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八年级物理学情分析样卷

2010年八年级物理学情分析样卷

2010年八年级物理学情分析样卷
2010年八年级物理学情分析样卷

2010年八年级物理期中学情分析样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本卷g 取10N/kg)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4分。请将你选择的答案填在下列表格内)

1、质量为200g 的物体,可能是下列物体中( )

A .一头大象

B .一张课桌 C

.一个苹果 D .一支铅笔

2、“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后,聂海胜在轨道舱中摘下自己的航天表,让表在空中自由漂浮翻滚。关于这块航天表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加速升空时质量变大

B .在空中自由漂浮翻滚时质量最小

C .回到地球上时质量变大

D .质量不变

3、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 A .中子 B .质子 C .电子 D .原子

4、在影视剧的拍摄中,常见一些房屋道具倒塌或重物道具落下,不会将演员砸成重伤,这些道具是用( )

A .密度比实物大的材料做的

B .密度比实物小的材料做的

C .密度与实物相同的材料做成

D .密度与实物相近的材料做成

5、小明按照物理属性的不同将六种物品分成了a 、b 两类(如下表)。小明这样分类依据的物理属性是(

A .导电性

B .硬度

C .密度

D .磁性

6、某同学规范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课本的质量时,当他在右盘中加上最小的砝码后,指针偏右,从右盘取下最小的砝码后,指针又偏左,则下一步操作应该( )

A .向右移动游码

B .从右盘中减砝码

C .往右盘中加砝码

D .向左调平衡螺母

7、研究物质的物理属性,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物质。下列实例与所利用的物质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

A 、划玻璃刀的刃用金刚石做――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

B 、电线的线芯用铜或铝做――因为铜或铝的导电性能好

C 、弹簧测力计的弹簧用钢丝做——因为纲的弹性好

D 、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做――因为胶木的传热性好

8、通常所说的铁比木头重,实际是指 ( ) A .铁的质量比木头的质量大 B .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 C .铁的体积比木头的体积大 D .铁的硬度比木头的硬度大

9、以下是南京气候四季分明的描绘,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春天百花齐放 B .夏天烈日炎炎 C .秋天桂花飘香 D .冬天北风呼啸

10、一只能装下1kg 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 的( )

A .酒精;

B .酱油

C .煤油;

D .色拉油

11、通过“探究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实验,由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图象如图1所示,下列是对图象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B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C .若V 甲=V 乙,则m 甲V 乙

12、小明观察不同的弹簧测力计,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 B.使用弹簧测力计前都要调零

C.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作用线一致

D.量程大的弹簧测力计的弹簧长度一定比量程小的弹簧长度大

二、填空题(22题4分,其余每格1分,计28分)

13、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一铜块加热,它的质量,体积,密度。(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使之紧密接触,两块铅块就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它下面还可以挂钩码,铅块都不会被拉开如图2甲,说明分子间存在。如图2乙,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过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均匀。这个现象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__ 。

15、图3中盒装纯牛奶的体积为 _ cm3。若该牛奶的密度是1.1×103kg/m3,则牛奶的质量为 ___ kg。喝掉一半后,剩余牛奶的密度将 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人推车时,给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2)用力提水桶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17、向空中抛出去的物体,由于受到作用,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上来,说明这个力的方向是。

18、小明在观察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发现,使同一张弓的形变越大,所需的拉力,箭射的越远,这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在弹性形变相同时,越“硬”的弓射出的箭越远,这说明弓的弹性形变大小 (选填:“是”或“不是”)唯一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

19、如图4所示是水平仪,若将它放置在某桌面上时,重锤偏离B

点向左,这表明桌面(选填:“水平”或“不水平”),水平仪

的端偏高。

20、宇宙是一个有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系中的

普通一员。

21、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成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22、想一想,若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突然消失,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请你设想二个情景。例如:水所受的重力突然消失,水就不会自然地有高处向低出流动。

情景一:。情景二:。

三、解答题(23题3分,24题2分,30题5分,32题6分,33题4分,34题5分,其余每格1分,计48分)

23、小球A的质量为100g,它受到的重力是 N。将小球悬挂起来,静止时如图5示,在图中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4、如图6示,在图中画出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的重力示意图。

25、图7所示的是甲、乙、丙三位同学观察量筒中液面刻度的情景,其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

同学;同学的观察方法会导致读数偏差。

26、如图8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 N,测量范围是 N,所测物体的重力大小为 N。

27、摩擦起电并不产生电何,只是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图9中的有机玻璃棒是丝绸摩擦的,橡胶棒是用毛皮摩擦过的,使它们如图4a、b、c那样相互靠近,则相

互吸引的有,相互排斥的有(选填:图的序号)。

28、要比较如图10所示物品的物质的硬度,你用方法。这些物质按硬度由小到达的排序是(填图的序号)。

29、在测定密度的实验中

(1)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若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液体,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82.2g,把烧杯中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如图11甲所示;再称烧杯和剩下液体的总质量时,发现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这时应移动使天平平衡。若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0乙所示,则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是 cm3,量筒内液体的质量是 g.

(3)该液体的密度是 g/cm3。查密度表可知该液体可能是。

30、小华看到: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长度就越长。于是他提出猜想:“弹簧的长度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设计了如图11甲所示的实验。通过逐个加挂钩码,使弹簧受到的拉力F1、F2、F3……逐渐增大,记下每次弹簧的长度L1、L2、L3……。其实验数据如下表:

(1)根据实验数据,在图12乙中画出弹簧长度L与拉力F的关系图象。(2分)

(2)分析实验结果,你认为小华的猜想正确吗?

答:

理由:。

(注:导电性能、导热性能的数值越小表示性能越好)

利用这个金属特性表,该同学解决以下的问题:

(1)晓丽买了一件工艺品,但不知究竟是什么金属制成的。于是她用天平和量筒对该工艺品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得到以下表格中的一些数据,其中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如图13甲所示。请将表格填完整。

(2)通过测量,发现这件工艺品是用表中金属制成的,这种金属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这种金属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可用图13乙所示图像中的直线来表示。图13乙中直线a表示的是表中金属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2、要鉴别由不锈钢和塑料制成的外形完全相同的两个汤勺。

方法一:,利用了属性;

方法二:,利用了属性。

33、图13是公路或桥梁的限重标志牌,通过计算回答:该公路或桥梁可以通过1.8×105N 的大型卡车吗?(g=10N/Kg,用两种方法求解。)

34、铸造零件时,先要用木料制成一个实心的与零件形状完全相同的模型,叫木模。现要判断一个铁铸件内部是否有气泡,技术人员查找和测量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1)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这个铁铸件内部是否有气泡。

(2)如果有气泡,气泡的总体积有多大?

2010年八年级物理期中学情分析样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4分。请将你选择的答案填在下列表格内)

二、填空题(22题4分,其余每格1分,计28分)

13、不变、变大、变小 14、引力、无规则运动 15、250、0.275、不变

16、人、车、水桶、手 17、重力、竖直向下 18、越大、不是

19、不水平、右 20、层次、太阳 21、分子、电子、质子、中子

22、(4分)(合理均给分)

三、解答题(23题3分,24题2分,30题5分,32题6分,33题4分,34题5分,其余每格1分,计48分)

23、(3分)1N、见图5

24、(2)见图6

25、丙、甲和乙

26、0.2、0~5、4.2

27、电子、c 、ab

28、刻画比较、BADC

29、(1)右、(2)游码、30、24(3)0.8、酒精

30、(5分)(1)(2分)见图12乙(2)(3分)不正确,图线不通过原点(或弹簧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

31、 (1)见下表

(2)铝、用铝制成的锅(或导线等)、c、铜

32、(6分)将两个汤勺分别放在受上掂一掂,重的是不锈钢、密度、看一看,银白色的是不锈钢、颜色

33、(4分)方法1、G=1.8×105N,m=G/g=1.8×104kg=18t<20t 可以通过

方法2、G′=Mg=20×103kg×10N/kg=2.0×105N>1.8×105N 可以通过

34、(1)(3分)设没有气泡,

铸件m=Vρ=V木ρ=(6kg/1.2×103kg/m3)×7.8×103kg/m3=39kg>37.44kg,有气泡。

(2)(2分)气泡的体积V=△m/ρ=(39kg-37.44kg)/(7.8×103kg/m3)=0.2×10-3m3.

2021年八年级物理 希望你喜欢物理教学设计(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沪粤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希望你喜欢物理教学设计(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 析) 沪粤版 【教学内容】:《1.1希望你喜爱物理》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1课(1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学,走进物理世界,展示在学生们面前的是生动而有趣的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来自于自然界,来自于我们的身边,平凡而又震撼人心、充满智慧.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喜爱物理,首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力、热、声、光、电等自然现象,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特别是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物理学的多姿多彩,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非常有趣的;接着,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几个经典时期,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知道物理学十分有用. 【学情分析】: 本节是学习物理学的开端,一定要保护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在过去和现在对于人类社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通过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辉煌成就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

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本节的难点在于:成功演示新奇而又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采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我们班的物理老师,我姓赵,(板书“赵”)大家以后可以叫我赵老师.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在未来的两个学年当中共同学习物理学.它将是大家在初二阶段接触到的第四门主课(语、数、外、理、化),大家以前可能从来没有正式学习过物理学,可能接触过的唯一与物理学有关的课程是小学《自然》,《自然》涉及到了一部分物理学的简单知识,但只是物理学中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接触到真正的物理学. 有人说:物理学是平凡的、普遍的,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物理学又是有趣而又震撼人心的,其中充满着智慧.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体验其中的过程、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 『板书』: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二、新课教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 (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 师:请同学们观看课件动画演示. 『CAI展示』: A、日出奇观 B、1988年6月,我国山东省的“蓬莱仙境”,曾经出现过一次奇特的日出景象.凌晨,旭 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随后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双日重叠,蔚为壮观. C、地热喷泉 D、地球内部储藏着大量的热,它能使地下水变成蒸汽.如果它喷发出来的地方架个锅,还 还能煮熟食物,你相信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一、试卷的评价 此次考试试卷总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总分39分,该题难度适中,主要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以及常识性内容的记忆和掌握。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总有三道大题,分值为61分,紧贴课文知识,并渗透主观能力的应变和灵活。 纵观全题,呈现以下特点: 1.难易适中。试题难易的程度设计比较合理,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查,兼顾新编教材的新增知识。 2.基础性强。立足基础知识,突显重点、主干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贴近中考。重在考查能力,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评价问题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等。 4.体现情感价值态度。 总之,本份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二、试卷成绩情况 1.从统计分析来看,85、86班的特优率比84、87班高;84班80分以上27人,85、86班80分以上各为23人,87班80分以上18人;从各个方面来看,87班都与其他3班差距较明显。 2.客观题答题概况:单项选择题得分较好,失分较多的题主要是

第6、11题。 3.主观题答题概况:15题第三问、17题、19题的第一问失分较多。 三、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分析 针对学生们失分比较多的题,分析如下: 第11题考察的是学生对生命健康权以及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的理解。题目中张女士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了侵犯,作为狗的主人,傅家应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而许多学生却选择了傅家应承担刑事责任。说明他们没有理解只有犯罪行为才会承担刑事责任。 第15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平等待人的理解和怎样做到平等待人,有的学生没有能明白这道题的意思,有的没有记住课本上的知识,错误率还是比较大的。 第16题为辨析题,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产权和依法维护隐私权的理解,有些学生只能抓住其中的某1个要点,回答的不全面,因此失分。 第17题是普遍失分最严重的题目,表现在: 1.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对题干把握不准确,无法从“曾答应”联系要点“诚信做人”,从主人公“我也不想当他是朋友”的反应联系要点“宽容他人”。 2.考虑问题不全面,不能从多个方面发散思维,也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第19题第1问考察学生对生命健康权及国家对未成年给予特殊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用范围,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 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在______的方向上发生一段__________,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 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示_________ 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 5、功是_________(矢、标)量。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 目标一: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 探究过程: 目标二:功的大小 用F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表示功的大小 a、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功的大小 W= b、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功的大小 W= c、若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功的大小 W= 例1、如图所示,物体在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和位移L的大小都相同:F=10N,L=2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问题:(1)找出力F和位移L的夹角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 目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 【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1)实验操作:,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释放,对小车施加牵引力。 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力对小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力(A、促进;B、阻碍)小车的运动,表明牵引力是(A、动力;B、阻力),使小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通过实验得出正功的物理意义是: αcosαW 物理意义 α=90° =0 α<90° >0 90°<α≤180°<0 正功的意义 从力学角度看:表明力是 从能量的角度看:使物体的动能

初中物理_物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能明白功的含义,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教具:木块、刻度尺、细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板书:第一节功 新课学习: 一、力学中的“功” 分析:叉车举高货物实例,判断工作成效。 唐功红举杠铃实例,判断是否做功。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图中做功的实例:这些物体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讨论: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总结:“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着重点拨:“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

(3)分析图中不做功的实例。这些物体受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有没有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有没有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分析实例中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生活喜剧:武松喝酒。 通过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 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1)演示,如图1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距离是s,拉力做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距离是2s,拉力做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3

八年级政治月考试卷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张利芝 一、考试成绩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整体情况不够理想,高分人数较少,及格人数一般。 二、试卷结构 本次考试试题共分四大类型,第一大题选择题共8题计20分,第二大题辨析题1题计10分,第三大题材料分析题共2题计20分,第四大题是活动与探索题共2题计20分。 三、学生答卷中的具体情况分析: 1—8题选择题:整体上选择题出题难度较浅,得高分人数较多。 9题:辨析题学生得分情况一般。能正确分析判断此题,理论知识回答也对,只是答题不完整,从而失掉一些分数。很多学生答此题时只注重回答“为什么”,而没有回答“怎么办”,因此而扣分了。 10题:这题相当于是送分题,问题很简单,绝大多数学生答对此题。 11题:此题考察学生是否熟悉课文,大多数答对此题,只有少许学生分析错误跑题而失分了。 12题:本题较灵活,学生总体得分情况一般。(1)小题主要学生实际回答即得分,第(2)小题,因学生回答太简单,没有使用学科语言而扣分。 四、原因分析 1、本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对教材内容没有吃透,只是简单理解,答题时容易出现开卷见意思相近就乱抄现象。 1、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思想品德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学科及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好点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解也会有帮助。 2、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学生失分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材料分析不透。 3、审题能力不强。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对全体学生关注不够,容易忽视中差水平的学生学习能力,使他们没有更好的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1力是什么 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玉兔的月球车。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 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 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 请学生演示? 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 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板书)符号 F 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 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用力捏玻璃瓶,玻璃 瓶发生形变吗? 请学生回答? 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 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节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初中物理_初中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钩码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用手用相同的力把气球按压在 钉子和钉床上,观察效果参与实验 思考回答 让学生亲身感受,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的 兴趣。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 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 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 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 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根据力的平衡,两个手指 受力相同。 尖的一端手指觉得更疼。 尖的一端手指凹陷的更 多。 不相同。 与压力作用面积、压力大 小有关。 聆听 进一步展示现象,说 明这种现象的普遍 性。锻炼学生的分析 能力。 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压力的大小; 锻炼分析能力。

初二政治期中试卷分析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为50分钟,本学科期中考试由判断题、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这三个部分组成。(二)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比较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这张试卷主要考察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我的授课班级为八年级1---5班,从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不太好。 三、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分析1、首先,第一部分是判断题,共计1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分率为80%左右,当然,这和平时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指导),这也说明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2、其次,第二部分为选择题,共计10分,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和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一般来说,选择题考的就是课本上原原本本的知识点,认真听讲和认真做笔记的同学则容易拿满分。得分率70%。3、第三部分为材料分析题,共计30分。这类题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

度。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查找答案的能力等,每位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此题得分率为50%左右,相对来说比较低。这也说明学生在答题时没有认真审题,综合能力差。这充分反映了考生政治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其主要表现在:(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严重,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2)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例如21题。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例如24题2)小题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理解考试的问题,不能回答,造成失分,例如22题。这就表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政治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进措施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和综合能力。2、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3、坚持讲练结合。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生活中扳手腕和拔河比赛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教学活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厢,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八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种种状况表明,八年级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另外,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 八年级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物理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知识内容比较深﹑比较难。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八年级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八年级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学校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学习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容易厌学。 八年级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 八年级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八年级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1

八年级政治期末试卷分析

一、成绩分析稻田一中 八年级政治试卷分析 此次期中考试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其中客观题(单选题和多项选择题)45分,主观题(简答题和材料题)55分,考试时间100分钟,采用闭卷的形式。本次参加考试人数262于人,全级及格212人,其中优秀35人,50分以下为20余人. 二、试题分析 该套试卷的出题范围是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全册的内容,试卷知识覆盖面大,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这次测试试题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客观题:第一大题是单项选择题,分值是45分,每小题3分。从学生得分情况来看,单项选择题学生失分较小,该题得满分每班大约7人,40分以上(不包括满分)25左右人。主要错在前三个时政选择题,主要原因是平时学生对时政不了解,也没时间关注。 主观题:第二大题,共55分。 16、时政点评题较好。学生能从立法、依法治国方面点评,层次清晰,脉络条理。 17、关注生态实现绿色梦 较简单,学生答得较好。 18、关注科技实现创新梦 第一问,有点同学没读懂题,审题不仔细,导致答错题。 19、关注宪法实现法治梦较好。

答题存在问题 1、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欠灵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不能对此材料进行正确分析,以至于答非所问或答题不全面。 2、一些学生对书上的基本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欠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理论是理论,运用不到材料中去。 3、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例如,有很多学生答题条例不清晰,书写混乱。 4、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导致审题不清,特别是实践探究题,审题不清,结果答非所问。 5、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设问要求结合材料的,但是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结合材料。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 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使书由厚变薄;然后,有一个知识点全方位联系相关内容,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使书由薄变厚。 2、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地用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规范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政治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4、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如何捕捉有效信息。 5、根据思想品德课综合性的特点,学科教学要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b2713540.html,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作者:张永柏李永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8期 摘要: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要因材施教,须先对学情做分析。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层次;学生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学生存在方法障碍;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关键词:高中教材跨度大;方法能力要求高;学生心理、思维存在障碍;教师引导不够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应该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谈起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当多的中学生都会有一种畏惧感。就物理课的学习过程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遇到了障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差别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去寻找原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心理做深入的探讨,认真分析形成这些思维障碍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一、高中学生面对新“台阶”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1)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例如初中对摩擦力的教学,我们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而这个物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现象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和亲身体验,学生也不容易忘记。(2)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和理解。(3)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

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 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 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 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 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 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 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⒈压力 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初二政治(下)月考试卷分析

初二政治(下)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整体评价 此次月考试卷,含四个大题,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情景分析题、价值判断题和探究实践题。单项选择题6题,情景分析题2题、价值判断题4题和探究实践题1题,全卷共50分。试卷以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单元教材为依据,注重了双基,强调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方式、选材、立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知识覆盖面宽,基本突出了考查教学中重点的理念。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一个多月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记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 本次月考结果,二班平均分38分;五班平均分40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对学生卷面答题的质量抽样分析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如下: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单项选择题的第2题、第3题,这几道题的错误率相对较高,但这几道题在课本上能够完全找到原话的,这说明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还不够透彻。另外,单项选择题第6题,题目要求选出“权利”,有大部分学生却也把“义务”选项也选上,很明显对课本理解不透。 2、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还不高。单项选择题第5题,题目问“不能反驳其观点的是”,很多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以致选错。第9题和第15题,考查的都是宪法的地位,学生只选择了比较浅显表面的答案,却不深入思考选出

最优答案,可见,学生分析能力也不强。另外,论述题第一问,题目要求写出材料共同说明的问题,而学生却逐个把每道材料所阐述的观点写下来,很明显和题目要问的不符合。 3、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选择第21题,A答案说的是“宪法规定各方面的内容”,这个提法和我们课本说的“宪法规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不符合,学生审题不够仔细,所以错的学生比较多。 即使有比较多失误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1、学生的选择题失分点都比较低。这套题目的选择题大部分难度都是中等,特别有一些题目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干扰点比较多,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选对。 2、主观题要求背诵的部分基本上都能答得很好。因为在我每节课后都让学生背知识点并默写,因此学生在这些主观题上面都能拿很多分。 三、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针对这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判断题错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一环扣一环,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材料分析题也就更难了。要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稳扎稳打,适当综合,分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归类和疏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组和整合。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考试命题方式是灵活的,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知识。设问可能非常灵活,答案却可能非常

初中物理_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

初三物理复习计划-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大部分对物理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一小部分学生课堂纪律不能保证, 课上有说话现象,大部分学生能紧跟老师步伐,对于学习,整体比较懒惰,总是被动的 听从安排,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临近期末,一些学生感觉疲惫,状态有点懒散,做题 速度有些下降,该牢记的内容记忆不清,对老师在课上讲过的知识没有印象。 学生知识缺陷 前三章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个别学生对科学探究环节,刻度尺的使用等一些记忆的知 识点有些遗忘;但是到了第四章光学显示出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些薄弱,尤其是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靠死记硬背不行了,而且多种光路图的画法使个别学生知识混淆,画 不明白。第五章物态变化实验题的表述不清;第六章计算能力差,单位换算能力弱,测 液体密度的实验记忆不深,实验过程语言表述不规范。 复习预期目标 夯实基础,着重基本知识点的记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渗透,对于计算题的单 位换算等一些基本的能力加以练习巩固,实验题的语言表述进一步规范化,细致化。 复习详细计划 科学探究环节、刻度尺的使用、控制变量法、原子核式结构、参照物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s-t\t-s图像、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过程刻度尺读数时忘记估读没写单位,科学探究环节的判断、参照物的选择、计算题的单位换算和书写过记忆性的知识反复强化,易错点整理在笔记本上,每次做题前都拿出来提醒自己, 2 前一天布置第三章进行复习,提出疑难问题,课堂上进行答疑,没问题后测试第三章内容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形式,声速的计算,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回声的现象,共鸣的条件,控制噪声的环节和解决方法,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相关知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不会判断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声音的计算题,对控制噪声环节的判断,超声波的应用通过习题检验知识点,查缺补漏 3 第四章光学基本知识点复习光的传播、光速的计算、光能传播信息和能量、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光路图的画法易混淆,凸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凸透镜成像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相关习题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相应知识点,课堂上当堂记忆,辅以几道典型习题练习巩固;选择道有代表性的光路图课堂练习 作图 4 第四章光学实验专项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模拟近视眼实验实验过程的语言表述不规范,实验结论答得不全面,实验过程不清晰四个实验逐一讲解,领着学生当堂记下来,逐字逐句的校准 5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综合测试天平测质量的使用方法,密度单位换算,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密度,密度的应用和密度计算。基本的单位换算尤其是 体积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计算过程,密度计算题的书写过程,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密度的实验过程通过第五章单元测试卷的考 试,考察学生本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政治下试卷分析

2010—2011八年级思想品德 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白团中学郑晓娜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八年级思想品德调研考试已圆满结束,此试卷能联系学生生活,坚持正确导向,并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的位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真分析这次考试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结合我校这次期末考试的具体情况对此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题型、题量及难易程度分析 1、试题类型分析 试卷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20个各占2分共40分,非选择题55分。其中卷面分5分,共100分。本次试卷虽然设臵一定的背景材料,但无论是选择题、非选择题的简答题,都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准确地对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当然,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时,是通过设臵一定的背景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理解运用。 2、命题覆盖范围分析。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本试题结合课本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各种题型在教材中分配合理,第一章的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试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范围,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察都能够兼顾到。 3、题量大小与难易程度分析。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内容,试卷中基本题、有一定难度题、拔高题(难度较大)所占比重合理,无偏题、怪题,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对学生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觉悟相统一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本质要求。 二、成绩统计及分析 1、这次考试本校初中八年级参加考试人数156人,平均成绩为35.04分,及格人数为130人,平均分为70.08分,其中优秀率为20%,低分率1.2%及格率为84%。 2、分数段统计。最高分89分最低分17分,优秀人数31人,不及格人数26人,,占考试人数的16%。 3、各题的失分在学生成绩中的体现如下:。

初中物理_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2《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天平、刻度尺、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实验卡、图像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出示体积较小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吗? 2、出示体积较大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哪一个? 3、提问:为什么想要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大的体积大、质量大。 二、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不同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 1、为了验证你的的猜想,应如何选取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确定组内实验方案。) 2、组织学生对组内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体积(V) 3)分别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 3、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m-v的关系图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