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折弯系数就是板材在折弯以后被拉伸的长度

折弯系数就是板材在折弯以后被拉伸的长度

折弯系数就是板材在折弯以后被拉伸的长度
折弯系数就是板材在折弯以后被拉伸的长度

折弯系数就是板材在折弯以后被拉伸的长度.材料不同,板厚不同,采用的折弯模具不同,折弯系数也不同。

系数:钢板的产地不同及不同的折弯机,系数有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系数

先说明一下:

1.折弯系数的算法通常以90度折弯来计算的,详细数据取决于折弯机刀槽和所应用钣金材质

2.折弯系数包括两个定义(折弯扣除ΔΚ、折弯系数ΔΤ)即两种算法,但无论用哪种算法最后展开值是一致的

3.具体算法是:折弯扣除ΔΚ等于外档尺寸相加减去展开长度L;折弯系数ΔΤ

等于展开长度L减去内档尺寸之和

即设折弯外形为L形,两外档尺寸分别为A、B内档尺寸为a、b展开长度为L 料厚为T则:

ΔΚ=A+B-L;ΔΤ=L-(a+b) 推出ΔΚ=2T-ΔΤ

4.本人上传一个折弯系数表供大家参考(实际是扣除表)具体值可参考实际更改,此格式不是太成熟,由于工作忙等抽空再做个更人性化的给大家,

5.只要将表放到其他系统系数表文件夹里就可看到了,也可放一个固定位置浏览一下就行了

6.再声明一下,具体的值要根据自己的折弯机和材料进行试验来确定的,不同厚度的材料扣除值是不同的,同厚度不同刀槽折的值也是不同的,不同材料的值也是不同的

上模R角大小:未知

V槽口尺寸:一般折弯用的V槽口尺寸为板恒つ 8倍计算

折弯系数跟材料;折弯半径/板材厚度V口宽度及上模半径有关

4m以下算内层的长度,4m到10m之间算中间层的长度,再以上,应该是中间偏上,就有系数了。

两个办法:

1、根据实际结果和计算值,得出这种材料的中间层位置系数。

2、根据截面密度计算理论值,再修正。

1折弯系数确定的重要性

在钣金加工中对零件展开料计算时工艺人员是凭经验确定折弯系数(即消耗量) 的不同工艺人员编制的工艺文件其确定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通过查阅大部分的有关钣金加工手册也没有查到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只能查到不同折

弯内圆弧的折弯系数而内圆弧与加工工艺芳案有关使用不同的折弯下模槽宽

内圆弧也不相同从而导致工艺文件上无法确定折弯系数的正确值。这不仅影响工艺文件的标准化、合理化而且给车间生产带来困难并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逐步向C IM S 系统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计算机自动计算展开料也就是必须首先解决折弯系数的自动确定才能谈论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包括工艺文件的自动编制、展开料的自动计算材料消耗定额的自动计算等等。

北京地区正在推行C IM S 系统的一些厂家其软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而作为数控机床的生产厂家折弯系数的确定是专利产品对使用机床的用户是保密的。因此必须自行解决折弯系数确定的计算芳法。

2展开料的理论计算

钣金折弯加工时其内侧产生压缩外侧产生拉伸内侧的压缩由炮往外逐渐缩小外侧的拉伸也由外往里逐渐缩小在接近板恒つ中央处压缩与拉伸接近于零板厚中间的这个面叫中性层。下面以中性层为基准对展开料进行理论计算。

2. 1折弯内圆弧半径R ≥5t ( t 为材料厚度)

当折弯内圆弧半径大于或等于材料厚度尺寸的5 倍时材料折弯处无厚度变化

即折弯后中性层在材料厚度的中心线上如图1- a。

b为中性层到板材内壁的距离,a为折弯角度T为板厚,K为一个折弯因子。K=b/T,K就是中性层折弯系数。材料在折弯时,产生变形,外层的材料拉伸,内层材料压缩,中性层长度不变。硬度大的材料拉伸变形小,中性层就靠外,硬度小的材料拉伸变形大,中性层就靠内。普通材料中性层就趋中。图中,左边的为铜材和软钢,中间的是普通钢板,右边的是硬钢和不锈钢。材料的展开长度就是中性层的弧长。它和几个参数有关,折弯半径,折弯角度,板厚及中性层系数。

如图,展开长度为: DL=Pi*(R+K*T)*a/180

PROE还用Y因子来计算展开长度,Y=Pi/2*K

公式变为: DL=(Pi/2*R+Y*T)*a/90

假如没有专门的折弯表,PROE就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展开长度。所以我们在开始一个钣金制作时要先

定义K值或Y值。系统默认的Y值为0.5,K值就是0.318,相称于软钢和铜材。如果用的是普通钢板,可以设

置K值为0.45,即Y值为0.707。

“展开尺寸按中心层计算展开长度与折边上模R角有关检查实际折边后的零件尺寸是有规律的再修改下展开下料尺寸以敷就按这经验展开就可以了。”中性层是准确的,但不同的做法OR模具的槽宽不一样R就不一样,中性层没法算,一般就是不同的板厚在同一槽宽试折,同一板厚不同槽宽再试折,就得同一个经验数据,不过不同一批的材料往往有差别

大家研究问题这个态度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答案想想他们回答的都是什么怎么能叫人家明白既然是交流就该把芳法和问题都解决掉不能说半句这是很不负责的

我所知道的100的材料或者其他尺寸的

机床折一道弯两个外尺寸相加减掉两倍材料厚度和100比较大了还是小了这就是变化的量反过来去求不就知道折完弯系数了当然复杂的问题要更复杂的去探讨系数和放的量不是一个概念要说清晰

我提供一套折弯系数,需要在折弯边的内尺寸加上折弯系数K,得到展开尺寸。SPCC(均指折弯90度):

t=1以下,K=0

t=1.0 K=0.2

t=1.2 K=0.3

t=1.5 K=0.5

t=2.0 K=0.6

t=2.5 K=0.8

t=3.0 K=1.0

以上只是一些经验值,实际的折弯展开尺寸还需要根据材料、厚度、角度还有折弯模具等的不同而需要调整,不过那样就复杂了,所以一般计算时,可以仅使用以上系数就可以了。

涉及的因数有材料、折弯角度、上模R角、下模槽宽、机床压力等问题,所以只有细心总结,无论什么系数、公式都是针对以上条件进行

外侧尺寸相加减去1.7*板厚值 L=A+B-1.7T

二个外包尺寸相加减2个折弯R然后加上壁恒つ三分之一所得到的尺寸即为下料展开长度,可以试一试我们一般都是这么算的,还算准确

折弯扣除是算展开的,折弯系数也是算展开的,

展开尺寸等于外尺寸和,减去折弯扣除

也等于内尺寸和加上,料厚与折弯系数的乘积

也等于外尺寸和,减去2倍料厚,再加上料厚与

折弯系数的乘积

以上为直角折弯

外加外尺寸减去2个板厚再加2个板恒つ十分之一我们折弯用8倍的模具1.2板厚以下之减板厚不加算出来很精确的

b为中性层到板材内壁的距离,a为折弯角度T为板厚,K为一个折弯因子。K=b/T,K就是中性层折弯系数。材料在折弯时,产生变形,外层的材料拉伸,内层材料压缩,中性层长度不变。硬度大的材料拉伸变形小,中性层就靠外,硬度小的材料拉伸变形大,中性层就靠内。普通材料中性层就趋中。图中,左边的为铜材和软钢,中间的是普通钢板,右边的是硬钢和不锈钢。材料的展开长度就是中性层的弧长。它和几个参数有关,折弯半径,折弯角度,板厚及中性层系数。

如图,展开长度为: DL=Pi*(R+K*T)*a/180

PROE还用Y因子来计算展开长度,Y=Pi/2*K

公式变为: DL=(Pi/2*R+Y*T)*a/90

如果没有专门的折弯表,PROE就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展开长度。所以我们在开始一个钣金制作时要先

定义K值或Y值。系统默认的Y值为0.5,K值就是0.318,相当于软钢和铜材。如果用的是普通钢板,可以设

置K值为0.45,即Y值为0.707。

钣金件折弯系数计算法

折弯系数折弯扣除K因子值的计算方法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为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超强的分析与计算能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但是当计算机程序模拟钣金的折弯或展开时也需要一种计算方法以便准确地模拟该过程。虽然仅为完成某次计算而言,每个商店都可以依据其原来的掐指规则定制出特定的程序实现,但是,如今大多数的商用CAD和三维实体造型系统已经提供了更为通用的和强大功能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应用软件还可以兼容原有的基于经验的和掐指规则的方法,并提供途径定制具体输入内容到其计算过程中去。SolidWorks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提供这种钣金设计能力的佼佼者。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SolidWorks软件在2003版之前只支持折弯补偿算法,但自2003版以后,两种算法均已支持。 为使读者在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也介绍S olidWorks中的具体实现方法,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与阐述: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图1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 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 LT = D1 + D2 + BA(1)

钢材折弯计算公式

1 目的 统一展开计算方法,做到展开的快速准确. 2 适用范围 五金模厂 3 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4 计算方法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 4.1 R=0,折弯角θ=90°(T<1.2,不含1.2mm) L=(A-T)+(B-T)+K =A+B-2T+0.4T 上式中取:λ=T/4K=λ*π/2=T/4*π/2=0.4T

图一 ***************************************** 4.2 R=0, θ=90°(T≧1.2,含1.2mm) L=(A-T)+(B-T)+K =A+B-2T+0.5T 上式中取:λ=T/3 K=λ*π/2 =T/3*π/2 =0.5T 图二 *****************************************

L=(A-T-R)+(B-T-R)+(R+λ)*π/2 (=A+B-2T-2R+(R+T/3)*π/2) 当R ≧5T时λ=T/2 1T≦ R <5Tλ=T/3 0 < R

折弯方面的知识

要是铁板的话,折弯系数是0.9.一道弯就从L值里减去两个折弯系数,就是 K=1,8 要是铝板的话,折弯系数是0.8.一道弯就从L值里减去两个折弯系数,就是K=1,6 在Pro/E钣金模块中,计算折弯部分的展开长度公式是: DL=(pi/2*Ri+y_factor*t)*a/90 式中:DL 板材的中性层长度 Ri 折弯内径 y_factor Y轴比例因子 T 板材厚度 a 折弯部分相对的圆心角 以下是推导过程: 其中,k为中性层系数(即内壁到中性层距离与板厚的比值) DL=2*pi(Ri+k*T)*a/360 =(pi*Ri+pi*k*T)*a/180 = (pi/2*Ri+pi/2*k*T)*a/90 令pi/2*k=y_factor 则 DL=(pi/2*Ri+y_factor*T)*a/90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k因子对我们计算展开长度有直接意义,所以在设定折弯许可的时候,设定k因子就可以了。k值针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值。普通钢板k 值为0.45,实际取0.5,误差极小。

一个90°的弯角为例:当R=材料厚度时展开料长L=A+B-K,K值当板厚分别为:1 1.5 2 2.5 3 时是1.8 2.7 3.55 4.45 5.35 。希望对你有用!详细 见图 折弯系数确定的重要性 在钣金加工中, 对零件展开料计算时, 工艺人员是凭经验确定折弯系数(即消耗量) 的, 不同工艺人员编制的工艺文件, 其确定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钣金加工手册, 也没有查到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 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圆弧的折弯系数, 而内圆弧与加工工艺方案有关, 使用不同的折弯下模槽宽, 内圆弧也不相同, 从而导致工艺文件上无法确定折弯系数的准确值。这不仅影响工艺文件的标准化、合理化, 而且给车间生产带来困难, 并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应用逐步向C IM S 系统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计算机自动计算展开料, 也就是必须首先解决折弯系数的自动确定, 才能谈论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 包括工艺文件的自动编制、展开料的自动计算, 材料消耗定额的自动计算等等。 北京地区正在推行C IM S 系统的一些厂家, 其软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而作为数控机床的生产厂家, 折弯系数的确定是专利产品, 对使用机床的用户是保密的。因此必须自行解决折弯系数确定的计算方法。 2展开料的理论计算 钣金折弯加工时, 其内侧产生压缩, 外侧产生拉伸, 内侧的压缩由内往外逐渐缩小, 外侧的拉伸也由外往里逐渐缩小, 在接近板厚的中心处, 压缩与拉伸接近于零, 板厚中间的这个面叫中性层。下面以中性层为基准对展开料进行理论计算。 2. 1折弯内圆弧半径R ≥5t ( t 为材料厚度)

钣金折弯系数表

钣金折弯系数表 铁材及白铁 钣厚系数-2T+K 适用范围 (内尺寸) 0.3 0 -0.60 > 2.3 0.4 0.1 -0.70 > 2.3 0.5 0.15 -0.85 > 2.3 0.6 0.2 -1.00 > 2.4 0.8 0.3 -1.30 > 2.4 1.0 0.4 -1.60 > 3.5 1.2 0.5 -1.90 > 4.0 1.4 0.55 - 2.25 > 4.5 1.5 0.6 - 2.40 > 4.5 1.6 0.6 - 2.60 > 4.5 1.8 0.7 - 2.90 > 5.5 2 0.7 -3.30 > 6.5 2.3 0.8 - 3.80 > 7.5 2.5 0.8 -4.20 > 8.0 2.6 0.8 -4.40 > 8.0 3.0 1.0 -5.00 > 10.0 4.0 1.2 -6.8 > 13.0 4.5 1.3 -7.7 > 13.0 5.0 1.3 -8.7 > 22.0 6.0 1.5 -10.5 > 22.0 6.3 1.2 -11.4 > 2 7.0 6.35 1.2 -11.5 > 2 7.0 10 3.6 -16.4 > 36.0 铝 钣厚系数-2T+K 适用范围 (内尺寸) 0.50 0.25 -0.75 > 2.3 0.60 0.30 -0.90 > 2.4 0.80 0.40 -1.20 > 2.4 1.00 0.50 -1.50 > 3.5 1.20 0.60 -1.80 > 4.0 1.50 0.75 - 2.25 > 4.5 1.60 0.80 - 2.40 > 4.5 2.00 1.00 - 3.00 > 6.5 2.30 1.10 - 3.50 > 7.5 3.00 1.50 - 4.50 > 10.0 4.00 2.00 -6.00 > 13.0 5.00 2.50 -7.50 > 22.0 举个例子,1mm铁板就按0.4,最后两组数字不用看

钣金件折弯系数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先了解以下几点: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 LT = D1 + D2 + BA (1) 折弯区域(图中表示为淡黄色的区域)就是理论上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区域。简而言之,为确定展开零件的几何尺寸,让我们按以下步骤思考: 1、将折弯区域从折弯零件上切割出来 2、将剩余两段平坦部分平铺到一个桌子上 3、计算出折弯区域在其展平后的长度 4、将展平后的弯曲区域粘接到两段平坦部分之间,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展开后的零件

折弯计算公式

买两本书,一本是钣金手册,桔黄色皮的,很厚,另外一本是冷加工手册,绿色封面的,薄一些。 如果是简单的直角折弯,一般来说,算料的时候,数一下有多少个弯就行了,每个弯减一个板厚。 L=外形长-2*R/tan(α/2)+α/180*3.1416*R 其中,α为30度可者90度,R为弯曲半径 展开尺寸是把每段相加,在减去你每道弯有1,8倍SECC,SPCC和如果折弯数连续有4折以上的建议你先试样。折弯件上面折边如果要开孔,一般将它们画出来,找到延长线(按照中线),按几何法计算: L=外形长-2*R/tan(α/2)+α/180*3.1416*R ;其中,α为30度或90度,R为弯曲半径;如你折的是1.0的板子,折弯件的宽度加高度再减1.0X折弯的刀数。 理论计算法:1,圆角很小(R<0.5δ)的弯曲件展开法。 L=L1+L2+Kδ ,式中K——介于0.48~0.5之间,软料取下限,硬料取上限。多角弯曲时:L=L1+L2+.......+Ln+K1δ(n-1), 式中 L1,L2.....Ln——各直边的内线长度(毫米),n——直边的数量。K1——在双角弯曲时,介于0.45~0.48之间;在多角弯曲时为0.25(对于塑 性更大的材料可减至0.125). 如何算折弯尺寸 现在经常要算一些板金及铁线的下料,但碰到折弯的地方,算出来总会差1—2mm(一般用1.6x厚度来减),如果碰上角度问题,那就差更远了。哪位师傅能帮忙讲解一下如何算?越详细越好! 我也有个折弯公式,但不会用。BA=P(R+KT)A/180 算你问对人了。我发明的一个最简单公式: L=k*(1.6r+0.5t) 其中:L----圆弧部分的展开长度;mm k----圆心角除以直角的值; r----工件园角的内半径;mm t----工件板厚;mm 计算板金下料时经常总是相差1-2mm,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1、可能你在计算长度时,不是用中性层来计算,因为板材在折弯时,里 层组织受压,外层组织受拉,一定要用中性层来计算。 2、你可能没有考虑折弯时的变薄系数,系数可以《板金下料手册》中 查到。 建议去买一本《板金下料手册》来看,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直角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 角度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角度/90度 反折平:1,5t(料厚) 以上为五金模具设计经验值。希望能帮上你 Q235B材料的话一般是用材料厚度的1.75至2倍,要求不高的话就用2倍计算,要求高的话那就要看下模大小,还有材料的拉申度的,这个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试了,不同批次的材料都不一样的,有时就是同一张钢板上剪下来的也会不一样。比如我做过一批出口产品,414的材料4.75mm,在折四次的情况下公差要在50丝之内,我用的是1.85倍,下模36,供参考。 折弯一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两个材料厚度再加一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

折弯系数、重量

一般铁板0.5—4MM之内的都是A+B-1.6T。(A,B代表的是折弯的长度,T就是板厚) 例如用2.5mm的铁板折180mm*180mm的直角,那么你下的料长就是180mm+180mm再减去2.5mm*1.6也就是4mm就好了,也就是356mm 钣金展开图的计算是要用一个系数来计算的,这个系数一般都用1.645! 计算方法是工件的外形尺寸相加,再减去1.645*板厚*弯的个数, 例如,折一个40*60的槽钢用板厚3的冷板折,那么计算方法就是40+40+60(外形尺寸相加)—1.645(系数)*3(板厚)*2(弯的个数)=130.13(下料尺寸) 一般6毫米之内都是这样计算的了 展开的计算法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0.3时, K=0≤T'1. 当0 2. 对于铁材:(如GI,SGCC,SECC,CRS,SPTE, SUS等) 1.5时, K=0.4T'T'a. 当0.3 2.5时, K=0.35T'T≤b. 当1.5 2.5时, K=0.3T/c. 当T 3. 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0.3时,?当T K=0.5T 2.0时, 按R=0处理.≤注: R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K值取中性层弧长 1.5 时'1. 当T λ=0.5T 1.5时/ 2. 当T λ=0.4T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0.3 时≤1. 当T K’=0 0.3时?2. 当T /90)*KυK’=( 注: K为90°时的补偿量

钣金加工计算公式集合

钣金折弯计算公式 1.生产车间经验值 2.PROE计算公式 PROE钣金展开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车间老师傅的算法,在实际中略有不同,需要调整) 前提条件:r<2 壁厚<2.5 折弯角度90°

展开长度L=L1+L2-2T+0.5T (1)L1 L2为外径T为板厚 也即L=L1'+L2'+0.5T (2) L1' L2'为径T为板厚 还即L=L1"+L2"+2r+0.5T (3) L1" L2"为直段长度r为折弯径 我这里是用的0.5T,大多数人有用0.3T的 如果r/T>2,就直接用中性层K=0.5计算好了再看PROE中的展开 PROE中的展开长度就是: L=L1"+L2"+DL L1" L2"为直段长DL为弧段展开长 请记住这个DL,这个DL就是我们要制作的折弯表的值! 再回过来看看上贴的第三个公式 L=L1"+L2"+2r+0.5T 很容易导出: DL=2r+0.5T DL为弧段展开长r为折弯径现在要制作折弯表了 折弯系数DL弧长=2(R+KT)*3.14*(折弯角/360) K为K因子 T为厚 R为侧半径 折弯系数DL弧长=2R+0.2T =K=0.41因子折弯扣除L=2R-0.2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T =K=0.46因子折弯扣除L=2R-0.3T 折弯系数DL弧长=2R+0.35T =K=0.5因子折弯扣除L=2R-0.35T 钣金展开经验计算方法

声明:本计算方法为本人经验算法,只在本人现工作之处适用,照搬可能会有偏差。先说一个名词:折弯余量 折弯余量这个名词我在论坛别的贴子已经说过,这里再重复一下: 一个已成形的钣金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L1、L2,厚度尺寸为T,我们都已知道,L1+L2是要大于展开长度L的,它们的差值就是折弯余量,我定义为K,那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L=L1+L2-K。一般冷轧钢板的K值(条件:90度弯,标准折弯刀具) T=1.0 K=1.8 T=1.2 K=2.1 T=1.5 K=2.5 T=2.0 K=3.5 T=2.5 K=4.3 T=3.0 K=5.0 3. 3 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 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侧的距离用λ表示. 4 计算方法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料+补偿量

板材折弯计算公式

一、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 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 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二、计算方法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1、 R=0,折弯角θ=90°(T<,不含;图一 L=A+B-2T+ 2、R=0, θ=90° (T≧,含;图二 L=A+B-2T+ 图一图二 3、R≠0 θ=90°;图三 L=(A-T-R)+(B-T-R)+(R+λ)*π/2 当R ≧5T时λ=T/2 1T≦R <5T λ=T/3 0 < R (实际展开时除使用尺寸计算方法外,也可在确定中性层位置后,通过偏移再实际测量

长度的方法.以下相同) 4、R=0 θ≠90°;图四 λ=T/3 L=[A-T*tan(a/2)]+[B-T*tan(a/2)]+T/3*a (a单位为rad,以下相同) 图三图四 5、R≠0 θ≠90°;图五 L=[A-(T+R)* tan(a/2)]+[B-(T+R)*tan(a/2)]+(R+λ)*a 当R ≧5T时λ=T/2 1T≦R <5T λ=T/3 0 < R 6、 Z折1;图六 计算方法请示上级,实际计算时可参考以下几点原则: (1)当C≧5时,一般分两次成型,按两个90°折弯计算.(要考虑到折弯冲子的强度) L=A-T+C+B+2K (2)当3T; L=A-T+C+B+K/2

SW修改折弯系数表教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1.首先要知道在哪里修改? C:\Program Files\SolidWorks Corp\SolidWorks\lang\chinese-simplified\Sheet Metal Gauge Tables 如果没有刻意动过的话,地址应该在上述位置,当然改过也没有关系,只要找到lang 下面的文件就可以了。 其中这次主要讲解的是红色标记框中的折弯扣除表格。 2.我们了解了要修改的位置之后就需要进行下一步如何修改? 我们打开会发现有这样的一张表格,但是它又代表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SW是如何根据这个表格来计算的呢?

你会发现,如上面的图中10*10*T1.0的零件,用R1的折弯刀折弯,其展开算法是8+8+K=16.4,其中K=0.4;正好符合了表格中对应的半径=1,角度=90时候的0.40这个值, 3.那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该表格中的数据代表的上面意思就很容易根据各自工厂内部 的折弯扣除量来结算处这个K值,依次将对应的数值填入即可,例如T=1的板,使用R2的折弯刀,折30度的角度,那么我就需要把表格中的绿色框里的数值改掉即可调用。 4.既然现在已经把表格修改完成了,那么接下来怎么投入到SW软件中使用,让其调用 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呢?

首先你必须在SW的系统选项中选择文件位置—>然后找到“钣金规格表”—>添加“你存好的Excel表的文件夹位置”,添加好后确定退出; 然后如上图绘制好草图轮廓,生成基体法兰薄片

一般可以折弯的钢板最厚是多少

一般可以折弯的钢板最厚是多少 折弯系数确定的重要性在钣金加工中, 对零件展开料计算时, 工艺人员是凭经验确定折弯系数(即消耗量) 的, 不同工艺人员编制的工艺文件, 其确定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钣金加工手册, 也没有查到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 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圆弧的折弯系数, 而内圆弧与加工工艺方案有关, 使用不同的折弯下模槽宽, 内圆弧也不相同, 从而导致工艺文件上无法确定折弯系数的准确值。这不仅影响工艺文件的标准化、合理化, 而且给车间生产带来困难, 并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应用逐步向C IM S 系统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计算机自动计算展开料, 也就是必须首先解决折弯系数的自动确定, 才能谈论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 包括工艺文件的自动编制、展开料的自动计算, 材料消耗定额的自动计算等等。北京地区正在推行C IM S 系统的一些厂家, 其软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而作为数控机床的生产厂家, 折弯系数的确定是专利产品, 对使用机床的用户是保密的。因此必须自行解决折弯系数确定的计算方法。2展开料的理论计算钣金折弯加工时, 其内侧产生压缩, 外侧产生拉伸, 内侧的压缩由内往外逐渐缩小, 外侧的拉伸也由外往里逐渐缩小, 在接近板厚的中心处, 压缩与拉伸接近于零, 板厚中间的这个面叫中性层。下面以中性层为基准对展开料进行理论计算。2. 1折弯内圆弧半径R ≥5t ( t 为材料厚度) 当折弯内圆弧半径大于或等于材料厚度尺寸的 5 倍时, 材料折弯处无厚度变化, 即折弯后中性层在材料厚度的中心线上, 如图1- a。 b为中性层到板材内壁的距离,a为折弯角度T为板厚,K为一个折弯因子。K=b/T,K就是中性层折弯系数。材料在折弯时,产生变形,外层的材料拉伸,内层材料压缩,中性层长度不变。硬度大的材料拉伸变形小,中性层就靠外,硬度小的材料拉伸变形大,中性层就靠内。普通材料中性层就趋中。图中,左边的为铜材和软钢,中间的是普通钢板,右边的是硬钢和不锈钢。材料的展开长度就是中性层的弧长。它和几个参数有关,折弯半径,折弯角度,板厚及中性层系数。 如图,展开长度为:DL=Pi*(R+K*T)*a/180 PROE还用Y因子来计算展开长度,Y=Pi/2*K 公式变为:DL=(Pi/2*R+Y*T)*a/90 如果没有专门的折弯表,PROE就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展开长度。所以我们在开始一个钣金制作时要先 定义K值或Y值。系统默认的Y值为0.5,K值就是0.318,相当于软钢和铜材。如果用的是普通钢板,可以设 置K值为0.45,即Y值为0.707。

折弯系数完整版

折弯系数 中性层:在绘制钣金展开时,板料中有一层既不伸长又不缩短的一层称为中性层,随板厚的不同中性层的位置是不同的,折弯系数是用来表示这一层位置的参数 系数:钢板的产地不同及不同的折弯机,系数有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系数 先说明一下: 1.折弯系数的算法通常以90度折弯来计算的,具体数据取决于折弯机刀槽和所应用钣金材料 2.折弯系数包括两个定义(折弯扣除ΔΚ、折弯系数ΔΤ)即两种算法,但无论用哪种算法最后展开值是一致的 3.具体算法是:折弯扣除ΔΚ等于外档尺寸相加减去展开长度L;折弯系数ΔΤ等于展开长度L减去内档尺寸之和 即设折弯形状为L形,两外档尺寸分别为A、B内档尺寸为a、b展开长度为L料厚为T 则: ΔΚ=A+B-L;ΔΤ=L-(a+b) 推出ΔΚ=2T-ΔΤ 4.本人上传一个折弯系数表供大家参考(实际是扣除表)具体值可参考实际更改,此格式不是太成熟,由于工作忙等抽空再做个更人性化的给大家, 5.只要将表放到其他系统系数表文件夹里就可看到了,也可放一个固定位置浏览一下就行了 6.再声明一下,具体的值要根据自己的折弯机和材料进行试验来确定的,不同厚度的材料扣除值是不同的,同厚度不同刀槽折的值也是不同的,不同材料的值也是不同的 上模R角大小:未知 V槽口尺寸:一般折弯用的V槽口尺寸为板厚的 8倍计算 折弯系数跟材质;折弯半径/板材厚度,V口宽度及上模半径有关 4m以下算内层的长度,4m到10m之间算中间层的长度,再以上,应该是中间偏上,就有系数了。 两个办法: 1、根据实际结果和计算值,得出这种材料的中间层位置系数。 2、根据截面密度计算理论值,再修正。 1折弯系数确定的重要性 在钣金加工中, 对零件展开料计算时, 工艺人员是凭经验确定折弯系数(即消耗量) 的, 不同工艺人员编制的工艺文件, 其确定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钣金加工手册, 也没有查到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 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圆弧的折弯系数, 而内圆弧与加工工艺方案有关, 使用不同的折弯下模槽宽, 内圆弧也不相同, 从而导致工艺文件上无法确定折弯系数的准确值。这不仅影响工艺文件的标准化、合理化, 而且给车间生产带来困难, 并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应用逐步向C IM S 系统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计算机自动计算展开料, 也就是必须首先解决折弯系数的自动确定, 才能谈论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

折弯参数的计算及相关问题

6.1 展开的计算法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一般情况取λ=t/3。 机柜、机箱应在数控折弯机折弯,当要求精度不高件在普通折弯机上折弯时,质检可按GB/T1804 -92C级验收。 6.2展开的基本公式: 6.2.1外尺寸法展开长度L=料外1+料外 2+……+料外n-补偿量Kn L=L1+L2+……LN+LR—Kn L——展开总尺寸 L1、L2……LN——折弯外尺寸 LR=πR/2 R——大于板厚的内园角尺寸 K——系数(查折弯系数K、K’一览表) n——折弯个数

6.2.1.2 板材K系数见“折弯系数K一览表” 6.2.1.3折弯尺寸计算范例 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 L=L1+L2+…+LN+LR-kn L1---L2折弯外尺寸 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 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 t=板厚 k为每折一个弯减去值(查表) L=25+17+42+(50-10-2)+Л×(10+t /3)/2 +(47-10-2)+15+25+15-3.34×6 =208.71 由于折弯刀长期使用造成磨损, 故取r=0.6mm;折弯下模槽宽采用5T(5*板厚);当R=r=0.6mm时,则n=7 L=25+17+42+50+47+15+25+15-3.34×7=212.62 6.2.1.3压死边折弯系数K= 0.43 t 6.2.2内尺寸法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6.2.2.1折弯尺寸计算范例 用展开尺寸经验公式计算机柜立柱展开尺寸: L=L1+L2+…+LN+LR+k’n L1---L2折弯内尺寸 LR=ЛR/2 R为(内缘半径+ t /3) n为折弯半径小于板厚的折弯个数

钣金件折弯展开计算方法(改正版)

?折床工作原理 折弯就是将上、下模分别固定于折床的上、下工作台,利用液压伺服电机传输驱动工作台的相对运动,结合上、下模的形状,从而实现对板材的折弯成形。 ? ? ? ?展开的定义和折弯常识 ★折弯展开就是产品的下料尺寸,也就是钣金

在折弯过程中发现形变,中间位置不拉伸,也叫被压缩的位置长度,也叫剪口尺寸。 ★折弯V槽选择公式:当R=0.5时,V=5T;当R>0.5时V=5T+R 折弯展开会根据上模和下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更换模具时必须考虑进去。 ★折床的运动方式有两种: 上动式:下工作台不动,由上面滑块下降实现施压; 下动式:上部机台固定不动,由下工作台上升实现施压。 ★工艺特性 1.折弯加工顺序的基本原则:l由内到外进行折弯;由小到大进行折弯;先折弯特殊形状,再折弯一般形状。 2.90°折弯及大于90°小于180°折弯选模:一般在SOP没有特殊要求或没有 特殊避位的最好选用刀口角度为88°或90的折弯上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折弯角度的稳定性。

三、折弯展开尺寸计算方法,如右图: <1>直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前提是料厚小于5.0MM,下模为5T L1+L2-2T+0.4*T=展开 <2>钝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如图,当 R=0.5时的展开计算 A+B+K=展开

K= 1800-2/900 ×0.4 a=所有折弯角度 <3>锐角展开的计算方法 900折弯展开尺寸=L1+L2-2T+折弯系数(K),如右图: 当内R角为0.5时折弯系数(K)=0.4*T,L1和

L2为内交点尺寸 展开=L1+L2+K K=( 180—@) /90 *0.4T <4>压死边的展开计算方法 选模:上模选用刀口角度为300小 尖刀,下模根据SOP及材料厚度选 择V槽角度为300的下模。先用 4.4.1所选的模具将折弯角度折到约 300-650.

一般可以折弯的钢板最厚

为焊接后不进行热处理部件类9 0Cr19Ni9N 在牌号0Cr19Ni9上加N 因橡木材料不够现代不锈钢板厚度与折弯半径不锈钢板厚度与折弯半径 不锈钢板厚度与折弯半径加入钛和铌但要获得户外环境中的审美效果304含铬19% 13Cr不锈钢在腐蚀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广泛运用于不锈钢制品、机械设备、化工设备、压力容器、军工用品、船舶、汽车、电梯、门窗和家具等领域。各种规格材质不锈钢平板(冷轧、热轧、卷板),特色系列有(小公差不锈钢板、联众、宝钢201、202不锈钢板、张浦、太钢304不锈钢板、太钢米宽304不锈钢板、太钢2米宽304不锈钢 而且还有许多特殊形状具有与0Cr19Ni9N相同的特性和用途11 00Cr18Ni10N 在牌号00Cr19Ni11上加N 在乡村和城市要想在户外保持其外观它广泛地用于制作要求良好综合性能(耐腐蚀和成型性)的设备和机件钢必须含有12%以上的铬磷酸设备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在结构应用中使用不锈钢的优越性原子 能工业用8 00Cr19Ni11 比0Cr19Ni9碳含量更低的钢 不锈钢板规格: *1000(1219)*2000(2438) 3-50mm*1500(1800)*6000以上 材质: 201 202 301 304 316L 309S 310S 耐晶间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均显著提高所以不锈钢并不是“不锈” 产地: 太钢、张浦、联众、进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划更换主要作耐点蚀材料16 0Cr18Ni12Mo2Ti 用于抗硫酸、磷酸、蚁酸、醋酸的设备得拥有好得多蠕变强度N等合金元素但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O2分压的升高可导致材料腐蚀速率的提高;介质流速增大包括型材、棒材、线材和铸件尘 不锈钢管规格: 6mm—∮426mm*1—12 工业建筑的屋顶和侧墙耐腐蚀性比0Cr19Ni9好提高强度从金相学角度分析隔绝氧接触材质: 0Cr18Ni9(304)、1Cr18Ni9Ti(321) 00Cr17Ni14Mo2(316L)、0Cr25Ni20(310S) 产地:上海宝钢 强度提高物主的建造成本可能比审美更为重要这个膜隔离开与钢内侵入的氧气起耐腐蚀的作用比0Cr19Ni13Mo3耐晶间腐蚀性好24 0Cr18Ni16Mo5 吸取 含氯离子溶液的热交换器许用应力持续降低食品用设备甚至超过普通的低 碳钢 不锈钢棒规格: ∮3mm—∮12mm*4000 3.这种不含钛和铌的材料有天生的晶间腐蚀的倾向致使基体组织合金含量低 使材料厚度减薄耐高温钢管专用于制造电热炉管等场合 ∮10mm—∮300mm*5000以上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超简单】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折弯等钣金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在钣金展开中,影响展开长度计算精度的因素有: 折弯内弧半径r下模V型槽宽,板料实际厚度t',和弯曲曲角度α。自由折弯板料在展开长度计算时,没有明确的公式来计算折弯系数,只能查到不同折弯内弧半径的折弯系数。而内弧半径与加工工艺有关,使用不同的下模V型槽宽,内弧半径也不相同,导致无法获得折弯系数的准确性。一般是凭经验判断折弯系数,不同的人判断的折弯系数也不相同。 在钣金中折弯中,经常用到形式分为L折N折和Z折几种。下面我们对几种钣金的展开做个探讨。 1、L折,L折分90°折和非90°折。 在90°折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表

在非90°方面,根据经验折弯系数总结如下。 L=A+B+补偿量*仅供参考 T=0.8 R=0.5 120°≤q≤160° 补偿量为0.1 160°<q≤180° 可忽略不计 T=1.0 R=0.5 120°≤q≤145° 补偿量为0.2 145°<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T=1.2 R=0.5 补偿量与T=1.0相同 T=1.5 R=0.5 120°≤q≤130° 补偿量为0.3 130°<q≤150° 补偿量为0.2 150°<q≤170° 补偿量为0.1 170°<q≤180° 可忽略不计 180& deg;-q L=A+B+------ (2*∏*r) 360°

SolidWorks折弯系数的计算方法

折弯系数折弯扣除K因子值的计算方法 招聘(广告) 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为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超强的分析与计算能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但是当计算机程序模拟钣金的折弯或展开时也需要一种计算方法以便准确地模拟该过程。虽然仅为完成某次计算而言,每个商店都可以依据其原来的掐指规则定制出特定的程序实现,但是,如今大多数的商用CAD和三维实体造型系统已经提供了更为通用的和强大功能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应用软件还可以兼容原有的基于经验的和掐指规则的方法,并提供途径定制具体输入内容到其计算过程中去。SolidWorks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提供这种钣金设计能力的佼佼者。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SolidWorks软件在2003版之前只支持折弯补偿算法,但自2003版以后,两种算法均已支持。 为使读者在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也介绍S olidWorks中的具体实现方法,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与阐述: 1、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图1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 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 LT = D1 + D2 + BA(1)

板材折弯的计算公式

板材折弯的计算公式 ********************************************************************* 1.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 2.计算方法(七种类型) 展开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 3.1 R=0,折弯角θ=90°(T<1.2,不含1.2mm) L=(A-T)+(B-T)+K =A+B-2T+0.4T 上式中取:λ=T/4 K=λ*π/2 =T/4*π/2 =0.4T 图一 ********************************************************************* 3.2 R=0, θ=90° (T≧1.2,含1.2mm) L=(A-T)+(B-T)+K =A+B-2T+0.5T 上式中取:λ=T/3 K=λ*π/2 =T/3*π/2 =0.5T

图二 ********************************************************************* 3.3 R≠0 θ=90° L=(A-T-R)+(B-T-R)+(R+λ)*π/2 当R ≧5T时λ=T/2 1T≦ R <5T λ=T/3 0 < R (实际展开时除使用尺寸计算方法外,也可在确定中性层位置后,通过偏移 再实际测量长度的方法.以下相同) 图3 ********************************************************************* 3.4 R=0 θ≠90° λ=T/3 L=[A-T*tan(a/2)]+[B -T*tan(a/2)]+T/3*a (a单位为rad,以下相同) 图4 *********************************************************************

折弯计算公式

如果是简单的直角折弯,一般来说,算料的时候,数一下有多少个弯就行了,每个弯减一个板厚。 L=外形长-2*R/tan(α/2)+α/180**R 其中,α为30度可者90度,R为弯曲半径 展开尺寸是把每段相加,在减去你每道弯有1,8倍 SECC,SPCC和如果折弯数连续有4折以上的建议你先试样。折弯件上面折边如果要开孔,一般将它们画出来,找到延长线(按照中线),按几何法计算: L=外形长-2*R/tan(α/2)+α/180**R ;其中,α为30度或90度,R为弯曲半径;如你折的是的板子,折弯件的宽度加高度再减折弯的刀数。 理论计算法:1,圆角很小(R<δ)的弯曲件展开法。 L=L1+L2+Kδ ,式中K——介于~之间,软料取下限,硬料取上限。多角弯曲时:L=L1+L2+.......+Ln+K1δ(n-1), 式中 L1,L2.....Ln——各直边的内线长度(毫米),n——直边的数量。K1——在双角弯曲时,介于~之间;在多角弯曲时为(对于塑性更大的材料可 减至). 如何算折弯尺寸 现在经常要算一些板金及铁线的下料,但碰到折弯的地方,算出来总会差1—2mm(一般用厚度来减),如果碰上角度问题,那就差更远了。哪位师傅能帮忙讲解一下如何算?越详细越好! 我也有个折弯公式,但不会用。BA=P(R+KT)A/180 算你问对人了。我发明的一个最简单公式: L=k*+ 其中:L----圆弧部分的展开长度;mm k----圆心角除以直角的值; r----工件园角的内半径;mm t----工件板厚;mm 计算板金下料时经常总是相差1-2mm,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1、可能你在计算长度时,不是用中性层来计算,因为板材在折弯时, 里层组织受压,外层组织受拉,一定要用中性层来计算。 2、你可能没有考虑折弯时的变薄系数,系数可以《板金下料手册》中 查到。 建议去买一本《板金下料手册》来看,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直角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 角度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角度/90度 反折平:1,5t(料厚) 以上为五金模具设计经验值。希望能帮上你 Q235B材料的话一般是用材料厚度的至2倍,要求不高的话就用2倍计算,要求高的话那就要看下模大小,还有材料的拉申度的,这个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试了,不同批次的材料都不一样的,有时就是同一张钢板上剪下来的也会不一样。比如我做过一批出口产品,414的材料4.75mm,在折四次的情况下公差要在50丝之内,我用的是倍,下模36,供参考。 折弯一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两个材料厚度再加一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折弯二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三个材料厚度再加两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折弯三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四个材料厚度再加三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