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公安机关的任务和职权

第二章公安机关的任务和职权

第二章公安机关的任务和职权
第二章公安机关的任务和职权

公安机关的任务

1 公安机关的任务的概念

公安机关的任务,是指公安机关在国家法律所确定的管辖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工作内容。

2 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1)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就是保卫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受侵犯,保卫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维护国家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积极防范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对公民和组织进行教育,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以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还要堵塞工作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无隙可乘。

其次,及时发现和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避免造成危害国家安全的严重后果。

最后,坚决打击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警戒其他不法分子。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积极防范和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对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同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社会防范机制。人民警察对于已经发生的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坚决予以制止。

第二,坚决惩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公安机关要依法坚决打击、制裁那些扰乱、破坏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依法进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行政管理,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是保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不受侵犯,依法惩治杀人、伤害、抢劫、绑架、强奸、强迫妇女卖淫和拐卖人口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就是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

(4)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

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都是我国法律保护的对象,因为它们是保障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公安机关要依法保护国家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预防、制止非法侵害、毁损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

(5)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尤为重要。公安机关要有力地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尤其是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同时要协同有关方面,惩治违法犯罪分子,教育改造那些违法犯罪者,使他们认罪服法,弃旧图新,重新做人。

3 公安机关的任务的分类

公安机关的任务是一个多形式、多层次的系统。从宏观到微观,依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对公安机关的任务作不同的划分:从时间上,可分为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从范围上,可分为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从层次上,可分为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等。

公安机关的职责

1 公安机关职责的概念和特点

(1)职责,即职业责任。

公安机关的职责,是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2)公安机关职责具有三个特点:

①法律性,即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由国家法律和法规所确认的。

②有限性,即公安机关的职责是有范围的,超过范围,就是越权。

③责任性,即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如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将受到纪律乃至法律的追究。

2 公安机关职责的内容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6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必须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1)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3)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4)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

(5)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6)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

(7)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8)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9)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

(10)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11)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

(12)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13)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

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1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人民警察法》第6条对人民警察的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列举了13项职责。但是考虑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所以又加了一个概括性条款,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两种,其中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颁布或者批准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通过的规范性文件。

《人民警察法》还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形,应当履行职责。这一规定一方面指出人民警察在遇到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形时,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必须履行职责,不得借口不在工作时间而逃避履行职责;另一方面也确认了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对紧急情形履行职责的合法性。

此外,《人民警察法》还规定了公安机关在救护、扶助、调解等公益方面的责任义务。

要求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

3 治安警察的职责

治安警察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人民警察。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处理治安案件;管理特种行业;查禁违禁物品;预防犯罪;了解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预防和处理治安灾害事故;进行治安巡逻;发动群众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工作。

4 户籍警察的职责

户籍警察是负责管理户籍、掌握户口动态等户政工作的人民警察。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户口管理制度,做好户籍管理和人口统计工作。

5 刑事警察的职责

刑事警察简称“刑警”,是负责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人民警察。刑事警察包括刑事侦查人员和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的法医、化验员、鉴定员、警犬训练员等。其主要职责是:依法进行公开的、秘密的专门调查和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揭露和打击刑事犯罪;运用公开管理手段、秘密力量和群众联防控制社会上的复杂场所,限制和缩小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研究犯罪分子的活动规律,防范刑事犯罪活动。

6 交通警察的职责

交通警察简称“交警”,是负责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民警察。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国家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对道路、行人、车辆和驾驶人员进行管理

;防止和处理交通事故;开展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安全和道路畅通。7 外事警察的职责

外事警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进出我国国(边)境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和我国公民进行管理的人民警察。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国家有关出入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公民出入境和外国人入出境、居留、旅行进行管理;对我国公民和外国人违反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理;发现和处理来华外国人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外国人在我国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

8 巡逻警察的职责

巡逻警察简称“巡警”,是指在一定路线或一定地段用巡逻方式进行勤务活动的人民警察。其主要职责是:维护辖区内的治安秩序,预防和制止治安案件和突发性事件;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参加处置灾害事故;维护交通秩序;接受公民报警;劝解、制止公共场所发生的民事纠纷;为社会和公民提供救助和服务等。

9 督察警察的职责

督察警察是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的警察。其主要职责是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重要的警务部署、措施、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重大社会活动的秩序维护和重点地区、场所治安管理的组织实施情况;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的情况;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立案、侦查、调查、处罚和强制措施的实施情况;治安、交通、户政、出入境等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使用武器、警械以及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情况;处置公民报警、请求救助和控告申诉的情况;文明值勤、文明执法和遵守警容风纪规定的情况;组织管理和警务保障的情况;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及其他情况。

10 边防警察的职责

边防警察是负责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处理边境涉外事务的人民警察。边防警察实行义务兵役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九个城市进行了边防检查职业化改革试点,由兵役制改为职业制人民警察。边防警察的主要职责是:在陆地边防线和近海海域进行军事巡逻和警戒;在边防口岸进行武装警卫;依法管理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在边防口岸和民航机场进行边防检查、安全检查;防止非法越境,防范、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破坏活动,保障国家安全。

11 消防警察的职责

消防警察是同火灾作斗争的人民警察。消防警察实行义务兵役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其主要职责是:依法进行消防监督管理;预防、警戒和扑灭火灾;对企业专职消防队和群众义务消防队进行业务指导;向群众进行防火灭火的宣传教育。

12 各警种之间的协作

应当注意的是,公安机关各警种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各警种正确履行职责不可缺少的条件,公安机关为了使人民警察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设置了专门的业务警察建制,从而形成了警种。然而人民警察是个整体,其战斗力取决于各警种协同作战、整体作战的能力。因此,各警种之间的分工是根据各警种的任务、职责、权限的不同而划分的,是为了便利日常工作。这种分工是相对的,在发生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时,往往是各警种联合作战,在需要履行职责时,不允许人民警察借口不属其职责范围而拒绝执行。

公安机关的权力

1 公安机关权力的概念和特点

(1)公安机关的权力,是指公安机关为履行职责,依法采取的权威性措施和手段。由于公安机关的权力是在法定职责限度内行使的,并受相应的制约,故又称为公安机关的权限。(2)公安机关权力作为一种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点:

①法定性。公安机关的各项权力,都是由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反映国家的意志。

行使公安权力是一种执法行为,必须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不得超越法定权限范围和滥用职权。行使公安权力的行为还受到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制约和监督。

②强制性。任何国家权力都具有强制性,而公安机关权力则具有特殊强制性。特殊强制性,是指公安机关权力以暴力为后盾,能够采取行政的、刑事的强制手段和措施,特别是对违法犯罪分子,可以采取人身方面的强制,而公安权力的实施对象只能服从。

③特许性。法律规定的公安权力,只能由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

④单向性。公安机关权力的行使,是国家意志单向性表示,不以相对人同意与否为先决条件。

2 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管理权的内容

(1)治安行政处置权。

(2)治安行政处罚权。

(3)治安监督检查权。

(4)劳动教养审批权。

(5)治安行政强制权。

3 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处置权

治安行政处置,是指公安机关在公共场所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危险物品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和出入境管理等治安行政管理活动中,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对特定的人、物、事、场所采取的命令、禁止与取缔、许可等权力行为。

命令,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向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发出的作为、不作为和约束的指令。这种命令又称“警察命令”。

禁止与取缔,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某些违反治安管理、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宣布禁止,予以取缔,并对违禁者予以法律制裁。

许可,是指公安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请示依法允许或者否定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通常是通过审核批准、决定、登记、颁发证照、指挥等形式表现出来。

4 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处罚权

治安行政处罚,是公安机关对于不履行治安法规所确定的义务或者危及社会治安秩序,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依照治安管理法规的规定实施的行政处罚。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限期出境和驱逐出境、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等。治安行政处罚不同于刑事处罚,它是以公安行政强制力实施的行政处罚。

5 公安机关的治安监督检查权

治安监督检查,是公安机关依法对应负治安责任的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履行治安责任、预防治安问题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通过治安监督检查,发现违章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置或制裁;发现治安隐患,要求监督对象限期整顿改正,预防治安问题的发生,增强其自治、自防、自卫的能力,创造安全的生产和工作环境。

6 公安机关的劳动教养审批权

劳动教养,是指对有违法行为或轻微犯罪行为且屡教不改,而又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公安机关与劳动、民政部门组成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公安机关受委员会委托审查批准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员。

7 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强制权

治安行政强制,是指公安机关在依法进行治安行政管理和实施治安行政处罚时,为达到使行为人履行法定义务或接受处罚的目的,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不服从治安行政处罚的人所采取的人身和物品的强制手段。治安行政强制权主要有以下几种:强制传唤、强行带离现场和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的人、盘问检查等。

8 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权的内容

(1)刑事立案权。

(2)刑事侦查权。

(3)刑事强制权。

(4)刑罚执行权。

9 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权

立案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个独立程序,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只有经过立案,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才有合法的依据,才能行使侦查权力。公安机关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行使立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并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立案。对于不属自己管辖的,应及时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10 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权

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权由下列具体权力组成:有权收集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有权讯问犯罪嫌疑人(包括传唤犯罪嫌疑人);有权询问证人(包括通知证人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有权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勘验或检查;有权进行侦查实验;有权为收集犯罪证据和查获犯罪人进行搜查;有权扣押物证、书证(包括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有权依照法律程序对刑事侦查对象的通信进行检查;有权对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有权通缉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等等。

《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11 公安机关的刑事强制权

刑事强制权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由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的强制权力。它由下列具体权力组成:有权对犯罪嫌疑人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有权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拘留、提请逮捕和执行逮捕。

12 公安机关的刑罚执行权

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依照人民法院的判决,负责以下刑罚的执行:

(1)短期有期徒刑执行。对被判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余刑期在1年以下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代为执行刑罚。

(2)暂予监外执行。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如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以及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执行。

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3)缓刑执行。对于被判处徒刑缓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

(4)假释执行。对于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

(5)拘役、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执行。

(6)驱逐出境执行。

13 公安机关的警械、武器使用权

公安机关依法享有使用警械、武器实施管理、守卫、保护、制服和杀伤的权力。它由下列具体权力组成:有权依法对警卫、守卫、守护目标采取武装保卫措施,以确保其绝对安全;有权采取武装追捕、押解、看押、巡逻等措施;有权运用武装力量进行边防检查、边境守卫;为制止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警械;遇有拒捕、暴乱、越狱、抢夺枪支或者其他暴力行为的紧急情况,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武器。

在上述权力行使过程中,使用武器进行杀伤,用警械进行镇压,属于公安权力范畴,与公民依《刑法》所享有的正当防卫权利有原则的区别。

14 公安机关的紧急状态处置权

紧急状态处置,是指公安机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对突发的重大暴力犯罪、重大治安事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依法采取的非常措施。紧急状态处置权由下列具体权力组成:

(1)紧急优先权和紧急征用权

(2)紧急排险权

(3)管制权

(4)戒严执行权

15 紧急优先权和紧急征用权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因履行职责的紧急需要,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碍时,优先通行。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必要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用后应及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根据紧急处理暴力犯罪或重大治安灾害事故、追捕逃犯、抢险救灾的需要,公安机关依法可以征用急需的人员、物资和场所。

16 紧急排险权

紧急排险,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或平息叛乱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非常措施。例如,在扑救重大火灾、处置重大爆炸事故时,为防止火势蔓延和事故波及面扩大而拆除同火灾、事故现场毗连的建筑物,或者在平息叛乱中炸毁暴徒盘踞的建筑物和借以顽抗的设施等。凡在紧急排险中需拆除的建筑物、毁坏的其他设施的所有者,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公安机关现场指挥员的指挥,履行拆除的义务。

17 管制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可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的通行或停留,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可以根据情况实行现场管制。人民警察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行驱散人群,并将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

18 戒严执行权

戒严,一般是指战时或平时面临重大紧急事件,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所采取的非常措施。

戒严,视涉及地区大小,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人民警察、人民武装警察执行,必要时派出人民解放军协助执行。公安机关对戒严地区实行治安控制。戒严期间,可以在戒严地区采取交通管制、宵禁等特别管理措施。出入戒严地区的人员、车辆必须持有本人身份证件和戒严实施机关签发的特别通行证,按指定的时间、路线出入,不得自由行动。

税务局主要职责

(一)税务局的主要职责与行业视点? 摘要:主要职责】一、税收的涵义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对税收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获得公共 主要职责】 一、税收的涵义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对税收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获得公共产品的需要。 (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公共权力(政治权力)。税收征收的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是无权征税的。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必然是政府管理社会和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 (3)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 (4)税收必须借助法律形式进行。 二、税收制度设计原则 财政原则。税收的基本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为国家财政需要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建立税收制度的基本准则。坚持税收的财政原则要量力而行,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考虑到国家的财政需要,又考虑到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效率原则。政府设计税收制度时应讲求效率。一方面,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行为的合理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另一方面,在税收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要最小。 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层含义。横向公平,即相同经济条件的纳税人承担等量税收。纵向公平,即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承担不同的税收,即纳税能力强者多纳税,纳税能力弱者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不纳税。 适度原则。在税收制度设计中,社会整体税收负担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负担能力,既能基本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又不能使税负太重影响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三、现行税收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的税制改革是以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突破口的。后来,又先后分两步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国家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税制改革。这次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2003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分步实施了税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几经变革,目前,中国共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关税、船舶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20个税种,其中,17个税种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由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暂停征收。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部门征收,另外,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教学文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 (1 和福利组织、 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 会。 (2 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 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 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 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 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 务机构。 (3

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 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 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①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 ②“代理人”政府; ③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 ④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大学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

浙江电大开化学院 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汇编二〇一三年九月

校训 求知有为求实创新

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 敬业爱岗 服务学生 严谨治学 科学管理 团结协作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

开电大…2013?6号 关于印发《浙江电大开化学院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处室: ?浙江电大开化学院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院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电大开化学院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浙江电大开化学院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开化县委办公室、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规范县级机关部门权力运行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013?3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维护教职工和学员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依法依规科学确权,规范完善权力流程,全面公开权力信息,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逐步实现我院权力“规范运行、高效运行、阳光运行”。 三、工作内容 1、清理法定职权,规范权力运行流程。一是清理法定职权。根据职权统一和高效的原则,参照机构改革“三定”

方案,对各处室、岗位的职责和权力进行认真清理,力求做到家底清、权责清。二是编制职权目录。在清理规范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行政事权的基础上,编制?部门行政职权目录?,以制度形式固化职权清单。三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分管领导、内设机构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目标要求,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形成适当分工、相互制约又协作配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四是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以规范运行、提高效能、简明清晰、便民利民为准则,进一步优化各项业务流程,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并通过门户网站、政务公开栏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方便学员办事,接受学员监督。五是要健全权力民主运行机制。遵循权力运行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原则,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及财物、人事、工程、行政审批、物资采购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度,做到依法行政、发主决策、严防专权。 2、推行“三个不直接直接分管”,建立科学合理分权机制。通过对权力和适当分解和下放,形成互相制衡与分权机制,明确“一把手”主要职责是行使决策决断权、领导监督权,副职主要职责是行使管理权和落实权,以防止个人专断、权力滥用。认真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在明确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行部门主要领导对人事、财务、项

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精.选]

(一)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行政法的概念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即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所谓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对行政职权行使者及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制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等。 (3)行政救济关系。即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做出向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所谓行政救济主体,是指法律授权其受理行政相对人申诉、控告、检举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国家机关。主要包括受理申诉、控告、检举的信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以及受理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4)内部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行政职权的组织的关系等等。在上述四种行政关系中,行政管理关系是最基本的行政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和行政救济关系是由行政管理关系派生的关系,而内部行政关系则是从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一种关系,是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单方面内部的关系。 2.行政法的特征 (1)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均需要行政法调整,现代行政法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 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3.行政法的分类 (1)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规范可分为下述三大类:①关于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规范,其中职权、职责规范是行政组织法规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双方在录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调动中的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②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③关于监督行政权的法律规范,即监督主体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监察、行政审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规范。这一类规范数量虽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

税务稽查的职能 特征 作用和意义

税务稽查的职能 税务稽查的职能要从两方面来界定,一方面税务稽查依据税收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权,对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税务检查监督,同时依照税收法律法规对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或违章行为给予处罚或纠正,促进纳税人积极履行纳税义务;另一方面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税收征管程序中的各项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一)对纳税行为的监督检查。税务稽查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稽查,促使纳税人按时、如实申报缴税,查补追缴少缴、欠缴税款、查处偷逃骗税抗税行为,达到依法治税、惩治税收犯罪的目的,推进纳税申报制度的尽快建立和完善; (二)对具体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税务稽查通过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发现和反馈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纠正超越权限、乱征乱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侵犯纳税人权利的问题,克服执法上的随意性,为税务机关领导改进征管工作提供决策的依据。 (三)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税务稽查通过对一些地区纳税情况的检查,发现和纠正一些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利用行政行为干预税收工作的问题,如发布与税法相抵触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擅自越权减免税、退税,实行变相包税或免税,人为地混淆收入级次,自行改变税率或税种等违法违纪行为。 税务稽查的特征 (一)依法稽查是建设和谐税务稽查的根本。大力推行依法稽查,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坚持依法稽查,才能理顺税务稽查中的各种关系,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提供根本保障。 (二)公正稽查是建设和谐税务稽查的核心。税务机关稽查检查的执法客体是广大纳税人。由于受稽查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税收征纳主、客体之间似乎约定俗成了一种“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纳税人往往是望而生畏,双方存在一种不和谐的气氛。因此,稽查工作必须始终重视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行公开、公正和文明稽查,力争实现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的有机统一。 (三)诚信稽查是建设和谐税务稽查的基础。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纳税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管理者的税务机关,更要做遵守法律的典范,以公正执法、优质服务引导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只有征纳双方都以诚实守信作为基本原则,共同构建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诚信状态,和谐的征纳关系才能得以长久的维系和发展。 税务稽查的作用 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在实践中,税务稽查的具体作用和意义表现在:

行政职权种类和定义

行政职权种类和定义 一、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二、非行政许可审批:是指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实施的,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等确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的审批事项。 非行政许可审批是指不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的行政审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审批(即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政府行使产权人对有关资产管理的审批、政府财政优惠待遇审批(主要是政府基金使用、税费减免、进入政府产业园区等事项)、授予荣誉称号审批和宗教民族政策性事项审批等。 三、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公民的人身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加以限制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指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促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的具体行政行为。 五、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向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偿收取一定财物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须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负有行政法上的缴纳义务为前提,其实质是国家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管理相对人一定财产所有权。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有:(1)税收征收;(2)资源费征收:(3)建设资金征收:(4)排污费征收;(5)其他法定征收。 六、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性的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或劳务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七、行政收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满足特别的行政支出,向与特别支出存在特定关系的行政相对人收取货币的行为。如:工商管理费、过路过桥费等。 八、行政给付:是指行政主体在特定情况下,依法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供物质利益或赋予其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行政给付的类型大体包括:a.抚恤金;b.特定人员离退休金; c.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 d.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灾物资等。 九、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例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伤残等级的确定,产品质量的确认。 1、公安管理中的确认 主要由对交通事故的车辆、物品、尸体、路况以及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态的检验和鉴定;对交通事故等级的确认;对当事人交

税务行政处罚权力事项服务指南

税务行政处罚权力事项服务指南 一、税收违法行为处理 【事项类别】 发起方式:依职权 办结方式:限时办结 【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2号)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7号)全文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全文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第九条第一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令25号)全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税务案件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1996〕190号)全文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9〕157号)全文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第十一条第十款第二项,第十三条 【业务概述】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发现的税收违法行为,进行登记、处理、跟踪税收违法行为处理的状态并对税收违法行为处理进行终结审核。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理,根据税收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理需要,选择相关的流程进行具体处理。 【办理规范】 1.登记 在税收管理各环节发现相对人有税收违法行为时,办理人员应首先对税收违法案件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填制《税收违法行为登记表》,再依法进行相应的税收违法行为处理。 2.处理 处理人员根据税收违法行为处理的需要,对应进行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理,并制作《税收违法行为处理跟踪表》,完成对税收违法行为的跟踪管理。 (1)责令限期改正 如果需要对税收违法行为当事人责令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税收违法行为时,进行责令限期改正业务处理。 (2)责令限期缴纳税(费)款

第二章 行政制度的类型及特征

第二章行政制度的类型及特征 一行政制度的分类 (一)行政制度分类的方法 1.若干政府制度分类法评介: (1)亚理士多德分类法: A 按执政者人数多寡,分为三种类型 B 按执政者的政治态度:服务于公共利益还是服务于私人利益,分为两类。 (2)孟德斯鸠分类法: ●共和制政府:由人民集体或者一部分人执掌权力的制度。分为民主制、贵族制 和国君制政府 ●君主制:一人统治,但依据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政府制度 ●专制制度:不仅只有一个统治,而且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支配一切的政府制度, 称为专制政府制度 (3)伯哲士分类法:美国学者约翰威廉伯哲士在《政治科学和比较宪法》中,根据多种标准对政府制度进行分类 根据国家与政府是否合一:直接政府制度和代表政府制度 根据政府权力来源:世袭制政府制度和选举制政府制度 根据政府权力是否集中:分权制政府制度和集权制政府制度 2.本书的政府制度分类法 (1)根据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A 世袭产生的终身制国家元首:君主制政府制度 B 选举方法产生限任制国家元首:共和制政府制度 (2)根据政府行使职权是否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 A 依法行使职权的政府称为:民主制政府制度 B 不受宪法和法律约束的称为:专制政府制度 (3)根据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以及政府组成方式分为五种类型 A 内阁制政府 B 总统制政府 C 半总统制政府 D 委员会制政府 F 人民作主制政府制度 二内阁制政府制度及其特征 (一)内阁制政府制度的嬗变及其影响 1.起源:英国诺曼底公爵时期 2.发展阶段: (1)国王咨询机构: A 御前会议:诺曼底公爵将从法国带来的顾问组成“御前会议”,协助他进行统治; B 枢密院:亨利六世时期(1422-1461),御前会议人数太多,就分出一部分,成立一个较小机关,即枢密院。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上半叶。枢密院由政府大臣、王室成员和国王私人顾问组成,由国王认命,只对国王负责 C 外交委员会:查理一世时期(1625-1649),枢密院中最受国王信赖的、最亲近的人

税务机关职权

税务机关职权 帐簿、凭证管理权 《税收征管法》第十九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帐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帐,进行核算。 《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帐簿、记帐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 责令限期纳税权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有权责令限期缴纳。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责令其交纳。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 《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

责令提供纳税担保权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 《税收征管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 应纳税额核定权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核定纳税人以下情形的应纳税额:纳税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帐簿的;应当设置但未设置帐簿的;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虽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的;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依法执行职务权 《税收征管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税务行政处罚权 《税收征管法》从第六十条到第七十三条规定,纳税人、

调研报告:关于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思考

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思考 建立“三个清单”制度,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我区重大改革任务,是我区营造“比东部更优,在西部最优”的“两优”投资发展环境的应有之义,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为全面打造法治政府,自治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实施意见》对建立“三个清单”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方向,今年召开的全区建立“三个清单”制度动员大会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全面启动,使我区打造法治政府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一、“三个清单”制度的内涵分析 (一)权力清单。权力清单制度是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推动权力公开运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重要举措,要求政府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对于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权力的数量、种类、运行程序、适用条件、行使边界等予以详细统计,形成目录清单,为权力划定清晰界限。换言之,清单所涵盖的范围就是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范围,清单以外就是行政权力不能随意进入的范围。权力清单制度的任务包括合法确权、编制清单以及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时限表,关键环节是准确及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责任清单。责任清单就是要明确政府履行哪些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它与权力清单互相制约,防止责权失衡。建立责任清单制度,首先要求政府要明确责任主体、厘清责任事项,明确哪些是政府部门的“份内事”,明确公共服务事项,并将改革任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进度,防止推诿扯皮;建立责任

清单,其次要求政府通过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政府的责任贯穿到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激发企业活力,鼓励创新创造;建立责任清单制度,还要求政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的监管——应该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要建立标准明确、程序严明、运作规范、制约有效、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要严格依据法律规范办事,并接收社会广泛监督,如果失职将受到追究。 (三)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是一种最早用于外资引入的管理模式,是指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允许,对某些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让外资企业可以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同时还可以防止政府利用种种外资准入限制,约束外资投入,挫伤外资投入积极性。上海自贸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后,显著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2014年已有283个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加10倍。 二、我区建立“三个清单”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激发市场活力。当前,在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区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在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发展差距依然很大,长期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性特征仍然是最大的区情。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区必须从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入手,以建立“三个清单”制度作为加快打造“两优”环境的突破口,降低市场准

关于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的总结

关于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的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根据《x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省级权力清单制度的总结》(x[x]29号)的要求,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现就有关事项总结如下: 一、总体要求 围绕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坚持权责法定、简政放权、权责一致、公开透明的原则,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实行政府“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层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流程优化、监督有力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为加快x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范围和权力事项内容 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单位(范围)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工作部门、派出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并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列入党委工作序列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部门以及行使行政权力的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

列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职权事项,指法定行政机关或组织实施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规划及其他权力等10类事项。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清理权力事项。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各单位依据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三定”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照行政审批等10类事项,对现有行政权力事项(以x年12月15日为截止日)进行全面梳理,逐条逐项分类登记,以清单方式列举,并提出调整规范的方案(保留、取消、转移、整合)。市直部门负责初审转报和上级部门委托办理的权力事项一并纳入清理范围。对部门交叉和管理分散的行政权力事项,逐项说明涉及部门、交叉分散情况及原因,提出归并整合意见;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权力事项,提出调整规范意见;对需要上级调整的行政权力事项,提出调整建议。 (二)审核确认权力事项。根据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的要求,重点在权力事项的取消、转移上下功夫。按照能减则减的原则,取消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权力事项。重点清理减少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评比达标表彰、评估等事项,全面清理取消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凡在法律范围内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社会

行政职权分类

行政职权分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行政职权分类 一、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二、行政处罚:指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定授权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依法应当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法规制裁。 三、行政强制:指行政执法机关为实现行政目的,对管理相对人的财产、身体及自由等予以强制采取的措施。 四、行政征收: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政权,依法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集金钱或实物的行为。其种类主要包括税、费。如果本部门仅有收费权,也可以直接列为“行政收费”。 五、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六、行政确认: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管理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者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七、行政给付: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下,依法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者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八、监督检查:指具有行政监督职能的行政主体,根据法定的监督权限,对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是否遵守法律和行政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九、非行政许可的审批:指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所属单位人事、财务、外事等不属于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 十、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单位等组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收费的项目,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布的收费标准,向负有缴纳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货币的具体行政行为。

税务管理岗岗位职责

税务管理岗岗位职责 【篇一:税务专员岗位职责】 税务专员岗位职责 税务专员在税务主管领导下,负责开展本企业的涉税事项和工作,具体岗位职责如图10-2所示。 【篇二: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及工作细则】 税务会计岗位职责及工作细则 岗位职责: 对外账的合理性、合法性负全责。 1、严格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对公司财务进行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 2、每月10日前编制地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工会经费等)、国税纳税申报表,负责在规定时间内按时缴纳各种地方税费及纳税申报,遇节假日顺延。 3、负责日常开具各种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个体业发票及其他与税务相关的票据。 4、负责及时购买国税普票、增值税发票及个体业发票。 5、负责空白发票、未认证进项发票及已开出销项发票的登记管理,经常开发票客户的要按客户立账页进行管理,每月只开两次以内的客户集中管理,要对发票开出的合理性、真实性负责。 6、负责继发伟业、万邦日常对税业务凭证的财务软件录入及继发恒信对税业务凭证的手工编制、账簿登记。 7、负责继发伟业、继发恒信、万邦的银行对账单核对。做到财务账与银行对账单账单相符。 工作细则: 票 开发票总原则:对税财务账上有库存或是有库存可补时方可开具销项发票,不允许出现负库存。 1、有开具发票申请时要对开发票申请单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如下1)开具发票申请单是否按项填写清晰。 2)根据申请单上的管家婆单位名称在管家婆软件中核查实际销售时是否为带票销售,不带票销售在开发票时要加收税点,由客户将税点汇到账上后再开具发票;或填写挂税点单据由业务员签字、总经

理签字,可先开具此发票,总经理后补签字。挂税点单据要及时录 入管家婆账目中。 个体发票加5%个税点,增票8%个税点,所开发票品项没有进项又 要求对项开发票的,而且公司原账上库存也没有进项可补需开个体 发票补进项的加22%个税点。 开发票时不要求对项的实际开发票时要开账上库存较多且开对项发 票时及少涉及的品项或是开具进项发票可以不对项开的厂家的品项。要求对项开发票的,要遵守公司有进项可补,无进项可补经总经理 同意方可开具发票,同时要审核无进项可补带票销售的是按基本利 润另加22%个税点。 3)要审核开具发票的金额是否与管家婆中该客户的销售金额一致或小于管家婆中该客户的销售金额,超过管家婆中该客户的实际销售 金额1000以上的要经总经理同意,超过金额要加收8%个税点。写 明回款金额的要进行核对。 2、开销售单时是不带票销售的,后期如果客户再要求开发票,财务只能不对项开。 3、原则上销售金额不够一万的客户要开具发票,要攒够一万再开发票。 4、每月6-27日为开发票日期,特殊情况开发票申请要由总经理审批。 二、进项发票认证 1、每月月末之前要将到期需认证的进项发票进行认证并入账 2、每月月末之前要对账上库存进行检查,将含有需补库存品项的进项发票进行认证并入账。 3、未认证进项税需入账补库存的,进项税额在待抵扣进项税额中列支。 三、日常账务处理 1、根据正规发票进行凭证录入及账套登记。 2、按收入的千分之五列支招待费,按对税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十四列支福利费(如未实现货币化政策的职工手机费)。 3、月末转完成本后要检查库存,看库存余额是否有问题。 4、每月最后一天的早晨要先检验进项抵销项后所需缴纳增值税额是否符合公司规定,毛利率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四、月末纳税申报 月末结账后,要在每月6号之前纳税申报完毕,遇节假日顺延。

税务稽查人员的职权

税务稽查人员的职权 一、加课滞纳金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征管法第三十二条) 二、核定应纳税额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一)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帐簿的; (二)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帐簿的; (三) 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四) 虽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的; (五) 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 逾期仍不申报的; (六) 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征管法第三十五条) 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1、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责令缴纳;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扣押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扣押后缴纳应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扣押,并归还所扣押的商品、货物。(征管法第三十七条) 2、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

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慝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税收保全措施: (一)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二)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纳税人在前款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限期期满仍未缴纳税款的,以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冻结的存款中扣缴税款,或者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征管法第三十八条) 3、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

行政理论 权力 管理职能及其分类

1、科学理解行政的涵义 第一、要明确行政和国家的关系;第二、要明确行政与管理的关系;第三、要明确行政和法律的关系。 2、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时期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问题和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效率。 (2)行为科学时期 行政学研究着眼于行政现象中人的行为的动机、过程和结果,重视人的各种需要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重视激励人的积极性和民主的领导方式,而不拘泥于制度、法规、原则、组织等方面的静态研究。 (3)现代化管理时期(管理科学时期) 3、行政权力 (1)、权力的含义:权力是权力主体影响控制、支配处于依赖关系中的权力客体的能力。 (2)、现代行政权力的来源:根本来源是人民,基本来源是国家立法机关。第一,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行政权力的主要来源;第二,惯例裁决是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形式;第三,授权也是行政权力的重要来源;第四,法理是推量裁决的基本依据。 (3)、行政体制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行政权力决定了行政体制的状况,行政体制是行政权力的外部表现方式;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配置和划分,尤其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和划分;行政权力和行政体制的关系及其变革取决于异国行政环境的状况,特别是政治体制的状况。 (4)、行政体制的基本形式:第一,集权制行政体制:第二,分权制行政体制;第三,均权制行政体制。 (5)、行政责任的涵义:第一行政行为中的政治责任;第二行政行为中的法律责任;第三行政行为中的行政职责;第四行政行为中的道德责任。责任一是分内应做的事,即尽责;二是没有做好应做的事所应承担的后果,即负责或追究责任。 4、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保卫职能专政职能民主职能 2经济职能: 3文化职能: 4社会职能: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5、行政组织的分类 (1)、行政组织在宏观上的分类:在联邦制条件下,行政组织分为联邦政府行政机关、中间政府行政机关、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在单一制条件下,可分为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省市人民政府。 (2)、行政组织在微观上的分类:领导机关(行政首脑机关)、只能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派出机关。 6、行政组织体制 (1)、含义:行政组织体制是指一级政府内部的领导关系和组织结构方式,是行政组织内部各要素、各单位、各部门乃至各层级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 (2)、类型: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阶层制和职能制(我国各级组织普遍存在着阶层过多、管理幅度过大现象,是造成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相互扯皮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层级制和职能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层级法定和部门法定,即根据行政职能状况和行政业务量,按照层级最少、幅度最小的原则,设置各级政府的行政层次和管理幅度,并用法律或法规加以规范化);集权制和分权制 7、行政领导 (1)、含义:领导是指一种组织、指挥活动。领导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而是一种能影响别人去完成(实现)一定目标的管理活动。 (2)、构成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和环境

税务经理的主要职责

税务经理的主要职责 税务经理负责汇算清缴、税务鉴证、税务清算等事项。下面是OK为您精心的税务经理的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或者协助领导行业/专业部门开展工作; 2、团队制度、流程建设以及日常运营基础管理; 3、对行业/专业的整体理解及深刻洞见; 4、产品、服务、维护的规范及其创新; 5、业务深入调查、解构,并加以流程化、标准化考量; 6、及时提出切实的重大问题初步解决方案; 7、优秀的项目管控能力; 8、善于与客户、税务机关沟通; 9、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10、积极、主动配合内部相关部门工作。 职责: 1、对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制定和重大决策提供税务筹划及合规方面的税务专业支持; 2、负责公司各类涉税事宜和税务检查,包括纳税申报审核,税金计算、税金支付的监督等; 3、负责协调维护公司的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资质,负责公司年度税务审计、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4、与主管税务局、财务局和税务顾问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统筹各项税务关系,并配合政府部门的财税检查; 5、收集及传递最新国家相关税务政策变更,提供公司内税务咨询。 任职资格: 1、本科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税务经验,注册税务师优先考虑;

2、熟悉国家各项相关会计、税务、审计等相关法规; 3、对数据敏感、细致认真、原则性强。 职责: 1、负责公司税务资料的收集、汇总、,并在公司领导授权或审批下对外提供相关税务资料,确保公司纳税申报、缴纳工作及时准确 2、编制有关的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分析各主体税负情况 3、及时了解各项税务政策变化,开展相关宣贯培训工作 4、管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有关事项,保障税务工作顺畅 5、负责组织集团税务筹划,并制定税务筹划方案,实现集团税负的持续优化 6、完成上级交办任务 任职要求:

自考_0277_行政管理学__归类题型

(0277)行政管理学 一、单选题 1、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一文成为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 2、1900年美国学者古德诺写的《政治与行政》。 3、怀特撰写的第一本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在书中把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 4、雷格斯将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 5、马克斯韦泊提出了官僚组织理论。 6、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和卡斯特等人的权变理论。 7、行政价值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解释公共行政系统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价值或者说赖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 8、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可以分为传统型、服从型和参与型。 9.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也可以称为主权权力和派生权力,行政权力也称从属性权力和派生性权力。 10.西蒙认为行政权力所依赖的社会资源有信任、认同、制裁和合法性四个方面。11.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是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12.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是实行联邦制的主要国家,美国最为典型。13.政府履行职责的方式和在国家及社会中所起作用。 14.行政组织赖以确立的根本依据是行政职能。 15.在西方,第1个阶段称弱势政府,第2个阶段称强势政府,第3个阶段称有限政府 16.改革开发以前我们国家政府称为“全能政府”或“超强势政府”。 17.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18.2003年我国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 19.英国是实行内阁制政府制度的国家。

20.瑞士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长期委员会制政府制度的国家。 21.执行机构又称职能机构,包括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2.信息机构包括统计局、档案局等。 23.政治类行政管理机构包括人事,国家安全,检察,司法,民族事务,国防和外交。 24.适应性原则是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最基本的原则。 25.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系统化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26.1870年英国建立了文官制度。 27.1993年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施行。 28.人事分类制度有两种基本类型: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 29.我国公务员制度是一种以职位分类为主,兼具品位分类的分类制度。 30.我国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是实行职级工资制。职级工资主要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部分。 31.财务行政管理事物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会计管理,审计管理。 32.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的中心环节。 33.会议质量控制是会议管理的核心内容。 34.文化行政管理包括了教育行政管理和科技行政管理。 35.行政职位是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36.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结构。 37.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就是直线——职能结构。 38.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39.我国行政组织体制属于集权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