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市场经济下的竞争

浅论市场经济下的竞争

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问题

-——对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思考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是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进行,才能提高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本身排斥市场的垄断、不正当竞争及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有效地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始终保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充分竞争状态,有助于市场主体依据合理的价格信号和资源技术条件进行自由贸易,互惠互利。充分竞争性,是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我国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还存在政府部门垄断、信用危机、法制不健全、不正当竞争、过度竞争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㈠行政性垄断限制了公平竞争

垄断可以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三大类。行政性垄断是基于行政权力形成的垄断,实际上是行政权力对行业的过度干预和保护,包括贸易保护(实行高关税、进口配额制)、投资保护(提高进入门槛、审批制)、政治保护(官商一体化、副部级、正部级待遇)等,形成政企同盟。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行政性垄断是当前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反垄断的主要对象。

行政性垄断不仅造成不公平交易和不正当竞争,而且引起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是危害公平竞争、妨碍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祸害”。它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一些政府部门还在参与微观经营决策,或以不同的方式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一些地方政府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要素资源分配上实行不对等政策,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限制了公平竞争;二是一些部门的行业垄断扰乱了市场的有序运行。有的行业管理部门依靠行政手段抬高准入“门坎”,有意将一些企业挡在本行业门外,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因此,反对和禁止垄断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反对垄断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合理的竞争机制引入垄断领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防止对市场要素的人为操纵。当前,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在进行之中,政企不分的状况

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方面削弱了某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㈡信用危机引起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基本准则。在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维持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基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是以契约的方式确定经营者之间经济联系的信用关系。在缺乏信用的市场活动中,如果生产经营者只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不顾他人的经济利益,背弃信用,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市场竞争,市场活动就难以继续。

目前,我国市场竞争活动中存在许多缺乏信用的问题,诸如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冲击和破坏了品牌、名牌商品的市场;偷、逃、骗税,逃废债务,明目张胆地编造假账假数据,使企业经营成本大幅降低,营业利润增加,费用支出减少;建筑领域招标投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工程建设偷工减料,质量低劣;坑蒙欺诈、违约毁约行为使守约的市场主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此等行为都是违反市场信用准则的,使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巨大的优势,直接导致了市场竞争秩序的严重混乱。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缺乏诚信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部分。近年来,我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在1300亿元左右。有关部门曾对283家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16类650多个品种的名优产品被仿冒,制假企业遍及490个县市。另据有关方面对146家被假冒产品侵害的企业进行调查,其中23家假冒品的销售额是真品的5.68倍。信用危机已成为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主要因素。

㈢法制维护公平竞争的保障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合法的竞争。市场竞争有无秩序以及秩序的好坏程度,标志着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愈是成熟的市场,其竞争秩序就愈井然有序,其法制建设也就愈益健全。多年来,我国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法制建设的步伐和对市场竞争秩序的整治与规范。但是,各种钻国家法律和政策空子、违法犯罪、破坏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以身试法者不乏其人,甚至出现大量的集团犯罪、集体犯罪、官商勾结犯罪。一些市场竞争主体无视已有相关法律(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法》、《产品质量法》等),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的竞争,使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公

正、公开。这一方面说明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人铤而走险,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法治及法制环境还远远没有形成。可以说,在一个民主法制的国家里,法治的不公正是社会最大的不公正,法治的腐败是社会最大的腐败。法治的缺位与法制的缺陷以及一些犯法者对国家法制亵渎的结果,必然导致一大批违法与犯罪者不但获利而且逍遥法外,扰乱和破坏了法制对公平竞争的保障作用。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显示:有68.3%的企业家认为不规范竞争、过度竞争是目前国有企业产品营销不畅的主要原因,有74.79%的企业家承认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有过不公平的待遇。

二、规范我国市场竞争秩序的思路

㈠打破行政性垄断,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尽快打破垄断,为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充分、有序地展开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运行机制,是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按照“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放开价格,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对于各种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政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进行严肃追究,毫不留情地予以坚决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这既是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又是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打破行政垄断应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一是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特别是要在产权、人事权等方面割断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经济“脐带”。二是细分垄断行业的生产环节。在重新细分生产环节的基础上,对于竞争性环节,应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于非竞争性环节,也应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如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三是构筑多元化的产权格局。对垄断行业应“重新洗牌,重新摸牌”,逐步降低国有股的比例,分解市场比例过大的国有企业,一般不能超过20%的份额,引进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形成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四是对内对外开放市场。不仅要放开垄断行业的市场,而且要放开资本市场,对垄断行业的资产进行拍卖、重组、上市等,盘活存量资产。五是重新界定政府规制的内容和范围,

强化政府监管。放开垄断行业市场必须与强化政府监管同步进行。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必须兼顾到消费者、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既要防止市场垄断,也要防止行政垄断。六是制定独立于本部门或行业的改革方案,实行参与式的改革方式。垄断行业是既得利益者,由他们自己提出的改革很难是真改革,必须让独立的第三方设计改革方案。由国家综合部门主持改革方案,吸收专家、消费者、投资者和企业代表参加,通过多次民主协商形成各方可接受的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具体实施。

㈡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逐步形成操守为重、诚实为本的经营风尚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信用问题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信用文化的重要性。信用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广泛倡导信用准则的基础上信守和维护自身信誉,营造一个重合同、守信用,良性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一,要积极开展市场信用建设,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健全促使各个市场主体恪守信用、遵守竞争规则的机制。形成反对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的制度规范和市场约束环境,使经营者感到信用缺失会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使企业走向衰败。

第二,要在企业倡导和实践诚信经营。要引导企业树立先进的企业价值观和正确的经营理念;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管理;要守法经营,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企业必须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要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企业不但要提高广大员工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还要鼓励广大员工刻苦学习,精通业务技能,以保证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信于民。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率先垂范,做一个建设企业诚信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的带头人。企业要以良好信誉为目标,以遵章守纪为前提,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诚实守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第三,政府及社会各界要做好对企业诚信的客观、公正评价。做好企业诚信工作

,仅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及社会对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探索建立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评估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逐步建立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的信用体系,向社会开放。二是开展信用评级制度,制定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标准。

第四,要充分发挥各地企联组织在建设企业诚信文化,塑造企业诚信形象中应有的作用。各地企协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诚实守信自律守则,使企业诚实守信有章可循,让社会监督有据可依。同时,企协组织也可创造条件,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企业信用社会体系,开展企业诚信评价活动,并协助政府部门沟通信息,做好协调工作。

㈢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我国必须按照这个要求去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经济法律法规,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当前,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维护各类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权利,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法制保障。二是要加强对遵守市场竞争规则的市场主体的法律保护,对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严格的制约和有力的惩治,赋予企业正当经营和维护应得利益的权利,促使企业行为纳入正当竞争的范围。三是政府部门不仅要积极为促进市场竞争秩序的良性发展建全和完善法制保障,而且要严格守法、执法,依法行政,成为守法与执法的典范,坚决杜绝出现任何权大于法、言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与现象,杜绝利用权力干预正常竞争的现象。四是积极发挥行业联盟、协会和商会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调节作用。从狭义上讲,这不属于法制建设的范畴,从广义上讲,行业联盟、协会、商会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应当属于法律制度的范畴,它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具有较法律更加有效的作用,但它只对某一行业或产业发生作用。





参考文献




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朱汉民《垄断、竞争与市场规制》。

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韩永文《积极推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化建设》。

⒋《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杂志社2002年9月第9期,张彦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

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胡鞍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反行政垄断也是反腐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