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复习)(必修3)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复习)(必修3)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复习)(必修3)
201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复习)(必修3)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节知识网络】

【章节巩固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在沿海滩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蟹、虾和鱼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

B.文蛤、蟹、虾和鱼都是第二营养级

C.其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D.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信息传递无关

【解析】文蛤、蟹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A[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d3616893.html,]

2、(2012·泰州调研)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d3616893.html,]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能量金字塔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和Ⅳ表示消费者,分别代表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A项错误。图示的食物网可能有多条食物链,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故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C项正确。能量在食物链中只能单向传递,D项错误。

【答案】C

3、稻——鸭——萍共作是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均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是由红萍、水稻、鸭子、各种昆虫以及微生物等所有生物组成;鸭子吃红萍时是初级消费者,吃有害昆虫时为次级消费者;生物群落中水稻与红萍的分层分布,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故C选项错误。

【答案】C

4、关于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离不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食物网中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只有生产者依赖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能量只能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解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离不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者吸收无机物、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费者与分解者利用氧气等。故A项正确、C项错误。食物网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项错误。光能能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热能可用于维持恒温动物的体温。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

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的个体数量和该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B.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

D.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解析】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与该生物的平均体重的乘积。生物量大的营养级低,营养级从低到高分别是丁、丙、乙、甲。丙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丁的数量下降,丙、乙、甲的数量都要下降;甲的数量下降,乙和丁的数量上升,丙的数量下降。

【答案】B

6、如图表示草原上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被食关系,如“草→兔”表示草被兔吃)。现因某种原因,蝗虫突然大量死亡,由此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鹰数量会减少

B.蜥蜴数量会明显减少[来源:学科网]

C.小鸟数量会增加,蚯蚓会减少

D.小鸟数量减少,蚯蚓会减少

【解析】当蝗虫大量死亡时,蜥蜴和蛇会大量减少,小鸟和兔的数量因鹰的大量捕食而减少,蚯蚓的数量会增多。

【答案】B

7、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来源:学科网]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括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①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包括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⑤(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和通过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⑥中部分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是食物残渣,属于生产者同化量;最高级消费者获得能量最少。

【答案】D

9、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W1=D1+D2 [来源:学科网]

【解析】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由于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所以W1>D1+D2。

【答案】A

10、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生物是一个群落

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

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

【解析】水、空气、土壤,腐木内含有各种微生物,另外还有杂草、苔藓等植物,动物包括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是生态系统。草丛

中的全部生物是一个群落。草丛中同种生物(如某种蚯蚓)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选项A、B、C均正确。D不正确,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虽然包括多个种群,但只有动物不能构成群落,群落应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

【答案】D

11、(2012·临沂一模)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做到的是 ( )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A.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有能量来源,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符合能量流动规律;四种成分具备,瓶底放鹅卵石并不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答案】B [来源:学科网]

12、研究某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假设是唯一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状况,可先把藻类从已知水体中过滤出来,测定藻类的生物量,并据此推算出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在光照强度适宜时,可成倍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B.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与水域深度无关

C.藻类固定太阳能的同时不一定都伴随物质循环发生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光照强度适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但不能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海水深度不同,能透过海水的光的波长不同,分布的藻类不同。藻类固定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开始,同时也把无机物制造为有机物。

【答案】D

13、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解析】从已给出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来看,②显然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再进一步分析可得答案C。

【答案】C

14、(2012·大连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答案】B

1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解析】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故A选项错误;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故B选项错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故C选项正确;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16、(双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的是生态功能,其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CD

17、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基本功能的是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

B.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主要原因是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C.任何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除了被下一级同化之外还有其他去向,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

【解析】营养级是指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级别的生物;一条食物链中总有一个营养级不被下一营养级取食,同时,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主要原因是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答案】C

18、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来

源:https://www.doczj.com/doc/ed3616893.html,]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

【答案】D

1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下列四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解析】本题联系前面的知识——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它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成分按营养功能来区分,一般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一旦生产者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从题目中提供的几种结构看出,选项D中的甲、乙均为生产者,缺少其中之一,生态系统仍能存在,其他结构则不能。

【答案】D

20、(2012·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答案】A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的CO2和无机盐可以为绿色植物所用。

【答案】B

22、下列有关右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

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

一定是b种群

【解析】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外界环境的生活条件、种群密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并不是种群密度最大的种内斗争最激烈,故D项错。[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D

23、“生物入侵”是指在自然或人为的作用下,生物从原分布区扩展到新的地区,在新分布区能够繁殖、扩展形成稳定种群,并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破坏、带来一定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现象。我国入侵物种数目的历史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关于“生物入侵”这一生态问题的有关分析,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

A.入侵生物会增殖、适应、扩散和爆发,对人类的危害比化学污染更加具有危险性B.入侵生物是外来物种,外来生物不一定形成入侵物种。引入外来生物应评估、监测C.图像表明,我国入侵生物种群数量从18世纪后呈典型“J”型增长曲线,形势严峻D.人类交流的加强,使地理隔离不再是阻碍生物迁移、不同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因素【答案】C

24、研究某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假设是唯一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状况,可先把藻类从已知水体中过滤出来,测定藻类的生物量,并据此推算出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在光照强度适宜时,可成倍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B.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与水域深度无关

C.藻类固定太阳能的同时不一定都伴随物质循环发生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光照强度适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但不能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海水深度不同,能透过海水的光的波长不同,分布的藻类不同。藻类固定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开始,同时也把无机物制造为有机物。

【答案】D

25、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流入生态系统的CO2量大于h(呼吸作用)产生CO2的总量。生产者i的量大于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因为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排出,被分解者利用。流向分解者的k都是有机物,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流经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的,但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此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湖泊受到污染,物种减少,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从图A中可以看出,乙增多后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乙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乙→甲→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4)不同。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27、(2012·烟台模拟)请据图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是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填字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动物的尸体、粪便可被图中的(填字母)利用,然后把CO2释放到大气中。

(2)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能否表示兔→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③和④分别属于

和(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在图乙的食物链中,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调节机制来实现。

(4)在图乙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的作用是

(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影响很大,增加了CO2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答案】(1)A B

(2)不能草兔

(3)自动调节(负)反馈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温室效应

28、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发蓝藻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包灾害”的有效途径。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属于________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____________和固氮作用,这在生物界是十分独特的,对整个生物圈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由于某些蓝藻具有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从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看,这些蓝藻处于其上层。

(3)下表为某湖泊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

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如图所示)可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其机理正确的是()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5)蓝藻资源化利用有多种方式。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类物质。

【答案】(1)原核光合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生物群落群落垂直结构(3)铜绿微囊藻鱼腥藻和斜生栅藻(4)C (5)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 脂质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回顾了学术界不同的观点假说,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指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成一种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极大的改变生态系统功能。此外,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对局部多样性、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及保护提出一些建议,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生态复合体的种类丰富度和相互间的差异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它通常有4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系统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保健及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2],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定能量、促进生物能源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是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随着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干扰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骤减。 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成数百倍。生物物种的贫乏严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必须要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才能得到恢复和保持。本文归纳,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的各类假说,进而为其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指导未来保护方向。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总称;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呈现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改变生态系统功能[3-4]。数十年前年前,一些生态学家就提出,物种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生物化学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显然,此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假说的动机出于物种保护考虑[5]。然而,生态学家们对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是或否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降低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及生物多样性提高是否有利于其功能的而改善仍持有不同的观点。 1.2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不同的假说:①多样性-稳定性假说[6]即随物种数量增多,系统内的生产力和恢复能力均呈现正相关。②冗余种假说[7]即最小物种数,具体指系统内存在可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物种数量,也可以理解成系统中有一定数目的关键种,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到一定程度后达到饱和。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冗余的。③不确定假说[8]即生态系统的功能随多样性的改变,单个物种也是处于动态平衡中,因而系统功能随多样性改变的剧烈程度和方向是无法完成预料的。④零假说[9]即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减少和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也可理解成系统对物种数量不敏感。⑤多样性—可持续性假说[8]即多样性高的生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迅速地提高了,但是与此同时,与我们人类共同拥有地球母亲的其他生物日益的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酷的考验和威胁,于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世界国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100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绝灭,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消亡了,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悲哀和灾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威胁,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条件,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除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价值现在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不再有机会利用,因此必须注意保护,才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作者山西临汾屯里中学杨录梅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规律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在综合体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们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彼此紧密地联合起来,其中光能生产者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生产者----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叫食物链。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个食物链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生态系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能忍受改变的条件,并能自动调节、修补或建造自己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推动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反馈能力小,结构复杂,反馈能力大。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概念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它是指生竟的生态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由于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强度不均等,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例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分为海洋、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陆地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草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等。总的来说,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分布地球的各个位置,它们能使营养物质不同程度的得以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使之单向流动,从而对人类的幸福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物种多样性主要指生态系统内各个营养层次物种的多样性。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植物的多样性为草食性动物提供各种食物,从而草食性动物能够进一步繁荣;繁荣的草食性动物又为肉食性动物提供了繁荣的条件;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繁荣更进一步促进了分解者的繁荣。因此,作为多样性程度决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程度。 不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化程度不同,它服从于地域分布规律。地理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不同,形成不同的热量带;同一热量带内经度不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水分状况不样。一一般来说,离赤道、海洋愈远,生态系统物种愈少。就我国来说,纬度愈高经度愈低,生态系统中物种愈少。例如,离海洋很远的荒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低,净初级生产量约为0——10克/米2/年;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高,净初级生产量为1000—5000克/米2/年. 物种多样性还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它既包括多样化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 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区域(γ)多样性: 是不存在生物传播障碍的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有栖息地中观察到的物种总数。 局域(α)多样性: 是同质栖息地的一个小面积内的物种数。 β多样性: 是指一个栖息地到另一栖息地之间物种的差异或变化 物种库: 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生态位: 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考虑竞争的存在后,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小于食物和物理因素决定的基础生态位。 物种拣选: 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生态释放: 当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由于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就称为生态释放。 中度干扰假说: 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演替物种的共存,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的观点。 害虫压力假说: 认为个体拥挤在亲体附近时,使许多被不同有害动物所攻击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害动物和病原体的侵袭很脆弱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见专题 特有种: 仅分布于某一地区或某种特有生境内,而不在其他地区自然分布的物种。 背景灭绝: 人类出现之前的灭绝。 大量灭绝: 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人为灭绝: 是由于人类引起的灭绝,其受影响的类群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和源于自然灾害,这些与大量灭绝相同。 生态灭绝:? 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自身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 A.黏土 B.壤土 C.沙土 D.盐碱土 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旱生演替 D.逆行演替 3.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 (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共栖作用

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5.群落内部环境不具备的特点是 ( ) A.光照强度减弱 B.土壤湿度增加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6.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 ) A.保持温度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气孔开闭 7.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 ( )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8.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 ) A.降低光合反应适温 B.提升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C.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9.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 ) A.生态环境 B.生物单位适合性的总和 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1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 A.种群平衡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爆发 11.有效积温计算公式中Y代表 ( ) A.一段时间的温度 B.生物学零度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清涛1李新蓉2 (新疆农业大学1、林学与园艺学院,2、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增高和氮沉降加剧等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并结合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展望,以求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英文摘要:Biod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to human survival,also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land use, climate chang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nitrogen and deposition intensified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make the organisms character,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biodiversity, change, further influence ecological system process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with China's in this field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In order to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ore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Biological diversity;terrestrial ecosystem;climate change;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0引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hierarchical system),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理论与实践上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包括不同的水平,每个水平的多样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予以测度.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可以用于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用一定面积内的物种数目表示.更精确的方法是考虑物种之间的关系,即测度分类学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二) 满分:150分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 A.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2.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 A.地球因子 B.限制因子 C.替代因子 D.一般生态因子 3.下列条件中,能提升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 A.昼夜变温 B.恒温条件 C.高温条件

D.低温条件 4.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 ( ) A.萎蔫 B.烂根 C.休眠 D.缺氧 5.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 ) A.pH5~6酸性 B.pH6~7_微酸 C.pH7~8微碱 D.pH8~9碱性 6.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 ( ) A.风媒 B.“旗形树” C.风折 D.矮化 7.下列属于原地实验的是 ( ) A.实验室中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B.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C.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D.用线粒体和细胞核DNA标记序列,分析证实欧洲大陆的沙漠飞蝗来自两个起源地 8.睡莲属于 ( ) A.浮水植物 B.沉水植物 C.挺水植物 D.多浆植物 9.在一些水域中,因为氮、磷等矿物质过多而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并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个现象属于 ( ) A.生态入侵 B.种群平衡 C.季节消长 D.种群爆发 10.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 ( ) A.植物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B.植物伴生种的良好发育 C.植物建群种的良好发育 D.植物亚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11.下列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是K对策生物的是 ( ) A.蝼蛄 B.金雕 C.乌龟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D.生物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答案: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18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整体性思维,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的实例,知道政府和个人能做的合理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明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理性化的认知,形成一些观念,知道一些我们能够做的合理科学的保护途径. 难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图片、学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自问引思: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大动物,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回答(分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我国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加以解说.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 再以长江刀鱼为情景案例佐证上述事实.提出---- 【概念】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互问明思: 提问1:你赞同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与过程?还是认为是偶然不幸事件? 提示:阅读课本P66最后两自然段,利用数字论证,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物种灭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阅读《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和图4.12 指出:2.45亿年前,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95%灰飞烟灭;6500万年恐龙灭绝 提问2: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自然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提问3:现今世界动植物物种灭绝速率令人担心——人类活动引起第六次大灭绝 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点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 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寻找证据:读课本P68页:案例4——北美候鸽的灭绝史 提问4: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生讨论,利用所学知识例证分析. 乱砍乱伐、滥捕滥捞;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生物入侵现象. 追问深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