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02.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02.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02.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对“联系”的讲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⒈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事实的确切分析,指明联系是一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即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⒉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联系是运动、发展的前提。

⒊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⒋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⒍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关系。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性。系统由要素组成,系统同诸要素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系统的产生,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内容和形式上展示了现代特征。事物是普遍联

系的,每一具体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

【迷点迷津】

关于“联系的客观性”和“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联系,这个观点一方面包含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是又联系客观性的进一步说明。即这种改变和建立的基础则是事物固有的联系。例如:人们根据水的固有属性(属性是事物的质在事物与事物发生关系时的表现)建造水库,就改变了水与河床的原有的具体联系,出现了水与大坝的新的具体联系。水与大坝的具体联系,并没有否认水的固有属性。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原因和结果关系

⒈因果联系: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⒉因果联系的特点A. 是一种与时间的先后顺序相联系的关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B. 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⒊原因和结果

区别:A. 概念不同 B. 出现的时间顺序不同。

联系:A. 互相依存,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B.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注意互为因果的关系。如在第八课第二节第三框中的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的关系。如教与学的关系中,就教师的教作用于学的方面讲,教师教的好坏是因,学生学的好坏是果。那么,从学作用于教的方面讲,从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促进教师改进教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上看,学又是因,教成为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在分析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静止是相对的基础上,明确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首先物质与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那样的运动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不作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人们一谈到运动,自然要谈到是什么东西在运动,这是因为任何运动都必须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否则,这种运动根本不会存在。三、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前者犯唯心主义错误,后者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其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一、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二、物质是运动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是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因而说,静止是相对的。

三、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维体操】

⒈美国人塞缪尔、兰利教授的动力飞行实验惨遭失败后,美国天文学家的领袖西蒙、纽科姆断定:“靠比空气重的机械飞行,即便并非绝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毫无重要性可言。”7天之后,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1903年12月16日莱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处女飞行,实现了人类千百年的梦想。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⒉结合目前的国际形势,对“北约东扩”会继续如何发展并将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进行分析。

⒊假期的一天,你要给父母一个惊喜。,,你要在二个小时内打扫干净房间(两间),你要烧开一壶开水(需20分钟),你要去买菜(来回需20分钟),你要焖好米饭和炒好三个菜,请你设计出一个最优方案,并从哲学上说明方案。

【点到为止】

本课的基本概念有:联系、原因、结果、整体、部分、系统、要素、运动、静止、发展、新事物、旧事物、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基本原理: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事物联系的形势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密不可分。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区分新旧事物有其客观标准

运用发展观点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地位作出比较认识。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⒈在人与规律关系用词上要注意,凡说人能创造、改造、消灭或发明规律的提法,都是错误的。人只能发现、认识、利用客观规律,或者说是`人能揭示规律、遵循规律的提法是正确的。

⒉把现象的联系当作规律。如:把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价格上涨和下落等误认为是万有引力规律和价值规律等。

⒊注意不要把哲学范畴中的联系,运动和日常用语相混。

⒋不要把新出现的事物一律认为是新事物应根据标准判断。

【动手动脑】

⒈1979年12月,科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美国科学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支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个著名的蝴蝶效应是混浊理论的重要成果。它认为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事物未来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

在西方就有一首民谣: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支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来是件非常小的事。但是它的长期效应却是让一个帝国存或亡,这便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蝴蝶效应’。

你分析一下,这首体现‘蝴蝶效应’的民谣给了你哪些哲理启示。

⒉《解放日报》上曾登了这样一个故事:挪威的海域中盛产沙丁鱼。捕鱼的人们都希望带回岸上的沙丁鱼依然活蹦乱跳,因为活鱼能卖上一个好价钱。但是,当满载的鱼船返航时,沙丁鱼挤压在一起,却变成了一条条翻白眼的死鱼。

只有一位老渔民运回的沙丁鱼是活的。他的船也是一样的船,放鱼的槽也是一样的槽。说也奇怪,他捕捞的沙丁鱼仿佛生命力总比别的船上的鱼要强些。同行们问他有何诀窍,他总是避而不答。

后来,老渔民在临终前终于告诉儿子沙丁鱼保鲜的诀窍---说来简单的很—在沙丁鱼中放几条喜欢乱钻乱动的鲶鱼。

老渔民的办法你能想得到吗?那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这则故事又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四、同步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对世界____的回答,它的总特征是____和_

___观点。

A 本质联系发展

B 状态矛盾实践

C 本质矛盾联系 D

状态联系发展

2 在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教育界有关人士指

出:当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

里装”。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辩证法的以下哲理:( )

A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都在抓素质教育

B 各部分简

单的机械相加,并没有形成新认识 C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需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实践水平 D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整体观点

、全局观点

3 指出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①水住低处流,苹果落地。②万有引力。③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⑤商品的价格时涨时

落。⑥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整体。这说明:

A 任何两个以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 事物在联系中存在和

发展 C 联系是普遍的、主观的 D 联系是现实的、无条件的 5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喜鹊报喜”,“手相

、指纹、生辰八字,可以决定个人的命运。”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

违背了:(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 事物的

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道理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6 下列对事物因果联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先行后继的关系

B 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

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D 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

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宙意一致的是:( )

A 江山易改,本性难题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8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有:( )

①事物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②苏联解体俄罗斯诞生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④力量弱小的事物被力量强大的事物战胜⑤古猿经过

劳动转变为人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③⑤

D ①②③④

9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征和本质特征

D 运动包括宙间的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10 一个木桶由许多木片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片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 )

A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B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C 事物内部各个

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D 部分影响整体

二、多项选择题

1 几何的证明题,必须给定前提,指出要证明的结论。我们在证

明的过程中,常常画一些辅助线,这些辅助线:( )

A 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所建立的新的联系

B 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联系,但人们把它明确表示出来了

C 是人们主观想像出

来的 D 起到了揭示因果链条的作用

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

A 解放思想就是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敢闯敢干

B 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

C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符合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

D 解放思想就是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既善于思考又敢于

创新

3 我们应当利用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体现了:( )

A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B 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 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

上的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 大庆人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

话是:( )

A 主观唯心义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

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

5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

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见:( )

A 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无条件地联系着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为的

C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前后相继的联系

D 现代化建设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三、简答题

1 既然新事物最终比旧事物更加完善和成熟,为什么我们还要有

创新精神?

2 1998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机构改革失去的是某些局部和个人短暂之小利,换来的却是整体和长远之大利,并

且最终也会为局部和个人带来合理之利。”

指出材料揭示的哲学观点及对我们进行机构改革的指导意义。 四、辩析题

“痒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宣扬宗教的“因果报应”。

五、论述题

材料一:科学家在谈到科学技术对发展经济的神奇的能量时,用了这样的公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科技。就是说,科技对生产力的作用是按几何级数增值,呈指数增长。科教界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决定着明天的生产力,而今天的教育决定着

明天的科学技术和后天的生产力。

材料二: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

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观点?

请运用这个哲学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动脑动手

1 这首体现“蝴碟效应”的民谣,给人许多哲理启迪:

(1)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若不认识或忽视客观事物的联系,就会受到客观事物联系的奴役、摆布、捉弄和惩罚。一个钉子和一个帝国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但通过一些中介,如蹄铁与战马、战马与骑士、骑士与战斗等,两者之间就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而人们正因为忽视了他们之间的某种

客观联系,才导致了“亡了一个帝国”的悲剧。

(2)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经过量变,达到质变,从而朝着相反方向转化。丢失一个钉子的确是“小”,亡了一个帝国是

“大”。而就是在这“小”和“大”的对立统一中,“小”渐渐放

大,终于酿出“大”来。真可谓“一趾之疾,丧七尺之驱;蝼蚁之

穴,溃千里之提”。

(3)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任何事都会有其根源,而导致一次次大

灾难的,往往都是人的因素…因某个人缺乏责任感,某个环节没有

做到位等。一个小小的疏忽,便可酿出一场大祸。如1998年5月5日北京玉泉营环岛家具城火灾起因是一个小小的电铃漏电。直接经济

损失两千多万元。时值我国《新刑法》颁布,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任

行为进行了定罪量刑。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天下无小事。从小事做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应坚持做

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 根据我们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我们知道沙丁鱼喜欢挤在一起,

密不透气,时间一长,就会窒息而死;鲶鱼好动,它在沙丁鱼当中

钻来钻去,沙丁鱼本来相安无事,被这个外来的异己者一打扰,一

个个紧张起来,摇头摆尾,纷纷做出反应,原来死气沉沉的沙丁鱼

被鲶鱼一刺激,居然增添了活力。他们的活动又增加了氧气的供应

,这样,死亡率就低了。这个解释你满意吗?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这个现象你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相类似的事吗“请谈谈。

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有:沙丁鱼在没有被渔民捕劳上来之前,均与

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或海或洋紧密而且是有条件地联系着,因而

生命力旺盛;但当沙丁鱼被渔民捞捕之后,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失

去了联系,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骤变——拥挤在一起,密不透气,

供氧量减少——时间一长,便出现窒息而死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

,渔民们在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人为地使沙丁鱼和鲶鱼建立客观

联系(即哲学中所讲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联

系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沙丁鱼的生存条件,使存活率提

高。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

围其他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

同步题库

一、单项选择

1 D

2 B

3 D

4 B

5 C

6 B

7 D

8 C

9 B 10 D

二、多项选择

1 B D

2 B C D

3 A B

4 B C D

5 B D

三、简答题

1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其实质是前进

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②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由不成熟到较成

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事物要不断摈弃旧事物中消极、腐朽

、过时的东西,吸收其积极、合理的东西,并增添旧事物中根本没

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西东,去促成和实现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

成长、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因此,需要创新精神。不求进取,

满足现状,不敢创新,这样对新事物的成长都是有害的。

2 ①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要从整体上把

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于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

局部。

②把握整体和局部相互联系的观点,对于我们进行机构改革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我们

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机构改革亦是如此,

为了“整体和长远之大利”,我们应该舍弃“某些局部和个人短暂

之小利”。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搞好机构

改革,充分发挥国家机关各部门的有效职能,才能使整个国家机构

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

四、辨析题

①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就要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

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②题中观点是人们承认联系的客观普遍性为前提,对行善作恶必将

产生的结果所做的预测,为人民多做好事必定被人们所尊重,作恶

的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

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固的的,而不是人强行加给事物的。

宗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把世间的苦难荣华归结为上天的安排,

是主观臆造的虚假的联系,纯属唯心主义。

总之,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对具体问题,客观地分析。题中将善恶必将有报、客观的预测归结为上天安排的报应是

错误的。

五、论述题

1)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根本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是人们能否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以上两则材料:

①国民经济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依靠人力,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极大推动作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先导。经济建设必须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放在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地球不堪负担,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恶化、资源的滥用乃至枯竭,必然要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两者向良性循环的方面发展,这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Internet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网络的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TCP/IP协议的诞生。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 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就开始采用Internet这个名称。自此以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6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2015·天津高考)湖南省长沙县是工业强县,也是排碳大县。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该县提出创建全国“零碳县”的目标,引进推广了中南林业大学新研发的“绿心速生草”。这种草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是相等面积森林的14倍左右,它不仅生长快,而且种植户可以多次收割并加工成碳产品出售。该材料说明( ) ①环境保护问题应该主要由政府解决②保护环境应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③经济发展可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④科技创新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第二大”并不等于“第二强”。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设计和利润留在欧、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国”。这启示我们要( ) 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大外资投入力度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④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4.微软、IBM、英特尔等,近年来,世界200强IT企业中的13家先后落户成都,在“西部硅谷”形成聚集效应。英特尔董事会主席表示,“这里出色的教育体系,大量训练有素的员工和较高的文明程度,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成都投资”。成都市依靠人才资源优势打造投资软环境,体现了( ) ①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②实施“走出去”战略,塑造国际知名品牌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规模扩大④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下面某品牌电脑价值分配表启示我们要( )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④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各地的网络把诸如气象条件、农作物生产和飞机航班等如此多样化的数据集合在一起。科学家们把数据和程序通过网络送到远程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检索结果,并使他们能够与同事交换信息。网络让人们可以便捷地分享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资源。业余爱好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为他们的家庭计算机交换程序。 不幸的是,许多网络都是独立的,仅为特定群体服务。用户为适应自己的通信问题而选择某一种硬件技术。没有一个的网络能够满足所有的用途,在单一的硬件技术基础上不可能建立一种通用的网络。 网际互连(Internetworking)技术的应用为不同的网络互连提供了一套方法和通信约定,互连技术掩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它们的物理网络连接起来进行通信,把许多不同的、独立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并使它们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科学家通过使用网际互连技术,任何科学家都能与其他人交换实验结果数据。某地数据中心的数据,所有科学家都能够得。某地的计算机服务和程序能被另一个地方的科学家使用。结果是,科学家的研究进程加快了,且提高的程度是惊人的。 因特网(Internet)就是由网际互连技术实现的,将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和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设备相互联接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因特网主干网的历史与发展 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推动因特网不断地向前发展。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资助的ARPANET在美国4所大学和研究所正式建成,ARPAnet建设的主导思想是: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该网络最初只联接了4台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并逐步向全美国范围发展。 1985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一个更大的网络,它不仅连接一些大型的计算机,而且在各个地点连接

九上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1.感受创新(空间维度) ①A创新来源于,生活有创新。 生活中的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创新不在,创新让我们体验的精彩人生。 B创新是一种方式。它只是从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成果的改进和完善;它不局限于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只是灵光乍现的,更需要年复一年的;它是个人的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活动。 ②创新的意义(创新驱动发展) A个体:创新给我们带来,让我们获得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我们的方式和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激发潜能,超越自我。B社会:生活的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促进发展、增加财富,的创新促进社会正义、推动社会进步。C生活:创新让生活更。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舒适和。 (互联网改变,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 2.创新引擎(重要性)(时间维度) ①回顾人类文明史,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文明走向文明、文明。创新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创新为带来巨大,推动社会取得长足。 ②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国家发展战略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唯创新者,唯创新者。 3.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Why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是民族进步的,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中华民族深沉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所系。实施发展,推进以创新为的创新,让成为推动发展的,是适应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③创新是改革开放的。我国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时期,更加呼唤的精神。改革在不断中发展,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中国走向。 ④国家用之手激活创新,释放更多创新,让广大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改革发展。中国走在通往的创新路上。 ⑤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性因素。目前,(成就)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重要领域走在世界,(不足)但从上看,我国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增长贡献率低于国家水平等问题。(结论)中国创新之路,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 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南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 突出主体,就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整合资源,就是极大地释放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发展的技术创新,真正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拥有的实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抓住资本、技术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环境,就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加强支持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跨越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支撑和引领南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巩固和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完整word版)联系观和发展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a.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 b.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a.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b.自然事物中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c.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形成,形成之后独立于意识之外 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a.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 系,偶然联系等 b.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i.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发展中出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务于整体 ii.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2.重视部分,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a.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二是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三是注重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一、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a.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 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与联系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前头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前途是光明的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做法;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认识万众创新。 能力目标:科学精神: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法治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公共参与: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能够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增强忧患意识,自觉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猜我国的“新四大发明” 1.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 2.外卖、快递都很方便。 3.扫码开锁,再也不用为最后一公里发愁。 4.“新兴出行方式”,又快又稳,享誉全球。 提问:通过上述四句话,你能猜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是哪些吗?这些发明中有你生活中没体验过的吗?说明什么? 二、授课: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与挑战 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科技新成果,这些成果说明了什么? 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 结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某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出示材料并提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问题? 结论: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如何才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1.国家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提问:我国该如何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材料:在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详尽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之后强调,“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未有效满足;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 思考:为什么要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长期面对的工作主题? 结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重要手段: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和培育创新氛围。 2.企业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提问:你认为在“万众创新”大背景下企业应该怎么做? 重要力量:提高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提问:创新是不是意味着否定旧的东西? 归纳总结: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3.个人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提问:鬼点子、小聪明是不是创新? 材料:万千“草根”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研究生创业是“草根创新”的重要力量,不鼓励大学生、研究生走摆地摊、开咖啡店式创业之路,引导他们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 归纳总结:创新不仅要培养创新意识,更要提高自身实力,努力投身创新实践。 4.成果保护组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教材第27页“方法与技能”。 归纳总结: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创新的目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加快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版,促进福建经济再上新台阶,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工作目标 以创新为主引擎,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为主要目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比重稳步增加,创新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引进共建“国字号”研发机构或平台8~10家,建设国家级学会服务站等会企协作创新平台300家,在本科院校中重点建设35家以上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18家以上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达500个、800个、240个和200个;高新技术企业2600家,创新型企业6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0家,众创空间200家,虚拟研究院产业技术分院20家;全省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63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0台(套)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70%,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约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新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动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6英寸Ⅲ-Ⅴ族化合物集成电路、存储芯片(DRAM)等项目建设,加快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协同发展。壮大新型显示产业,加快推进8.5代TFT-LCD面板、莆田华佳彩6代Oxide液晶面板、厦门天马微(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液晶模组和智能终端生产规模。推动信息通信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数字家庭网络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研发生产,

高考政治二轮训练 联系观与发展观(4~3时政 含解析)

【高分特训——提高得分点看“面”】(名师知识点总结训)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训练:联系观与发展观(含详细解析,2013年4~2014 年3时政) 一、选择题 1.2013年8月16日,由于光大“乌龙指”影响,上证综指瞬间暴涨逾5%后,股指迅速回落,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损失。该“乌龙指”在法律上如何定性,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说明( )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3年7月份以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同时,人为的水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工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和保障率要求增加,加剧了干旱缺水问题。这启示我们分析解决问题要( ) ①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③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向导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3.经济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经济好比骑自行车,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稳。”有这么两种骑法,一种只顾用力快骑;另一种在车轮运转上下功夫,让润滑更好、制动更灵。同等力气下,后一种骑法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更可持续。这说明( ) ①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4.在《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中有这样的记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说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事物都处于相互转化之中③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④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5.煤矸石原本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可是在河南省鹤壁市,它却成了宝贝,不但可以生产烧结砖,甚至可以用来制取无机纤维进行造纸。上述材料说明( )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创造人为事物联系的物质条件 ②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满足人们现实需要的客观联系 ③应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④人们可以改变客观条件,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具体联系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1.为什么需要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人类生活中的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3.创新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有何作用?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4.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联系观发展观主观题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主观题 1. 材料:2010年10月26日,连接长三角两大城市的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沪杭高铁的开通运营不仅为两省市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和促进优势互补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而且将在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交流最频繁的长三角构建起一个现代化的快速客运网,实现各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就与实践的关系而言,沪杭高铁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体现了什么联系?(2分)并运用此观点分析材料中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2.材料:2010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度调整: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稳定物价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出于“保增长”的需要,考虑到我国国债余额和赤字占GDP的比例依然可控,因此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保持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变”与“不变”的哲学依据。 3.材料: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商品化战略优先位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说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意义。(12分)

联系观与发展观知识清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知识清单 一、知识清单 二、易错易混点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4.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8.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9.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10.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三、判断并改错 1.“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水清知酒好”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2013年1月4日意味着“爱你一生一世”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 4.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体现了联系的条件性。 6.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决定。 7.水果与香蕉、苹果的关系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8.中美经济、军事等诸领域的差距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 9.安倍首相提出修改日本宪法,将自卫队改成国防军,建设“正常国家”是新事物。 10.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意味着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要历经诸多磨难。 1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有量变必然会产生质变。 四、联系观与发展观知识对号入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观点和观点。 2.联系的观点主要内容有 。 3.联系客观性的主要内容有 。 4.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是: 。 5.发展的观点主要内容有 。 6.发展的状态是指,发展的趋势是指,发展的途径是指。

联系观和发展观知识点总结

联系观和发展观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a.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 b.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a.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b.自然事物中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c.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形成,形成之后独立于意识之外 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a.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 联系,偶然联系等 b.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i.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发展中出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务于整体 ii.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2.重视部分,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a.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 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二是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三是注 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一、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a.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 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与联系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前头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前途是光明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进程;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南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 突出主体,就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整合资源,就是极大地释放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发展的技术创新,真正把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长优势,把拥有的实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抓住资本、技术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环境,就是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挥其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加强支持创新的政府引导,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提供优质、完备、高效的公共服务。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跨越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支撑和引领南京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加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巩固和提高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认同创新的价值。 ○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具体的创新行为、创新现象分析创新的价值。O能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创新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3.知识目标 ○了解创新的内涵,知道生活处处有创新。 ○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改革联系密切。 ○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性和举措 ○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 ○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二)设计依据

1.学情依据 青少年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互联网的迅猛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社会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人工能普及化,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认知;“双创”时代的来临,给予每一个人创新、创业的能;民族复兴路上的重大创新成就,点燃中华儿女的创造热情。处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生,既是创新时代的成果享受者,也是创新时代的重要主体。他们是各种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他们更渴望能够参与时代的创新浪潮。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创新体验为其参与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其神经元和前额叶皮层的快速发育,为其思维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油,常有创造的冲动。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对创新的感性认识。 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可能会认为创新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有的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而意识不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可能;他们在渴望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在创新与法律、伦理的关系问题上产生疑惑。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的认识。 就知识储备而言,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法

2019届高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

2019届高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 矛盾观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 ①表现 事物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思考: 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是对于两个具体事物而言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 (1)内涵: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根据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可分为: A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B人为事物的联系 请判断下列哪些事物的联系和人的实践活动有关: ①围魏救赵②南水北调③花开花落,潮起潮伏④宇宙星辰运转⑤严师出高徒⑥胶州湾大桥⑦沧海桑田的变迁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方法论要求: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人为臆造联系 人为割裂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形式: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3)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知识导图 生活处处有创新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创新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P14背诵) 第1课时 创新改变生活 一、感受创新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P15熟读) ①表现:别出心裁的点子,突发奇想的灵感,独具匠心的构思。 ②影响: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P15熟读) ①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 ②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面面; ③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 ④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P16熟读)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P16熟读) 原因:①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②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③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P16背诵)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心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 创 新 引 擎 感 受 创 新 创 新 改 变 生 活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P17熟读) 我们的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考题: 1、生活处处有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创新能够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②创新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创新仅局限于生活领域④对已有的成果的改进不是创新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因创新而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下列能够体现创新造改变生活的是() ①小秦:西城高铁的开通使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②小蕊:移动支付出现后,我出门再也不用带钱包了。 ③张医生:我可以通过操纵机器人给千里之外的病人做外科手术。 ④黎老师: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飞圆满成功。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显示了制度的创新。这些创新( )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增加社会财富 C.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 D.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日前来服务台问路的人减少了,旅客的满意度却变高了。”高铁站郑州东站服务台值班站长有些“失落”,因为服务台人气不旺了。原来,自该车站投入1700块智能导向标识后,许多老年旅客、赶车旅客不再“迷路”了,而服务台也能腾出更多人力,投向更高质量的服务。“让旅客体验更美好”是2018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特别倡导的理念。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就能更好回应旅客新期待,让2018年的春运更加平安、有序、温馨。 材料二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曾指出,创新是引领河南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河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未来将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 (I)材料一中“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力量主要源自哪里?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力量源自创新,创新改变生活。说明:①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②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