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发展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2012年第6期

/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随着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

有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经验来看,

一些海洋经济大国均十分重视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但由于海洋产

业自身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社会公益

性和效益外溢性的脱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发展前

景和潜在收益不确定性的问题,导致现行较为成熟的陆

地金融制度体系和产品创新手段无法与海洋经济融合,

金融对海洋产业的资金支持和平台支撑作用得不到充

分发展。

要实现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立足海

洋经济现状以及金融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探讨金融发

展对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地金融的

对接,从而促进陆地金融发展理念和金融手段的创新与

转变,充分发挥金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对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的重要因素(King 、

Levine ,1993;Fisman 、Love ,2003;张立军,2006),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一

国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M anova ,

2008)。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应注重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协调(伍

海华,

2001;顾海峰,2009)。与陆地经济活动相比,海洋产业仍属于新兴领域,关于金融发展影响海洋产业结构

演变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各国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体

现出来。

美国和日本是最早开展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家,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们

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可借鉴的经验。应该看到,资金匮乏

和融资困难仍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

题(林漫,

2001;吴明理,2009;杨子强,2010)。金融市场的核心职能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就是经济资源由低效率领域流向高效率领域。金融市场通过储蓄和投资这一金融手段,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分配结构来影响资金存量结构,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伍海华、张旭,2001)。具体到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融资难问题。金融中介是专业的募资机构,在筹集资金的成本方面比起单个企业或个人具有绝对的优势,而金融市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以为海洋产业提供充裕、且具有针对性的资金来源;其次,海洋产业结构优化需要重点扶植技术含量高、经济前景广的项目或企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对各涉海行业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挑选出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给予重点资金支持,促使资金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从而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再者,海洋产业目前仍是处于起步阶段的高风险性新兴

产业,金融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保险以降低投

资风险,在鼓励风险资金对各种涉海创新活动进行投资

的同时,设立资本退出机制以减少投资失败的成本。浙江省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性分析浙江省的金融市场活跃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使得对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更具典型性。从现有数据看(见图1),浙江省海洋经济与金融市场基本保持着同步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64365.8亿元,同比增长19.5%。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年末存贷款总额同比增长21.4%,占GDP 比重逐年上升,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0年全省实现保险费收入834.4亿元,较上年增长29.3%,现有法人证券公司3家,营业部358个,证券投资咨询机构4金融发展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浙江宁波/何晶姜雪燕

摘要:本文利用1998~2010年的相关数据,

从金融规模、金融中介、金融效率三个方面就金融发展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予以实证检验。表明更多的资金投入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助推对策。

关键词:金融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经管研究J INGGUANY ANJ IU

118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了关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综合评价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经济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比例,以及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它从两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内在作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二是从“量和比例的关系”角度静态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具有三大特性,即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便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本文中所说的产业结构,主要侧重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过产业的产值比重而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则主要表现为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本文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定产业结构变动。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多个产业部门,各部门的产值比重构成一组多维向量,两时期所构成的两组向量间的空间夹角θ即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θ即为产业结构向量夹角,即为所求Moore值;Qi t表示第t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Qi t-1表示第t-1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越大。依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浙江省1991-2011年的三次产业比重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产业结构θ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1年与1992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最大,其θ值分别为0.067和0.069,在这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骤然减小到1994年的0.019,直到1999年,都保持在这一水平左右,在2000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值上升到0.041,到2003年又回落到0.025,此后变动幅度逐渐减小,到2009年产业结构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动,其θ值达到了0.044,之后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0.007。总的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出现过三次短期的大幅度变动,其余时间内,产业结构一直处于较小幅度的波动之中。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度评价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如果要对产业结构的现状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和了解,则必须对产业结构的优度进行研究。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沿海省市都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从总体上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本课题对海洋经济的概念及行业范围进行了科学界定;阐述了海洋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思路,并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及其他典型调查资料,测算了我省海洋经济总量指标;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我省的海洋经济效益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海水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远洋运输能力不强,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最后提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浙江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濒临东海。全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因此,我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从总体上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本课题对海洋经济范畴进行了科学界定,阐述了海洋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思路,并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及其他典型调查资料,测算了我省海洋经济总量指标,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国家海洋局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称,是各类海洋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产业是指人类直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与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的关联层。主要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海洋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且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测算,2007年浙江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为7373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11.2%;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方案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温州市实施方案 温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优势与重大意义 (2) 第一节发展优势 (2) 第二节重大意义 (4)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6) 第一节指导思想 (6) 第二节发展定位 (7) 第三节发展目标 (8) 第四节空间格局 (10) 第三章重点任务 (11) 第一节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 (11) 第二节建设国家重要枢纽港 (16) 第三节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 第四节推进重要海岛开发与保护 (25) 第五节推进涉海基础设施完善 (28) 第六节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提升 (33) 第四章保障措施 (37)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37)

第二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37) 第三节加强要素保障支撑 (38) 第四节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39) 第五节加强重大项目带动 (40) 第六节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41) 附表 1、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表 2、温州市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责任分工一览表 3、温州市重点海洋产业区块发展导向表 4、温州市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库 附图 1、空间格局示意图 2、综合交通示意图 3、重点海洋产业区块示意图 4、重要海岛开发布局示意图

前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温州作为长三角南翼、海西区北翼中心城市和我省三大沿海都市圈之一,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围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发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主动承接国家海洋开发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依据《省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沿海市县编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发改地区“2010”1259号),特制订《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温州市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推进“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 《实施方案》区域范围包括温州市所辖海域和温州市市区及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洞头6个沿海县(市)的陆域。海域、陆域面积分别为1.1万和0.87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陆域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期限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海洋强国”的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 所谓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以“和平发展、和谐共赢、强而不霸”为指导,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以“海洋强国”为轴心,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为轴的发展战略。 首先,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识海洋,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如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研究的拨款,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课题小组,研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海洋环境保护等。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成立海洋特色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加大财政补助,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拍摄与海洋有关的纪录片,普及海洋知识;举办海洋文化节,宣传海洋;继续举办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了解海洋。 另外还需要政策扶持,加强海洋经济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海洋经济规划指导,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推进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其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海洋,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三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 现如今我国共有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学。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是我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坚持陆海统筹,以陆带海,以海带陆,海路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同时大力发展三个内地极化核心经济带,即:以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

浙江省产业关联和支柱产业研究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数据的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及全国和福建省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资料,用独创的“加权形式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以及浙江省支柱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等。通过比较分析,相对于全国和福建省来说,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应确定为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时,加强这些部门的科技含量,以促进相关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而其他的轻工制造业则可作为辅助的行业来加以规划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1979-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目前,浙江的经济水平已跻身全国各省市先进前列,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喜人。 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支柱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能够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以及需要其提供基础条件的各部门产生强烈的关联作用,诱导新产业崛起,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一、浙江省的产业关联特征和支柱产业确定 投入产出法作为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产业关联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分析基础是:在一定的值域内,某种产品的产出量与相关的投入(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量之间是成线性比例的。 利用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42部门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选取系数大于1的部门,在全部42个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20个。除了建筑业以及性质比较特殊的废品废料业外,其余的都属于制造业,说明这些制造行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是浙江省影响力较为显著的拉动部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尚未进入前10位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4,第18位)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3,第19位)对经济总体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部门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全部42个部门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共有15个。基础产业则广泛分布于采掘业和能源类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一般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也达到了少见的1.04(第14位),这说明金融业对浙江省经济的后向推动作用—2—

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海洋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资源价值日益凸显,海洋成为全球竞争新的焦点,由此海洋战略被推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舟山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增速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2435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9.8%,在全国地市中比重最高,已成为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产业最齐全的地区,初步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这里我们试图从舟山海洋经济的核心环节――产业结构分析入手,在深入研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助推产业发展。 一、舟山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舟山凭借优良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等一直保持全省第一位;水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继续扩大,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争力增强;海洋运输、港口服务、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幅度均超过10%。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9∶42.1∶48.0。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各业互促共进、有序推进的新业态。从各产业具体情况看又呈现以下特点。 1、海洋渔业产业链拉长、转型加快 近年来舟山加快了渔业结构调整,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改善生产设备,产业结构优化。2014年海洋渔业产量达166.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182.5亿元。远洋渔业发展迅速,作业船只达到450余艘,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远洋船队,无论是数量、技术装备、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渔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由近海向深海远洋、由产销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趋势。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目前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单冻虾仁、烤鳗生产线、蟹肉罐头等上百条现代化生产线,水产精深加工比例达47%,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9.5%左右,初步形成集养殖、捕捞、储运、加工、商贸、网上交易平台、出口、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2、船舶修造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2014年实现船舶工业总产值7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的46.9%,占全省、全国船舶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2%和13%,全市造船完工量676.6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882万载重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年增幅有所趋缓。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目前能够制造常规船型外,还能制造大型原油轮、大型液化气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滚装船等技术含量高的船舶,船舶产业集群化已经形成,涌现了金海湾、扬帆、中远船务、日本常石等国内知名大型船舶企业。造船能力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开始向海工产业拓展。 3、港口物流发展迅猛、辐射增强 2014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目前港域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1个,其中2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5个。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货物吞吐量持续增加,石油储存,煤炭、铁矿石中转发展迅速。海运能力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海运企业274家,海上运力达到543万吨。港口辐射增强,从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逐步向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延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4、海洋旅游特色鲜明、档次提高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系列课程(试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系列课程 总分:100分 1根据本课程,以下不属于在着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战略中,需要培育壮大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的是()。单选题(3分) A. 海洋药物 B. 水下运载 C. 特种工程装备 D. 海洋能开发业 2 2004年出台了(),成为海洋生态环保建设重要法律依据。单选题(3分) A.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 B. 《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 C.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D.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3根据本课程,以下不属于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战略的是()。单选题(3分)

A. 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B. 加强金融与信息服务支撑 C. 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 D. 推进建立全省港口联盟 4以下不属于2008年浙江省省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前三位的是()。单选题(3分) A. 丽水 B. 舟山 C. 衢州 D. 杭州 5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到2020年的主要目标中,科技贡献率达()左右,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左右。单选题(3分) A. 35% 80% B. 50% 25% C. 25% 50%

D. 80% 35% 6以下不属于本课程指出的海岛及邻近海域的资源优势的是()。单选题(3分) A. 港址 B. 渔业 C. 旅游 D. 海洋不可再生能源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正式生效,它的诞生,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确立和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全面管理海洋新时代的到来。单选题(3分) A. 1992年11月16日 B. 1992年12月17日 C. 1970年12月17日 D. 1994年11月16日 8本课程指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征不包括()。单选题(3分) A. 持续性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2892748.html,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作者:王志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大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梳理和分析澳、美、韩、日等典型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现实,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海洋经济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贡献与拉动效应研究》(项目编号:L13BJL011)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8日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既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据测算,近年来世界海洋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到3万亿美元。从拥有海洋资源的数量来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然而,从对海洋的开放和利用程度来看,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尚处于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为此出台诸多政策措施,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1年的9.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法律法规不健全;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考察和梳理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其中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和借鉴,对于大力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综观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澳、美、韩、日等主要海洋国家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且取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浅论

2009年第4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4  总第164期 S HANDONG S OCI A L S CI E NCES General No.164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浅论3 姜旭朝 毕毓洵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经历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海洋产业曲折前行期和海洋产业大发展时期。通过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重要性的长期比较,长 期看,三次产业对两者的重要性明显不同,其中第一产业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这种不同,其次是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相对较少。 [关键词] 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4—0078—04 中国海洋产业的研究在1988年以前主要以单个海洋产业的研究为主,并且没有公开出版过有关整个海洋产业的著作。直到1988年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海洋年鉴》编辑部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1986中国海洋年鉴》,才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海洋产业当时的状况,而且是以资源介绍为主。1996年,由曾呈奎、徐鸿儒、王春林等编辑的第一版《中国海洋志》,其产业篇从事件和成果上,分阶段、详细地描述了1995年以前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 B/T20794-2006),海洋三次产业的分类标准:海洋水产业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为海洋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变迁,以时间为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1949—1957年)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海洋各主要产业的目标在于恢复生产。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中国海洋产业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业,而海洋水产业主要是海洋捕捞;第二产业主要是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其中,海水产品加工业和海洋盐业占到第二产业的80%以上;第三产业则是海洋运输业。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海洋三次产业都处于快速恢复发展期,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从0.823、0.774、0.004亿元分别增长到2.688、3.316、0.264亿元,增幅为226.7%、328.3%、4980.9%,年均增长率为16.0%、19.9%、66.8%,其中,第三产业由于基数小而涨幅较大。这个时期,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是“二一三”格局,而且第二产业份额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50年的50.14%、49.50%、0.35%发展到1957年的36.38%、58.94%、4.67%。 建国初期,海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渔民获得了生产工具和渔业贷款,加之渔业资源相对丰富,渔业捕捞迅速恢复,产量不断增加。但海洋捕捞的作业船只以木质非机动船为主,生产效率不高,沿海地区因经济发展以温饱为目标,海水产品的市场需求不高,水产品价格也由国家计划控制、定价偏低,因此虽然第一产业增加值在不断上升,但产业比重却呈下降的局面。 海洋第二产业在这一时期占比较大,主要归功于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由于政策的支持,政府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冷藏设施,而且海洋盐业和船舶制造业的增长,使得这一时期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海洋盐业对资金和技术的 3收稿日期:2008-08-22 作者简介:姜旭朝(1960-),男,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毕毓洵(1981-),男,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 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 一、引言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打破原有的均衡,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阻碍经济的有序发展。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 以钱纳里和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结构转换,“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刘伟(1995)通过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刘伟、李绍荣(2002)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刘治(2006)、江小涓(2006)等也纷纷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由于不同的省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资源配置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少学者以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大多以某一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每一模型总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其说服力不强。本文将以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为例,以3个模型为基础,除对产业结构总量进行分析外,还对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这样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得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结论,从而为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二、产业结构的一般分析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海洋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具有自身的特点,伴随海洋开发能力的提高,海洋产业也应该有一个从低级利用到深层次开发的结构升级过程。 一、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但经过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后,已经呈现出不断优化升级的迹象和趋势,出现了由“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的转变。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状况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产业门类较为齐全,滨海旅游业发展迅猛 我国海洋资源类型丰富,为各类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我国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我国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滨沙矿业、沿海造船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始终保持占总产值30%左右,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虽然年平均增长速度在48%以上,较其他产业发展最快,但由于起点不高,所以在海洋产业中所占份额并不显著。在海洋产业结构中,从总产值看,海洋渔业所占比重均为最大,为29.6%,居首位,是第一大海洋产业。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分别占26.2%和19%。因此,传统的三大主体海洋产业的地位即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盐业逐渐被新的三大主体产业即海洋水产、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所取代。这新的三大主体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全部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0%左右。 目前我国由海洋水产、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三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结构,与世界海洋四大支柱产业(即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的构成是基本相符。此外,我国海洋产业中的海洋水产产量、海盐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造船量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产业均在世界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2.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有待提升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6∶49,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但与海洋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赵珍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舟山31600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文章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状况进行分析,在明确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后,提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策措施。 关键词海洋产业;产业结构;优化

【2018-2019】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论文模板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论文 改革开发的30年来,浙江经济增长很快。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X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0.3亿元,增长9.4%,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811.2亿元,增长11.8%,增幅回落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三产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产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浙江的经济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第二、三产业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但是仍然保持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仍然较大。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宏观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不仅包含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包含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课题之一。克拉克(1940)搜集整理了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霍利斯·B·钱纳里根据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提出工业化阶段理论,将经济结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罗默(2000)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后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刘伟、李绍荣、黄桂田、盖文启(201X)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浙江省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特征和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适合浙江的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未来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经济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重要参考。一、各产业部门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 1.模型。由各产业部门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确定的生产函数为:式中:Y为总产出;(i=1,2,…,n)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产出;A为技术及制度等因素。在此需进一步说明统计意义上的总产出量与产业产出量之间的恒等关系,从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角度讲总产出量恒等于所有产业的产出量之和,然而在一定经济制度之下,有的产业之间会出现极高的共线性,或有的产业自身对总产出没有显著的贡献,但与其他产业合在一起却对总产出有极大的解释作用,对于这部分产业我们视其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而非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因此,在上述的函数中可能不存在总产出量等于所有产业产出量之和的恒等关系。对式(1)求时间的导数可得:从趋势图上,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浙江总体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展比较缓慢,三个产业对GD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