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生理性病害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26
上海蔬菜 SHANGHAI VEGETABLES 2017(6):62 64 ・植物保护・
温室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付猛王文艳 (辽宁省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36)
摘要:本文介绍了温室黄瓜生产中几种常见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和发生原因,根据不同的发生原因,可采 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黄瓜生产者有效地防治黄瓜生理性病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温室黄瓜;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温室黄瓜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黄瓜病害的种类也不断增多,特别是生 理性病害呈上升趋势,约占总病害的一半以上。许多生理性病害的症状与侵染性病害症状相似,加大了菜 农在栽培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难度,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与品质Ⅲ,因此正确识别与防治黄瓜生理性病害 在温室黄瓜生产中至关重要。现将几种常见温室黄瓜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症状、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技术介绍 如下。
1黄瓜花打顶 1.1症状 花打顶又称瓜打顶、花抱头,表现为黄瓜植株生长停滞,不再有新叶和新梢长出,中下部叶片浓绿,叶片 表面多皱缩和突起,生长点不再生长和伸长,附近节间缩短,形成雌雄花相间的花簇或小瓜纽,造成自封顶。 1.2发生原因 (1)烧根:定植时施肥过量、肥料未腐熟或没有与土壤充分混匀,且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导致土壤相对含 水量低于65%,土壤溶液浓度高,使黄瓜根系吸收困难而产生花打顶。(2)沤根:土温低于IO ̄C、土壤相对含 水量高于75%时,黄瓜根系生长受限,导致沤根,从而出现花打顶现象。(3)伤根:瓜苗或植株根系受到伤害, 长期未能恢复,影响植株吸收养分,出现花打顶。(4)土壤干旱:定植后控水蹲苗过度,土壤缺水干旱,幼苗处 于生理干旱状态时间过长造成花打顶。(5)夜温低:夜温长时间低于12%,植株养分输送受阻而积累在叶片 中,导致叶面凹凸不平或皱缩,植株矮小,同时昼夜温差大使雌花形成过多,抑制了营养生长而出现花打 顶。(6)药害:喷洒农药过多、施用激素过多,导致雌花分化过多造成花打顶 】。 1.3防治方法 (1)烧根花打顶:应及时浇水及中耕,使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65%以上。(2)沤根花打顶:土温提高到 10 ̄(3以上,当发现根系出现灰白色水浸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必要时可扒沟晒土。(3)伤根花打顶:中 耕时应尽量少伤根,以提高根系活力;对已出现花打顶的植株,及时摘除瓜秧顶部的小瓜条和聚生花,以促 进瓜秧长出心叶,待植株恢复生长后,再进行正常的生产管理。(4)夜温低花打顶:应提高夜温,前半夜气温 要求达到15℃、后半夜保持在IO ̄C左右。
黄瓜病害目录黄瓜白粉病 (3)黄瓜霜霉病 (4)黄瓜细菌性缘枯病 (5)黄瓜灰色疫病 (6)黄瓜软腐病 (7)黄瓜焦边叶 (8)黄瓜(德里腐霉)猝倒病 (9)黄瓜幼苗腐霉根腐病 (10)黄瓜苗期子叶病害 (11)黄瓜叶斑病 (12)黄瓜红粉病 (13)生理性萎蔫和急性凋萎 (14)黄瓜高温障碍 (15)黄瓜(长蠕孢)圆叶枯病 (16)黄瓜花腐病 (17)黄瓜低温生理病 (18)黄瓜泡泡病 (19)嫁接黄瓜根腐病 (20)黄瓜起霜果和裂果 (21)黄瓜细菌性枯萎病 (22)黄瓜细菌性圆斑病 (23)黄瓜缺素症 (24)黄瓜黄化叶 (26)黄瓜绿斑花叶病 (27)黄瓜真滑刃线虫病 (28)黄瓜花斑叶 (29)黄瓜叶烧病 (30)黄瓜氨害和亚硝酸害 (31)黄瓜硼过剩 (32)黄瓜褐脉叶 (33)黄瓜花打顶 (34)黄瓜瓜佬 (35)黄瓜苗“载帽” (36)黄瓜蔓枯病 (37)黄瓜炭疽病 (38)黄瓜菌核病 (39)症状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病但多见于叶片。
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
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卷须、蔓和花梗也可受害。
初在叶片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水渍状。
潮湿时,病斑上生紫黑色霉层。
叶正面病斑初黄色,边缘不明显,后变黄褐色。
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卷缩、干村,仅留心叶。
黄瓜细菌性缘枯病症状叶部发病,最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淡褐色不规则病斑,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大呈现V字形,病斑似水烫过。
叶柄、茎卷须上的病斑也为水渍状呈褐色。
瓜条从尖端开始软化。
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大量乳白色菌脓,严重时瓜条会软化。
黄瓜灰色疫病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瓜条。
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暗绿色病斑,后呈软腐状下垂。
茎部染病,茎变细,发霉或呈暗绿色软腐,后期稍微开裂,病部生白色粉状霉。
果实染病,果斑暗绿色圆形,呈水渍状,病部及其四周凹陷,发病早的在病部产生逐渐密集的白色霉状物或呈现紧密的污白色天鹅绒状霉,果实下部病班凹陷显著,近果梗的上半部不明显。
温室大棚黄瓜化瓜的原因与防治措施黄瓜化瓜是温室大棚生产中长期困扰菜农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
就此笔者结合实际将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1 化瓜的症状黄瓜化瓜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表现为刚座上的瓜纽或正在发育中的小瓜条,生长停止,由瓜尖开始至全瓜逐渐退绿变黄,变细变软,干瘪,最后干枯或脱落。
2 化瓜产生的原因2.1 品种选择不当选用了不适宜于温室大棚这样特殊环境下的黄瓜品种;同时品种的单性结实能力弱,易导致化瓜。
2.2 花芽分化受阻黄瓜花芽分化较早,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即已分化7~8节,当四叶展开时,其前10节花芽的性型已经确定[1]。
如育苗期间温度长时间低于10℃以下,营养供应不足,苗龄过大,形成僵苗;导致花芽分化不正常而化瓜。
2.3 营养供应不足或过旺生长期植株营养供应不足,如肥水供应不足,土壤含水量低于20%[2],根系发育受阻,植株瘦弱,光合产物少,使雌花营养供应不足,易化瓜;营养供应过旺,如肥水过多,尤其是追施速效氮肥过多,植株易徒长,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去平衡,集中于营养生长而形成化瓜。
2.4 栽培密度不合理往往是种植密度过大,地下部根系间竞争土壤中的养分,而地上部的茎叶则竞争空间。
造成营养匮乏,田间郁蔽,光照不足,易化瓜。
2.5 气候条件不适如遇到连续阴雨天、低温、寒潮天气或通风不良以及夜温过高。
使呼吸作用增强,碳水化合物大量向根、茎、叶输送,秧蔓徒长;造成黄瓜生长发育失调,引起化瓜。
2.6 病虫危害如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直接伤害叶片,造成叶片坏死,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化瓜;而由灰霉病引起的化瓜较为严重和常见。
此外蚜虫、白粉虱等危害严重时也可导致化瓜。
2.7 机械损伤由于机械创伤影响果实生长发育。
2.8 采收不及时根瓜及商品瓜未及时采收,造成瓜坠秧,使上部幼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化瓜。
2.9 农药使用不当喷施了不适宜的农药或喷药浓度过高,叶片或瓜受到伤害,叶片无法制造出满足幼瓜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形成化瓜。
•黄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白粉病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情发展速度很快,若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往往造成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黄瓜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病但多见于叶片。
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
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
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
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
发病特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继续为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
在16~24℃的适宜温度和75%相对温度下,有利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饱和湿度即叶面有水珠的情况下,该菌会吸水破裂而死。
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
3、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制剂,如50%硫悬浮剂500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75%百菌清600倍,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
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2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好力克43%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晴菌唑乳油5000~6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 62%仙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使用保护剂要早,若病害已盛发,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连续3~4次,间隔期一般为7~10天。
温室黄瓜的生理病害防治
低温生理病害
症状植株生长势缓慢,甚至停长,结瓜少而且小,叶片枯黄,有时呈水渍状,逐渐干枯,还可能诱发菌核病、灰霉病、霉污病等低温性病害。
病因1月中旬至2月上旬,黄瓜株高1.2~1.4米时,温室内气温低于5℃,10厘米土温低于12℃。
防治措施选用耐低温和抗病的黄瓜优良品种,如津春3号、中农13号、津优5号;利用黑籽南瓜嫁接栽培;进行适当蹲苗,采取四段温度管理,晴天上午保持28℃~30℃,下午20℃~25℃,晚间前半夜15℃~18℃,后半夜12℃~15℃,不能低于8℃;适当增加墙体和草苫的厚度,或在后墙挂反光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每天上午补充使浓度达到每升600~1000毫克。
生理性萎蔫
症状发生于1月中下旬到2月上旬,当植株长到1.4至1.7米时,有时在晴天上午突然出现急性萎蔫症状,到晚上又逐渐恢复,外观上看不出异常现象,如此反复数日,植株不可再复原而枯死。
病因由大水漫灌所致,灌水后含水量过高,透气性差,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根部中毒或缺氧窒息导致发病。
防治措施黄瓜定植前15~20天浇足底水,若活土层过深,浇水后需再整平畦面,使土壤达到深、透、细、平、实。
浇水以滴灌为宜,避免大水漫灌,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
叶片急性萎蔫。
温室黄瓜生长点消失症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其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日光温室黄瓜发生面积广、为害重、经济损失较大的一种病害。
1 症状及发生特点 黄瓜生长点消失症的典型症状是黄瓜生长点逐渐变小至最终消失(即“无头”现象),常伴有“泡泡叶”(叶片叶脉间普遍隆起,叶面凹凸不平,多向叶正面鼓泡)发生,叶片往往较正常叶片大而肥厚。该病容易与黄瓜花打顶混淆,其主要区别:一是症状不同。前者叶片往往随着黄瓜叶片叶位的升高,叶片变大,叶色深绿,叶间距明显短缩,植株长势旺盛,茎秆变粗或变化不明显,至少不变细,有的茎秆呈扁平状,瓜条生长速度比较快且粗而大,瓜条色泽深绿;后者往往随着叶位的升高叶片逐渐变小,叶色黄绿,叶间距也短缩,但没有前者明显,长势较弱,黄瓜植株茎秆愈往上愈变细,瓜码较多,瓜条生长速度比较慢,且细而小,瓜条色泽黄绿。二是发生时间不同。前者主要发生于3~4月份,后者可在温室黄瓜整个生育期发生。三是发病原因不同。前者主要是由于温度管理不合理,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而导致;后者主要是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而导致。
2 危害性 生长点消失症是温室黄瓜特有的、新发生的生理性病害,对其发生机理及预防技术未见有系统的资料报道。温室黄瓜生长点消失症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从发生到恢复正常结瓜约需50~60天,一般棚室发生同期产量降低60% ~80% ,严重者产量降低90%以上。居温室黄瓜各种病虫害损失之首。且随着温室黄瓜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年限的延长,其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3 影响发病的因素 3.1 品种不同品种黄瓜生长点消失症的发生株率、发生程度及发生后的恢复时间长短不同。博耐、新泰密刺、吉选2号等品种发生较轻,津春3号、中农系列、农城5号等品种发生较重。
3.2 连作年限连作年限愈长,棚室保温性能和土壤营养状况就愈差,发病率就愈高,发病愈重,产量损失愈大。如连作0、4、8和l1年的棚室,黄瓜生长点消失症平均发病率依次为42.5% 、53.8% 、86.2% 、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