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以东莞长安镇霄边花园住区为例

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以东莞长安镇霄边花园住区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以东莞长安镇霄边

花园住区为例

姓名:傅方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辛艺峰

2006110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探索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特征来塑造具有住区环境个性与艺术魅力的创作理念,并通过实践对东莞市霄边花园原住民住区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以便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塑造能够产生推动作用。同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村镇中原住民住区开发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本文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总结国内外在住区环境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可持续发展观和人文艺术精神的指导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的地域、人文和性格特征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的评价指标模型,对住区环境进行定性、定量解析、评价。并从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出发,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对霄边花园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构想及从空间、色彩、景观造型、绿化环境方面等具体设计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得知,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设计必须置于当地的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系统及其运行时代背景中,关注它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使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在地域更新中得到动态的延续,以更适应村镇自身的发展和村镇居民的需求,体现其本土精神发展,从普适设计而走向具有地域精神的环境艺术设计,创著显示地方特色的新住区环境。

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其设计成果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引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resident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By explor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with times spirits in order to figure creation ideology with resident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and artistic charm,and do deep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research into XiaoBian Park residence through practice,I want to promote forming the shape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for resident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more or less. Meanwhile,it has reference and spread values for developing plentiful original residence areas in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Aiming at the existent problems in residenc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this essay,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spirits,summarize s the theory research of residence environmental design home and abroad,having made research into zone,literae humaniores and personality in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residence.Besides,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standards model which comes from AHP,I have don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and from the view of residence environmental design,by means of analyzing cases and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I attempt to conceive the XiaoBian Park residence environment art design,from the angles of space,color,landscape sculpt,and afforesting around the residences,and so on.

As we can see from that,as the second cities’area of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system around Zhujiang Delta and the processing world,paying full attention to the conflict and oneness of their region and times will make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residence environment art design get dyna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update of the area,and consolidat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get more adapted to the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residents’requirements,which embodies the native spirits’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evelopment,as well as the acquaintance towards the native area.We try to establish a new residence environment displaying the native features.

The study into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residence environment art design and its design fruits have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s for getting environment art design involved in the practice of 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residence environment art design?meantime,it also has acti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rt design major.

Key words:Zhujiang Delta countryside residence reg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art design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插图索引

1.表1-1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工作程序来源:自绘

2.表1—2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框架表来源:自绘

3.图3-1广州西园来源:网络资源

4.图3-2梅州人境庐来源:网络资源

5.图3-3清末西关大屋来源:自摄

6.图3-5开平碉楼和立园来源:自摄

7.图3-6广州骑楼来源:网络资源

8.图3-7珠江三角洲四大名园来源:自摄

9.图3-8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来源:自摄

10.图3-9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居环境的风貌和布局特色来源:自摄

11.图3-10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建筑装饰特点来源:自摄

12.图3-11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洋味”和岭南风格的建筑来源:自摄

13.图3-12造型独特的亭来源:自摄

14.图3-13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建筑部分装饰来源:自摄

15.图3-14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天井及冷巷来源:自摄

16.图4-1村镇良好的原生态条件来源:自摄

17.图4-2“桑基鱼田”来源:网络资料

18.图5-1围合院的空间视觉分析来源:

19.表5-2可用于住区栽植的具有天然杀菌、吸收毒气的植物来源:自理

20.表5-3可以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栽植的适用不同人群的花木植物来

源:自理

21.表5-4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绿化系统生态效益评价表来源:《珠江三角洲地

区住区休憩环境设计》

22.表5-5住区环境总体质量居民评价尺度表来源:《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休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1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建设背景

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地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时机,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经济产业的积聚状况,而经济的积聚又带来地区建设的蓬勃发展,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乡村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爆发式的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该地区城镇和人口数量激增,不但形成了城镇连绵区,也出现了许多“超级村”和“超级镇”,这些村镇的工农业总产值都超过亿元,规模大的村人口己有5万余人;这些村与村之间均由厂房和私宅首尾相接,各镇建筑高度密集。这与其它地区的村镇形成了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经济的积聚同而带动着村镇住区房地产的发展和开发,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讲,只要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只要这个目的不变,村镇住区环境发展和建设就必然有广阔的前景,必然有广阔的空间。

1.2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住宅开发所取得的成就是毋须置疑的,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环境开发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1.1.1水平延展院落围合居住一直是人类理想的住居方式。院落围合空间在给予人们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占据了城市空间和资源。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正处于一个高速城市化的阶段,为扩大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水平延展的趋势逐渐被垂直的住宅高楼所打破。在住区“混凝土森林”的环境中,往日淳厚的邻里之情几乎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否还能在保持密度的前提下,让院落围合以某种方式得以生存,使得住区院落成为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并在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建设获得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回归与延续,是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难题。

1.2.2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基本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随之而来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服务的渴求。消费者的意志决定了地产产品的品质朝着更人性化、更多样化、更细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前单一、粗放式的住宅楼及住区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物质条件富裕村民的需求了。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着风格主义倾向主义,导致村镇特有的自然景观大量被人工景观代替,具有地貌植被特色的原生自然环境多数受到破坏其实,许多具有天然、近人与田园式魅力的住区环境优势被削弱。导致村镇人文特色丧失和地域特征消失,自然环境的舒适程度和美学价值降低。

1.2.3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1,在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忽略了环境对居住者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意义,没有考虑到村镇住区与城市住区的不同以及特殊性。把村镇住区搞成如城市广场一般,那些刻意设计的住区环境景观仅仅具有观赏的功能。缺乏村镇住区环境特有的自然风貌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显然这个方面的不足也是设计师们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村镇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施工问题、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等,都是近年来国内村镇住区环境景观建设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对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问题来展开研究,并结合我们在广东省东莞市霄边花园公寓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探索来进行介绍。

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目的

本文既着重关注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环境设计中自然科学研究的焦点,又将艺术美学和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纳入本研究的视野范围内。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通过定性、定量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实践对霄边花园住区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探讨研究。

1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第143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2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意义

(1)城市化进程中村镇住区环境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整体重要战略意义。珠江三角洲村镇城市化发展迅速,作为中国村镇发展的龙头之一,其发展开发模式,影响和带动着中国的村镇建设。一方面,珠江三角洲村镇建设是国家社会基层环境的建设,对社会基层的稳定有着重要战略意义。“湖广熟,天下足”,广东地区是传统农业大省,而现代经济要发展尤其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必然涉及建设用地问题。保护耕地与开发建设用地历来都是一对矛盾,耕地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出现滥占耕现象,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国计民生的问题。因此重视村镇住区等基层建设,解决这个矛盾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村镇住区的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上影响着国家未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村镇自建房和村镇住区建设开发,没有注重乡村景观生态自然,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而面对今天城市建设的反思和无奈,村镇作为与人自然系统接触最为紧密的空间区域,更应注重开发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现实意义。

(2)探索城市化进程中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下,珠江三角洲村镇地区,大量拆除旧民宅,营建“农宅公寓化”,以达到节约土地、扩大农村内需等“多赢效应”。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对村镇住区环境的艺术设计,来改善村镇居民的居用空间环境和引导村镇居民真正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3)探索具有珠江三角洲特点的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地域和艺术的表达。站在这片南海孕育千年的土地上,地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显示;而地域的力量就像血缘和宿命一样,驻扎在这里每个人的记忆的源头、灵魂的深处。在村镇住区环境设计时,对珠江三角洲中那种坚硬的文化内核,不断地溯其源、探其流,在强化其如母亲胎记的种种文化原素的同时,触摸到这个地区的文化之魂、文化之根。如何通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来对珠江三角洲村镇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4)总结适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特点,通过实例分析和设计,探讨在经济及技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上切实可行,具有生态意义和艺术美学的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策略及技术措施。通过对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霄边村霄边花园住区环境的艺术设计与研究,分析在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中,通过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将珠江三角洲特有审美文化、珠江三角洲传统地域精神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创建珠江三角洲村镇住区特色、科学的居住环境。并总结出村镇住区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探讨村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这对珠江三角洲村镇以及全国各地村镇住区环境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对精神文明建设均有现实的指导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4研究的方法、步骤与理论框架

1.4.1研究方法

(1)使用文献研究和直接调查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相关理论、国内政策法规的翻阅及整理,以及调查、收集当地环境信息数据,以此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

(2)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评价指标模型,对住区环境进行分析、评价。资料查阅。理论分析。在对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后,多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与评价,从理论上为研究和设计各种系统对象确立起若干原则,使今后的研究工作拥有更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分析设计过程和现实状况,从中获取启示,汲取他人先进经验,总结现状不足。使得理论认识更加可靠确切。

(4)实践探索。理论结合设计实践,在前期的工作的指导下,对面临问题进行实质上的探讨,以期发现更多隐性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式。

籍r『}鞋岫龋

磊悼悍忭茄蝎即嚣糨革辫疆耙}萱弹辖廿靼徊晕萱革螂幅带

廿牲嘲醯。蝴覃斟翠尊坷旧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2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工作的基本步骤,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查与分析”、“理论

建构”、“实践运用”的过程,反映如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强调与重视的是获得全面和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以值得信服的科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并落实到实践中检验。(表1-1)

1.4.3理论框架

在认识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这个中心,利用发散性思维,启发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系统观念看待设计问题,用多个角度和具体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各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获得更全面而深表1-1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工作程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的理解。为相关研究和设计操作提供参考借鉴。(表1-2)

表1—2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框架表

1.5相关名词释意

1.5.1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1.5.2村镇住区环境

所谓住区环境,是指集城市居住建筑,居住环境、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及各类服务管理设施于一体,满足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居住区域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建筑的舒适、方便、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期望能够创造一个具有现代文化氛围、物质生活条件与个体心理特征的居住环境,以建立一个具有文明标准的新型的居住生活小区来满足居民在户外空间进行休息、娱乐、锻炼与邻里交往等的活动需要。住区环境设计正是为满足人们这种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尤其是提高居住环境文化水平的要求所发展起来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设计工作。

而村镇住区环境是指村镇中的居住环境,包括村镇中的居住建筑、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及各类服务管理与休闲设施于一体,满足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居住区域空间环境。

1.5.3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包括环境景观分析、规划、艺术审美、设计、管理、保护的多元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基础上的一门具有艺术特性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在解决居住需求过程中,以科学与艺术的手段协调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种最佳的运行状态。所谓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对居住环境质量优劣的评价、理解及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对居住者生活方式的一种全面整合及优化,体现住区环境地域文化特征、艺术美学精神和个性化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相关文献探讨和相关对象解读

2.1国外相关研究

2.1.1第一阶段: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二战)

从城市产生伊始,人们就开始重视居住区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居住空间的扩展和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研究。

以勒·柯布希埃的《明日的城市》为代表1,提出了“集中主义”的居住发展模式,随后又提出了“光明城市”的设想,主张建设多功能的单体建筑作为独立的社区单元。强调功能分区,居住空间结构为高层低密度的模式。他倡导通过现代技术的进步,加强城市空间的高度集约利用,是一种典型的集中主义布局思想。

1929年,美国建筑师C·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是花园城市理论和居住单位思想的继续。2住区的发展模式由开敞的街坊式小区逐步转变为邻里单位模式。此时的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以物质性功能主义理念为导向,没有考虑到不同群体的交际、文化需求,缺少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居住区绿化。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明确了居住作为城市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认为居住区存在着人口密度过大、太近工业区、居住环境差和公共服务设施太少的问题3。从此,居住区的建设开始关注居民的居住环境、绿化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2.1.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城市规划领域对于居住区的规划理念也由物质性的功能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开始关注居住区中不同群体的交往的需要、活动空间的构造和居民的精神需求,但仍然是功能主义规划理念的延伸。

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著.城市规划读本「M」.103-1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同上

3同上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O?Yanitsky,1984)提出生态模式。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城市和生态居住区的建设。

居住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居住区的建设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向居住、工作、游憩、娱乐等综合功能转化。生态社区、文化社区、精神社区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也将引领今后居住区发展的潮流。

人类对于居住空间的理解也越来越全面、深刻。人们不仅要求居住空间的宽敞舒适,更重视安静、融洽、开敞、美化的外部环境,

2.2国内相关研究及文献的探讨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思想也源远流长。由于解放前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居住区发展模式的发展演变也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里我们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住区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作一个简单的评介。

由于区域缘故,以珠三角居住外部环境作为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地区,特别是华南理工大学,早期有代表性的是1986年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的三篇硕士论文,这三篇论文的指导教师都是林克明和郑鹏,都借鉴了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陈雄(1986年)对广州地区的住宅外部空间环境(在该文的概念里,住宅外部空间环境是指住户门以外的空间环境,即不仅包含室外环境,还包含楼梯,走廊等室内公共环境)进行了小规模和代表性调查,涉及邻里关系、交往途径、环境行为特征和居民对环境的评价等,对居民户外环境行为及改善外部空间质量的设计手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朱立本(1986年)通过文献介绍,结合对广州一些居住区的问卷调查,对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特征和户外活动场所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翁颖(1986年)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地区以多层为主的九个居民点做了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58份,问题涉及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对住宅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四个方面(健康性、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便性、舒适性、社会性)的主观评价、不同住宅形式的交往程度和交往意愿等,对邻里交往的行为模式、环境特点作了概括性探讨,进一步提出了邻里交往空间建构的定量和定性标准、组织方式和方法。

颜紫燕(1992年)分析和概括了1949——1990年广州住宅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以后住宅在单体和总体方面的发展设想与展望。张秀萍(1994年)以深圳高层商品住宅为例,论证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设计的问题,针对高层商业住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梁梅、向大庆(1995年)对珠海吉莲新村,深圳白沙岭、园岭、滨河小区分别进行了一天的行为调查,对商品住宅公共空间与户外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的描述和分析。

杨宏烈对南粤居住小区建设开发、园林绿化、建筑设计、智能化等特点进行评述分析(1999年),并对南粤居住住区园林的景观特点、类型特征、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住区园林经营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

任炳勋(1999年)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内开放空间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住区开放与发展的十种趋势,归纳出五种空间模式:集仿私园式、公园式、内广场式、树状结构、住宅融入公园式,并归纳出住区内开放空间的十一种具体营造手法。

程炜(2000年)分析了珠三角居住区公建设施配套的现状,发现配套指标落后于地区发展水平,提出今后公共设施建设应重视各种人群的需要,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陈清(2001年)结合广州市居住区公建配套建设的主要特点和薄弱环节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建定额标准控制方法和项目设置提出了初步构想。

杨柏坚(1999年)对可变住宅的有关文献做了归纳和整理,结合珠三角城市的区域特征和住宅发展现状,指出了可变住宅在本地区的现实可行性和使用价值,并就有关设计方法和实现模式进行了探讨。

李中康(2000年)对广东地区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发展动态做了研究,探讨了住宅区建设的广东特色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模式和设计原则也做了讨论。论文主要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为研究对象。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洁(2000年)则以广州地区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较优秀的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现状为分析依据,从规划设计的经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规划设计方法等角度总结了广州地区90年代住宅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对该地区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住宅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范逸汀(2000年)总结了对当前人居环境的生态发展趋势、环境主人的内容和方法、居住区生态环境的一般设计方法等,以深圳市居住区环境为案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王晖(2001年)对珠三角地区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做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住区景观发展历程和现状,从形态、美学、经济三方面总结了环境营造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及发展的可能性。

苏锟(2001年)以南方地区城市滨水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发展及现状背景做了论述,指出了与之有关的气候条件、物理因素的影响,对总体规划布局形式单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做了归纳。

赵松乐(2001年)以高层住宅的外部形态为课题,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代表性的高层住宅为考察对象,以外部形态的生成机制与社会环境的有机作用为主要论点,借助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环境的类比方法,对影响外部形态生成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探讨。

郑潇(2002年)对珠三角住区的水环境设计展开研究,探讨了住区水环境的重要生态和景观价值,探索了水体整体布局、生态设计和实质景观的设计手法。在对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傅方煜(2006年)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提出新地域文化概念,对此进行阐述归纳,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新地域文化在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杜宏武(2006年)对珠三角住区休憩环境设计进行了研究,探索整体的理论优化和评价模型,在别人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求索影响住区环境质量的相关指标,并通过环境指标的评价体系,以及结合专业项目提出“解题”方案1。

1杜宏武:珠江三角洲地区休憩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相关对象城市化属性探讨及改善策略

2.3.1相关对象城市化属性的分析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调查得知,其整体经济发达,村镇城市化整体水平较高。而在现实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城市化程度属性仍然呈现城市化程度较高和相对低下两部分。

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拥有建设村镇住区环境所需的经济基础;而珠江三角洲局部地区仍然存在着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相对落后村镇。如惠州地区以京广线为界,以西与东莞经济带联系紧密,城镇化水平高;以东,则尚处传统农业为主,少量工业为辅的村镇。其村镇产业开发不够,经济发展缓慢,村镇本身规划也受到限制,整体建设落后,居民以自建住宅为主,存在少量粗放式村镇居民公寓。村镇未能形成规模性的住区开发和现实对住区环境进行系统性建设。居民往往是在无专业指导下自发式对居住环境进行简单建设,无法真正实现优化居住环境的目的,并阻碍了村镇未来发展。

2.3.2改善策略

(1)借助“新农村”东风之力,发展村镇住区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合理规划村镇,量体裁衣,减少重复性建设浪费;

(3)优化村镇土地资源配置,节约村镇土地、保护耕地。

(4)通过产业合理建构和经济的发展,村镇住区环境的优化需求方有现实操作意义。

2.4文献研究及相关对象解读小结

2.4.1回顾国外住区发展的历程,可清晰地看到,住区的研究更多停留在规划和建筑的层面,而对住区中与住区使用者最亲近的环境具体设计的研究并不多见,也缺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住区环境艺术美学方面的探讨。

2.4.2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的规划建筑以及景观设计,国内已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的地域和人文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理论研究,尚未见到相关研究。

2.4.3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间存在普适性的同时,也具有相当鲜明的特殊性。村镇产业结构、经济、人文、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上都对其地域范围内的住区环境设计有着不同的需求。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存在依赖一定的物质形态基础,本文在下面章节以研究具有较高城市化程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为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的历史文化背景

3.1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的历史文化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的发展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地域、气候特点,以及人文发展的不断变化中形成的。珠江三角洲传统民居以广府民系文化最为突出。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和相对的独立完整性,是岭南三大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之一。

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住区环境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以岭南地区的居住建筑和岭南园林的发展演变为背景的。岭南居住建筑起步于秦汉,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至清末民国而演变,而岭南园林的主体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园林,逐渐影响到潮汕、福建、海南、广西、台湾等地。其亦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宋代,至明清达到其成熟期并成为中国三大园林流派之一。

3.1.1古南越原型文化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环境

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南方聚居的民族,商以前为苗、黎族,春秋以后为越族、百越族,岭南称南越族。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如前所述,南越族先民最初是穴居的。远在史前时期的岭南人,以穴居为主,大多选择石灰岩地质形成的天然洞穴。由于掌握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在洞穴内生火,防野兽侵袭,驱散过重的湿雾,烧烤食物等等。但是这种条件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保证太大的集体共同生存,因此只能是小群聚居,每个集体群落一般都不超过20人。他们选择的生活洞穴,必须有赖以生存的天然食物。人们当时主要是以渔猎为生,因此洞穴附近,必须有河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