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

1.什么是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指根据使用的需要,依据主题内容或特征,将信息资源组织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2、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和有序化组织,才可以利用它有效地进行检索查找;另一方面,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真正原因。两者既有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3、信息组织活动的类型

(1)信息组织的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2)信息资源组织规范,是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预先确定的规则和方法系统,是进行信息组织操作的的依据。包括:信息描述规范、检索语言。

4、根据对象与特点划分的检索工具的类型

文献目录:以各种类型的文献单元为对象,对其进行揭示、报道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

索引:是以文献或文献集合中包括的信息内容为其揭示单元的工具,包括期刊索引、书后索引等。

机读数据库:是一种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以机读形式建立的检索系统。一数据库通常由某种同类记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而成。

网络搜索引擎: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的检索系统,是上述各种系统的。

5、两种基本检索途径及其特点(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分的两类)

一类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从资源形式出发进行检索的途径,常见的这类标识包括:责任者名,题名,机构名等。可以查找一种或数种文献。

另一类则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内容的标误用为依据,提供从内容角度进行检索的途径。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使用这类途径检索,不必预先了解文献特征,可直接从主题内容入手进行查找。

6、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式(1)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包括:著录或编写题录。(2)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浓缩。包括:编写内容提要或文摘。(3)提供检索点。包括:著者名,标题名称,出版机构名等。

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国内亦称情报检索语言。检索语言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是检索语言的主体,是各种词表,包括分类表或标题表、叙词表等;语法,则是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规则系统,它们规定词汇集的使用方法。

1、信息资源分类的含义、特征、作用

信息资源分类含义: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信息资源分类特征:

是按照内容特征的相互关系加以组织的。

从一定的角度出发组织和揭示信息资源的。

以一定标记符号作为排序工具。

通过类目索引提供从字顺角度查找类目的途径。

分类法的作用:

进行资源组织。文献分类排架

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即将分类法用于信息资源的揭示

分类统计。是有效进行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手段

兼容工具。

2、信息资源分类法及其类型

信息资源分类法——指根据类目之间关系组织起来的,并配有一定标记符号的类分信息资源的工具。

分类法类型:根据涉及学科领域:综合性分类法、专业分类法.根据适用的文献类型:图书分类法,文献分类法、期刊分类法、标准文献分类法、专利分类法、网络资源分类法等.根据信息资源规模:大型分类法、中小型分类法等.根据类表的媒体形式:印刷型分类法、机读分类法.按照分类法编制方式: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分类法

3、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及其特点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

其特点:类目体系直观,易于把握,便于使用;类目展开比较系统;标记简明,适合分类排架和组织分类目录。

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一种按照分析—综合原则编制的分类表。

只在类表中按照范畴列出各种基本概念,并分别配予相应号码,使用时,先分析文献主题,根据主题分析的结果,通过相应概念的组配表达文献主题,以各个概念标识的组合,表示该主题在分类体系中的次序,这种分类法称为分面组配式分类法。

其特点:可通过概念组配,对复合主题进行专指标引;

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便于调整组配次序,进行多无检索;

可通过组配表达新出现的复杂主题,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类表的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

4、分类法的结构组成

分类法组成: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四个方面

类目体系(表)的组成部分:

主表: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

副表:复分表

基本部类——分类法为了合理展开而作的最基本、最概括的划分。

基本大类——是文献分类法列出的第一级类目,又称基本大纲。

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指由共性子目录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

5、标记符号的要求、种类、标记制度、常用标记技术;

标记符号,亦称分类号,是文献分类法中用于表示类目的代号。

分类号的要求:

简明性。号码简短明了,次序清楚,易读,易写,易记易于排检,易于输入计算机。

容纳性,又称扩充性,指标记系统能根据类目体系发展的需要,为类目体系的各种增补变动配予恰当的号码。

表达性:分类号不仅能表达类目的先后次序,而且能揭示类目的结构特点

助记性:即帮助记忆的能力。

号码种类:按照号码组成成分,分类标记可分为单纯号码、混合号码两种

单纯号码是由一种具有固定次序和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

混合号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

标记制度指号码组成的方式。分类标记一般可分为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顺序—层累标记制、分面标记制等顺序标记制:是一种表示类目相对排列次序的编号方式。优点:可以均衡地分配号码,标记简短,容纳性强。不足:不能揭示类目体系的结构,无法通过标记按等级显示机读文档。

层累标记制:是一种能显示类目等级关系的编号方式。特点:可揭示类目的等级结构,在机检系统中通过标记显示分类结构。问题:如类目划分等级较深,会增加号码长度:同位类数量超过号码的基数时,必须采用一定的扩号办法。

顺序—层累标记制:一种同时采用顺序和层累标记方式的标记制度。目的:同时汲取两者优长,使标记既能具有较强的简明性和充分的容纳性,又能够获得一定的表达性。

分面标记制:是一种能够揭示类目组配结构的标记方式,这种标记制度采用特定的符号或组配方式表示复杂主题各个主题因素所属的分面,使号码不仅能够揭示类目的次序和等级,而且能够显示类目的分面结构。优点:表达性、可组配性,可充分揭示文献主题,并进行轮排和组配检索。不足:号码成分复杂,标记冗长,排序性差,不适合文献排架。

常用标记技术:预留空号法、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字母标记法

预留空号法——即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在号码配置时,预先留下一些空号,供类目增补时使用。

八分法——亦称扩九法,即在数字层累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10个,不足18个时,前9位以0-8表示,在9后面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用于解决同位类的号码配置问题。

双位制——亦、称集团标记法。即在数字层累制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18个时,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以解决号码的扩充问题。

借号法——即在层累标记制中使用的一种灵活借用上位类或下位类的号码配置方法。

字母标记法:即要使用数字标记的情况下,直接以类名的首字母为标记,标示下一级类目。

对应编号法:即按照类目设置的规律统一配制号码,使标记具有规律性,一致性,方便用户使用。

6、说明与注释包括的类型

说明与注释是对分类法体系结构及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包括:编制说明、大类说明、类目注释。

类目注释:即对类目的补充说明。通过它进一步说明类目含义、范围、与其他类关系及具体的使用方法等。类型包括:规定类目涵义和内容范围。揭示本类与相关类的关系。说明分类方法。规定同类文献的排列方法。说明修订情况。7、类目索引的基本类型及使用时注意问题

类目索引亦称分类表索引,是一种按主题字顺方式,从主题名称指向分类号,帮助分类人员利用类目表的工具。包括直接索引,相关索引,主题词索引。

直接索引——是一种供用户通过已知主题查找相应类号的工具。将分类表中类目名称按字顺排列,于每一索引条目后注上相应的分类号码,从而可以从类名出发查找对应的类号。

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类名查找对应的类号,而且可以集中在分类表中被分散了的一主题各方面类目的工具。

主题词索引——是一种将主题词表的主题词与相应分类号对应编制的对照索引。

使用时注意问题:不能直接根据索引分类。必须使用索引查到类目后,必须查核类表,根据其在类目体系中的位置和关系,在明确其确切含义的基础一才能归类。

8、类目体系建立的方法

类目体系的建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根据个体属性的相同点集合成类,并依照这一方式,逐步将小类聚合成大类,建立起类目体系;另一种是使用划分的方法,从总到分,从一组概略类目出发,通过逐级划分、层层展开,实现类表的编制。

(1)类目的划分

(2)引用次序

(3)同位类排列

(4)不同引用次序类列的排列

(5)相关类目的处理

(6)类名的确定

(7)类目之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9、引用次序对于类目体系展开的作用

引用次序——在列举式分类法中,是指类目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顺序;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中,则表现为复合主题中不同组面被引用的先后次序。

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中复合主题的集中方式,对分类体系的性能有直接影响;由于引用次序的不同,类目体系的功能特点也是不同的;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以何种方式集中资源,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检索途径总是是与分类体系适用性密切联系的。

10、分类法中同位类的排列方法,常用的系统排列模式

同位类是指从同一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一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目。

常用的同位类序列方法:

(1)按时间先后顺序序列;

(2)按事物进化顺序排;

(3)按空间次序排;

(4)按逻辑次序排;

(5)按依存次序排列;

(6)按惯用的次序排;

(7)按实用的次序排;

(8)按字顺排。

11、传统分类法对于横向关系的处理方式

(1)设置交替类目。指在为一个知识门类设置使用类目的同时,于相应门类下设置的供选择使用的类目。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具有多种从属关系的知识门类,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主题之间的联系。

(2)建立参照。即以类目参照的方式,用于指明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一般用于内容上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分类体系中被分散了的类目之间,通常以互逆的方式在相关门类揭示。

(3)设置选择类目。即在主题内容存在着不同处理可能时,指明可供选择的不同处理办法,供选择使用。

(4)即根据不同单位或用户的需要,为一主题或学科领域同时编制不同的类表,供选择使用。

(5)规定类目的归属。即按照单线序列中类目设置需要,规定类目处理的做法。

12、类目体系中类目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及表现形式,这些关系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

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结构特点:

(1)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组织起来的,能够充分地显示一学科或专业领域中知识门类及其关系的全貌;(2)通过缩格、并列、交替、参照等多种方式显示类目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从属、并列、交替、相关关系等;(3)以直线方式排列以满足文献组织和检索的使用需要。

类目体系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

(1)从属关系,指类目体系中一个类与其直接区分出来的子类之间的关系。(上、下位类);特点:上位类必然包括下位类的外延即范围;下位类必然具有上们类的属性。在分类实践中,一文献如能分入某类,就必然同时符合上位类的属性。(2)并列关系,指类目体系中同位类之间构成的关系。同们类之间由于都带有上位类的属性;又各有自己的特有属性,即种差,是相互排斥的。

(3)交替关系,指交替类目与相应使用类目之间形成的关系。作用:解决多重从属关系与线性序列之间的矛盾:以统一方式标引;可供选择使用;可多角度检索。

(4)相关关系:指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表现形式——类目参照。可以揭示类目体系中分散了的联系,是分类法完备揭示类目之间联系原重要措施。

13、网络分类搜索引擎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编制因素发生了变化:分类对象,用户需求,技术环境

(2)大类分析:

类目体系设置基本上放弃了文献分类法以学科为中心建立类目体系的传统,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主题与学科结合两种设类方式。

大类体系整体功能基本上是一个通用性的大类结构,突出教育、娱乐、施行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普通用户感兴趣的类目,弱化科学技术、学术性类目的设置。

从文献保证角度看,基本上反映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分布情况。

从类目检索的入口看,多数提供了多维检索入口。

(3)类目体系展开:

重视按事物对象设类

多元划分

多维展开

横向关系揭示

采用类目设置与显示的新形式

14、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网络分类法的对分类法发展的贡献及存在问题。

第七章分类标引

1、分类标引的含义和要求:

分类标引,又称为归类,是指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要求:

准确:归类要正确、确切

充分:指能充分揭示有检索价值的主题

一致:指对同一主题内容资源的标引结果应一致

适用:指标引应适合检索系统的特点和用户需求

2、确定使用本的含义、范围

使用本是指特定文献标引机构直接作为分类依据的分类法文本。

确定使用本——根据文献单位分类标引的需要,对选定的通用性文献分类法进行适当调整的过程。

范围:

(1)确定详略程度。包括:依据资源收藏特点规定哪些详分、哪些略分以及附表使用等。

(2)对局部类目扩充加细。其方法有:

A:将类目注释中列举的小主题配予号码,扩充为类目。

B:参考其它分类法的相应门类的分类体系,加以移植。

C:扩大复分表的使用范围。

D:归纳增补

(3)局部集中:包括:确定交替类目,确定选择类目,按专题集中。

(4)增加新类

(5)调整说明与注释

3、分类工作程序及注意问题

工作程序:查重——主题分析——归类——给号——复核,给索书号

查重:查核所处理的文献是否为已进行过标引的复本,以便区别情况分别处理。

主题分析:分析应结合检索语言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概念分析方法,对资源中具有标引价值的主题概念进行概括、提炼和选择。还应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

归类:是指将主题分析的结果归入分类体系中相应的门类,一般应以特定的分类珍为工具,根据其特点进行。按文献主要内容确定的类目,称为主要类目,按照次要内容确定的类目,为附加类目,按照分析出来的内容确定的类目为分析类目。

给号:通常应根据确定的类目给予相应的分类号,按照文献主要类目确定的号码为主要分类号,按照文献的辅助类目和分析类目确定的号码为附加分类号和分析分类号;作用:编制检索工具

审核:目的:减少标引误差,保证文献标引质量,通常应包括各个基本环节,包括主题概念的提炼,主题概念转换,号码的配置等,同时根据文献组织的需要,按同类书排列方式进行处理,进一步确定书次号。

4、分类标引规则及其类型。基本标引规则,一般标引规则

分类标引规则是准确、一致、充分、适用地进行分灯操作的重要条件,一般是根据检索系统的需要,并结合信息资源的特点确定的。分为基本标引规则,一般标引规则,特殊标引规则三类。

基本标引规则是整个分类过程中始终必须遵循的规则。

一般标引规则是指从著作方式的角度提出来的,适用于各个知识门类的分类规则。特殊标引规则指只适用于各个知识门类的规则

基本标引规则:

(1)信息资源的分类应根据信息资源的性质,按照其各自的特点进行。

科学性质的资源先按学科内容;文学、艺术资源按形式;

(2)信息资源的分类必须能体现分类法的逻辑性,等级性,次第性。

(3)类分的文献必须归入最切合其内容的类

(4)类分的资源必须归入用途最大的类

(5)不能单凭题名、篇名的意义归类

(6)应注意标引的思想性

一般分类规则

单主题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1)简单单主题文献,一般应根据文献对事物、对象研究的学科角度,按照论述的内容范围进行标引。

(2)方面主题的标引,应根据信息资源论述的方面以及各个方面之间关系归类。

(3)论述一主题两或多个方面的资源,传统处理方法:

—如属于同一类列,归入共同上位类;

—如不属于同一类列,入主要类目,并作附加分类;

—全面认述一主题对象的资源,按主题对象归类。

多主题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多主题文献,一般就按照所论述的主题对象的关系,区别情况(并列,从属,联结)分类。

并列关系:

如两主题属同一类列,具有共同的直接上位类,一般应将其归入该上位类;如不属于同一类列,按重点或在前主题归类,必要时可对另一个主题作附加分类。对同时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并列主题的文献,可根据其涉及的范围,将其归入共同的上位类或概括性类目。

从属关系:

一般按大主题归类。如文献对大主题并未论述,重点是小主题,可标引小主题。

联结关系:

联结关系主题文献,指该文献涉及两个或多个具有联结关系的主题对象,包括应用、比较、影响、因果等关系

应用关系:一般按被应用到的主题归类,综合阐述一理论方法在各方面应用的文献,仍按该理论方法所在的学科归类。比较关系:按文献作者重点论述的内容归类。

影响及因果关系:一般应按照被影响或表示结果的主题对象归类。

丛书、多卷书的分类标引

(1)丛书

两种处理方法:一,按集中方式处理,即首先按整套丛书的内容标引,再分别按每一种书作分析标引。二,按分散方式处理,即首先按丛书的各个单书的内容归类,再根据情况确定是否为丛书编制一综合分类款目

(2)多卷书:一般应按整套书归类,根据其内容组织及出版特点,有两种标引方法:

对按专题编辑,并有分卷书名、各卷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的多卷书,应在对整套书进行综合标引的同时,以卷为单位作分析标引。

无分卷书名、或有分卷书名但各卷并无独立研究对象的多卷书,只进行综合标引。

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的分类标引

一般应根据其内容范围、出版形式,并结合文献组织的要求进行标引

(1)综合性:通常应集中归入综合性图书大类,再按资源类型分入有关门类。

(2)专科性:一种是分别按内容归入有关的知识门类,再使用总论复分号揭示其资源类型;另一种是将其集中于“综合性图书”类的相应专科类目下,再按照类表的规定以组配方式对其学科内容加以揭示。

(3)语文词典:一般应根据其特点归入语言类,按该类的相应规定分。

目录、索引、文摘

(1)综合性:通常应归入“综合性图书”大类的相应门类

(2)专科性:一是将其集中于“综合性图书”大类的有关门类,再按组配配号法揭示其学科;另一种是要根据本单位文献组织的特点,按照其内容分散归入有关各类。

(3)专书索引一般应与原书归类,方便结合专书使用。

关于对著作的研究、注释的标引

一般根据所采用形式的特点及类目设置情况加以处理。

(1)科学著作的评论、研究、注释通常按内容与原书归入一类,必要时再使用专类复分表区分其著作方式,但作为语言学习的需要编制的文献,分类时应考虑其使用目的。

(2)马列经典作家著作的评论、研究,应按照《中图法》的类止设置,归入马列大类有关评论、研究的专类,但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研究和解决各领域问题的文献,应按讨论的问题归入相应知识门类。

(3)文学作品的评论、研究应根据文学类的设类特点,按其研究对象的国别、体裁归入各体文学评论研究的相应类目。(4)缩写、节选的文献,如内容性质未发生变化,仍按原书归类,如发生较大变化则应重新归类;改编的文献,一般应按改写后的体裁归类。

特种文献的分类标引

(1)技术标准、专利文献

专业文献单位:使用专门类表作为分类工具,如《国际专利分类表》等

一般文献单位通常按通用类表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技术报告、学位论文

一般按论述对象的学科角度归类

非书资料的分类标引

应以其内容的学科属性为主要依据,并依据总论复分表揭示其媒介形式。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两种方式:一是在采用传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补;另一种是直接使用以网络资源为对象编制的分类体系。

5、书次号同类书排列的类型种次号著者号分类索书号及其构成

书次号——表示同类书先后次序的号码称为同类书区分号,亦称书次号,要求:取号简易,号码简短,适合文献工作中实际使用的需要。

同类书排列的类型:按分编的先后次序排按著者姓名字顺排按出版的年代排按到馆次序排按题名字顺排

种次号——指根据同类书分编的先后,按每一种书为单位顺序编制的号码。

著者号——代表著者姓名的号码。著者号码表是一种以著者姓名的音或形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取号方式编制的表。

分类索书号及其构成

分类索书号表示一文献在分类收藏中的位置的号码。一个完整的分类索书号常包括分类号、书次号、辅助取分号三种成分的号码。

6、分类检索系统的浏览显示与类下显示

分类检索系统是一种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检索工具,一般是依据一定的分类体系编制的。

浏览显示:通过层层展开的方式对类目体系进行系统显示,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屏幕完整展示类目体系。用户可以按照类目等级和并列关系的显示,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形式直观,简明,具有导航作用。

类下显示:

现时采用文献分类排架的单位,其公务分类目录的类下排列应与分类排架一致。即同类款目的排列应严格按照分类索书号规定的次序进行,首先按书次号的顺序排,再依次按各种辅助区分号的次序排列。在供用户使用的分类检索工具中,类下显示可有不同的排列方法:一,按与分类排架一致的排列方法排。二,按实用需要对排列方法加以调整,可与文献排列的次序不同。

主题法——指直接以表达主题内容的语词作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的标引和检索信息资源的方法.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告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叙词表,国内又称主题词表,按照其功能,叙词表是一种将标引人员或用户使用的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的系统语言的术语控制工具;按其结构,叙词表是一种特定知识领域并由词义相关、语义相关的术语组成的可以不断补充的规范化词典。1、主题法的类型

按照选词方式,可分为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

按照组配的先后,可分为先组式主题法,后组式主题法

按照是否控制,可分为自然语言主题法,受控主题法

2、叙词表的显示类型:字顺显示、系统显示、图形显示

3、叙词表字顺显示的类型、系统显示的类型。叙词表组成一般应包括的部分

字顺显示的类型:字顺主表、专类复分表、入口词表、叙词索引、双语种词表

系统显示的类型:系统显示是一种通过改变编排方式,满足标引人员和用户从不同角度使用叙词的辅助工具。包括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等

名词:

范畴索引,亦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词族索引是一种以词族为款目单元,按照款目词的字顺排列,可以从等级关系的角度查找叙词的索引,亦称等级索引。

叙词表组成包括:

按照其显示方式,包括字顺显示,系统显示,图形显示

按照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包括字顺表,附表,辅助索引等

一部具体的词表没有必要包括上述所有部分,应根据实用需要确定其构成形式,一部功能完善的叙词表至少应包括两部分:一为字顺显示部分,二为系统显示部分,包括范畴表或分类表等。

4、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类型

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是一种实现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兼容互换的系统。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为分类表和主题词表,通过在一个共同系统中对两者在术语、词间关系等文献统一实施控制,以统一的标记作为联结件或转换手段,实现两者的结合,用于同时满足分灯标引和主题标引的需要。

有三种类型:分面叙词表,分类主题词表,集成词表。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构成:

(1)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

(2)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

5、词汇控制的范围

词汇控制包括词汇选择、词形控制、词义控制、词间关系控制等基本方面。

叙词表中准同义控制的类型:

准同义关系是指含义相近或虽然含义不同,但有一定联系,可以根据标引或检索需要相互代替的语词之间的关系。包括:(1)部分近义词之间。一般选其中较概括、通用的词作叙词。

(2)部分反义词之间。一般先其中表示下面含义的词作叙词。

(3)部分上位词与下位词之间。一般选择含义宽泛的上位词代替一个或若干个专指的下位词,亦称为上位词置代。

叙词表中词义控制的形式:主要是对多义词、同形异义词及词义含糊的词进行处理,使其具有明确性、单义性。

方法:(1)加限义词

(2)注释(含义,用法,历史注释)

(3)使用参照系统等方法,通过确定词义空间揭示其含义。

6

叙词间关系揭示主要通过建立参照系统和编制索引等形式。

词间三种关系:等同、等级、相关

参照系统是通过在叙词下设置参照项的方法,在叙词之间建立起一种反映主题词之间联系的语义网络,是字顺表对词间关系进行控制的主要形式。

7、主题标引是依据一定的主题词表或主题标引规则,赋予信息资源语词标识的过程。

主题标引方式:

标引方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使用需要确定的标引和揭示文献主题的形式。包括:整体标引、全面标引、对口标引、综合标引、分析标引。

整体标引——亦称浅标引,是一种概括揭示文献基本主题内容的标引

全面标引——亦称深标引,是一各充分揭示文献论及和所有有检索价值的主题概念的标引。

对口标引——亦称重点标引,是一种只揭示文献中适合本专业需要的主题内容的标引。

综合标引——是一种以集合型信息资源的整体为单位进行的概括性标引。

分析标引——是一种根据信息资源中部分片段或集合型信息资源的构成单元进行的标引。

名词:

主题分析:是指根据标引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进行分析,析出主题概念的过程

限定组配是指以表示事物的叙词和表示事物特称、属性或方面的叙词进行组配,表示一个专指的子概念,通常以符号“一”或“,”为组配标志。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特称限定组配,文献限定组配,说明语限定组配,联结限定组配

关键词法——是最早用于计算机情报检索的自然语言形式。主要用计算机自动抽取文献题名、文摘或正文中有检索意义的语词,通过轮排生成各种类型的关键词索引,同时也用来建立数据库,供机检使用。

自由标引——通常指由标引人员直接选择自然语言中语词进行标引。标引准确度较高,不需依据词表。

自动标引——指直接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确定其检索标识的活动,通常包括自动抽词标引、自动赋词标引、自动分类等

后控词表是一种在检索阶段进行控制的词表,是在检索阶段通过同义控制和相关词推荐等方式提供帮助。

主题分析和标引中使用的分面公式:

(1)科茨提出的显著性引用次序:事物-部件-材料-活动-施动者

(2)我国国家标准中提出的主题分面公式:

A主体因素(研究对象、材料、方法、过程、条件等)

B 通用因素

C 空间因素

D 时间因素

E 文献类型因素

6、自然语言标引与检索的类型:

关键词法、文本检索、自由标引、自然语言入口词检索、自动标引

第6、9章

1、书中国内外主要传统分类法的全称、简称、编制方式

2、《中图法》的标记符号的特点:

(1)号码种类:混合号码,采用汉语拼音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以一个大写字母标志一个大类。

(2)标记制度:层累标记

(3)号码配置采用各种灵活标记方法:八分法,比位制,借号法,预留空号法、字母标记法等。

第3、4章

1、信息描述的含义及其作用

信息描述,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名词:元数据——一般认为,所谓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从当前使用情总值看,元数据的含义实际上与传统文献编目中的著录款目性质相同,是一种电子环境中使用的著录数据。一个元数据款目构成对一个信息资源的基本数据,是检索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它可以代表信息资源,用来组织目录、索引、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检索系统。

信息描述的目的,就是以元数据为中介,对信息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其作用包括:

(1)识别。记录信息资源对象的各种基本特点。

(2)定位。确定信息资源的位置。

(3)检索。提供检索点,方便用户检索和利用。

(4)选择。通过记录信息资源的各种特征,供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选择该资源。

2、信息描述工作含义及其要求

信息描述工作,亦称元数据创建工作、信息资源编目,是依据描述规则,对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操作过程。信息描述操作必须客观反映信息资源的特征,严格遵循元数据规范进行,一般应做到:准确。即对信息资源的描述应真实反映其内容特征;规范。指信息资源的描述应严格遵守相应的描述规范,并在可能时依据相关的规范文档或控制词表。

完备。描述项目应比较完备,使得可以从信息资源的各种特征出发进行检索操作。

3、信息描述工作的方式:

(1)按照描述的资源对象,信息资源描述工作,亦即信息资源编目,可以分为文献编目、档案编目、博物馆藏品编目、网络资源编目

(2)按照描述操作的设备条件,可分为手式编目、机读编目、联机编目等

(3)按处理的方式,可分为原始编目和复制编目两种。

(4)按编目采用的组织形工,目前占主流的方式为集中编目和共享编目。

4、信息描述工作程序:查得——描述——标引——复核并输入系统。

5、《文献著录总则》的《都柏林核心集》的特点:

《都柏林核心集》的描述项目是根据网络资源的特点和需要,按照资源内容描述、知识产权描述、外部属性描述三种基本类型设置的,项目的设立更加充分。

简明性。元素集的万分,含义明确,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同时具有机械操作和人工理解的作用。

灵活性。对所描述的数据的形式没有严格规定。

选择性。对描述的元素成分没有限制,所有的元素成分都是可选择的。

语法独立。各个元素之间没有固定的次序,所有元素都是独立的,可按照任何次序加以显示。

可重复性。所有的元素都是可以重复的,可根据需要,对有关数据进行记录。

可扩展性。所有元素成分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子项目,加以扩充。

兼容性。在各种元数据之间具有比较好的兼容性,可以在现有的框架下,对不同元数据集合之间进行转换。

MARC格式——是机读编目格式的简称,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计算机可读形式。197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参考当时美、英两国研制的机读编目格式的基础上将其格式作为国际标准颁布,规定了MARC 格式的结构。

计算机标识语言——是电子环境下发展的一种利用特定的文本句法描述信息资源的格式成分、结构信息、文本语义、特征等的语言,目的是用来界定文献的结构成分以作为未来计算机处理之用。这类语言一般通过特定的标识符标识文献成分,能过结构化的方式加以表达。目前使用的标识语言中,标准元语言是SXML,网络中使用HTML。

名词:检准率——亦称查准率,相关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栓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数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数之比。

检准率=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检出信息资源总数*100%

1、评价一个信息组织系统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1)检全率(2)检准率(3)检索速度和系统的及时性(4)系统的易用性

(5)检索的成本效益2、信息组织中规范与控制包括的常用类型

(1)描述控制

(2)词汇控制

(3)句法控制

(4)相关因素控制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笔记整理

【行政组织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行政组织: 1、广义: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2、狭义:国家的行政机关,是社会组中中最大的组织。(本书研究的是狭义) 二、行政组织的要素: 1、物质要素:①人员(主体、核心);②经费(不可缺少);③物资设备(物质基础) 2、精神要素:①目标(灵魂);②权责机构(形成部门体系);③人际关系 三、行政组织的性质: 1、一般性质:①静态的组织结构;②动态的组织过程;③生态的组织环境;④心态的组织意识 2、特殊性质:①阶级性;②社会性;③权威性;④法治性;⑤系统性;⑥主动性(现代组织仅有) 四、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1、管理对象不同; 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 3、活动的依据不同; 4、活动的目的不同 五、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六、行政组织的功能: 1、含义: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2、内容:①政治功能(核心问题:巩固国家政权);②经济功能(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③文化功能;④社会功能(①提供社会保障;②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③控制人口增长;④环境保护)。 3、特点:①广泛性和有限性、②稳定性和变异性 七、本书的研究内容: 1、行政组织的综合性总体研究(①一般原理的阐述;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

2、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①目标、②结构、③体制) 3、行政组织的生态和心态研究(①外部环境;②内部条件) 4、行政组织的动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建立于管理;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变革) 八、本学科性质:阶级性、社会性 九、行政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是政治学 2、行政组织理论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3、行政组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4、行政组织理论与心理学有相互渗透的关系 十、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 2、系统分析的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 5、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十一、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 1、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理论体系 2、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3、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4、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供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 一、奴隶制时期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1、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 2、初步的原始分工

(完整版)自考-04757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历年真题及答案(总5套)

全国2012年10月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试题(试卷1) 课程代码:047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信息系统属于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是D A.综合查询系统 B.统计分析系统 C.报表报告系统 D.制订计划系统 2.非结构化决策的特点是A A.问题不易确定 B.信息来自企业内部 C.模型容易描述 D.用于短期局部决策 3.以下关于信息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D A.信息不具层次性 B.信息具有可消耗性 C.信息不可压缩性 D.信息具有可转化性 4.以下关于信息与决策的关系,正确的是A A.决策过程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B.决策信息的数量越多越好 C.不同层次决策需要相同信息 D.高层决策只需结构化信息 5.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出发点是A A.系统开发目标 B.系统开发策略 C.系统开发方法 D.系统开发绩效 6.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收集、整理、规范B A.企业运营数据 B.企业基础数据 C.企业环境数据 D.企业决策数据 7.结构化分析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两个基本手段是C A.分解、具体化 B.集成、具体化 C.分解、抽象 D.集成、抽象 8.当前管理体制下企业是否能提供新系统开发必须的基础数据,在可行性分析中属于CA.技术可行性 B.经济可行性 C.管理可行性 D.开发环境可行性 9.属于系统分析任务的有A A.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 B.建立过程数据类矩阵 C.设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D.确定系统建设目标 10.负责拟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方针、资本经营规划和方案的管理层是A

2019年4月全国自考《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共11页word资料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31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行政组织的功能中,最集中地体现了国家阶级性质的是p11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功能 2.行政组织的主体和核心是p3 A.目标

B.人员 C.权责结构 D.经费 3.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p24 A.十将军委员会 B.四百人会议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4.在美国,直接受总统领导,又是总统的咨询、参谋、辅助机构的是p31 A.总统直属机构 B.独立行政机构 C.联邦委员会 D.国务院 5.唐朝时期负责管理教育、科举和祭祀等事务的机构是p40 A.户部 B.工部 C.吏部 D.礼部 6.被法国行政学者称为“行政二头制”现象的是p35 A.总统和总理都享有最高行政权

B.总统单独享有最高行政权 C.总理单独享有最高行政权 D.总统和议会都享有最高行政权 7.密尔提出并论证的衡量一个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p58 A.是否能让优秀人才适才适任 B.应以不妨碍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 C.行政职能是否分立 D.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 8.雷格斯认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组织模式是p73 A.融合型行政组织 B.扁平型行政组织 C.棱柱型行政组织 D.衍射型行政组织 9.孔子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是p88 A.义 B.礼 C.仁 D.法 10.对于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孙中山提出的主张是p97 A.中央集权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 一、单选题 1、信息的中心价值是客观性 2、现代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不包括手工管理系统 3、计划,组织,领导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还有一个基本职能是控制 4、DSS解决的是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 5、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的基本任务是使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偏离目标,其中库存控制、财务控制属于控制功能的哪个层次支持作业控制 6、把数据组织成链表、树等是数据内存结构 7、顺序数据组织不适合下列的情况只要求从很多记录中处理少量记录的情况 8、直接存取文件的特点是其记录没有排序 9、在数据库设计中,根据用户要求,一般先建立能反映不同实体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如果一个柜台可以销售多种商品,一种商品可由多个柜台销售,那么柜台和商品之间的这种联系类型是M:N 10、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下层是业务处理系统 11、对应于管理任务的层次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数是3 12、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生命周期法中,在进入实质性的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13、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不包括系统的逻辑模型 14、在系统分析过程中,一般用来描述管理业务状态的是管理业务流程图和表格分配图 15、管理信息系统编码的确定是在系统设计阶段 16、利用算术级数法,代码12345的校验码是6 17、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是工作文件 18、对于大型程序,最后考虑的是效率 19、经理信息系统的专门的使用者是财务人员 20、主控制和调度程序调试是为了验证处理结果的正确性 21.使管理人员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从而了解是否达到目的,并指导其采取必要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信息是属于什么级别策略级 22.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H.A.Simon)教授指出:以决策者为主题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的四个过程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实施评价 23.人在信息处理上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24.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是记录 25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不包括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26.数据的逻辑组织面向外部设备27.联机实时处理的特点是面向处理 28.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人机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29.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的是管理者 30.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生命周期发中,在进入实质性的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31.能够表示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是数据流程图 32.管理信息系统编码的确定是在系统设计阶段 33.双工系统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4.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是工作文件 35.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时,任何程序均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36.原始信息搜集的关键问题完整、准确、及时地收集记录信息 37.智能决策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属于决策科学发展的哪个方向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发展 38.人在信息处理上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39.为了使搜集的信息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必须代码化 40.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是记录 41.数据的树型组织中记录的关系是层次关系 42.应用程序对数据的非依赖性是指数据的数据的独立性 43.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不包括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44.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中,“真实系统”的输入信息是决策 45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由开发者很快开发出一个初步的原型系统,原型是可运行的模型 46.数据流程图能够完全描述系统系统的逻辑模型 47.过程重组的中心是企业流程 48.区间码不包括顺序码 49.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因此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前提是已经确定了系统的边界,数据处理方式和人机接口 50.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实施的阶段是系统设计 51.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时,任何程序均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52.下述系统中,需要首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是ERP 53. 54.决策问题的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划分,其中不包括模糊决策问题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简答 论述

行政组织理论简答论述 1.行政组织的特殊性质 2.行政组织与事业组织的区别 3.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 4.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特点 新中国行政组织的特点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5. 6.行政组织的目标(含义)(作用) 7.行政组织外部目标 8.制定行政组织目标的原则 9.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 10.合理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 11.集权制的优点 12.统率机关的职责 13.被统率机关的职责 14.完整制(优点)(缺点) 15.分离制(优点)(缺点) 16.国际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7.创建良好政治环境的措施 18.创建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的措施 19.人际关系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20.产生行政组织摩擦的原因 21.建设性摩擦对行政组织的积极影响 22.行政组织要创建良好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和方法 23.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24.行政组织设置原则的作用 25.西方传统理论时期行政组织设置原则 26.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 27.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28.行政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29.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 30.行政组织职能的变革 31.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 32.简述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33.行政组织变革克服阻力的基本方法 34.美国放松规制的措施 35.英国改革内容 36.日本改革 37.中国改革 38.目标评估的标准和办法 39.目标管理的优点和不足 40.行政组织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我国行政组织的功能 42.结合实际谈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意义 43.奴隶制时期雅典行政组织的特点 44.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45.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运用集权 制、分权制与均权制 46.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运用完整制与 分离制 47.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48.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行政组织 功能 49.制度条件对于行政组织的极端重要性 50.如何让做到重人和重制度相结合 51.比较规制型管理与市场化管理 52.结合改革实际,谈谈我国行政组织权力变革的 努力方向及措施 53.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组织的主要弊端及其所面 临的挑战 54.中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经验

10月全国行政组织理论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9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早出现的人类组织是( ) A.家庭 B.学校 C.阶级 D.国家 2.我国的地区行政公署是省政府的( ) A.分支机关 B.临时机关 C.职能机关 D.派出机关 3.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行政组织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实现( ) A.政治统治 B.管理效能 C.人民利益 D.行政效率 4.传统的行政组织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主要依靠( )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法律手段 D.思想手段 5.计划经济时期决定资源配置的是( ) A.习惯经验 B.政府指令 C.供求关系 D.社会道德 6.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构成了行政组织的( ) A.环境 B.文化 C.制度 D.结构 7.古罗马共和国中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的是( ) A.保民官 B.检察官 C.执政官 D.营造官 8.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家的构成原则是( ) A.监督 B.民主 C.集中 D.分工 9.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最早出现于( ) A.汉朝 B.秦朝 C.隋朝 D.唐朝 10.邓小平提出的干部队伍“四化”标准中的核心是( ) 1

A.革命化 B.年青化 C.知识化 D.专业化 11.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 A.政务院 B.国务院 C.中共中央 D.全国人大 12.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是( ) A.规制型管理 B.情感型管理 C.市场化管理 D.灵活型管理 13.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的性质和变化的是( ) A.生产关系 B.政党制度 C.生产力 D.社会状况 14.市经理制产生于(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15.体现行政组织中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距离的是( )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管理权力 D.管理责任 16.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依据是( ) A.民主集中制 B.议行合一 C.均权主义 D.权能分立 17.行政组织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体现于其( ) A.规模 B.职能 C.文化 D.体制 18.中国古代主张“法、术、势”兼用来治理国家的人是( ) A.商鞅 B.韩非 C.李斯 D.墨子 19.在行政组织结构中,人、目标与权责的最初结合,构成了( ) A.职位 B.单位 C.部门 D.机构 20.历史上首次提出应将议事、司法和行政权力相区别的人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孟德斯鸠 D.亚里士多德 21.省人民政府的厅、局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和撤并,应报请批准的机构是( ) A.省人民政府 B.省委组织部 C.国务院 D.中央组织部 2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历年试卷及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及答案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关于管理信息,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B.管理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特点 C.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D.管理信息作为资源具有消耗性 2.按决策层次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属于战略信息的是( A ) A.市场需求信息 B.库存统计信息 C.销售业绩信息 D.产量统计信息 3.能够用二维表形式来表示的数据库模型是( C ) A.网状模型 B.层次模型 C.关系模型 D.对象模型 4.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子网的组成主要包括:通信线路和( ) A.通信软件 B.主机 C.通信控制机 D.终端控制机 5.模拟通信信号带宽的含义是( B ) A.传输速率 B.频带宽度 C.复用率 D.电缆的粗细 6.在Visual FoxPro中,通过对话框操纵数据库的工作方式是( B ) A.程序执行方式 B.传统人机交互方式 C.命令执行方式 D.新式人机交互方式 7.在C/S模式的局域网服务器中,应当安装网络操作系统、用户共享软件及( D ) A.TCP/IP协议 B.用户操作系统 C.本地通信软件 D.用户软件资源 8.微型机的只读存储器包括掩膜ROM、EPROM和( C ) A.Cache B.RAM C.PROM D.SAM 9.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中,系统模型的基本单元是( B ) A.数据 B.对象 C.实体 D.类 10.用购买应用软件产品方式开发系统的主要风险是( C ) A.开发费用较高 B.开发周期较长 C.实施费用较高 D.可靠性比较低 11.在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中,主要分析( D ) A.经济、技术、操作方面的可行性 B.经济、技术、人员方面的可行性 C.经济、技术、进度方面的可行性 D.经济、技术、运行方面的可行性 12.数据流程图是自顶向下逐层描述系统的工具,下图属于( B ) A.第一层数据流程图 B.第二层数据流程图 C.第三层数据流程图 D.第四层数据流程图 13.在数据流程图中对例外和错误情况的处理( B ) A.暂时不用考虑 B.会非常复杂 C.需要全部反映 D.应随机解决 14.决策表的内容包括:判断条件、处理行动、所采取的行动和( D ) A.相同条件的组合 B.不同条件的组合 C.相同行动的组合 D.不同行动的组合 15.E—R模型中的“联系”是指( A ) A.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 B.同一实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C.实体和属性之间的联系 D.不同实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16.A模块筛选符合条件的记录,并反复调用B模块进行处理。A与B模块的调用关系是B A.选择结构 B.循环结构 C.顺序结构 D.调用结构 17.以下属于非法耦合的是( C ) A.上级模块向下级模块传递控制信号 B.下级模块对上级模块传递控制信号 C.同级模块之间传递数据或控制信号 D.上级模块向下级模块传递数据信号 18.“客户”数据表结构为:客户编号、手机号、购物金额,合理的字段类型为( D ) A.字符型,字符型,字符型 B.数值型,数值型,数值型 C.数值型,数值型,货币型 D.字符型,字符型,货币型B 19.以下关于“索引”操作的正确描述是( ) A.“索引”不能改变数据表中记录的显示顺序 B.“索引”不采用新的数据表存储重排的记录 C.“索引”不能按递减方式重排显示全部记录 D.“索引”不适合SQL语言的查询 20.“模块凝聚”反映了( C ) A.模块本身内在联系是否存在 B.上下级模块间联系是否存在 C.模块本身内在联系是否紧密 D.上下级模块间联系是否紧密 21.在Visual FoxPro中,输出界面的最常见形式是( A ) A.报表 B.表单 C.图表 D.查询 22.关闭表单标题栏左端图标的属性是( ) A.ControlBOX B.Closable C.Caption D.TitleBar 23.可以运行的“管理”菜单文件是( )’ A.管理.MNX B.管理.MNT C.管理.MPX D.管理.PRG 24.要创建动态下拉菜单,必须在菜单设计器“结果”列下拉菜单中选择( A ) A.子菜单 B.过程 C.命令 D.填充名称 25.不属于系统实施阶段工作的是( C ) 浙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试卷第1页共34页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31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公民必须服从行政组织一切合法的规定和命令,不得与行政组织相抗衡,否则将受到强 制性制裁,这主要体现了行政组织的 A.阶级性 B. 权威性 C.法

治性 D. 主动性 2.促进收入的公正分配、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这属于行政组织的 A. 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功能 3.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拥有最高军事权和行政权的是 A. 营造官 B.检察宫 C.保民官 D.执政官 4.中国古代最早开始设置“行省”的是 A.唐朝 B.元朝 C.汉朝 D.明朝 5.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国民参政会 B. 立法院 C.行政院 D. 国民党中政会 6.梅奥认为,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更应该依靠A.增加工作时间 B.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C.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 D.扩大组织规模 7.雷格斯认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组织模式是

2011年全国自考行政组织理论模拟试卷

2011年全国自考行政组织理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国家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应付重大问题时,为提高行政效率,宏观纵向分工往往倾向于减少组织层次,这体现了()对行政组织宏观纵向分工的影响。 A. 政体 B. 国家发展战略 C. 外部性 D. 以上三点都包括 答案:B 解析:一国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演进,政体、国家发展战略、外部性都会产生影响。在政体既定情况下,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应付重大问题时,中央集权的理念往往占据上风,宏观纵向分工往往倾向于减少组织层次,以提高行政效率。故正确答案为B。 2.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又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级政府中各个行政部门均实行() A. 完整制 B. 分离制 C. 混合制 D. 均权制 答案:B 3. 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基本达到平衡时,成员对组织变革的态度是() A. 支持变革 B. 反对变革 C. 希望变革 D. 无所谓 答案:B 4. 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中减少了公务员编制的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答案:D 5. ()体现了行政组织目标标准的提高和绩效的改善,是促进行政组织发展的基础。 A. 纵向目标 B. 横向目标 C. 外部目标 D. 内部目标 答案:A 6. 传统理论认为,正常的行政组织结构应该是() A. 金字塔型

B. 棱柱型 C. 倒三角型 D. 纺锤型 答案:A 7.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类型是() A. 人民团体 B. 事业单位 C. 行政组织 D. 企业组织 答案:C 8. 合法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强制服从突出表现了行政组织的() A. 阶级性 B. 社会性 C. 权威性 D. 系统性 答案:C 9. 职能管理是配置、协调各级机关及其各部门职能的一种行政行为,我国正式将其作为编制管理的内容之一,是在() A. 1988年 B. 1993年 C. 2003年 D. 2007年 答案:A 10. 处理行政组织稳定性和变革性的关系时,应明确稳定性是变革性的() A. 目的 B. 基础 C. 反映 D. 结果 答案:B 11. 行政组织内聚力、吸引力强弱的直接表现是() A. 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B. 领导相互之间的关系 C. 领导与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D. 上述三点都包括 答案:A 12. 人员编制上贯彻最低职位数量原则,机构设置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层次,这体现了我国行政组织设置的() A. 职能决定原则 B. 统一原则 C. 系统原则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信息系统》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试题 课程代码:023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系统除了具有层次性、目的性的特性之外,还具备 A.无边界性 B.整体性 C.非相关性 D.静态性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元素包含通信子网和 A.资源子网 B.计算子网 C.传输子网 D.交互子网 3.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理解为一个二维表,这个二维表称为 A.关系 B.元组 C.属性 D.主码 4.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中,具有省时、省事优点的方式是 A.独立开发和委托开发 B.委托开发和购买现成软件 C.独立开发和合作开发 D.合作开发和购买现成软件 5.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包括的过程有成本估计、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以及 A.成本核算 B.系统规划 C.资源计划 D.成本变更 6.在可行性分析的各项工作中,关于项目的支出费用和取得的收益分析属于 A.技术可行性分析 B.管理可行性分析 C.时间可行性分析 D.经济可行性分析 7.数据流程图中,系统以外与系统有关联的人或事物指的是 A.数据流 B.数据处理 C.外部实体

D.数据存储 8.在下列选项中,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解正确的是 A.精确描述原有业务流程 B.以简洁描述业务流程为目标 C.对原有业务流程翻版或简单描述 D.对现有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9.数据字典中,用以描述数据的来源或去向的条目是 A.数据流 B.加工处理 C.数据结构 D.数据存储 10.系统分析阶段的最后一步是 A.分析优化 B.系统调查 C.可行性分析 D.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产生 11.系统设计时,要求各模块独立性强,模块内部关系紧密,模块间的相互依赖较少,这属于系统设计的 A.系统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12.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系统设计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具有独立性的子系统和模块,其中独立性是指 A.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高的联系性 B.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低的联系性 C.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低的联系性 D.子系统和模块内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模块间具有较高的联系性 13.目前我国使用的手机号码为11位,其编码规则为:前3位是网络识别号,第4~7位是地区编码,第8~11位是用户号码。这种代码设计属于 A.顺序码 B.层次码 C.特征码 D.助记码 14.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信息系统的评价除了包括立项评价、结项评价外,还包括 A.计划评价 B.实施评价 C.中期评价 D.运行评价 15.在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体系中,对设备的运行环境,如温度和湿度,采取预防措施的活动,属于 A.物理环境安全控制 B.软件及数据安全控制 C.网络安全控制 D.计算机操作安全控制

1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真题【自考真题】

2048年40月自考《行政组织理论》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组织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 既是行政人员的载体,又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指的是 A. 行政权力 B. 行政组织 C. 行政编制 D. 行政结构 2. 在行政组织的研究方法中,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制约的关系中来把握行政组织的整体的是 A. 系统分析法 B.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 静态的研究方法 D?纵向的研究方法 3. 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元老院

B. 五百人会议 C. 公民大会 D. 十将军委员会 4. 魏晋至隋唐的三省中,负责决策的是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行中书省 5. 第一次提出将议事权力、司法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区别的学者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马基雅维利 D. 密尔 6. “不管工作量是增多还是减少,行政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组织内低效、无能根源于自发的嫉妒病”,这被称为 A. “帕金森现象” B. “雷格斯现象”

C. “霍桑效应” D. “彼得现象” 7. 孔子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是 A. 仁 B. 义 C. 礼 D. 法 8. 目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加 A. 制定目标 B. 执行目标 C?检查成果 D. 合议制 9. 美国的总统制属于行政组织体制中的 A. 委员会制 B. 首长制 C. 混合制 D. 合议制

10. 发放一些统计表格让组织成员自己评估目标实现的效果,在目标评估方法中属于 A. 数据分析 B. 现场评估 C. 自我评估 D. 内部评估 ".按省、县、乡构成的行政系统称为 A. 层级制 B. 职能制 C. 集权制 D. 完整制 12. 体现一个单位或一个行政首长能有效管理的下层单位或人数的是 A. 管理权限 B. 管理层级 C. 管理手段 D. 管理幅度 13. 以行政职权大小为标准分类,可以将行政组织分为

管理信息系统自考复习必背题

02382管理信息系统(自考复习必背题) 一章一节(信息和信息流)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的作用: 1.信息可以减少人们对于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是企业制定计划的基础。 3.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信息流的作用:信息流是伴随着其他的流的发生而产生的;信息流可以反映其他流的状态,对其他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信息的特性:真伪性,层次性,可传递性,可变换性,共享性。 信息的层次:战略层,策略层,执行层 信息的分类:按照认识主体分类(主观信息、客观信息) 按照真实性分类(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不确定性信息) 按照信息的运动状态分类(连续信息,半连续信息,离散信息) 按照信息的应用部门分类(工业信息,农业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政治 信息) 按照信息的记录符号分类(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图像信息) 按照信息的载体分类(生物信息,光电信息,文献信息) 物流:是指物品由供给地向收货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资金流:指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的经营状态的主要形式。 事务流:是指企业在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中产生的主要形式。 信息流:就是除了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以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章二节(管理信息和企业信息化) 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明确定义后对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数据。 管理信息的特点:信息量大,来源分散。 管理信息分类:按照信息的来源(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外部信息) 按照信息的性质(常规信息,偶然性信息) 管理信息的层次:战略信息(决策信息)、战术信息(管理控制信息)、作业层信息。 企业的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 一章三节(系统和系统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含义:一个系统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所以组成元素之间具有相关性;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某一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有 机整体,所以系统具有目的性。

2020年自考《管理信息系统》习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自考《管理信息系统》习题及答案(卷二) 1. 以下各点中(C)不是当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的特点。 A 工作地点的虚拟化 B 经济的全球化 C 企业的规模化 D 电子商务 2. 以下各点中(A)不是系统的特征。 A 灵活性 B 整体性 C 相关性 D 环境适应性 E 目的性 3. 信息系统能为管理的(D)主要职能提供支持。 A 计划 B 组织 C 控制 D 以上全部 4. 以下各点中(A)不是决策活动所要经历的阶段。 A 调整 B 选择 C 情报 D 设计 5. 以下各点中(D)不属于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的方面。 A 能观能控 B 接口清楚 C 结构合理D适应性强 二、判断 1.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正确) 2. 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其带给人们的信息量就小。(错误) 3. 系统的信息量的增加总是表明不确定性的减少、有序化程度的增加。(正确) 4. 数据一般会影响人们的决定,而信息不会。(错误) 5. IT可以帮助公司降低交易成本。而随着交易成本下降,公司规模便可缩小,管理成本下降,雇员人数减少。(正确) 6. 通常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而决

策支持系统则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为目的。(正确) 7. IT使组织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减少中层经理和办公人员,从而降低组织的代理成本。(正确) 8 战略管理层对信息的加工方法往往比较固定。(错误) 三、问答 1. 当代企业的竞争环境有何特点? [答] 当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有以下特点:经济的全球化;更加激烈的竞争;信息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工作地点的虚拟化;电子商务;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员工)的计算化。以上这些特点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 2. 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知识。信息简单地定义为那些在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一切数字、符号、文字、图形、声音等都是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数据和信息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原料和成品、载体和负载的关系。换言之,通常的信息系统,可以将数据加工成信息。更确切地说,信息处理系统将不可用的数据形式加工成可用数据形式,对于接收者来说,这种可利用的数据形式就是信息。 3. 信息量是如何度量的?有哪些因素影响信息的价值? [答] 事件A的自信息量为:I(A)=-logP(A),若一个试验(信源)有m 个结果(事件),则事件给出的平均信息量为:H=-∑P(i)·logP(i)(i=1~m)。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0319)行政组织理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行政组织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既是行政人员的载体,又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指的是 A.行政权力 B.行政组织 C.行政编制 D.行政结构 2.在行政组织的研究方法中,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制约的关系中来把握行政组织的整体的是 A.系统分析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静态的研究方法 D.纵向的研究方法 3.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元老院 B.五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 D.十将军委员会

4.魏晋至隋唐的三省中,负责决策的是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5.第一次提出将议事权力、司法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区别的学者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马基雅维利 D.密尔 6.“不管工作量是增多还是减少,行政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组织内低效、无能根源于自发的嫉妒病”,这被称为 A.“帕金森现象” B.“雷格斯现象” C.“霍桑效应” D.“彼得现象” 7.孔子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是 A.仁 B.义 C.礼 D.法 8.目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加 A.制定目标 B.执行目标 C.检查成果 D.合议制 9.美国的总统制属于行政组织体制中的 A.委员会制 B.首长制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模拟试题及答案5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模拟试题及答案5

自考试题及答案_管理信息系统_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面属于数据的是( ) A.数字 B.声音 C.视频 C.共享设备 D.用户终端 9.数据库的功能中,包括数据字典、用户数据、存取路径等的是( ) A.数据库操纵功能 B.数据库运行管理 C.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D.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 10.下列关于Access说法错误的是( ) A.是Microsoft Office附带的一个组件 B.支持超级链接 C.能够在查询过程中进行统计汇总等 D.操作界面不同于Word、Excel 11. Access中,可实现随机查询要求,提高查询灵活性的查询方式是( ) A.交叉表查询 B.参数查询 C.操作查询 D.SQL查询 12. U/C矩阵中,C代表( ) A.使用 B.完成 C.功能 D.创立 13. CASE法严格的讲只是一种开发( ) A.过程 B.步骤 C.环境 D.方法 14.可行性分析的最后成果是( ) A.项目开发的初步方案 B.可行性分析报告 C.确定新项目开发有无必要和可能 D.提供当前现有信息系统的概括 15.数据字典中,数据结构任选项的表示形式为( )

A.( ) B.[ ] C.{ } D.( ) 16.将3月1日表示为0301,这种编码类型属于( ) A.顺序码 B.区间码 C.特征码 D.十进制码 17.系统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是指( ) A.响应时间 B.可靠性 C.吞吐量 D.处理方式 18. -般适合于比较大的系统的转换方式的是( ) A.直接转换 B.分段转换 C.并行转换 D.水平转换 19.改进风险对策的关键是( ) A.风险识别 B.风险分析 C.风险规划 D.风险监控 20.校园的主干网属于( ) B.局域网 A.广域网 C.城域网 D.Internet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____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三个资源。 22.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中,底层工作者适用的是____。 23.管理的过程就是基于信息的________过程。 24.传统的企业都以层级式、集中式和_______方式来安排企业的专业人员,而新型的企业组织则_______ 、分权化、弹性化地安排一般人员的工作。 25.应用软件可分为_______和____。 26.一般,按照计算机网络的_______可将其分为局域网、广域网、_______和因特网。 27.数据模型包括_______、网状模型、____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28.数据的_______及内在联系的表示方式决定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D.以上均正确 2.反映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是( )

完整版02382管理信息系统自考知识点

★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技术、管理、社会组成为一体的结合物,由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理论、经济和管理、数学乃至行为科学等学科组成。★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三大资源。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信息的作用: 1.信息可以减少人们对于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是企业制定计划的基础。 3.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信息的特性: 1.真伪性,表示信息的准确性 2.层次性,信息和管理层一样,是分等级的 3.可传输性,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快速传输 4.可变换性,信息可以转化成不同的形态 5.共享性,信息不具有独占性,是可以共享的 ★信息的分类: 1.按照认识主体分类(主观信息、客观信息)

2.按照真实性分类(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不确定性信息) 3.按照信息的运动状态分类(连续信息,半连续信息,离散信息) 4.按照信息的应用部门分类(工业信息,农业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 5.按照信息的记录符号分类(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图像信息) 6.按照信息的载体分类(生物信息,光电信息,文献信息) ★物流:是指物品由供给地向收货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指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的经营状态的主要形式。资金流★. ★事务流:是指企业在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中产生的主要形式。 ★信息流:就是除了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以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信息流的作用:信息流是伴随着其他的流的发生而产生的;信息流可以反映其他流的状态,对其他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原始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核心,首先要选择一 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员,并对选择的程序和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经费(是维持行政组织运营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物质条件(是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精神要素:目标(从本质上反映了组织的基本功能,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和工作目标)、责权结构、人际关系。 1. 行政组织一般性质: <1>静态的组织结构<2>动态的组织过程 <3>生态的组织环境<4>心态的组织意识。 2. 行政组织特殊性质:行政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类型,表现的特性: <1>阶级性<2>社会性<3>权威性 <4>法制性<5>系统性<6>主动性 3?行政组织功能的内容: <1>政治功能,最集中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其核心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 <2>经济功能,组织经济建设成为行政组织最主要、基本的功能。 <3>文化功能,主要包括进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 质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4>社会功能:(1)提供社会保障(2)促进公证的收入分配(3)控制人口增长(4)环境保护。 <1>广泛性与有限性,行政组织的功能涉及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又是有限的,表现在: ①行政组织功能发挥的领域和程度要以社会需要为限。 ②私人生活领域,只要不触犯法律,行政组织就不干预。 ③行政组织功能发挥要以法律为依据。 ④行政组织自身的能力也有限。 <2>稳定性与变异性。 一、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行政组织理论是研究行政组织构成、建立、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 科,其内容包括: 1. 行政组织的综合性总体研究,包括研究行政组织的性质、要素、作用、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 2. 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包括行政组织的结构、混合制、类型。 3. 行政组织的生态和心态研究,包括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4. 行政组织的动态研究,包括行政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变革。 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2)系统分析的方法。(3 )理论联系的方法。(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5)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法。 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意义: (1 )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体系。 (2)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 (3)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它可以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4)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 1. 奴隶制时期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1)行政组织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行政职能的内容多限于宫廷内部的管理。 (2)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分工。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权责划分既简单又统一。 (4)在共和制时期,行政组织的官员都无报酬,任期短,行政工作未职业化。 2. 封建制时期英法行政组织的特点 ①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对分离,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②中世纪末期,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宫廷的内务组织演变成全国的中央行政组织。 ③地方行政组织较之奴隶制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地方行政区划已初具规模,为近代各国地方行政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3. 英国内阁的职能: (1)行政职能,行使国内最高的行政管理权 (2)决策职能,内阁有权决定国内外的许多重大决策 (3)立法职能,由议会委托内阁组织起草法律,再提交下院通过 (4)监督职能,对政府的各项政策进行财政监督。 4. 英国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 ①管理交通道路;②维护公共秩序和治安;③搞好环境卫生;④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⑤发展公共事业;⑥提供福利服务。 5. 美国独立管理机构的性质和特点 它是为某一专门目的而设立的一种重要意义的行政组织。特点有: (1)专业性强(2具有独立性(3行使混合权力(4办事效率高 6.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特点: (1)强化中央集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人之手,是中国古代行政组织发展的主流。皇帝是国家权力的垄断者。 (2)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演变具有前后因袭、循序渐进的特点。行政组织体制经历了由独相制到三公制;由三省制到一省制;由一省到内阁的演变。 (3)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4)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