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环境毒理学

农药环境毒理学

农药环境毒理学
农药环境毒理学

我国农药环境污染特点及治理对策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化学防治作为植保措施中最有效的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使用。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本文简述了现阶段我国农药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因素。同时简要阐述了减少农药环境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农药;环境污染;特点;因素;防治措施

植物品种增多,种植方式多样化,为病虫草害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据统计,全世界谷物产量每年因虫、病、草害损失分别达14%、10%、11%。对多数病虫草害,化学防治仍将是最有效和不可替代的防治方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第2位。使用农药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约420亿kg,棉花损失7亿kg ,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农药属于化学品中毒性较高、环境释放率较大、影响面较广的物质。由于品种繁多及可观的生产量和使用量,它在对作物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进入环境。因此,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危害人体健康。我国自1983年停止生产有机氯农药以来,取代农药品种多、用量大,农药环境危害的形式与范围呈现新的特点。每年因农药污染、中毒事故造成大量人畜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效控制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1 我国现阶段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的特点

农药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中排人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从而使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安全的现象。农药可以对环境造成广泛的影响,并通过大气、水体、土壤、作物经食物链富集对人类造成危害。

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经历了50年代的砷、铅、汞制剂,60~80年代初有机氯农药以及其后至今的各类取代农药等3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砷、铅、汞制剂及有机氯农药已分别于70年代初和1983年起陆续停止使用。其环境危害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农药性质稳定、残留期长、累积性强,大量使用后造成环境的面源污染并对人畜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毒性危害。目前农药的生产使用向高效、低用量、低残留方向发展。但许多农药的毒性却比有机氯农药增加了十倍甚至百倍,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农药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毒和具三致毒性的品种。由于农药种类多样,性质功能各异,应用范围广,其环境影响与危害的范围、形式、程度明显不同于七八十年代,危害因素也复杂多样。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危害有这样一些特点:

1.1 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农药品种不断更新,已发展到超高效时期,一些农药对环境生物极其敏感,农药用量不断降低.每亩用量仅为几克。进入水体仍会造成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一些除草荆使用

一后.对下茬作物仍会造成严蘑影响。尤其是农药厂三废”排放造成周围农作物大面积的圬染事故时有发生。如沈阳某农药厂.其一部分废水进入河道.经灌溉后造成对400hm2水稻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对田间的农药分析检测.均测定出土壤中有除草剂绿磺隆的存在,但绿磺隆含量极低,正常仅为几个ug/kg,即意昧着生产废水中绿磺隆的排放进入农田,每亩不足1g即可造成严重的污染事故。南京某农药分装厂因生产车间的垃圾倒在河边,经雨水冲诜进入河流,经灌溉后造成400hm2的蔬菜危害。江苏武进某化工厂,将数百公斤的农药提纯废液一部分进入河流中,造成数百公顷稻田秧苗死亡。

1.2 急性中毒和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

由于取代农药中的许多品种急性毒性较高,据统计,1992~1996年间我国共发生农药中毒247349例,死亡24612人。中毒原因与途径多种多样,有生产性中毒和投毒、自杀、误服、误触中毒。此外因食用被农药污染的农副产品而中毒伤亡事故也屡屡发生。另据文献[报导,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已占世界同类中毒伤亡事故的50%,表明农药造成的人畜伤亡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农药生产企业的三废因不达标排放而引发污染事故也是近年来农药环境危害的又一突出表现,其后果往往导致水质受污染、作物因药害而大面积绝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3 “三致”效应与环境激素效应

农药是一种主要的环境“三致”物质。由于致畸作用直接危害后代健康,,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潜伏期长(达数10a以上) ,因此潜在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往往更大,更具有不可逆性。我国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具“三致”作用的农药品种还在继续生产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潜在毒性的农药,其急性毒性往往并不高,或者农药本身并不直接具有“三致”毒性,而是由其代谢产物或制剂中含有的杂质所致,因而其危害性往往需经多年使用后方为人们所认识,如近年相继遭禁用的杀虫脒和除草醚。争议较多的林丹以前一直被认为较易分解、无明显残毒问题,但近年研究表明其能引起胚胎毒,损害人体肝脏和中枢神经,因而1997年也被列入PIC公约中。此外,有的化学农药还是主要的环境激素,进入动物和人体内后会干扰内分泌,使生殖机能异常。在目前已查明的“环境激素黑名单”的67种有机化合物中农药有44种,占65.17%

1.4 对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农药的环境危害还表现在使用后不同程度地破坏生态平衡, 威胁生物多样性。在农药生产、施用量较大的地区, 鸟、兽、鱼、蚕等非靶生物伤亡事件时有发生。有关研究表明, 长期使用农药后, 生态系统发生的总的改变是生物相的多样性降低和某些种类生物量的减少。这些影响均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生态平衡被打破。

1.5 多次施药与复合污染的影响

现阶段有关农药的环境研究多以单一品种一次施用后为研究对象。而事实上农药使用后对环境的影响往往是多种农药多次污染的结果。农药实际应用时往往以增加使用次数或多种农药配合使用来达到增加药效的目的。实践表明, 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类农药会促使能迅速分解此类农药的土壤微生物繁殖, 使药效大大降低, 并会使害虫增加抗性, 迫使农药的用量和

使用次数相应增加, 从而加大其发生环境危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多种农药配合使用所造成的叠加效应也构成了对生态环境多效应的威胁。由于农药特性、环境条件、生物种群的复杂多样, 这种叠加效应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1.6 农药结合残留——化学定时炸弹

尽管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农药中90%以上为高效、低残留农药, 但低残留并不等于其已分解、转化,有相当一部分农药与土壤形成结合残留物。有研究表明, 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量一般占施药量的20%~ 70%。如对硫磷为45%, 伏杀硫磷为80%,2, 4- D为28%, 阿特拉津为54%。大量事实证明, 农药残留物与土壤的结合可使残留物暂时避免分解或矿化, 但仍可因微生物、土壤动物的活动而释放出来。长期储存于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农药一旦被活化后突然释放出来将产生难以预计的有害效应,如引起后茬作物危害和粮食污染; 对土壤动物、微生物的影响; 进入农田水系、在水生生物中累积, 等等。

2 我国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因素

2.1 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生产使用的农药中杀虫剂占70%左右, 杀虫剂中高毒和具“三致”性的品种又占70%以上。其中甲胺磷、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乐果、氧化乐果、磷胺、呋喃丹等目前在发达国家已被禁用、限用或列入PIC公约中。

2.2 生产技术水平低

我国农药厂生规模小.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环境治理投入少。世界农药正业日趋垄断性,1989年世界领先的10家农药公司的销售额就占世界总销售额的76%。而我国很多地方办小农药加工厂,许多厂没有基本的“三废”处理能力,很多农药厂就是严重的污染源,不仅经常发生污染事故,同时,农药厂周围的环境质量也极差,当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受刊严重的污染。另由于农药制剂剂型的物理化学性能不良, 在田间施用后, 真正对作物进行保护的仅占施用量的10%~ 30%, 其余20%~ 30%进入大气和水体, 50%~ 60%残留在土壤中。因此, 提高农药生产技术水平, 研究开发高效、低污染的农药剂型是减少农药环境污染的重要技术环节。

2.3 农药使用不科学

农药的使用状况也直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残留水平。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甚至乱用、滥用农药是造成农药环境危害的重要原因。我国近年来高毒农药用量大、使用次数频繁, 由此导致农药中毒事故频发及环境、农副产品中农残污染。另一方面, 由于农药使用者农药知识和用药技术普遍不高, 对农药的危害特性与规律缺乏认识造成使用不当, 也是危害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尤其是一些高效、超高效和具有潜在毒性的农药品种。

2.4 现行的农药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药的环境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法规不健全,至今仍没有制订专门的防治农药污染的法律。现行的与农药环境管理有关的《农药登记规定》、《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以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均是技术规范和技术性程序,农药环境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全面,缺乏监督处罚的条款,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对违章者难以依法进行有效的处罚,农药环境管理缺少权威性。1997年发布并实施了《农药管理条例》,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增加新的内容,而且管理重点仍然放在农药生产及质量管理上,仍然缺少相应的处罚条款,对于农药进入到使用阶段以后的管理,还处于空白状态,而恰恰是农药的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主要原因。

3 控制农药环境危害治理对策

3.1 加强农药环境危害特性及规律的研究, 提倡合理用药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污染,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对生产经营一线的农民进行培训。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农事操作与病虫草防治活动的决策者,即农药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重视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有关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政策法规等.充分认识生物农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安排他们到有关的部门和学校进行正规的学习。

3.2 调整农药产品结构

减少与消除高毒农药的危害是我国农药生产使用中的当务之急。为此, 首先应对当前的农药品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重点是降低杀虫剂在化学农药总量中的比重, 逐步减少与淘汰高毒农药的生产, 尤其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毒性高、危害大的品种。同时, 积极开发创制安全、高效、高选择性的农药新品种, 提高农药生产技术水平, 从根本上将农药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3.3 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

施药技术的落后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施药技术包括药械、农药、施药方法三方面,三者相辅相成。

首先要提倡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针对目前施药器械质量普遍不佳的现状,要大力推广新型植保器械,改传统的高容量、大雾滴喷洒为超低容量和静电喷药,努力推进施药器械的更新换代。逐步淘汰旧式手动喷雾器,采用精确施药和高效施药器械,如喷雾喷灌机械、静电喷雾机等具有高效、快捷、压力强、流量大、射程远、推拉行走方便等优点的器械,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而且由于机械雾化效果好,药液以雾状喷出,喷施均匀,既大大节省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又可以帮助农民节支增收。

其次要改进施药方法。施药是-I'-J综合技术,应根据植物的生长期、环境、农药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同时要按照施药技术规范进行标准用药。这对控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避免人员中毒伤亡,确保农产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要改进农药剂型。把一些水溶性的活性物质加工制成颗粒状或微囊状,在水中分散溶解成乳化状及悬浮状剂,由于其活性物质粒径小于粉剂和可湿性粉剂,因而更有药效,并

能减轻药害,对环境也不会产生污染,提高了安全性。

3.4 大力发展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绿色植物系统来转移、吸附、扩散受污染土壤和淤泥中的污染

物的一种新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以前的研究是应用于修复重金属的污染,而信欣等的研究表明,植物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农药污染的土壤,如白杨树可修复很多种被有机化合物污染的土壤。这门技术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价格低廉,仅需太阳能的驱动就能够去除大部分的环境污染物,是治理农药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5 加强生物源农药的研制和开发

生物源农药是一种从动物、植物、细菌和某些矿物中衍生而来的天然源农药。

包括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或转基因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生物源农药的研制和开发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害虫防治研究中,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有效物质作为农药来防治农林害虫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结语

随着国家提倡发展现代化绿色农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农药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未来农业生产中更要注重农药的使用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要着重提高农民的施药水平,加强农民对农药的认识,避免大量重复施药。其次提倡现代化施药器具的普及,同时加强农药相关法律规程的制订和实施。以此促进农药的合理、高效、安全使用,减小甚至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以适应现代化农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大弟, 乔楠, 张晓红. 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J]. 上海环境科学, 1993, 12(7): 22-27.

[2] 陈曙阳, 王鸿飞. 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J]. 农药科学与管理,

1997, 4: 40-41.

[3] 高钢. 在千亩棉田绝产的背后——中国农药发出的警示[J]. 科学中国人,1998(6):

23-25.

[4] 王毓秀, 张利民, 邹敏. 化学农药与环境激素[J]. 农村生态环境, 1999, 15(4): 37-41.

[5] 王小艺. 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生态学控制对策[J]. 农业环境保护, 1997, 16(6):

279-282.

[6] 苏允兰, 莫汉宏, 杨克武, 等. 土壤中结合态农药环境毒理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7(3): 45-51.

[7] 陈爱莲. 农药环境污染[M]. 北京:伯通电子出版社, 2002, 887.

[8] 王连生.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辞典[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745-746.

[9] 吴进才,刘井兰,沈迎春. 农药对不同水稻品种SOD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

学,2002,35(4):451-456.

[10] 戴奋奋. 简论我国施药技术的发展趋势[J]. 植物保护, 2004, 30(1): 8-11.

[11] 王一丁. 研制绿色杀虫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4, 4(23): 412-415.

[12] 丁岩钦. 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J]. 生态学报, 1993, 13(2): 99-106.

[13] 庞雄飞. 害虫种群系统控制[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 1-5.

[14] 李宗成. 国外农药研究动向[J]. 农药, 1998, 37(1): 1-12.

农药毒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农药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农药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有害生物对农药的反应。包括昆虫毒理学、杀菌剂毒理学、除草剂毒理学及抗药性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2. 毒理学:是关于化学及物理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质的方面,尤其是量的方面的研究,这些有害作用表现为机体组织结构及功能反映的改变。 3.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防治对象发生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通常表示农药毒性的大小; 4. 药效:指在实际使用时,除药剂本身对生物体的作用外,也包括实际使用时其他各种条件对药剂发挥毒力的影响。 5. 毒性:通常习惯上把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力称为毒性。 6.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药剂一次性、大剂量或24小时内多次对生物体作用所产生的毒性。 7. 亚急性毒性(subacute toxicity):药剂对生物体多次重复作用后产生的毒性,一般14~28天内给药。 8.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长期低剂量对生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毒性,一般一年以上。 9. 静息电位:指神经膜在静止时,由于膜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分布的不均匀,形成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 10、动作电位:一定强度的刺激可使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并在瞬间达到最大值,在电位差和离子浓度的作用下,Na+迅速进入膜内,产生一个向内的电流,使该区域的神经细胞膜电位上升,即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11、去极化depolarization:一般细胞的内部以细胞膜为界,外部具负电性这种极性程度的减弱称为去极化。 12、超极化ultra-polarization:与去极化相反,外部具负电性的这种极性程度增强的现象,则称为超极化。 13、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 14、初生作用:是指除草剂对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的最早影响,即在除草剂处理初期对靶标酶或蛋白质的直接作用。 15、次生作用:初生作用而导致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影响植物的其他生理生化代谢,被称为次生作用。 16、生化选择是指:植物钝化(包括降解和共轭作用)除草剂能力、靶标酶的敏感性和耐受毒害影响能力的差异而实现的选择性。 17、人为选择性:是指人为地利用作物和杂草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同,使作物不接触或少接触除草剂,而使杂草大量接触除草剂而实现的选择性。 18、抗药性:有害生物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群体内发展起来的现象。 19、天然抗性:又称耐药性,指有些有害生物对某些农药表现一种天然的低敏感度。20、交互抗性:指有害生物的一个品系由于同一种机制,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药剂也产生了抗性。 21、负交互抗性:指有害生物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对另外一种药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 22、多种抗性:指一个有害生物品系由于不同机制而对多种不同的化合物产生抗性。

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酶老化(enzyme aging):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形成的膦酰酶烷氧基上的烷基脱掉,从能被活化的状态变为不能活化的状态。 2、化学复合伤和毒剂混合伤:糜烂性毒剂中毒合并各种创伤,称为糜烂性毒剂复合伤或化学复合伤。两种糜烂性毒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化学战剂中毒合并其他损伤称化学复合伤,两种战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3、外源性化学物或外源性化合物: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是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的合称。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用以攻击敌方,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7、失能性毒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按其毒理效应不同,失能剂可分为精神性失能剂和躯体性失能剂。) 8、生物转运与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不同酶系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衍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一般毒性: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又称为化学毒物的基础毒性或一般毒性作用。

农药学资料(全)

绪论 1、作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得主要方法? 农业技术防治:预防害虫、控制病源、防除杂草、改变病虫害易发环境; 物理防治:灯光、辐射、高压电、激光、高频等; 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制菌、以菌灭草、线虫制剂; 化学防治:农药防治。 2、农药得发展历史? 第一代:使用天然产品阶段; 第二代:人工合成高效化合物应用阶段; 第三代:人工合成超高效与作用特异化合物应用阶段。 3、3R 指什么? 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性;农药残留。 第一章 植物化学保护学得基本概念 1、农药得定义? 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得病、虫草与其她有害生物以及有 目得得调节、控制、影响植物与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得化学合 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她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得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 得混合物及其制剂。 2、农药按用途分类,有哪些类? 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除草剂、植 物生长调节剂。 3、农药按作用方式分类,有哪些类? 杀虫剂(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不育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 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 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触杀型除草剂 4、表示农药对有害生物毒害作用得程度得评价指标通常就是? 毒力与药效 5、LD 50、LC 50、ED 50、EC 50得定义及意义。 LD 50、LC 50 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得剂量(浓度)。LD50 就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得参数,也就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 毒性分级得基础标准。 ED 50、EC 50 抑制50%病菌菌丝生长或抑制50%病菌孢子萌发所需要得剂量(浓度), 药物得ED50越小, LD50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6、毒力与药效得区别与联系?

有害生物毒理学农药主要的作用机制.

有害生物毒理学农药主要的作用机制 昆虫、植物和真菌本都是人类的朋友,但当它们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抢夺的人类食物,于是变成了有害生物。从荷马提出用硫磺驱除害虫到现在己有三千多年了,二硝基邻甲酚成为第1个有机合成的杀虫剂也有一个多世纪了。随着杀虫剂滴滴涕、杀菌剂福美双和除草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研制成功,人们进入了有害生物研究和化学防治有害生物的时代。对于农药的研究从主要考虑其有效性的时代,很快进入主要研究农药对人、作物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农药怎样在有害生物上起作用的时代。Hoskins在1928年开辟了昆虫毒理学,并且很快扩展到杂草和病菌领域。一个关于农药怎样在有害生物上起作用的新学科—有害生物毒理学就此诞生。选择毒性农药必须有效,具选择性并且安全。有害生物防治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人类健康和环境因素。杀虫剂必须对危害作物的害虫有选择毒性,对于益虫相对安全;除草剂应该用来杀死杂草而对相近种属的作物不产生伤害;杀菌剂例如用在葡萄上,应该杀死致病菌而不干扰酿酒必需的一些酵母菌的发酵作用。不同的作用机制或者不同的靶标以及对应的农药的例子将在下文中给出。第1代有机合成农药大体上每hm2需要1-11 kg,最近30年应用的农药有效剂量仅是早期的10/0-10%。农药不仅越来越有效,而且显示出很高的生物选择性。充分利用农药对靶标位点的特异性和不同特性使农药达到高效安全。自然界为农药的活性和选择性提供了令人惊叹多样性作用机制,农药对物种的专一性有时也取决于农药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代谢机制。 主要靶标农药被设计出来主要是为了干扰有害生物体内主要靶标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它们不再有危害性。这里的靶标是指农药与有害生物的结合部位。农药实质上就是与靶标结合或相互作用,从而对有害生物产生伤害或使其不具有竞争性。这意味着农药与特定的酶、受体、通道、蛋白质和生物膜可能有个或数个靶标、结合部位和结合方式。具有4-6个主要靶标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占到世界销量的四分之三。有些不同种类的农药有相似的作用靶标,但通常不同类型农药作用靶标非常不同。大部分杀虫剂能很快干扰昆虫的神经传递而改变其行为或使其死亡。杀虫剂需要快速见效,因为害虫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就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一种杀虫剂往往只能对一定的生物种类起作用。除草剂通常抑制植物特定的生理过程,例如阻碍氨基酸或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或者光合作用,从而使杂草在几天内死亡。杀菌剂干扰对菌丝顶端生长关键的许多细胞功能。要经济可行,一种杀菌剂必须能控制数种病害,不仅能杀死真菌,还对卵纲菌有效。杀菌剂有很多作用靶标,靶标不同病原的存活能力不同。真菌能够忍受杀菌剂作为抑菌剂造成的能量匾乏,它们实际上是由于作物的免疫作用而灭亡的。 次要靶标施用的农药只有很少剂量作用于主要靶标,大多数作用于次要靶标或被代谢降解掉。作用在主要靶标上农药的剂量只有皮摩尔或纳摩尔,相比之下,作用在次要靶标上的量要大很多。当然,也有例外。或许存在数个敏感度相似的靶标,但其重要性不同。例如,毒死蟀不仅作用于乙酸胆碱酷酶((ACNE),还对其他一些丝氨酸水解酶起作用,这些酶与乙酞胆碱酷酶相比,敏感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但只是次要的作用靶标。除此之外,当以毫摩尔或微摩尔农药进行体外试验时,次要靶标变得明显,尽管在体内试验中次要靶标与主要靶标相比作用微小。在登记时,在对哺乳动物毒性的研究中也可能要求进

农药毒理学论文

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概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资源昆虫、防治害虫和其它方面的应用,简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意义,并展望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保幼激素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应用发展前景 一、引言 曾经,化学杀虫剂以其使用简便、见效快、效果显著等特点而被广泛的使用,农药万能论的思潮袭遍全球。然而现在,“3R”即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抗药性(resistance)及再猖獗(resurgence)日益加剧,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为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了人类健康,“生物合理农药”(Biorational Pesticides)、“非杀生性农药(antibiocidal)”或“环保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 Pesticides)的新型杀虫剂备受宠爱[1],比如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ion,简称IGR)已成为全球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领域之一,它符合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有着传统杀虫剂没有的优势与潜力,因而被誉为“第三代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包括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就是在这个潮流趋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其研究成功的应用种类数仍在不断刷新。现合成的保幼激素类似物数以千计,常用的有ZR-515,ZR-777,ZR-512,ZR-619等十多种,室内和田间应用于森林、果树、仓库和卫生害虫的防治中,对蚧虫、蚜虫、蛾类幼虫、蚊、蝇等都有明显效果[2]。 二、正文 1昆虫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 1936年,英国人威格尔斯沃思(V.B.Wigglesworth)首先在吸血蝽(Rhodnius prolixus)体内发现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的存在,并首次证明昆虫的蜕皮与变态受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调解。1956年,美国的威廉斯(C.M.Williams)发现惜古比天蚕蛾(Hyalophora cecropia)雄蛾腹部富含保幼激素,并用乙醚成功的提取出保幼活性很高的惜古比天蚕蛾油。1961年,掩米莱克(P.Schmialek)从黄粉虫粪便和酵母中分离出具有昆虫保幼活性的物质,经鉴定为法尼醇与法尼醛。 1965年,包沃斯(w.S.Bowers)等人根据惜古比天蚕蛾油的性质,模拟合成了一些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 论文 题目天然产物农药的毒理学研究及农药的发展前景展望综述 Study on the Toxicology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 Prospect of Pesticide Development 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 中国·武汉 二〇一六年四月

摘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化学农药为挽回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常规化学农药存在残留、抗药性及环境安全性等问题。人们开始寻找一些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以替代过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以天然产物农药为线索,介绍其毒理研究以及影响因素,并对绿色农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天然产物;农药毒理;影响因素 Abstract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chemical pesticides to restore the pest to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losses caused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but the presence of residual, res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issues of conventional chemical pesticides. People began looking for some efficient, low toxicity of chemical pesticides, to replace the highly toxic past, high pesticide residues, biological control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be a natural pesticide product as a clue to introduce its toxicology and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esticides prospected. Keywords:natural pesticide product; toxicology; factors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原则、项目及要求。本程序适用于在我国申请登记及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各类农药。 一、总则 1 在评价农药的安全性时,毒理学方面应考虑以下诸因素 1.1 化学名称,化学结构 1.2 产品组成(有效成份含量及其他成份含量) 1.3 理化性质外观、比重、蒸气压、溶解度、乳化性、悬浮性、相混性、熔点、沸点等。 1.4 一般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项目,依此划分为四个阶段,可根据申请登记的农药类别及有规定进行相应试验。 1.5 每人每日容许摄入量的规定根据动物试验中最大无作用计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每人每日容许摄入量(ADI)mg/kg体重=最大无作用剂量 (mg/kg)/安全系数。根据农药的性质及其他因素确定安全系数,一般为100。每人每日容许从食品中摄入的农药量=ADI(mg/kg)x60(人体标 准体重,kg) 最大残留限量(MRL) = ADIx60/1.2(每人每日食品摄入总量)x 某种食品所占比例。如每月食品结构为:谷物12.5公斤,薯类3公斤,干豆1.25 公斤,食油0.75公斤,糖类0.5公斤,肉禽类2公斤,鱼0.75公斤,蛋1.0公斤,奶0.75公斤,蔬菜10.0公斤,水果1.5公斤,总计34公斤,每人每日总摄入量则为1.13公斤。各种食品所占比例为:谷物0.37(36.76%),薯类0.09(8.82%),干豆0.04(3.68%),

食油0.02(2.21%),糖类0.01(1.47%),肉禽类0.06(5.88%),鱼0.02(2.21%),蛋0.03(2.94%),奶0.02(2.21%),蔬菜0.29(29.41%),水果0.04(4.41%)。 1.6 人群接触毒性和意外事故的毒性资料。开发新品种农药时,对在实验、试产和大田试验阶段的密切接触人员,必须保留完整的健康记录,并定期随访。申请登记时,递交上述资料。在新品种农药正式投产和使用的最初阶段(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年限),设置健康监测点,对包括最密切接触和高危人群在内的观察对象实施健康监测。对已使用的农药,如发现有可疑致癌、致畸及其他严重远期危害时,要有计划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毒理学重新评价。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时,应深入现场,作事故后撤调研、搜集有关资料。 1.7 代谢产物和主要杂质的毒性。 2 农药试验样品的选择,一般为原药,如系新品种农药,则应同时采用原药及制剂。 3 按照申请农药登记的不同情况及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对提交评审的资料,分别要求如下: 3.1 凡属申请正式登记的农药品种,一般需具备四个阶段的全套资料,尤其是新投产、产量大、使用面广的、或估计有可疑潜在性危害的农药。进口农药必须提交四个阶段的完善毒理学试验资料,进行必要的毒理学验证实验。 3.2 凡属申请临时登记或用于药效实验的农药,可先提交相当于第 一、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资料。补充登记(改变剂型或改变含量)的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管理办法

附件: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农药登记管理工作,保证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是为评价农药毒理学安全性而进行的试验(详见附件1)。 第三条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考核、委托和管理的具体工作。 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方可承担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具备A级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附件1中全部试验,具备B级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附件1中第一、二部分试验,具备C级资质的单位只能承担附件1中第一部分试验。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试验机构可以自愿向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申请承担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得到独立法人的授权,具备承担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工作条件的科研和教学等单位。 (二)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的实验室应符合《农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良好实验室规范》(NY/T 718)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承担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的单位技术人员应熟悉《农

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 15670)。 第五条申请承担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的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一)单位概况和实验室基本情况; (二)实验设施; (三)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主要试验人员情况,包括职称、学历、专业、培训情况、工作能力和简历等; (四)动物使用和动物实验室合格证书; (五)相关仪器设备清单及使用情况; (六)近五年相关工作总结和典型试验报告; (七)管理制度及其它参考资料; (八)自身诚信情况申明。 第六条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申请资料的受理和初审。对资料齐全的,组织专家考核组进行技术考核(包括资料审查和现场评审)。对资料不全或不具备申请条件的,退回申请,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考核 第七条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聘请相关领域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建立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考核专家库。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根据考核领域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考核组进行技术考核,与被考核机构有利害关系的考核人员应当回避。 第八条技术考核按照组织机构、人员、设施、仪器设备和试验系统、质量管理、试验工作等内容分为若干单项,分项打分。考核合

农药学(090403)

农药学(090403) 一、学科简介 农药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农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我校农药学学科是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开创的研究实体——农药学研究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农学学科,多年来,针对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农药分析与新农药分子设计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农药学学科于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湖南农业大学“十五” 、“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并在在“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验收中荣获优秀。本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3人和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6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南农业大学“神农学者”特聘教授3人。 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农业部、湖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开展农药的应用、开发、创制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项目共计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新增省部级项目22项,新增教育厅等其它项目61项,到位科研经费2000万元;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8多项、出版专著4部,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cal Society、Analytical Methods、Scientific reports、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Journal of pest 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其中授权专利23项。开发了5个高效低毒的农药新产品,已被企业产业化,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业务上,要求全面了解农药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动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48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Pesticid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制药工程专业选修 3. 课程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系统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分布、运转、积累、降解等过程及农药对生物体的影响和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等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学时为24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加工与分析、农药毒理学等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农药环境毒理学.马志卿.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 (1)农药概论.韩熹莱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农药学原理.吴文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3)杀虫药剂的环境毒理学.张宗炳、樊德芳、钱传范、施国涵著.农业出版社.1989年 (4)环境毒理学基础.孟紫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农药毒理学.韦兰.J.小海斯著,冯致英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年 (6)土壤和水中的农药.W.D.冈吉[美]等编.夏增禄等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 (7)环境毒理学.孔志明,许超.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8)实用毒理学手册.纪云晶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2)课题教学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述为主,共16学时 (3)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共8个学时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20% ,形式有:考勤及实验报告成绩 (2)考试成绩占80%,形式有:闭卷或开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教学期间,要求学生通过期刊、参考书及网络等媒体浏览农药环境毒理学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农药毒理学》word版

农药毒理学 1.农药毒性作用的类型包括哪些? 农药是防治农林花卉作物病、虫、鼠、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制剂,使用极为广泛。所有农药对人、畜、禽、鱼和其他养殖动物都是有毒害的。使用不当,常常引起中毒死亡。不同的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组成的不同,因而其毒性大小、药性强弱和残效期也就各不相同。农药毒性是指农药具有使人和动物中毒的性能。农药的毒性 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残留毒性及""三致""作用. 1.急性毒性指一次性口服、吸人、皮肤接触大量农药,或短时间内大量农药 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中毒症状。 2.慢性毒性指口服、吸人或皮肤接触低剂量农药,药剂在人、畜体内积累, 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生理机能、组织器官等产生病变症状。 3.残留毒性指农产品含有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残留量,人、畜食用对 健康产生影响,引起慢性中毒。 4.""三致""作用指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2.简述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 ①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此类农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 口器的害虫。通常只有触杀作用的农药较少,大多数农药还具有胃毒作用。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②药剂通过昆虫口器进人体内,经过消化系统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此类农药主 要用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大多数有胃毒作用的农药也具有触杀作用。如甲基异柳磷、辛硫磷。 ③某些药剂可以气化为有毒气体,或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气门及呼 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此类农药往往用于密闭条件下,例如在温室大棚中。如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溴甲烷、磷化铝等。 ④药剂使用后通过叶片或根、茎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后,被输导到其他部位。 如通过蒸腾流由下向上输导,以药剂有效成分本身或在植物体内代谢为更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发挥作用。此类农药主要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康福多等。 3.参与农药代谢的主要酶系有哪些?简述他们的主要催化反应类型? 农药代谢是指作为外源化合物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后,通过多种酶对这些外源化合物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包括初级代谢过程(涉及氧化、水解、还原等酶促反应) 和次级代谢过程(通过轭合等将初级代谢产物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为合成过程) 两个过程。其中主要的酶系有: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主要存在于微粒体组分,特别是肝微粒体组分中。这类酶能够将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插入适当的底物R―H中,另一个氧原子最终成为水分子的组成部分;这类酶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具有间接的还原能力,这种能力源于辅酶。另一个特征是微粒体电子传输系统的最终电子载体是一种称为细胞色素的血红蛋白。这个细胞色素的作用是活化氧,但活化机理尚不清楚。 羧酸酯酶系在农约代谢降解中的作用是广为人知的。例如,有机磷杀虫剂马拉松在动物体中的解毒代谢,就是由羧酸酯酶催化的羧酸乙酯键的断裂造成的。这一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马拉松对温血动物具有很低的毒性。羧酸酯酶催化的另一个重要反应是在植物体内2,4-D酯的水解反应。这些酯易于渗入杂草中,然后经酯酶催化水解放出具有生物活性

农药毒理学资料

杀虫剂 1.农药代谢:指农药在生物体内由酶催化或其他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初级代谢过程(涉及氧化、水解、还原等酶促反应) 和次级代谢过程(通过轭合等将初级代谢产物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为合成过程) 两个过程:氧化代谢:氧化代谢是农药在动物体内酶系参与下最重要的代谢途径。其中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最重要;水解代谢:酯酶,包括磷酸酯酶、酰胺酶、羧酸酯酶等;有机磷中的很多品种、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的代谢涉及到水解。还原代谢:硝基还原酶(含硝基的还原成胺类化合物)等;如对硫磷、氟乐灵等。脱卤化代谢:脱去卤族,如脱氯化氢酶等;主要是含卤族农药,如DDT 。次级代谢:动物体内的初级代谢产物往往仍没有足够的水溶性,还需要通过次级代谢,生成完全溶于水的轭合物,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轭合作用是一种生物合成过程。在昆虫体内的轭合主要有,葡萄糖醛酸轭合、葡萄糖轭合、谷光甘肽轭合及氨基酸轭合等。 2.杀虫剂作用方式是指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并到达作用部位的途径和方法。常规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杀虫剂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称为胃毒作用。要求:不使昆虫拒食,不使其呕吐,也不快速排泄(但大量、剧烈的排泄也可因脱水而死亡),而易被中肠吸收。胃毒剂必须经口,所以适口性是最为重要的,有时可直接左右其毒力和药效。 触杀作用为杀虫剂经昆虫体壁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要求:药剂具有一定程度的脂溶性,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这样才能穿透昆虫体壁,而起到活性作用。熏蒸作用:药剂以气体状态,通过害虫的呼吸作用从气门进入虫体而致害虫死亡。要求:药剂有一定的蒸气压,且易达到有效剂量。(气化后成分子状)这里应与烟剂区别,烟剂主要靠高温而使药剂升华,成为烟剂小颗粒,附着于虫体后而靠(主要靠)穿透体壁而起触杀作用杀虫的。内吸作用: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被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取食进入虫体或接触而起到毒杀作用。要求:较强的水溶性;一定的脂溶性;一定的稳定性和最终可被分解性;以及较强的毒力。 内吸剂为一类特殊的胃毒剂,施用方式多样 喷洒、拌种、涂茎、施毒土等,内吸是一种特殊的胃毒作用。特异性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杀卵、引诱、拒食、驱避、调节生长发育过程等。拒食作用昆虫的取食分为4步:①寄主识别和定位;②开始取食;③持续取食和④终止取食。凡是影响第②或③过程的物质,就可称为拒食剂。因此可以认为拒食剂主要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昆虫厌食或宁可饿死而不取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不够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的药剂。拒食剂( insect antifeedants )在植物源农药中较为常见.忌避作用:施用于保护对象表面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颜色、气味等)而使害虫避而远之(不愿接近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物目的。驱避剂( insect repellent )几种楝科植物对桔蚜(Aphis citricidis )均有一定的忌避活性。番茄抽提物对小菜蛾具有明显的忌避、拒食、及抑制产卵作用。 引诱作用: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或其它生物学特性,可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引诱剂( insect attractant )。各种昆虫性信息素。 不育作用:被害虫取食或接触后,可影响昆虫生育、繁殖。不育剂(insect sterilant )如烷基化剂、六磷胺、不育特、喜树碱等 生长发育调节作用:通过造成昆虫生长发育中生理过程的破坏而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打乱其正常节律,使昆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完成世代繁殖。生长发育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保幼激素类似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蜕皮激素类及抗保幼激素类等。 神经毒剂,均是阻断神经传导, 而不是直接杀死神经细胞 3.神经毒剂:药剂对轴突传导的抑制主要是通过改变膜的离子通透性,从而影响正常膜的电位差,使电冲动的发生与传导失常。而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主要与离子通道有关。 离子通道:细胞膜上有通道蛋白形成的跨膜充水小孔,称为离子通道(ion channel ),离子通道使钠、钾、钙等离子顺电化学梯度扩散,通过双分子层。根据通道开关的调控机制(门控机制)的不同,离子通道可分为:(1)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或称受体控制性通道,离子通道的开关受Ach 受体、GABA 受体等控制;(2)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或称电压依赖性通道,一方面离子通道的开、关由膜电位决定,另一方面与电位变化的时间有关(时间依赖性),如钠通道、钾通道等;(3) 环核苷酸门控(CNG)通道,这类通道在视觉和嗅觉方面的信号传导中相当重要(4) 机械力敏感的离子通道, 当细胞受各种各样的机械力刺激时开启的离子通道 4.滴滴涕的作用机理 DDT 主要是作用于昆虫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该药剂使中毒的鱼尸花蝇出现的症状为:兴奋性提高,身体及运动平衡被破坏,当运动量达到最大后,体躯强烈痉挛、颤栗,最后试虫麻痹,缓慢地死亡。解剖虫尸发现,昆虫组织非常干燥,几乎完全丧失了血淋巴。DDT 中毒后,一些昆虫还具有足自断现象,且断裂下的足仍长时间收缩。几丁虫还能咬掉中毒的跗足,而保护自己免于失死亡。DDT 的作用是使钠离子通道打开,延迟h 门的关闭,钠不断内流,从而使得负后电位加强,当负后电位超过了钠阈值,就会引起电位的又一次上升,引起动作电位的重复后放。动作电位重复后放使神经持续兴奋,昆虫就表现出急速爬动等兴奋症状。在重复后放之后就是不规则的后放,有时产生一连串动作电位,有时停止,这时昆虫进入痉挛及麻痹阶段,到重复后放变弱时就进入完全麻痹,而传导的停止就是死亡的来临。滴滴涕主要抑制细胞膜外Ca2+-ATP 酶。 5.Ⅰ型拟除虫菊酯:不带CN 基的,处理的昆虫很快就出现高度兴奋及不协调运动、麻痹即所谓击倒,但击倒时体内的药量若未达到致死量时,将会苏醒,最后瘫软死亡,如丙烯菊酯和胺菊酯等。“击倒”,即引起昆虫的快速的、可恢复的麻痹。Ⅱ型拟除虫菊酯:带有CN 轴突毒剂 DDT 、除虫菊酯类 前突触膜毒剂 环戊二烯类 胆碱酯酶抑制剂 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 神经毒剂 乙酰胆碱受体毒剂 烟碱类、沙蚕毒素类 GABA 受体毒剂 锐劲特、Avermectin 、环戊二烯类 章鱼胺受体毒剂 杀虫脒类 其它

常用的低毒农药品种

常用的低毒农药品种 1.杀虫剂(1)有机杀虫剂:①有机磷类:90%敌百虫晶体,40%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剂,25%马拉松,50%乙酰甲胺磷。②氨基甲酸酯类:西维因,速灭威。③有机氮类:25%杀虫双水剂。(2)生物杀虫剂:青虫菌,杀螟杆菌,松毛虫杆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3)菊酯类:杀灭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 2.杀菌剂50%多菌灵,50%瑞毒霉,65%代森锌,70%甲基托布津,65%敌克松,10%双效磷水剂,70%百菌清,40%疫霜灵,20%叶枯灵,DT,波尔多液,青霉素,链霉素。3.除草剂40%氟乐灵,48%拉索,10%草甘膦水剂。 无公害农药有哪些 无公害农药指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毒性小或无毒,易分解,不造成对环境及农产品污染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农药。 无公害农药包括: 生物源农药: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病、虫、草害和其它有害生物的农药。可分为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除虫菊素、株素、性信息素、井岗霉索、农抗120浏阳霉素、农用锭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罢苔素内脂、黎芦碱、苦参碱、烟碱等生物碱。矿物源农药:有效成份起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总称。主要有硫制剂,铜制剂,磷化物。如硫酸铜、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磷化锌等。而毒性较大、残留较高的砷制剂及氟化物等不在本推荐范围之内。 有机合成农药:限于毒性较低、残留低及使用安全的有机合成农药。推荐经过多年使用安全的菊酯类,中低毒性的有机磷类,有机硫等杀虫剂、杀菌剂及部分除草剂等。如氮氰菊酯、溴氰菊酯、氛氯氰菊酯、甲氰菊酯、甲基毒死蜱、辛硫磷、乙酰甲胺磷、多苗灵、甲霜灵、甲基硫菌灵、禾草灵、乐果、敌敌畏、百菌清、代森锰锌、粉镑宁、扑海因、杭蚜咸、禾草克、果尔、吡虫林、都尔、玉农乐、巨星、乙草胺等。 蔬菜禁用农药种类 在蔬菜生产中可使用的农药主要有:杀虫剂、Bt系列、阿维菌素系列、除虫菊酯类、植物提取物类、昆虫激素类(米满、卡死克、抑太保),少数有机磷农药(乐果、敌百虫、辛硫磷、乐本、农地乐)以及杀虫霜、吡虫啉等。其中杀菌剂包括:多菌灵、托布津、加瑞农、克露、大生、福星、可样得、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除草剂有:氟乐灵、施田补、都尔、乙草胺等。 在蔬菜生产中,严格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DDT、氯丹、毒杀酚、五氯酚钠、三氯杀螨醉、杀螟威、赛丹、甲基1605、1605、1059、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久效磷、磷胺、异丙磷、三硫磷、高效磷、氧化乐果、蝇毒磷、甲基异柳磷、高渗氧乐果、增效甲胺磷、安胺磷、速胺磷、水胺硫磷、甲拦磷(3911)、大风雷、叶胺磷、克线丹、磷化锌、氟化酰胺、带灭威、呋喃丹、铁灭克、灭多威(甘蓝除外)、磷化铝、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砒霜、苏化203、杀虫脒、益舒宝、速蚧克、杀螟灭、氢化物、锹氏剂、溃疡净、401(抗菌剂)、敌枯霜、普特丹、倍福朗、汞制剂、除草脒等。

农药毒理学试验协议书

农药毒理学试验协议书 项目名称: 甲方(委托单位): 乙方(承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经协商达成合作进行的试验协议。内容如下: 一、双方职责 1. 甲方的送检试品应为制成品中的随机抽样样品,并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的产品,稳定性好,符合相关农药的质量标准。 2. 产品一经送检,甲方不得随意更改该产品的名称、组成成分以及工艺流程等,否则,因甲方对该产品的任何改动所致的一切后果由甲方负责。 3. 甲方免费向乙方提供原药kg。 4. 甲方向乙方提供受试农药的有关资料(产品化学资料及毒理学资料)。 5. 甲方负责提供试验研究费用总计人民币万元(¥)。 6. 乙方只对送检样品负责,并在试验结束后对部分送检样品予以保留,以备复核。 7.乙方根据甲方要求进行以上试验,试验方法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8. 乙方于全部试验工作结束后,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出具试验研究报告。 9. 乙方负责解释与试验有关的问题。 10. 乙方保证对甲方提供的产品和全部资料保密,未经甲方许可,不得将试验结果及有关资料发表或公开。 11. 本项目的试验报告及相关资料由双方各自归档。 二、试验经费支付方式 付款方式为银行划拨。总经费为人民币万元;合同签订后,试验前付款万元,余款试验结束前付清。银行帐号和开户行如下: 开户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帐号:091001 开户行:中行同济支行843278 三、甲方若对试验报告有异议,可在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天内,向乙方提出复

核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四、试验期限:完成所有试验需要个月的时间,以乙方收到甲方的第一笔实验费用时间开始计算,乙方在约定的试验期限内向甲方出具试验报告。因乙方试验中出现意外不能按时完成时,应向甲方说明具体原因,且重做或补做试验的费用由乙方承担;因甲方责任导致试验延期,结果不合要求等,试验周期顺延,且其已发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 五、试验过程中如遇到不可抗拒的非人为因素影响,试验周期顺延。 六、甲、乙双方均承诺以客观、公平、严谨、科学的态度履行本协议,尊重试验结果。 八、本协议一式四份(乙方三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单位盖章后开始生效。 九、甲、乙双方商定:本协议不经公证机关公证,但仍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合同专用章)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项目负责人:(签字)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200 年月日200 年月日

农药学真题归类整理

总论 1.农药学涵盖的主要领域 (1)农药合成以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2)农药剂型加工大多数农药的有效成分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加工成合适的剂型,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研究各种助剂的作用和性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制成不同形式的制剂。 (3)农药分析及残留分析应用化学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农药成分及理化性状进行分析,以测定农药质量,研究农药在动植物体内及环境中的残留。 (4)生物测定和药效试验生物测定是测定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类型和大小。药效试验是检验农药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综合效果,一般在田间进行。 (5)农药毒性和毒理以生物个体为对象研究农药对防治对象的作用机理及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和毒理,为人身的安全以及为研制高效低毒新品种提供线索。 (6)农药环境毒理为了减少不良副作用,农药在大量推广使用前,必须进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农药施用后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归趋;残留农药及代谢物在转移变化过程中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群体的影响 (7)农药生态毒理研究农药的生态效应,农药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5.理想中的农药是什么样子 (1)高效药效高就可以减小施药剂量,因此减小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的负担,减小作物上的初始残留量 (2)安全低毒、低残留、低抗性、环境相容性好 (3)经济 (4)使用方便 使用农药的必要性?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少,为提高粮食产量,避免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使用农药。使用农药见效快,效果稳定,对促进农业增产效果很大 (2)有些农药对作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3)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及品质 使用农药的优缺点? 优点: (1)防治害虫、除草、杀菌,快速、稳定 (2)增产的效果(一定剂量内刺激作物生长) (3)保障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的粮食来源 缺点: (见下一题) 1.分析农药科学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农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农药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作用:

农药学资料全

绪论 1、作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农业技术防治:预防害虫、控制病源、防除杂草、改变病虫害易发环境;物理防治:灯光、辐射、高压电、激光、高频等;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制菌、以菌灭草、线虫制剂;化学防治:农药防治。 2、农药的发展历史?第一代:使用天然产品阶段;第二代:人工合成高效化合物应用阶段;第三代:人工合成超高效和作用特异化合物应用阶段。 3、3R 指什么?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性;农药残留。 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本概念 1、农药的定义?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农药按用途分类,有哪些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3、农药按作用方式分类,有哪些类?杀虫剂(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不育剂、昆虫生长调节剂) 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触杀型除草剂 4、表示农药对有害生物毒害作用的程度的评价指标通常是? 毒力和药效 5、LD5。、LG。、ED。、EG。的定义及意义。 LD5。、LG。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浓度)。LD50 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ED5。、EG5。抑制5。%病菌菌丝生长或抑制5。%病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剂量(浓度),药物的ED50越小,LD50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6、毒力和药效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表示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性作用程度的评价指标。区别: 7、农药对人、畜的毒害,即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急性毒性:通过口服,皮肤接触等,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生命不安全的现象; 亚急性毒性:症状与急性中毒相似,但中毒前有一段较长的与农药的接触史,从接触到出现症状一般需要数天到数月时间; 慢性毒性:毒性不高,性质稳定的农药污染了环境,通过食物链在体内积累,引起器官机能损坏,产生病变。这种因农药在体内长期积累导致的中毒即为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主要是引起“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