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序阅读的艺术

程序阅读的艺术

程序阅读的艺术
程序阅读的艺术

程序的阅读

1 几个问题

⒈程序设计这门课很难吗?难在什么地方?

⒉进入大学,要学会什么?

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学会知识。

⒊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的人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来说,发展几个方面的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⑴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⑵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

⑶程序设计能力

⑷计算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

2 程序的非物理特性

按照唯物论的观点,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然而,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来说,要获得感性认识是很难的。

所谓程序的非物理特性就是没有直观性,或者说直观性的程度极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第一次学习用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第一个程序时,我们会感到莫大的困难。当一个老师教学生学写每一个程序时,也感到困难重重。而且这种困难要比我们去做一个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去学习安装一台收音机要大得多。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本科学习阶段,操作系统原理和高级语言编译原理是两门最重要的专业课,应该说受到了老师和学生广泛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两门课程不仅对学习掌握基本的系统很重要,更为学生真正开始建立系统的概念,形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模型,掌握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方法都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当他们学过这两门课后,并不能马上真正掌握这两类系统。其根本原因是程序的非物理特性,这便使得计算机的初学者很难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有效模型,而这种模型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进行程序设计是很困难的。这里的程序包括微程序在内的硬件系统的一些执行程序。这种现象在其它学科是不存在的。例如,轮子、火箭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其发动机的运转、动力的传递也是清晰的。直观性给了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这是符合人类认识的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的。而计算系统的运行却是看不见的。由于很难获得感性认识,所以理性认识就很难建立起来。

如何克服程序的非物理特性给我们学习程序设计带来的困难?或者说,如何跨越程序的非物理特性在我们获得程序设计的理性认识过程中所造成的障碍?

所以,克服了初期困难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想构造一个计算机(软件、

硬件)系统,设计者首先需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这个系统,并让这个系统在自己的头脑中运行起来。而且系统的复杂性还在于要求我们让这个系统在不同的抽象级别上运行,同时还需要让它的子系统分别运行。由于这些运行是在头脑中运行的,所以,高度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是本学科特别强调的思维能力。

3 程序阅读的意义

对于计算机程序的阅读,克努特曾说过:通过阅读他人的计算机程序获得技巧,是极其重要,但在许许多多的计算机课程中这样的训练却可悲地被忽视了,因此导致了计算机极其糟糕地低效的使用。

学习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不管是汇编语言还是高级语言,一个重要而又常用的方法就是阅读: 阅读书中的例题,阅读别人写的程序,更多的是阅读自已写的程序。

就程序本身的意义来说:一个程序是“被阅读”的。首先是被计算机阅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更多是被人阅读的。这时人充当了机器的角色,也就是说,人要和机器阅读程序一样,给出每个语句(每条指令)执行的结果。让人去完成机器的工作,这对于人来说是十分艰苦的事情。但是,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加深对各种语句的语法和语义的理解,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语句,编写出高质量的程序。因此,阅读是学习一种高级语言的重要方法。

程序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计算系统并让这个系统运行起来的过程。很显然,这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因此,这也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计算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

4 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程序中的语句是如何实现算法的。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程序,如果一开始就去分析每一个语句的功能,就很容易掉进"迷宫",因此,在分析一个程序时,应该先分析程序的结构,然后再对每个结构中的语句逐一进行跟踪阅读,具体来说如下:

1. 程序结构的分析

程序结构的分析应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我们知道,C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它只包含三种基本结构: 顺序、选择、循环,每种结构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而各个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两种: 积木式的连接和嵌套式的连接。积木式的连接是: 一个结构的出口与另一个结构的入口的连接; 嵌套式的连接是: 在一个结构的内部嵌套另一个结构。一般来说,我们应先分析出程序中积木

式连接的各个结构,然后再找出这些结构中的嵌套式连接的结构。

分析程序结构时可以借用一些工具,如N_S图、伪代码等,即根据源程序画出能反映程序结构的N_S图,或写出等效的伪代码。这是一个与编程过程刚好相反的过程。

2. 语句的跟踪阅读

对于顺序结构的语句,阅读是不成问题的。而对于选择结构的语句,由于与我们平时所用的自然语言比较一致,也不是太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当有两个选择结构连接时,采用积木式的连接与采用嵌套式连接的差别是很大,有时甚至使得程序运行的结果截然相反,关于这一点,可阅读第2章。

循环结构是三种结构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对这种结构的跟踪阅读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将循环过程中各语句执行的结果一一列出。

例1.1 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还是从有名的欧几里德算法说起。

【欧几里德算法】

E1.[求余数] 以n除m并令r为所得余数(0<=m,0

E2.[余数为0?] 若r=0,算法结束,n即为答案。

E3.[互换] 置m←n,n←r,并返回步骤E1 。

为了使计算过程更为紧凑,也考虑到当n=0时,算法仍然有效,可将以上算法稍作改动如下:

E'1.[n为0?] 若n=0,算法结束,m即为答案。

E'2.[求余数] 以n除m并令r为所得余数(0<=m,0

E'3.[互换] 置m←n,n←r,并返回步骤E'1 。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算法,我们可以用C语言写出程序:

main()

{ int m,n;

cout<<"input: ";

cin>>m>>n;

while (n!=0)

{ r=m%n;

m=n;

n=r;

}

cout<< “gcd=”<

}

这个程序由三个语句组成: 输入(scanf)、循环(while)、输出(printf)。因此程序的积木式结构如图 1.1

图 1.1

这个程序只有积木式的结构,关键是分析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即对循环体内的语句逐一进行跟踪阅读,直至循环条件不成立。例如: 当输入20,12时(即m=20,n=12),分析程序执行的过程如下:

初始状态: r=?,m=20,n=12

执行过程

循环条件 n!=0 T T T F

循 r=m%n 8 4 0

环 m=n 12 8 4 (结果)

体 n=r 8 4 0

例1.2分析下面程序的积木式结构和嵌套式结构。

main()

{

int i,n,sum;

cout<<"input a digtal: ";

cin>>n;

sum=0;

i=1;

while ( sum<=n)

{

if (i%2!=0) sum=sum+i;

i++;

}

cout>>"sum=">> sum>>endl;

}

程序的积木式结构如图 1.2

图 1.2

再来分析程序的嵌套式结构。第2个"积木"是一个循环结构,其中嵌套了一个选择结构,嵌套式的连接如下:

2.1 初始状态

2.2 循环条件

2,3 循环体

图 1.3

读者可仿照例1.1方法,自行分析上述的循环结构,看看程序执行的过程是怎样的,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阅读的过程是艰苦的,初学者对此可能不十分习惯。但是这是学习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所必须掌握的方法,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企图绕开这个过程,寻找别的捷径是不可能的。

5 几位计算科学大师的话

⒈王选

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严密的人,一旦掌握了软件设计和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后,就能制造出结构清晰、高效率和可靠的软件系统;而一个思维不严密和推理能力差的程序员,即使有多年的编程实践,往往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⒉狄克斯特拉(Edsgar Wybe Dijstra)

1972年获奖的Edsger W.Dijkstra,在祖国荷兰获数学和物理学学士,理论物理博士

学位。在他2000年退休前一直是美国Taxas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教授。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但他获得图灵奖的主要原因却是发明了ALGOL这一第二代编程语言。

“一个高水平的程序员应该一开始就避免故障的引入,而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程序调试上。” Dijkstra一贯主张把科学的思维引入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中,这也是他鼓吹的结构程序设计的目的之一。

《程序设计的教学就是思维方法的教学》(The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i.e.the Teaching of Thinking)

Dijkstra的主要贡献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也就是他20多岁到40岁出头这段时间成的。回忆这些过去时的成就是想强调:洞察力对于一个科学家是何等的重要!Dijkstra获图灵奖以后,软件领域又涌现出图形用户界面、面向对象技术等一系列新的里程碑,因特网更是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30年前 Dijkstra关于程序可靠性的一些名言至今仍有意义:

“有效的程序员不应该浪费很多时间用于调试程序,他们应该一开始就不要把故障引入。”

“程序测试是表明存在故障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对于证明没有故障,测试是很无能为力的。”

Dijkstra大力鼓吹程序正确性证明,但这一方法离实用还有相当距离,因为一段源程序的正确性证明的文字往往比源代码还要长,所以充分的软件测试今天仍不可或缺。但是程序员的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一个题目由一批印度程序员编程,其结果惊人地相似;而由一批中国程序员来做,编出程序五花八门。中国的软件人员有时把创造性放在不恰当的地方。只有规范的科学的编程,一个大项目才能得到有诳的管理,其质量才能保证。

⒊克努特(D.Knuth)

1968年,美国的一位年青的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D.Knuth)写下了他那部有名的长篇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他因此获得了1974年的图灵奖。在这部厚厚的、被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的圣经”的著作中,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为一台数字计算机编制程序的过程是饶有趣味的,因为它不但具有经济和科学价值,而且也是犹如赋诗或作曲那样的美学实践。

程序阅读及填空(答案)

一.程序阅读题 1.若运行时输入100↙,写出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main ( ) { int a ; scanf(“%d”,&a); printf(“%s”,(a%2!=0)?”No”:”Yes”); } 答案: Yes 2.写出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 main ( ) { int a=2,b=7,c=5; switch (a>0) { case 1: switch (b<0) { case 1: printf(“”); break ; case 2: printf(“!”); break ; } case 0: switch (c==5) { case 1: pritnf(“*”) ; break ; case 2: printf(“#”) ; break ; default : printf(“#”) ; break ; } default : p rintf(“&”); } printf(“\n”); } 答案: *& 3.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 main ( ) { int i,b,k=0 ; for (i=1; i<=5 ; i++) { b=i%2; while (b--==0) k++ ; } printf(“%d,%d”,k,b); } 答案:2 0 4.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 main ( ) { int k=1,n=263 ; do { k*= n%10 ; n/=10 ; } while (n) ; printf(“%d\n”,k); } 答案:36 5.写出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

{ int a=10,y=0 ; do { a+=2 ; y+=a ; if (y>50) break ; } while (a=14) ; printf(“a=%d y=%d\n”,a,y) ; } 答案:a=16 y=60 数组部分: 1.写出下面程序的运行结果。 main ( ) 答案: { int a[6][6],i,j ; for (i=1; i<6 ; i++) for (j=1 ; j<6 ; j++) a[i][j]=(i/j)*(j/i) ; for (i=1;i<6 ; i++) { for (j=1 ; j<6 ; j++) printf(“%2d”,a[i][j]) ; printf(“\n”); } } 2.写出下面程序的运行结果。 main ( ) { int i=0; char a[ ]=”abm”, b[ ]=”aqid”, c[10]; while (a[i]!=’\0’ && b[i]!=’\0’) { if (a[i]>=b[i]) c[i]=a[i]-32 ; else c[i]=b[i]-32 ; i++; } c[i]=’\0’; puts(c); } 答案:AQM 3.当运行下面程序时,从键盘上输入AabD↙,则写出下面程序的运行结果。 main ( ) { char s[80]; int i=0; gets(s); while (s[i]!=’\0’) { if (s[i]<=’z’ && s[i]>=’a’) s[i]=’z’+’a’-s[i] ; i++;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一)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职业: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有散文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等。(《春风暖》被选为七年级上册语文活页课文链接)作品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尘世里的初相见》、《诗经里的那些情事》、《爱,永远不会消失》等。文章被选进《灵感与感动》等上百种文集。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四川省凉山市2009年语文中考试题 菊有黄花丁立梅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3分)

精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答案) 一、答案:(黑龙江绥化2017)《低到尘埃的愿》,回答1-4题(8分)1.作者由民工打牌时满足和愉悦的状态顿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评分说明:(2分)概括事件1分,精神状态1分。 2.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或者过渡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承接上文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引出了下文生活中许多渺小的愿望。 评分说明:(2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题,各1分。 3.“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饱含着朋友对“我”的关爱;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向上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收获快乐,而不仅仅是疲惫追逐。 评分说明:(2分)从情感角度和含义理解两方面来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来自学校、家庭、自然或社会的幸福账单。 评分说明:(2分)写出一份账单不得分,写出两份账单得1分,写出三份账单方可得2分。 二、答案:(2017湖北荆州)阅读《新年礼物》(侯发山) (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李娟买礼物的情节,所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文章第六段,在内容上,承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在结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内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技巧(含精选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点拨方法及练习精讲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通过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了解文字材料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可能采用二种方法:一是用“顺读法”,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二是采用“倒读法”,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二种方法各有优劣。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顺读法”则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有效信息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将题目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审视,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先对短文进行整体理解,然后再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句子结构的分析,有时要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或问题的题干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们可以从阅读理的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这样的有效信息。如果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合理地翻译或解释,再换言之以回答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

“原作者也答错”的语文阅读理解题,其实一点也不荒诞!

“挖了那么多…坑?的考题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你肯定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怀疑:一边做着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一边想,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不 仅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作者也有。近些年,屡屡见到有文章被选入语文试卷的作者,以玩笑的口吻说,自己去答,也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而文章经常被选入语文试 卷的知名作家周国平,最近更是专门出了一本书——《试卷中的周国平:对标准答案说不》。(5月21日《新京报》) 阅读理解是语文试卷上必不可少的内容,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每一个学生甚至每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否则,不仅在考试中考不出好成绩,在工 作生活中也会处处碰壁、受困,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作者自己都答不出自己的“原意”,这让很多阅读理解题蒙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也屡屡落人口实,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那么,作者做不好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题,真的 有那么荒诞吗? 其实,从解读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作者自己的理解并不重要,甚至作者理解不对“作者原意”的现象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就具有了它自己的生 命力,很多时候,连作者本人都无法再对其施加影响。而且,文学作品的活力就在于 它能够在不同的读者那里获得共鸣,而由于读者知识背景各异、理解角度各异,对作 品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所以,读者从中读出什么样的信息,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多解读 完全出乎作者本人的意料之外也属正常。而且,如果某件文学作品只能从作者“原意”的角度解读,或者除了“原意”之外再也挖掘不出其他的“内涵”,往往说明这类作品是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注定会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淘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本人对于做不对针对自己作品的阅读理解题应该感到开心才对,因为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其作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意义,可以在不同的读者那里获得不一样的共鸣。 鲁迅先生在谈到国人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 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 家看见宫闱秘事……”这里的“命意”之不同,说的就是阅读理解问题。这些不同之间,并无对错之分,也无高低上下之别,有的只是“眼光”和角度的差别而已。

初中阅读理解练习

主旨大意题 Ray Charles, a black singer and pianist of the USA. He had won 12 Grammy Awards (格莱美奖) and performed at 10,000 concerts around the world. Many musicians called him simply “the Genius”(天才). Ray Charles was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without a father. When he was 5 years old, his younger brother died, and around the same time, Charles started to lose his sight. By the age of 7 he was completely blind. He had already been learning the piano for a year, and when he went blind, his mother knew this would be the only way he would make any money in the future. All his life, Charles remembered her saying: “Do it right, or don’t do it at all.” Later he went to a school for blind and deaf children. There the teachers also encouraged him to study music. Sadly, while he was still at school, his mother died. He left school and in the early 1950s Charles organized a group of players. He sang, played the piano and wrote music. He made many classical CDs with famous artists such as Elton John and the Beatles. In 2003 a film of his life Ray was made. The part of Charles was played by a younger actor and musician called Jamie Foxx. The film director brought Foxx to meet Charles. After they had been playing together for two hours, Charles, then aged 73, jumped up and said: “He’s the one ... he can do it.”A year later Charles died aged 74. The film of his life has been as popular as his songs and means that the memory of Charles’music will live on. 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Ray’s childhood story? A. Hi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5 years old. B. He started to go blind at the age of 7. C. He was born in a rich musician family. D. He started to learn the piano at the age of 6. 2. Ray Charles’mother encouraged him to play music because ______. A. his father was a musician as well B. because it would help him get used to being blind C. it was a good way for a blind person to get money D. his teacher thought he was a genius 3. Ray Charles went to a school for ______. A. normal children B. deaf and blind children C. talented children only D. children without parents 4. Ray Charles thought that Jamie Foxx ______. A. was the right person to play him in the film B. was a good film maker C. was the wrong person to play him in the film D. was a good director 5.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paragraph? A. Becoming a musician. B. Childhood story. C. The film of Ray’s life. D. Master of many styles. Have you ever seen the movie. Big Hero 6 ? Baymax(大白) is a main character in the movie. He's a friendly big robot that looks After people's health. If there is a robot like Baymax in our real life, people will get more benefits. The robot will be especially helpful in caring for the old. The health of old people needs greater monitoring and care;.

c语言程序填空题完整

三、程序填空题 导读:在程序填空题中,已经给出了程序的主干,读者首先要理解程序的思路,再选择正确的内容填入空白处,使程序完成既定的功能。这类习题的设计就是要引导读者逐步掌握编程的方法。本节习题的难度适中,可能有些典型的程序在课堂上已经有所接触,读者一定要独立完成它,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在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的中期,读者对程序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自己编写程序又不知从何处入手,此时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1】下面程序的功能是不用第三个变量,实现两个数的对调操作。 #include main() { int a,b; scanf("%d%d",&a,&b); printf("a=%d,b=%d\n",a,b); a= ① ; b= ② ; a= ③ ; printf("a=%d,b=%d\n",a,b); }

【3.2】下面程序的功能是根据近似公式:π2/6≈ 1/12+1/22+1/32+ …… +1/n2,求π值。 #include double pi(long n) { double s=0.0; long i; for(i=1;i<=n;i++) s=s+ ① ; return( ② ); } 【3.3】下面的程序的功能是求一维数组中的最小元素。 findmin(int *s,int t,int *k) { int p; for(p=0,*k=p;p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生命的节日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七月为我设置了一个赌场,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使我就像一个被长期关押的囚犯渴望着大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地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深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父亲一大早就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一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递给我的时候,手有些发抖。我在接那带着父亲体温和汗味的十元钱时,手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些,结果越是这样手反而越发地颤抖。我遁逃似地离开了那双眼睛,但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说:“如果中了,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可因为差了区区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带着全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越沉重。新学期开学时,父亲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整都会弄够的。我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三五百个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清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好加倍地努力。 第二年七月“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递到父亲面前时,他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打理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他亲自送我到四十多里以外的学校上学。父亲走在我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乏,背已经驼了。他是年过花甲的人,应该歇息享福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我的同学不大多输了个精光回去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瞪着我,仿佛一只被激怒的豹子,甩手抽了我一鞭子,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赶他的路。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以为父亲会转过身来挖我一烟锅。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掏出烟袋,吸了一锅又一锅。我说:“爹,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吸着烟,凝视着远处。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像听到了更多的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仍走在我前面,他的背驼得越发厉害了,让我想起贫瘠而又干旱的后山上那棵歪脖子老榆树来。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舀酒的勺子有一斤的,有半斤的,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啊。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弄得我也醉意朦胧的。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让他跟着受了四年的折磨。 父亲要在村里为我举办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们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它!”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两瓶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那酒至今仍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放着。父亲觉得,这么贵的酒,无论自己喝还是待客,都太奢侈。 《生命的节日》讲述了一位父亲没有被失败击倒,而是在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一次

程序填空题

1.下列程序由键盘输入一个文件名,然后把从键盘输入的字符依次存放到磁盘文件中,直到输入一个"#"为止。 #include "stdio.h" main( ) { FILE *fp; char ch,filename[10]; scanf("%s",filename); /*用户输入存在磁盘上的文件名*/ if((fp= ⑦(filename,"w"))==NULL) { printf("cannot open file\n"); exit(0); } while((ch=getchar())!='#') ⑧; fclose(fp); } 2.下列程序的功能是输出一个整数x的绝对值。将程序补充完整,填在空内。 #include main() { int x, ①; scanf("%d",&x); y= ②; printf("%d\n",y); } 3.下列程序的功能是输出1~100之间能被7整除的所有整数。将程序补充完整,填在空内。 main() { int i; for(i=1; ③;i++) { if(i%7) ④; printf("%d ",i); } } 4.以下程序用以删除字符串中所有的空格,请填空。 main() { char s[100]={"Our teacher teach C language!"}; int i,j; for(i=j=0;s[i]!= '\0';i++) if(s[i]!= ' ') { ⑤;j++;} s[j]= ⑥; printf("%s\n",s); } 5.结构体数组中存有三个人的姓名和年龄,以下函数fun的功能是输出三人中最年长者的姓名和年龄。 struct man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理解 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8、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说明方法,还是论证方法)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①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②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⑧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12)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0、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二、分析词语和句子 1、主题句(中心句或主旨句):首段(段首)或尾段(段尾)的议论抒情句。 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3、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4、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①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②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

精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答案) 一、答案:(2017)《低到尘埃的愿》,回答1-4题(8分) 1.作者由民工打牌时满足和愉悦的状态顿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评分说明:(2分)概括事件1分,精神状态1分。 2.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或者过渡作用。 容上的作用:承接上文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引出了下文生活中许多渺小的愿望。 评分说明:(2分)从结构和容两个方面来答题,各1分。 3.“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饱含着朋友对“我”的关爱;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向上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收获快乐,而不仅仅是疲惫追逐。 评分说明:(2分)从情感角度和含义理解两方面来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来自学校、家庭、自然或社会的幸福账单。 评分说明:(2分)写出一份账单不得分,写出两份账单得1分,写出三份账单方可得2分。 二、答案:(2017荆州)阅读《新年礼物》(侯发山) (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容上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娟买礼物的情节,所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文章第六段,在容上,承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在结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涵.

程序填空

#include #include /***********SPACE***********/ double f(【?】) { /***********SPACE*********** 答案: =======(答案1)======= float x =======(答案2)======= double y =======(答案3)======= x<=2 =======(答案4)======= return y 题目:已定义一个含有30个元素的数组s,函数fun1的功能是按顺序分别赋予各元素从2开始的偶数,函数fun2则按顺序 每五个元素求一个平均值, 并将该值存放在数组w中。 程序中有4个空,填空使程序完整。 答案: =======(答案1)======= s[i]=k; =======(答案2)======= if( ( i + 1 )%5 == 0 ) =======(答案3)======= sum=0; =======(答案4)======= fun2(s,w); 五、程序改错共1题(共计6分) 第1题(6.0分) /*------------------------------------------------------ 【程序改错】 -------------------------------------------------------- 题目:函数fun的功能是:输出Fabonacci数列的前20项,要求变量类型定义成浮点型,输出时只输出整数部分,输出项

数不得多于或少于20。 请改正程序中的4个错误,使它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 答案: =======(答案1)======= printf("%8.0f",f1); =======(答案2)======= for(i=1;i<20;i++) =======(答案3)======= f1=f2; =======(答案4)======= f2=f3; 题目:要求输出结果为: A,B 65,66 答案: =======(答案1)======= b; =======(答案2)======= 'a' =========或========= 97 =======(答案3)======= 32 题目:以下程序的功能是对任一整数N(N≠0),它都可以分解成1 (或-1)和一些质数(素数)因子的形式。如N=150时,可分解成1×2×3×5×5;N=-150时,可分解为-1×2×3×5×5。 下边程序能实现这种分解过程。当N=150,输出以下分解结 果:N= 1* 2* 3* 5* 5 答案 n>0 i=2 r=n%i n=n/i 题目:输入一个学生的生日(年:y0、月:m0、日:d0),并输入当前日期(年:y1、月:m1、日:d1)。求出该学生的 年龄(实足年龄) 答案: =======(答案1)=======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理解填空训练题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①迟日江山丽, ②春风花草香。 ③泥融飞燕子, ④沙暖睡鸳鸯。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迟日:丽: .泥融: . 鸳鸯:_________ .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 “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_______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的_________景色。第二句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________,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_________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的_________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________情怀的表露。 (二)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清明: .纷纷: .欲断魂:借问: . 3.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_____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_____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______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_______。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_________、明快。 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计算机二级3[1].(6分)程序阅读填空

程序填空题一 1. 下面C语言程序将两个递增有序的数值a和b 合并一个数组c,并保持递增次序,最后输出数组c. #include < stodio.h> #define M6 #define N5 main( ) {int a[M]={1,3,5,7,9,11} b[N]={2,4,6,8,10} int c[M+N] int i ,j, k; i=j=k=0 while( 1 ) if a[i]

printf(%dxt,c[k]; ) 其中(1)(2)(3)(4)处分别填一数据,使程序达到其功能。 答案: 1:i

解:(1)(*f)(x+y)/(*g)(y-x) (2)cos,sin,a,b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函数的声明。要填写的两个空都出现在return语句中,所以要仔细分析函数的返回值。本题的第二个空相对要容易一些,只要根据题干和乘号前面的调用语句对比一下即可得到调用语句的四个参数。第一个空相对要难一些,函数fgh定义时用到了函数指针(*f)和(*g)是为了增加函数的灵活性。根据函数h的定义以及题干要求,可以看出函数fgh应该表示的是乘号两边的某一项。(*f)和(*g)用来表示sin或cos,参数x 和y的加减法运算作为sin或cos函数的参数,故应填写(*f)(x+y)/ (*g)(y-x)。

C语言-程序填空练习题

程序填空:阅读程序。在划线处填写适当的表达式或语句,使程序完整并符合题目要求 1.输入一个字符,判断该字符是数字、字母、空格还是其他字符。 main( ) { char ch; ch=getchar(); if( ch>=?a?&&ch<=?z?|| ch>=?A?&&ch<=?Z?) printf("It is an English character\n"); else if( ch>=?0?&&ch<=?9?) printf("It is a digit character\n"); else if( ch== …?) printf("It is a space character\n"); else printf("It is other character\n"); } 2.下列程序的功能是从输入的整数中,统计大于零的整数个数和小于零的整数个数。用输入0来结束输入,用i,j来放统计数,请填空完成程序。 void main() { int n,i=0,j=0; printf(“input a integer,0 for end\n”); scanf(“%d”,&n); while (n或n!=0 ) { if(n>0) i=i+1 ; else j=j+1; } printf(“i=%4d,j=%4d\n”,i,j); } 3.编程计算1+3+5+……+101的值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 sum = 0; for (i = 1;i<=101 ; i++ ) sum = sum + i; printf("sum=%d\n", sum);

初中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共15篇

初中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共15篇 1 语文课外阅读练习一摸书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②“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③“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④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⑤“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 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⑥她真有趣。我说⑦“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⑧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⑨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⑩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 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吃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 记录一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 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 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 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 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6?7?6?7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11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

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上。12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13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18本文的线索是19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20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书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以“爱书”为题而以“摸书”为题请简要回答。答21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书人对书的脚感情十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请从⑩至12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抄下来并作适当点评。句子点评22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洲理解。答二品味牵挂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颐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牵挂是一份亲情一缕相思一种幸福。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是所有人都要寻找都会珍爱的精神场所和心理磁场。鉴别感情深浅的最好方法是牵挂的长短。“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青辉”的妙句佳章都描述着因牵挂到极点终致面容渐消瘦直至付出生命2 的故事留给我们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