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可·贴”

“创·可·贴”

“创·可·贴”
“创·可·贴”

“创·可·贴”

编者按:书籍的设计,关系到书籍的质量和销量。判断一本书设计的好坏,有着各式各样的标准,有人认为时尚好看的就是好设计,有人认为好卖的就是好设计。著名书籍设计家速泰熙先生根据多年设计实践,总结出“创?可?贴”的标准,不仅简单、有趣、易记,更在于它抓住了书籍设计的本质。它不仅对专业设计人员,而且对文字编辑和所有关心图书形象的朋友都是有益的。

做书的人、爱书的人,没有不关心书籍设计的。这里说的“设计”是指书的形态的设计,又叫“书籍装帧”,并非指书的内容策划。

一本书设计出来,往往说好说孬的都有。这就牵涉到评判的标准――书籍设计的标准。我以为,书籍设计的标准应当准确地体现设计的本质,同时应易于识记,便于应用。我做设计多年,一直在思考这个标准问题,把它总结为一石三鸟“创?可?贴”。

一、“创?可?贴”解析

创,即创意、创造,设计应有独特的个性。可,即可人,有两层意思:好看、好读。好看指有出色的视觉效果,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吸引读者购买;好读是指便于读者阅读、收藏和使用。贴,即贴切,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贴合书稿的内容精神;二是贴近读者,包括贴近读者的认知水平和购买水平。

把“创?可?贴”的关系列成下表则更清晰好记:

1.创――设计的灵魂

现代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必然强调其创造性。丹麦设计家麦文?科兰斯基认为:“好的设计始终是一个人创造力的产物。”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所言:“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现代社会特别强调个性,设计更应强调个性。没有个性、没有创意,其实就没有设计。克里斯?福戈说:“渴望革新是根植于人类内心的本能。”换句话说,渴望创新是人类的天性。不光读者希望看到创新的作品,设计者也从创新中获得快感。我一直认为,创作中有大快乐。

创新是对旧有形式的突破与超越。“创”不仅要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还要想自己之未想,做自己之未做,既难又险。难,在于不光是费时费力伤脑筋,更要有足够的

积累、修养,有足够的功底,还要有顽强的创新精神,以及敏锐的判断能力――判断你的“创”究竟行不行。创新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失败,而模仿拷贝则省力省心,无须足够的学养功底;当然模仿拷贝也要有一点眼力――能分清什么值得模仿,什么不值得模仿。“创”很难,但正因为难,才显得可贵,所谓难能可贵是也。

“创”固然很重要,但不能为创而创。形式上的求新求异不能脱离书籍设计的本质――准确传达书的内容精神。创新不能脱离读者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趣味。一味标新立异,以至于读者无法理解接受,也会令人生厌。面向设计者的书籍尽可以设计得前卫、新锐;而面向普罗大众的读物,则不宜设计得过于前卫、怪异。

就像灵魂离不开躯体而存在,“创”的精神是体现在“可”和“贴”当中的。

2.可――设计的追求

书要可人,一要好看,一要好读。

先谈“好看”。书籍设计的任务就是为书造型。一个好的造型首先必须好看。许多人把“好的设计”和“好看的设计”等同起来,以为设计一本好书,就是设计一本好看的书。此说虽不全面,但也说明“好看”的重要。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心理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而艺术这工作就是按这种理解去排列、组合出能感动我们的形式”。一个好的设计,就是要寻觅一种适合、独特而有意味的视觉语言,塑造有意味的形态,让读者感动、兴奋、激动,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情操,同时也用它吸引读者,促其购买,从而发挥促销作用。如果设计的形式感乏味,那么它的审美功能、教化功能、促销功能等等,便无从谈起。

“好看”是审美标准,但这一标准不是绝对的。审美标准是鲜活的,不会一成不变。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好看”又有时效性,今天好看的,明天不一定好看。好看也有地域性,北方认为美的,南方未必说美。设计之美是最鲜活的,它不断地在变迁、移动,它是有生命的。研究这种鲜活性,适应这种鲜活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很难的课题。

再谈“好读”。好读是指便于阅读。书是信息载体,设计出来是让人读的。不论封面、封底,还是正文,任何一页,都应让读者阅读方便、轻松。就正文而言,字体、字号、字距、行距、各级标题、书眉、页码,等等,除了好看,同时还要好读,至少不难读懂,让读者比较容易地领悟书中的内容信息。如果版式设计单纯为标新立异,弄得读者一头雾水,没法看懂,就谈不上是好设计。

3.贴――设计的根基

贴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贴合书稿的内容精神,一是贴近读者。

(1)贴合书的内容精神

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明确指出:“平面设计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调动所有的平面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这是平面设计的真正功能,而美化则是第二位的、从属的。”属于平面设计的书籍设计的“真正功能”,当然也应是“视觉传达准确”,即准确传达书稿的内容和精神。美化功能――“可人”固然重要,但准确传达书稿的内容和精神是第一位的,即“贴”是第一位的,是设计的根基。

有的设计作品往往只注意设计作品的外在形式,忽视了“贴”这个根本。这种不能贴合书稿内容精神的设计,即使形式感很好,也只能算一张好看的包书纸。严格意义讲,它与设计无涉,更谈不上是好设计,只是设计者自我陶醉的自言自语。

“贴”常见有两大类:一是直接贴内容,二是间接贴精神。

对写实类、通俗类的读物,常用写实照片和逼真的图画来表现。这同它写实的内容和读者的认知能力是相贴合的。

对于学术性、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读物,“贴”的方式要更高明些,以适应书稿和读者的需要。其表现方式及所用的形象,常与所表现的内容看上去毫不相干,但其内涵意味却是相通的。它重在精神上的契合,而恰恰因为形式上的距离,产生了一种值得玩味的情趣。麦文?科兰斯基说:“在我进行设计的时候,我常会选择一些表面上看来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然后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资料中理出头绪,把控多种多样的设计元素,以达到设计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书名的简单图解,往往流于浅薄的“看图说话”,令读者感觉索然无味。中国人尤其钟爱含蓄的表现,讲究视觉语言内涵上的趣味和韵味。这提高了创作和欣赏的难度,也提高了设计的艺术高度,增加了设计和阅读的趣味。它需要更高的智慧和功力,更丰富的创造精神。

(2)贴近读者

贴近读者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贴近读者的认知水平(包括审美水平),一是贴近读者的购买水平。

德国理论家希勒布雷希特在《现代派艺术心理》一书中指出:“‘接受’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没有人听的音乐、没有人看的美术是死的。艺术作品不仅要被观赏者所理解,而且通过观赏者而发生质的变化。”萨特也非常重视读者的建设性作用:“作者和欣赏者的共同努力使具体的或虚构的对象成为有生命的作品脱颖而出。艺术是为别人而创造

的,也是通过别人而产生的。”设计者的心中应当时时想着

读者,设计的作品要让读者喜爱、易读。

然而贴近读者并非易事。一是读者太多,众口难调;二是读者的认知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审美标准都有差异。但同一本书的读者群,其人群范围相对较小,审美取向相对一致。设计时,应以这部分“读者小众”为目标,认真研究他们的审美趣味,尊重他们的审美习惯,又要适当引导以提升其审美品位。

贴近读者的购买水平也是设计时要注意的。高层次的、典藏用的书,可用高档的材料、工艺制作,成本可适当提高。面对低收入读者,则要节约用材用料,用价廉物美的设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书籍。即便是对于高档书的设计而言,过度豪华奢侈的设计也应当反对。

贴近读者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尊重读者,尊重由读者构成的社会。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也是设计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4.“创?可?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创?可?贴”的三大点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失任何一点都会给设计带来很大的缺憾,使之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

一本书设计得很漂亮,令人喜爱,也能贴合书的内容和

读者,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一本设计出色的书。但如果不是自己的创造,只是拷贝克隆别人的作品,就不能算好的设计。设计最讲究创造性,而克隆拷贝是一种设计上的“盗版”,

没有自己的个性,艺术上是一种重复,谈不上有多少价值。

一本书设计得很有创意、与众不同,也很美观,但是没有体现这本书的内容精神,也算不上好的设计。不能传达书稿的内容精神,只有一个漂亮的外表,丢掉了实质,没有达到“视觉传达”的根本目的。

一本书设计得非常贴合这本书的内容精神,也有创造性,但是不好看,不吸引人,或者难以阅读,我们也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好设计就是靠“好看”的形态来感动受众。一个不能感动、吸引读者的设计恐怕连及格都达不到,更何况说“好”!

所以,设计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一石三鸟“创?可?贴”的完美结合,而正是这个难度才显示了它的价值。

二、用“创?可?贴”标准设计的案例

1.《孙晓云书法绘画》

该书系我国著名女书画家孙晓云的书法绘画作品集,读者定位是喜爱其作品的、有一定品位的书法爱好者。孙晓云的作品典雅高洁,纯净空灵,又有女性优雅的现代装饰趣味。

全书的设计都围绕这个精神气质来表现。封面上签条和一组小楷贴左边放置,大量留白,体现空灵纯净。只在画面中心点缀一枚“女红”小圆印,显得新颖别致、卓尔不群。题签文字和一组小楷,既展示了孙晓云的书法风味,更体现了她独特的“女红”艺术思想。线装的形式更重创新,装订线组成了两个“云”字,集中在订口中部,上下留白,追求一种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趣味的融合。正文的设计除书眉有着孙晓云喜爱的装饰线框,没有多余的装饰。注释用很细小的报宋字放在右下方,整个版面留有大量空白,衬托出其书法作品的纯净空灵。横开本的选择可以让更多的作品接近原作大小,更有利于作品的展示。柔软的正文轻质纸和柔软的函套体现了女性作品的柔美。这些设计语言都与常见的硬邦邦的精装画册不一样。设计处处力图展现孙晓云独特的风貌,试图打造一个书的形态的孙晓云。孙晓云称赞这个设计是“书如其人”。

2.《吴为山写意雕塑》

紫铜的金属色泽质地、“大斧劈”式的结构,形成了这本书最具个性特色的视觉样式。这些要素是从吴为山写意雕塑作品中最具特点的部分汲取出来,用设计的语言实现的。该书特地将正文编成三部分,切割装订成台阶式的三层,再和台阶式的硬封、函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大斧劈的形态。

封面、辑封,多处切口全作成紫铜质地,整本书犹如一块铜制的雕塑,仿佛是从吴为山的雕塑中截取下来的,给读者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觉震撼。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先生说:“这本书的造型与吴为山的雕塑是一致的,从这当中可以看到刀劈斧砍。”书名用击凸的大标宋体字,挤在封面左上方,清晰而不影响全书干净统一的铜质感。字本身为亮紫铜色,似乎就是在这块斑驳的“铜雕”上铸出来的,简约而且统一,体现了吴为山雕塑的简约个性。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说,“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是一件雕塑”,认为设计非常富有创意。

正文设计延伸了铜的质感。三个辑封都是满版斑驳的紫铜肌理,书眉和配诗都用紫铜金属色油墨印制。每个和合面都极简约,留出大块空白。文字版式设计重视理性结构和图与文的关系,强化书页之间的节奏韵律。

三、“创?可?贴”和其他几种标准的比较

我还接触到一些别的设计标准。从“创?可?贴”和它们的比较中,我们也许能发现“创?可?贴”的一些长处。

1.“经济、实用、美观”

改革开放前,设计一直提倡实用,这是设计“初级阶段”

的标准。它是对物质匮乏社会的适应,也是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适应。在坚决反对和打击“个人主义”的社会条件下,实在也不敢想象强调个人风格的“创”。

2.“信、达、雅”

有专家认为设计是用视觉设计语言“翻译”所要传达的内容,可借用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即准确,属于“贴”――贴合书的内容,准确传递内容,“达”即流畅,“雅”即优美典雅,分别属于“可”中的“好读”和“好看”;可惜没有涉及设计的灵魂――创。设计毕竟不等同于翻译。设计的空间要大得多,翻译一篇文章,为了“信”,不可有太多的选择,而设计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切入点来表现,更强调创意的新颖独特。

3.“永恒、革命、原创”

这是日本著名设计家石岗瑛子提出的。这个标准极为推崇“创”,不仅要“创”,还要“原创”,甚至于要达到“革命”的高度。“永恒”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成为不朽的杰作,进入经典。它是大师级设计师对设计高度的确认,即设计必须是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这个标准对凤毛麟角的大师级设计师是一个很好的标准,但对于更为普遍的设计者来说则有难度,操作上更是困难。对于一般的设计工作者和读

者,“创?可?贴”作为一个“好设计”的标准,我以为更实际也更实用一些。

4.德国评选50本“德国最美的书”的原则

“德国最美的书”大奖赛是德国国家级图书装帧设计的最高荣誉赛事。它的评选原则主要有以下五条:

(1)设计必须能体现书籍的内容精神,符合出书目的,考虑不同读者对象的要求以及有利于进步文化的发展。

(2)设计必须经济、实用,具有最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3)书籍各部分必须是整体设计、和谐美观的。

(4)鼓励对历史传统的批判吸收(不是生搬硬套)以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创新而不是赶时髦)。

(5)鼓励设计价格低廉、活泼美观的普及本。

这个评选原则与“创?可?贴”标准比较,内容很接近。如“原则”第4条的内容讲的是设计要创新,属于“创”;第2条内容“具有最高的艺术”水平和第3条“整体设计、和谐美观”,与“可”中的“好看”意思一致;第1条内容与“贴”中的“贴合书稿的内容精神”、“贴近读者的认知水平和购买水平”意思相近;第5条和第2条前半部分内容“设计必须经济、实用”也与“贴”的精神一致。“创?可?贴”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原则”中的5点内容,同时又比“原则”

增加了新的涵义,如将“创”提升为“设计的灵魂”,而不

仅仅是“鼓励”;“可”除了有“好看”的意思外,还有“好读”的意思。另外,“原则”有些内容交错重复,显得复杂,而“创?可?贴”的表述则简单明白,易记好用。

麦文?科兰斯基说:“复杂的问题可以以一种惊人的简洁方式来表达。”设计的标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能不能用

一个简洁的方式来表达?简洁的外表形式固然是关键,而核心则是它能不能掌握设计的本质内核。“创?可?贴”三个字分别涉及设计的灵魂、设计的追求和设计的根基,比较完整地把握了设计的本质。

一石三鸟“创?可?贴”想法的产生已经有一些年了。在近年的书籍设计教学中,在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我常将它拿出来求教于他们,有幸得到很多的支持和肯定,认为它简单有趣,容易掌握,易于操作,抓住了设计的本质。还有人认为这不单是好书的设计标准,也是其他门类设计的标准。更有趣的是,搞文字的朋友说,这也是写好文章的标准。由于这些鼓励,促使我把“创?可?贴”作了总结,写出以上的文字,希望求教于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

(责任编辑:鲍莉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