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在场_

外国文学: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在场_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2492078.html, 外国文学: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在场

作者:王占峰连丽丽吴春生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7期

摘要:当下,由于“实用”标准的作用,高等教育缺失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事实,让外国文学教学回归到它原有的位置,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该是我们每个外国文学教育工作者之职能所在,我们要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在场”意识,广泛拓展外国文学研究的空间,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理念和思想上进行更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以使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吻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创造出新的成绩和新的景观。

关键词:外国文学;人文精神;经典;在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面对就业的重重压力,无论是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还是大学生们的学习重点,几乎都是以是否“实用”为标准。这种几乎固化的“教育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外国文学向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但由于它的异源异质文化性质,学生在理解上往往会产生距离感、陌生感,造成理解、接受上的困难。好在外国文学一般是从大三开始安排教学,这时,学生已学完了文学理论和美学等课程,有了一定的文艺美学理论素养,他们会结合自身对西方哲学、历史、宗教、和习俗的良好认知去感受外国文学的人文关怀,通过对外国文学中的经典篇章的学习,努力培养自身勇于竞争、大胆怀疑、敢于批判、容忍失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良好品质和完美人格,最终从生命、头脑、灵魂的高层次上认识自我和“人”。

一、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外国文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突出人与事物的主体作用和人对物的态度,使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不仅得到相关的文史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比如,我们讲授但丁的《神曲》,我们往往醉心于作品的结构。《神曲》的结构,很显然就是艺术家的心灵结构,在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的心灵探险中,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向读者表演着绝境里的操练有多么惊心动魄;灵魂的张力有多么大;灵魂的机制是多么的复杂又是多么的单纯;生命的卑贱与精神的高贵又是如何共同促成了那种特殊的律动。阅读和讲授这篇精神史诗,我们会深深感受到,现代艺术的所有要素都已经包含于其中。因此我们在讲授这部作品时,要求学生多注意作品的“精神的结构”:从以感官为主的地狱到以精神为主的炼狱,这实际上是艺术体验的两个阶段,在艺术活动中二者缺一不可。感官的敏锐和精神的强韧是创造的前提,这二者的发挥,在诗歌中达到了天才的极致。而“天堂篇”则完全是一种“神启的体验”:“我”探讨了光与暗、灵与肉、美德与原罪、信心与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