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本文以此为基本理念,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①运用迁移规律;②激发学生兴趣;③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④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⑥教给学生尝试的方法。

正文: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问难,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感受,运用教育学理论方法,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论述:

一、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求梯形面积可以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史学知识的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构建。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做如下提问:

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换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兴趣高涨,依照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而且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会不能提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敢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学习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辨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激趣的:讲一段故事,并备有录音。在动物王国里,有许多动物围着听小兔,小狗的争论。小兔说:“我的领土大。”小狗说:“我的领土比你大。”原来小兔,小狗各占领了一块长方形土地,为领土的大小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谁的领土大?”有同学说:“老师,可以把两块土地重叠比一比”。“不行,真正的地是搬不动的。”“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块去摆一摆,谁的块数多,谁的面积就大。”同学们纷纷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兴趣和求知欲随之而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具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到探求新知。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有两个特点:

①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可望努力之后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

学习欲望。

②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口堰塘,探测队在探测时,选择了五处不同的地方,探测的结果分别是9.2米,10.5米,12.9米,11.4米,9.8米,你能说出这口堰塘有多深吗?

有的学生认为是12.9米,有的学生认为是9.2米,有的学生认为是10.5米……学生自由争论,谁也说不服谁,谁又都意识到自己的理由不足。正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①如果说是12.9米,是深了还是浅了?②如果说是9.2米,是深了还是浅了?③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口堰塘的深度呢?经过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可取这五个数字的平均数作为这口堰塘的深度。”这一方法得到很多同学的一致赞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学习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四、在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老师在课堂最后的“发展思维训练”中设计了这样一题: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①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各吃了几分之几?谁吃的多?为什么?

③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构成角度看,这一教学片段充分挖掘了练习题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一目标。就人文精神的渗透来讲,题目能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重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数学教育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折射出人性的美丽,只有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也才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例如:教学“长方形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才能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

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高×2

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

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

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从而得出: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高×2 宽×高×2 长×宽×2

=(长×高宽×高长×宽)×2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六、教给尝试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劈新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新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不断要求教师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当然,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自主的深入,两者的最终效果是促成学生的探究。所以,任何时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永远是教师所追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是新课程标准下对广大教师的挑战。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失时机的营造这种促进学生主动的契机并且以行之有效的课堂形式来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而持久,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和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和方法 郭倩倩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是以数学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前提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要求。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面向全体学生,改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首先,我们要改变观念,树立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我国传统教育从来都是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以施于不同等级的教育。面对学生,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前提。充分开展英语活动,如:背单词大赛、小游戏等;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英语的结合点,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培养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二、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其潜能发挥是没有激励时的3到4倍,这说明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利用语言激励、期望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形式来进行。激励可以是正面的激励,也可以是得当的反面激

励。应抓住时机、采用恰当的形式、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恰当的激励,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推动学习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本,充满生机的课堂始终是吸引学生、推动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条件。(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选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目标适宜,训练化难为易,创设学生展现才华、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3)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具体指导;(4)优化作业设计,繁琐和机械的作业,会增加学生负担,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旧的教学模式。 总之,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要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浅谈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浅谈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当下,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认真研究的课题.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看法。 标签:学生主动性中学数学培养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 数学家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然后课件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二、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有位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 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教师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让学生拿出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折成相同的若干份,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進而更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互促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日常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快乐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会广泛地涉猎、研究与之有关的知识。否则,他只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丧失信心,直至半途而废,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看出:创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进取激情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师应该以高亢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亲切愉快的笑容、适度优雅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利用适度表扬和肯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二、教学内容形象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内容形象化,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容易唤起人的激情。

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死板教条,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有新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式、积极和学生互动,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三、用言行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想将这一活动圆满完成,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师生情感融洽,学生就愿意听教师的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那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更应该心中有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还要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需要,困难和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了解他们,体恤他们,这样,学生就更能主动学习和进步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所“加工厂”,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着适合自己的“加工处理”,并深化为自身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能使幼儿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向自己挑战的人,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试图在主题实施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因此,我就对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性学习进行了初探,并得到如下体会: 一、给幼儿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而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并追随幼儿的兴奋点,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依照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主题,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飞机》就是我们孩子自己依据的兴趣自主选择的主题活动:在户外开展活动时,天空中掠过几架飞机,孩子们看见了都兴奋极了,一边叫嚷着“飞机”,一边便跟着飞机飞的方向跑去,还纷纷议论着:“我爸爸坐过飞机!”“我家有直升飞机!”“我知道杨利伟叔叔坐火箭飞机从地球上钻到天空上去了!”等等。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飞机,我们就尊重孩子的兴趣,生成了主题活动《飞机》。 在主题活动的进程中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非常高涨,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形形色色的问题也是从孩子们的口中随之提出:“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飞机是谁发明的?”“飞机跟汽车一样也是吃油吗?”……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给以答案,而是把问题反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获得一些问题的答案。由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浅谈数学学习中主动性培养

浅谈数学学习中主动性培养 在现今的教学中,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教学在不断的求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可是,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但是,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好的学习。 可以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如图1),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2 )、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方法是学习的重要手段,“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弦切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弦切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圆周角的定义三者有何不同?②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对比体会弦切角定理的证明. 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报告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中国社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 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 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念指导下, 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以及为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 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摆在突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是真正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 及问题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作者:X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更是将学习品质单独列举,并提上教育的议事日程,这些举措无不强调学习品质的培养已成为主流教育重点之一。本文以如何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为目的,通过对现代幼儿教育方法和模式,特别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针对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关键字:学习品质幼儿 我国的社会现实和现代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出现偏差,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中“唯分数论英雄”的论断,使不少学生,甚至幼儿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如任性、依赖、自私、懒惰、好强等,妨碍了幼儿兴趣、爱好、品德、特长等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影响幼儿在日常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而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对其一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着重强调: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明确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

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1]”。《指南》中不仅在这段话中着重强调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重要性,也在其它章节都涉及到学习品质培养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特别是各地教育部门,各种教育机构,各级教育工作者开始积极对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探索和研究。幼儿学习品质包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科学、学习能力优异、学习习惯良好[2]。提高孩子的学习品质,这几点一定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敏锐的信息素养[3]。研究者发现,C幼儿在包饺子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品质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积极的主动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探究与尝试[4]。 综合各种关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现阶段社会各界关于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或提高学习质量等方向上,也有一些探索儿童自己怎样去获得各种知识、技能的研究报告,如培养儿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渗透于科学、艺术、文学、社会等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之中去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还有从改变教学环境,创新区域活动等外部因素去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大量的探究工作,使得幼儿学习品质培养问题更加准确,方向更加明确,成果更加丰富。 《指南》指出学习品质是“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具体地说,学习品质是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从此定义理解,并结合有关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成果,我认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浅谈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培养

浅谈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4-12-10T15:09:20.1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0月总第135期供稿作者:韩彩英[导读]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韩彩英河北省隆尧县牛家桥中学055350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本性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水平,是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45分钟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学生身边的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去。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讲授“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这样导入:“你能对日出时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作以说明吗?”学生对贴近日常生活的这些现象是非常熟悉的,很容易想到有三种关系,这样自然导入新课,学生就能自主揭晓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 三、指导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在新授课、复习课或习题讲评课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数学思想,不能只停留在掌握书中的习题,“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运动思想、化归思想等。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轴对称时,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给人类带来的美感,并主动探索其性质,从而总结归纳,在讲多姿多彩的图形时,可让学生多欣赏宏伟的建筑,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增加探索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教师要通过自身行为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学习的钥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并能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 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2 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中江县大西街小学李国琼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几乎谈不上,在几年的教学中,将我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今,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 二、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

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