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

欧洲认同研究专题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

彭姝祎

内容提要: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对外文化政策的国家之一,其对外文化政

策打着鲜明的服务于法国国家利益的烙印。但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特别

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一民族色彩浓厚的政策,在管理机构、主要政策工具、执

行机构等一系列环节都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欧洲化。本文首先介绍

欧洲化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欧洲化背后的深层动因;鉴于对外文化政策往往含

有“认同”目的或常常在客观上导致“认同”效应,最后探讨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

洲化对认同建构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对外文化政策欧洲化认同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对外文化政策的国家之一,甚至是先有对外文化政策而后有对内文化政策。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十分清晰,即在政治、经济等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文化软实力优势,对外施加影响,提升国际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在国际社会遥遥领先,是公认的一流强国。两战极大地削弱了法国,使之在政治、经济领域均沦为二流强国,大国形象只残留在文化领域,面对现实,法国人选择了打文化牌,意欲借助残存的文化优势重振大国形象。为此,法国积极制定对外文化政策,对外输出法国的语言文化,希望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培养世人对法国的喜爱和认同,使法国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压力下,法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衰退,在日益严峻的形势面前,法国进一步坚定了用文化优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窘境的决心。所以说,从诞生之日起,法国的对外文化政策就打着鲜明的服务于国家利益的烙印,是法国寻求施加影响的重要工具。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

以来,这一民族色彩浓厚的政策,在管理机构、主要政策工具、执行机构等一系列

环节都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欧洲化。①文章首先介绍欧洲化的具

体表现,随后探讨欧洲化背后的深层动因;鉴于对外文化政策含有“认同”目的或常常在客观上导致“认同”效应,最后探讨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对认同建构的影响。

一 欧洲化的表现

(一)主管机构的欧洲化

文化涉及敏感的民族感情、国家主权和认同等问题,因此在文化领域,法国一直奉行中央集权原则,文化事务由中央政府大包大揽。历届政府都设有文化

部,专门负责文化事务。但是,对外文化活动,由于担负着“通过文化扩张”②施

加影响、复兴法国的伟大使命,因此并未归文化部管辖,而是自诞生之日起,就归口外交部,并受到最高中央国家机关———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的直接关注:1945年二战刚结束,法国就在外交部内设立了一个叫做“对外文化关系总司”的机构,其后若干年里,该部门经过与其他部门不断合并,最终形成今天的国际合作与发展总司(简称DGC I D ③),全面负责对外文化、教育、科技交流和发展援助等事务。在庞大的人员和资金支持———两者占外交部总人员和总预算的比重长期在1/3以上———下,DGC I D 成为法国外交部内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它的存在,使法国成为全球几乎唯一一个在外交部内组织文化活动的国家。文化部则以负责国内文化事务为主,对对外文化活动的参与十分有限。

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原因是自八十年代末起,欧盟逐步将文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如八十年代末,开始在视听领域采取共同行动;1991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首次将文化纳入欧盟权限④;欧盟还接连制定、执行了几个大型的欧洲文化项目:“梅蒂亚”系列计划(Media )、“万花筒”计划(Kaleidoscope )、

06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 ①②③④欧洲化是一个使用广泛而有争议的概念。本文采用欧洲化的宽泛定义,即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政策的双向互动。

Fran ois Roche,H istoire de diplo m atie culturelle d ès origines à1995,M inist 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 ères -ADPF,Paris la Documentati on fran aise,1995,p.38.

参见法国外交部网站:htt p://www .di p l omatie .gouv .fr,时间为2007年12月10日。

参见《马约》第128条,即《阿约》第151条。

“雅利安”计划(A riane )、“拉斐尔”计划(Raphael )和“文化2000”项目(Culture 2000)等。作为欧盟创始国和文化大国,法国参与上述活动,与欧盟及成员国的文化协调与合作逐渐增多,这就使身为成员国一级文化管理机构的文化部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八十年代末,文化部专门成立欧洲事务局,负责与欧盟的文化合作。与此同时,文化部用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预算也日渐增多,统计数据表明,其中的两次增长高峰分别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期,后一次正是法国参与欧

盟大型文化计划的时期。

①(二)传统政策工具的欧洲化———从“推广法语”到捍卫语言多样性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法语,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首要政策工具和政策基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法语曾经是头号国际语言,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法语在法兰西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②是共和国重要的认同符号。因此,法国人认为,复兴法国需从复兴法语做起。本着这一逻辑,法国从一开始就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法语视作实现对外文化政策目标的首选工具。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文化关系总司司长雅克?德布邦—比塞(Jacques de Bourbon -Busset )宣称,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全球推广法语,哪怕牺牲其他文化活动的开展。③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法国政府依然不改初衷,坚持将推广法语作为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并不断声称确保“推广法语”在对外文化活动中的优先地位;前任总统希拉克也多次强调,法语的国际地位直接关系到法国能否重新跻身世界

强国之列。④推广法语的重要性还反映在对外文化主管机构的名称和预算上:

DGC I D 的前身是对外文化关系总司,对外文化关系总司的前身则依次是法语著作处(成立于1920年)和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成立于1909年)。DG 2

16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①②③④A lain Lombard,Politique culturelle internationale:L e M od èle fran ais face àla m ondialisation ,Mais on des cultures du monde,2003,pp.134-141.

法语曾在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中世纪,法国境内四分五裂,诸侯林立,没有统一的语言,各地讲各地的方言,沟通困难,致使法国人对“地方”和封建领主的认同大大超过对封建国家和国王的认同。为实现统一,王权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消灭封建割据,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统一语言:1539年,国王法兰西斯一世颁布命令,把巴黎地区的方言确定为官方语言并在全国推广,同时禁用民间流行的其他方言和贵族、僧侣通用的拉丁语。统一的语言文字的推行,使法国人逐渐突破狭隘的“地方”界限,树立并增强了“民族”意识。两个世纪后,大革命在废除王权、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继续把方言视作民族主权的障碍而向之宣战。经过世代努力,“法语”终于战胜方言,确立了自己的唯一官方语言地位,并被写入1958年宪法。

Fran ois Roche,op.cit .,p.82.

苏旭:“法国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努力”,《走近法兰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C I D内部负责对外文化事务的主要部门①,一开始叫做文化传播处,后相继更名为“文化认同与交流司”、“文化与语言合作司”和“文化合作与法语司”。从预算上看,对外法语教学在对文化行动中的花费始终名列前茅。近些年,法国经济持续低迷,DGC I D的财政手段日渐不足。但是不管总预算如何减少,其中的两项却逐年增加,其一是对外视听建设(也是推广法语的一种方式),其二是对外法语教学。除此以外的其他对外文化活动经费一律受到大幅度削减。由此可见,推广法语在法国的对外文化政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欧盟不断扩大、官方语言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法国一改传统的只强调法语的做法,转而提倡语言多样性:1995年,法国利用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之机,推动欧盟从教育领域着手、捍卫语言多样性,并取得成效:欧盟委员会发表一份关于语言多样性的备忘录,宣称“应将语言能力和教授两门活语言作为工作重点”。②部长理事会也通过决议,决定为避免欧洲形成单一语言态势,从教育领域着手推动语言多样性,为欧盟成员国的中小学生创造学习几门成员国语言的机会;2004年,在新增十个新成员国的背景下,欧盟再度建议成员国创造条件,使公民从小开始学习两种外语,以“养成对其他语言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态度”,③避免欧洲形成单一语言态势;同年1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欧盟语言多样性决议”,“重申(法国)对十个新成员国的加入所带来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热爱”,认为“每个民族的代表都有在任何时候用自己母语发言的权利……”,为此,法国“反对有更多的会议不配翻译,这只利于一种语言的使用”,“建议在扩大后的欧盟将学习两门外语纳入义务教育并作为欧盟的一项标准”。④DGC I D也相应调整了法语推广战略,变“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法语”为在保留传统目标———促进法语在国际社会的使用———的同时,“促进多语言的发展,从而加强文化多样性”。⑤

虽然换了说法,但法国的主要目的依旧是推广法语:上面各种表述如避免形26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 

①②③④⑤DGC I D(国际合作与发展总司)是个综合机构,除了狭义上的对外文化传播,还负责教育交流、科

技合作和发展援助等。参见法国外交部网站:htt p://www.di p l omatie.gouv.fr。

Eur opean Comm issi on,Mém orandum sur le plurilinguis m e linguistique dans l’U nion européenne(SI (95)46?4034/95),1995,B russels:Office f or Official Publicati ons of the Eur opean Communities.

“Pr 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L inguistic D iversity:An Acti on Plan2004-2006”,B russels,24.

07.2003,COM(2003)449final.

Rés oluti on sur la diversitélinguistique dans l’Uni on eur opéenne,htt p://www.tlfq.ulaval.ca/axl/Eu2 r ope/france-res oluti on_diversite-lng.ht m.

参见法国外交部网站:htt p://www.di p l omatie.gouv.fr。

成“单一语言态势”、反对“只利于一种语言”等,虽没有指名道姓地点出“一种”语言到底是哪一种,但大家心知肚明,指英语。面对英语在盟内的“霸主”地位,法国希望欧盟出面、通过号召“教授两门活语言”、“学习几门成员国语言”等手段予以平衡。法语是欧盟内的大语种和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工作语言,因此若“教授两门活语言”的话,无论如何都会成为成员国至少是部分成员国的优先选择。所以法国其实是把推广法语纳入了“捍卫语言多样性”的框架之下,将之欧

洲化了。随后,法国进一步明确宣称,将法语作为欧洲的语言加以推广。

①(三)主要执行机构———对外文化宣传网络的欧洲化

为实现对外文化政策目标,法国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庞大的文化宣传网络,该网络由法语联盟(A lliance fran aise,以下简称法盟)、法国文化学院(I nsti 2tut fran ais )和法国文化中心(Centre culturel fran ai )组成,它们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亦被视作法国“软国力”的代表机构。法盟成立于1883年,使命是组织法语教学,几乎是全球最早和最大的民族语言宣传机构,虽是私立性质,但始终受到外交部大力扶持,是法国海外法语教学的主力军。法盟总部设在巴黎,截止2005年,共在全球134个国家建有1075所分支机构②。法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学院历史同样悠久,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两机构虽然名称不同,但几乎没有实质性差别,使命是通过教授法语及播放法语电影等方式传播法国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个庞大的宣传网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欧洲化,主要表现如下:

图1 法国文化中心/学院在全球的分布状况(2001) 资料来源:Alain Lo mbard,Politique culturelle internationale:Le M od èle fr an ais face àla M ondialisation ,p.171。11重新部署与改造。法

国文化网络虽遍布全球,但在

欧洲的密度最高,以文化中心/

学院为例:2001年统计数据表

明,法国在全球91个国家/地

区建有151所文化中心/学院,

其中在欧洲33个国家设有75

所,在非洲和中东43个国家/

36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①②Rapport de M.Fran ois Rochebl oine sur l ’acti on ext érieure de l ’Etat:rayonne ment culturel et scien 2tifique,12oct obre 2006,htt p:/www .asse mblee -nati onale .fr/12/budget/p lf2007/a3366-tii .as p,最后一次访问时间为2008年12月6日。

法语联盟网站:htt p://www .alliancefr .org 。

地区设有56所,在亚洲9个国家设有13所,在美洲6个国家设有7所(见图1)。法盟在欧洲的密度也很大,2003年统计数据表明,法盟在欧洲31国设有237所分支机构。①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法国开始大量关闭设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的文化机构,统计数据表明,1998至2005年,在西欧的法国文化中心/学院由52所降至35所②。与关闭相伴随的是对临近的文化机构进行改造,如在关闭德国境内的法国文化机构的同时,将另一些改建为法德文化中心,以亚琛(A ix2La2Cha2 pelle)文化中心为例:1998年,法国政府决定关闭亚琛附近的几所文化机构,经与德国政府协商,在关闭的同时,将亚琛的法国文化学院更名为默兹—林河(Meuse2Rhin)法德文化学院,任命讲法语的德国人米歇尔?杰森(M ichael Jans2 en)为院长。之所以选择保留并改建这一所,是因为亚琛位于默兹—林河(Meuse2Rhin)边境地区,毗邻法、比、荷三国,受六种文化氛围(法国文化、德国文化、荷兰文化以及比利时的荷语区、德语区和法语区文化)的熏陶,有浓厚的“欧洲”代表性。按照杰森的设想,新机构的使命是在保持各国文化身份的同时促进欧洲文化多样性,它与周边的法国文化机构一起制定文化计划并在这一跨边境的欧洲地区传播,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欧洲文化传播网络。截止2007年,连亚琛法国文化中心在内,在德国境内的法国文化中心/学院共有7所转变成了法德文化中心③。新中心的主要活动是教授法语和德语。在关闭、改革的同时,法国重新定义了其欧洲文化网络的使命:加强大学的吸引力;把法国作为欧洲的语言传播;发展文化工程;活跃欧洲观点的论争。④

关闭西欧文化网点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文化经费日趋紧张,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则为关闭、改造提供了可能。如有论者指出,随着欧洲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欧盟各国正打破疆界,走向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法国是否依然有必要在欧洲高调输出本国文化、单方面强调法国文化特性?是否应当考虑削减在欧洲的文化存在并加强同欧盟的文化合作,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地方?

46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 

①②

④法语联盟网站:htt p://https://www.doczj.com/doc/e43520844.html,。

Pr ojet de l oi de finances pour2007:Acti on extérieure de l’état(acti on culturelle et scientifique

extérieure),htt p://www.senat.fr/rap/a06-081-2/a06-081-22.ht m l.

参见“Questi ons parle mentaires Réponses m inistéelles”,j ournal officiel de la République fran aise,ht2 t p://https://www.doczj.com/doc/e43520844.html,ngue-fran https://www.doczj.com/doc/e43520844.html,/Testes-politiques/,最后一次访问时间为2007年12日7日。

Rapport de M.Fran ois Rochebl oine sur l’acti on extérieure de l’Etat:rayonne ment culturel et scien2 tifique,12oct obre2006,htt p:/www.asse mblee-nati onale.fr/12/budget/p lf2007/a336-tii.as p,最后一次访问时间为2007年12月6日。

2006年官方的相关报告也指出,法国应当重新审视对外文化网络的地理分布,

使之符合欧洲一体化的要求。

①2.与欧盟成员国对外文化机构合作。作为“民族”文化宣传机构,法盟、法国文化中心/学院一向单独行动,但是近些年,它们逐渐表现出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对外文化机构进行合作的倾向,合作的主要伙伴是德国歌德学院(Goethe I n 2

stitut ),偶尔也包括英国文化协会(B ritish Council )。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合并办公场所;二是联合组织文化活动。合作既发生在欧洲,也发生在欧洲以外的第三国。以法盟为例:在英国、葡萄牙、意大利和俄罗斯的一些城市,法盟和当地的歌德学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法盟和歌德学院把英国文化协会也纳入进来,将双边合作拓展为三边———三个民族文化

机构搬至一个办公地点。③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如玻利维亚、巴基斯坦、乌干达、

巴西等国,法盟和歌德学院共同组建了法德文化中心。在2005年法盟年度研讨会上,法国外长米歇尔?巴尔涅(M ichel Barnier )指出并肯定了法盟的这种欧洲化倾向,并鼓励它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把合作伙伴拓展至更多的欧洲国家,从而“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欧洲,围绕着欧洲开展工作,建立共同的欧洲文

化。”

④法国文化中心/学院的情况类似:如和歌德学院在帕勒莫、德拉萨尔萨、格拉斯哥等欧洲地区和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勒斯坦的拉马拉等欧洲以外的地区共同组建法德文化中心。两机构还进一步将双边对外文化合作地区化和多边化。如,2003年,卢森堡的法国文化学院和歌德学院与卢森堡当局共同创建了法—德—卢文化学院,并以“欧元之父”、卢森堡前总理、财政和文化部长皮埃尔?维尔纳的名字命名。2006年进一步将之更名为欧洲文化学院。学院与卢森堡及其周边地区所有致力于文化与对话的机构密切合作,向所有欧盟国家敞开,宗旨是为欧洲文化精英即知识界搭建一个思考和交流的平台。为实现此目的,学院在“卢森堡欧洲文化论坛”的活动框架下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如2007

56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①

②③④Rapport de M.Fran ois Rochebl oine sur l ’acti on ext érieure de l ’Etat:rayonne ment culturel et scien 2tifique,12oct obre 2006.

Pr ojet de l oi de finances pour 2007:Acti on ext érieure de l ’état (acti on culturelle et scientifique ext érieure ),htt p://www .senat .fr/rap /a06-081-2/a06-081-22.ht m l .

I bid ..

M.M ichel Barnier,“A ll ocuti on du m 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 ères ”,Coll oque annuel de l ’alliance fran aie,Paris,25janvier 2005;htt p://www .doc .di p l omatie .gouv .fr/BASI S/ep ic /www /doc /DDD /920338437.doc .

66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 

年11月的第四届论坛题为:民族性、公民权、认同、融入。正如“道日报告”指出的,法国文化中心/学院一直被视作法国的“橱窗”,使命是展示“法国”形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法国要改变给别人上课的“说教者”形象,使对外文化机构更多地融入当地,和当地文化机构合作,变“法国橱窗”为文化会晤的平台;在弘扬法国文化的同时也弘扬当地文化。①法—德—卢文化学院的建立就是榜样。

二 欧洲化的深层动因及有限性

是什么原因导致执行了半个世纪、以输出本国语言文化为主的法国对外文化政策发生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欧洲化呢?固然,所谓欧洲化是由于发生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之下,因此欧洲一体化自然是一个推动因素,上文也做了说明。但是考察表明,仅仅有欧洲一体化还不够,法国对外文化政策欧洲化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动因,这便是来自文化全球化或曰美国化的压力。

近十来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搭乘着美利坚商业快车,四处出击,对各国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法国也未能幸免,不仅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日渐不敌美国,甚至本土也受到如洪水般涌入的美国文化的挤压,法兰西的文化特性受到严重损害。

以语言为例,法语曾经是头号国际语言,甚至被视为优雅与身份的象征。两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法语的影响力逐步减弱,虽仍然保持着国际通用语言的身份,但使用者日渐减少、普及率越来越低。目前全球讲法语的人口为1.69亿,占总人口的3.2%,排名第九。反之,英语随着美国的崛起日益取代法语,成为国际头号通用语言,而且乘着全球化的快车进一步扩张,大有席卷全球之势。英语的“国际普通话”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就连在法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也多选用英语而弃用法语。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法语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不敌英语、逐步边缘化,就连自家门口的阵地也日渐失守:法语曾经是欧盟委员会头号工作语言,但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英语后来居上,稳坐欧委会头号工作语言的交椅。欧盟委员会翻译总司的统计表明,1996年,委员会45.7%的文件用英语起草,38%用法语;2000年,英语的比例增至55%,法语降至

①Rapport DAUGE sur les Centres culturels fran aiàl’étranger,février2001,htt p://https://www.doczj.com/doc/e43520844.html,/txt/DAUGECCF.doc,p.23.

33%;2005年,

在新扩进来的十个新成员国大多选择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情况下,英语的比例继续上升,至68.5%,法语则降至16.4%(见图2)。法语本身也受到大量英语词汇的入侵,纯洁性遭到破坏。

图2 欧盟委员会文件用何种语言起草(%)

法国是世界文化大国,不乏全球知名的思想家,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著作译介,在这一领域,法国亦不敌美国。统计表明,目前全球50~60%的译著出自英语,在一些小国,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以上;出自法语的译著只占1/4左右。反之,从全球其他语言译成英文的著作只有3~6%。在法国的近邻德国,虽然法、德两国在文化领域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合作并互相推广各自的语言,但是出自英语的译著仍然高达2/3,出自法语的只占9.4%。①更让法国人难堪的是,法国思想在国际上的传播不仅远远不够,而且还常常需要借助英译本来实现,这和一两个世纪前的情形恰好相反:当时法语是欧洲头号语言,英语虽然是其他语言中唯一能跟法语一争高下的,但是英国的新思想要想得到传播,往往得借助法译本。

再看看文化传播的另一个领域:影视。目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的比例高达60~70%。美国电影占据了世界

76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

①RüdigerW ischenbart,Kno w ledge and its Price,the inaugural address t o the2006I nternati onal Confer2 ence on the D igitisati on of Cultural Heritage,delivered in Salzburg on June21,2006.I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 man by Perlentaucher on June28,2006,htt p://https://www.doczj.com/doc/e43520844.html,/features/839.ht m l.

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和世界电影总票房的2/3。在欧洲,美国电影占据了法国市场的60%、德国的85%和意大利的70%。①反观法国,它在本国市场都处于被动守势,更遑论向外输出了。

在日益难以撼动的美国文化优势面前,法国虽然不遗余力地推广本国文化,但是势单力薄,“文化兴国”的道路越来越难走,于是转变思路,有意识地把本国的文化利益提升至欧盟层面,以借助欧盟的整体力量抗衡美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推广法语”:此前法国四处“兜售”法语,不仅难以奏效,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出于“一己之私”,因此它转而推动欧盟倡导语言和文化多样化,在“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下,将“法语作为欧洲的语言加以推广”,使法国一国的事业上升为欧盟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事业,从而有了普遍的号召力。法国大量关闭位于西欧的文化机构,也是面对全球化挑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法国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财政赤字严重,对外文化政策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与此同时来自美国文化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量关闭在西欧的文化机构,便可以省出钱来,用于加强在其他值得争取的国家如俄罗斯、中国、巴西等的文化存在。在这些国家,与美国文化的大肆渗透相比,法国文化网络的覆盖率远远不够。②与欧盟成员国对外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也是出于同样原因,如《费加罗报》一篇文章指出:“面对全球化和美国超级大国,法国还能够保持通过文化施加影响的雄心并确保文化宣传机构正常运作吗?法国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办法之一是联合行动,这样便可以节省出一大笔钱来,所以,法国和德国在拉马拉、格拉斯哥、帕勒莫、卢森堡、德拉萨尔萨和拉合尔等地联合开办了文化机构……为了保持并增加文化分量,巴黎难以继续独奏,今后它必须指望欧洲伙伴。”③

总体而言,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是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两股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全球化损害了法国的文化身份,挤压了法国的文化生存空间,迫使它寻求集体的力量以应对;欧洲一体化则为法国提供了获得集体支持的可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断深入的一体化正把昔日的“外人”变成86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 

①②

③参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官员苏旭的访谈,2007年2月。

参见Pr ojet de l oi de finances pour2007:Acti on extérieure de lπétat(acti on culturelle et scientifique

extérieure);A ll ocuti on du m inistre des affairesétrangères,M.M ichel Barnier,Coll oque annuel de l’alliance fran aie,Paris,25janvier2005等。

“Menaces sur les centres culturels fran ai”,L e Figaro,21déce mbre2005.

“自己人”、“对手”①变成“朋友”,从而使合作变得可能;第二,欧盟的文化建设为法国提供了援手:如,借助以支持视听产业为宗旨的“梅蒂亚”计划,法国得以改善自己的视听业;以资助出版、翻译与阅读为宗旨的“雅利安”计划使法国得以改善法语著作的译介率;借助以宣传和保护文化遗产为宗旨的“拉斐尔”计划,卢浮宫博物馆等法国文化遗产得以网络化、数字化,使更多的“外国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法国文化;借助欧盟的教育行动、欧洲语言年、语言月等活动,法国得以更加理直气壮地推广法语。

其次,不断深入的欧洲一体化要求成员国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加强文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以激发共同的归属意识。这也迫使法国对单纯输出本国语言文化、寻求施加影响的对外文化政策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欧洲建设的需求。但是,这一点所起的作用较为有限,这从法国文化网络欧洲化的有限性上可看出来。文化网络的欧洲化,如上文所言,主要表现为关闭欧洲的文化机构和与欧盟成员国文化机构开展合作,其有限性表现在:(1)合作伙伴有限。欧盟很多国家都有对外文化机构,如德国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但是截止目前,法国的合作伙伴基本上只限于歌德学院,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很少,和中东欧新成员国的合作更少。(2)合作方式有限,缺乏“欧洲”内容。合作以共用一个办公地点居多,因此主要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太多的欧洲内容。如和德国的合作最多,但是基本上以共同推广法语和德语为主,像默兹—林河法德文化学院和法—德—卢文化学院那样欧洲色彩浓厚的合作较少。(3)参与合作的文化机构有限。法国在欧洲的文化机构数量可观,但是和歌德学院等欧洲伙伴开展合作的少之又少,可谓微不足道。(4)虽然关闭了大批设在西欧的文化机构,但是在东欧又增开了很多,目的是与德国一争高下,因为这些新入盟的国家大多受日耳曼文化影响。因此,如果说法国在西欧的文化政策,正从施加影响转移为合作互利的话,那么对中东欧的文化政策,依然以寻求施加影响为主。

三 对认同建构的影响:民族的、欧洲的?

语言文化,是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能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和“他们”区分开来,因此是重要的身份标志。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宣传民族文化为目的的对外文

9

6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①此前法国一向把同在第三国的歌德协会和英国文化协会等机构视作竞争对手。

化政策,或多或少都隐含有“认同”目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认同”效应。法国的对外文化政策亦如此,而且比之其他国家,认同目的更为明确:文化是法国的身份符号,如里戈(R igaut)所言,“在我们的充满冲突的历史上,对文化的看法始终是连贯的,即它是我们民族认同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并具有对外宣传我国的使命”;①文化更是法国的“王牌”和“招牌”,在法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被有意识地用作赢得他人认可、进而施加影响的首选工具。“认同”目的直接反映在法国对外文化政策主管机构的名称上———外交部DGC I D下负责对外文化事务的机构一度叫做“文化认同与交流司”;还反映在将推广法语作为对外文化政策基石的一贯做法上:如马蒂亚斯?柯尼格所言,法国视法语为共和国的认同符号。②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 man)也将法兰西认同概括为“国家”(state)和“语言”(language)。③因此,推广法语含有强烈的培养世人认同法国的目的。DGC I D为在全球推广法语制订的五项新目标之一,便是培养讲法语的新一代,促使人们“向往法国”。④

那么,随着法国对外文化政策日渐欧洲化,从“认同”的角度看,它是否发生变化、从希望世人认同法国到认同欧洲呢?笔者认为下这样的结论为时尚早,至少法国政府的主观意愿并不明显。上文的分析表明,首先,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程度十分有限;其次,欧洲化的产生,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对只输出本国文化的做法加以纠正的结果,但主要还是法国借助欧盟及欧洲伙伴的力量应对美国文化挑战的结果。因此,法国并未完全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对外文化政策从民族利益导向转向欧洲利益导向,打“法国牌”还是“欧洲牌”,依旧主要取决于法国的国家利益。换言之,民族利益始终是法国制定对外文化政策时的首要考量,其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欧盟框架内寻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以推广法语为例,它虽然被上升到了捍卫语言多样性的高度,但究其根本,还是服务于法国而非欧盟的集体利益:捍卫语言多样性,意味着平等地对待欧盟所有官方语言并保护方言。但法国做的07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 

①②

③④Jacques R igaud,L’exception culturelle:Cultrure et pouvoir sous la V e république,Grasset,1995,p.17. [德]马蒂亚斯?柯尼格:“文化多样性和语言政策”,冯世则译,《国际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第142页,htt p://https://www.doczj.com/doc/e43520844.html,/main/component/op ti on,com_doc man/task,doc_vie w/gid,18/Ite m id, 58/。

Thierry de Montbrial,“Le Concep t d’identité”,in L’Identitéde la France et l’Europe,s ous la direc2 ti on de Thierry de Montbrial et Sabine Jansen,B ruylant,2005,p.13.

参见法国外交部网站。

并不好。如,伴随着东扩,欧盟内部讲德语的人口超过了法语,于是法国把德语视作威胁,并千方百计地寻求扩大法语在中东欧新成员国和超国家机构的存在;如,不承认本国国内若干方言的法律地位并拒绝签署旨在保护欧洲语言遗产的《欧洲地方和少数民族语言宪章》,认为国内语言多样性蕴含着导致分裂的力量,会强化地方认同而解构民族认同、威胁法国的统一。凡此种种,使法国“文化多样性”代言人的身份大打折扣。无怪乎法国的某些欧洲伙伴特别是英国对法国“捍卫语言多样性”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乔装打扮”的法语政策。

反过来看,虽然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底色依然是“民族”的,但毕竟染了一层“欧洲”色彩,因此即使法国政府的主观意愿不明确,但在客观上是否产生了一定的“欧洲认同”效应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范围考察:一是欧洲以外的地区,二是欧洲。前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后者则没有这么乐观。

“认同”是一种“我族、我类”的意识和感觉,存在于与“非我族类”的“他者”的对比和参照中。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将美国视为头号“他者”:戴维?莫利和凯文?罗宾斯指出,自古以来,欧洲的身份都是相对于美国、伊斯兰、日本乃至东

方来界定的。①米歇尔?奥里奥(M ichel O ri ol )进一步指出,“欧洲首先通过与美

国的对照来定义自己。”②从盟内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出发、本着尊重文化多样

性的原则,欧盟对外极力彰显“多元共存”的文化马赛克形象,以区别于美国的“不管你哪国文化到我这锅里一煮全变成了美国文化”的“大熔炉”形象;③倡导“文化多样性”,以平衡美国大众文化的流行可能导致的全球文化同质化。作为欧洲文化马赛克的一“块”、而且是重要且富有代表性的一“块”,法国语言文化、特别是该文化所承载的一些欧洲普遍享有的价值观念如自由、民主、人权等的传播,客观上也是传播欧洲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在非欧洲的受众中产生认同欧洲、将欧洲和美国区分开来的效果。况且,法国亦将美国视作最大的“他者”,极力谋求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与美国不一样的文化形象,这和欧盟的目标一致并间接地对欧盟的目标起到推动作用。法盟、法国文化中心/学院和德国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等在欧洲以外的第三国的合作,在非欧洲的受众眼

17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①

②③[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转引自李明

明:“论欧盟区域认同的社会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年第5期。

M ichel O ri ol,“L ’identit éeur op éenne au d éfi des cultures nati onales ”,VEI Enjeux,No .29,juin 2002,p.32,htt p://www .cndp.fr/archivage /valid /17583/17583-4485-4296.pdf .

周弘:“欧洲人美国人,何以不同?”(北大讲坛讲稿),《新闻周刊》2003年2月24日,第71页。

里,欧洲色彩更加浓厚,也就更有助于他们产生对“欧洲”的而不单单是“法国”、“德国”、“英国”的认同。

在欧洲内部,情况就不同了。欧洲文化认同,对外在于彰显与“他者”的不同,对内则在于打破依赖于民族国家的国别文化疆界,在继承、发扬共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欧洲人共同经历和享有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各成员国公民彼此了解、互相接纳,最终产生属于“欧洲”这个集体的感觉,使无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还是捷克人、波兰人在保持各自民族身份的同时还感觉自己是“欧洲人”。基于欧洲内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现实,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是文化合作、文化对话和文化分享。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对外文化政策当把欧洲和世界地区分开来对待,所谓“内外有别”。法国确实把全球按大洲进行了大致划分,但是并没有将欧洲彻底剥离出来、提出单独的对欧文化政策、把欧洲当作“我们”来对待。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输出本国文化施加影响”的大方针在欧洲依然适用,特别是在中东欧地区。在该原则指导下,法国输出本国文化的热心大于接纳他国文化;合作从伙伴到内容都有限,和德国的文化合作可谓最多,时间也最长,但即便如此,法德两国不少学者都认为,由于两国的合作基本上局限于推广各自的语言,因此并未实现真正的文化共享、价值观共享,未能打造出两国民众共同享有的文化空间,所以未能使法德轴心在盟内的跨文化交流中起到表率作用。和德国的合作结果尚且如此,和他国的合作可想而知。因此,从认同的角度看,在欧洲范围内,法国的对外文化政策更有利于形成对法国的而非欧洲的认同。法国《外交世界》(Le Monde di p l omatique)主编贝尔纳?卡森(Bernard Cassen)就批评法国的对外文化政策缺乏长远目光。他遗憾地指出,虽然法国的文化网络在欧洲有很高的密度,但是没有起到建设欧洲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所以迄今也没有看到形成真正的欧洲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而这个空间的缺失,使欧洲的政治整合缺乏根基。①好在法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几年,官方的相关报告指出,伴随着半个多世纪的欧洲建设,法国的欧洲伙伴已经不能再算是纯粹的“外人”,②为此法国应当改变对外文化政策模式,使之符合欧洲一体化的要求;

27欧洲研究 2008年第1期 

①②Rapport DAUGE sur les Centres culturels fran aiàl’étranger,février2001,htt p://etranger.sgen-

https://www.doczj.com/doc/e43520844.html,/txt/DAUGECCF.doc.

Rapport de M.Fran ois Rochebl oine sur l’acti on extérieure de l’Etat:rayonne ment culturel et scien2 tifique,12oct obre2006,p.7.

应当把弘扬民族文化与促进形成欧洲文化认同结合起来。①早在1992年,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就呼吁欧盟在完成经济建设后转向政治和文化建设,他说:“我们正站在欧洲建设史上的十字路口。1992年是个转折点……马斯特里赫特峰会标志着欧洲建设经济阶段的结束……相信我,如果欧洲建设只以经济和法律为基础的话,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如果我们不设法赋予欧洲一个灵魂,赋予其灵性与意义,那么这场游戏将

出问题”。②他所说的灵魂,就是文化。随后几年,他进一步指出:文化涉及欧洲

的认同问题,如果缺乏共同的欧洲认同意识,欧洲就很难重新统一;文化才是使欧盟各国人民达致相互信任的纽带,特别是在欧盟不断东扩的背景下,因为,对波兰、捷克或匈牙利而言,“欧洲”一词意味的不仅仅是地理现象和政治责任,更

是一种精神理念。③要让文化欧洲从根上浇灌、浸润政治欧洲,否则政治欧洲永

无建成的可能。

④德洛尔的话不幸言中:2005年《欧盟宪法条约》在法、荷公投失败、使雄心勃勃的欧洲政治建设陷入停滞,就表明,欧盟虽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看似宏伟的欧洲大厦依然是空中楼阁、缺乏民意基础。这种状况凸显了欧洲文化认同建设的紧迫性。2005年有关机构就法、英、德、西班牙、波兰五国所作的民意调查⑤揭示了同样的问题:45%的被访者对欧盟的认同停留在“市场经济”上,只有25%的人认为是共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撇开超国家机构应该如何努力不谈,这一不容乐观的现实也要求成员国一方,在文化领域多多开展对话、合作,实现文化共享。但是在民族国家依然是难以逾越的现实、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依然占据上风的今天,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上述对法国的考察就是证明。虽然法国只是个案,但并不是毫无代表性。

(作者简介:彭姝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责任编辑:莫伟)

3

7 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与认同问题①

②③④⑤Pr ojet de l oi de finances pour 2007-m issi on Acti on ext érieure de l ’Etat .

“I f in the next ten years we haven ’t managed t o give a s oul t o Eur ope,t o give it s p irituality and mean 2ing,the ga me will be up ”,德洛尔于1992年4月14日在布鲁塞尔的讲话。

Jacque Del ors,“Eur ope and Culture?”,Euro D ialog ,1997I,htt p://www .znak .com.p l/eur odial og/ed /0/del ors .ht m l .en .

I bid ..

“L ’Eur ope vue par les Eur op éens ”,htt p://www .arte .tv/fr/hist oire -s ociete /Eur op _C3_A9ens_20malgr_C3_A9_20t out_20_21/996352.ht m l .

30 The EU C iti zen sh i p a nd the Eu r op e an I de n tity

M A Sheng li

In1991,the Maastricht Treaty clai med the creati on of the EU citizenship,one of

the most i mportant contents and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benchmarks for the Eur o2

pean identity.The building of the EU citizenshi p inv olves not only the law,poli2

tics and s ocial reality of Eur ope,but also her philosophy and ideol ogy,reflecting

the remarkable p rogress in the European integrati on and in a great degree deci2

ding the future fate of the EU.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mergence,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 citizenshi p and discusses the p r oblem s in and the p r os2

pects of the building of the EU citizenshi p.

43 The Co n s truc ti o n o f Eu r op ea n I de n tity a t the So c ia lLe ve l

TI A N D ew 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t of social Eur ope to the constructi on of the Eur opean identity,stresses the i m portance of the EU’s i mpetus to modernise the Eur opean Social Model,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ve functi on of Eur opean s ocial policy framework in the emerging Eur opean identity.The au2 thor takes the concep t of Eur opean SocialModel modernization as the core of Eur o2 pean identity at the s ocial level,because it both integrates the European s ocial values in the p r ocess of welfare state transfor mation and distinguishes the“Eu2 rope”as an“us”fr om the“others”in the world.The Eur opean social policy framework is the main tool for the EU t o keep close with its citizens and to in2 crease the p ractibility and legiti m ac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p rocess at the s ocial level.I n additi on,the expanding definition and strengthening p rotecti on mecha2 nis m of European citizens’social rights illustrate that a new Eur opean identity at the s ocial level is gr owing in the Eur opeanizati on p rocess.

59 The Eu r op e an isa ti o n o f F rench Fo re ign C u ltu ra l Po li cy and the I s sue o f

I de n tity

PEN G Shuyi

France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o have the longest hist ory in for mulating a foreign cultural policy,characterized by an obvi ous mark of service for its nati onal inter2 ests.However,ever since the1970s and the1980s,and es pecially after the 1990s,gradual changes have taken p lace in French foreign cultural policy,inclu2 ding its managing authorities,major policy instruments and i mp lementing institu2 tes,dis p laying a certain degree of Eur opeanisati on.This paper first intr oduc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is Europeanisation,then exp l ores the deep2going dynam ics be2 hind this p roces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Eur opeanisati on of French foreign cultural policy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since a foreign cultural pol2 icy usually either ai m s at“identity”itself or leads t o the effect of“identity”.

外国文学史问答题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简答题 1、怎样理解世界文学这个口号? ①世界文学是世界五大洲文学的总汇;?②世界文学是一种要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聚合起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宏伟理想;③世界文学是指那些文豪巨匠的伟大宝库。 2、谈谈世界文学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 ①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社会生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人类历史和现状;②蕴藏着人民的战斗精神和生活智慧;③人道主义的深厚传统。 3、学习世界文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①洋为中用;②古为今有;③批判继承。 4、上古文学为什么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①高度的、令人惊讶的艺术成就;②永不复返的艺术阶段。 5、为什么说,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①思想上、艺术上的首创性质;②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各种艺术体裁;③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④巨大的文化哲学影响。 6、综述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 ①荷马时代的神话和英雄史诗;②古典时期的戏剧、抒情诗、?艺术散文和文艺理论;③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 7、简析《伊利亚特》的战争观。 ①没有道义是非;②歌颂战争双方的氏族英雄;③描写战争,

但并不鼓吹战争。 8、为什么说,阿喀琉斯的愤怒是《伊利亚特》的主题? ①阿是史诗刻画的主要英雄人物,全诗以他的愤怒始、息怒终;②他的怒而罢战、怒而参战有着巨大的主题和结构意义。 9、谈谈阿喀琉斯的形象与古代人性格描绘的特点。 ①阿在史诗中有着鲜明的个性;②人物毕肖;③风格崇高。 10、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何在? ①剪裁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②鲜明的人物形象;③生动的比喻,语言质朴、自然。 11、综述古希腊戏剧艺术的起源。 ①从酒神祭祀到“春之歌”;②从春之歌到羊人剧;③从羊人剧到雅典诗人特斯庇斯设计第一个演员。 12、埃斯库罗斯为什么被恩格斯推崇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①高昂的战斗激情;②宣扬了奴隶主民主派反对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③嫉恶如仇的崇高精神。 13、为什么说,索福克勒斯是“戏剧艺术中的荷马”。 ①作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戏剧诗人,?他在戏剧比赛中共得头奖24次,?从未失败过;②作为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的诗人,他史诗般地反映了伯里克理斯时代;③他对戏剧艺术作了大胆的革新,其创作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 14、简析《俄狄浦斯王》的戏剧技巧。 ①巧妙的布局;②突转与发现;③人物性格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201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解读

201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解读 来源: | 时间:2016-01-22|阅读数: 大家好!非常感谢联盟给我这个机会,在这儿讲一下关于2016年的政策解读。今天我给大家交流的是最新即将出版的第十三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报告的几个内容。今天要讲的也就是这个总报告的题目,叫作《面向“十三五”、走进“新常态”》。今天这个内容是从“十二五”之后两年的发展状况到面向“十三五”的新的发展趋势。我们知道,从2013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就确定面向新时期的大政方针,文化领域进入了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为“十三五”的展开布局。简单说,我们认为从2014年,也就是从“十二五”末期以来,整个的政策发展趋势的特点,或者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叫“面向‘十三五’,走进‘新常态’”。 今天想跟大家讲三个话题:第一个问题是总体判断,为什么把今年的发展“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状况叫作“走进‘新常态’”?让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2014年以来对目前国家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谈到最多的词叫“新常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政府逐渐降低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作用。经济发展的日益回归,从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要素扩张驱动力逐渐减弱,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逐渐增强,从消费角度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逐渐结束,个性化消费成为主流,这是大的宏观形势。 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首先看一个发展速度来判断走进“新常态”的几个基本的观点。 1新常态”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看发展速度,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结束十多年来的热运营状态,发展速度持续趋缓,日益回归常态化的一个发展速度。这里边我只讲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21351亿,与GDP的比值是3.63%。跟2012年比较来看,2012年增速是16.5%,2011年的增速还要高,从增速的情况看,应该说从“十二五”以来,文化产业的速度是逐年降低的。到了2013年、2014年增速已经接近GDP的增长速度,大概只是快一两个到两三个点,长期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是一种非常态。从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看,这种增长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关,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动力。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的效益必将递减,产业发展政策必然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态。 第二看发展动向。整个产业的发展动向是越来越融入实体经济,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常态化景象。三中全会以后,融入实体经济实际上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动向。最突出的标志是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参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实际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走向了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道路。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一个最突出特征,这个特征在经济学上叫产业关联度。越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越高,和经济的其他部门或者整个国民经济的互渗性越强,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都在50-60%,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20%,所以关联度较低,这是非常态。文化产业孤立于或者孤悬于国民经济之外,独立发展,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我们认为这两年来,文化产业融入实体经济的态势是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常态化的开始。 第三看政策动向。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回归文化市场,法制将成为“新常态”的根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央文件是最突出的标志,这个文件对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作为战略部署,所以重要的一个变化,文化产业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文件里,我们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国与法国的设计风格对比

日本的设计与中国的设计 姓名:王曼莉学号:1100420614 指导老师:郭菲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 在平面设计上日本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佐藤晃一就是双脚踏在日本文化的延长线上,继田中一光等老一代平面设计师之后走上设计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 日本设计师善于和国家的文化相结合,许多的设计表现有很多跳跃的地方,比如日本的一种短诗——俳句、语法、字句、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会感到非常的魅力。那是纯日本、纯感性的世界,这种超越理智的艺术世界,无疑是直接继承了王朝文学的精神。设计师使用的语言、节奏和设计师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章法节奏,应该是一致的,佐藤晃一也不例外,他的作品是用纯净的日本语法节奏构成的,没有那种努力而不通脱的翻译文本的腔调,西洋设计语法底子深藏不露。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是跟日本的经济分不开的。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对于中国风格,在我的理解,中国风格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并适应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方向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而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但遗憾的是,现在在市场看到的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闪现,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最近几年,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这些领域,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中国元素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共性化而导致缺乏个性。例如,一想到中国元素就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龙、旗袍、中国功夫、中国红。而事实上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其内涵非常深厚和宽泛,表现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体的符号上。 中国元素在设计过程中不必刻意强调,尤其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符号”而“符号”,去贴标签。有些符号可以使用,但不要牵强附会。中国元素”或民族特色”是不能刻意追求,甚至硬贴在产品的外观上的,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 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 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及优惠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 我国文化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利用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具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的支持作用更大。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近日指出,国家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和关税及其他税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税务总局将继续执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减税政策将使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中获得实惠。 这些举措包括:各级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按规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免征营业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 肖捷指出,税收在促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增强税收扶持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紧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切实抓好税务系统思想文化和宣传舆论工作,推进税务文化建设,与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等工作有机结合, 发挥税务文化凝聚力量的作用。

“法国文化月”知识竞赛复习资料

“法国文化月”知识竞赛复习资料 “法国文化月”知识竞赛复习资料 一、基本情况 法国全称:“法兰西 __”(therepublicoffrance,larepubliquefrancaise) 面积:551602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罗讷河、塞纳河。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

中国法国 地理位置:北半球/亚洲北半球/欧州 面积:960万平方公里55.16万平方公里 人口:13亿6200万 国家政要:胡锦涛(国家主席)希拉克(总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 首都:北京巴黎 著名城市:上海、广州、天津巴黎、里昂、马赛国花:牡丹鸢尾花 国旗: 国徽:

二、著名景点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 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首由巨大的石头组 成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凯旋门(l’arcdetriomphe): 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 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 联军而建的。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 支柱,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陈列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 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 上的露空结构铁塔,高320米。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法国文化例外政策

所谓“文化例外”,是一种为了保护国家和民族文化独立而制定的政策,其核心思想在于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的服务贸易。这个词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在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当时也是由法国率先提出。“文化例外”是法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法国向来鄙视好莱坞式的娱乐化文化。而依据欧盟现时法规,各成员国可通过提供补贴和实施配额等方式来保存“文化的多元性”。也就是说,“文化例外”是一种国际认可且符合欧盟法规的体系与做法。 在解释法国立场时,法国外贸部长布里克也指出,欧洲影院有60%的内容为美国电影,而在美国电影市场欧洲电影仅占3%-6%。若法国进一步向美国开放文化和影音市场,其文化产业将面临生存危机。目前,法国要求国内电视节目至少四成自制,政府每年还拿出8亿欧元来补助电影产业。 法国将“文化例外”坚持到底 2013年07月12日13:48:08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与欧盟8日在华盛顿开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首轮谈判。这个旨在建立全球最大自贸区的谈判内容涉及货物、服务、投资等多个方面,唯独“文化例外”。6月14日,欧盟27个成员国商务部长达成一致,响应由法国文化部长提出的“文化例外”倡议,宣布将把影音产业排除出此次欧美自贸谈判的范围。一时间“法国在给欧美自贸谈判设障碍”,“法国仇视英美文化”等论调充斥于全球媒体,美国谈判方也撂下狠话——“也有权不谈美国不愿谈的领域”,文化之争成为这场本不被看好的欧美自贸谈判的头一个雷区。“文化例外”势在必行 “文化例外”是针对文化全球化提出的概念,它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那正是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将“美国梦”输送到全世界的时期。针对美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无孔不入的文化渗透,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和影音产品的传播,法国于1993年在关贸总协定乌拉

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 2016年10月

内容简述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产业列入到了当届政府“十二五”的重要工作日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为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障。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诸多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4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节节攀升,跨界并购此起彼伏,文化传媒行业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多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涉及金融支持、区域发展、产业园等领域。进入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已经明朗,“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热潮席卷而来。2015年3月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各地政府要想壮大文化产业,必须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占有使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人才分配流动政策、投资融资鼓励政策,为文化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市场政策在内的各项主导政策,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来调控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完整word版)法语学习与法国文化2019尔雅答案100分

。。。。。。。。。。。。。。。。。。。。。。。。。。。。。。。。。。。。。。。。。。。。。。。。。。。。。。。。。。。。。。。。。。。。。。。。。。。。。。。。。。。。。。。。。。。。。。。。。。。。。。。。。。。。。。。。。。。。。。。。。。。。。。。。。。。。。。。。。。。。。。。。。。。。。。。。。。 法语学习与法国文化 法语动词的特点 1 法语中动词可以用作(D)。 A、名词 B、形容词 C、分词 D、以上都对 2 法语动词的变化可以表明动作的发生,还可表达一个或几个动作彼此发生的时间顺序。(√) 3 法语动词的变化,无法表达动词是冻着本人的语气或情感。(×) 法语动词的来源和数量 1 法语中,一个外来词被法文化了,这个词最有可能是(A)。 A、第一组规则动词 B、第二组规则动词 C、第三组规则动词 D、以上都不对 2

法语动词的主要来源是(B)。 A、高卢语 B、拉丁语 C、凯尔特语 D、日耳曼语 3 法语动词变化多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等动词变化归类变化总计达100类之多。(×) 法语的句子成分 1 确认法语动词的方法是(D)。 A、动词前面有代词 B、动词前有作主语的专、普名词 C、动词前有其他动词 D、以上都对 2 法语中,动词的主语可以是(D)。 A、名词 B、代词 C、原形动词 D、以上都对 3

Paaser pour,sembler属于法语中的(B)。 A、情态动词 B、系动词 C、代词 D、介词 4 法文很多语言上的变化是因为发音的关系。(√) 法语动词时态概述 1 下列法语动词中,(B)不具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双重身份。 A、travailler B、rire C、sortir D、rentrer 2 法语中,用于表明一个纯粹发生或延续在过去某个时间段内,但与现在没有时间关联的动作或状态的时态是(C)。 A、复合过去时 B、过去最近过去时 C、简单过去时 D、愈过去时 3

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及解读

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及解读 国家政策: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各类电子装备、软件和终端产品,支撑文化产业发展。 (四)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文化、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 N.解释 1.文化政策 是国家的文化部门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应对策,是国家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博物等领域实行意识形态和行政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体系的总称,是政府基本政策在文化事业方面的具体政策。 2.文化产业政策 是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何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文化产业关系、规范文化产业活动而制定的政策。 第二章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概述 《安妮法》(The Statute of Anne),亦称《安妮女王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版权法。 《伯尔尼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国际公约。 《伯尔尼公约》的两项基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版权独立保护原则。 《伯尔尼公约》是世界上最大的保护版权的国际公约,也是参加国家最多的国际公约。 《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中,首先界定了“文化遗产”的内涵:既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主要有以下五类: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等;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剪纸、雕刻、刺绣、印染等。 《威尼斯宪章》(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 “一臂间隔”原则 在文化政策的通行术语中,“分权化”的文化管理观念通常被形象地表述为“一臂间隔”原则。所谓“一臂间隔”原指人在队列中与其前后左右的伙伴保持相同的距离。经济领域,子母公司。被挪用到文化政策上多只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 对“一臂间隔”原则认同采取的国家:英国(二种结合),瑞典,瑞士,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奥地利,芬兰,美国(间接管理) 对“一臂间隔”原则不认同的国家:德国,法国(直接管理)

中法文化差异

中法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和法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看上去总是那么热力四射,又懂得享受生活。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帮革命分子的后代会被热血、浪漫给冲昏了头脑。看看那一大长串名人名单,什么伏尔泰、卢梭啊、戴高乐啊,外加现在的希拉克,就会发现其实法国人是绝对理智的,爱演讲,爱辩论。他们的神侃也是一绝,跟地道的北京爷们有一拼。还要奉劝一句,如果你有幸去法国玩,或者认识了某某法国朋友,千万不要和他们吵架,因为法语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言,也许你听到眼前冒金星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其实,法国人的生活情调有一点就体现在了爱花上,平常的小日子里,买一束鲜花放在窗前,顿时满屋生香。如果你去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要送鲜花给主人。当然,中国人也是爱花花草草的。赏菊是我们的一种高雅情调,但法国人却不同,切记不要送菊花,因为法国,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菊花。其他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的不忠贞,千万别送。另外也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在法国,康乃馨被视为不祥的花朵,你如果糊里糊涂地买一大把康乃馨,送给法国人,碰到脾气大的,和可能会让你尝尝法式拳头的滋味。 在法国,男人送香水给女人,会被人认为有过份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送花通常要送单数,但别送不吉利的"13"。法国本土出产的奢侈品,如香槟酒、白兰地、香水、糖栗等等,也是好礼品。送一

些有艺术性和美感的礼品如唱片、画或一些书籍,如传记、历史、评论及名人回忆录等会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品位、偏好哪个流派就更好了。有意思的是,像乌龟、猫头鹰在我们这边很忌讳的动物,在法国人看来却是不错的礼物。如果你结婚时,法国朋友送你一对青蛙,你千万别生气,人家那是在祝你多福多子(因为青蛙一次能产卵上万个,是不是吓死,比母猪还厉害)。当然,法国人除非关系比较融洽,一般不互相送礼。 文化的差异真的是很奇特,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一点都不假。

西方文化问答题(1)

1.Summarize in your own word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Greek culture to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what way The spirit of free inquir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 the major forms of art and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 freedom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these are the splendid legacy of Greece to humanity. 2.Greeks and Romans: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Romans were ready to learn from other cultures, esp. Greek culture. To a large degree, it was the Romans who brought Greek culture to world attention. Similarities :Language,Greek and Latin work in a similar way, for they both belong to the Into-European family. political ideas,The citizen-assemb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political life. Artistic styles,The Romans recognized the richness of Greek art and architecture, and they sought to emulate the Greek masters -- and the Greek styles and themes -- in their own art. religious beliefs,As the Greeks, the Romans believed in many gods. Also for them a different god looked after a different part of life. Differences:Polis vs Cosmopolitanism, the Greeks had thought of the world as consisting of city-states. The Romans came to think of the entire world as a city in which every man might enjoy privileges of citizenship. They looked forward to a world composed of the most diverse elements and people. Self-interest vs duty,The Romans did not see their public and private roles as necessarily conflicting with one another. The height of one's wisdom was to know one's duty and then to do it, and not to pursue self-interest. In this sense, the Romans were natural Stoics. Chaos vs order,The Romans were optimistic about life whereas the Greeks were not. The Greeks saw chaos in the world. The Romans experienced that same chaos but held out for the possibility of bringing order out of that chaos. The Romans managed to translate their thought into actions. 3.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Locke’s life, ideas and great works. John Locke (1632–1704) was a British philosopher, Oxford academic and medical researcher. He was also an economic writer, oppositional political activist, and finally a revolutionary whose cause ultimately triumphed in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 Much of Locke’s 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opposition to authoritarianism. For the individual, Locke wants each of us to seek truth by reasoning rather than simply accept the opinion of authorities. On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s it become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the legitimate from the illegitimate functions of institutions and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distinction for the uses of force by these institutions. 4.one or two db figures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ir central ideas. Voltaire and Montesquieu are two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Enlightenment. Voltaire exposed the dark side of France such as the corruption and injustice of Christianity by launching his theory on human nature. Also, he argued for the freedom and equality of ordinary people. Montesquieu’s political theory developed the principle of dividing political power although the principle itself was not his invention. Montesquieu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Western state by exposing the nature of state and human beings in his great work Spirit of Law .For Montesquieu, it was climate that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formation of a society and he believed it was shown in national character, political system, marriage codes, religion, and the use of slaver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