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同步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同步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同步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同步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单元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各数3.14,,0.,,2.131 331 333 1…(相邻两个1之间3的个数逐次多1),,,其中无理数的个数为()

A.2个B.3个C.4个D.5个

2.在如图所示的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

A.点A和点B之间B.点B和点C之间

C.点C和点D之间D.点D和点E之间

3.若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A.a>b>c B.c>a>b C.b>a>c D.c>b>a

4.当式子的值取最小值时,a的取值为()

A.0B.C.﹣1D.1

5.有一个数值转换器,流程如下:当输入x的值为64时,输出y的值是()

A.2B.C.D.

6.已知,则的平方根为()

A.1B.C.±1D.

7.,,则1720的平方根为()

A.13.11B.±13.11C.41.47D.±41.47

8.下列说法:①=﹣10;②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成一一对应关系;③﹣3是的平方根;④任何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⑤两个无理数的和还是无理数;⑥无理数

都是无限小数,正确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9.若把﹣写成整数a与正的纯小数x的和,那么整数a的值为()A.﹣3B.﹣4C.﹣5D.﹣6

10.如图,O为原点,实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c<bc B.c2<ac C.b2<bc D.ab<b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若一个数x的平方根是m﹣3和m﹣7,那么这个数x是.

12.已知2x+1的平方根是±3,则﹣5x﹣7的立方根是.

13.若k<<k+1(k是整数),则k=.

14.当x取时,代数式2﹣取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15.小亮求的近似值,下面是他的草稿纸上的部分内容:3.52=12.25,3.82=14.44,3.92=15.21,3.852=14.8225,3.872=14.9769,3.882=15.0544,3.8752=15.015625

依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的近似值(精确到0.01)是.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6.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中

3.1415926,8,,0.275,0,﹣,﹣6,π,﹣0.25,﹣|﹣2|,2.5353353335…

分数:{…}

非负整数:{…}

无理数:{…}.

17.已知2a﹣1的算术平方根是3,3a+b﹣9的立方根是2,c是的整数部分,求7a﹣2b﹣2c的平方根.

18.(1)若x,y为实数,且x=+4,求(x﹣y)2的平方根;

(2)已知x﹣2的平方根是±2,2x+y+7的立方根是3,求x2+y2的算术平方根.19.阅读理解

∵<<,即2<<3.

∴1<﹣1<2

∴﹣1的整数部分为1.

∴﹣1的小数部分为﹣2.

解决问题:

已知a是﹣3的整数部分,b是﹣3的小数部分,求(﹣a)3+(b+4)2的平方根.

20.定义:可以表示为两个互质整数的商的形式的数称为有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有理数;反之为无理数.如不能表示为两个互质的整数的商,所以,是无理数.可以这样证明:

设与b是互质的两个整数,且b≠0.

则a2=2b2因为b是整数且不为0,所以,a是不为0的偶数,设a=2n,(n是整

数),所以b2=2n2,所以b也是偶数,与a,b是互质的正整数矛盾.所以,是无理数.仔细阅读上文,然后,请证明:是无理数.

21.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

大家知道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地写出来,于是小明用﹣1来表示的小数部分,你同意小明的表示方法吗?

事实上,小明的表示方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的整数部分是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差就是小数部分.

又例如:<<,即2<<3,

∴的整数部分为2,小数部分为(﹣2)

请解答:

(1)的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是.

(2)如果的小数部分为a,的整数部分为b,求|a﹣b|+的值.

(3)已知:9+=x+y,其中x是整数,且0<y<1,求x﹣y的相反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B.

2.C.

3.D.

4.B.

5.C.

6.C.

7.D.

8.C.

9.C.

10.A.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4

12.﹣3.

13.9.

14.5,2.

15.3.87.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6.解:分数:{3.1415926,,0.275,﹣,﹣0.25};

非负整数:{8,9,0};

无理数:{π,2.5353353335…},

故答案为:3.1415926,,0.275,﹣,﹣0.25;8,9,0,;π,2.5353353335…,17.解:∵2a﹣1的算术平方根是3,

∴2a﹣1=9,

∴a=5,

∵3a+b﹣9的立方根是2,

∴3a+b﹣9=8,

∴b=2,

∵c是的整数部分,,

∴c=3,

∴7a﹣2b﹣2c=35﹣4﹣6=25,

∴7a﹣2b﹣2c的平方根是±5.

18.解:(1)由题意得:,

解得y=3,

∴x=4,

∴(x﹣y)2=1,

∴(x﹣y)2的平方根是±1.

(2)由x﹣2的平方根是±2,2x+y+7的立方根是3,得

x﹣2=4,2x+y+7=27,

解得x=6,y=8.

∴x2+y2=100,

∴x2+y2的算术平方根是10.

19.解:∵<<,

∴4<<5,

∴1<﹣3<2,

∴a=1,b=﹣4,

∴(﹣a)3+(b+4)2

=(﹣1)3+(﹣4+4)2

=﹣1+17

=16,

∴(﹣a)3+(b+4)2的平方根是:±4.

20.解:设与b是互质的两个整数,且b≠0.则,a2=5b2,因为b是整数且不为0,

所以a不为0且为5的倍数,设a=5n,(n是整数),

所以b2=5n2,

所以b也为5的倍数,

与a,b是互质的正整数矛盾.

所以是无理数.

21.解:(1)∵,

∴的整数部分是7,小数部分是﹣7.故答案为:7;﹣7.

(2)∵,

∴,

∵,

∴b=2,

∴|a﹣b|+

=5.

(3)∵,

∴11<9+<12,

∵9+=x+y,其中x是整数,且0<y<1,∴x=11,y==,

∴x﹣y==,

∴x﹣y的相反数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同步测试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测试1 相交线 学习要求 1.能从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的关系入手,理解对顶角、互为邻补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2.能依据对顶角的性质、邻补角的概念等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如果两个角有一条______边,并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____________,那么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2.如果两个角有______顶点,并且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___________ ________,那么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重要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点,∠AOE=90°. (1)∠1和∠2叫做______角;∠1和∠4互为______角; ∠2和∠3互为_______角;∠1和∠3互为______角; ∠2和∠4互为______角. (2)若∠1=20°,那么∠2=______; ∠3=∠BO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且∠COE=90°,则 (1)与∠BOD互补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BOD互余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EOA互余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BOD=42°17′,则∠AOD=__________;∠EOD=______;∠AOE=______. 二、选择题 6.图中是对顶角的是( ). 7.如图,∠1的邻补角是( ).

相似三角形同步辅导试题答案

相似三角形同步辅导1 学海导航 相似图形基础知识主要包括: 2.相似多边形概念 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三角对应相等,且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3、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两个三角形只要满足: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两角对应相等;有一直角边与斜边对应成比例.这四项中的一项,这两个三角形就相似。 4.相似三角形性质 相似三角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平分线,高,中线,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对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图形的相似错例分析 图形的相似是初中几何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同学由于对图形的相似理解不透彻,在解决问题时出错较多。为帮助同学们在解题时减少失误,本文就易错情况做简要例析。 1.如图,在矩形、锐角三角形、正五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外边加一个宽度一样的外框,保证外框的边与原图形的对应边平行,则外框与原图一定相似的有( ) A 、1个 B 、2 个 C 、3个 D 、4个 错解:选D 正解:左图中的两个矩形不相似,因为其对应角的度数一定相同,但对应边的比值不一定相 等,不符合相似的条件;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相似,因为其三个角均相等,三条边均对应成比例,符合相似的条件; 两个正五边形相似,因为它们的边长、对应角等所有元素都对应成比例,符合相似的条 1. 比例的基本性质

件. 故选C . 点拨:边数相同、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 A 、10 B 、8 C 、-8 D. D 、±8 错解:∵线段c 是a 、b 的比例中项, ∴c 2=ab=64, 解得c=±8, 正解:∵线段c 是a 、b 的比例中项, ∴c 2=ab=64, 解得c=±8, 又∵线段是正数, ∴c=8. 故选B . 在某幅地图上,AB 两地距离8.5cm ,实际距离为170km ,则比例尺为( A 、1:20B 、1:20000C 、1:200000D 、1:2000000 解:∵170KM=17000000CM , ∴比例尺=8.5:17000000=1:2000000. 故选D . 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90°,AB=7,AD=2,BC=3, 如果直线AB 上的点P 使得以P 、A 、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 、 A 、2 B 、-1 C 、2或-1 D 、不存在2. 错解:正解:点拨:应 错解:正点拨: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 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 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 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 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 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二)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参考答案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参考答案 §5.1.1相交线 一、选择题1.C 2.D 3.B 4.D 二、填空题1.∠AOD、∠AOC或∠BOD 2.145°3.135°4.35° 三、解答题 1.解:(图7)因为∠2=30°,所以∠1=30°(对顶角相等)又, 所以∠3=2∠1=60°所以∠4=∠3=60°(对顶角相等) 2.解:(图8)(1)因为,又(对顶角相等)

所以因为 所以所以(对顶角相等) (2)设则,由+=180°,可得,解得,所以 3.解:(图9)AB、CD相交于O 所以∠AOD与∠BOD互为邻补角 所以∠AOD+∠BOD=180°,又OE是∠AOD的平分线, 所以∠1=∠AOD,同理∠2=∠BOD 所以∠1+∠2=∠AOD+∠BOD=(∠AOD+∠BOD)=×180°=90° 即∠EOF的度数为90° §5.1.2垂线

一、选择题1.D 2. B 3.C 二、填空题1.不对2.40°3.互相垂直4.180° 三、解答题1.答:最短路线为线段AB,设计理由:垂线段最短. 2.解:由题意可知∠1+∠2=90°,又∠1-∠2=54°所以2∠1=144° 所以∠1=72°,所以∠2=90°-∠1=18° 3.解:(图7)(1)因为,所以,又, 所以,所以,又是的平分线,所以==45° (2)由(1)知==45°,所以=90°所以与互相垂直.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一、选择题1.D 2.B 3.B 4.C 二、填空题1.AB内错角2. AB 、CD 、AD 3. DE 、BC 、AB 、同位角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解答题 1.答:∠ABC与∠ADE构成同位角,∠CED与∠ADE构成内错角,∠A、∠AED分别与 ∠ADE构成同旁内角;∠ACB与∠DEA构成同位角,∠BDE与∠DEA构成内错角, ∠A、∠ADE分别与∠DEA构成同旁内角.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 ?????????????????????????????????????????????????????????????平移 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 ∥b , 则 = ; = ; = ; = 。 图3 图4 a 5 7 8 6 1 3 4 2 b c

浙教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浙教新版七年级(下)中考题同步试卷:3.1 同底数幂的乘法(02) 一、选择题(共29小题) 1.计算:(ab2)3=() A.3ab2B.ab6C.a3b6 D.a3b2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3x2y﹣x2y=3 C.=a+b D.(a2b)3=a6b3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2 B.x2?x3=x6C.+=D.(x2)3=x6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5m+2m=7m2 B.﹣2m2?m3=2m5 C.(﹣a2b)3=﹣a6b3D.(b+2a)(2a﹣b)=b2﹣4a2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B.3﹣1=﹣3 C.(a4)2=a8D.a6÷a2=a3 6.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2a+a=3a2B.4﹣2=﹣C.=±3 D.(a3)2=a6 7.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3a+4b=12a B.(ab3)2=ab6 C.(5a2﹣ab)﹣(4a2+2ab)=a2﹣3ab D.x12÷x6=x2 8.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a4?a2=a8 B.(a5)2=a7C.(a﹣b)2=a2﹣b2 D.(ab)2=a2b2 9.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x3?x4=x12B.(x3)3=x6C.(3x)2=9x2D.2x2÷x=x 10.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2)3=a5B.2a﹣a=2 C.(2a)2=4a D.a?a3=a4 11.计算(a2)3的结果为() A.a4B.a5C.a6D.a9

12.计算(a2)3的正确结果是() A.3a2B.a6C.a5D.6a 1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b2?b3=b6 C.4a﹣9a=﹣5 D.(ab2)2=a2b4 1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3a2﹣2a2=1 B.(a2)3=a5C.a2?a4=a6 D.(3a)2=6a2 15.计算(a2)3的结果是() A.3a2B.a5C.a6D.a3 16.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a3=a3B.2(a﹣b)=2a﹣b C.(a3)2=a5D.a2﹣2a2=﹣a2 17.计算(﹣3x)2的结果是() A.6x2B.﹣6x2C.9x2D.﹣9x2 18.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1=﹣B.6×107=6000000 C.(2a)2=2a2D.a3?a2=a5 19.计算(﹣a3)2的结果是() A.a5B.﹣a5 C.a6D.﹣a6 20.计算(a2b)3的结果是() A.a6b3 B.a2b3 C.a5b3 D.a6b 21.计算(﹣xy3)2的结果是() A.x2y6B.﹣x2y6C.x2y9D.﹣x2y9 22.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x3+x=x4B.(x2)3=x6C.3x﹣2x=1 D.(a﹣b)2=a2﹣b2 23.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5a+3a=8a2B.(a﹣b)2=a2﹣b2 C.a3?a7=a10D.(a3)2=a7 2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a3=a3B.a4+a3=a2 C.(a2)5=a7D.(﹣ab)2=a2b2 25.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x3?x2=x5B.(x3)2=x5C.(x+1)2=x2+1 D.(2x)2=2x2

七年级数学下册_同步练习及答案

5.1.1 相交线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1 2 1 2 1 2 2 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则∠AOE+∠DOB+∠COF 等于( ? ) A.150° B.180° C.210° D.120° O F E D C B A O D C B A 60?30? 34 l 3 l 2 l 1 12 (1) (2) (3)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 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如图2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则∠AOC?的度数为( ) A.62° B.118° C.72° D.59° 5.如图3所示,直线L 1,L 2,L 3相交于一点,则下列答案中,全对的一组是( ) A.∠1=90°,∠2=30°,∠3=∠4=60°; B.∠1=∠3=90°,∠2=∠4=30 C.∠1=∠3=90°,∠2=∠4=60°; D.∠1=∠3=90°,∠2=60°,∠4=30° 二、填空题: 1. 如图4所示,AB 与CD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1的对顶角___. 3 4D C B A 12O F E D C B A O E D C B A (4) (5) (6) 2.如图4所示,若∠1=25°,则∠2=_______,∠3=______,∠4=_______. 3.如图5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则∠AOD 的对顶角是_____,∠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 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 4.如图6所示,已知直线AB,CD 相交于O,OA 平分∠EOC,∠EOC=70°,则∠BOD =?______. 5.对顶角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7所示,直线AB,CD 相交于点O,若∠1-∠2=70,则∠BOD=_____,∠2=____.

初一数学同步辅导材料

初一数学同步辅导材料(第6讲)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1.数怎么不够用了 【知识梳理】 1、负数的引入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温度是零上10℃或零下5℃; (2)运进80筐梨和运出50筐梨; (3)盈利400元和亏损300元; 在这里出现的每一对量,虽然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负数的表示方法: 用我们小学学过的数就不容易来区分这样相反意义的量了.比如,零上5℃和零下5℃都用数字5来表示就会产生误会.也就是说,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够用了.大家知道,在天气预报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5℃”读作负5摄氏度.这样我们就引入了负数. 像5,1.2, 2 1 ,500,……这样的数叫做 正数,它们比0大.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 负数,如-10,-3,-2 1 ,-0.3145,……它们比0 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为了突出数的符号,也可以在正数前面加“+”号,如+5,+1.2,+2 1 ,+500,…… 有了正数和负数就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了: 3、有理数的概念: 引进了负数,我们学过的数可以分为:?? ? ??负整数 零正整数 整数和???负分数正分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 有理数. 4、有理数的分类可有两种方式: (1)??? ? ??????????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 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注意,0是一个特别的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一个整数,也是我们在分类时很容易漏掉的数,在学习这节时要特别注意.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4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1与∠2互为邻补角,∠2 与 ∠3互为邻补角,∠3 与 ∠4互为邻补角,∠4与∠1互为邻补角。∠1+∠2= 180°;∠2+ ∠3= 180°;∠3+∠4 = 180°;∠4+∠1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1与 ???????????????????????????????????????????????????????????平移 命题、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a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人教版的编辑为您准备了关于《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人教版》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相信你的选择 1.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有( ) ①4a3b÷2a2=2a, ②-12x4y3÷2x2y=6x2y2, ③-16a2bc÷ a2b=-4c, ④(- ?ab2)3÷(- ab2)= a2b4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若a=0.32,b=-3-2,c= ,d= , 则 ( ) A.a 3. 有五条线段,长度分别是2,4,6,8,10,从中任取三条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 ) A. B. C. D. 4.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不能小于 ( ) A.30° B.45° C.60° D.90° 5. 如果的乘积不含和项,那么,的值分别是( ) A. =0, =0 B. , =9 C. =3, =8 D. =3, =1 6.如图所示,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 ) A.∠3=∠4 B. ∠1=∠2 C. ∠D=∠DCE D. ∠D+∠ACD=180° 6题图题图 10题图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C、BC上的点,若△ADB ≌△EDB≌△EDC,则∠C的度数为( ) A.15° B.20° C.25° D.30° 8.赵悦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时间,于是加快车速,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S为距离t 为时间)符合以上情况的是( ) 9. 若定义,,例如,,则的值为( )A.( ,5) B.( , ) C.(6, ) D.( ,6) 10.如图,工人师傅做了一个长方形窗框ABCD,E、F、 G、H分别是四条边上的中点,为了使它稳固,需要在窗框上钉一根木条,这根木条不应钉在 ( ) A.A、C两点之间 B.E、G两点之间 C.B、F两点之间 D.G、H两点之间 二、试试你的身手 11.水的质量0.00204kg,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 12. 当x2+2(k-3)x+25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则k的值是 13.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a,9,且a为整数,则a的值为_________. 14.正方形的边长为3,若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y 与x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数轴》同步练习

泰兴市西城初中初一数学数轴作业 命题人:吉隽知审核人:赵正霞 2011.9.5 1.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做数轴. 2.若数轴规定了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原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负数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正数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 3.在数轴上,有理数-3与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4.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它距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侧,它距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表示-3的点的________侧,它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个单位长度. 5.在数轴上,点A表示-1 3 ,点B表示 1 2 ,则这两个点中,离原点较近的点是_______. 6.已知点A是数轴上表示-5的点,如果将点A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那么移动后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___. 8.如图,在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 ( ) A.3.5和3 B.3.5和-3 C.-3.5和3 D,-3.5和-3 9.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 ( ) A.正数 B.整数 C.非负数 D.有理数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射线 B.离原点近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较小 C.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任意有理数 D.原点在数轴的正中间 11.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 ) A.a、b、c均是正数 B.a、b、c均是负数 C.a、b是正数,c是负数 D.a、b是负数,c是正数 12.如图,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的点是 ( ) A.D点 B.A点 C.A点和D点 D.B点和C点 13.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a>1 B.b>1 C.a<-1 D.b<0 14.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动点,当点A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时,点B所表示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训练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华东版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一、1.D 2. A 3. A 二、1.x = - 6 2. 2x-15=25 3. x =3(12-x) 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居民家庭用水(5.8-x)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 5.8-x=3x+0.6 2.解:设苹果买了x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3.解:设原来课外数学小组的人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一、1. D 2. C 3.A 二、1.x=-3,x= 2.10 3. x=5 三、1. x=7 2. x=4 3. x= 4. x= 5. x=3 6. y=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一、1. B 2. D 3. A

二、1.x=-5,y=3 2. 3. -3 三、1. (1)x= (2)x=-2 (3)x= (4) x=-4 (5)x = (6)x=-2 2. (1)设初一(2)班乒乓球小组共有x人, 得:9x-5=8x+2. 解得:x=7 (2)48 人 3. (1)x=-7 (2)x=-3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三) 一、1. C 2. D 3. B 4. B 二、1. 1 2. 3. 10 三、1. (1) x=3 (2) x=7 (3)x=–1 (4)x= (5) x=4 (6) x= 2. 3( x-2) -4(x- )=4 解得x=-3 3. 3元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四) 一、1. B 2.B 3. D 二、1. 5 2. , 3. 4. 15 三、1. (1)y = (2)y =6 (3)(4)x= 2. 由方程3(5x-6)=3-20x 解得x= ,把x= 代入方程a- x=2a+10x,得a =-8. ∴当a=-8时,方程3(5x-6)=3-20x与方程a- x=2a+10x有相同的解.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册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华东版七 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从实际 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 二、1. x = - 6 2. 2x- 15=25 3. x =3(12-x) 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 居民家庭用水()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 =3x+ 2.解:设苹果买了x 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3.解:设原来课外数学小组的人 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 §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一、1. D 2. C 3.A二、1.x=-3,x= 3. x=5 三、1. x=7 2. x=4 3. x= 4. x= 5. x=3 6. y= §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一、1. B 2. D 3. A 二、1.x=-5,y=3 2. 3. -3 三、1. (1)x= (2)x=-2 (3)x= (4) x=-4 (5)x = (6)x=-2 2. (1)设初一(2)班乒乓球小组共有x人, 得: 9x-5=8x+2. 解得:x=7 (2)48人 3. (1)x=-7 (2)x=-3 § 解一元一次方程(三) 一、1. C 2. D 3. B 4. B 二、1. 1 2. 3. 10 三、1. (1) x=3 (2) x=7 (3)x=–1 (4)x= (5) x=4 (6) x= 2. 3( x-2) -4(x- )=4 解得 x=-3 3. 3元§ 解一元一次方程(四) 一、1. B 3. D 二、1. 5 2. , 3. 4. 15 三、1. (1)y = (2)y =6 (3)(4)x= 2. 由方程3(5x-6)=3-20x 解得x= ,把x= 代 入方程a- x=2a+10x,得a =-8. ∴ 当a=-8时,方程3(5x-6)=3-20x 与方程a- x=2a+10x有相同的解. 3. 解得:x=9 § 解一元一次方 程(五) 一、1.A 2. B 3. C二、(x +8)=40 2. 4, 6,8 +10=6x+5 4. 15 5. 160元三、1. 设调往甲处 x人, 根据题意,得27+x=2[19+(20-x)]. 解得:x=17 2. 设该用户5 月份用水量为x吨,依题意,得×6+2(x-6)= x. 解得 x=8. 于是=(元) . 3. 设学生人数为x人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多. 根据题意,得 240+120x=144(x+1),解得x=4. § 实践与探索(一) 一、1. B 2. B 3. A 二、1. 36 2. 3. 42,270 三、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浙教新版七年级(下)中考题同步试卷:3、1 同底数幂得乘法 (02) 一、选择题(共29小题) 1.计算:(ab2)3=() A.3ab2B.ab6C.a3b6 D.a3b2 2.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B.3x2y﹣x2y=3 C.=a+b D.(a2b)3=a6b3 3.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2 B.x2?x3=x6C.+=D.(x2)3=x6 4.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5m+2m=7m2 B.﹣2m2?m3=2m5 C.(﹣a2b)3=﹣a6b3D.(b+2a)(2a﹣b)=b2﹣4a2 5.下列计算正确得就是() A.B.3﹣1=﹣3 C.(a4)2=a8D.a6÷a2=a3 6.下列计算正确得就是() A.2a+a=3a2B.4﹣2=﹣C.=±3 D.(a3)2=a6 7.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3a+4b=12a B.(ab3)2=ab6 C.(5a2﹣ab)﹣(4a2+2ab)=a2﹣3ab D.x12÷x6=x2 8.下列计算结果正确得就是() A.a4?a2=a8 B.(a5)2=a7C.(a﹣b)2=a2﹣b2 D.(ab)2=a2b2 9.下列计算,正确得就是() A.x3?x4=x12B.(x3)3=x6C.(3x)2=9x2D.2x2÷x=x 10.下列计算正确得就是() A.(a2)3=a5B.2a﹣a=2 C.(2a)2=4a D.a?a3=a4 11.计算(a2)3得结果为() A.a4B.a5C.a6D.a9

12.计算(a2)3得正确结果就是() A.3a2B.a6C.a5D.6a 13.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 B.b2?b3=b6 C.4a﹣9a=﹣5 D.(ab2)2=a2b4 14.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3a2﹣2a2=1 B.(a2)3=a5C.a2?a4=a6 D.(3a)2=6a2 15.计算(a2)3得结果就是() A.3a2B.a5C.a6D.a3 16.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a?a3=a3B.2(a﹣b)=2a﹣b C.(a3)2=a5D.a2﹣2a2=﹣a2 17.计算(﹣3x)2得结果就是() A.6x2B.﹣6x2C.9x2D.﹣9x2 18.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1=﹣B.6×107=6000000 C.(2a)2=2a2D.a3?a2=a5 19.计算(﹣a3)2得结果就是() A.a5B.﹣a5 C.a6D.﹣a6 20.计算(a2b)3得结果就是() A.a6b3 B.a2b3 C.a5b3 D.a6b 21.计算(﹣xy3)2得结果就是() A.x2y6B.﹣x2y6C.x2y9D.﹣x2y9 22.下列运算中,正确得就是() A.x3+x=x4B.(x2)3=x6C.3x﹣2x=1 D.(a﹣b)2=a2﹣b2 23.下列各式计算正确得就是() A.5a+3a=8a2B.(a﹣b)2=a2﹣b2 C.a3?a7=a10D.(a3)2=a7 24.下列计算正确得就是() A.a?a3=a3B.a4+a3=a2 C.(a2)5=a7D.(﹣ab)2=a2b2 25.下列运算正确得就是() A.x3?x2=x5B.(x3)2=x5C.(x+1)2=x2+1 D.(2x)2=2x2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小街中学王祖云 七年级下册包括六章,约需61课时,具体内容如下: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3课时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课时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课时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课时 教材分析 (1)内容多,且章章都是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六章,且章章都是重点,如: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涉及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以后几何证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的基础,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实数这一章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八年级时候才学习,而在2012年修订的新人教版中安排在七年级就学习,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有些知识现在还没有学习如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就要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这三章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 (2)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度大 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但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学不透彻,不利于应用知识结构的构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弥补这些不足。如何弥补?增加课时,有些内容让学生学透,如判断直线平行,书本只安排了3课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学生的说理书写各式各样,而且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思维明显混乱,若作要求吧,无疑增加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增加了教学时间,而以往的这块内容安排了5课时,而且即便是5课时,我们往往都还要增加一两节来加以巩固。这只是我提到的一个内容,还有其它,如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刚才说的增加教学时间。 (3)作业偏难,学生接受能力差 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不提三线八角,而在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又讲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的证明能力迟迟得不到培养,一些老师怕学生学不好,偷偷摸摸给学生补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基础练习完成已是不错,作业还要综合运用,拓广探索! 教材教学的突破 1、关注推理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

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进了初中发现数学变难了,数学成绩下降了.分析:在小学阶段,由于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学生即使学法较差也能通过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进入初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多及学习内容的加深拓宽,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由文字发展到符号,图形……,学习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也要发生变化.如果还是用小学时的方法对待,将会因学不得法而使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而成为学困生.而且数学学习的好坏会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初一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预习课本,学会研究 预习时应做到: 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内容. 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做到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预习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研究过程. 2,注重课堂,提高能力 在听课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 (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 (5)听好课后小结.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3,作好笔记,加强记忆 作好笔记要求: (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自己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4,做好作业,探讨规律 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要求: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要求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学会(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 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开始可有意识模仿,训练,逐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坚持"两先两后一小结"(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写好每个单元的总结)的学习习惯.从而总结出规律. 新学期开始,又一批新生进入初中,伴随着课程的增多及学习内容的加深拓宽,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由文字发展到符号、图形……,学习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也要发生变化, 一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而成为学困生。而且数学学习的好坏会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0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庐江三中:徐九如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 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 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 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