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RI头部血管规范化扫描方案

MRI头部血管规范化扫描方案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HDe)

---中华磁共振应用学院系列教材

头部血管Vascular

使用限制和提醒:

1.磁共振临床应用的建议扫描方案,并不对诊断结果承担任何责任。

2.扫描方案仅用于内部学习目的,其中涉及的任何内容不作为机型性能

、图像质量的判断依据。

3.由于磁共振系统配置上的差异,扫描方案中的内容并不作为系统所具

有功能的具体实现。

4.扫描方案中涉及的任何图像内容、姓名等信息均认为以教学为目的,

不涉及任何私有信息的泄露。

5.扫描方案中任何内容有不恰当或有疑问,请及时给予反馈,我们将尽

快更正,同时,我们保留更改和解释的权利。

6.任何一个版面均有相关内部使用界限提醒,请勿外传。

1.采用标准头部成像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人体

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

2.头部扫描必须配带耳塞,听力保护。

3.摆位时,肩部必须靠近线圈,头顶部尽量向线圈内,左右居中,头部

不能旋转,同时必须用海绵垫固定头部。

4.下颌一定要内收,必要时垫高枕后,这样可明显减少图像伪影。

5.定位中心位于鼻根或眉间,若是激光灯经过眼睛时必须闭眼。

6.婴幼儿因头颅较小,需在他们的枕背部加软垫,以确保患者头颅中心

与线圈中心一致。

颅脑血管规范化扫描方案:

1 3-pl T2* Loc 三平面定位

2 Cal scan 校准扫描

3 Ax 3D TOF MRA, 3slab 横断面三维血管成像

4 Cor 2D TOF MRV 冠状面MRV血管成像

3-pl Loc,三平面定位图像:

定位线说明:

?三平面定位图像上观察头颅位置既不能偏上也不能偏下,确保头颅位于线圈的中心,图像信号与线圈位置匹配良好。

?有时为了加快扫描速度,可以缩短扫描层数,但图像中心会有交叉干扰样黑条伪影。

?三平面定位像矢状面层数较多,为了利于横断面定位。

Calibration Scan,校准扫描定位方法图像:

定位线说明:

?所有的序列若要使用ASSET和PURE,必须针对相应线圈进行校准备扫描。?FOV中心位于解剖中心,上下范围必须超过要扫描的解剖范围。

?一般情况下使用一次采集,扫描范围不够时增加层厚。

?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

?ASSET能加快常规序列的扫描速度,或能改善EPI序列的图像对比度。?PURE能纠正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

Ax-3D-TOF-MRA,横断面动脉成像定位图像:

定位线说明:

?在矢状面定位像上定位横断面,冠状面调整左右角度,横断面调整旋转角度。

?头部三维血管成像,为了减轻饱和效应,采用三块或四块扫描方式。

?FOV中心位于解剖中心,扫描范围一般从枕骨大孔处至胼胝体上缘,采用纯轴位或斜位均可。?块与块之间重叠范围相当于块厚的25%。

?添加上饱和消除静脉信号。

?大部分情况下,采用脂肪抑制;如果有金属假牙伪影,建议去掉脂肪抑制。

Cor 2D TOF MRV,冠状面静脉成像定位方法图像:

定位线说明:

?纯冠状面定位,在矢状定位像上自后向前定位。

?通常认为静脉自前向后流动,逆向血流划线,增强流入增强效应。

?添加下饱和消除动脉信号。

?扫描时间与扫描层数直接相关,可考虑要用部分Phase FOV缩短扫描时间。

Ax 3D TOF MRA,横断面3D TOF MRA多块扫描:

扫描方法:

?在矢状面定位像上划线。

?横断面三维血管成像,扫描范围下面要包括椎动脉分叉,上面要超过

胼胝体上缘。

?扫描层厚1.2-1.4mm,块与块之间要重叠25%,三块或四块。

图像参数特点:

?TR时间影响扫描时间。TR时间的选择需要平衡血液流动速度,TR越短

则血液流入增强效应越明显,但同时流入血液的饱和效应更明显。

?添加脂肪抑制和磁化传递,能抑制背景信号强度,血管更亮。但在脑

梗塞或金属假牙时,不建议使用。

?若在重建时观察到阶梯样信号不均,使用斜坡脉冲,也可考虑增加TR

时间。

?首选ASSET(Acceleration Factor=1.50-2.0)缩短扫描时间。

?施加上饱和消除静脉影,建议使用PURE,PURE后处理过程会增加血管

亮度和均匀性。

?TE时间影响背景信号强度,可调节带宽使TE时间位于Out of Phase。

临床应用:

?血管瘤、动静脉畸形或脑出血。

?脑梗塞,烟雾病等等。

Cor 2D TOF MRV,冠状面2D TOF MRV多块扫描:

扫描方法:

?冠状面定位,自后向前逆向静脉血流方向划线,第一条线一定

要超过窦汇,最前至上额窦。

?施加下饱和带消除动脉信号。

图像参数特点:

?将翻转角大于70度以增加血管亮度。

?扫描时间与扫描层数成正比。

临床应用:

?静脉栓塞。

?肿瘤性病变累及静脉系统。

?注意:大部分情况下,左右横窦静脉血液流动不对称,必要时

增强扫描。

第一步:

选择3D-TOF 序列,选择3D MIP

三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后处理

。 第二步:

在红色MIP 菜单上点击右键,

选择HD MIP ,使用高分辨率模

式。

第三步: 一般情况下,点击方位按钮:I ,从下向上看动脉血管三维结构。 第四步:上下剪切 选择剪刀工具,围绕颅内血管外周划线,将颅内血管结构勾划出来,点击CUT OUTSIDE 。

第五步:前后剪切

点击方位按钮:A,从前向后看,围绕颅内血管外周划线,将颅内血管结构勾划出来,点击CUT OUTSIDE。第六步:左右剪切

点击方位按钮:L,从左向右

看,围绕颅内血管外周划线,

将颅内血管结构勾划出来,点

击CUT OUTSIDE。

第七步:任意角度剪切

继续使用剪刀工具,拉动红色

方框手柄旋转合适角度,将颅

内血管结构勾划出来,点击

CUT OUTSIDE,直到将颅内血

管之外的结构均切除。

第八步:旋转保存

在功能面板中点击Film/Save ,再点击Batch,点击Rotate ,设定旋转角度10-15度,FOV 设置成18-20cm。第九步:旋转保存

一般情况下,点击十字光标,设置为上下和左右旋转,分别点击OK按钮保存为两个序列。

头部血管病例

多动脉炎颅内血肿大脑中动脉狭窄

颅脑动态增强血管规范化扫描方案:

1 3-pl T2* Loc 三平面定位

2 Cal scan 校准扫描

3 Sag TRICKS(增强) 矢状面TRICKS增强血管成像

4 Cor TRICKS(增强) 冠状面TRICKS增强血管成像

Sag TRICKS,矢状面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定位图像:

定位线说明:

?在三平面冠状面上定位矢状面,矢状面定位像上调整前后和上下位置。

?根据病变的特点,可以定位冠状面或横断面TRICKS。

?扫描范围覆盖两侧颈内动脉。

?首选添加ASSET缩短扫描时间,增加时间分辨率。

TRICKS参数界面:

图像参数特点:

?为了完整显示动脉和静脉血液循环过程,一个时相扫描时间约

3-5秒左右。

?TRICKS界面,扫描12个时相左右,Pause=on,

Images=Subtracted。

?20ml造影剂,3ml/s注射速度,等量等速生理盐水。

?注意,一开始扫描的时间是蒙片的扫描,然后系统扫描暂停,

此时再注射造影剂,5秒后开始血管增强扫描。

?扫描后的每一期减影图像均可进行IVI重建。

扫描时间参数:

?Temp Res,时间分辨率,头部TRICKS时间分辨率3-5s。

?Rx Scan Time,第一个时间为增强后扫描所有期相的时间,第

二个时间为蒙片的扫描时间。

矢状面TRICKS扫描:

扫描方法:

?根据病变特点,可分别选择矢、冠或横断面定位,矢状面定位

因为范围小所以扫描时间短。

?尽可能做到全脑覆盖。

?TRICKS支持ASSET,因此需要做ASSET校正扫描。

图像参数特点:

?冠状面TRICKS主要为显示颈内动脉,如果加大扫描范围,请增

加层厚并ZIP4重建。

?横断TRICKS主要是为了显示Willis环,或部分AVM,或是横窦栓

塞。扫描范围不必太大,以免显示血管太多影响观察。

?层厚适当减薄,带宽减小。

临床应用:

?动静脉畸形。

?静脉栓塞。

?肿瘤性病变累及血管系统。

TRICKS病例:

颅内动静脉畸形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磁共振常见部位扫描技术 一.颅脑常规扫描技术: 线圈选择:颅脑正交叉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儿童及颈部较长者两肩尽量向下,使头部伸入线圈。采集中心对准两眼连线中点。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矢状定位像做横断位。 横断位:层厚6-8cm;层间距:0.5-3mm(T1T2保持一致)。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4-6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二、腰骶椎、腰髓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采集中心对准肚脐.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 或312mm×256mm 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8mm;层间 距1-2mm采集。矩阵:256×192 或312mm×192mm FOV: 180mm×180mm. 三、胸椎、胸髓的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病变在胸8以上,上段要平第7颈椎;病变在胸8以下,下段要平腰1、2。采集中心对准胸骨中心。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192或 312×256;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8mm。 层间距:1-2mm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 180mm。

MRI成像技术

第一节MRI常规成像技术 所谓常规MRI成像技术,是指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通常包括T1WI和T2WI序列)、序列的成像参数、扫描方位等。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简单介绍临床上常见检查部位的MRI常规成像技术。 一、颅脑 颅脑是MRI最为常用的检查部位,颅脑常规的MRI检查包括:(1)横断面SE T1WI: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5 ~ 8mm,层间距1 ~2.5mm,层数15 ~2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20 ~ 240 mm,NEX = 2;(2)横断面FSE T2WI:TR = 2500 ~ 5000 ms,TE为100ms左右,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矢状面SE T1WI或FSE T2WI:有助于中线结构的显示,成像参数同横断面SE T1WI或FSE T2WI;(4)冠状面SE T1WI 或FSE T2WI: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近颅底或颅顶部病变的显示,成像参数同前。 除上述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常需要增加的检查技术包括:(1)横断面IR-FSE FLAIR序列:TR = 6000 ~ 10000 ms,TE = 100 ~ 120 ms,TI=2100 ~ 2500 ms,ETL = 10 ~ 20,其他成像参数同前,该序列有助于被脑脊液掩盖病变的显示,如皮层病变,脑室或脑池内病变等;(2)横断面DWI序列:常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无穷大,TE = 60 ~ 100 ms,b值为1000 s/mm2左右,矩阵128×128 ~ 256×256,其他成像参数同前;(3)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常为Gd-DTPA)后,利用SE-T1WI序列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横断面,必要时加扫矢状面或冠状面,成像参数同前。 二、垂体 MRI是目前显示垂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垂体的MRI常规技术包括:(1)矢状面SE T1WI序列: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3 mm,层间距0 ~0.5mm,层数8 ~12层,矩阵256×192 ~ 256×256,FOV = 150 ~ 200 mm,NEX = 2;(2)冠状面SE T1WI序列:扫描参数同矢状面;(3)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同前。 垂体MRI检查根据需要可增加以下技术:(1)冠状面或矢状面FSE T2WI:TR=2500 ~ 3000 ms,TE = 100 ms,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2)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FSE T1WI (TR=200 ~ 300 ms,TE=10 ~15ms,ETL=2 ~4)或扰相GRE T1WI(TR=100 ~150 ms,TE 约为4.4ms,激发角度60 ~70°),其他参数同SE T1WI,于注射对比剂后30s、1min、2min、3min、5min、7min、10min进行扫描。 三、眼眶和眼球 眼球和眼眶检查时,需要嘱病人不能运动眼球,检查可使用普通头颅线圈或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常规序列包括:(1)横断面SE T1WI:层厚3 ~4 mm,层间距0 ~1mm,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SE T1WI;(2)横断面FSE T2WI,层厚和层间距同SE T1WI,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FSE T2WI,由于眼眶内富含脂肪组织,常需要采用脂肪抑制技术;(3)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或/和FSE T2WI,扫描参数同前;(4)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SE T1WI,参数同前,必要时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一般需要施加脂肪抑制技术。 四、脊柱脊髓 MRI是目前检查脊柱脊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椎管内病变应该首选MRI检查。脊柱脊髓MRI扫描应该选用脊柱专用线圈,最好选用相控阵列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或FSE)T1WI:TR = 300 ~400ms;TE=8 ~15ms;层厚3 ~ 4mm,层间距0.5 ~1.5mm,层数10 ~1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50 ~ 320 mm,NEX = 2,相位编码选择上下方向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2)矢状面FSE T2WI:TR大于2500 ms;TE=100ms;ETL= 12 ~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横断面FSE T2WI:层厚3 ~ 5 mm,层间距1~2mm,其他参数同矢状面FSE T2WI;(4)根据需要可增加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技

MRI技术扫描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 MRI 检查 【适应证】 (一)颅脑外伤。 (二)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三)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四)先天性发育异常。 (五)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六)颅内感染。 (七)脑白质病。 (八)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一)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二)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三)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四)MKI 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五)早期妊娠(3 个月内)者应避免MRI 扫描。 【检查前准备】 (一)认真核对MRI 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

(二)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三)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四)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五)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室。 (六)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 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 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 .平扫 (1 )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膝关节MR成像技术

膝关节MR成像技术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MRI设备的工作原理。 2. 掌握膝关节MRI检查的线圈和体位选择。 3. 掌握膝关节MRI检查成像序列的原理。 4. 掌握膝关节MRI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检查方法。 5. 根据不同的患者合理地选择成像序列,并熟练地应用到检查中去。 二、MRI成像原理: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三、主要设备 1. 见习地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MRI室第2机房 2. 设备:GE1.5T超导磁共振机,锐柯680干式激光相机。 3.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PACS系统 四、掌握要点 膝关节MRI检查的步骤、体位、增强扫描的三期延时时间、线圈选择、成像序列。 五、见习内容 1. 膝关节MRI检查的线圈: 膝关节专用线圈 2. 检查前准备和体位: 检查前准备: ①去掉身上的金属饰物及信用卡等物品。 ②嘱咐患者在检查期间不要随意移动体位。 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双下肢伸直。将被检查侧的膝部置于线圈内,使线圈中心正对膝关节。膝关节稍外旋时更有利于显示前交叉韧带。对侧膝部及双足加海绵垫使患者体位舒适。轴位定位光标应正对线圈中心,锁定位置后进床至磁体孔中心。 3. MRI扫描: ①常规扫描方位:矢状位及冠状位,辅以轴位。

②扫描定位像:先取轴位GRE序列T2*WI作为定位像,确定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层面。 ③成像序列:常规选SE、FSE、GRE序列,选用IR序列用于脂肪抑制。可选用流动补偿、预饱和、去相位包裹等功能。矢状位和轴位层面成像以前后方向、冠状位层面成像以左右方向为相位编码方向。 六、分析与讨论: 1.使用高SNR相控阵表面线圈的3.0T图像质量优于1.5T,成像时间更短。 2.TIWI加脂肪抑制序列在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结构方面比其他的序列显示更加清楚。 3.膝关节扫描序列:3-pl T2*FGRE OSag T1FSE OSag fs PD OCor fs T2FSE OAx fs T2FSE OSag STIR 4.膝关节补充序列扫描:3-pl T2*FGRE OSag T2*GRE Radial T2*GRE Sag fs 3D T1FSPGR Sag 3D Fiesta

MRI读片基础

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 MRI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 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 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 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 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 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腹部 (一)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 2~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 (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 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 (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二)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5.0 mm,层间隔≤层厚×20%, FOV(300~400)mm×(300~

MRI技术操作的要求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MRI检查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4)MKI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5)早期妊娠(3个月内)者应避免MRI扫描。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检查室。 (6)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平扫 (1)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手双脚避免交叉形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矢状、横轴状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 (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鉴别肝脏肿瘤; (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 (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 (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 (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 (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 (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 (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 (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 (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 (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

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专题-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之一,膝关节疾病临床上很常见,种类也很多。目前,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传统X线、CT、MRI、B超和核医学检查。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以及软骨和骨髓显像能力,其在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口益广泛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MRI能清晰地显示半月板、交叉韧带、关节软骨、滑膜、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骨骼和肌肉等解剖结构,对其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义。 下面我们一起复习解剖及MRI正常解剖。 一、半月板 半月板是膝关节重要的解剖结构。多数外侧半月板似“O”型;多数内侧半月板似“C”型。其切断面成三角形,MRI完整且信号均匀一致。当膝关节屈伸运动时,半月板在股骨及胫骨的挤压和周围纤维和韧带的牵拉而前后移位。但是半月板的前角后是固定的,所以半月板随前后移位并扭曲运动。 内侧半月板与周围关节囊关系紧密;外侧半月板的运动比内侧半月板大一倍。 盘状半月板是侧份的宽度超过半月板横径的一半时,其韧度较低且活动不灵活。 内侧半月板类型

内侧半月板开口类型 外侧半月板类型 运动时半月板的位置移动

半月板MRI冠状扫描示意 常规X片只能显示骨组织及其关节间隙和肌肉大体情况,不能显示半月板等软组织。

过去用X造影非常不便,而且是间接征象。 膝关节MRI解剖常用的矢状和冠状扫描方式成像, 下面是T1相,矢状从外至内,以图来说明解剖关系 可以看见腓骨,黄箭头是外侧半月板,绿箭头是腘肌腱通过外侧半月板后方

向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出现几乎类似形态,尖相向而对。注意前角没有达到胫骨前缘(绿线),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1 MRI成像系统简介 ●1.1M R I影像设备发展概况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磁共振波谱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自出现以来曾被 称为:核磁共振成像、自旋体层成像、核磁共振体层成像、核磁共振C T等。 ●1945年由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B l o c h)和麻省哈佛大学的普塞尔(P u r c e l l) 教授同时发现了磁共振的物理现象,即处在某一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核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现象。因此两位教授共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磁共振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以后,很快形成一门新兴的医学影像学科—磁共振波谱学。 ●1971年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核 磁共振(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曼斯菲德(Mansfields)研制出脉冲梯度法选择成像断层。 ●1974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组织内磁共振光谱仪。 ●1975年恩斯托(Ernst)研制出相位编码成像方法。 ●1976年,得到了第一张人体MR图像(活体手指)。 ●1977年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入体层摄影实验阶段。 ●几十年期间,有关磁共振的研究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 六次诺贝尔奖。(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雷蒙德·达马蒂安的“用于癌组织检测的设备和方法” 幻灯片7 1.2 MRI影像设备功能 现代磁共振成像系统大体结构都很相似,基本上由四个系统组成:即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1.磁体系统 ●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成本最高的部件,是磁共振系统中最强大的磁场, 平时我们评论磁共振设备的大小就是指静磁场的场强数值,单位用特斯拉(Tesla,简称T,垂直于磁场方向的1米长的导线,通过1安培的电流,受到磁场的作用力为1牛顿时,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就是1特斯拉。)或高斯(Gauss)表示,1T=1万高斯。 ●临床上磁共振成像要求磁场强度在0.05~3T范围内。一般将≤0.3T称为低场,0.3T~ 1.0T称为中场,>1.0T称为高场。磁场强度越高,信噪比越高,图像质量越好。但磁 场强度过高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 ●为了获得不同场强的磁体,生产厂商制造出了不同类型的磁体,常见的磁体有永久磁 体、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1)永久磁体 永久磁体是由永久磁铁(如铁氧体或铷铁)的磁砖拼砌而成。它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

专题-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专题: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之一,膝关节疾病临床上很常见,种类也很多。目前,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传统x线、ct、mri、b超和核医学检查。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以及软骨和骨髓显像能力,其在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口益广泛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mri能清晰地显示半月板、交叉韧带、关节软骨、滑膜、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骨骼和肌肉等解剖结构,对其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义。 下面我们一起复习解剖及mri正常解剖。 一、半月板 半月板是膝关节重要的解剖结构。多数外侧半月板似“o”型;多数内侧半月板似“c”型。其切断面成三角形,mri完整且信号均匀一致。当膝关节屈伸运动时,半月板在股骨及胫骨的挤压和周围纤维和韧带的牵拉而前后移位。但是半月板的前角后是固定的,所以半月板随前后移位并扭曲运动。 内侧半月板与周围关节囊关系紧密;外侧半月板的运动比内侧半月板大一倍。盘状半月板是侧份的宽度超过半月板横径的一半时,其韧度较低且活动不灵活。内侧半月板类型 内侧半月板开口类型

外侧半月板类型 半月板mri冠状扫描示意 膝关节mri解剖常用的矢状和冠状扫描方式成像, 下面是t1相,矢状从外至内,以图来说明解剖关系 可以看见腓骨,黄箭头是外侧半月板,绿箭头是腘肌腱通过外侧半月板后方向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出现几乎类似形态,尖相向而对。注意前角没有达到胫骨前缘

内侧半月板开始出现(黄箭),绿箭指后角比前角大。内侧半月板前后角大小不一是明显的;而与外侧半月板相反,说明切面正好通过半月板的中1/3区域。

冠状显示外半月板后角切面的变化,而内侧半月板正常情况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冠状----中间层面显示内(黄箭)外(红箭)半月板。这个时候如何判断内外半月板?应该注意胫骨的形态并前后连续观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