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绪论:

1.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统 (含部分宇宙 ) 的化学组成、 化学作用和化学演 化的科学 .

2. 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

① 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

② 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

③ 研究元素的迁移

④ 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

⑤ 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3.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

“见微而知著” 。通过观察原子、 研究元素 (同位素),以求认识地球和地质作用地球化学现 象。

4. 简述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

A. 野外工作方法:

① 宏观地质调研

② 运用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

③ 在地质地球化学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采集各种地球化学样品

B. 室内研究方法:

④ 量的测定,应用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含量值

⑤ 质的研究,也就是元素结合形态和赋存状态的研究

⑥ 动的研究,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和计算。 ⑦ 模拟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⑧ 测试数据的多元统计处理和计算。

第一章:基本概念

1. 地球化学体系 :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一定的时间连续,具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 T 、P 等)

2.

丰度 :一般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 。

3. 分布 :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 体的总的含量特征。

包括测定和计算两大类。 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

4.分配: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各个区段中的含量。

5.研究元素丰度的意义:

①元素丰度是每一个地球化学体系的基本数据以在同一体系中或不同体系中用元素的含

量值来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时间)、横向(空间)上的比较,了解元素基本特征和动态情况,从而建立起元素集中、分散、迁移等系列的地球化学概念。是研究地球、研究矿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研究元素丰度是研究地球化学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素材之一。宇宙天体是怎样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地壳中主要元素为什么与地幔中的主要元素不一样?生命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

6.获得太阳元素丰度的主要途径:光谱分析;直接分析;利用宇宙飞行器分析测定;研究宇宙射线

7.陨石研究的意义:

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②也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

③陨石中的60 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物物质” ,对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④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样品(稀土元素,铅、硫同位素)。

8.陨石的类型:陨石主要是由镍- 铁合金、结晶硅酸盐或两者的混合物所组成,按成份分为三大类铁陨石石陨石石铁陨石

9.太阳系元素的丰度特征:

①H 和He 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

98 %。

②Li 、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核子结合能低,形成后易分解),而O和Fe 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核子结合能最高,核子稳定)

③原子序数较低时,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④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 A 或N的核素,即奇偶规律。

⑤四倍规则:质量数为4 的倍数(即α粒子质量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

度。

⑥原子序数(质子数)或中子数是“幻数”的元素丰度高

10.地壳元素的丰度特征:

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丰度最大的元素是O=47%,与丰度最小的元素Rn=6× 10-16 相差达1017 倍。

前九种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Ti 占98.13%

前五种: 82.58%

前十五种元素占99.61%,其余元素仅占0.39% 这表明:地壳中只有少数元素在数量上起决定作用,而大部分元素居从属地位。

②对比地壳、整个地球和太阳系元素丰度数据发现,它们在元素丰度的排序上有很大的不同:

太阳系:H

地球:Fe

地壳:O

地壳和地球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明显地贫H, He, Ne, N 等气体元素;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地壳中明显贫Fe和Mg,而富集Al 和K和Na。

11.元素在主要岩石类型中的分布:

A.主要类型岩浆岩中元素的分配

1.Fe,Mg、Cr,Ni、Co和铂族等,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的顺序含量递减;

2.Ca,A1,Ti ,V,Mn,Cu和Sc等在基性岩中含量最高,而在超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中含量降低;

3.碱金属元素K、Na、Li 、Rb,Cs及Si,Be、Sr、Ba、Zr、Hf、U、Th、Nb,Ta、W,Mo,Sn,Pb 和稀土元素等,随着由超基性岩向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过渡,其含量明显递增。碱性岩中K,Na 的含量达最高值;

4.某些元素在各类岩浆岩中的含量变化不大,例如Ge、Sb、As 等.

B.主要类型沉积岩中元素的分配沉积岩由于处于表生环境下,元素在各类岩石中的含量变化更加明显。

1.碱金属元素Li,Na、K、Rb,Cs和Si 、A1等在页岩和泥质岩中含量最高,碳酸盐岩中最低,含量之差常达10倍(Li ,Cs)至数10 倍(K,Na);

2.碱土金属元素Ca、Mg和Sr 在碳酸盐中含量最高,砂岩中最低。与它们的克拉克值相比,在硫酸盐中的富集程度可达10至100倍.但Mg在深海碳酸盐沉积物中并不富集,这是因为MgCO3溶解度大于CaCO3。由于Mg2+离子在大洋深部环境能交换微粒长石中的K,形成绿泥石,因而海洋泥质沉积物比钙质沉积物相对富Mg(约高5 倍).

3.过渡族元素Mn,Co,Ni 等在深海沉积物中含量高,因而在深海沉积物中形成了巨大的海底锰结核矿产,并伴有Ni、Co 等可供综合作用。与Mn类似,在深海沉积物中富集的元素还有B、Na、Ba、P、S、Cu、Mo、Pb 及卤素元素F、Cl、Br,I 等,它们的含量都高于各自在岩浆岩中含量的最高值。

C.变质岩中元素的分配

各类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受原岩(沉积岩和火成岩)的控制.一般地说变质岩石中元素的含量并不因其变质类型和变质程度的不同面有明显差异。

第二章:元素的结合规律和赋存形式

1.戈尔德施密特的地球化学分类:

是以地球的起源和内部构造的假说为基础的。他根据化学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地球地圈内的分配之间的关系将元素分为五个地球化学组:

①亲石元素;② 亲铜元素;③ 亲铁元素;④ 亲气元素;⑤ 亲生物元素

2.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是指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以及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有选择地与某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

3.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的原因:

①元素基本化学性质: 电子构型、电负性、极化

力、电离势等有关;

②化合反应的能量效

应: 元素与氧化合按自由能Δ

Gf 由高负值向低负值顺序进行。

③与元素的丰度因

素:化学反应的制动原理.

④元素结合的物理化学条件(宏观上:元素化合反应的能量效应)

4.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分类:

①亲氧性元素:只有能与氧以离子键性结合的金属才是亲氧元素

②亲硫性:只有能与硫结合形成高度共价键性质的金属才会显示亲硫倾向

③铁性元素:元素在自然界以金属状态产出的一种倾向性。

5.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独立矿物;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胶体吸附;与有机质结合;类质同象

6.类质同象: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 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随机地被介质中的性质类似的原子、离子、配位子、分子等其它质点所占据, 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但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型等保持不变,这一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7.类质同象基本规律:

(1)戈尔德施密特类质同象法则只是从相互置换的质点的电价、半径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因此该法则只适用于离子键化合物。

①若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相似, 则半径较小的离子优先进入晶格。因此,离子半径较小的元素集中于较早期结晶的矿物中,而较大离子半径的元素集中于较晚期结晶的矿物中。

②若两种离子半径相似而电价不同, 则较高价离子优先进入晶格, 集中于较早期结晶的矿物中,称为“捕获” ;而较低价离子集中于较晚期结晶的矿物中,称为“容许” 。

③若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相似(隐蔽法则), 丰度高的主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 丰度低的微量元素将按丰度比例进入主量元素的矿物晶格, 即微量元素被主量元素所隐蔽。(2)林伍德补充总结的类质同象规律:

当阳离子的离子键成分不同时, 电负性小的离子优先进入晶格, 形成较强的、离子键成分较多的键. (键强较高)的键,它们优先被结合进入矿物晶格。

8.内潜同晶: 两种离子浓度大致相等,而一种元素以分散量进入另一元素的晶格内,可以分出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时, 这时次要元素就隐蔽在主要元素之中, 称为内潜同晶。

9.内潜同晶链: 多个性质相似的元素依次连续的内潜同晶称为内潜同晶链。

10.补偿类质同象:常量元素丰度制约微量元素形成类质同象。

第三章: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1.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元素在地质作用中由一种存在形式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 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叫元素的迁移。

2.交代反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出现能够形成更低活度积的化合物的离子时,则原矿物溶解, 活度积更低的化合物沉淀,这种作用称为“交代反应” 。

3.标准电极电位:氧化一还原电位是一个相对值,电化学中规定:在25℃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均为lmol 时,平衡共存所测出的半反应的电极电位称为标准电极电位,用Eho 表示。

4.地球化学障: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介质中原来稳定迁移的元素其迁移能力下降,元素因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这些引起元素沉淀的条件或因素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5.氧化障、还原障:自然界氧化还原反应使元素变价,造成元素性质截然改变,导致元素原有的迁移状态在短距离内发生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氧化障或还原障。

6.离子电位π:用阳离子的离子电位(π)来定性表示,阳离子(包括H+)对氧(O2-)的争夺

能力的不同。

7.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环境中各种离子间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电位,称之为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是衡量自然环境氧化或还原某种元素(离子或原子)能力的量。

8.络合物的不稳定常数:络合物的平衡常数称为络合物离解常数,亦称络合物的不稳定常数,用K 不来表示。

9.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共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也受活度积原理的制约,是活度积原理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

10.元素为什么会发生迁移?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原因:

地壳中的元素互相结合组成各种矿物、岩石等,对于其元素的整个历史来看,只是一个暂时的片断,它是在某个物理化学条件下,元素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一个暂时形式。随着地壳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这种相对稳定性将遭到破坏,元素将以各种方式发生活化转移,早先形成的矿物、岩石及其组合将不断转变为新的矿物、新的岩石和新的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组合,相应地元素也发生转移和再分配并以一种新的形式再相对稳定下来。

影响因素:

①元素迁移前的存在形式:元素原来呈吸附状态,则容易发生迁移;若元素已进入到矿物晶格内部,形成了独立矿物或呈类质同象,则难迁移。

②化学键性质:离子键和分子键化合物由于易溶入水溶液,较易迁移;共价键和金属键化合物则较难迁移。

③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离子的电价、半径等,它们既决定了元素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化学键性,又控制了元素在水溶液中的迁移形式,对元素在水介质中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④体系中相伴生组分的类型和浓度

⑤体系中物理化学强度参数的空间变化( 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等)

⑥环境的pH 和Eh 值变化,都会影响元素的迁移形式和迁移能力

11.元素迁移化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a.确定元素发生迁移;

b.观察元素赋存状态:岩石和矿石中矿物组合的变化;

c.地质作用物理化学条件的测算

12.举例说明介质的PH值对元素迁移的控制规律:

(1) 介质的pH 值控制金属离子的溶解迁移

大部分金属元素在水体中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氧氧化物为碱性组分,它们在酸性溶

液中溶解,溶液碱性增强时将使其沉淀.不同元素的氢氧化物发生沉淀的PH 不同,它们的迁移能力将因氢氧化物的沉淀而降低。例如:pH<6,酸性条件下:Ca、Sr 、Ba、Cu、Zn、Cd、Cr+3、Fe+2、Mn+2、Ni+2 呈离子迁移; pH>7,碱性条件下:Cr+3、Mo+6、V+5、As+5 、Se+6—呈高价离子迁移当,pH>7,碱性条件下,也不利于胶体形成。

(2)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氢氧化物沉淀时的pH 值不同:

例如:对于Fe2+和Fe3+来说生成其氢氧化物的pH 值要求不同:

FeSO4+2H2O→ Fe(OH)2 ↓+ 2H2SO4 (pH=5.5)

Fe2(SO4)3+6H2O → 2Fe(OH)3 ↓+ 3H2SO4 (pH=2.48)

Fe3+只能在强酸性(pH<2.48) 水溶液中迁移,一旦pH值增高,Fe(OH)3 将会很快沉淀下来。

(3)介质pH值的变化控制所有包括H+及OH-反应的平衡移动方向( 电离反应、复分解反应、水解、中和及络合反应) 只供学习与交流

指南_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分析方法 24种主、次元素量的测定 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法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地球化学勘查试样中Al 2O 3、CaO 、Fe 2O 3、K 2O 、 MgO 、Na 2O 、SiO 2、Ce 、Cr 、Ga 、La 、Mn 、Nb 、P 、Pb 、Rb 、Sc 、Sr 、Th 、Ti 、V 、Y 、Zn 、Zr 等24种元素及氧化物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及土壤试样中以上各元素及氧化物量的测定。 本方法检出限:见表1。 表1 元素检出限 计量单位(μg/g ) 方法检出限按下式计算: L D = T I m 2 3B 式中: L D ——检出限; m ——1μg/g 元素含量的计数率; I B ——背景的计数率; T ——峰值和背景的总计数时间。 本方法测定范围:见表2。 表2 测定范围 计量单位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方法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下列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GB/T 20001.4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505 岩石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总则及一般规定。 GB 6379 测试方法的精密度通过实验室间试验确定标准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GB/T 14496—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3 方法提要 样品经粉碎后,采用粉末压片法制样。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直接进行测量。各分析元素采用经验系数法与散射线内标法校正元素间的基体效应。 4 试剂 4.1 微晶纤维素:在105℃烘2h~4h。 5 仪器及材料 5.1 压力机:压力不低于12.5MPa。 5.2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端窗铑靶X射线管(功率不低于3kW),仪器必须采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定规程(JJG810—93)》检定合格。 5.3 氩甲烷(Ar/CH4)混合气体,混合比为9∶1。 5.4 低压聚乙烯塑料环,壁厚5 mm,环高 5 mm,内径φ30 mm, 外径φ40mm。 6 分析步骤 6.1 试料 6.1.1 试料粒径应小于0.074mm。 6.1.2 试料应在105℃烘6 h~8h,冷却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6.2 试料片制备 称取试料(6.1)4g,均匀放入低压聚乙烯塑料环中(5.4),置于压力机(5.1)上,缓缓升压至10MPa,停留5s,减压取出。试料片表面应光滑,无裂纹。若试料不易成型,应用微晶纤维素(4.1)衬底,按上述步骤重新压制,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使用微晶纤维素衬底和镶边的方法制备成试料片。

地球化学复习总结题

《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各章重点 PPT第0章重点: 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尤其是引领地球化学发展的关键学者的学术观点) 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学科生长点,及理论突破点。 PPT第1章重点: 地球化学分带的依据,各个分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元素和核素在地壳中分布的计量单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特征,元素在主要岩石类型中的分布; 元素在地球其它圈层,如水圈(尤其是海水)、大气圈、生物圈中的分布特征。 元素在地球演化的各大地质时期中的成矿特点。 PPT第2章重点: 元素结合规律 类质同像 过渡元素的结合规律 了解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方法和按照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分类方法。 PPT第3章重点: 元素在水溶液中存在状态和迁移的主控因素; 主要造岩元素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的演化 岩浆作用中微量元素的定量模型 PPT第4章重点: 掌握讲解的每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各个储库中的分布特征,影响稳定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反应。 PPT第5章重点: 太阳系元素分布特征,陨石分类体系及依据。 二、练习题 ----------------------------------------------------------------------------------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

(完整版)长安大学汽车运用工程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学长呕心制作)

汽车运用工程复习题答案 这是老师给的三份复习题和答案,答案基本都是在百度文库里找的,大部分都找到原题了,有一部分找不到原题不过找到了问的差不多的题目,还有一部分没有找到,大家自己翻翻书吧。 --Vlanes 2013.6.22 汽车运用工程-汽车安全性 二.1为什么前轮较后轮先制动抱死不易产生剧烈侧滑?后轮较前轮先制动抱死易产生“甩尾”现象? 答:如果前轮在制动力作用下还在滚动,而后轮已经抱死。若在制动惯性力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侧向干扰力,那么合力将与车辆纵轴线成一定夹角。侧向干扰力必须用地面作用在车轮上的等值侧向力来平衡,因为后轮已经滑移,所以侧向力实际上只能作用在前轮上,由侧向干扰力与地面侧向形成的力矩使合力与车辆纵轴线形成的夹角增大,汽车回转趋势增大,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甩尾现象;如果前轮抱死,后轮仍继续滚动,则相应的力矩将使上述的夹角减小,车辆处于稳定状态,车辆将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既不易产生侧滑。 2某汽车制动时后轮抱死拖滑,前轮滚动,分析其制动稳定性。 答:如果在制动惯性力基础上还存在一个侧向干扰力,那么合力将与车辆纵轴线成角,侧向干扰力必须用车轮上的等值侧向力来平衡,因为后轮已经滑移,所以侧向力只能作用在前轮上,相应的力矩使车轮绕铅垂轴旋转,并使角增大,车辆回转趋势增大,处于不稳定状态。 3.某汽车制动时,前后轴制动力之比大于前后轴垂直载荷之比,分析其制动稳定性. 答:因为B1/B2> F z1/ F z2,且u=B/F z,说以得u1>u2,即汽车制动时,前轮先抱死后轮继续滚动,若在制动惯性力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侧向干扰力,那么合力将与车辆纵轴线成一定夹角,侧向干扰力必须用地面作用在车轮上的等值侧向力来平衡,因为前轮已经抱死,所以侧向力实际上只能作用在后轮上,相应的力矩使上述夹角减小,车辆处于稳定状态,车辆将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即不产生侧滑。 4.某汽车制动时,前后轴制动力之比小于前后轴垂直载荷之比,分析其制动稳定性。 答:因为B1/B2< F z1/ F z2,且u=B/F z,说以得u1

勘查地球化学习题集答案

地球化学找矿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地球化学找矿具有对象的微观化,分析测试技术是基础,擅于寻找隐伏矿体和准确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2.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物质主要是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气体和生物。 3.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指标(或物质组成)。 4.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5.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与实验研究。 6.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7.克拉克值在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单位通常是ppm(或10-6)。 8.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影响地壳各部分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9.戈尔德施密特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将元素分为亲铁元素、亲硫(亲铜)元素、亲氧(亲石)元素、亲气元素和亲生物元素。 10.元素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化学-物理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和生物-生物化学迁移。 11.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呈液相迁移,迁移方式主要有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 12.影响元素沉淀的原因主要有PH变化、Eh变化、胶体吸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 13.地壳中天然矿物按阴离子分类,常见有含氧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自然元素。 14.地球化学异常包括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 15.地球化学省实质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6.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7.地壳中元素的非矿物赋存形式包括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胶体或离子吸附和与有机质结合。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3部分:钡铍铋等15个元素量测定 方法验证报告

方法验证报告 检测项目:钡、铍、铋、铈、钴、铯、铜、镧、 锂、镍、铅、锑、钪、锶、钍 方法名称及编号: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3部分:钡、铍、铋等15个元素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 谱法》DZ/T 0279.3-2016 二O二O年四月

一、方法依据: 根据DZ/T 0279.3-2016电感耦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区域地球化学样品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中钡、铍、铋等15个元素量的含量。 二、方法原理 试料用氢氟酸、硝酸、高氯酸分解,并赶尽高氯酸,用王水溶解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罐中,定容摇匀。分取澄清溶液,用硝酸(3+97)稀释至1000倍。将待测溶液以气动雾化方式引入射频等离子体,经过蒸发、原子化、电离后,根据待测元素的离子质荷比不同用四级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分离并经过检测器检测,采用校准曲线法定量分析待测元素量。样品基体引起的仪器响应抑制或增强效应和仪器漂移可以使用内标补偿。 三、仪器、试剂及标准物质 3.1 仪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安捷伦7900 感量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3.2 试剂 3.3 标准物质

四、样品 4.1 样品采集和保存 按照HJ/T166的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的采样和保存,样品采集和保存应使用塑料或玻璃容器,采样量不少于500g,新鲜样品小于4℃时可保存180天。 4.2 样品的制备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置于风干盘中自然风干,适时压碎、翻动,检出砂砾、植物残体。 在研磨室将风干的样品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木锤敲打,压碎,过孔径2mm尼龙筛,过筛后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搅匀,用四分法取两份,一份留样保存,一份用作样品细磨。 用于细磨的样品混匀,再用四分法分成四份,取一份研磨到全部过孔径0.074mm筛,装袋待分析。 4.3 样品前处理 称取约0.10g(精确到0.0001g)样品,置于50ml聚四氟乙烯(PTFE)烧杯中,用少量水湿润,加10ml硝酸、10ml氢氟酸和2.0ml 高氯酸,将烧杯置于250℃的电热板上蒸发至高氯酸冒烟约3min,取

应用地球化学考试重点(经典)

应用地球化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应用地球化学: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实际问题的学科。地球化学是其理论基础。 2、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元素分布与矿产资源 元素在各介质中的含量 元素的分布与分配 地球化学异常与指标 矿床的成因(矿床学为主) 矿床的储量(找矿勘探课程为主) 3、地球化学找矿与其它探矿方法的比较: (1)与地球物理相比,地化方法已成为其有效的辅助手段之一,在评价和解释地球物理异常时,可排除其多解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直接的找矿方法,因而成果的推断解释较物探法简单、直接。 (2)同时,它较地质钻探等投资少。 (3)地质物化探综合运用,则更能提高找矿的效果。 (4)传统的地质找矿方法,以矿物学和岩石学的观察为基础,要求要有可见标志。所以必须要求矿物的粒度在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以上。而地球化学方法是依靠分析测试手段探测其微观标志 (5)任何一种找矿方法,都有一个应用条件问题,都要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自然景观条件的不同,以及目标矿种的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同,选择相宜的方法技术。 4、应用地球化学研究领域 第一章 1、地球化学旋回:地幔物质分异出的岩浆及地壳重熔物质形成的岩浆上升结晶形成岩浆岩,经构造运动进入表生环境,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沉降或俯冲作用到达地壳深部,发生变质或重熔作用,形成岩浆,完成一个大循环。 2、常组组分分布特征: 地壳的物质成分与上地幔最有成因联系。起源于地幔。 地壳:便于采样→数据较多。 地幔:不能采样→数据少。 遵循化学计量原则形成自然矿物

地壳:易熔的硅铝长英质成分(Si、Al、Ca)和K、Na、水增加,以长英质浅色矿物为主。 地幔:难熔组分Mg、Fe、Ni、Co、Cr;以铁镁暗色矿物为主。 岩石圈中十余种常量元素占总量的绝大部分。 常量元素在地壳中总量占99. 9%以上 3、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判断/填空) 不受化学计量原则控制 ?微量元素分布服从概率分布规律,既有随机性,又有统计性。 ?从地核到地壳的垂直方向上,分散在结晶矿物中的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旋回中产生了分异作用,有些元素(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从地核,下地幔向上地幔,最终在地壳中富集。 ?微观上受元素类质同象置换条件制约,少部分以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在矿物结晶生长时混入晶格缺陷或机械包裹)。 ?宏观上受元素分配系数制约,以某种统计规律反映富集贫化趋势。 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4、谢尔巴科夫分类方法: 谢尔巴科夫用元素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描述这种向地球外圈贫化或富集的趋势 谢尔巴科夫分类方法:向心元素、最弱离心元素、弱离心元素、离心元素 ?每次重熔,不相容元素和相容元素都产生一次分离,从而使晚期的岩浆较早期的岩浆更富集不相容元素。5、巴尔科特把岩浆岩演化的这种规律总结为极性演化,即酸性岩越来越酸性,基性岩越来越基性。这为矿产评价 与找矿提供了思路,即在时代最新的花岗岩类岩体中寻找不相容元素的矿床。 6、戈尔德施密特提出划分为亲铁、亲硫(亲铜)、亲氧(亲石)、亲气、亲生物元素的分类方案 7、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还具有由相容元素组合变为不相容元素组合的特征。 8、正常分布与异常分布: 一般将遵从常规、不悖常理、无特别异举即为正常,其核心是从众,相反即为异常。 地球化学的正常分布,也就是某一空间中多数位置上元素含量所具有的相对波动不大的特征。 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是指某一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周围无矿背景区的现象。 9、背景区元素含量:背景上限、背景值、背景下限 10、把异常区内高于正常上限Ca的样品数n’与总样品数n的比值n’/n称为异常率。 异常率的大小,不仅与成矿作用的强度、规模有关,成矿作用越强,越接近矿化中心,异常率越高。 11、背景值分为四级:全球的背景值、地球化学省的背景值、区域的背景值、局部的背景值。 12、地球化学省: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内,某些成分富集特征特别明显,不止是一两类岩石中元素丰度特别高,而 且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矿产出现率也特别高。通常将地壳的这一区段称为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省实质上是一种地球化学异常,它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3、地球化学指标:是指一切能提供地球化学信息或地质信息的,能直接或间接测定的地球化学变量。地球化学指 标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与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 14、地球化学场有以下特征: (1)与地球物理场相比,它没有严格的数学公式或化学定律进行准确的描述、推断、或延拓,它是具体点上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综合制约的结果,可以定性推测而不能准确推算。 (2)地球化学场是一个连续的非均匀场。 (3)地球化学场是一个不可逆动态演化的非稳定场。 (4)地球化学场的指标不具有传递性。 15、地球化学障:凡是浓度梯度极大值所在的点,叫做地球化学障,其实质就是地球化学环境发生骤然变化,元素 活动性发生急剧改变的地段(A·И·彼列尔曼)。它是一种地球化学环境的边界。 16、50年代阿伦斯(1954,1957)提出常量元素服从正态分布,微量元素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概括了当时最 有影响的认识。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型式与该地质体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有关。 维斯捷里斯(V.B.Visteeius.1960)的“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定律”最有代表性:单一地球化学过程所形成的地质体,元素含量服从正态分布;由数个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叠加所形成的复合地质体中元素含量偏离正态分布,并且多为正偏分布(其中有些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中三价铁的测定。 测定范围:质量百分数为2%~10%三氧化二铁。 2 原理 试样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以邻菲啰啉、硫酸(1+2)、氢氟酸低温加热分解。加入硼酸,用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萃取溶液中的Fe3+,所得氯仿萃取液用光度法测定Fe3+。 3 试剂 3.1 无水硫酸钠。 3.2 硫酸(1+1)。 3.3 硫酸(1+2)。 3.4 氢氟酸(ρ 1.15g/mL)。 3.5 邻菲啰啉(C12H8N2·H2O)溶液,8g/L。含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 3.6 饱和硼酸溶液。 3.7 8-羟基喹啉溶液于88mL水中加入1g 8-羟基喹啉、10g柠檬酸钠、12mL冰乙酸,搅匀。 3.8 氢氧化钠,c(NaOH)=7mol/L。 3.9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pH 4 称取32g无水乙酸钠,加入120mL冰乙酸,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搅匀。 3.10 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5g 8-羟基喹啉用500mL氯仿溶解。 3.11 三氧化二铁标准溶液 称取0.1000g预先经120℃烘干的光谱纯三氧化二铁于烧杯中,加20mL盐酸(1+1),温热溶解后,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1mL含100μg Fe2O3。 4 仪器 分光光度计。 5 试样的制备 试样应粉碎至粒度小于74μm,在室温下自然风干,待用。 6 操作步骤 6.1 空白试验 随同试样的分析步骤进行多份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须取自同一瓶试剂。 6.2 称样量 称取0.05g试样,精确至0.0001g。 6.3 试样的测定 称取50mg试样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5mL 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加15滴氢氟酸,盖上坩埚盖,低温加热至试样分解完全。取下稍冷,加入5mL饱和硼酸溶液,加热至沸。冷却后用棉花过滤入100mL容量瓶中,用热水洗净坩埚、漏斗,冷却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摇匀。 吸取10mL溶液于60mL分液漏斗中,加入2mL 8-羟基喹啉溶液。以下分析手续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注:按50mg称样计算,FeO含量为8%时对测定无影响。 6.4 标准曲线的绘制 1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绪论: 1.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统(含部分宇宙)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 ②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 ③研究元素的迁移 ④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 ⑤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见微而知著”。通过观察原子、研究元素(同位素),以求认识地球和地质作用地球化学现象。 4.简述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A.野外工作方法: ①宏观地质调研 ②运用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 ③在地质地球化学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采集各种地球化学样品 B.室内研究方法: ④量的测定,应用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含量值 ⑤质的研究,也就是元素结合形态和赋存状态的研究 ⑥动的研究,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和计算。包括测定和计算两大类。 ⑦模拟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⑧测试数据的多元统计处理和计算。 第一章:基本概念 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时间连续,具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 2.丰度:一般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 3.分布: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的总的含量特征。

4.分配: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各个区段中的含量。 5.研究元素丰度的意义: ①元素丰度是每一个地球化学体系的基本数据 以在同一体系中或不同体系中用元素的含量值来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时间)、横向(空间)上的比较,了解元素基本特征和动态情况,从而建立起元素集中、分散、迁移等系列的地球化学概念。是研究地球、研究矿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研究元素丰度是研究地球化学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素材之一。 宇宙天体是怎样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地壳中主要元素为什么与地幔中的主要元素不一样?生命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 6.获得太阳元素丰度的主要途径: 光谱分析;直接分析;利用宇宙飞行器分析测定;研究宇宙射线 7.陨石研究的意义: 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②也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 ③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物物质”,对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④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样品(稀土元素,铅、硫同位素)。 8.陨石的类型: 陨石主要是由镍-铁合金、结晶硅酸盐或两者的混合物所组成,按成份分为三大类 铁陨石 石陨石 石铁陨石 9.太阳系元素的丰度特征: ①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 ②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核子结合能低,形成后易分解),而O和Fe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核子结合能最高,核子稳定) ③原子序数较低时,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地球化学稀土元素配分分析

《地球化学》实习测验 REE图表处理及参数计算 一、实习目的 1、掌握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的制作方法。 2、掌握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培养独立查阅文献及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基本原理 1、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 1、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2、标准化数据为纵坐标 3、对数刻度 2、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稀土总量 4、轻重稀土比值 5、轻稀土分异指数 6、重稀土分异指数 7、铕、铈异常 三、实习测验内容 1、绘制各类侵入岩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 2、计算各类侵入岩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对已绘制的图表和计算出的数据进行解释。 4、在以上实习内容掌握之后,自行查阅文献一篇,并进行以上3项操作。

四、实习测验步骤 1、根据查阅文献数据,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 表1 蒙库铁矿床岩石、矿石、矿物稀土元素成分分析(ppm) 2、选出自己要的数据建立表格 表2 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ppm) 3、对数据进行球粒陨石标准化 表3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ppm)

图1 蒙库铁矿床稀土元素配分图 5、计算稀土元素基本参数 表4 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6、数据及图表的解析 (1)绿帘石:∑REE=266.49ppm,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高;LR/HR=4.98,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2.26,(Gd/Lu)N=1.47,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1.23,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0.95,表明Ce基本无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图像具有左陡右缓特点,Eu正异常明显特征。 (2)磁铁矿矿石:∑REE=10.75ppm,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低;LR/HR=3.15,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1.47,(Gd/Lu)N=0.88,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1.8,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0.84,位弱Ce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图像具有左陡右缓特点,Eu正异常明显特征。 (3)块状黄铁矿:∑REE=225ppm,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高;LR/HR=11.27,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2.61,(Gd/Lu)N=6.19,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2.96,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0.85,为Ce弱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Eu正异常明显特征。

长安大学各专业介绍

公路学院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 本专业培养公路、城市道路及一般桥梁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公路与城市道路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与管理,常用桥梁设计与施工及交通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公路与城市道路方面的基本科学研究能力。 毕业生主要在交通或城建部门从事本专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从事大专院校的本专业教学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桥梁工程) 本专业培养桥梁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公路、铁路、城市与地铁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维护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主要在交通、城建或其它部门的交通基建系统,从事桥梁工程方面的勘测、设计、施工、监控、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从事大专院校的本专业教学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 本专业培养公路隧道工程与岩土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公路隧道与岩土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从事公路隧道与岩土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毕业生主要在交通部门或城建部门从事公路隧道工程与岩土工程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及养护管理工作,以及从事大专院校的本专业教学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基地班) 本专业培养具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岩土工程等学科领域内的宽泛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尖端型人才。 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公路与城市道路勘测设计、桥梁设计、公路隧道与地下结构勘测设计及施工、养护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本专业学制六年,本科阶段学制4年,硕士阶段学制2年。成绩合格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毕业生主要在交通或城建部门从事本专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从事大专院校的本专业教学工作。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 本专业面向国际工程市场和国内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的需要,培养既掌握道路、桥梁及隧道专业知识,又通晓英语的外向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入学前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在基础课程培养阶段,将进一步强化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培养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英文教材、双语方式授课。要求学生熟悉国际工程市场广泛使用的设计标准、施工规范,以及境内的外资贷款项目管理惯例,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在外语语言环境下从事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管理以及工程咨询的能力。 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工程项目和外资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及咨询监理工作。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交通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公路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组织、交通管理与控制方面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交通调查与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后评价、投资分析等决策层面的工作技能和公路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交管设施、公交设施、安全设施、机电设施等工程层面的设计、运营维护与施工技术,能在交通部门、规划部门或公安部门从事公路交通与城市道路的规划、监理、设计、科研及组织管理及大专院校的专业教学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生除完成工科基础课程学习外,主要学习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交通工程导论、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及设施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及停车管理、道路经济与管理、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以地球、地壳及地质作用体系为研究对象。 ●研究的重点/方向:地球系统物质运动(含地质运动)中物质的运动规律。通过研 究和分析元素和同位素在地质体系中的行为和演变,应用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来 示踪地质体系运动的规律,例如:岩浆形成的深度、来源、矿床形成环境等等。 ●理论基础:化学类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解析化学 等,此外还有物理性和数学等。 ●学科分支众多:海洋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 个别元素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热力学。 ●应用性强:比如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酸雨、臭氧空洞的形成、全球 变暖和温室效应),应用地球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找矿。 ●年轻的发展中的科学(约100年的发展历史) 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 (1)地球系统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问题 (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状态问题 元素的共生组合:具有相同或相似迁移历史和分配规律的各种元素在地质体中有规律的组合。 (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 地球化学的迁移:元素的重新组合常伴随元素的空间位移及元素在系统不同部分状态的转化,该迁移涉及体系的物理化学条件和迁移介质特性等制约关系变化的动态过程。 (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 通过元素或同位素的变异来揭示地质作用过程的特征,称为微量元素或同位素“示踪”。 ?X-射线荧光光谱(XR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丰度:指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太阳、行星、陨石、地球、地圈、地壳)中的平均分布量。 分布: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等)的整体总含量。 分配: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或区段中的含量 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太阳系元素丰度具有以下规律: (1).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2).原子序数较低的元素区间,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区间(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3).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P)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P或N的核素,这一规律称为Oddo -Harkins(奥多--哈根斯)法则,亦即奇偶规律。 (4).质量数为4的倍数(即α粒子质量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此外还有人指出,原子序数(Z)或中子数(N)为“幻数”(2、8、20、50、82和126等)的核素或同位素丰度最大。例如,4He(Z=2,N=2)、16O(Z=8,N=8)、40Ca(Z=20,N=20)和140Ce(Z=58,N=82)等都具有较高的丰度 (5).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 (6).而O和Fe呈现明显的峰,为过剩元素。 太阳系元素丰度与元素原子结构及元素形成的整个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 基础调查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

目 录 一、工作概况 (1) 二、完成情况 (1) 三、主要成果 (3)

一、工作概况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开始在广东、湖北、四川等省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与浙江、四川、湖南等18个省区采取部省政府间合作方式,共计投入经费67059.45万元,其中地方经费35809.45万元,占53.4%。2005-2008年,经由温家宝总理批示,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我部与环保部共同负责,目前我部到位经费27511万元,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专项支持,调查工作扩大到全国31省(区、市)。 二、完成情况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为调查、评价和评估三个层次开展。 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情况。全国共计部署450万平方公里调查面积,截至2009年底,已经完成16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湖泊湿地、近海滩涂、丘陵草原及黄土高原等主要农业产区。全国投入地质科技人员500余人,采样人员十余万人,选定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采用大型精密仪器测试地球化学样品60万件,分析3240

万个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等54种元素指标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地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 图1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工作程度图 评价阶段:针对调查发现问题,按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及沿海经济带等我国主要农业经济区域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肥力组分和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旨在查清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和变化趋势等,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共计采集各类样品12万件,分析各项指标数以百万计。 评估阶段:依据调查和评价结果,根据各省区具体情况,

贵州大学849材料科学基础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名称:849材料科学基础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科目考试着重考核考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的程度,要求考生对“材料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理解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制造-加工-结构-性能-应用相关关系,旨在评估考生运用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材料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三、考试形式 闭卷,180分钟。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形式为1+2模块:“1”为所有考生的必答题模块,主要考点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2”为专业特色模块,其专业特色模块名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考生可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其中的 1个模块答题。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必答题模块考试内容及要求: (1)材料科学基础概述:掌握材料、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的含义,材料的分类,材料结构的层次,材料性能的环境效应,工程材料的选择、各种材料(金属、无机非金属及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区别等。 (2)晶体结构:掌握晶体价键类型及空间点阵,及常见材料的晶体特征。 (3)材料的变形与断裂:掌握材料的拉伸变形、典型的应力应变曲线、脆性材料与塑性材料、韧性断裂及脆性断裂的微观特征、脆韧转变内因外因等。 (二)选做题模块考试内容及要求: 1、材料科学与工程模块考试内容及要求: (1)金属的晶体结构 掌握:原子间的键合,空间点阵,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晶体的对称性。极射投影。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金属的多晶型性,合金相结构。 (2)晶体缺陷 掌握:点缺陷的形成、分类,点缺陷的平衡浓度,点缺陷的运动。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特征,柏氏矢量的确定、特性以及表示方法。作用在位错上的力和位错的运动,分析位错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滑移和攀移的特点。位错的应力场及位错与晶体缺陷间的交互作用,分析运动位错的交割及其所形成的扭

地球化学勘查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勘查课程教学大纲学习层次:专升本 一、课程说明 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是地球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由通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通论介绍原生环境及元素的原生分布、次生环境及元素的次生分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地球化学资料处理,是地球化学的通用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其核心是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各论分别讲授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人类需求的矿产资源和生存环境等的地球化学勘查、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农业地球化学及国土规划等内容,以及勘查地球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门课程适用于地质、地球化学、矿产资源及环境、农业及国土等有关本、专科专业。(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多目标)而开展不同景观、不同介质、不同精度和规模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工作成果资料的整理、成图、异常的解释评价,以及调查总结报告的编写。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将能适应在矿产勘查、环境调查评价、国土规划、生态农业等领域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工作。 (三)教学时数及学分:64学时,4学分。 (四)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基本理论部分占30%,各论中主要化探方法部分占40%,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占30%。 (五)使用教材 《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阮天健朱有光地球化学找矿,地质出版社,1984 [2]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2003 [3] 勘查地球化学手册(二、三册)G.J.戈维特,1986,1988,冶金工业出版社 [4] 环境地球化学,A.A别乌斯,1982,科学出版社 [5]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量法)找矿,1997,地质出版社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远程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基本理论、主要化探方法、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等主要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并结合典型的、成功找矿工作实例进行生动讲授。在串讲内容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可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组织教师答疑。学习中心在此时安排1-2次的面授辅导,在面授辅导时以实际找矿案例讲解、参观化探实验室、设计并实施野外化探工作等环节,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材绪论、第一章至第三章) 以下是各章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要求:

水文地球化学分析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的修复技术研究 概况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的发展使废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大,使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日益加重。如废水的排放、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泄漏、石油和化工原料的传输管线、储存罐的破损、农业灌溉等都有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在供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地下水的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所以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工作迫在眉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地下水污染开展调查、进行污染控制甚至治理已经逐渐成为可能。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课题,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和联合攻关。水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我国把主要的注意力和研究、治理工作集中在地表水的污染,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地表水污染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地下水污染由于其隐蔽性、复杂性、难以控制和治理的特性,以及治理、修复费用巨大,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在我国尚未展开。近年来,随着一些突发地下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地下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把地下水污染研究列为工作内容。如国土资源部已开始进行全国地下水污染的大调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在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中也出现了地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的课题。含水层的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污染具有累积和滞后效应,有

时在泄漏发生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会发现,如大多数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泄漏导致的地下水污染等。所以,首先需要进行污染源的辨析、污染途径的分析、污染物在地下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下水污染的控制、污染的修复工作。 地下水污染源成因分析 按照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以将地下水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主要指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会对大气产生严重的一次污染,而这些污染物又会随降雨落到地面,随地表径流下渗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如电镀工业废水、工业酸洗污水、冶炼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等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流入或渗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工业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硫铁渣、电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铁渣、矿场尾矿及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由于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隔水处理不合格,经风吹、雨水淋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降水直接渗入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往下游迁移过程下渗至地下水中,形成地下水污染。 农业污染源 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0%以上,污染的影响面广泛。一是过量

地球化学稀土元素配分分析

地球化学稀土元素配分分 析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地球化学》实习测验 REE图表处理及参数计算 一、实习目的 1、掌握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的制作方法。 2、掌握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培养独立查阅文献及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基本原理 1、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 1、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2、标准化数据为纵坐标 3、对数刻度 2、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稀土总量 4、轻重稀土比值 5、轻稀土分异指数 6、重稀土分异指数 7、铕、铈异常 三、实习测验内容 1、绘制各类侵入岩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 2、计算各类侵入岩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对已绘制的图表和计算出的数据进行解释。 4、在以上实习内容掌握之后,自行查阅文献一篇,并进行以上3项操作。 四、实习测验步骤 1、根据查阅文献数据,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 表1 蒙库铁矿床岩石、矿石、矿物稀土元素成分分析(ppm) 2、选出自己要的数据建立表格 表2 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ppm) 3、对数据进行球粒陨石标准化 表3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ppm) 图1 蒙库铁矿床稀土元素配分图 5、计算稀土元素基本参数

表4 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6、数据及图表的解析 (1)绿帘石:∑REE=,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高;LR/HR=,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Gd/Lu)N=,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表明Ce基本无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图像具有左陡右缓特点,Eu正异常明显特征。 (2)磁铁矿矿石:∑REE=,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低;LR/HR=,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 (Gd/Lu)N=,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位弱Ce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图像具有左陡右缓特点,Eu正异常明显特征。 (3)块状黄铁矿:∑REE=225ppm,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高;LR/HR=,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Gd/Lu)N=,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为Ce弱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Eu正异常明显特征。 五、结论 1、绿帘石、磁铁矿矿石、块状黄铁矿的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均为右倾型,正Eu 异常,富集轻稀土元素。差别在于(1)稀土元素含量,绿帘石和块状黄铁矿具有较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