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国外美术流派

20世纪国外美术流派

20世纪国外美术流派
20世纪国外美术流派

20世纪国外美术流派

20世纪世界上重大的事件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巨大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之间的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

的福利以及造成的新问题;全面否定传统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造成的严重危机;各种哲学和美术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在"革命" 旗号下的美术创

作空前活跃,同时也丧失了恒定的判断标准,现代主义在西方成为主流,现实主义经过调整后继续发展。

西方20世纪现代美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1945年二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1945年之后到今天。前一阶段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其成为后现代主义。在后一阶段,现代主义仍旧很活跃但传统的、学院的,以致其他被现代主义排斥的非主流艺术也有复苏的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西方现代美术——被泛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美术,包括20世纪初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

欧洲传统艺术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重视理性精神和注重感情表现,在现代艺术中也有表现。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重视理性)和凡高(强调感情)分别成为现代主义艺术两种趋势的先驱人物。

野兽主义——在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上,以马蒂斯(1869——1954)为首的一批年轻艺术家展出自己的油画作品。这群艺术家被批评家路易.沃赛尔戏谬地称为“野兽”,从而“野兽主义”得名。

野兽主义圈子中比较重要的画家并未一直坚持1905年前后的画风。德安(1880——1954)在1905——1907年间的肖像、风景,色彩强烈、明亮,多为对比色块;1907年后一度迷恋立体主义,之后他又爱用银灰色调,画风向古典写实回归,与柯罗画风相近。莫里斯.弗拉芒克(1876——1958)早期迷恋凡高,后来也受立体主义思潮影响,他的画风比马蒂斯更为粗犷,且给人压抑感。杜菲(1877——1953)比其他同道者较长时间地坚持野兽主义画风。他的作品含有更多的东方情趣和装饰性,后期画风趋向抽象。卢奥(1871——1958)往往用浓重的黑色线条勾画出人物的轮廓,他的作品含有宗教情绪。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名称的出现是1908年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路易.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而以立体派得名。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德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快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不同试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立体主义存在的时间不畅但被看作是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思潮不仅影响了20 世纪绘画的发展,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建筑和设计艺术的革新。

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参与立体主义社团活动的还有洛朗森、阿波利奈尔、萨尔蒙、雷纳尔、格利斯、莱热等等。莱热(1881——1955)是在立体主义运动中有独创精神的画家。他尝试把立体主义和写实手法相结合,表现机械的美和力。它的创作已经超越立体主义的范围。

未来主义——在意大利出现的未来主义不同于野兽主义与立体主义,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文艺活动。未来主义认为,20世纪工业、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使客观世界发生了更本的变化。他们把战争、暴力、和恐怖都看作是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所必需的手段,都给予了赞美和歌颂,他们诅咒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存的文化是腐朽、僵死、毫无价值的。他们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反抗和谐与高雅的趣味,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未来主义理论反映了一群意大利年轻的美术家要求创新的强烈愿望。他们对意大利文艺19世纪以来停滞不前的落后状况不满,希望本民族的文艺崛起,此外,未来主义是在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出现的,在反映意大利民族自我觉醒和自我奋起情绪的同时,又反映了这个民族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彷徨、不稳定、虚无和偏激的弱点。

未来主义的艺术家们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运动的感觉。巴拉(1871——1958)是从新印象主义转向未来主义的画家。它的代表作之一《链子上的一条狗的动态》,描绘奔跑的狗和女人的足,将一连串的运动凝缩于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奔跑的狗有几十支脚。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也是涉及文艺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反对机械地摹仿客观事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他们用画笔刻画社会生活的黑暗面,描绘在生命线上挣扎的、渺小的人,也时常在作品中流露出悲观和伤感的情调。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美术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1863——1944),蒙克的作品中已经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作品多表现疾病、死亡、性爱等主题。他的《呐喊》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青春期》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蒙克揭示同时代人隐蔽的心灵,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痛苦与欢乐。他的这些努力,以及他对艺术语言独特的追求,受到青年艺术家们的普遍欢迎与尊重。蒙克的作品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先驱的有罗尔夫斯、科林德和诺尔德。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一个社团是1905年在德累斯顿组织的桥社,第二个社团是1911年慕尼黑成立的青骑士社,成员除康定斯基、马尔克和明特尔、马可、彭东克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骑士中止了活动。青骑士社对德国以至欧洲的现代绘画起了推动作用。

表现主义风格在欧洲其他国家中也有鲜明的反映,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意识家都曾普遍受到青年风格的影响,这种新风格在绘画和使用工艺美术领域流行,注重艺术的装饰性。在奥地利产生的维也纳分离派及其代表人物克里姆特(1862——1918)在20世纪初发展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画风上也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1915—1920年左右出现于画坛的至上主义是带有俄

国玄学特色的几何抽象主义。至上主义是一种摈弃描绘具体客观物象和反映视觉经验的艺术思潮。它的创始人马列维奇(1878——1935)所使用的“新象征符号”是一些方形、三角形

和圆形。利希斯基也是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正是他把至上主义的观念传播到德国以至欧洲以外,莫何伊—诺迪也把至上主义传到包豪斯。

构成主义是俄国艺术家们对现代艺术的一大贡献。构成最初仅用拼贴形式代表人物是塔特林。

荷兰的风格派——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因此得名。创始人为杜斯博格和蒙德里安(1872——1944)风格派拒绝使用任何的具像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在抽象化与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风格派和蒙德里安的独特创造对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和建筑设计艺术均有很大影响。

巴黎画派——这里所说的“巴黎画派”是指20世纪初在巴黎活动的、未参加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家。他们并未结成社团,风格也不相同。他们基本上采用写实的手法,或多或少受到野兽主义和未来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群艺术家不少来自欧洲其他国家,是来自异乡的流浪者,也有巴黎本土的艺术家。他们处于贫困状态,郁郁不得志,常常酗酒、吸毒、结交三教九流,和有前卫倾向的艺术家们也有交往。这群才智不凡的艺术家的作品,有很浓郁的感情表现。其中杰出的人物有莫迪里阿尼、于特里约、夏加尔、苏丁纳等人。“巴黎画派”画家的风格介于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

达达主义和和超现实主义——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出现的现代主义思潮,普遍具有批判传统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因素,而其中尤以达达主义的观念和行为最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批判精神。达达主义抛弃了其他流派在美学上和艺术语言上的追求,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抗社会现实和现存的价值观。与其说达达主义是文艺流派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思潮。达达主义产生于1915—1916年,一群有反抗情绪的青年从各国移居瑞士苏黎士,这群厌倦战争、会议现存社会价值的年轻人在反抗和嘲讽社会的同时,看不到社会的前途,染有浓厚的虚无主义情绪。他们提倡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他们在法德字典里偶尔翻到达达一词便决定用它来作为社团的名称。达达主义思潮影响了美国的艺术,达达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而在于破坏和挑战,所以广泛采用拼贴和现成物。达达主义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艺术家杜桑(1887——1968)。

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现实主义,吸收了达达主义及传统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摈弃了达达主义全盘否定的虚无态度,有比较肯定的信念和纲领,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现实的观念,把现实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揉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这种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促使自由意向的释放。西班牙画家达利和米罗,是超现实主义的巨匠。

参加过超现实主义展览的意大利画家基里柯(1888——1978)在1917年与卡拉合作促使“形而上绘画”的形成。“形而上绘画”的形成。“形而上”绘画在未来主义活跃期,对未来主义的形象解体和动感表现表示反对,主张绘画须回到清晰明确的形象,以表现寂静的意境。他的作品看似具体,但充满了非现实的梦幻感。基里柯的形而上绘画喜迎了许多超现实主义画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现代美术——从50年代起,美国纽约的艺术活动日趋活跃,美国现代艺术在西方画坛领一代风骚的标志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

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思潮,并无统一的风格特征,它强调作者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有托比、德.库宁、克兰、罗思科、马瑟韦尔和波洛克(1912——1956)。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摆脱了手腕、手肘和肩膀的限制,便于画家用全身的动作来表现无法自控的内在意识和行动,为尔后西方的行动派艺术开了先河。

波普艺术——波普艺术的名称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的英国,后来广泛运用在美国艺术中,被用来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现象。正对抽象表现主义这一类现代艺术对工业化的反感和对都市、机械文明的逃避态度,波普艺术家却用他们在生活环境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来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以使艺术和工业机械文明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印刷品)加以普及。为了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这些大众、通俗的艺术中须有新奇、活泼、富有性感的内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成为一种消费艺术的文明。其中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

后现代主义——是5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及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其中包括“极少派艺术”、“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在美国60年代出现并影响欧亚各国的观念艺术,认为艺术家的概念、观念在艺术活动中是第一位的,真正的艺术品无须有艺术家创造物质形态、而主要通过各种媒体把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传达给大众。观念艺术特别重视观众的参与。

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创造艺术的还有70年代兴起的“照相写实主义”或称“超级写实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地描绘。照相写实主义的作品常给人严峻和冷漠感,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淡漠和无人情味。进入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美术思潮,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新表现主义”

被称作后现代主义的美术现象有下述特点:1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对主流美术思潮的质疑和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美术的关注,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3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4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模式或敌视;5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6主张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欧洲战后出现的著名艺术家有法国艺术家杜布菲(1901——1985)他善于创造新的语言符号,给人视觉和心灵的震撼。马休(1922——)是著名的抒情抽象画家,意大利的布利(1915——1995)和西班牙的塔比埃斯(1923——)是战后重要的注重语言表现力的艺术家。前者曾经根据战争期间医院中的悲惨经历,用麻布袋、血衣加以拼贴来创造作品;后者将胶、熟石灰和沙土混合,创作色泽较深沉、稳重但又有丰润感的浮雕式图画。

在60年代在法国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在这些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中克利斯多以捆绑物体著称,克莱因于1960年在巴黎所做的“作画仪式”让身体沾满颜料的裸体女人在铺于地面的画布上蠕动。并伴以音乐和录像。阿尔曼用“集积”法对同一物品作复数集合;塞扎尔以发

明压缩法著名,他利用水压压缩机将废旧汽车车体和引擎压缩成一块块具有奇异表面结构的金属物体。

德国的波伊斯(1921——1986)是西方观念和行为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有社会批判意识,含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20世纪 1.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致来说,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是基于科学和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的特点在于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深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又立足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2.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也就是正统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外国美术史结构图

第 一章 原始、古代艺术(创造的黎明) 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250万- 1万年),打制石器为标志,洞窟壁画-狩猎者的艺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拉斯科洞窟)?母神雕像-生命的拜物(维也纳的《威伦多夫的维纳斯》);石骨装饰——工艺的萌芽。 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距今1万5千-8千年):北欧的岩画;南欧西班牙拉文特岩画。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建筑(距今6千-3千年):3个基本特征(磨制石器,陶器,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 陶器工艺——文明的曙光;巨石结构——精神支柱(英国南部威尔特郡“斯同亨治”石栏) 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前3500-前2000):建筑-神庙(乌卢克神庙);雕塑-男女神像(写实而夸张);绘画-《乌尔的旗标》;工艺美术-金牛头竖琴? 巴比伦时期(前1900-前1600):汉漠拉比法典,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拘谨和严肃。 亚述时期(前1000-前612):建筑-宫殿(萨尔贡二世宫殿,人首牛身像);雕塑(《垂死的母狮》) 新巴比伦时期(前612-前539):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巴比伦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 1)作用:歌颂王权,巩固奴隶主国家的政权,强调等级制度。(形成了基本法则和程式,如正面律) 2)风格: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缺少变化,千年不变) 3)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来世的艺术”) 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 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 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感情表现; 5、雕像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效果。 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 3、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4、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国期(前2686-前2181):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在初期阶段。建筑(金字塔);雕塑(哈夫 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浮雕和壁画(《纳米尔石板》) 中王国时期(前2040-前1786):战乱频繁,美术成就不如古王国,主要建筑是庙宇(入口处两侧出现了方尖碑), 如门图普太普享殿,壁画逐渐流行。 背景:新王国时期(前1567-1085),经济空前繁荣,进入了埃及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建筑:建造了大量神殿、享殿、方尖碑等纪念性建筑(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享殿/卢克索神庙/卡纳尔克神庙) 雕刻:出现了真人大小的雕像和巨型雕像。刻画的重点由脸部扩大到对手、脚的表现,是埃赫纳顿时期的法老雕像也开始出现有表情、有个性的描写。《。《埃赫纳顿法老像》。《纳菲尔提提王后像》 壁画: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画。具有明显的世俗性。 原始美术 (距今250万- 3千年) 古代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美术 特点 雕刻 程式 浮雕壁画程式 新王国 时期 (前 1567- 前1085) 古 埃及 古代 美术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授课教师:普兰店市第二中学于强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 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

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外国美术史结构图

第一章 原始、古代艺术(创造的黎明)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建筑(距今6千-3千年):3个基本特征(磨制石器,,原始、养畜业 和手工业)陶器工艺——文明的曙光;巨石结构——精神支柱(英国南部威尔特郡“斯同亨治”石栏) 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前3500-前2000):建筑-神庙(乌卢克神庙);雕塑-男女神像(写实而夸张);绘画-《乌尔的旗标》;工艺美术-金牛头竖琴 巴比伦时期(前1900-前1600):汉漠拉比法典,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拘谨和严肃。 亚述时期(前1000-前612):建筑-宫殿(萨尔贡二世宫殿,人首牛身像);雕塑(《垂死的 母狮》) 新巴比伦时期(前612-前539):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巴比伦城是一座正方形的 城市。 1)作用:歌颂王权,巩固奴隶主国家的政权,强调等级制度。(形成了基本法则和程 式,如正面律) 2)风格: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缺 少变化,千年不变) 3)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来世的艺术”) 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 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 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感情表现; 5、雕像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效 果。 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 面; 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 3、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4、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 白; (距今3古代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美术 特点 雕刻 程式 浮雕壁画程式 古 埃及 古代 美术 中石器时代

国外美术鉴赏黄嘉羽

国外美术鉴赏 黄嘉羽 2009110161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的学会了怎么样去欣赏国外美术。掌握了比较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我自己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于美术欣赏的方法,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又有时代、地域、价值取向、艺术形象等等差异。要说有什么方法吗?的确很难一概而论。但是,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因此它也就必然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又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欣赏实践与理解、思考的过程式中,才能真正理解到美术欣赏的真谛。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它要求人们用眼睛去欣赏。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首先总是会被画面上的内容、情景、形象、色彩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东西所吸引。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颇有相似之处。画家在写生时,对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作品时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由于最初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然而,直观感受是因人而异的,由于观赏者的水平不同而存在高、低的差别。重视直观感受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也就是是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审美术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对于那些我们所说的“看不懂”的东西,事实上你也许有点意会却难以述说。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仅凭个人的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以上升到“欣赏”的境界。 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就欣赏某一幅具体作品而言,最初的直观感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感觉而已,属于欣赏的初级阶段,还有待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采用分析的方法。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感觉、联想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深入形象的内涵,从一般的观赏升华为纯正的审美活动。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总之,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和重视全面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在美术创作中,画家通过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是用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在美术界欣赏中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美术欣赏包含量着观赏者从对作品形象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经过自己的联想、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多少年后,作品的题目、目内容和故事可能被遗忘了,但画面形象却不易忘却。这就是说,在美术欣赏中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最终仍需回到对艺术形象的感觉上去——经过理解后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的感觉。这也是在美术欣赏中,还要运用综合的方法,既不能满足于最初的直观感受,也不能停留在理性的分析上,而是要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是《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是一尊很小的高仅11厘米的女性裸体雕像,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时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这尊女性裸体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却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作为时代产物的20世纪西方美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19世纪末即已开始流行的“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20世纪西方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现代艺术中存在的距离:艺术和自然形象的距离。20世纪的主要现代艺术流派,其实都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探讨中,西方兴起的主流美术思潮和流派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一20世纪西方美术的主流——抽象抽象绘画不是一个画派、一种风格或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思潮,一场扩展以至改变人们视觉经验和绘画观念,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绘画革命。抽象艺术作为20世纪西方美术中的主流,发轫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盛极于20世纪40年代,继而蓬勃开来,征服了欧洲和整个西方世界。抽象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它是在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强烈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和自由;高度物质文明造成的高速度。 二十世纪突破了客观自然形对于艺术的严格约束,把对自然的模拟演化成了依据个体的精神需要进行主观的改造。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精神感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中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遵从自然的原貌,但他们服从于真实的视觉感受和内在精神需求。

经过改造之后的形与自然中的原生状态不同,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个体的艺术家改造形的审美意趣的差异。与传统绘画其实很多还是走在同一个方向上,这个方向仍然是艺术语言的审美追求,之所以产生视觉面貌的差异,是因为在自然和自我的天平上有所偏重,他们有表现的理想,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并没有放弃语言的审美组织。 二十世纪的艺术形式真是很多,艺术的涓涓细流已汇成沧海,没有主流,只感觉到令人眼花缭乱和不断的变化,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艺术观念。二十世纪离我们太近了,我们还不能看清它,只能略作分析。

外国美术史结构图-1

第一章 原始、古代艺术(创造的黎明) 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250万- 1万年),打制石器为标志,洞窟壁画-狩猎者的艺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拉斯科洞窟)?母神雕像-生命的拜物(维也纳的《威伦多夫的维纳斯》);石骨装饰——工艺的萌芽。 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距今1万5千-8千年):北欧的岩画;南欧西班牙拉文特岩画。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建筑(距今6千-3千年):3个基本特征(磨制石器,陶器,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 陶器工艺——文明的曙光;巨石结构——精神支柱(英国南部威尔特郡“斯同亨治”石栏) 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前3500-前2000):建筑-神庙(乌卢克神庙);雕塑-男女神像(写实而夸张);绘画-《乌尔的旗标》;工艺美术-金牛头竖琴? 巴比伦时期(前1900-前1600):汉漠拉比法典,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拘谨和严肃。 亚述时期(前1000-前612):建筑-宫殿(萨尔贡二世宫殿,人首牛身像);雕塑(《垂死的母狮》) 新巴比伦时期(前612-前539):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巴比伦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 1)作用:歌颂王权,巩固奴隶主国家的政权,强调等级制度。(形成了基本法则和程式,如正面律) 2)风格: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缺少变化,千年不变) 3)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来世的艺术”) 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 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 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感情表现; 5、雕像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效果。 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 3、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4、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国期(前2686-前2181):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在初期阶段。建筑(金字塔);雕塑(哈夫 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浮雕和壁画(《纳米尔石板》) 中王国时期(前2040-前1786):战乱频繁,美术成就不如古王国,主要建筑是庙宇(入口处两侧出现了方尖碑), 如门图普太普享殿,壁画逐渐流行。 背景:新王国时期(前1567-1085),经济空前繁荣,进入了埃及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建筑:建造了大量神殿、享殿、方尖碑等纪念性建筑(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享殿/卢克索神庙/卡纳尔克神庙) 雕刻:出现了真人大小的雕像和巨型雕像。刻画的重点由脸部扩大到对手、脚的表现,是埃赫纳顿时期的法老雕像也开始出现有表情、有个性的描写。《。《埃赫纳顿法老像》。《纳菲尔提提王后像》 壁画: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画。具有明显的世俗性。 原始美术 (距今250万- 3千年) 古代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美术 特点 雕刻 程式 浮雕壁画程式 新王国 时期 (前 1567- 前1085) 古 埃及 古代 美术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 构图应该以表现主题思想为核心,是作者思想感性和艺术表现形

式的统一,是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由于艺术家的风格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多样性,所以每幅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对角线、辐射线、十字架、S形、V形、三角形、螺旋线、圆形等。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常需要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视觉功能,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根据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要求,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这一选择应取决于作品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 下面我选择些许画作,做简单分析: 《格日尼卡》——毕加索 毕加索1937年创作完成的《格日尼卡》,是其最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乍一看去,画面显得有些杂乱,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画面中女人、骏马、公牛、孩子等形象的安排,都是画家精心构思的。画家将画面中光线较亮的图案相互交叠,正好形成中间的等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线,恰好将这幅长条形的画面分割成两个方形。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中一个个经过夸张变形又充满动感的形象,在杂乱中表现的统一有序。同时在众多的形象中,画家又很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造成向两边展开的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

两个外国美术流派教案

两个外国美术流派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认知新古典主义花牌和印象主义画派的基本风格特点,理解他们在造型、用色、用笔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比较,达到能对两种绘画风格进行评述,并表达自己见解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进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了解的兴趣,激发懂得艺术、乐于学习艺术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新古典主义画派与印象主义画派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自主描述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教材中《布罗格利公主像》和马奈的《吹笛少年》,仔细观察二者的区别。 提问你所看到的两幅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归纳:《布罗格利公主像》造型精细,色彩和谐,《吹笛少年》造型具有适度的“写意性”,色彩关系比较响亮。 二、讲授新课 指出两幅画所代表的画派——新古典主义画派与印象主义画派,并说明本课重点:了解两个流派的基本风格和特点,及其之间的差异。 引入“新古典主义”的概念——力求恢复古典美术的传统,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 展示作品,分析作品在造型、色彩、构图、主题上分别有哪些共通之处。 造型方面: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其画风庄严、单纯、理性。 色彩方面:较为优雅。 构图方面:强调完整性。 主题方面:多选择重大历史或社会题材。 展示法国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引导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讨论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题材。 在学生汇报陈述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讲解莫奈的作品。再通过其他若干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作品。如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莫奈的《莫奈夫人和儿子》等,讲解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风格-----倡导直接在自然中进行创作,捕捉阳光下万物灿烂的色彩。画家们已完全摆脱了宗教、神话题材对美术的束缚,使画面变得异常明亮,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教师根据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提示,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两个画派各自的艺术特色。请学生说一说,哪个画派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复习和强化本科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在课下进行探讨的热情。 课后反思:

外国美术史结构图-4

第四章 17、18世纪的欧洲艺术(从天国到凡尘) 以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天主教国家 巴洛克艺术 以法国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国家 古典主义 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 现实主义 三个流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承文艺复兴传统,并开辟了一个新时代。16世纪末17世纪初产生了三个流派,学院派美术、巴洛克艺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艺术。学院派美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影响了洛可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卡拉瓦乔的艺术影响了欧洲各国显示主义,还对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有影响。 两股力量:流派竞争激烈,艺术家队伍分化,分为两股力量,倾向上层社会(学院派和巴洛克),倾向于下层平民(卡拉瓦乔)。 三派竞争:北部现实主义力量较强,卡拉瓦乔把现实主义带到罗马;博洛尼亚是学院派的发祥地,卡拉奇把学院派带到罗马;后 来巴洛克艺术在罗马发展,罗马成为三派中心。竞争结果是巴洛克占上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起源于意大利,却最终在法国扎根。卡拉瓦乔的艺术也未能在罗马站住脚。18世纪,巴洛克巴洛克走向衰落,意大利在欧洲舞台失去主角地位。 博洛尼亚学院: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创始人是卡拉奇兄弟。产生原因:继承先辈经验,培养新人;引正路,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影响。强调绘画的最高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柯罗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学院派艺术从一开始就有折衷主义色彩;强调法则、保守、缺乏创新;技法上重素描轻色彩。 卡拉奇三兄弟兄弟:阿尼巴·卡拉奇,罗马法尔内塞宫天顶画《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是一幅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景画,“英雄式的风景画”;他也画过一些表现生活题材的作品《吃大豆的人》、《肉店》。 其他学院派画家:格·列尼,《曙光女神》,架上《欧罗巴被劫》、《圣母的少年时代》等。圭尔奇诺,学院派中最具豪放特色的画家,罗马鲁多维西俱乐部天顶画《曙光女神》。多明尼基诺、乔凡尼·朗弗朗。 卡拉瓦乔:宗教题材世俗化,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他是一位革新者和叛逆者,其艺术充满了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直率的描绘出了人类情感的微妙复杂的一面。强调描摹现实,无论美丑,他在继承了文艺复兴传统笔法严谨、色彩沉着的基础上,更在光线明暗的运用上自有心得。早期作品《抱水果篮的孩子》、《酒神巴库斯》、《逃往埃及途中》、《弹曼陀铃的姑娘》、《女卜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约1590年,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祭坛画《基督下葬》、《圣母之死》等;《多疑的多玛》、《参拜圣地人的圣母》。 其追随者:欧·真蒂莱斯琪(《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和他的女儿阿·真蒂莱斯琪《朱迪丝与荷罗粉丝》;列·斯巴达《圣彼得受难图》;巴·曼夫列迪;卡洛·萨拉塞尼。 地方画派中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17世纪热那亚画派的别·斯特劳兹《老风流》、《托维特的痊愈》;曼图亚画派的多·菲 奇《演员肖像》、《手持歌利亚头的大卫》;那不勒斯画派的萨·洛萨《男子肖像》;威尼斯画派的约翰·里斯;佛罗伦萨画派的马·劳塞里;罗马画派的卡洛·马拉提等。 巴洛克(Baroque ):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有堕落瓦解的含义,后来才有较公正的评价。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盛期17世纪,18世纪除北、中欧外衰落。这个术语首先用于建筑,发源于意大利,被教会利用,为教会服务。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相区别。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克服了16世纪后期样式主义的消极倾向。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美术流派,使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豪华-宗教特色+享乐主义特色;浪漫主义-强调幻想与幻觉;富有激情性-反映内心世界;运动感-重视节奏变化和画面空间感;综合性-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综合,建筑与环境的综合;浓重的宗教色彩。 贝尼尼:雕刻《大卫》、《普鲁东抢劫珀尔塞福涅》、《阿波罗和达芙娜》,1623年进入教廷为教廷服务,建筑与雕刻结 合的青铜华盖,雕刻顶峰是1645-1647年间为卡尔纳罗礼拜堂作的圣德列萨祭坛,“四河”喷水池、《特列同喷水池》。1656-1667年间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及柱廊,他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圣·阿尔·克维里纳列教堂(1658-1670)。 巴洛克建筑:弗·波罗米尼,建筑好像是不平静心灵的体现,给人一种虚幻莫测的感觉,圣卡罗教堂等。 巴洛克绘画:科托纳《巴贝里尼的胜利》天顶画;卓尔丹纳《抢劫萨宾妇女》、《乌尔刚的铁匠铺》、《阿玛戎妇女》;高里《耶稣名字的崇拜》;波佐《圣依纳爵的礼赞》等。巴洛克风格的天顶画大都具有神秘幻觉的特点,宣扬宗教把人的目光引向遥远的天国。 17 世纪 学院 派 17、 18世 纪的 意大 利 三种国家 三种制度 三种艺术 卡拉 瓦乔 与 地方 画派 巴洛 克美 术的形成 与发 展

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1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史前雕刻最着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 这些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最早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创作的原始人来说,其主要价值却并不在其审美属性而在其实用功利属性上。

外国美术史经典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

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外国美术史结构图-5

第五章 19世纪的欧美艺术(变革与传统) 背景: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女性的肉感变为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罗马为借鉴,加上 庞贝古城的出土迅速激起了崇尚古典主义艺术的热潮。大卫的三幅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卫:舍弃了巴洛克的错觉空间效果,在作品中注入激情和纪念碑似的永恒,追求技巧与画面形式的完美,使内容和形式 融洽的合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关怀,三幅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网球馆的宣誓》描绘第三等级代表宣布不制定宪法绝不罢休的事件,《马拉之死》、《加冕式》、《蕾卡米埃夫人》,晚年《萨宾妇女》、《利奥尼塔斯》。 其他新古典主义画家:都是大卫的杰出弟子。热拉尔,肖像画《画家伊萨贝与其女》。维涅·勒布仑夫人,专为王后写像,《母女图》。吉洛德,《安底米翁的睡眠》、《大洪水》等。普吕东,被誉为质朴幽雅典范,《正义与复仇女神追赶凶手》、《劫走普赛克》、《约瑟芬在马尔海松》。格罗,《雅法城的黑疫病人》以闷热的清真寺为背景; 《埃罗战役》。 安格尔:大卫的杰出弟子。典雅精美,自始至终追求理想的美、使用具有生命力的线,《大宫女》、《泉》、《土耳其浴 室》;素描《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斯特马蒂一家》;油画肖像《利维耶尔小姐》、《贝尔丹先生》。 背景:1814年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24年德拉克洛瓦在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沙龙展出了《希阿岛的屠杀》, 代表了这种新绘画思潮的盛期的到来。它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理性与类型化,而强调情感、个性和具体化;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规范而重视情绪的自由描绘;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素描与线条,而提倡色彩和块面;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平面性,而主张光与色的对比。总之浪漫主义是一种富于想象、激情的艺术风格。 籍里柯:与马紧密相连。他的作品气势宏大,用笔大胆,动态极富激情,对颤动的曲线和绘画性主体极为敏感,更可贵的是画面总凝结着时代感情。他结束了文艺复兴以来延续的对视觉真实地再现,使艺术个性化得以发展,艺术自身的价值升至主导地位,虽然现实是艺术的参考,但艺术意义要大于现实意义,《埃普松赛马》、《骑兵军官在冲锋》、《受 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1816年)。 古典与浪漫之争:1824年划时代的一年,古典与浪漫之争的代表由吉洛德和借里柯变为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 的《希阿岛的屠杀》更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德拉克洛瓦:他的作品强调激烈的运动旋律,饱满热烈的色彩。《希阿岛的屠杀》标志着绘画意识和色彩的觉醒,是对以 往绘画观念的彻底抛弃,企图让色彩本身说话。他对色彩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其色彩间的补色关系与光线的运用,证明了色彩能够独立造型。在绘画观念上产生了一次革命,对后来的印象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系列的探索使他走到了现代艺术的边缘《但丁之舟》、《萨达纳巴尔之死》、《自由引导人民》、代表浪漫派色彩成就的《阿尔及利亚女人》、《雅各与天使搏斗》。 背景:1848年-1870年期间是现实主义盛行的时期。它指那种“如实”描绘现实可触世界的艺术形式,有时又称为“写实 主义”。它反对浪漫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必须担当起社会职责。现实主义画家具有求新的要求和直接观察自然的兴趣,热爱即刻可及的现实。 库尔贝:在1855年送交世界美展的11件作品中,《奥尔南的葬礼》、《画室——我的10年生活》落选,于是他撤回全 部作品自租场地举行《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展》,并宣布:“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的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塞纳河畔少女》、《石工》、《艾特尔塔悬崖雨后》、《鹿之小憩》等。 巴比松画派:19世纪30-70年代,巴黎近郊的一个叫巴比松的地方(枫丹白露入口),一时间成为画家的圣地。美丽的风景和村落吸引了众多的画家到此处写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严密的团体组织。 卢梭:沉郁浑穆,尤擅描绘树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泽的深邃,《森林出口》、《阳光下的橡树》、《橡树林》等,空气感和光的探索,对同一景致在不同时刻的气氛变化,为印象派的出现开辟道路。 杜比尼:对印象派影响最大的是外光派巨子杜比尼,《春天》、《六月的原野》,《维埃尔威尔的黄昏》、《瓦茨河上的落日》、《奥伯特沃兹的水闸》,被誉为“画水的贝多芬”。 迪普雷:喜用厚稠颜色,把光积聚在画面的中心,电闪雷鸣、暴雨乍收时的树林是他最擅长的题材。 迪阿兹:晦明变幻的沼泽树丛。特洛容,逆光表现林中归来的牧群,《牛栏》、《牛群》。 柯罗:抒情诗一般,《蒙特之桥》、《蒙特芳丹的回忆》等。 米勒: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簸谷者》(1848)、《扶锄者》、《拾穗者》、《牧羊女》、《晚钟》。 杜米埃:反映城市生活的巨匠,漫画《高康大》、《1834年4月15日的特朗斯诺南街》、《立法肚子》等,油画《三等 车厢》、《唐·吉珂德》等。艺术爱好者是杜米埃最喜爱的主题之一。 背景: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画家眼 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摒弃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画家试图使绘画摆脱文学的影响,更多注意绘画语言本身。印象主义内部存在以德加和以莫奈为代表的两种类型画家群。 古典主义 19世纪的 法国 美术 浪漫 主义批判 现实 主义 巴比 松 画派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1445~1510),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原名亚历山大·代·菲利普,波提切利是他的艺名。他的宗教画人文主义思想明显,充满世俗精神,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绘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名称:《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 年 尺寸:172.5 ×278.5cm 类别:布面蛋彩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叫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并且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美的象征。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他以特有的清冷、大胆的笔触,赋予了维纳斯一种空灵、出尘的诗意美。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画面的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身着华丽服装的时辰女神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的身上。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她的皮肤光洁剔透,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美丽的面庞略显出某种淡淡的迷惘。尤其是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一种脉脉的忧郁和哀怨,反映出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维纳斯的脖子和双手显得长了一些,但是这更增加了她的优雅和风韵。 因为没有受到庄严的宗教气氛的约束,所以这幅画显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虚幻、飘逸、恬静优美、不落俗套。画家秀逸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波提切利通过自己神奇的画笔把画中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和衣褶的卷曲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线条大师。 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是通过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通过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并且极适合装饰之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外国美术史结构图6

第六章 20世纪美术(1900-1945,疯狂的缪斯) 1913年2月17日,军火库展览,美国首次介绍欧洲现代艺术的展览。现代主义占主流,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 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重视个人人格、尊重个人创造性和主体性格的“主体论”得到更大张扬。 两种倾向—重视理性精神和注重感情表现。后印象主义塞尚(重视理性)和凡高(强调情感)成为现代艺术两种趋势的先驱。 简介: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上,以马蒂斯为首的青年艺术家展出自己的油画作品,被批评家路易·沃塞尔戏谑的称之为“野兽”,从而得名。是一个很松散的群体。注重发挥纯色的作用,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实际上属于泛表现主义的范畴。 马蒂斯:驱使他迈向革新之路的是后印象主义塞尚、高更、凡高和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等人的作品。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非洲土著雕刻+近东阿拉伯艺术。20世纪初画风追求原始格调,富有幻想意味,用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型,用纯粹的色域组织画面,使画面充满律动感。画面上特有阿拉伯饰纹,色彩绚烂,线条流动,很有装饰性。早期代表 作有《戴帽子的妇人》、《奢华·宁静和愉悦》、《华丽》、《舞蹈》、《音乐》。马蒂斯把绘画比作“安乐椅”供人消遣和赏心悦目,他说他“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和谐,纯粹而宁静的艺术”。30年代以后“野”气有所收敛。 其他画家:有些画家并未一直坚持1905年前后的画风,如德安、弗拉芒克、杜菲、卢奥、荷兰的唐元等。 简介: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立体主义活跃期是1907-1914年。 分期:毕加索1907年的《亚维农少女》被认为是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1912年之前被称为“分析的立体主义”;1912-1914年被称作“综合的立体主义”。 毕加索:“蓝色时期”(1900-1903)和“粉红色时期”(1903-1905),内心苦闷和忧郁。《弹曼陀铃的少女》、《卡恩 弗勒像》是分析立体主义的代表作。1912-1914综合立体主义。1915年,转向新古典主义,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20年代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三个舞蹈的人》。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连续性 的版画《佛朗哥的梦幻与宣言》、以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为题材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等。 布拉克:1907末脱离野兽主义而迷恋立体主义后,一直忠于立体主义体系,画风稳定。立体主义衰退后,参加“黄金分割社”展览。野兽时期《埃斯塔克码头》、立体主义作品《埃斯塔克之屋》、《有小提琴和水壶的静物》、《葡萄牙人》。 其他画家:此外还有格里斯、莱热(《玩牌者》)等人。 简介:1909年,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受到尼采、柏格森哲学思想影响,强调同旧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追求内容和形式全面革新,认为文学艺术的使命应该是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反映新现实和以此为基础的新价值观念;把爱情、幸福、美德传统主题排斥于外,赞美工商业都市动乱的生活“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识的冲动,甚至颂扬战争、暴力和恐怖。 活动:1910年2月11日,卡拉、博乔尼、巴拉等在米兰签署《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呼吁画家们发展未来主义风格,同 年4月,发表《未来主义绘画的技法宣言》。首次未来主义展于1912年2月在巴黎举行,之后又进行过两次未来主义的展览。未来主义从其发端日起,就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还运用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手法。 巴拉:《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在阳台上奔跑的小女孩》、雕塑《空间中连续的形》 简介:反对机械地摹仿客观现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重视的描绘现实的悖逆,造型追求强烈对比,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 蒙克:挪威画家,早期油画《病孩》、《在灵床旁》、《母亲之死》,90年代起转向更具表现主义的画风,《呐喊》、《青春期》,“生命”组画。揭示同时代人隐蔽的心灵,表现人们内心的痛苦与欢乐。多表现疾病、死亡、性爱等主题。 桥社:德国表现主义社团,在德累斯顿,成员有基希纳、黑克尔等,形式上追求平面感和注意线的表现力,1913年分裂。 青骑士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从慕尼黑新美术家协会分裂出来,成员有康定斯基、马尔克、马可等。一战后中止活动。德国表现主义美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据点是柏林《狂飙》杂志和同名画廊。 康定斯基: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论具体艺术》、《点、线、面》。强调绘画的自律性;强 调色彩和形的独立表现价值;主张画家用心灵体验和创造,通过非具象的形式传达世界内在的声音。 马尔克:描绘动物(马)时寻求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艺术还含有象征性,并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保罗﹒克利: 新客观社:出现于1923年,是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的美术社团,严格的说它不是真正的艺术组织,而是展览会名称。 欧洲其他国家:北欧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年风格,在绘画和实用工艺美术领域流行,注重艺术装饰性。在奥地利产生的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克利姆特把写诗的古典艺术的造型和构图与工艺美术的装饰性色彩和线条结合起来,在绘画领域内创造了一种含有怪诞和幻想意味的风格。 背景 野兽 主义 立体主义 表现 主义 未来主义 二战 前 西方 现代 美术 思潮 流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