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文化与夏王朝 邹衡

夏文化与夏王朝 邹衡

夏文化与夏王朝  邹衡
夏文化与夏王朝  邹衡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夏文化与夏王朝》,我先在下面分四个题来讲,第一个就是名词的解释,首先是夏文化,夏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考古学文化,这是一个解释,名词解释。下面又念到另外一个名词解释了,就是考古学文化,这个也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考古学文化?就是考古学文化是在一定的实践和一定范围的,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遗址或目的。这又是一个名词解释。第三个解释就是夏王朝,这个大家不用解释,可能大家也不知道。夏王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简称为夏朝,这个名词解释就完了,就这么几个名词解释。

第二个题就是讲这个中国文明史的开始。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所谓是文明古国了,现在这个问题就来了,那么你既然是世界上早的文明古国,那么中国的文明史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问题是学术界共同讨论的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所谓学术界就不光是历史学,包括考古学也在内。还有甚至于包括文学、哲学,都包括在里面,是共同讨论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夏朝已经成为大家所公认的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最早的朝代,就是第一个朝代。

西汉时候的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大家都知道,这个上面可能都有。司马迁他的有名的著作《史记》,它就是记载的(历史)就是从夏朝开始的。他也认为夏朝是第一个朝代。朝代的建立,那就是说夏朝以前没有朝代了,朝代的建立那就有了国家,说我们中国就有了国家,在这个有国家就没有国家。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国家。有了国家就有了文字的记载,就有了文字的记载。这样自然就是文明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那就是从夏朝开始的。但是关于夏朝的起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又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还有这种情况,夏朝究竟存不存在,中国究竟有没有个夏朝还有争论,特别是外国的学者,特别是欧洲的学者,他很怀疑中国有个夏朝。所以这就是个很重大的学术问题,是世界上的问题不光是中国的。中国既然是世界闻名古国,它就影响了全世界。甚至他怀疑夏朝的存在。

在上一个世纪初,二十世纪初,中国曾经流行过一种所谓怀疑古学派,流行一种疑古学派,就是怀疑古代,我这个上面也有,疑古学派,他们把中国的一批古书,一批古书考订为伪书,是假的。中国最早期古书是假书,所谓假书就是比较晚的。它冒充早的。从而就对中国最早的古史,古代历史,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怀疑所以叫做疑古学派,它是个学派,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现在有的学者,提出来所谓走出疑古时代这么一个提法。走出疑古时代,我看,我个人意见我看实在没有这个必要。走出疑古时代这种提法本身我觉得也不见得就是十分科学的,也不见得十分科学的。

如果按照它这个提法走出疑古时代,那叫我们走道哪儿去呢?那无非再走到信古的时代了,刚才,信古这个上面有,要从疑古要走上信古了,这个信古可不可靠呢,很多都是不可靠的。就是我们原来用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走到一个不可靠的情况,我觉得这样提出来是不太科学的,而现在真正要整理出中国的古代史,没法解决的问题,古代文献就没法解决,它已经走到绝路了。因为这个都是几千年来研究的,已经都没法再研究了。肯定得不出什么好的结论,现在所依靠的,你真正要整理中国的古代商古史,现在只有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依靠考古学。

所以这样就说明考古学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为什么考古学的地位非常高呢?就是因为考古学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它不是凭这个脑子你随便想出来的,它是个科学的东西,所以真正要恢复中国古代史,恐怕只有用考古学了,用考古学才能恢复。何况绝大多数的疑古派学者,

并没有彻底地否定夏朝的存在。当然他有些说过头的地方,但是他也没有彻底地说中国没有一个夏朝。他也没有说出这种话。特别是因为这些疑古派学者一直到解放以后,还活着的、还存在的,这些疑古派学者到最后他干脆直接地提出来夏朝的存在。他是肯定夏朝的存在,并不是把夏朝都否定掉了。

现在之所以否定夏朝,那主要是外国人,我在1990年曾经在美国洛杉矶参加一次会议,全世界的会议。否定的多半是欧洲人、美洲人,多半是这些人,因为他从来不相信中国的历史。他要贬抑中国的历史,日本人站在中间不表态,而有中国血统的或中国人的颜色的这种人,黄种人,无论他住在美国,是美籍华人也好,无论是香港(人)也好,那个时候香港还没有收复,香港人也好,无论是新加坡(人)也好,无论是台湾(人)也好,不论是哪个地方的中国人,只要是中国人一致赞成夏朝的存在。

第三个问题就是夏文化的研讨。它怎么研究的,夏文化的研讨,上一个世纪中国兴起了考古学,这个最早的考古学者跟清华大学很有关系的,大家都可能知道叫做李济,他就在清华大学教书,当时。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从它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特点,每一个国家的考古学都有它的特点,中国的考古学有明显的特点,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史,非常明确。夏文化问题这个问题呀,就是在考古学上提出来的,在历史学界和文献学界都提不出来这个问题,他没法提。只有从考古学上提出来,夏文化的问题。夏文化研讨已经很多年了,夏文化研讨的历程是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考古学发展越深入,夏文化研究就越好,是这样的。

但是在十九世纪末叶,就是在清朝了,在河南省的殷墟,河南省的殷墟发现了甲骨文,大家知道有一甲骨文,在河南省殷墟发现甲骨文。为这个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因此而开辟了研究商史新的研究领域。新开辟一个领域了,因为甲骨文的发现,这个新的领域。尤其是王国维,这个王国维也跟清华大学有直接关系的。他原来就是清华大学的,尤其是王国维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更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个王国维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学者,那是很伟大的一个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的途径。

王国维他把出土的甲骨经文,这是通过考古的在地下挖出来的,甲骨经文和古代文献密切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相互印证的效果。这是王国维的功劳,他更具体的功劳还不仅于此。因为在甲骨文中,法连众多的很多的商代的帝王的名字,甲骨文中有商朝帝王的名字。根据甲骨文发现帝王的名字,如果排列起来,它的世系,世系就是谁是父亲、谁是儿子、谁是孙子,就这么祖孙多少代,依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结果同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殷本纪》,《史记·殷本纪》基本上能够符合了、基本上一致了。这就是王国维最重大的一个发现。他的学术地位最重要的就在这儿。

从考古的材料和古代的文献完全能够对合起来了,这个是不简单的。由此就证明了甲骨文就是商代直接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因为甲骨文出来以后,很多学者研究这究竟是什么字,是什么朝代的都搞不清楚的。尽管有的人猜,可能是从商代差不多,但是不敢肯定啊,没有做出一个很具体的结论吗,结果王国维就根据帝王的名字就排列,肯定地说这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商代的,它的时代确定了。这就证明了甲骨文本身就是商代的,一直保存到现在的它的文字的记录。这是王国维的一个很大的结论,同时反过来也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因为它两个都对起来了,甲骨文可靠,那么《史记·殷本纪》也可靠。这是绝对的

证明这是根本推不翻的。所以这是王国维最大的功劳。

这个功劳非同小可,把中国的历史就往前推了,原来都怀疑的都搞不清楚的,现在完全可以搞得清楚了。既然《史记》的《殷本纪》讲的商朝的事情完全可靠,刚才王国维的这个完全可靠,我们现在要进一步地问,《史记》不只(有)《殷本纪》,还有《夏本纪》,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夏朝,夏王朝,还有《夏本纪》,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既然《殷本纪》可靠,那么《夏本纪》,司马迁所记的《夏本纪》也应该是可靠的,也应该是可靠的。至少它有很大的可靠的一部分。到1928年殷墟的发掘开始了,殷墟的发掘的考古发掘开始了,根据考古学的地层原理和同位出土的甲骨文,终于识别出其它的商代遗物如陶器、铜器等等。原来我们并不认识商朝的陶器是什么、商朝的铜器是什么,都不认识的。从宋朝以来就一直出土,一直到清朝,都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朝代的都不认识,就因为甲骨文的发现,它同一层位出的,所以这就把这一器物的特点找出来了,慢慢地研究出来了。

不仅仅知道这个其它的器物,而且发现了宫殿遗址,就是当时的王住的宫殿发现了。不仅仅宫殿,而且他死后的墓葬也发现了。就是王埋在什么地方,它是一个什么情况,这样子一来,它在当时的器物当时的宫殿、当时的墓葬都知道了,这样就整个的商文化就知道了。是这样总结出来的,这种工作都是考古学的成绩,都是考古学把它证明出来的。到了三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有的历史学家有的历史学家例如像翦伯赞、像范文澜,这都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这些都已经过世了、都已经死了。他们曾经提出来仰韶文化,那个上面有,仰韶文化或者是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直接这么论证就是夏文化。

他们这个论证当然很有意义的,在学术上很有意义的。但是他没有论证,他都没有论证,并且他讲的仰韶的年代和龙山的年代都同夏文化不相称。怎么不相称?它比夏文化还要早,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比夏文化还要早,就不是一回事情,所以虽然他们这样提出来了,所以作用并不是太大。学术界并没有一致公认,这是很长的时间,不是几年的时间,尽管他都是很有名的历史学家,但是没有得到证明,还是大家不会相信这个说法。

这也是因为中国考古学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早,有很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关于同夏文化有关系的问题,都来不及研究,因为中国考古学刚开始,刚开始没多少年,研究夏文化问题的条件还不成熟。刚才讲的这些历史学家,他是提前地提出这个结论了。考古学还没有研究到这个程度他就提出来了,当然就得不到大家的公认。到了五十年代解放以后了,到了五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同步地发展,发展得非常快。解放以后,从仰韶文化一直到殷墟文化,特别是通过郑州商城的发掘,特别通过郑州的发掘意义非常重大。最主要的意义,它把先商文化和早商文化和晚商文化统统连在一起了。最大的意义在这儿。

什么叫做先商文化?就是商汤(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商文化。什么叫早商文化?就是从商汤起义,一直到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为止,这是早商文化。什么叫做晚商文化?就是武丁开始,一直到商纣王(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就整个商朝的线索,都是非常清楚了,它们都连在一起了。就是中间不存在空白的情况,就是从先商、早商、晚商都连在一起了,中间没有空白。这样就为研究夏文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刚才讲以前的学者,因为没有这些条件,他研究的结果是不会被人公认的,现在有这些条件了,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了,情况就不同了。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徐旭生在河南省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是个什么文化呢?我刚

才讲的文化都是考古学的文化,刚才名词解释的时候我都讲了,二里头文化是介于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它们中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它是介于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中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考古学界,我们中国考古学界经过了四十多年的研究,四十多年的研究,后面二十多年,四十年中间的后面二十年,并且非常地激烈互相地争论,那是很有名的了,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呢?大概有四百多篇。那非常激烈,争论得非常激烈的,最后终于1997年就是前几年了。在九七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河南省偃师县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夏商前期的年代学的商讨会。讨论它的年代,夏商前期的年代的商讨会,在这个会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个是很不简单的,争论了三四十年没有一个结果,忽然断代工程开全国性的这么一个会,大家一致赞成二里头文化1—4期就是夏文化。

第四个问题要进一步讲为什么二里头文化1—4期是夏文化?我现在也简单地分为四点来讲。第一点就是关于它的年代,这个年代就是牵扯到郑州商城,就是刚才提到郑州发现这个商城。郑州商城已被确证为商汤的首都,商汤的首都叫什么名字呢?叫做亳都。还有一个城就是偃师,偃师也发现一个商城,经过考订它应该是早商的,早商时候的离宫,正式首都在郑州。还有个离宫在偃师商城。这是在考古发现上很重大的发现,很了不得的发现,这两个地方,特别是郑州,而在地层上面,这两个城这是我们考古的专用名词。在地层上面,在地层上面层位方面,这两个城都晚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比这两个城都要早。所以二里头文化必然是早于商汤的时候,商汤,刚才这商汤的首都,它比这首都还要早,那当然就是到了夏朝了。因为商是接着夏朝来的,就到了夏朝这个年代了。

第二讲文化的分布。就是夏文化和商文化,它这个(分布)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它分布的情况不一样。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和山西省的西南部。主要当然还有其它的地方。与古代文献上所记载的关于夏人,就是夏朝的人,他们活动的范围是相合的。再就是先商文化。先商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和河南省的太行山的东边,就是挨着太行山,它是在太行山的东边和河北省的西南和河南省的北边,太行山的东边,主要在这个区域。看看它和夏文化分布得完全不一样,各在各一处。但是它的年代是相同的,很接近的,这就说明了什么呢?就是夏文化和商文化,它们是平行发展的,就得到这么个结论,得到这么一个规律。同时存在、同时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这是考古上一个很大的发现,也不是发现不了了。这主要是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这是从文化的分布来看。本来先商或夏它的年代是相同的,它分布的地域是不一样,恰好在考古上得到证明。

第三点证据,就是文化特征的不一样。我现在就讲这个二里头文化的最突出的酒器,就是喝酒的一种器物,叫做什么呢?叫做鸡彝。商文化最突出的酒器是什么呢?这叫做假(同音),这个字念jia(假),周朝的最主要的酒器呢,是这个破(同音),那也写的有是破(同音),是另外一种酒器。这个三个酒器把它区别出来,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根据文献的记载,根据什么记载呢?就是根据《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彝,殷以假(同音),周以黄目”。所谓“以”就是用和这个灌器,是一种饮酒的器物,究竟用什么器物?它这儿记载得非常清楚。三个朝代,夏商周不一样。恰好我们从考古的发现来看,正是如此,正是不一样,这就把夏商周区别开来了。所以这是文化特征中,我说抓住一个最主要的证据。既然鸡彝同夏文化连起来了,是一回事,这也就直接证明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这是古文献上面来的根据。这是第三个证据。

第四个证据就是国家的象征。我们知道夏朝的时候夏王朝的时候,既然是文明的开始,中国文明的开始,它就应该有了国家,那么你现在从考古上证明是不是有国家呢?这就个问题了。如果有国家,这当然又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了。这个当然在考古上面,国家这个东西是个比较抽象的,你怎么证明一个国家的存在呢?这个很不好证明的。但是我们考古学上面也有方法可以证明。怎么呢?在二里头遗址中间曾经发现一座大型的宫殿遗址,所谓宫殿遗址就是王住的那个遗址。那个住的地方这有多大的规模呢?它的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万平方米大概跟现在故宫的太和殿也差不了太多了。你想这在几千年以前,出现这么大的宫殿,你说它是不是国家的象征是什么?何况现在进一步考证,这个宫殿是什么?这个宫殿是宗庙,是宗庙,那上边写的宗庙。有这个宗庙的出现,直接证明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就是直接地证明了。因为这个宗庙,不仅是作为祭祀用的,而且作为行政的场所,就是一个官府衙门了,就是这个意思。有官府衙门,有这些那不是国家是什么?就直接证明国家的出现了。所以这同文献上记载的夏朝本来就是中国最早的国家,这就直接证明了,直接证明就是国家。

所以根据以上我讲的四点证明,夏文化应该是基本上解决了。这是争论了多少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别的办法根本没法解决,根据文献都没法解决。现在根据考古学就很自然的把它解决了。当然我是讲了一个最简单的,不过大家可以听出一个大概,当时既是青铜时代,刚才讲了它既是青铜时代,又是这个年代,夏朝年代又是这个年代,又是这样的文化特征,刚才讲的又是这样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出现了国家。在这个时候,你说这不是夏朝,它的证明比较全面了。那就是比多少连前的几十年前的这些历史学家所推断的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当时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就是说了一下,就这么说说而已,所以没人同意。现在我们这个不是说说而已,有这么多的硬的证据,所以夏文化的研究到现在达到一个高峰,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个就是说考古学起的作用没法估计的。

现在有些人对考古学不算太理解,以为考古学就是找点古器物什么的,卖卖古器物,以为是这个。这是一种误会。其实我们考古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研究中国的历史。跟研究中国问题其它的方法都试了,不行,没法解决。纬度考古学能够从另外一个方面能够彻底解决。

问:通过刚才先生所讲的,我们已经看到了,通过考古学的发现,并且根据《史记》里面那个《殷本纪》、《夏本纪》,我们已经证明了商朝和夏朝的存在,国家制度的建立,那我们现在可不可以推测《武帝本纪》里边所记载的尧舜时代,他们也已经建立了国家制度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到在尧的时候,已经设立了百官,而且尧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刑法。所以提到“五伏三流”什么,然后舜设行“天子赐赠”的时候,他通过向尧禀报,然后镇压了峒彤(同音)、关周、鲧这些持不同政见者。也可以说已经有了国家机器,因为从这种角度说,我们说尧舜时代是不是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了呢?谢谢。

答:这个问题前面我已经讲到这个问题,疑古派的问题就直接牵连到疑古派的问题。我说疑古派有这么大的功劳,周扬曾经讲说是一次革命,就是讲这个道理了。你刚才这个同学所讲的,举的这些情况,绝大部分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伪史、都是假史,如果我们要走出疑古时代,就走到这个道路上去了。那只能这样子。所以这正是不可靠的一部分,这个不可靠根据顾吉刚他们的分析,完全有把握的,完全有把握是不可靠。它都是根据以后的人物,那些想法加进去的,另外改造了写的。所以这个东西,我们研究历史的不能根据不可靠的东西来做出结论的。

所以我最后意见,我认为尧舜不是不能研究,也可以研究,恐怕是很难具体的研究了。同夏朝很大的不同,根本不同。究竟有没有个尧舜活动的地方,没有人能说清楚,我们刚才说夏朝分布的地域,讲得非常地清楚。尧舜是不是讲得清楚呢?我想没有任何人可以讲清楚,究竟尧舜在哪儿?谁知道?谁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在山西,还有人说不在山西。又说相差很远,有的说在山东,你说这怎么说呢?说不到一块,为什么呢?这些讲话我可以肯定说句都是假的,都是不可靠的,这正是顾吉刚的功劳、疑古派的功劳。

问:邹先生,我想问一下,商朝已经有确证的甲骨文证明它的文化的存在,那么对于夏朝我们已经能证实它的文化存在,那有没有相对等的文字呢?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比如说从青铜器上,有没有类似的符号能够传达文明的信息?因为它已经有王朝的话,王朝之间它那些行政的一些命令,包括我想有些其它的,它总是应该以文字的形式来传达的,上级对下级的统治。

答:这一个问题正是我们在考古上的一个缺陷。现在的工作还是做得很有限,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我不能做肯定的答复,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那要靠以后的工作了。不过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夏朝虽然有国家,它同商朝来比恐怕就没法比了。应该比它的层位,应该比商朝要低得多,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商朝的国家组织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全了,但是夏朝恐怕就很难达到这一点。它就是刚开始有国家,得有中国国家的起源码。

文明的起源刚开始,刚开始不一定面面俱到,不一定都弄得那么像商朝一样那么合适。商朝实际上也不行了,商朝如果同周朝比,那又差一块了。总而言之它的国家的发展是不断地发展的,越来越完善的,是这么一个。所谓尧舜那个时候是不是有国家,那就不好说了,没有证据,现在拿不出证据来。就是在文献上也拿不出证据,刚才这位同学也讲了,这些证据是不可靠的。我可以这样讲都不能用,不可靠的东西我们就不能用这个意思。至于讲文字,夏朝的文字据我个人的推测也许现在还没有发现,也不是说一点线索都没有。

现在有的上面,有的陶器上面,有的这个同文字非常接近的那个东西。现在已经发现不少了,就有点像甲骨文类似了,有这个问题。但是你要发现一大片的文字记录那不太可能的,商朝也没发现。它不过是发现一大堆的甲骨,甲骨非常多了,发现十多万篇了,但是你要成为一本书,还做不到这一点。包括甲骨文也做不到这一点。也许这本书恐怕是很难发现了,因为这距了几千年了,三千多年了,到夏朝已经四千年了,年限太长了,它不可能保存到现在。不过夏朝有文字,那我是存在这种、寄托于这种希望,可能能够将来发现更多的文字,很有可能。

问:我想问您的问题是,就是说现在考古学界有一个倾向是,就是拿到一个比如说挖掘了一个遗址以后,我们倾向于拿这一个遗址挖掘出来的东西,跟一些它允许我们能确定出它的年代来,或者说是不大确定,我们来跟这个它所对应的年代中的那些文献来印证它,这种方法是不是科学?比如说我们发现了一个遗址,这个遗址也许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现了很多重要的遗物。但是里边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比如说在山西,也许这一段地区有一段历史,是跟它的年代是一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拿这一段历史来跟它印证呢?而要如果这一段历史(是)假的话,那么这个遗址是不是(在)它(那里)所做的工作是没有用的?

答:不是,我这个要跟你解释一下,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子。考古学它是一门科学,首

先讲的是这一点,不是你随便说的。你要经过很多的研究,并且一个人还研究不了,根据很多人研究这个出来,找出什么东西呢?找出一种规律、一种规律,任何科学都在找出一个规律吗?它找出规律以后,在别人不懂考古学的人,你怎么知道这就是哪个时代哪个朝代的?你眼睛怎么这么厉害呀?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根据科学的研究。

为什么它是科学的?就是经过很细致的研究它的特点研究出来的,所以根据这个特点一看,谁看呢?考古工作者看,不是任何人都能看。考古工作者一看就知道什么的,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错误。它是这样,但是你要训练到有这个本领,现在北大有一个考古系,恐怕你念四年还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那是非常困难的,做研究生差不多了。研究生大概可以判断,可以马上判断一般的人判断不了的,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再谈二里头文化

再谈二里头文化 ——吉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立新 以往相关研究 王立新教授认为以往关于二里头文化来源的研究有三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是对文化来源的探索过于笼统,比如常有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稍具体点的也只是说二里头文化是由豫西龙山或王湾三期文化发展而来的。 其次是受文化单线演进模式的影响太深,总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一地的文化都应该是自古“一脉相承”的。 最后是只关心过程而不关心动因;比如大多数的研究只是从文化成分相似性的角度推测二里头文化来源于哪支文化,甚或怎样来的,而不回答为何会如此而来。 李伯谦先生在《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一文中曾经提出,二里头文化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之后形成的夏文化,主要根据就是二里头文化中有一组来自山东地区的文化因素(《文物》1986年第6期)。该文不仅分析了二里头类型的形成过程,而且首次系统阐释了该文化的形成动因,是颇具启发意义的认识。 而邹衡先生则对此表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二里头文化中所含东方因素,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在河南地区出现,并非直接来自山东龙山文化。近年禹县瓦店等遗址的发掘,证明邹衡先生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 那么,二里头文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王立新教授认为:探讨二里头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动因,首先要系统分析该文化分布区此前的考古学文化面貌。

随着新资料的层出不穷,人们不仅认识到过去所称的“河南龙山文化”实际包含了若干面貌不同、性质有别的考古学文化。就是以“王湾三期文化”统称的嵩山南北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在文化面貌上也是存在着南北差异的。有人将其分称为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有人则将其分称为“郑洛区”和“汝颖区”。 而王立新先生则赞成陈冰白先生的意见,认为分布于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与分布于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是性质不同的两支考古学文化。其间的差异并不是单个器类的有无,而主要表现在各器类在陶器群中所占的比重上。 比如在“王湾类型”中,第二期文化夹砂罐所占的比重为22.20%,夹砂鼎的比重则小于3%;而到了第三期文化,夹砂罐的比重则变为了31.68%,夹砂鼎则不存在了。在“煤山类型”中,夹砂罐所占的比例为13.70%,夹砂鼎则为22.50%。 在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群成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湾三期类型”和“煤山类型”不仅陶器群面貌存在鲜明差异,即使是在房址、窖穴的形式等方面也有重要差别。二者应分属与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 这样看来,二里头文化的主体陶器群就是由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和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相互整合而形成的。前述E群陶器中的多数器类也是在煤山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旧有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吸收了部分来自晋西南或关中地区的文化因素。 以往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砦期遗存的概念(指新密新砦遗址的第二期遗存),作为豫西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转变的过渡阶段。那么,何为新砦期遗存,为何会产生这类遗存,就是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绝大多数学者都将河南中西部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遗存视为二里头文化的主源,这显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确性。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都将嵩山南北的龙山时代晚期遗存不加区分的看作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因而,由龙山期向二里头文化的转变只能被看成是一种单线渐进式的

[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三个面向”是指 A.面向经济、面向政治、面向文化 B.面向科学、面向民族、面向大众 C.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面向教育、面向科学、面向文化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提高社会主义生活质量 4.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 A.特有功能 B.根本任务 C.首要任务 D.根本方向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为 A.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B.社会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C.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 A.重要内容 B.重要标志 C.重要基础 D.重要支持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8.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9.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A.物质文明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B.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 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

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 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二里头遗址位在伊、洛两河之间、洛阳平原的东部与文献记载是恰相符合的。《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帝孔甲于东阳贫山”的传说。《水经注》河水,于盟津今孟津后引其文, 又注之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东首阳山, 在二里头遗址之北, 相距约公里。《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夏本纪》正义“《尚书》云‘太康失邦, 兄弟五人须于洛呐。此即太康之居近洛也。”古本《竹书纪年》“后架伐眠山??而弃其元妃于洛。”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边上, 与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史记·吴起列传》,’夏果之君, 左河济, 右泰华, 伊胭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在此范围之内。《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攒曰“《汲泉古文》“太康居斟, 翼亦居之, 梁又居之。”二里头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周专题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深远,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价值观来自(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 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 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 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A、兼爱 B、以礼入法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 3、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4.“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 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 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5. 战国时“士”阶层日益壮大。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 仕派”、“义仕派”和“退隐派”。下列属于“劳作派”的人物是[() A.墨子B.韩非C.孟子D.庄子 6.“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 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 民和自我实现。”这体现的是() A.文艺复兴的人文追求 B.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 C.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 D.道家的自然达观理念 7、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 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 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下列选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②对历史人物和 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④研究 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 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 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 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博士生李福敏 中国文化的起源向来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三代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的;国家在此阶段形成,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古代史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是政府中的重要官员,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保管。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形成了中国文明的特色及中国史官文化,并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一、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建置与史官的地位 我国古代“史”即是史官。《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设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意。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右从中,又者右手,手持簿书也。”江永以中为簿书,与今人所说的案卷同义。吴大澈《说文古籀补》从古字形上“史”像手持简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一文认为“中”为盛算之器,算与简册本为一物,因为史之所执,因此盛算之“中”为记事简册。他的结论是“中”是盛算之器,“史”持书之人。这些都说明“史”是掌簿书、记事的人,所以,古代史官,就是最早的文书档案工作者,也是最早的知识分子。

我国史官建置是很早的,传说在黄帝时就有史官。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说:“盖史官之建置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这些论述说明史官的建置是很早的。至三代时,史官已有确证。夏代在考古学上虽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揭晓的迷,但二里头文化已经证实了夏代的存在。考古研究表明夏代已经是奴隶社会,国家已经形成,社会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活动空前复杂,于是文字、文书成为国家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史官成为必置的官职。据文献记载夏代已有了记事、掌管档案之官——太史令。而且在夏代的官吏中太史令是以谏桀无效而闻名于世的。《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又《淮南子·汜论训》云:“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可知夏代已有太史令的设置,其职能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可见其地位是由其职能决定的。 商代的史官,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列举的史官类官职有:尹、多尹、乍册、卜、多卜、工、多工、史、北史、卿史等。其中乍(作)册是主持册命的官员,卜为占卜的官员。“史、卿史、御史似皆主祭祀之事。”①他们不仅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的保管,而且掌管占卜、祭祀等职责,是神职人员。在商代的神权政治中自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礼记·表记》载孔子讲到商周三代的思想意识时说:“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的统治者标榜自己是神的化身,而且还与天上的最高神联系起来。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见商人认为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因此一切大政均要向神请示。史官,即是神职人员,也就是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他们负责占卜,又以占卜决策,形成文书,以指导政事。 至周代,史官的建置进一步完备,不仅周天子设有史官,而且各诸侯国也有史官。据《周官,礼记》记载周代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其中大史掌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2.下图这件著名的青铜文物的朝代和出处是() A. 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 B. 夏代偃师二里头 C. 商代安阳殷墟 D. 商代,广汉三星堆 3.下图是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对于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有效方法是() ①进一步研究考古资料②研究《史记》等文献 ③研究《资治通鉴》等文献④研究先秦故事传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4.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考古发掘就成为今天了解那段历史的最主要方式。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用于盛酒的青铜酒器,这说明() A.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技术 B. 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相当发达 C. 夏朝的农业耕作水平日趋成熟 D. 酒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饮品 5.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呈现出不同的埋葬方式,这说明死者生前( ) A. 社会地位存在贫富差异 B. 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C. 生活习俗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6.“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 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 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 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 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7.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是哪里?() A. 二里头 B. 半坡 C. 河姆渡 D. 北京故宫 8.在河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青铜器,主要有小型青铜器,但也有青铜礼器——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处于“公天下”时期 B. 进入“家天下”阶段 C. 确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D. 形成“内外服”制度 9.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10.195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论及古史辨运动和中国考古学创始之初的情形时说:“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这段材料强调在远古史的研究中应重视( ) A. 历史传说 B. 文献资料 C. 史学探索 D. 考古发掘 11.可以从中判断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的有( ) ①墓葬的形制②墓葬的朝向③随葬品的数量④随葬品的种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夏朝的都城据说是阳城,但是阳城在哪里,没有定论;商朝的都城最初也是搬来搬去的,后来商王盘庚将它稳定下来,都城在() A. 二里头 B. 殷 C. 朝歌 D. 商 13.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内容。增强学生提高自身和全民族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和文化体制改革趋势的认识。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难点;文化体制改革。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指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哲学等方面。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五大报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科学性等。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迟滞和落后会严重影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它的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党和全体人民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意志、协调的步伐和高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有千百万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并能不断创造发明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这样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提供。 3.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

4.3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知识目标 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能力目标 . 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教学难点 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内容。先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从未有过中断。从我们的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到“骄傲”的历史——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而兴盛于黄帝,接下来便是尧舜禹、夏商周,三皇五帝、三坟五典。如果再向前追溯,还有燧人氏(暗示已会使用钻燧取火)、有巢氏(暗示人们在树上结庐而居),这是多么遥远的历史,这似乎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但是,这一切,只是被限定在了古史的“传说时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走向繁荣的时期,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古希腊、古埃及等几大文明的历史,在西方学者一百多年努力下,研究成果显著,古史年代历历在目。古埃及的年代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如要加上传说时代,还要延续更长。转回身再看看我们的历史:我国古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对中国古代就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年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如此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文明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时间尺度。另一方面,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民族的自尊心有影响。我们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究竟怎么样?这不是凭着我们的爱国热情所能解释的,而是需要科学的论证,我们要很审慎地进行科学研究。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步科学化,制定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

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西北大学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特征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变现在一组富有特征的陶器上。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四期。 与夏的关系:⑴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这在考古地层上有证据;⑵从地城上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其中以豫西、晋南为中心;⑶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冶铸业,进入到青铜时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对于二里头文化中最重要的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当属夏都斟鄩故址。 2、列举商代主要城址及其布局 ⑴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小城面积约80万㎡,大城面积约200万㎡。城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城内有4初夯土建筑基址(南三北一),穿城门的大道、沿城墙内外侧的顺城路、通往各主体建筑的道路网,宫城内池苑与城外相通的给排水系统、大型建筑相配套的排水道、简易排水浅沟。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民区。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证明那一带应有铸铜作坊遗址。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⑵郑州商城:平面近长方形,L:6960m。内外城墙均夯筑,墙体有“主城墙”与“护城坡”之分;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是商的宫殿区;有金水河、熊耳河、水井、蓄水设施、壕沟、护城河等给排水设施;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各种手工业遗址及中、小型墓地;城北的紫荆山以北有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各一处,城西的铭功路一带有制陶作坊遗址,;城南的难关附近也有一处铸铜作坊遗址。 ⑶小双桥遗址:总144万㎡中心区15万㎡。 ⑷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方向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一致;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台基,在城中南部发现大范围夯土建筑群,排列密集有序,可能是宗庙、宫殿类建筑;还发现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 ⑸黄陂盘龙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7万多㎡,城墙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同,城墙外围有护城壕,两者均为该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在城北部高地上;在盘龙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城东的李家嘴等地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墓葬。 ⑸殷墟: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模:小—大;人口:少—众;布局:洹河之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宗庙宫殿区和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洹河两岸分布其他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do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作品时间: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意义 正文: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十五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阐释,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纳了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有机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内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时有表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文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异域文化的挑战,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抗撷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世界格局下各种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全球视域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西方特别是以少数发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一、原因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私学兴起 二、主要派别 (一)道家 1、宇宙观:万物本原——道(客观唯心)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政治:无为而治 ①太上,不知有之 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③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理想国: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哲学: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万物相对——放弃无差别观念——绝对精神自由 2、齐物——万物本质相同——逍遥(无所恃) 3、宇宙观:天与人不相胜 (二)儒家 1、仁:仁者爱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2、礼:(周)等级名分制度——正名 ①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②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德:政治,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4、中庸之道 5、伦理观:性相近 6、宇宙观:敬鬼神而远之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_向桃初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 向桃初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文化传播南方地区KEYWORDS :Erlitou Cult ure Cultural Diffusion Sout h China ABSTRACT :T here have been several dozens of localit ies bearin g remains relat ed to Erlitou Culture found to dat e in the Yan g tze River Valle y or to its south.T hese rem 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zones.B y anal y zin g the dates,cultural natures and zonin g s of t hese rem ains,w e can out line t he routes and dates of t he southw ard dif fusion of Erlitou Culture;how ever,the diff usion methods varied accordin g to t he times and back g rounds of their takin g p lace.The southw ard diffusion of Erlitou Culture st arted the new st a g e f or t he archaic cultures in South China to follow the rh y t hms of t he evolutions of the cultures in t he Central Plains in macroscopic or overall view s,and for the sout hern regions to be included into the his -toric syst em of China cent ered by t he Central Plains. 作者:向桃初,长沙市,41008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考古2011年第10期o 研究与探索 第10期 #47(总911)#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二里头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热点,因为二里头文化的研究不仅关系到传世文献中的夏人或夏王朝,更关系到中国古代国家和政治文明的形成。近20年来,南方地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与二里头文化相关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遍及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更广阔的区域。分析这些遗存的文化性质及其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关系,既有助于探讨南方地区夏商周时期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特征及动因等,又可促进对中国古代文明及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二里头文化的南传。 一、南方地区二里头文化相关 遗存的年代与性质 本文/南方地区0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主要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二里头 文化相关遗存0是指有与二里头文化/典型特征0相同或相近之遗迹和遗物,即包含二里头文化因素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依此,这类遗存的文化性质可以为二里头文化或其地方类型,也可以是其他考古学文化但包含有二里头文化的某些因素;年代既可能与二里头文化相当,也可能晚于二里头文化。有必要说明的是,本文关于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认定采用邹衡先生的观点,即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为夏文化[1]。 根据目前发表材料,南方地区所见与二里头文化相关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已达数十处,本文依文化面貌和性质并结合其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将它们分为九个区(图一),各区代表遗存及其年代和文化性质等如下。 ?区:豫陕鄂交界地区,指汉水中、上游交接地区。包括豫西南、鄂西北和陕东南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亦叫中华文化、华夏文化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从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扩展与提升,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要川流不息,奔腾向前,既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五千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个是多少国家都羡慕不来的东西。美国如此强大,也才200年历史,他们没有所谓的传统文化。中国这么久的文化历史,作为国人,我觉得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中华文化不但对韩国和日本,还对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华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古代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