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门歌剧观后感

卡门歌剧观后感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值得大家去观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卡门歌剧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卡门歌剧观后感篇1
歌剧《卡门》以鲜活的音乐笔触,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音乐色调的明亮与叙事内容的阴暗,两者间构成强烈反差。这种奇妙的品格不仅成就了作曲家比才的不朽伟业,也使小说家梅里美的原作在歌剧《卡门》面前相形失色。举凡文学名著的改编,陷入简化、稀释乃至歪曲的窘境,为数并不在少。仅歌剧中的文学改编,古诺的《浮士德》和托马斯的《哈姆莱特》均是简化稀释的有名例证,就连威尔第的《奥赛罗》这样被公认可与莎翁原作平起平坐的歌剧改编,也是以损失文学原作的诸多精华为代价。歌剧《卡门》的罕见在于,它不仅保留了原小说的真髓,而且通过音乐的独特力量,从根本上转化和提升了原小说的艺术品质。梅里美的《卡门》充其量是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而比才的《卡门》则具有充分资格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歌剧。
自“卡门”经梅里美之手诞生以来,这个名字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具有多维象征意味的著名符号。在近一百六十年的演化史中,“卡门”这个女性人物吸引各路英杰,历经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不同媒介的诠释,但只有在歌剧《卡门》中,“她”才获得了充实饱满和有血有肉的本体存在。这是一个必须依靠音乐的呼吸才能获得全部生命的人物,她的妖冶、狂放、热情和坚决,她全身的感官性魔力,几乎“本能地”召唤音乐的加入——因为音乐在所有艺术媒介中,是一种最有效的直刺神经的感官武器。以音乐塑造卡门,优势不言而喻。卡门似专为音乐而生,音乐也在期待着卡门。
卡门歌剧观后感篇2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作品不仅仅是作品,其实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当歌剧《卡门》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时却遭到失败。一位批评界人士认为乐队的演奏“乱七八糟”;而另一位则评价说,乐曲缺少“创新和个性”。但在今天,《卡门》既获得了评论界的美誉,又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且成为19世纪能与旷世奇才莫扎特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几部歌剧之一。这只能说明巴黎上
流社会无法容忍这样题材的歌剧而已。
的确,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敢爱敢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愿意为了自由而牺牲所有,她敢于做男人才能做的事,她喜欢打情骂俏,自己挑选情人,并且玩弄和欺骗男人,最终又将他们抛弃。她随心所欲,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且总能赢。风流奢侈、自由奔放、放荡不拘。她不仅让女人们羡慕,更让男人们嫉妒,为爱她而付出一切,为失去她而伤心欲绝。在十九世纪那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一种美好未来的假设呢?反正比才是用音乐、表演,用歌剧完美的体现了,这也是歌剧《卡门》历经百年依旧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吧。有空还要再看看啊。
唯一我觉得不足的是群众演员有些凌乱,因为很多大型戏剧都是从当地招募临时群众演员,加上语言的问题,西方人明显在集体项目上不如中国人整齐,似乎过于自由了些,想想我们国人的大型舞蹈和戏剧,动作整齐流畅,这可能就是东方集体主义精神和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明显差别吧。
卡门歌剧观后感篇3
昨晚,我与总政歌剧团首席指挥牛杰和军星爱乐合唱团团长徐苏南同去国家大剧院观看著名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代表名作——歌剧《卡门》。这是一台由中外两组演员共同合作完成的世界著名歌剧。看后我感到很震撼。因为在国家大剧院这样顶级殿堂里观看全球歌剧院保留剧目《卡门》,效果别提多么好了。我不是评论家,对世界著名歌剧也是头一次欣赏。我的感觉难以用最准确的词汇来概括和形容。只觉得这场歌剧是我接触声乐以来听到的最棒最美的声音。这一晚不虚此行啊!

说点粗浅的外行话,国外男女主角的嗓音功底让人吃惊,3个多小时的大幅唱段(咏叹调)音量始终不减。更绝妙的是他们边唱边舞、又跑又跳带加表演,躺着唱、趴着唱、抬腿扭动、向后弯腰、无论怎么做都不影响演唱的声音质量。那歌唱的水平——真是高!全场掌声经久不息。感叹国外艺术家的超高的演技。
还有歌剧的合唱部分很出彩。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合唱?合唱在歌剧中的魅力。特别说明,这台歌剧的群众演员都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北京市171中学合唱团演员担任。他们把歌唱与表演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声音明亮、干净、自然、立体、没有个性,辨别不出谁在唱高音谁在唱低音,在台上根据剧情需要男女混合、错落有致、交叉打乱,声音融在一起,呈现出浓浓的整体声音,没有人钻出来。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真棒!
最后要说说大剧院的舞台效果,还是那句话——一流的剧场啊!我没有看到麦克风(包括胸麦和吊麦。当然,不能确定没使用了音响。也许音响安装的很巧妙,没有被发现)但是观众们能很清楚的听到演员的声音,包括从后台唱出来的声音。所有的声音都那么舒服那么美,一点也不燥。歌剧院设计的十分科学,值得来这里感受一流的音乐效果。

看完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
1.孔子歌舞剧观后感3篇
2.歌剧魅影观后感1000字3篇
3.音乐会后的感想
4.舞剧丝路花雨观后感-关于舞剧丝路花雨
5.舞剧红梅赞观后感3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