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

唐宋诗词中的扬州意象

唐宋诗词在中华文化古典诗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的文化发展与激荡中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了研究唐宋诗词中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诗词中的意象研究。意象在一篇诗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是灵魂的作用,有时意象可以代表整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扬州作为历史上较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一座城市,在唐宋诗词中更是被多次提到。作为一种意象来分析,扬州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值得人们针对它去展开研究。

一.扬州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城市,自古至今便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对中国各个时代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的盛世繁华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是杭州、扬州的秀美风光,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发展的自身特色,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扬州,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的文化史尤其是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扬州的历史变迁与不同称谓

扬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第一》“淮海惟扬州”,意思即为“扬州是西抵淮水、东达大海的一个州”,这是古代人们对于扬州的一个模糊的概念。至于扬州因何得名则是众说纷纭,潘宝明认为大体有四种说法:与树有关(亦常被写为杨州)、与水有关(《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与地气人性有关(《尔雅注》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杨。杨,扬也”)、“扬”由“越”来。

扬州最早建城时间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都以不同的形式而存在,扬州真正进入到人们的眼中,成为历史上所不能忽视的一座城市是在隋朝,也就是隋炀帝时期。由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得了扬州这座运河所流经的重要城市得以发展和壮大。正是从隋朝开始,扬州的城市资本开始不断的积累,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提高,在隋朝后期的地位直线上升,最后甚至有了“陪都”这一称号。在唐灭隋后,扬州的地位依旧没有掉落,而是更着重于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当时有着“扬一益二”的地位。经过了唐朝初期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扬州的各方面都保持在了一定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知道唐末经历了起义与暴乱和历次的战争后,扬州开始逐渐走向了衰退,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方面还表现在了经济方面。扬州真正开始成为一座普通的城市也是在唐宋时期,没了大运河所带来的优势,又几经战乱的摧毁,扬州终于同其他的城市一样,摘去了各种光环,成为一座普通的军事重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扬州城地理位置都与现如今江苏省扬州市大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古代的扬州城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在唐宋诗词中主要提到成为大致有:邗州、广陵郡、江都郡、淮扬、维扬、淮南、海西头、淮左名都。

(二)唐宋时期的扬州

古扬州城,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隋朝以及唐宋时期。政治上,扬州自隋朝正式更名后,便一直作为陪都的地位存在,甚至在隋炀帝时期一段时间成为了隋朝实际意义上的都城,隋炀帝最后更是死在了扬州城,故此扬州与隋朝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没有隋朝没有隋炀帝,可能就没有扬州的兴盛与繁华。在唐朝时期,扬州更是一座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独特的地位以及无穷的魅力引得无数的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诗篇。但在唐末宋朝时期的多次战乱使得扬州城几乎毁于一旦,往日的繁华与魅力已经不再,勾栏

瓦舍也已不是旧时模样,就连歌女婉转的嗓音也好像消失殆尽了一样。而在经济上,大运河的开通极大的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主要的经济中心。并且扬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条件,发展了漕运、盐运、金融业、娱乐业和服务行业,在唐朝和宋朝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一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但是扬州的繁华经历了几次战乱,也曾被金兵占领,就仅仅是作为一座军事重镇而存在。就像一个朝代的更迭一样,扬州城的繁华与衰败就似乎只是转瞬即逝,繁华落尽,剩下的只是后人无数的回想。

(三)扬州文化的特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对于扬州的喜爱人们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止。作为一个古代的名城,扬州的文化自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所以无论是扬州的建筑风格、民间艺术、文化古迹还是城市特有的文化韵味,都可以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精髓与内涵。扬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扬州这座城市书写了无数的故事演绎了无数的传奇。而扬州城极具特色的事物、景观等都成为了其文化的一种标志,二十四桥、瓜州古渡头、瘦西湖关东街、琼花等等都曾是扬州某一段历史的标志,更是成为后人去到扬州不能错过的一段回忆。

扬州的文化可以说是自扬州建城便已经开始存在并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而形成自己的体系。虽然扬州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追究其根本会发现扬州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独特性。从唐诗宋词中提到的扬州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扬州人对于自己城市的文化具有继承性,无论是对于风景名胜的热爱之情,或是对于城市发展与灭亡的感叹之情,都是会跟随着前人们的脚步与思路进行发展与完善。而扬州文化在具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文化是不同与其他的城市或其他的文化,是独具有扬州城自身地位与特色的文化。扬州处于江南水乡,政治经济军事重地,这样的一个城市既有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属于现代气息的轻盈与灵动,就是这样的一种新旧交叉的时代,使得扬州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只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独特的美。扬州的文化还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扬州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相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例如扬州在隋朝以及唐朝宋朝时期就有不同的文化,在隋朝以及唐初期和中期,人们对于扬州的感情都是骄傲、向往与惊叹,这样的一座城市所形成的文化特色自然是与唐末宋代时期的扬州文化不同的。唐末宋朝时期的扬州经历战乱渐趋衰败,此时的扬州文化会呈现出一种落寞与感慨之情,所以扬州的文化具有历史性,是深受历史条件影响的。

二.唐诗宋词中的扬州书写与情感蕴含

抛开扬州的政治地位与在历史上的敏感性,作为江南水乡的一部分,扬州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让人难忘的美好回忆,只要是去过扬州的人都不会忘记那里的那份美丽与安宁。但是,扬州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乱后,当年的那份繁华现在已经不再有,剩下的只有一座充满静谧的美丽城市在等待着人们的到来。然而在唐宋时期,扬州的繁华可以说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了,无论是勾栏瓦舍又或是琼花美景,自然气息又或是人文气息,无一不是让诗人们为此沉沦,只能用自己有限的文字来表达心中的那种激动与感慨。

(一)扬州市肆繁华的描写

对于扬州人们把它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但是真正只是单纯描写扬州市肆繁华的还是属于少数,不掺杂历史原因,不增加其政治意图,只是简单的描写扬州。秦观在《望海潮·广陵怀古》中用“兴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

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来写出了扬州城的壮阔与繁华,以及扬州的人们豪迈超俊,气势如虹,衣服华美艳丽,给人以各种视觉感官上的享受。这就是扬州城,这就是人们念念不忘的扬州城的繁华与独特的魅力。

唐代的扬州是著名的大城市,也是名副其实的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当时就有“扬一益二之称”。这一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游览扬州的经历,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等。而张祜的《纵游淮南》也是为扬州的秀丽情不自禁的歌唱。“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诗人游览扬州并且目睹当地的秀丽繁华而情不自禁的发为歌唱。题中的“纵”表明了诗人游览的尽兴和满足,这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态才有了流畅欢快的歌唱。起句平易流畅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对于扬州城的赞叹。扬州城漫长的街道上,家家户户比肩而居,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我们如果打开想象,似乎摩肩接踵的人群,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各式各样的店铺,都一起涌到了眼前。每到夜晚,扬州城的娱乐场所竞相热闹起来,到处彩灯高挂,妓女们争奇斗艳,或吟诗或歌唱或跳舞,尽情的享受着美好的太平时光。天上的朗朗明月和人间的华彩灯光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如此美好的时光,诗人应该沉迷于享乐还来不及,怎么会想到死呢?但是这里蕴含着诗人深深的眷念之情。诗人完全被扬州城的城市风光所陶醉了,他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了,生的时候可以选择长居扬州,死了之后甚至为自己选择好了墓地,就在那禅智山上。全诗措辞平易,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情感淋漓,极富感染力。【1】

(二)扬州民俗文化的剪影

在众多描写扬州城美景的诗中也有不少的作品是用简单的笔触对于扬州民俗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描写与赞赏。如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中就通过三首诗来描写出扬州城美丽的春景图。“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事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满郭是春光,街衙土亦香”“江北眼光里,淮南胜事多。市靂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唯栽树,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歌声”等等都是诗人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扬州这个美丽的城市中的一些平凡的生活。

在描写扬州民俗文化的唐宋诗词中也有一些是对扬州城具体景色的描写的,通过对这些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体现出扬州人的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与浓郁的人文色彩。

1.琼花

琼花,从古老的神异传说开始,就与扬州、隋炀帝、大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隋炀帝开凿运河七下扬州观琼花的故事,历代相传。隋炀帝大征民工开凿运河,不远千里到扬州观赏琼花,等他坐龙船抵达扬州看到琼花时,琼花却凋零了。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现在的琼花时扬州的市花,当现在的琼花已经不是当年的了,但是扬州人们对琼花的热爱以让不减分毫。王禹偁的《后土庙琼花诗二首》“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是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装。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

扬州后土庙的琼花举世无双,洁白可爱,并且树大而花繁,诗人用自己的笔触描写了琼花的可爱世无双。韩琦更是在《琼花》一诗中对琼花给出了无限的赞美和评价“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琼花的热爱,以及在扬州的重要地位以及影响。【2】

2.平山堂

平山堂位于扬州市区内的大明寺中,是北宋庆历年间时任扬州太守欧阳修岁修建。因登临此堂,江南诸山拱揖槛前,因名“平山堂”。【3】历代诗人对于平山堂多有题咏,而且不仅仅是歌咏平山堂,更多的是借平山堂来歌咏欧阳修。《和刘原父平山堂见寄》《朝中措·平山堂》

都是欧阳修自己对于平山堂的描写,“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写出了平山堂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广以及周围环境的美好,而“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则是借用王维的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表现了山色的飘渺若隐若现。而王安石的《平山堂》则是另外一种角度,“墟落耕桑公榿悌,杯觞谈笑客风流。”写出了欧阳修没有官架子,常常在田间村头与农人交谈往来,和乐平易。

还有很多的诗句都是通过对扬州景物或节日的描写来突出扬州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与丰富的城市内涵,同时也是对扬州民俗文化的一种赞美与传承。

三.扬州意象的抒情功能与文化蕴含

唐宋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算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诗人笔下所描写的各种形象也往往成为表现诗歌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点睛之笔。意象派诗歌理论大师庞德曾经说过:“一生中能够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诗人对某一意象的偏爱和集中“描述”现象,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和楼意象,秦观词中的流水意象,李白诗中月亮的意象,李清照词中的月夜意象,姜夔词中柳的意象等等,都与作者心底血脉流淌旋律有关。

而扬州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既不同于人物意象事物意象,也不同于景物意象等,可以说扬州意象属于一种城市的意象。它既包含了扬州城本身的一种形象特征,也包含了古扬州城内所有经作者之手描写出来的具体景物事物的意象特征,如二十四桥、琼花等等,均可作为一种整体的存在来代表扬州意象。针对唐宋诗词中所提及到的扬州意象,在下面的部分作出了较为具体的分类别分析:

(一)个人情感的触媒符号

1.怀人与送友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诗人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诗句来怀念曾经和自己相处过并且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用诗句来抒发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惋惜、期盼等等的感情,在唐宋诗词中更是不乏这样的名作。而扬州更是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位置等,使得无数的政客、商人、文人在这里进行一幕幕的送别场面,留下一篇篇的名作。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就写到“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这是作者乘船停泊桐庐江时,怀念广陵(今扬州)朋友而作。此时的作者求官不成、四处奔波,故而怀念旧时友人。建德虽好,但毕竟不是我的故乡,我还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们。其实扬州也不是孟浩然的故乡,他怀念扬州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是恋旧情结在作怪。

而巧的是李白也写了一首送别孟浩然去广陵任职的经典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上,诗人祖饯送别,丝竹声中,孟浩然登上舟船,挥挥手挂帆东去。伫立楼头,凭栏目送远去的风帆久久不愿离去。一片孤帆在辽阔的江面上渐行渐远,慢慢只能望见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连这影子也消融在水天相接之处,唯剩下一江春水,在碧空掩映下无语东流。李白对于最为倾慕的朋友孟浩然即将前往繁华的扬州,心情是复杂的。既有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为朋友可以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感受旖旎的风光的欣喜之情。虽然孟浩然得以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但是对于天性喜动的李白来说却多了一丝惆怅与茫然,诗人在描摹二人离别之景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怅恨之情。

同样是对在扬州和朋友一起的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思念之情,杜牧则是用了古扬州成内的二十四桥的意象来写出了自己对朋友深深的祝福和思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处的“玉人”是指杜牧的好友韩绰,因晚唐有玉人比喻风流才子的说法。诗人虽未

与好友见面,但以他对于好友的了解,一向风流倜傥的韩绰一定是与美人为伴,教弹唱吹箫。语带调侃,但对好友的祝福与思念和羡慕之情却跃然于纸上。

用扬州作为意象来表达对于朋友深深的思念、朋友即将远走的不舍、盼望友人可以有更快乐的生活以及自己对于朋友离别的怅然和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无奈。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崔致远的《酬杨赡秀才送别》中“好把壮心留后会,广陵风月对衔杯”;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中的“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等等都是对这种感情的极致表达。

2.相思与爱情

对于爱人最真挚的感情,无论是妻子或者是情人,哪怕仅仅是一个歌妓,都成为世人笔下动人的篇章。由于扬州在唐朝时曾经是重要的经济中心,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多的勾栏瓦舍在扬州兴起,引得了无数风流倜傥的才子佳人们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曾在扬州做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的杜牧在任期间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篇,其中《赠别二首》是他在离开扬州时为一位相好的歌妓所写。《赠别二首》(其一)“频频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先是描写了女子身姿轻盈婀娜,如二月的豆蔻花含苞待放。再用烘托对比的手法来进一步赞美歌妓的美丽绝伦。作为唐代“天下乐园”的扬州,繁花似锦车水马龙,“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以想见,春风十里的扬州大街上,高楼鳞次栉比,商家如云,游人如织。在那一栋栋高台舞榭里,那一卷卷锦绣珠帘之下,又该隐藏着多少位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正当我们为扬州的繁华赞不绝口的时候,“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一下将我们从遥远的遐想中拉回到现实里。当春风和畅之时,珠帘卷处,遍视帘内佳人,尽行数里之遥,总不如所别者之聘婷窈窕也。正所谓众星拱月,原来作者是以扬州佳人之群星闪耀,来烘托这位自己相好的歌妓。【4】

同样的感情在徐凝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作者在扬州曾经有过一段感情,这段感情在他此后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美丽,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忆扬州》。女人的心是水做的,当她再也抑制不住离别的悲伤时,她的心会化成千百颗晶莹的泪水。此情此景,人情何以堪?抬头望月,明月皎洁更显离人之思,徐凝不禁感叹道:如果天下的明月夜有三分姿色的话,那么,其中二分最可爱的月色就在扬州啊!这两句亦爱亦怜,亦喜亦悔,充满着爱情的甜蜜和失去的忧伤。而扬州为什么这么可爱,原因昭然若揭,因为作者思念的人儿就在那里啊。这首诗明里写扬州,暗里写人,将作者所喜爱的女子形象细致描绘,离别时的伤感跃然于纸上。但正是后人对该诗句的喜爱,经过不断的审美再创造,使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变成了人们所认为的描写扬州可爱与美丽之处的经典诗句。

而白居易《长相思》中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虽然全篇未提到扬州意象,但是却通过扬州城的瓜州古渡头的意象,将思女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思念又怨恨,像汴河的水永远也没有尽头。扬州的繁华使得人来人往,有多少痴情的女子负心汉,为了一段可能没有结果的感情,女子常常倾尽一生去等待那个或许永远不会出现的人,这种既思念但又怨恨的感情让人闻之动容而又悲伤。

3.追忆与感慨

忆旧,是中老年的思维习惯。在他们心里,旧时的朋友是那么的真诚,昔日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温馨,以前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这种忆旧恋旧的情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今昔对比,想象中,故乡、故土、故人成了诗人心中永恒的向往。人短短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会留下不同的印记,所谓“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或许便是这一年龄最好的概括。年少时不免情况散漫,挥斥方遒,而到了中了中老年,会自觉不自觉对年轻时的“荒唐”行事作一番追忆与总结。杜牧的《遣怀》便是这一心态的集中呈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的前两句追忆昔日在扬州纵情诗酒、放浪形骸的“狼藉”生活。三四句可以看做是对年少狭邪放诞生活的总结,抒发了青春虚掷、事业未成的人生感慨。杜牧出身高门望族,少年高中进士,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正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大好年华,又如何会想到日后的沉沦下僚、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呢?可惜十年一觉,美梦终归有醒的时候。多年以后,再回味起当年的浪荡生涯,内心的感伤与痛苦可想而知。而更令人痛苦的是,当年那些陪伴自己的佳人如今又在哪里呢?或许她们正在哪里责怪怨恨着自己的薄情负心。“赢得”二字,暗含着作者无尽的心酸与无奈,无奈自己没有能力去照顾这些美丽的佳人,心酸的是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事业看不到边际的无边痛苦。

梦,常常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思念的最好证明,无论是否符合现实,都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深的情感体现和梦想的寄托。秦观在《梦扬州》中就写到“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常常回忆起自己在扬州的美好的日子,以及扬州繁华无尽的美丽景象,但是无奈已经回不去那个时候了,每次想到这些,自己都不禁在梦里一遍又一遍的回到扬州。这样的感情杜甫也曾经在《解闷十二首(选一)》当中表达过“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游。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杜甫在晚年的时候,经常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曾经漫游过的地方,渴望着如果有机会还想再游历一次的愿望。

除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追忆,诗人们还常常通过诗句来表达对于自己现在生活的不满和感慨。高适在《登广陵栖灵寺塔》中就通过扬州的一个具体事物的意象来抒发了自己在登高的时候感悟了人生的道理,在暮年的时候应该知进退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何必了无身,然后知进退”。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当中就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概,希望自己可以早一些离开污浊混乱的官场,早一点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家园。

(二)历史盛衰的见证

对于朝代交替历史更迭,自然是众说纷纭,但是毫无意外的是,前代都对后代产生过多多少少的影响,无论是哪一方面。面对前朝的繁华或者凋敝,诗人们会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是惋惜感叹,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或是对今朝的某些启示和值得反省的地方。扬州作为隋朝的陪都,用经过隋炀帝开凿运河后,经济发展迅速,在隋唐时期成为了人们梦寐以求的魅力之都。但就是这样的地方,在唐末以及宋朝,经历了数次战乱后,早已经丧失了当年的繁华,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来体会到当时的无限风光。在唐宋时期针对扬州这一意象所写的对于古今时事分析的诗句有很多,在这里也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1.前朝的灭亡

从古至今事物更替试着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具有科学性的。所以面对前朝的灭亡,诗人们还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刘长卿在《春草宫怀古》一诗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春草宫是隋炀帝时建造的十宫之一,故址位于今扬州城北长阜苑内,其宫穷极奢华,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作者来到了春草宫,这里已经看不见当年的隋炀帝了,也早已经没有当年的影子了,只剩下还芳草青青的已经旧了的春草宫。草色像绿色的丝裙一样依旧是朝气蓬勃的样子,仍然用美丽的颜色面对来到这里的人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面对前朝故宫,诗人只是无奈的发出了感慨,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长久的,春草宫的青草在多年后依旧是当初的绿色,并没有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因此发生改变。

2.怀古咏史

在唐宋时期的诗人们对于隋朝的灭亡是有着自己的观点的,而扬州,这一因隋朝而兴起并繁盛的城市自然也就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有很多的诗篇都是从扬州的角度来表达诗人本身对于隋朝灭亡的感叹与批判讽刺之情。扬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俨然成为隋朝的代名词,而唐宋诗词中的扬州意象,在一些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对于隋朝灭亡的批判惋惜。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自从金兵南侵,扬州城几经战乱,最终成为了一座空城。在淳熙三年,姜夔第一次来到扬州,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篇以叙事开头点出了创作背景,描写了经历战乱中之后的扬州城,借景抒情,表达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凉。“淮左名都”是指扬州城是历史上有名的繁华之都;“竹西佳处”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咏是扬州”的诗意,写出了扬州曾经有过的优美的风光。接着又写出了作者初到扬州城所看见的景象:经过金兵的璀璨,扬州城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处处可见战乱留下的痕迹满眼苍凉。作者用青青这种凄艳的颜色,表达了对青山故园的怀念。后面又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扬州这座空城,渲染了萧条的气氛,也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忧愁和悲凉。下片设想如果杜牧会再回到扬州的场景,表达了今不如昔的感伤。【5】作者写杜牧“重到须惊”,设想扬州城如今的衰败的景色,定会让他无心勾栏寻梦,从而将唐朝和宋朝两个时空相连接,越发的深沉凝重。扬州在唐朝时有二十四桥,而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作者仍然说它还在,是以乐写哀。最后以景寄情,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悲痛以及对伤乱的哀伤之情,融写景抒情与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那种悲伤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汴河亭》“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许浑是中晚唐咏史诗的大家。对于陈后主的灭亡,他写了《金陵怀古》加以吟咏,而对于灭陈的隋朝,他同样没有停下批判的笔锋。广陵即扬州,隋炀帝为了东游广陵,倾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即今天的通济渠,东段为汴河,河边有亭阁,就是这里的汴河亭,当许浑来到此处时,作诗咏之。广陵的花开得正盛,隋炀帝往东去游玩,先劈出昆仑山放出一派河水,以供行船,。颈联续写出巡的情况,船队的金鼓之声振动星辰,船上的旗帜拂浪冲波,日月的倒影都在水中一同浮动。这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隋炀帝仪仗之盛,目的是与最后两句进行对比。如此大的场面隋炀帝应该用心满意足了吧,但是他一个人的感官与虚荣的满足却带来了整个国家的灭亡。四海的义师纷纷起义,隋炀帝最终也免不了断头的厄运。群雄逐鹿,天下归于有道(唐朝),而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建的迷楼,和二十几年前隋灭陈时俘获陈后主的景阳楼比起来,又是多么的相似啊。此诗从扬州的汴河亭的角度出发,前六句以浓墨重彩来渲染隋炀帝之威,而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对隋炀帝荒淫亡国的事件给予了极大懂得嘲讽,极尽抑扬顿挫之致。将隋朝的迷楼与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都体现出了皇帝荒淫无道,只顾自己的私欲而忽视国家百姓的存亡,这样的行为最终都会是一样悲惨的下场,作者给予了嘲讽与极大的批判。

和许浑的《汴河曲》表达同样意义的还有李商隐的《隋宫》,在文中虽未直接提到扬州意象,但是通过隋宫来写出了诗人对隋炀帝昏庸奢靡的统治的不满和批判。“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一句与“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隋炀帝与陈后主进行比较,两个人都是因为只顾享乐纵欲而使得国家的灭亡。而罗隐的《炀帝陵》更是用一句“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来表达对于隋朝灭亡的惋惜和讽刺之情。

但是同样是以汴河为意象,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则是有更加丰富的意义,《汴河怀古(二首选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对于千古人们都批判的大运河,作者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河,但是一直到现在这条河还起着它的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倾尽民力来造龙舟的事情,可能他下令开凿这条河的功绩可以和治水的禹不相上下了。诗人从双重的角度来写了汴河,它既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同时它也为江南一带尤其是扬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作用。如果不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那么大运河也不会为此担上了骂名,诗中既有对于大运河的惋惜赞美之情,但同时也有对于隋炀帝行为的批判和谴责。这首诗与其他扬州的咏史怀古诗不同,并没有直接否定隋炀帝,而是从双重角度出发,既对他下令开凿运河的行为的肯定,也对他耗费民力贪图享乐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具有一定的辩证性。

3.借古讽今

前朝的功过是非虽然都已经过去,但是其中有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方面,或是其繁盛的原因或是其灭亡的究竟,无一不是值得后世人们的沉思与反省,尤其是面对前朝的旧事旧物旧景,不禁让人们在唏嘘惋惜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唐宋时期因为距离隋朝较近的特殊原因,便有不少的诗人借隋朝灭亡之事来对当今统治者进行委婉的建议和提醒。《汴河曲》“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李益的这首诗依然是围绕了扬州的汴河作为意象,先是写出了汴河的水日复一日的向东流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影响它,但是隋炀帝在扬州所建造的宫室都已经化为了尘埃不再存在了。来来往往的行人还是不要去长堤上张望了,风吹起了长堤两边的杨花,诗人心中的忧愁已经快要把人杀死了。李益这首诗的精妙之处是,他没有用直接批判的语调来对隋朝的灭亡进行评说,而是通过写汴河的水依旧流而隋宫已经成尘,行人来到长堤上,想到当今的社会不禁生出无限愁绪。“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当今社会统治者的不满,他们并没有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哀而不鉴,并没有从自身出发进行反思,而一味的只顾取乐,不顾百姓们的生死。【6】

而另一首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则是描写扬州夜市的热闹繁华,人来人往客人不断,“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但是在结尾句又一转“如今不是平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现在已经不是和以前一样的承平之日了,但是人们还是夜夜笙歌彻夜不停息。王建在夜晚来到扬州城的夜市,看到满目繁华,人们沉迷于歌舞升平的世界里。当时已经是晚唐时期了,唐朝的统治面临到极大的危机。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而是只顾在扬州这个温柔乡里面享乐追求繁华,没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自己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无奈,对于统治者们的无情批判,以及对那些不关心国家政事的人们的悲哀。有同样感情的还有杜牧的《扬州三首》“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等。

(三)故国情思的感怀

在社会处于衰败时期,面对着昏庸不堪的统治者,社会上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愿自己的国家就这样沦丧,不愿自己成为亡国奴,更不愿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历史上那些灭亡了的朝代一样,繁华只能从书本中看到,他们竭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国家去唤醒还沉睡着的人们。但无奈的是,朝代的更替已经成为了自然的规律,一个朝代的存在就必然有另一个朝代的灭亡,社会的腐败单单靠那么几个人或是一群人来挽救是不可能的,就像北宋的灭亡只靠一个杨家将是不能挽救的,南宋的别忘也不是岳飞可以决定的。

1.爱国情思

爱国之情人皆有之,无论是在哪个朝代无论是经历了怎样的战乱,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以及对于自己国家自己故土的热爱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战乱敌人来袭的时候,并

不怕敌人的强大,只要人们众志成城一致对外,就算有再大的困难也会化解。但是我们都知道,每次战乱每次朝代的更迭,或是统治者昏庸无道,或是将门统帅消极怠战,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白白浪费了百姓们的一片爱国情思。面对这些,诗人只能发出无声的叹息与感慨。《八声甘州·扬州》“壮东南,飞观切云高,峻堞缭波长。望蔽空楼橹,重关警坼,跨水飞梁。百万貔貅夜筑,形胜隐金汤。坐落诸蕃胆,扁榜安江。游子凭栏凄断,百年故国,飞鸟斜阳。恨当时肉食,一掷赌封疆。骨冷英雄何在?望荒烟、残戍触悲凉。无言处,西楼画角,风转牙樯。”

诗人通过对扬州城的地形地势进行描写,城池固然险固,使得敌人闻风丧胆,但是这些都抵不过整个社会的混乱不堪,最终导致了灭亡。而现如今的统治者们仍然不吸取前朝的教训,不顾国家的大计,冒险进行军事行动。诗人的一腔爱国热血无处挥洒,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对于战争策略的不能很好的把握,贸然进行战争,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使得诗人的内心极度的悲愤与无奈。

2.英雄迟暮的感慨

面对乱世和战争,青年人一代往往会热血沸腾,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祖国,战死沙场,留下了数不清的英雄赞歌。但无奈的是,英雄也会有老去的一天,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无奈自己的身体已经支撑不起年轻时的梦想,只能缠绵病榻眼看着敌人的铁骑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上一寸的踏过。面对此情此景,除了发出一声叹息之后还能做点什么呢!方岳的《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中正是表现出了这样的一种感情。“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蘋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面对国家沦丧的情景,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却只能发出了岁月无情英雄迟暮的感慨,方岳就通过扬州平山堂这一意象,以匹马自喻,来写出了面对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只能默默地感叹英雄孤独,岁月无情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凉。面对着祖国的河山却只能拱手让与他人,本是盖世英雄,却可惜没有用武之地,只能独自叹息和感慨。

对于扬州,这个充满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沉淀的美丽城市,在唐宋时期便产生过无数美丽而让人怀念的故事,诗人在这里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情感,无论是思乡思人的、怀古咏史的又或是感时伤事的等等,都是为扬州这座城市刻上了特有的符号与标签。后人在研究扬州的文化,尤其是唐宋时期扬州的文化时,都会追随者这些足迹去探寻去发掘。相信在以后的日子,扬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还会为我们留下更多的神话。

注释:

〔1〕李保华《扬州诗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6页

〔2〕李保华《扬州诗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3页

〔3〕张兴龙《“扬州”溯源》,华夏文学,2010年第9期,1页

〔4〕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38页

〔5〕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年版,275页〔6〕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423页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3〕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4〕李保华《扬州诗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年版

〔6〕耿建华《诗歌的意象研究艺术与批评》,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许兴宝《唐宋词的另一种关注——人物意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版〔8〕严浩伟《唐诗宋词中的扬州城市意象》,《安徽文学》,2008年第2期

〔9〕韩晓阔《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黄河之声》,2009年第10期

〔10〕刘剑琴《浅谈唐诗宋词中集中常见的意象》,《新一代》,2009年第2期

〔11〕张立《扬州文献考论(汉至唐)》,《浙江大学》,2010年第2期

〔12〕张兴龙《“扬州”溯源》,《华夏文学》,2010年第9期

〔1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14〕李保民《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5〕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许兴宝《宋词意象生意的文化诠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Yangzhou Image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Abstract:

Yangzhou image as one of the images of tang poetry has its unique connotation an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the history of yangzhou formatio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yangzhou image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 Yangzhou in the tang poetry image design to the shop's bustling about, as well as the folk culture of Yangzhou. In addition to yangzhou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n the image of lyric function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lyrical function mainly for three parts, catalytic symbols are personal feeling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istorical testimony Old memories of a shrine, and every lyric function includes a variety of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fic situations. Yangzhou imagery in poem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shows as a city's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unique charm.

Key Words:

Tang Dynasty, Song poetry, Yangzhou, image, culture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梧桐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梧桐 梧桐是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梧桐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梧桐入诗最多的大概要数宋词, 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两词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 而各有千秋。亡国之前耽于享乐, 亡国之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西楼见残月, 夜已深沉, 顾影徘徊, 不能入寐, 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再向深院望去, 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 寂寞庭院, 重门深锁, 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 人也。这里的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 一切皆着我之色彩”。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 此词通过残秋景物的衬托, 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生活的深重哀愁, 词中极力铺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恶劣气候,“满地黄花堆积”的零落景色, 更兼黄昏时刻点点滴滴在梧桐叶上的凄清秋声, 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耿玉真《菩萨蛮》云:“玉京人去秋萧索, 画檐鹊起梧桐落。教枕悄无言, 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 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港, 芭蕉生暮寒。”这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 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 敏感恬静的女子,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 她凭栏凝思, 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起首两句, 描绘出一幅飒爽的深秋之景:万物萧索桐叶飘落, 景中有情。鹊起而不顾暗示“人去”而不归, 主人公怅然失望之情隐然可见, 细微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 则庭院之寂寥, 女子怀想之深可想见了。由此开篇, 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 梧桐入诗写愁很有特色的数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绿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作为一位雍容华贵的士大夫, 晏殊词中的愁多是些富贵闲愁, 这首词亦不外此。词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 表现了他的轻微愁思,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 渲染环境。以“细细”状金风, 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骛平静、悠闲, 以“叶叶”状梧桐叶飘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很有次序, 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凉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 以致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 就产生凄凉况味, 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 却极为少见。正是因为诗人的愁是一种轻愁、闲愁, 来不得那么沉重。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陈希凤 【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这种种不同的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关键词】月亮相思离愁感伤悠闲永恒 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考察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就会发现,“月亮”这个意象频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之余,我便有意无意地搜索资料,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月亮,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月亮的种种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从月亮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何等相似!月亮的圆缺,自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宁静的月夜,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杜甫的《月夜》,安史之乱中,他流离失所,寄居长安,这里借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思念自己,实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月亮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客旅他乡,夜不成眠。这时月亮悄悄地升起了,皎洁的月光穿堂入户,来到诗人的面前,恍如在地上下了一层霜。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那凝然不动的月亮似乎也在深情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 第1页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月亮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相照应。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马国轩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 兰花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牡丹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悲伤、凄凉 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猴猿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细雨潜移默化的教化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1

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晴天表现光明、欢娱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玉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指代书信 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象征温暖、平和紫色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南园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惆怅冬雪冷峻 秋雨忧愁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失意、伤感丁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红豆相思 竹林闲趣、隐逸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秋虫凄凉故园乡愁 烛相思、别愁 枯藤萧瑟、荒凉 古琴知音 古道荒凉 飞鸟空远 长亭送别 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解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解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2、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

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动物类) 一、课前导入(家庭作业讲解) 二、知识点讲解 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来抒情的一门艺术。在绝大多数诗歌中,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有的事物经过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锤炼,凝聚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这些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人写诗,借助“象”来表达心中的“意”;反言之,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较好地把握一些意象的内涵,把握和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意象解读 古人仰而观天,俯而察地,体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兽虫鱼。 一、大雁 大雁,又叫鸿雁。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中写到:“吊影分飞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战乱中亲人如分飞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像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荡。范仲淹《渔家傲》中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暗寓出边地的荒凉,来衬托边防将士不得归去的无奈之情。《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唱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一面是“北雁南飞”,一面是“长亭送别”,张生羁旅之苦通过莺莺之口表达了出来。 “鸿雁”也经常用来指代书信。飞鸿传书的传说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也就成了诗歌中的常见现象。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二、燕子 《诗经》中把燕子叫做“玄鸟”。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很多诗句都把它当做春天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 一、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梧桐 在古诗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杜鹃)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寒蝉 寒蝉经过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水 因水的绵软不绝,诗人常以水喻愁。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芭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羌笛、胡茄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丁香 常指愁思的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收稿日期:2007-10-21  作者简介:杨新生(1966-),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及 古代文学的教育教学。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杨新生 (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宋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其运用各种各样的意象不无关系。在大量的词作中,作者运 用月意象、梧桐意象、黄昏意象、草意象和梦幻意象,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表情达意,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包含了独特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宋词;意象;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08)02-0039-03 意象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宋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其运用各种意象不无关系。宋词常借各种意象,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表情达意,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不已。在词的意境建构中,其空间场景大致分成虚实两个层次,即抒情主体所处之实境和意之所想的虚境。本文试图就宋词中常出现的五种意象,探讨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月意象 月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宋词中,月亮与宋词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借月抒情在宋词中是平常之事。月意象在宋词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全词贯穿月亮或把它作为吟咏的对象,另一类则是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只作点缀之用。 [1] 第一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对月怀人的千古绝唱。这首词,上片对月饮酒。起句陡然发问,然后“天上宫阙”紧承“明月”句,可谓奇思妙想,破空而来。这两句体现了作者不愿束缚于现实社会的豪迈性格。紧接下来的两句虚摹欲上天上的广寒宫殿。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下片,对月怀人。开头仍然承上写月,并由月而及月下之人。花好月圆是幸福的象征,月圆而人不圆,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怅。 因此,接下来便有“不应”两句。月是自然之物,不该有什么愁恨,但偏偏老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了起来,相形之下,更加重了自己的离恨。用“何事”作问句,言外有埋怨明月无情之意。问得无理,可是有情。后三句写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将事物和人相并列,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因而结以“但愿”两句。词中深沉的人生哲理和旷达乐观的胸怀,令人感叹,耐人咀嚼。 [2] 此外,辛弃疾《太常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晁瑞礼《绿鸭头?咏月》、米芾《蝶恋花?海贷楼玩月作》、晁补之《洞仙歌》等都是十分著名的咏月佳作。虽然他们的风格迥异,既有“清婉”之作,也有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之作,但都赋予了咏月词以多样的艺术风貌。 另一类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位置不显,充当大场景中的配角,在万象律动中体现“无关意义”,但又不可或缺。例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 (朱敦儒《水调歌头》),“愁何极,楚天老月,偏是到窗前”(胡翼龙《满庭芳》),“近似月当怀,远似花藏雾。 好是月明时,同醉花深处。看花不自持,对月空相 顾。愿学月频圆,莫作花飞去”(向子湮《生查子》)等等,这些“月”意象在词篇中是作为“小部 件”出现的,但是,却能使词境的整体美得以全盘显现。 9 3

唐宋诗词意象浅析

唐宋诗词意象的研究 高二(11)张丹妮 指导老师:许深湘(潮州市金山中学) 一、课题提出 与同学朋友相处,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读书。在几乎把读书等同于读教科书的环境里,大家的内心依旧保留着渴求的空间,并普遍表现出接纳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许多人对唐诗宋词具有一种出自民族文化血脉的天然的亲近感,但这掩饰不了他们走近诗词时所感到的陌生与困惑。如何使他们走近那已成为过去而又永远鲜活的经典,触摸那已降下帷幕而仍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了解那位有亲近感,却因相隔久远而略显生分的相知故交呢? 就初涉此道的中学生而言,了解古典诗词意象可提供一条明晰的理解诗情词意的途径。 二、研究进程 1、收集资料(4周); 2、研究撰文(5周); 3、交流定稿(2周)。 三、研究成果 (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万千事物,由诗人词家的精心筛选而成为抒情主体的观照对象,经过作者情感与意识的加工并呈现在诗意的语录中,使之成为诗词作品中个性鲜明、面目各异的意象。 我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系统十分丰富,但又相对稳定,某些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约五万首唐诗中,“月”出现了一万一千余次;宋词中也有许多常见的意象,据检索,《全宋词》中“梅”出现的次数为二千九百五十三次,还可列出一些其它常见意象的统计数字。作为情感符号的意象,具有主观象喻、递相沿袭、多歧义歧解等艺术特征。我们关注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是因为它们与诗人词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同构呼应,又常能凸显诗人词家个体的各自面目,使我们从中看出作者的个性气质、心理结构方面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 -125-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初中古诗词常用意象整理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高洁、气节、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亭亭玉立,挺拔多姿,蒸蒸日上,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西楼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西楼 西楼是宋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以其抒情功能言,多与两性情爱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与心路历程相关。这种抒情倾向和同样存在于宋词中的东楼、南楼意象形成较大区别。 《全宋词》①中涉及西楼意象作品近150首,其中约80%以表现男女悲欢为主题。比之宋代以前诗歌文学,宋词西楼意象的情感色彩明显增强,西楼成为寄托情人相思的主要场所,并且男女间聚少离多的生活,使西楼具有了浓重的叹离伤别情调。以使用西楼意象频率最高的晏几道、吕渭老、周密作品为例。晏几道12首词使用了西楼意象,他笔下的西楼,,完全是其悲欢离合的情爱生活的见证。这里不仅有心上人“凝澹倚西楼, 新样两眉愁”、“西楼别后, 风高露冷”的落寞伤感;也有词人自己“醉别西楼醒不记”、“西楼月下当时见……恨隔炉烟看未真”的感念与遗憾。从晏几道西楼意象抒发的人生失意看, 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能比咀嚼发生于“西楼”之记忆更哀伤的。“西楼”观望产生的失望、“西楼”高耸伴随的凄寒、“西楼”欢会留下的憾恨等情绪, 凝成其西楼抒情的重要成分②。 吕渭老和周密各有7首作品使用了西楼意象。吕渭老笔下不仅有“大家沈醉还高枕,一任西楼报五更”的欢愉,亦有“断人肠,正西楼独上,愁倚斜阳”的相思,也有词人因思念心上人“欲上西楼还不忍,难著眼,望秋千”的感伤。周密笔下的西楼,一如吕渭老,有女子独倚的落寞,有男性轻别后的悔叹,也有词人感叹人生易老因而倦旅思归的悲愁。他们的抒情都赋予西楼意象极浓厚的感伤色彩。 在宋词中,西楼与其他抒情意象的配合使用几乎也成为常态。它不仅和风、云、雨、雪等表气候变化的意象合用,也与斜阳、明月、烛花等光影物象及飞雁、喜鹊、子规、燕子等鸟类意象映衬。这样的意象结合方式,强化了抒情者情绪的悲喜激荡,使西楼充满了抒情的张力。其中, 明月与西楼的联用尤值得注意。 在明月背景下,西楼兀自孤立的光影形象,不是更能传达同心离居者的多感之怀吗?月色, 无论朦胧暗淡还是明亮皎洁, 都为西楼抒情蒙上了一层婉转多感、相思情深的面纱。所以不仅李易安、魏夫人等女性词人笔下, 明月西楼的期待极其深切,即使在男性词人如周邦彦、周紫芝等人作品中、西楼月光也多凝成对往事的苍凉回忆。故月之联姻西楼,强化了西楼意象的抒情功能。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这中间 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 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 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 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 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 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 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 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 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 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 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 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 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了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可恨我的夫君,他 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二、有对故乡和友人的相思。在众多的诗词中,诗人思乡、怀友的情思常寄 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 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 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 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有“边塞”相思。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 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