不改初衷,坚持着自己的建筑理念。迄今为止,他除了完成其在康乃尔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外,又在那不勒斯大学、新泽西理工学院、布加勒斯特大学等院校获得了荣誉学位。自1984年被授予建筑领域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理查德·迈耶是历史上这一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迈耶先后在1989年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颁发皇室金 牌,1992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与文学大师”称号,1993年获得德国建筑奖。在199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后,1997年,迈耶又获得了AIA(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的金牌以及日本政府为表彰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而授予的皇室奖金。在设计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迈耶在世界各地做了非常多的演讲,并且参加了许多评判委员会,撰写了许多书,亦成为许多图书、杂志及文章的主角。这些都使迈耶的设计风格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迈耶40多年的职业生涯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一个建筑师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善于从先辈身上吸取优点,又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风格,正是迈耶作为一名建筑大师最值得我们领悟和体会的地方。插图:

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摘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在艺术层面上,依然承担着现代艺术的使命。本文从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出发,探讨了技术性关学特征、和谐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征等现代建筑美学特征,并从理性与感性、推陈与出新两方面阐述了侧重于创造美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代建筑;美学特征;美学范畴 1 前言 建筑作为一种实存的文化载体。它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社会的生存、延续、衰退、消亡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人以无限的遐想、灵魂的震撼和强烈的美感。然而美的涵义是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同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不一样的美学思想潮流。在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由注重客体研究的客观倾向走向注重主体研究的主观倾向,美学范畴由单元转向多元。 2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 自2O世纪初以来,我国建筑始终在”完全西化“,“民族形式”和“折中主义”的主线下发展,但自上世纪9O年代以来,建筑艺术设计在处理传统和西方现代风格的问题上变得理性起来,强调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现代观念,但不可否认,大众在建筑鉴赏与建筑消费上还未真正上升到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上来。 2.1 美学和建筑美学 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观点有两种:一类观点认为“美”在主体,即“美在心”另一类观点认为“美”在客体,即“美在物”。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与物一元对立。从伦理层面或认知层面得出审美活动有别于其它活动的特点。遮蔽和忽视了“美”的生存论意蕴和本体论意义。总之,至今大部分观点仍然是认为所谓的美学,一直是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和美的哲学这三者某种形式的结合。建筑美学理论体系包括4个层次的研究内容:美的哲学、艺术社会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实践。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环境美的本质规律,研究建筑审美经验,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学科。 2.2 建筑审美 建筑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而审美却是随时代、地域等因素

建筑美学赏析1

建筑美学赏析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 班级:XXXXX 摘要: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主要表现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目前中国建筑师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而且中国建筑师对本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信心。另外,城市"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也是造成建筑文化危机的原因之一。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在"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这一段中从基本国外出版的建筑书籍到城市黄金时代的概念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黄金时代已经来到,各地建设市场的空前活跃就是明证。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关键词:继承保护自强城市文明文化 正文: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

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的建筑具有礼仪性,中国园林也是如此。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㈡。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和一”的关系。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1979-2013) 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代表作品: 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 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 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 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 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 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 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 (1)代表作品: 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 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 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 ★巴拉干住宅: 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 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 的喷泉中。 三、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1)代表作品: 1959 莱斯特大学工程楼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

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