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目录01

C O N T E N T

房室传导阻滞

02

ATRIOVENTRICULAR BLOCK

临床表现

03

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04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

CLASSIFIC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房室传导阻滞

ATRIOVENTRICULA

R BLOCK

01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冲动,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过程发生阻滞,也就是心脏的某一部分对激动不能正常传导。

概念: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分型

Io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IIo 房室传导阻滞

IIIo

02临床表现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临床表现

对于一些正常人或运动员在迷走神经紧张增高可发生不完全房室传导组织。

01

02

病理情况下多见于一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内膜炎等等。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临床表现

0102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由于部分心房冲动未传达心室患者,可有心搏脱落感,严重者可出现头晕,胸闷,全身乏力等。

一度房室传导组织并无明显症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到心室。患者心室率过慢时常出现疲乏、晕厥、心绞痛。若发生意识丧失抽搐,成为阿斯综合征。

03

03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

I°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

u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大于0.20s。P波后均有相关QRS波群

I°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

u PR间期超过210ms u每个P波后都有QRS波

II°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冲动间歇性地下传至心室

,一部分心室搏动脱落,在心

电图上表现为一部分P波后不

跟随QRS波。

心电图特点

I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II°

u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P波未能下传(P波后无QRS波),一个QRS波脱落。

心电图特点

II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I型II°

u PR间期是固定的,可正常,也可延长有间歇性的P波后QRS波群的脱落

u 完全性房室分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P波和QRS波群各自独立无关。P波频率大于QRS波频率,PR 间期没有任何固定关系。

心电图特点

所有来自心房的冲动都不能下传引起房室分离,最高度房室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III °

04房室传导阻滞的

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01

02

一度和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如心室率不慢,且无临床表现者,无需特殊治疗。

临床上真对于房室传导组织主要治疗的要点是病因治疗。03

二度二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过慢,临床上常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当心室率低于40次/min并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应首选临时或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

病因治疗。

01 02 03一度 AVB:房室传导延迟,但没有传导中断;

二度 AVB:传导间歇性中断,分为莫氏 Ⅰ 型和莫氏 ‖ 型;

三度 AVB:房室传导完全中断。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另类心电图讲义-5---交界性心律失常

(五)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心律失常系指起源于交界区的异位激动(心律)及其在传导过程中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交界性早搏、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并行心律及游走心律等等。 交界性早搏(junctional rhythm),亦称“交界性期前收缩”或“结性期前收缩”,在窦性激动来之前,由交界区提早发生一次激动,称为交界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1)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QRS波群形态和时间与窦性者基本相同,或兼有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而变形。(2)如有逆行P`波,可以出现在QRS之前,P`-R<秒,或出现在QRS波群之后,R-P`<秒,或与QRS波群重叠,无法分辨。(3)交界性早搏不常逆传心房,逆传到窦房结更少,所以交界性早搏一般代偿完全。 交界性早博可以是间位性的,也可以形成联律或短阵交界性心动过速。 图2-115 交界性早搏(逸搏)逆行性P波出现示意图: 当交界早激动源离心房较近或逆传速度较快,逆P就出现在QRS之前。 为何P-R小于秒 下面用一个通俗的例子说明! 一个人从头到尾跑100米,而另二个人从100米中段某处分别向两头终端跑,后二个人所用时间肯定明显短于从头到尾跑完全程的人。可能只用一半时间。而后二个人最先与最后到达终点的时间差别就更短。

后二个人最先与最后到达终点的时间差就相当是P-R间期了! 鉴于正常房室传导时间小于秒,这个时间差一般应该小于秒。如离心房很近的部位,如冠状窦附近,它的P`-R就会大于秒。 反过来当交界早激动源离心室较近或前传速度较快,逆P就出现在QRS之后。这样离100米某一端(心室端)近,或往心室端跑的人速度很快(前传速度快),这样逆P就会出现在QRS之后。 如交界早激动源离心房与心室距离一样或传导速度一样,就相当两个人均从100米中点向两头跑,两人的速度相差无几,就可能两者同时到达,这样一来,逆P就与QRS重叠了,看不差别出来。当然稍有差别,逆P还会落在QRS中难分辨。 注意这里讲的P波看不出来,这不是P波消失,而是有P波看不到!逆P 落在QRS中难分辨。 下面用具体例子说明这几种情况! 图2-116 逆行P在QRS之前的交界性早搏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最新资料推荐------------------------------------------------------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第28章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代表了一大系列的心律失常,临床较为常见。 本章所涉及的主要类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和心房扑动(简称房扑)。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也属最常见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因另有章节专述故未包括在内。 这些心律失常虽然大多为非致命的,但发生率高,容易反复发作和药物治疗困难,使患者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下降或使心功能恶化、基础心脏病加重。 因此正确诊断和给予患者最佳治疗选择非常重要。 将各类型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诊断要点、临床特征、发作时的处理、预防复发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能的并发症及预后等做简明介绍,做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参考依据。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折返机制和自律性与触发活动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绝大多数室上速的机制为返返。 常见的折返性室上速有 AVRT、 AVNRT、持续性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PJRT)与房扑等。 而房速则以自律性或触发活动机制多见。 1.临床表现患者就诊时经常无症状,阵发性心悸是重要的 1 / 24

诊断线索。 表现为有规律的突发突止的发作特点,而窦性心动过速则为非阵发性,逐渐加速和逐渐减慢可做鉴别。 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可以终止的心动过速通常提示有房室结参与的折返机制。 室上速发作时除心悸症状因心房肽分泌增多可伴多尿现象。 室上速病人如发作时心室率极快或心动过速突然终止时出现较长的心脏停搏间歇可发生晕厥。 晕厥也可因房颤通过房室旁路下传引起,或提示伴有心脏结构的异常,如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或有脑血管疾病。 症状轻重常取决于心室率、有无心脏病基础、室上速的持续时间及病人的自我感觉。 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室上速并伴快速心室率的患者可以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2.诊断描记完整的心动过速时与窦性心律的 12 导联心电图对心动过速诊断极为重要。 至少应记录到 1 次发作时的 12 导联心电图。 12 导联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并不可靠,常作出错误的心律失常诊断。 对于频发短暂心动过速者常规心电图往往难以捕捉应行 24 小时 Holter 检查。 发作次数少的患者采用事件记录器或可携带循环记录器更优于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心律失常病因: 一、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 (一)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室性);②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 ③扑动或颤动(房性、室性)。 (2)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 (二)激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 2、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二、根据心律失常原因分类 (一)生理性因素

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等。 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 4、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毒物或药物中毒:如重金属(铅、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 6、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 7、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 8、物理因素: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 机理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 一、激动起源异常 激动起源异常主要与心肌细胞膜局部离子流的改变有关,其表现形式有二,即起搏点(包括正常和异位)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 1、自律性增高心肌细胞自律性即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以及希一浦系统的正常电生理特性。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部位的自律性都要高,窦房结以下的起搏点(称次级起搏点或潜在起搏点)受到窦房结激动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一旦窦房结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或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升高而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时,自律性较高的次级起搏点就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触发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其中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异位搏动称逸搏或逸搏心律,而由于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异常搏动称为早搏或心已动过速。 心脏本身病变(缺血、炎症、负荷过重等)或植物神经兴奋性改变,均可使心脏组织自律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也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临床导致心脏自律性升高的因素如:①交感神经张力升高;②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③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心律失常之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之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2病因 2.1 (1 10%的患者发生 (2 (3 (4 (5 (6 2.2 ADD P′波在QRS波之后)。④二度Ⅰ型(3: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时出现交界性逸搏(有正常P波,但PR间期<0.10s)。 3发病机制 3.1交界区性逸搏的发病机制 当高位节律点如窦房结或心房发生病变或明显抑制不能发出正常节律时,或由于传导障碍致高位节律点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时,或其他原因,如期前收缩后出现长间歇后时,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后备起搏点的自律性周期的时限时,此后备起搏点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即发出冲动,若由此引起一次异位心搏,即称为交界区逸搏。 3.2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的发病机制 4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的临床表现 4.1交界性逸搏的临床表现 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 4.2交界性逸搏心律的临床表现 交界性心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如心悸、气短等。体检心率为40~60次/min,第1心音强度无明显变化。如系过缓的交界性心律,心率<40次/min,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发生。 5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的并发症 较长时间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过缓时,可出现晕厥、低血压等并发症。 6检查 6.1交界性逸搏的心电图特点 (1 QRS P′波,P′波。在Ⅱ、 Ⅲ、aVF导联P′波倒置,在aVR、V1波之前(P--R 间期<0.12s),或在QRS波之后(R-P-),或埋在QRS波中。 ③如果出现数次交界区逸搏,则每次逸搏周期固定。 ④有时QRS波前后可出现窦性P波。但P-R间期<0.10s。 (2 一般为1.0~1.5s 0.08s。 ②由于交界区逸搏的激动是按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所以QRS时限与窦性的QRS波相同。但如果发生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 前尚不清楚。 ③逆行P 面上P环为-60°~-90°。投影于Ⅱ、Ⅲ、aVF P波倒置,为逆行P′波。投影于aVR导联轴的正侧P波直立:投影在Ⅰ导联轴的正侧或等电位处,Ⅰ导联的P 波直立、低平或双向。 ④逆行P′波与QRS波的关系:大多数的交界区逸搏看不到逆行P 分病例可于QRS波前后见到逆行P

心律失常典型心电图图谱

心律失常典型心电图图谱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在阵发性房心性动过速期间,起搏脉冲发自于心房内,而不是窦房结,心率加速到120-250次/分的范围内。异位P波—般在每次QRS 波之前出现,但可能与T波融合而测不出。P-R间期通常缩短,但很难测出。QRS波时间通常正常,但合并差异性传导可延长。当P波与T波相融合时,很难与交界性心动过速相区别,这时则可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2房性早搏: 心率变化大,但通常在60-100次/分之间。早搏期间节律不规则。早搏的P波可不同于正常波,有时与T波融合而消失。早搏时心电脉冲来自于心房内而不是窦房结。P-R间期可不同于正常波,但都在0.12-0.20的正常范围内。当早搏的P波与前一T波融合时,则其P-R 间期测不出。QRS综合波时限通常正常,在0.06-0.10秒之间。 3心房扑动: 房率在250-350次/分的范围内,室率要看房室结的传导状况而定(如本病例中为3∶1传导,每3个F波下传—个QRS波),节律通常规则,但合并不同的阻滞时则不规则。P-R间期通常正常,但很难测出来,QRS综合波正常。

4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代替。心房频率—般为350—600次/分。P—R间期测不出。心室律极不规则,QRS综合波呈室上型,伴迷走性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增宽变畸形。 5室性早搏: 心率各病例不同,由于早搏的出现心律不规则。早搏的激动避开了心房直接来自于心室内单个的异位起搏点。由于每次早搏的起搏都来自于同一起搏点,因而波形都一样。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QRS 波宽大、畸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6多源性室早: 心率各病例不同,由于早搏的出现心律不规则。早搏的激动避开了心房直接来自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位心室起搏点。由于异位起搏点的不同,呈现的波形也不一样,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7室早二联律: 心率各病例不同,由于早搏的出现心律不规则。早搏的激动避开了心房直接来自于心室内的—个异位起搏点。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室早二联律每二次搏动中有—次室性早搏。

2020年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指南(最新课件)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 指南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感谢聆听

二、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阿—斯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感谢聆听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1 概述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引起的一次异位心搏,称为交界区性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交界区性逸搏即构成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逸搏的临床表现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交界性心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如心悸、气短等。体检心率为40~60 次/min,第1 心音强度无明显变化。如系过缓的交界性心律,心率<40次/min,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发生。较长时间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过缓时,可出现晕厥、低血压等并发症。 交界区逸搏心律是一种心脏生理保护机制。它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通常认为短暂的交界区逸搏心律无明显临床意义,持久的交界区逸搏心律常提示有心肌损害。交界区逸搏心律本身无重要意义。发生于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者,一方面提示基础心脏病严重,一方面提示预后较差。偶发于窦性心动过缓者预后较好。 2 病因 2.1 交界区性逸搏的常见病因 (1)窦房结功能低下:主要系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交界区时,即可出现交界区逸搏。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梗死,在发病初期有7%~10%的患者发生交界区逸搏。心肌病、心肌炎等患者也有发生。 (2)窦性停搏:在一个较长的窦性停搏后,可发出交界区逸搏。此见于心肌炎、电击复律后、某些药物作用等。 (3)窦房传导阻滞:如心肌炎、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 (4)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见于三度以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5)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房结暂时受抑制。 (6)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向心房的逆行传导后:房室交界区逸搏及逸搏心律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见于儿童。 2.2 交界区逸搏心律的常见病因 交界区性逸搏心律不常见,大多为暂时性的。主要继发于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其本身是房室交界区组织正常潜在的自律性功能的表现,具保护作用。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或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利血平等或者阿托品作用早期也可引起此种心律。但常见于有心脏病者,例如风湿性心肌炎或其他炎症损害窦房结或冠状动脉长期供血不足引起窦房结退行性变。也可见于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伴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室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电解质紊乱等患者亦可能发生这类心律失常。较持久的交界性心律失常伴有明显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如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等。 交界性逸搏发生情况:①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经交感神经抑制后(如压迫眼球后)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出现交界性逸搏伴轻度室内差传。②前传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经ADD治疗后(如普罗帕酮)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之后出现交界性逸搏伴轻度室内差传。③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时出现交界性逸搏(其逆行P′波在QRS波之后)。④二度Ⅰ型(3: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交界性逸搏(有正常P波,但PR间期<0.10s)。 3 发病机制 3.1 交界区性逸搏的发病机制 当高位节律点如窦房结或心房发生病变或明显抑制不能发出正常节律时,或由于传导障碍致高位节律点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时,或其他原因,如期前收缩后出现长间歇后时,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后备起搏点的自律性周期的时限时,此后备起搏点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即发出冲动,若由此引起一次异位心搏,即称为交界区逸搏。 3.2 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的发病机制

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发表者:王世彪(访问人次:1350) 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疗法综述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如早搏和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如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西医药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通常采用4大类药物:Na+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动作电位延长剂及钙离子拮抗剂,但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并有致心律失常,抑制心肌收缩等副作用而局限使用。而中医药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中医治疗除着重整体调整,标本兼顾,辨病辨证外,从1990年以来还利用心电图,甚至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和治疗,并取得一定进展。现将1990年以来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1单味药物的治疗 综合有关资料,单味药物或单味中药粗提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归纳为:益气补肾,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清热泻火等。目前常用药物有人参、麦冬、炙甘草、黄杨宁、三七、云南白药、延胡索提取物——颅通定、甘松、青皮、冬虫夏草、黄连、苦参等,其中活血化瘀药物黄杨宁[1、2]、三七[3]、云南白药[4]治疗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80.32%,对室性早搏有效率为74.73%,对房性早搏有效率为63.6%,对部分阵发性房颤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亦有效果;益气补肾药物人参[5]、冬虫夏草[6]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80%;行气活血药物延胡索[7]的有效率为62.4%,其中对阵发性房颤有效率81.8%,持续性房颤有效率43.0%;清热泻火药物黄连[8~11]、苦参[12]的有效率为76.12%,对室性早搏有效率为78.85%,对房性早搏、房颤总有效率为77.35%,对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率为70.83%。而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药物有人参、黄杨宁、黄连、苦参。研究认为:黄杨宁有降低胆固醇和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功能,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延长动作电位时间类药物[2];人参对缺血性心肌电生理有稳定作用[5];延胡索抗房颤机理与其延长心房和房室有效不应期有关[7];而苦参具有“奎尼丁样”效应机制,即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系统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起搏点[1 2]。 2专方类药物治疗 1990年以来临床许多报道是设立主方,随兼夹症加味,富辨证论治内涵。纵观众多文献,组方立法主要以益气养阴、益气活血化瘀、温补心阳、滋阴清火安神

常见心律失常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与急救

常见心律失常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与急救一.心律失常的分类 1.:激动起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 异位心律:1)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2)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③心房扑动、心 房颤动;④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激动传导异常 传导障碍:如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等。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二.窦性心律失常的判断及急救 1.窦性心动过速 判断:(1)临床: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min常见于: 1).健康人在吸烟,饮茶、咖啡、酒,体力活动与情绪激动等 2).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 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 物亦经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2)心电图表现: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 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s 急救:①让病人大声咳嗽。②嘱病人深吸气后憋住气,然后用力作呼气动作。 ③手指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呕吐。④嘱病人闭眼向下看,用手指在眼眶下压迫眼球上部,先压右眼。同时搭脉搏数心率,一旦心动过速停止,立即停止压迫。但切勿用力过大,每次10分钟,压迫一侧无效再换对侧,切忌两侧同时压迫。青光眼、高度近视眼禁忌。同时口服心得安或心得宁片。⑤针对原发病因,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 2.窦性心动过缓 判断:(1)临床: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 1).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 2).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疽,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

. 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严, 偶于查体时被发现,轻者可无任何不适,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心律失常病因:一、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激动起源异常(一) 、窦性心律失常1 窦性心动过速(1) 窦性心动过缓(2) 窦性心律不齐(3) 窦性停搏(4) 、异位心律 2);房性、交界性、室性房性、交界性、室性);②心动过速((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 )。 ③扑动或颤动(房性、室性。房性、交界性、室性)((2)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激动传导异常二)( 1、传导阻滞 (1)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2) 房室传导阻滞(3)) (室内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4) 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二、根据心律失常原因分类 )(一生理性因素. . 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 )病理性因素(二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等。 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4 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阿霉素中毒等。,铅、汞)中毒、食物中毒5、毒物或药 物中毒:如重金属( 、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6 、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7 、物理因素: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8 理机 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到达希氏束后传导,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房室结, 完成一个心脏周期。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一、激动起源异常包括正即起搏点(激动起源异常主要与心肌细胞膜局部离子流的改变有关,其表现形式有二, )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常和异位心自律性是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心肌细胞自律性即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窦房结的自律性比,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以及希一浦系统的正常电生理特性。正常情况下受到窦房结激)(称次级起搏点或潜在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性都要高,窦房结以下的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或次级起搏点动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自律性较高的次级起搏点就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自律性异常升高而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时而,触发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其中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异位搏动称逸搏或逸搏心律由于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异常搏动称为早搏或心已动过速。均可使心脏组织自律性受或植物神经兴奋性改变,(心脏本身病变缺血、炎症、负荷过重等)甚至使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也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临床导致心脏,到影响;;;自律性升高的因素如:①交感神经张力升高②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③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 值降低、血 pH(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血血钾降低、血钙升高④电解质紊乱();⑤代谢异常⑧药物影响。如导管检查));⑥体温升高;⑦机械性刺激(氧分压降低后除极牌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触发激动由后除极引起,2、触发激动

房室交界处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房室交界处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房室交界处逸搏与逸搏心律 【临床表现】 1.无症状或有心悸等 2.与窦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3.迷走神经张力升高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 长程心电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交界处逸搏:心电图表现为在一个长间歇(大于正常 PP间期)后出现一个 QRS 形态正常的波群,其前无窦性P波。若出现逆行P波,PR间期小于 0.12s 或RP间期小于 0.20s。交界处逸搏心律:由交界处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正常下传的 QRS 波群,频率为 40—60次/分,可有逆P波或房室分离,此时心室率超过心房率。

【治疗】 通常不需治疗,若伴有严重窦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可考虑安置起搏器。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处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风湿热等心脏病者 2. 洋地黄中毒 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射频消融术后 4. 可见于正常人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 相关病因检查 【诊断与鉴别】 1. 心动过速起始与终止呈渐变型,不同于阵发性室上速的突发突止。 2. QRS波群形态正常,节律在 70-150 次/分。

3. 干扰性房室分离,心房由窦房结或异位节律点控制或房室交界处性激动逆传心房。 【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不需特殊处理。 若为洋地黄中毒,停药,可补钾,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 房室交界处性折返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1. 突发突止心动过速,可有心悸,头晕,黒蒙,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与休克等。 2. 血压正常或降低,颈静脉搏动与第一心音相一致,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则。 3. 大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 食道电生理检查 3.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快速性心律失常鉴别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为临床上最为多见的一种过速性心律失常,很多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都可以引发。常见的生理因素包括情绪激动、运动、惊吓、吸烟、饮酒等,此时多无特殊临床意义;而病理性因素则包括发热、贫血、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以及各种类型的高原病等。 1.1、心电图特征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应当具备以下3点:(1)有窦性P 波,并且在Ⅱ、aVF、V5等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P波频率超过正常上限,1岁以内者超过140次/分,1~6岁者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超过100次/分;(3)P-R间期不小于0.12秒,节律规整。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当发现心率或脉率加快并超过各年龄段正常上限时,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多可明确诊断。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窦性心动过速时的心率多在100~150次/分之间,但部分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急性高原病患者的心率则可能超过每分钟150次,甚至达到180次/分;婴儿的窦性心动过速也可高达每分钟180次以上。由于心率过快,心电图的P波可与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相重叠,以至无法辨认,此时应注意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窦

性心动过速的心房率多是逐渐增快或逐渐减慢的,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采取按压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方法能使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暂时减慢,但停止压迫后又多恢复原状,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采取该方法则可使之突然终止发作,恢复窦性心律或完全不发生变化;若与以往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则可发现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形态与该患者的窦性P波略有不同。另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前或终止后的心电图中常可见到散在或频发的房性过早搏动,而窦性心动过速则多无这种情况。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可发生在正常人,也可因烟酒过度、疲劳过度、情绪波动、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因素引起。当然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亦可引起。长期慢性高原缺氧、甲状腺机能亢进、低钾血症或洋地黄中毒以及预激综合征时均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1、心电图特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实际包括阵发性房性和阵发性房室交界 性心动过速,但由于发作时心率过快,有时很难判定其起源点的准确位置,所以经常将其笼统地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1)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房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