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探讨

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探讨

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探讨
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探讨

目录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2)

(一)平稳运行之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

(二)加强金融风险法律保障建设 (3)

(三)我金融保险机制志在必行 (3)

二、我国现有的存款人利益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4)

(一)效益性原则体现不充分 (4)

(二)银行业法律不予以重实,只强调业务途径的后果 (4)

(三)金融风险法律制度不健全 (4)

(四)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法律制度不健全 (5)

(五)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缺陷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 (6)

三、对存款人利益法律保障制度缺陷的补正 (8)

(一)应当通过对现有的法律做出必要的修改及增加条款 (8)

(二)我国现阶段很有必要完善一下有关银行破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8)

(三)对危机银行的接管与并购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9)

(四)完善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 (9)

(五)应当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9)

参考文献 (11)

关于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的探讨

摘要: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正受到威胁,银行的信誉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进行保险,将对保护家庭和中小企业存款者的利益,对稳定金融体系,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十分重要。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一国金融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所认同。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同样也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但从实际上看,我国现有的存款人利益法律保障制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金融安全网中还缺少重要的一环----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关键词:金融风险;利益;存款保险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用欧美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能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一)平稳运行之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通俗讲,就是银行按照规定参加存款保险,缴纳保费,国家组建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投保银行缴纳的保险费和其他渠道筹资,建立起存款保险基金;当某家银行出现倒闭破产等危机事件时,存款保险机构按照规定标准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并依法参与或者组织对这家银行的清算。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旦个别银行破产倒闭,受到最大损害的自然是存款人。建立这一制度,可以提高公众信心,保护存款人特别是大多数中小存款人的利益,维护其资金安全。为了保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当某个或某些金融机构发生问题时,国家往往会动员各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危机向其他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系统扩散,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并冲击实体经济,这样的保护系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金融安全网”。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动用公共财政资金援助之外,金融安全网的基本构成一般包括负责审慎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负有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中央银行以及负责存款保险责任的存款保险机构这三大支柱。目前,中国的金融网构成体系中虽早已有了中央银行和监管机制,但是尚缺少“存款保险机构”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金融风险法律保障建设

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于中国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中国的情况来看,虽然当前银行业整体运行平稳,但潜在的金融风险仍然不容忽视,特别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状况不佳。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安全网,一旦发生银行挤兑等严重事件,由于其传染效应,容易造成金融体系的崩溃和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冲击和破坏实体经济。应当承认,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由中央银行和各级政府“买单”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但是其弊端已经日益明显,因此建立正规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关于时机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尤其是在早期,除少数西方国家以外,许多国家的确都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才着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美国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银行危机爆发之后,才建立起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但是,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再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制度成本比较高,会加重了银行的经营负担,而且风险也比较大。而在国家经济发展良好,银行业平稳运行之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成本较低、风险较小,还可以防患于未然。有些西方国家就是在经济景气好的时候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在正处风险危机时且很好的避过银行业危机的发达国家大在多数。

(三)我金融保险机制志在必行

就目前几方面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随着银监会的建立,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行、建行、工行已相继完成改制上市;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性集中处置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此外,经营不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也在建立之中。从总体来看,目前恐怕是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能一再错过。存款保险制度按照银行参保资格,可区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种模式。强制保险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均应参加存款保险,缴纳存款保险费;自愿保险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可自愿选择是否参加存款保险。目前,在全球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90%以上均实行强制保险,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自愿保险。我国各存款类金融机构尽管管理水平、资产规模相差很大,但为防止出现逆向选择和实现公平竞争,也有必要实行强制型保险。当然,在实行强制型保险的同时,也可灵活使用差别费率进行区别。具体费率究竟是多少,应当由未来的存款保险机构理事会去研究、决定。

二、我国现有的存款人利益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对稳定金融,对存款人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现有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效益性原则体现不充分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三性原则中第三条就是“效益性”原则,显然隐含着立法者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讲求社会效益之意。然而在实践中,社会效益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国家在让商业银行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必然会牺牲或者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下降肯定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进一步加大,而一旦商业银行陷入信用危机,最终又会影响社会效益或全局利益,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非常不利。不仅如此,《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分业经营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这同样也不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二)银行业法律不予以重实,只强调业务途径的后果

现有的法律中对商业银行的创新性没有规定,而是过多地强调传统业务,银行的创新之路无法可依,导致经营创新活动的不规范性,在现今的金融市场中,如果不进行创新银行就无法生存。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由于无法可依就无法对银行业的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风险和创新活动无法甄别,因此对创新所产生的风险就难以进行控制,进而导致存款人承担风险的加大。

(三)金融风险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现状呈现出这种状况,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可见,关于商业银行的破产标准,我国立法将之界定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具体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应当是指商业银行以其现有的财产、信用以及技术手段等客观上不能偿付已届清偿期的债务,并呈持续状态或必然发展为持续状态的。我国将商业银行破产原因界定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是科学合理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银行有时即使面临财政困难,也仍有可能保持现金流入,因而能继续支付存款人或债权人,其存在的支付问题并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如果没有明确的、符合银行特点的破产标准就不可能及早地对银行风险进行预警,这样就会为银行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导致更多存款人的利益受损,我国刚好在此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被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清算组可以依法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可见,关于商业银行破产清算人的选任,我国采取了由法院依法成立清算组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平等的保护债务人、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并有助于保持清算组的中立和超然地位。然而,我国现行破产法对银行破产清算组组成成员的规定存在缺陷。《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虽然表明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银行破产清算中的地位,但并未特别突出监管机构在破产管理方面的特别作用,从而使监管机构在银行破产退出过程中出现监管盲区。这些缺陷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极为不利。

我国《商业银行法》在第三章中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做了特别的规定,可见我国政府对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但有些规定却与法律的基本精神不相符合。《商业银行法》规定:在破产财产分配中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这个规定虽然明确了我国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原则,但仅对个人储蓄存款给予优先受偿的保护而将单位存款置之不顾,不仅违反了法律最基本的平等原则,也会诱发存款人为了得到法律保护而通过公款私存的方式来规避法律,为其他类的犯罪留下隐患。

(四)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法律制度不健全

对危机银行的接管是指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对陷入危机的银行通过成立接管组织强行介入,行使经营管理权,防止其资产和业务进一步恶化,以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利益,恢复银行经营能力的法律行为。它是对出现困难、濒临破产但有继续经营价值的银行采取的一种挽救措施。银行并购即合并与收购的简称,它存在于银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中,虽然它与银行危机可以没有关系,但它同样也会对存款人的利益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对危机银行的接管与并购制度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法》确立的。该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第六十五至第六十八条对接管决定的发布、接管组织实施、接管期限、接管终止作了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也有相应的规定。《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的分立、合并,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虽然法律的规定较为明确,但综合考察我国对危机银行的接管与并购制度后不难发现,其间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是接管标准存在缺陷。《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都规定,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其实行接管。此处“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的衡量标准,“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的判定标准,都缺乏一个相对明晰的界定。接管标准的模糊将会影响危机处理部门迅速做出判断,进而及时、快速地介入危机机构解决危机。二是重整措施存在缺陷。接管组织在接管陷入危机的银行后,应采取一系列的重整措施挽救危机,帮助银行恢复正常的经营能力。重整措施是挽救银行危机的关键,立法应予明确,但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对此均未作任何规定,不利于银行支付危机的顺利渡过。三是并购立法存在缺陷。在并购制度方面,我国目前既没有银行并购的专门立法,其他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规定也比较欠缺。如前所述,商业银行的分立、合并,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而商业银行的并购与一般公司企业的并购是不同的。商业银行并购后一个最核心的要求是承担银行债务、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银行秩序的稳定与发展,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政策灵敏度高。而我国现有的法律在此方面存

在着较大缺陷,这方面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对存款人利益保护的不利。

(五)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缺陷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一国中央银行履行救助的职能,向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紧急援助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防止暂时流动性危机向清偿危机和系统性危机转化。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危机救助功能在于中央银行通过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即紧急贷款使陷入困境的银行走出困境。此项制度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防范银行危机和稳定金融。在我国,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提供再贷款对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进行救助。《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于出现支付风险后必须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方式给予流动性支持的金融机构,应由人民银行省级分行(现为大区行)提出方案,报总行审批。从立法与实践看,我国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对帮助银行渡过危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其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拯救标准不明确,对哪些机构应该拯救,哪种程度应该拯救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以致实践中对危机金融机构的救助基本上是无限度的支持,“对所有出现危机的金融机构都实行贷款援助、对所有的存款者都实施赔偿的过度保护,客观上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行为,加剧了金融风险”。二是救助工具单一,目前主要是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运用不多,且再贷款中多是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很少;三是拯救权过于集中,表现在目前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多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而《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出现支付风险后必须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方式给予流动性支持的金融机构,应由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提出方案,报总行审批,这使处于监管一线的分支机构在再贷款的动用上没有决策权,易延误拯救的最佳时机。从国外经验来看,存款保险制度通常与最后贷款人制度一起构成各国拯救危机银行的核心法律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通过保险费支付、资金援助等手段使危机金融机构走出困境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则是通过流动性援助,使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走出困境,两种制度共同构成一国存款人利益法律保护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球已有72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尽管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但这一制度至今尚未建立。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缺位,致使在危机救助中对危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多由中央银行承担,使中央银行的任务过于繁重。更大的问题是,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由此也导致了中央银行维护币值稳定职责与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冲突。从近

年我国处理危机金融机构的实践看,我国自始至终对存款人(主要是自然存款人)的利益是予以保护的,这实质上是等于为存款人提供了一个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其实质上是国家的信用担保。而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由于缺乏一个有形的保险基金和明确的“游戏规则”,带有随意性和模糊性,因此会极易导致当某个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公众由于存在对不确定性的猜疑而产生参与挤兑的强烈动机,海南发展银行倒闭事件的事实正说明了这点。

三、对存款人利益法律保障制度缺陷的补正

针对我国现有的存款人利益法律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补正,以便应对入世后银行业面临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本人就这方面的补正提出以下个人观点:

(一)应当通过对现有的法律做出必要的修改及增加条款

允许商业银行在国内适当从事保险和投资活动,同时通过国务院颁布专门的管理条例来规范银行混业经营的行为,这样才能在同外国银行的竞争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商业银行法中还应当增加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条款,而且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也要增加相应的规定以保证银行业在有效监管的条件下合法有序地开展金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走上快速发展的轧道,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够取得效益,效益提高了,效益性原则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很多可能危及银行支付能力的问题也才能得以解决。

(二)我国现阶段很有必要完善一下有关银行破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商业银行法中应当增加破产标准的专款,其中应当结合实际,对诸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资产率、客户支款密度、支付金备付率等指标给出明确的法定破产标准,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支付风险,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不致使存款人利益损失的扩大。

鉴于银行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点,应在《银行业监督法》中增加银行业监管部门在银行进入破产程序中的监管条款,明确监管部门此间的职能和作用,这样才能在破产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另外,应将商业银行法中对破产财产分配中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的条款删除,体现出法律的平等性。因为杜绝其他犯罪的发生,同样会间接地达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目标。

(三)对危机银行的接管与并购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对《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进行修改:1.增加专门条款,如同对银行的破产问题一样,明确规定出具体的接管标准。2.增加有关银行重整措施的法律条款,对诸如:被接管的银行进行整顿和改组、人民银行发放临时贷款

给予资金援助、清理财产、催收债权等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3.增加关于金融机构并购的专章,对并购主体的资格、权利与义务,并购的标准及方式、对并购方的资金援助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通过立法确立完善的银行并购制度。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存款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全面的保护。

(四)完善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

在人民银行法中增加专章,对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1)明确救助规则,使中央银行的最后救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加紧急救助的透明度,强化对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镇定效应,减弱存款人参与挤兑的心理动机,给公众以信心。(2)增加有关货币市场和公开市场操作的方法,为中央银行最后贷款手段的及时、灵活、有效运用创造条件。(3)对人民银行各级机构职能进行改革,合理划分人民银行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在危机救助中的职责,对运用再贷款、动用存款准备金的权限可依据数额大小在总分支行间进行划分,以把握救助时机,降低拖延成本,提高救助效率,最大限度地防止危机蔓延和减轻存款人的损失,防止单个银行危机演变为系统性危机。

(五)应当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能为存款人提供直接的保护,其法定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可以有效地防止银行挤兑的发生,并且会完善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有力地促进银行间进行公平的竞争,为银行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鉴于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应当制定一部专门的《存款保险法》,对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投保方式、投保机构范围、保险标的、保险基金的筹集及保险费率核定、存款保险限额、保险金给付等内容进行设计与规范,以立法形式构架存款保险制度。现就我国的《存款保险法》做如下的设想:(1) 确立存款保险体制。我国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保险机构,使存款保险权集中于中央,范围覆盖全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度、统一组织、统一运作。这样有利于保险力量的集中,使保险机构能够保持强大的实力去应对银行危机,稳固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2) 确立存款保险制度组织形式。政府的介入程度与存款保险制度的救助能力直接相关,因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国家信用,一旦发生银行危机,除了存款保险基金,政府会以国家财政为担保向存款保险基金提供支持,因此会增强公众的信心,再则就我国实际而言,如果完全由银行同业出资设立民营存款保险机构,由于缺乏主导性,会影响对危机的迅速及时处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财政资金紧张,完全由政府独立出资建立也不太可能。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起由政府和银行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公私合营性的混合型存款保险机构。该机构应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定性为非营利性的、专门的政策性保险机构。 (3) 设定投保机构范围与参保方式。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原

则就是通过积累没有发生严重金融风险或挤兑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对危困金融机构进行救助,其运行机理就是“劫安济困”,它体现了金融同业之间共担风险、同御危机的一种努力。因此在投保机构方面,我国应立法把投保机构的范围确定为所有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及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社以及在我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另外,由于自愿投保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避免发生银行挤兑和系统性危机,我国存款保险的参保方式应在立法上确立强制参保方式。这样的存款保险制度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2]周清杰:《问题银行救助的最后贷款人政策》,《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3] 沈洪;《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研究及其立法借鉴[J];西部金融;2010年11期

[4] 崔凯凯;王会雨;我国存款保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经济与法);2010年12期

[5]杨宇茵等:《最后贷款人的“建设性模棱两可”》,《中国外汇管理》2003

[6]贺小勇:《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第161页,法律出版社,2008年

[7] 杨江英;罗洋;危机后国际存款保险机构与制度的变革[J];银行家;2010年06期

[8] 杨明奇;跨国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存款保险问题[J];上海金融;2010年04期

[9]朱华培:《基于银行业转型期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湖北社会科学2007

[10] 刘金玲;欧盟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研究[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1期

债权人该如何维护自己债权利益

债权人该如何维护自己债权利益! 随着时代变迁,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交换关系日益复杂,于是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债务纠纷,国家为此制定了一些列法律来维护债权人权益。下面为大家讲解:债权人该如何维护自己债权利益! 债权人该如何维护自己债权利益! 1、借款时,应由借款人签署借款协议或借条,尽量以全部手写或全部打印的方式制作,内容包括: (1)借款人信息:需在借款协议等债权凭证后附身份证复印件; (2)借款金额、利息:未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但借款利息的约定应遵循法律规定的上限,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借款用途:注意若债权人已知或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从事非法活动(如:赌博)的,则该债权不受法律保护; (4)支付方式:建议通过转账方式,需载明银行账号,若通过现金提供借款,务必留存收条:兹收到…提供的借款人民币…元;

(5)还款时间:需明确还款时间; (6)逾期利息或违约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①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②约定了借期内的利率但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的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三十条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7)争议解决及管辖法院; (8)签字:借款合同或借条、收据等借款凭证需借款人签字摁手印,若不止一页,需借款人在齐缝处摁手印。 2、还款期限届满,借款人拒不还款,债权人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若该借款发生在借款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则可将借款人配偶列为共同被告,要求其共同偿还债务,以最大限度维护债权人利益。 以上就是债权人该如何维护自己债权利益!法律知识介绍!债权人的权益就是指欠你钱的人对你所欠的资金,你对这个资金享有利益,所以叫做债权人的权益,如果债权人的权益

企业战略试述公司资本制度变化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企业战略试述公司资本制度变化与债权人利益 的保护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新的公司法中,公司资本制度由法定资本制改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折衷资本制。资本制度的缓和,使公司资本制度架构下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得以平衡的支撑点发生了变化。在缓和的折衷资本制度下,如何平衡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资本制度立法价值取向债权人利益保护 公司资本制度是各国公司法中的重要制度,是公司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公司的设立、营运和破产之全过程。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公司资本制度呈现出缓和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价值目标为基本点,研究如何构建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资本制度立法的价值取向 立法价值取向是立法者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达到某种社会效果而进行的价值取舍和价值选择。它既反映了立法的目的,也是解释和执行法律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由于公司法的上位法是商法,而商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所以,公司法的性质不可能背离商法的基本价值的指引,公司资本制度也必然要符合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基本价值取向。 一个真实运营公司的总资产来自于两部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即公司股东原始注入的资金和债权人的资金。由于股东和债权人在有限责任制度下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不平衡,造成任何公司资本制模式都无法消除公司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于是,公司资本制度的架构,必须要考虑怎样与公司经营资产不同部分的

债权人保护制度

公司法债权人保护制度 我国公司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其中特别说明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是公司法的重要作用之一。 一、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一般债法保障原则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公司以公司财产作为其债务的担保,公司债权人是有保障的。但由于公司风险外化的要求,基于公司的独立法人身份和股东有限责任等特性,债权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无法监督,公司债权人的债权保障被弱化,甚至出现侵害债权的情形。 经济秩序稳定要求坚持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公司通过经营运作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提高了履行债务和保障债权的能力。债权人利益得以保障是维持经营交易的必要条件,建立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维持经济秩序稳定。 二、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对公司传统目的论的批判和放弃。公司传统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公司机关是在股东会的决策下行为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公司发展领域专业化,要求公司及时决策的事务增多,依靠股东会决策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需要,公司的执行机关董事会逐渐取代股东会,使得公司以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发生了动摇,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利益要求成为公司存续的主要原因。公司利益是股东、债权人、职工和其他利害相关人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因此,《公司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公司利益的制度建构上。实际上,从经营交易的互利性来看,保障公司利益离不开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只有公司利益的利害相关人能与公司共同分配利益,公司利益的保护才可能是持续性的。 三、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公司设立阶段的债权人保护制度 为使公司设立时的基本情况能让有关利害关系人特别是债权人知晓,我国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载明有关公司、股东和董事的权利和义务等重大事项的公司章程,必须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存款人不应作为被害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存款人不应作为被害人 张珩杨福明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由于营利方式的多样和贷款需求的扩张,各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现象日益突出,这对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造成较大冲击。案发后,为数众多的存款人往往以各种方式向司法机关表达要求、施加影响,希望司法机关能够追回损失的投资,甚至在犯罪嫌疑人无法退赔的情况下要求政府代为补偿。然而存款人是法律意义上的被害人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从立法意图上看,存款人不是刑法所要保护的对象 第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侵害的客体是单一的,只有国家的金融监管秩序,不包括存款人的财产权。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存款人参与非法集资,同样破坏了国家金融监管秩序,自然不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存款人的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行为在效果上是类似的,只是前者未被法律定义为犯罪行为,但存款人的利益也并非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不应受到刑法的保护。正如《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十八条所规定的,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第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要保护的法益不包括存款人的利益。本罪属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的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立法目的在于保护金融管理秩序。相比较而言,集资诈骗罪则处于第三章的第五节金融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相邻,同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有类似之处,即受损失者是由于被欺骗才产生损失,这种财产利益也是刑法要保护的法益之一。从法律条文的表达来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罪状描述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提到了金融秩序问题,并未提到存款人的利益问题,可见刑法并未将存款人利益作为法益来进行保护。 ■从享有被害人地位正当性上看,存款人不具有该正当性 第一,存款人的利益不属于刑法保护的价值。刑法的一般任务是保护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如公平、正义、秩序等。刑法的功能之一——预防犯罪,是要鼓励社会一

关于新《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理解

关于新《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理解 【摘要】: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新《公司法》。其目的是鼓励投资,繁荣经济。然而, 现代的公司不仅仅是投资者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职工、管理者、债权人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和依赖而形成的契约关系网[1]。正是基于这点,公司负有对债权人维护交易安全的责任[2]。因此,如何在激励投资的同时保护好债权人利益是新法施行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针对新《公司法》的相关具体法律规定,就其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阐述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新《公司法》债权人利益;制度 新《公司法》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向,借鉴了市场经济法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了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从具体立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 强调重大事项公开 我国新《公司法》相关具体规定主要有: 第一,登记注册公开。新《公司法》第6条第3款规定:公众可以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查询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 第二,财务状况公开。公司财务状况最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现状及前景。新公司法第166 条: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召开股东大会年会的二十日前置备于本公司,供股东查阅;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告其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变更登记公开。新《公司法》第7条第2款对公司营业执照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同时特别强调: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由公司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 第四,清算事项公开。新《公司法》第186条规定: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第五,诉讼情况公开。对于上市公司,法律要求其应比一般的公司作出更多的信息披露。在修订后的《公司法》第146条中,上市公司除了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公开其财务、经营情况外,还增加了一项内容,即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公开其重大诉讼情况。 2. 确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在实践中,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是投资者认同公司形式的重要

抵押权保护制度的新变化(一)

抵押权保护制度的新变化(一) 摘要]:抵押权效力问题一直是担保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担保物权在性质上主要不是债权请求权,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属于支配权,故不应适用时效的规定。我国《物权法》是通过主债权的诉讼时效模式限制抵押权的,即抵押权因主债权的时效完成而消灭。 关键词]:主债权抵押权消灭时效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2004年3月9日,严某因购房需要而向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以下简称某支行)借款60000元,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合同约定:借款金额60000元;借款期限1年,即从2004年3月9日至2005年3月9日;借款月利率为3.45‰,逾期利率为日万分之二点一。当日,双方又签订了一份抵押合同,该合同约定:主债权种类为短期,数额60000元;抵押房地产的评估价格为82000元;抵押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实现抵押权的费用等。合同签订后,双方到某区房产管理局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抵押财产为约100平方米的房屋一套。借款到期后,某支行多次催讨,严某分文未付。2007年3月18日,某支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严某承担抵押担保责任,以清偿借款本金60000元、利息、罚息,以及2007年3月31日以后的每天12.60元的利息,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诉讼中,严某辩称,借款的期限至2005年3月9日,到期后,某支行并未主张权利,直至2007年3月18日才诉请归还借款本息,故某支行的主张已超过法律规定的

诉讼时效,合同的主债权超过诉讼时效,作为从合同的抵押合同当然也随之超过诉讼时效,故法院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经过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于2007年5月17日作出了严某在一定期限内,将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变卖或交付拍卖,并以所得价款为限优先向某支行清偿债务的判决。 二、以《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为视角的评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主债权罹于时效后的担保物权纠纷案。 我国《担保法》对限制行使担保物权没有明确规定,但站在应用法学的角度上分析,考虑到抵押物的流通和物之效能的发挥,本着社会经济生活与司法实践之需要,抵押权的行使在实践中又不能不受时间的限制,否则,抵押权人便会利用“抵押权无存续期间”之特征,滥用抵押权,从而永久限制抵押物之交易和使用。也就是说,如果允许抵押权人在任何时候行使抵押权,那么对于抵押人来说未免过于苛刻,不仅不利于抵押财产的价值利用,还可能助长抵押权人滥用权利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因而最高人民法院在《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第十二条第二款中及时地给予了补充,规定:“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我国采取了以除斥期间为限制担保物权行使的 在本文所述的案例中,某支行请求保护主债权的时效应当从2005年3

影响债权人权益的因素分析

影响债权人权益的因素 分析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方式,其中,债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调整财务结构和股权获取最大利益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在调整财务结构和实现股权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常常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因此,深入分析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因素,对怎样保护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影响上市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因素包括股权的支配作用、经营者的地位和立场、现行债权处理政策导向、公司独立人格滥用和债权人权益保护观念陈旧五个方面。 一、股权对债权起支配作用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上市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便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债权人(委托人)与债 务人(代理人,为简化,假设不考虑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摩擦)之间关系。当借款合同一旦成为事实,资金一旦进入上市公司,债权人就基本上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就可以通过经营者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种情况在发生财务危机时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债权人对上市公司资产具有优先但固定的索偿权,而股东对上市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对上市公司剩余资产具有无限的索偿权。“有限责任”给予股东将上市公司资产交给经营者而不必偿付全部债务的权利,“无限索偿权”给予股东获得潜在收益的最大好处。或者说,有限责任使借款人对极端不利事态(如破产)的 损失事有最低保证赔款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而对极端有利事态所获取的收益没有最高限制。这种损益不对等分配使得股东具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那些尽管成功机会甚微

存款业务的法律规定

单选题 1. 确定查冻扣权力及权限的最重要依据是什么法律 √ A B C D 民法 刑法 商业银行法 经济法 C
正确答案:
2. 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的存款利率标准确定存款利率 √ A B C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 A
正确答案:
3. 现在很多银行在大厅贴出告示,要求小额取款不在柜台上办理,而是客户自己到自动取款机上办理取 款业务,这种行为违反了那个原则 √ A B C D 存款自愿 存款有息 为存款人保密 取款自由 D
正确答案:
4. 如果由于银行人员的拒绝造成存款人的损失,哪方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 A B 银行 客户个人 A
正确答案:
5. 银行工作人员要对客户私人信息保密,这属于哪个原则 √ A B C D 存款自愿 存款有息 为存款人保密 取款自由 C
正确答案:
6. 存款人愿存多少钱属于存款办理原则里的哪一项? √ A 存款自愿

B C D
存款有息 为存款人保密 取款自由 A
正确答案: 多选题
7. 利率违法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A B C D 擅自提高 擅自降低 变相提高 变相降低 A B C D
正确答案:
8. 存款利率规定上限的原因是什么? × A B C D 保护存款人 防止银行业联合起来降低存款人的利益 保护银行 保护员工 C D
正确答案:
9. 存款利率规定下限的原因是什么? × A B C D 保护银行自身 遏制银行间为整取存款而加息的不良竞争 保护客户 保护员工 B C
正确答案:
10. 存款利率的法律管制主要包含以下什么内容 √ A B C 法律规制 规制原因 利率违法 A B C
正确答案:
11. 存款办理原则 √ A B 存款自愿 存款有息

试述公司资本制度变化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新的公司法中,公司资本制度由法定资本制改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折衷资本制。资本制度的缓和,使公司资本制度架构下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得以平衡的支撑点发生了变化。在缓和的折衷资本制度下,如何平衡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资本制度立法价值取向债权人利益保护 公司资本制度是各国公司法中的重要制度,是公司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公司的设立、营运和破产之全过程。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公司资本制度呈现出缓和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价值目标为基本点,研究如何构建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资本制度立法的价值取向 立法价值取向是立法者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达到某种社会效果而进行的价值取舍和价值选择。它既反映了立法的目的,也是解释和执行法律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由于公司法的上位法是商法,而商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所以,公司法的性质不可能背离商法的基本价值的指引,公司资本制度也必然要符合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基本价值取向。 一个真实运营公司的总资产来自于两部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即公司股东原始注入的资金和债权人的资金。由于股东和债权人在有限责任制度下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不平衡,造成任何公司资本制模式都无法消除公司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于是,公司资本制度的架构,必须要考虑怎样与公司经营资产不同部分的作用相吻合,与提供不同性质资本的所有人的权利义务和利益风险相对应,使公司资本制度的架构成为平衡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支撑点。所以,公司资本制度模式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不同公司立法理念交锋的过程。 公司资本制度的严格或缓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如何实现公司制度平衡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关。一方面在强调公司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即获取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募集经营资金等。同时,在鼓励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和公司繁荣的同时,又要兼顾债权人的权益安全,平衡公司参与人之间的潜在冲突。 公司资本制度变化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演变 法定资本制的立法价值取向、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和实践。我国自1993年《公司法》的颁布到2005年的修订,一直实行的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这源于立法之时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极不成熟;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公司缺乏信用,虚假出资、虚假验资、抽逃出资等行为盛行,严重扰乱经济秩序。而以遵循资本三原则和法定最低资本额为核心的法定资本制的立法理念是通过严格的资本要求,将有限责任风险成本内在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立法的价值目标重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 然而,公司法自1993年颁布实施以来十多年的司法实践证明,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甚至成为了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桎梏。在现实中发生的变异表现为:公司成立时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公司成立后股东抽逃出资;股东不当攫取公司的利益;关联交易使控股股东掏空公司资金等。 总之,由于整个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公司法及其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使得在法定资本制模式下,对公司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的保护难以实现。这也是我国公司资本制模式进行重新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 缓和的折衷资本制的立法价值目标及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鼓励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和公司繁荣,

抵押权物上追及力之检讨(一)

抵押权物上追及力之检讨(一) 摘要:在抵押人处分抵押物的情形时,传统民法对抵押权人的利益保护,不是采取限制抵押人处分权的方法来实现的,而是采取赋予抵押权人追及力或占有权的方法来实现的。然而,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的价值取向是与现代法上的保护交易安全的理念相冲突的,其所建立基础——物权的追及力并非是物权共有的效力,而且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与其另一基础——抵押人处分权的不受限制是通过循环论证的方法相互提供依据的,并且,其所建立的基础——抵押人处分权不受限制与抵押权的保全效力的基础发生冲突。因此,本人认为应否定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并试图通过对抵押人处分权的限制,抵押权物上代位性及抵押权保全效力的扩大适用对抵押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进行重塑。 关键词:抵押权物上追及力处分权物上代位性保全效力善意第三人 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是指在主债权未得到清偿之前,抵押权所具有的使抵押权人得跟踪抵押财产而行使抵押权的法律效力,其本旨乃在于对抵押权人利益的保护。自罗马法以来,抵押权的追及效力为抵押权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罗马法上,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是通过萨尔维之诉的形式而得到完善。在近代大陆法的立法中,无论在以日耳曼法为传统的德国、瑞士民法,还是在以罗马法为传统的法国民法以及以法国法为蓝本的日本民法,都毫无例外的承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在传统民法,遇抵押人处分抵押物的情形时,对抵押权人利益的保护,不

是采取限制抵押人处分权的方法来实现的,而是采取赋予抵押权人追及权或占有权的方法来实现的。1]按照传统民法理论,抵押人设定抵押权后,其对于已设定抵押的标的物仍享有不受限制的处分权。但是,抵押人的处分行为对抵押权不发生影响,抵押权仍对抵押人已处分的抵押物而存在,抵押权人有追及至抵押物受让人而行使抵押权的权利,此即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由此可见,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有着两个存在的基础:一为物权的追及力,二为抵押人处分权的不受限制。 一、抵押权物上追及力价值取向之质疑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抵押人在标的物上设定抵押权后,在抵押权存续期间,并不因此而丧失对标的物的所有权,因此,抵押人既然对标的物享有所有权,自然可以以出卖的方式处分标的物,即抵押人设定抵押权的行为并没有给其对标的物的处分权带来任何的限制。抵押人对标的物的出卖既然为有权处分,那么受让该标的物的第三人也就自然享有所有权。按照传统民法规定,抵押人在设定抵押权后,可将抵押物予以转让,但抵押权并不因此而受有影响,抵押权人在抵押人转让标的物后,仍可以追及标的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权。但是,对于第三取得人(其处于抵押人继受者的地位),则其因抵押权人享有的物上追及力而不甚安定。因抵押人对抵押物的处分权不因抵押权的设定而受有任何限制,因此其对抵押物的出卖行为为有权处分行为,那么与其交易的第三人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权为继受取得,其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权

论破产企业债权人权益的保护

论破产企业债权人权益的保护 目录 一、企业破产过程中损害债权人权益的表现(第4页) (一)债权人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权利并未切实得以行使。(第4页) (二)债权人在破产案件审理中的合法权利难以落实。(第4页) (三)一些破产企业“假破产真逃债”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第5页) (四)债权人的抵押,担保物优先受偿权受到侵害。(第5页) (五)在破产案件执行中、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执行困难,债权人受偿财产得不到保障,债权人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屡见不鲜。(第5页)二、企业破产过程中债权人权益屡过侵害的原因(第6页) (一)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第6页) (二)破产法不够健全,破产制度有待完善。(第7页)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观象比较严重(第10页) 三、加强对破产过程中债仅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对策(第11页) (一)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对破产案件的干预(第11页) (二)完善破产立法,规范破产行为(第13页) (三)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营造推行破产、保护债权人权益所需的外部环境。(第15页) (四)抓好诚信建设,筑就互利不欺的精神桥梁(第17页) ;

内容提要:破产立法的首要宗旨是平等地保护债权人的权益,然而实践中, 一旦企业破产,其债权人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针对这一情况,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破产过程中损害债权人权益的表现、企业破产过程中债权人权益屡遭侵害的原因(主要有①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由于政企不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甩掉亏损企业包袱、往往玩弄“假破产真逃债”的手法,致使大量债权人利益在亏损企业的破产中流失;②破产法不健全,破产制度有待完善;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现象比较严重,致使有关部门、企业肆意违反法律规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债权人利益,使债权人利益在企业破产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加强对破产过程中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对策(主要有①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对破产案件的干预;②完善破产立法,规范破产行为;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营造推行破产、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外部环境;④抓好诚信建设,筑就互利不欺的商业道德标准)粗略论述了如何从国家政策,立法和制度方面来加强对破产企业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 一、企业破产过程中损害债权人权益的表现 破产立法的首要宗旨是平等地保护债权人的权益,然而实践中,一旦企业破产,其债权人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这种债权人权益被侵犯的主要表现有: (一)债权人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权利并未切实得以行使。依据我国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法律性质及作用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法律性质及作用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利益,对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所吸纳的存款提供保险,在投保机构发生经营性困难、破产时予以援助或赔偿的制度安排,具有强烈的公共性。 二、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法律性质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当是国务院单独出资设立的独立履行职责的事业单位。 (一)国务院独资设立 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由其单独出资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直属国务院,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属于官方模式。官方模式的存款保险机构最大的垢病在于受到较大的政治压力。但也有学者认为,非官方存款保险体系仍然是在政府的监管和控制下运行的。 1.提供充足的信心与资金保障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五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资产占比40%以上,资金的多寡直接反应出银行的风险。我国是从由国家全额买单的隐形存款保险向法律明文规定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的,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不愿离开政府这强大且免费的救助者。因此,寄希望于各银行自发建立非官方存款保险制度是不可能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富有浓厚的官本位气息,行政权一直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使存款人信服。此外,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资本金的注入为存款保险基金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有了足够的存款保险基金,才能在成员银行出现问题时,伸以援助之手,为其提供资金、助其继续经营,维护一国金融之稳定。 2.取得监督管理权的资格 倘若存保机构仅按照保险合同收取保险费,消极地等待银行破产进行赔付的话,将不能够实现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金融稳定、维护存款人的宏大目标。风险防范与控制功能的缺乏,使得其他监管机构一旦对问题银行援助不利,存款机构将付出高额的理赔费用为之买单。监督管理权是存款保险机构救济、清算职能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存款保险机构的影响范围,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权力配置的大趋势。从性质上说,监督管理权是行政权,应当由行政机构享有,国务院出资设立

浅析公司法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浅析公司法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体制机制都在积极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与此同时,不难发现,债权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债权已经从最初的作为一种调节法律关系的手段逐步发展为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由于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债权的形式造成了一种趋势:经济越发达,对债权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债权的安全性问题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针对时下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本文从债权人的概述出发,在探讨我国公司法关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公司法债权人利益保护 现代经济活动中,股东和公司债权人都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公司债权人,就没有公司。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公司债权人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通过各种传导链条迫使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投资银行相继倒闭或被接管,并促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一经典案例全释了债权人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与博弈极大的影响着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我国现行公司立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涉及公司设立阶段、营运阶段和清算结束阶段,相关司法解释也对《公司法》关于债权人保护的规定进行了细化。但是,我国对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仍然存在不足 一、债权人概述 债权人是除股权资金以外的公司主要资金的提供者,广义上的债权人指一切对企业负有偿还义务的对象;狭义上的债权人仅指企业外部提供大量贷款及持有大量债券的资金提供者。在公司法中,公司债权人被看做是契约法上的一种请求权人,与公司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司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的身份决定了其本身的合理利益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因为企业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单纯的依靠企业所有者的投入与企业自身的盈余积累是无法满足扩大发展的需求,

论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问题

论文题目:论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问题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人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摘要 当下我国建立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保险标的、保险利益规定还不是很不清楚;二、船舶抵押登记制度也存在很大问题;三、当前我国急切需要确保船舶融资能够安全发展的风险控制办法等。为了可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问题,本文综合了各类研究文献,提出了从保险标的、可保利益、代位求偿、告知义务等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清除制度障碍;顺应市场趋势,鼓励外资进入;对保险条款进行调整和修改等,遵守法律规定的同时也要遵循保险原理。为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能够顺利引进我国给予法律保障。文本首先对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次对抵押权人利益保险概念、特征的进行了整理;然后对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的法律性质做出了说明;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引进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所存在的问题及有关解决建议。得出了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是保障船舶融资能够安全、顺利进行的最优解决方案,当务之急是解决我国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存在的问题,为引进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做准备。 关键词:船舶抵押权人利益保险;船舶融资;法律性质;法律环境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insurance of ship mortgage holders are established: first, the existing laws are not clear to the subject of insurance 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 insurance benefits;Problems in the mortgage registration system of the two ships;Thir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nsure the safe development of the ship's financing.To solve these conflict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propos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surance bo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maritime law for insurance clauses and 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conflict reasonable modification, makes the mortgagee interests of insur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laws in our country.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surance to the mortgagee interests, insurance to the mortgagee interests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then discusses the mortgagee benefit insurance underwriting risk, insurance to the mortgagee interests of relevant legal nature is defined, and pointed out the insurance interests of ship mortgage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rtgage of the ship interests of insurance i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ship financing, the best choice to run smoothly this conclusi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accelerate the mortgagee interests. our country shipping insurance problems. Keywords: Ship Mortgagee's Interest Insurance;Ship financing;Legal nature;Legal Environment

公司法上对债权人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公司法上对债权人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公司法上对债权人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1.我国《公司法》债权人保护的立法现状 我国《公司法》上采取多种方式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保护,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司资本保护制度,公司资本,指公司章程确定并载明的,全体股东为达到公司设立及经营的目的所实施的财产出资的总额。[1]我國《公司法》第26条、第27条、第28条、第30条对公司资本进行规范;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管人员义务与责任承担制度,我国《公司法》第27条、第28条、第30条、第35条、第83条、第93条对公司股东的出资义务与责任进行规制。第94条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应当承担的责任。第16条、第21条、第124条、第216条对实际控制人与利用关联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第147条、第148条、第149条分别规定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与勤勉义务,禁止行为以及违反相关规定所需承担的赔偿责任;公司重大事项公开制度,我国《公司法》第154条、第165条、第202条分别规定了公司依法公开重大事项、重要信息、重要资料的义务以及违反此项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公司债务承继制度,我国《公司法》第174条、第176条分别对公司合并和分立时的债务承继问题进行了规定,对于公司合并后的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主体或者新设的主体承担,对于公司分立后的债务则由分立后的所有主体承担连带责任,且各分立后的公司不得以内部的约定来对抗债权人,以此来预防由于公司合并、分立而造成对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公司债权优

先权制度,所谓债权优先权制度是指在公司发生分立、合并、破产、解散等事由而导致公司终止时,在清算程序中,公司债权优先于股东权益进行分配的制度。我国《公司法》第186条及《破产法》第113条对于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进行了规定;请求提前清偿债务制度,我国《公司法》第173条、第175条、第177条对此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规定公司债权人发生公司合并、减少注册资本的情形下可以在规定期限内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担保;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即在特定情况下,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否定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而由其直接负责的法律制度,我国《公司法》在第20条、第63条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出了规定。 2.公司法上对债权人利益保护中的不足 2.1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力 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信息披露的标准,起源于美国的知情者运动,并受到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的相关指令的强化。[2]但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披露的标准不明确、内容格式不确定,披露主体不履行等问题,而且公司所发布的相关信息都是企业自行确认,相关部门没有监督、确认的权限,由企业自行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就很难保障企本文由收集整理业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2.2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法律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司法审查标准。 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即在承认公司具有法人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特定法

财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研究报告与分析

财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X玉敏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 一个人死后,在财产关系方面有两个问题必须妥善处理:一个是哪些亲属可以继承遗产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如何分配遗产;一个是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如何处理。我国继承法在后一个问题的处理上只有一个原则性规定,既缺乏可操作性,又使债权人缺乏保护自己利益的法律手段,致侵害债权人债权的问题时有发生。在私有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司法实际工作者和法学研究工作者的面前。作者认为,我国应当改无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为有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继承人违反有限责任继承的条件,即应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无限责任。此外还应赋于债权人遗产分立请求权(或叫官方清算请求权),使债权人能够主动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经济秩序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财产继承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各国继承法均用大量条文规X这一问题,以防继承人利用有利地位侵害债权人利益。我国继承法仅原则规定继承遗产应当为被继承人缴纳税款、清偿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但对如何确定遗产的X围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规定,司法解释也未涉及这一问题,致实践中侵害债权人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而司法机关却无所遵循。笔者在《继承制度研究——市场经济与继承法》(1994年12月出版)一书中曾经预言:“多则十几二十年,少则几年以后,这个问题必将摆上司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不幸竟被言中。因此,笔者认为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以便对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继承法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参考。

一、问题和原因 (一)现行继承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继承法采有限责任继承原则(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限定继承原则)。有限责任继承是保护继承人利益的制度,其核心是限制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责任,即继承人只须在继承遗产的限度以内为被继承人清偿债务,而不以自己的固有财产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责。这一原则符合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人格独立、责任自负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继承不仅关系到继承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的利益,作为一种制度,必须对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双方提供平等的保护。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继承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没有确定遗产X围的规定 有限责任继承原则一方面将继承人的责任限制在继承遗产X围以内,另一方面又要求被继承人的财产必须首先用于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因此,有限责任继承不仅是保护继承人的利益的制度,而且是保护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利益的制度。遗产X围的确定在这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限责任继承原则能否正确贯彻,主要取决于能否准确划定遗产X围并保证其不被继承人侵害。而我国继承法在确立有限责任继承原则的同时,却没有关于确定遗产状况的任何规定,使有限责任的界限无法确定。其结果是,继承人在享受有限责任继承的利益的同时,却往往不承担其相应的义务。这就使得法律在继承人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上失去平衡。 2.没有对接受和放弃继承规定明确的期限 我XX取直接继承制度,即从继承一开始继承人的财产权利和义务就概括地转归继承人。这意味着被继承人的债权由继承人收取,债务由继承人承担,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只能向继承人行使权利,债务人只能向继承人清偿债务。因此,必须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使继承关系确定下来,以便尽快了结被继承人所遗留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我国继承法却规定,自继承开始以后至遗产分割之前,继承人实际上都不确定,继承关系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

储户银行存款大额丢失国人存款安全谁来保障

储户银行存款大额丢失国人存款安全谁来保障 把钱存入银行,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最安全最保险的选择了,然而,当储户走进银行,发现手中的存款变成保单,理财基金甚至是一纸 空文,多年积蓄荡然无存,这是一种怎样的伤害! 为获取较高收益而听信资金中介介绍的贴息存款,不想去银行存款时,却被银行“内鬼”做了手脚将存款转账至他人账户,杭州联合银行42名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被盗案件近日震惊金融圈. 尽管业内专家表示,高息背后往往有陷阱,储户不能为获取高收益而听信资金中介的安排去存款,应选择正规渠道和合规理财产品,但是仍旧有越来越多的人经不住高额利息诱惑而上当受骗. 银行系统监管的缺失是否要对近期存款频频丢失给出合理的解释,是关系众多储户是否放心再到银行存款的首要前提. 储户存款频频被盗究竟是银行蒙冤还是另有隐情 在长春打工的张先生,把23万余元积蓄存入银行卡后不翼而飞,只剩下0.21元.张先生找到银行,但银行说不清钱去哪儿了,无法给出任何解释.这就奇怪了,钱又不是存在别处. 按照银行业内人士的说法,要防止开通了网银的卡内资金被偷偷划走,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是尽量少在开通网银的银行卡内存款或者随用随存.也就是说,虽然张先生带芯片的银行卡和密码保护器一直在身边,但卡里的钱竟然一直是不安全的.这不由得令人感叹窃贼“法力无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虽然类似的储户资金被莫名划走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但并没能阻止更多的人开通网银,这表明网银的安全性整

体是有保障的.张先生的遭遇作为个案,必然与这家银行有脱不开的关系.银行作为储户资金安全责任人,岂能对受害储户一副冷脸,免开尊口? 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习惯把钱存进银行,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中国人之所以热爱存款,最大的一个理由是“安全”,旱涝保收无风险.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念想,如今也遭遇到了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仅1个月内,存款莫名丢失的案例就有7起之多,如果再回溯整个2014年,据银监部门通报,存款“失踪”的案例更是多达十几起,其中甚至包括泸州老窖1.5亿元存款失踪、杭州42位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失踪这些大案. 杭州联合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介绍,据公安侦查人员透露,资金中介承诺储户除银行给付的规定利息外,再给付年化收益率13%的高额贴息,并要求储户签署包括“不能提前支取”、“不能通存通兑”、“不能查询”、“不能开通网银”等“六不”承诺书.此外,还指定储户前往杭州联合银行古荡支行文二分理处,寻找与犯罪嫌疑人勾结好的柜台员工祝某来办理打印对账单等相关业务.这其中,祝某收取存款金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好处费,而介绍储户前来存款的中间人则拿到存款额18%以上的高额佣金. 当储户来到指定窗口存款时,柜员祝某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利用犯罪嫌疑人事先填好的、压在鼠标垫下的转账凭条,骗取了业务授权员工的信任后,实施转账交易. 虽然央行、银监会等多部委或单独或联合多次发文,禁止银行违规高息揽储,但多家资金紧缺的银行,仍绕道资金中介代办,贴息揽存.在qq上搜索关键词为“贴息”的qq群,找到了数百个此类的qq群,不少资金掮客在群内放出“冲量”、“贴息定存”等高息盘口. 在早几年银行信贷额度紧张时期,市场上贴息存款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利率市场化向纵深推进,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普遍高于以往,贴息存款现象已大为减小.业内专家表示,储户要存款、理财,应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