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比较教育考试资料大全

学前比较教育考试资料大全

学前比较教育考试资料大全
学前比较教育考试资料大全

朱利安:朱利安是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的创始人。他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个概念,这是比较教育的开山之作。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借鉴时代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入讨论。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

萨德勒: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自1897~1914年陆续发表。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对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康德尔: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毕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代表作《比较教育》,这本书后来在比较教育学界被奉为经典,被广泛认为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1955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康德尔不仅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比较教育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而且还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和人类的教育事业积极进行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比较教育: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比较教育评论》:美国国际与比较教

育学会会刊,1956年创刊,每年1卷共

4期,每逢2月、5月、8月和11月出版。

《比较教育研究》:我国最早的比较教

育学术刊物,双月刊,1965年创刊。

初名《外国教育动态》,1992年更名《比

较教育研究》。

因素分析时代: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是比较教育发展进程

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比

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的

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

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

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在

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称作

“因素分析时代”。

国际教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

的划分中,“国际教育研究”一般是指

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对国际社会或全

球面临的教育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

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的一个具体研究

领域。主要指对除本国以外的一个或

多个国家、地区教育状况等的研究。

贝雷迪:20世纪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

家,比较四步法的首创者。他认为,

比较教育研究应当运用多学科知识,

系统地调查、分析和探讨别国教育制

度和教育发展,为评估和改善本国教

育作参考。他提出的比较四步法是很

有影响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包

括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主要

步骤。他把其中前两步归属于区域研

究的方法,把后两步归属于比较研究

的方法。

汉斯:汉斯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他

的代表作是《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

和传统研究》。汉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

尔和施奈德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思想

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使这种方法

论体系变得更加细致和完善。在他的

比较教育思想中,民族性仍然是贯穿

始终的一条基本线索。在他看来,每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体现着其社会

结构和民族特性。他认为,一个国家

的教育制度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历史

之中的,深受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

因素影响的,因此汉斯的比较教育方

法论思想也是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

的。可以说,是汉斯使比较教育研究

中的因素分析法趋于成熟,他把比较

教育在因素分析时代的发展推到了顶

峰,并由此而促进了比较教育在此以

后逐步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对比

较教育研究中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研究

单位的学术传统的挑战。该理论认为:

①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受到外部世界

的影响比来自该国内部的影响更大,

因此,比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

要研究和分析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外部

关系。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

本与劳动力市场呈现一体化特征,决

定了我们必须从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去

寻找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原因

和解决方案。③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

往往处在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

系之中;西方国家在国际知识体系和

教育体系中的统治和控制,主要表现

为对于现存的国际不平等关系的维持

并使之合法化。

依赖理论:依附理论最早是由阿根廷

的普雷维什提出,其基本观点包括:

(1)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

由核心国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和边睡国家(非西方欠发达国家)两

部分构成,核心和边睡之间的经济关

系是不平等的,前者对后者的剥削是

导致后者欠发达、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2)工业化国家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

的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互

为因果的方面,前者的发达必然以后

者的贫困为代价。(3)依附的形式有

三种,一是殖民地的依附;二是进口

替代依附;三是跨国公司的依附。(4)

依附或欠发达型经济具有一些独特的

特征,如依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其跟

核心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成反比

等。(5)在发展的模式上,主张为了

克服依附关系,出路在于同西方发达

国家脱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新殖民主义理论:新殖民主义理论,

实际上就是相对于殖民主义时代而

言,对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

世界国家之间剥夺与被剥夺、控制与

依赖等新的不平等关系的一种描述,

它把这种新的不平等关系视为一种新

的殖民关系,从而把当前世界的不平

等关系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平等

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美国的卡诺

伊、阿尔特巴赫、凯利和法国的黎成

魁等都曾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过这

一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

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

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

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

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

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

整体平衡。

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舒尔茨。该理论用

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揭示教育在培养和

训练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功

能;极力主张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

把教育投资当作人力投资,认为投资

教育可以加速经济增长。这种理论有

一种将人工具化的倾向,近年来受到了来自人文主义思想的批评。

冲突理论:是一种与结构功能主义相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具有消极作用也具有积极作用。该理论将学校视为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结构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该理论认为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认识能力,学校主要是传授与学习者所属阶级有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

比较法: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调查法:调查法包括:(1)参观访问。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条件许可时当然可以采用。用这种方法所得的材料有重大的参考价值。(2)问卷。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种方法。问卷作为一种调查手段,国际组织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团体也可以利用。个人在政府或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支持下进行问卷调查,也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文献法:通过分析重要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我国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国家的教育法令、教育章程、教育规划、教育统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会议记录、报告书等,都是第一手材料。教育家本人撰写的教育理论书籍是研究某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文献法收集材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整理等阶段。

分析法:分析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形式逻辑分析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与演绎)等;辩证逻辑分析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基本范畴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所比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理智的框架”:霍尔姆斯根据波普的批判二元论和自己的见解,设计了一个“理智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四种模式:规范模式;体制模式;自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

科学量化法“:是美国比较教育家诺

亚和艾克斯坦在他们的代表作《比较

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提出的一种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他们认为以往的

比较教育方法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

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因此,必须建立

一套更加严格、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为此,他们把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

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这种用

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比较教

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分为

七个步骤:界定问题、提出假说、明

确概念和指标、选择个案、收集数据

资料、处理数据资料、说明结果和验

证假说。

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至少包含

以下四方面内容:(1)在世界范围内,

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各

国教育的相互联系普遍增强。(2)各

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相互

影响也更加频繁和深刻,一种世界范

围的共性正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形

成和加强。(3)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教

育问题也出现了一种世界范围的一致

性,各国的教育似乎正面对一种共同

的挑战。(4)各种国际性的教育组织

和机构的产生,以及它们对世界教育

发展的积极介入,从社会结构上标举

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国际教育:“国际教育”主要是指以超

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性教育发展及

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教育研

究,包括对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

的研究、国际性教育组织机构的工作

研究、对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的的教

育的研究、关于世界和平教育的研究、

国际人口与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世

界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国际教育交

流研究等。

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

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

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

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

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

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

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

增强国防能力。

生计教育计划:生计教育计划是1971

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

提出的,也称为“马兰计划”。该计划

要求以职业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

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

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

有年级中去。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

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

校中的学生学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

了解职业生活。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4年

克林帧总统提请美国国会通过了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它提出

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包括

四大部分:国家教育目标;全国教育

的领导、标准和评价;州和地方教育

体系的改进;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及

其成员、经费和职责。《2000年目标》

的主要内容包括六项。

《2061年计划》:《2061计划:为了全

体美国人的科学》是一份关于科学、

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研究报告。这

份长达200页的总体报告和其他5份专

题报告,详细地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

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

标和科学依据。

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1944年通过《退

役军人重新适应法》,有力地促进了教

育的发展。该法规定由联邦政府供给

退役军人入学者以学费和生活费,促

进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单轨制: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

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

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

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

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

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

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

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卡拉马祖案:1872年,密西西比州高

等法院裁决卡拉马祖案,允许在公民

和议会的同意下,增税维持公立中学。

各州纷纷援例,公立中学蓬勃发展起

来,并逐渐取代了文实中学。这意味

着美国摆脱了欧洲双轨制的影响,开

始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赠地学院: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

育出现一种继续讲求实用原则的趋

势,努力兴办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农业

和工艺学院。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

了《莫雷尔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

给土地来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

院,培养工农业专门人才,这种学院

通称赠地学院。这是美国从本国实际

出发所独创的,他对美国工农业的发

展贡献很大。许多赠地学院后来发展

成为美国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包班制: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

形式,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通

常十分机智的)全部科目的教学任务,

教师成天与固定的一个较小班级的低

年级学生在一起,以便了解学生,灵

活的调整课程表,提供整体化的学习

计划。

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牧师

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发明

了著名的导生制、使一名教师在导生

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导生制的出现,为大众教育的开办者解决了经费和师资的不足问题,因而被誉为是一种廉价的教育制度,一时成为典范。

《1944年教育法》: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1)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2)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3)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4)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今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今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

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将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由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组成的公共高教机构两大部门,并对两者的地位和职能作出了明确的区分:1)大学是“自治”机构,对自身的内部事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2)大学拥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位则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统一授予。3)大学经费由中央统一下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经费则由地方当局支付。4)大学以全日制为主;而多科技术学院则实行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和工读交替制,尤以部分时间制居多。5)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所设系科较为齐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重点放在职业培训方面6)大学面向全国,一般都是教学科研双中心;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主要是教学单位。高等教育双重制曾是英国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特点,也是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直接产物。

第六学级:是英国中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包括中学的最高两个年级,但其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往往要高得多。由于难以在第六学级和第六学级以前各年级这两个部分之间分配师资和教学设备,于是第六学级脱离学校而成为独立的机构――第六学级学院。第六学级学院的规模比学校第六学级大得多,师生比例合理,有完善的生活指导制度、及其广泛的选课范围以及比较灵活自由的课程组合和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为第六

学级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英国的新大学:专指20世纪60年代由

国家创办的有权授予学位的10所大

学。如苏塞克斯大学等。其“新”表

现在: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

的传统,而由国家创办;打破了近代

大学“学徒期”的传统,自成立之日

起就是正规大学,有学位授予权,而

不必先经过大学学院的锻炼后才能升

格为大学;打破了近代大学以走读制

为主的传统,恢复了将学生的教学和

寄宿制结合起来的传统。它们大多坐

落在小城镇郊区的优美环境之中,重

视现代学科,规模较小。在课程设置

和教学组织形式上打破单学科分系

制,采用学群新结构,这类学群综合

设置一些密切相关的学科,甚至将同

一学科设置在不同的学群。

《巴尔福法案》:尽管英国在19世纪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严

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02年

议会通过了该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

面的内容:一是改组地方教育行政机

构,建立地方教育当局。二是修正双

重教育制度,地方教育当局不仅为民

办学校提供办学经费而且对它们的世

俗事务进行管理。三是采取措施发展

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该法案建立了

比较有效的新型教育行政管理结构,

为英国教育建立良好的中央和地方政

府的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

初等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公立中等教

育体系。不过它没有建立一个完全相

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而是巩固了

双重教育制度。

《罗宾斯报告》: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

育,196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罗宾

斯勋爵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对

英国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查,以确定

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和发展规

划。1963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高

等教育》的报告,提出发展高等教育

的基本原则应是“所有具备入学能力

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

应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建议

大力扩充高等教育,《罗宾斯报告》的

发表,正式揭开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

育大发展的序幕。

詹姆斯报告:这是英国1972年发表的

一份关于师范教育改革的报告。报告

建议师范教育采用三段制:第一段为

个人教育,学生学习各种专业,合格

者授予高等教育证书,学制2年;第二

段是2年的职前教育,在第一段后进

行,第一年在师范学院、大学、多科

技术学院学习与教育相关的课程,成

绩合格者被称为“合格教师”,可进入

第2年的教学实习,成绩合格者称为

“注册教师”,并授予教育学士学位;

第三阶段为在职培训,每7年有半年脱

产进修假期。

公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

具有重要的传统影响。公学以纪律严

格、学习成绩优异、培养绅士风度而

著称于世。公学实际上是指包括9大公

学在内的一批建于中世纪和20世纪20

年代初、具有全国声望的寄宿学校和

教育质量优异的走读学校。公学招收

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在学年龄

为13~18岁。绝大多数公学学费昂贵,

进入公学的学生常常是家境非常富裕

的学生。20世纪70年代后,公学进行

了改革。开始实行男女合校,纠正宗

教排外性,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和学生

之间的关系,放松对学生生活方面的

限制;改变传统观念,增加社会服务

活动,强调学术成绩,加强科学、数

学和经济学科目的发展。

德国的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德国教

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

中学和完全中学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

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综合

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

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

作式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校舍多为

新建的,设备比较现代化。由于它把

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规模都很大,

平行班很多,管理比较难。

《杜塞尔多夫协定》:由于《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

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西德州与

州之间的教育统一和协调成为问题。

于是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了《杜塞尔

多夫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

校的统一名称、学期长短、考试认可、

分数等级,规定学校依次为一至十三

年级,达十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

达十三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凡完

全中学的毕业生均可升入大学。这是

西德文化联邦主义的第一个协定,促

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德国教育审

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

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

度的蓝图。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

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

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

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

各种团体、各种俱乐部与学校一起在

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的理解

应该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而包括继

续教育这个学习过程,即终身学习观。

该计划强调:通过分科分组教学达到

教育个别化;通过对儿童的早期促进

来消除机会不均等;通过加强各类学

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根据以上理念,《计划》具体提出七项建议。《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于1919年通过了《魏玛宪法》,该宪法第142条至150条对国家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以及

基础学校、中等学校和师范教育等作出了规定。

《基础学校法》: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

础学校,规定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均得入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各类中学,其余继续上国民学校高级班。

《高等学校总纲法》: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对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原则、高等学校的人员等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双元制:是指企业和公立职业学校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内培训同一批学徒。企业根据全国统一的培训规章,培训学徒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职业学校则主要是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加深和扩大普通教育知识。

学术自由:这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之一,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对于教授们来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加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科研自由包括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

大学校:大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起点高,要求严,重应用,讲实效,规模小,学生出路保险且待遇优于受过由其他机构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是英才主义的典型产物,与气氛松弛、淘汰率高、出路没保证的群众性(或说普及型)的大学形成鲜明对照。大学校入学考试不统一进行,一些学校单独组织,一些方向、水平相近或有传统联系的学校联合组织。各校的主要共同点是,学制大多三年,基本不实行学分制,要求严,重实际应用,人文、社会、经济、语言等普通课占有相当比重,只颁发本校毕业文凭。一些学校还独立地或与大学等其他高教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帝国大学:1804年拿破仑建立第一帝

国,于1806年宣布建立“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是法国整个教育体系的

总称,包括所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专

科。帝国大学总监为全国教育的最高

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设评议会协

助总监工作。其政策是由国家垄断中

等与高等教育,按帝国的统一模式培

养为帝国服务的各种专门人才,进而

统一国民思想。

《基佐法》:1833年公布的《基佐法案》

可以说是法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

碑,其中规定,每个市镇必须有一所

初级小学,每6000人的城镇必须有一

所高级小学。这实际上创立了法国的

初等教育体制,使世俗教育在反对宗

教控制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并逐渐成

为法国各级教育的主体。

《教育改革法令》:1959年颁布《教育

改革法令》,主要规定:1)将义务教

育延长到16岁。2)确定初中前2年为

观察阶段。3)中等教育按时间和方向

分为终结性教育、短期普通教育和短

期职业教育、长期普通教育和长期技

术教育等5类。通过这次改革,法国迈

出了由双轨制走向单轨制的重要一

步。

“郎之万-瓦隆法案”: 1947年,“郎

之万——瓦隆法案”出台,提出了战

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大原则:1)社会

公正原则。2)各种类型的教育和训练

方式,居于同等地位。3)普通教育是

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学

校应该成为传播普通文化的中心。4)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才能、兴趣、

禀赋的发展,并给以科学指导,使学

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5)建立单一

的前后连贯的学校制度,义务教育的

年限是6~18岁,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它

所提出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对法国

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法国教育改

革指出了方向,被称为法国教育史上

的“第二次革命”。

《哈比改革法案》:1975年国民议会通

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简

称《哈比改革法案》)。1)该法案明确

了幼儿教育的意义、性质、内容、方

法和管理等问题。2)强调小学教育要

适合每个儿童的“节奏”,加强与幼儿

学校和初中的联系。3)将单轨制扩大

到整个初中,使教育进一步民主化,

迈出了由双轨制走向单轨制的决定性

一步。4)设“辅导”课和“加深”课,

尽量使教学个别化。5)加强对学生升

学就业的方向指导。6)扩大对学生及

其家长的经济帮助。

《学制》:1872年颁布《学制》,成为

其现代教育的开端,《学制》主要吸收

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高度的

划一性和强制性。根据规定,教育统

归文部省管辖,全国设八大学区,每

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一个大学区划

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

学;一个中学区划分210个小学区,每

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

《学校令》:1885年,明治政府建立丁

内阁制度。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于

1886年先后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师

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

和《学位令》,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

日本的教育体系。这些法令被统称为

《学校令》。教育立法在法制上奠定了

战前日本教育制度的基础。根据《学

校令》,日本建立起以小学为基础的连

贯的学校系统。

各种学校: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

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

称,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

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

专修学校:专修学校是1976年开始设

立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大都是私立

的,是由“各种学校”升格改组而来

的,发展迅速。专修学校可分为三种

类型: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

设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设一般课程

的一般专修学校。

《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

分离的命令》:1918年1月,列宁签署

了《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

会分离的命令》,宣布信仰自由,废止

一切有关宗教信仰的限制和特权,禁

止在学校内讲授宗教科目和举行宗教

仪式,教会不能干涉学校事务。

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1918年10月16

日公布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

动学校基本原则》。这是两个具有重大

历史意义的文献,对20年代俄国普通

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统一劳

动学校规程》规定6~17岁儿童全部进

入9年一贯制的统一劳动学校学习(其

中6~8岁进入幼儿园);学校分两级:

第一级5年,第二级4年,各级学校相

互衔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男女合

校;宣布学校是绝对非宗教的;学校

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教师一律由选举产

生,等等。《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

规定了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的原则和

学校综合技术性的原则,强调:生产

劳动应当是学校生活的基础,它不是

支付学生的生活费用的手段,也不仅

仅是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的生产性的社

会必要劳动。

《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

纲要》:1973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

通过厂《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法律形式把历次教育改革的成果肯定下来。《纲要》确定,苏联国民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纲要》详细规定了各种教育机构的任务和要求。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这个术语,虽已被各国普遍使用,但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会生存》一书所下的定义,被认为有一定的代表性:“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串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

批判思维:所谓批判思维是指对事物及其关系有判断的能力。当今社会是开放社会、信息化社会,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不断涌向学生,学生必须具备判断是非、评估价值高低的能力。教育民主化: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20世纪激荡全球的科学和民主思潮的产物。幼儿凭证计划1995年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的一项耗资7.3亿英镑的计划。该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是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凭证计划增加了家长们的选择范围。其主要局限表现为不能帮助4岁以下的儿童

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苏联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目的使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被视为是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偏向面向全体的教育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形式主义泛滥造成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疏远。

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图示是动作结构或组织,这种结构或组织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相同的情境中去。皮亚杰认为人的智慧和人的身体一样都有一定的结构,人的智慧结构就叫图示,也叫认知结构。《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

约》,这个文献被认为是“为儿童人权

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

书”。这个公约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订立了54项条款,要求所有的缔约国

保证所有18岁以下儿童的合法权益。

公约可概括为4项原则:儿童的最佳利

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原则;儿童生

存、保护和发展原则;无歧视原则。

编织学校1770年,由法国新教派牧师

奥柏林创立,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

前儿童,课程内容主要有编织、缝纫、

阅读、书法、唱歌等。

教学—训导型模式教学目的是让儿童

掌握知识技能;教师不得不完成教学

大纲);在教学中学生是客体(1分);

面向全体,小学化。

新西兰毛利语言所起源于1982年的毛

利文化再生运动,目的在于支持和鼓

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是新西兰第

四大学前教育机构;确保儿童一出生,

就用毛利语与之对话;家庭和社区在

管理和资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942年《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

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

育中的优先地位;基本奠定现代德国

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

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

少年福利部门管辖;提出“白天的幼

儿之家”和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儿童保育

教养法》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

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

生6个月开始直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

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托儿所招

收进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对4周岁至

5周岁的儿童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

先行计划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

范围内实行该计划,这是实现学前教

育计划均等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以

90%以上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

3-5岁儿童为对象,制定了多方面发展

的目标与内容,帮助贫困儿童获得与

富裕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视觉一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感

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

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

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

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

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普洛登报告书》英国官方首次在

1967年的《普洛登报告书》中肯定了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但是,

直到20世纪70年代,父母有权参加学

校管理以观点才被人们接受。报告非

常重视幼小衔接的问题,特别关注5岁

以下儿童的教育,并对发展幼儿教育

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平衡化儿童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

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儿童自我

调节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米德报告》1988年,在政府任命下,

由安·米德主持撰写针对儿童保育和

教育的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公平地对

待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增加资金投入,

建议政府关注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学

前教育中的相对作用。它在资金方面

的建议对新西兰早期教育产生了浣的

影响。

瑞典父母教育.1979年,瑞典议会通过

决议,由各地省政府负责开展父母教

育活动。从此,凡是即将要当父母的

夫妇,在怀孕期间以及儿童成长过程

中都要接受教育和指导,以帮助家长

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发展。

来源:考试大-自考1942年《青少年

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

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

位;基本奠定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

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教育视为青少

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

管辖;提出“白天的幼儿之家”和加

强幼儿教师的培养。)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儿童保育

教养法》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

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

生6个月开始直到入学前在托儿所、

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托儿所

招收进幼儿园的孩子,幼儿园对4周

岁至5周岁的儿童进行入学前的准备

教育。

先行计划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

范围内实行该计划,这是实现学前教

育计划均等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以

90%以上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

3-5岁儿童为对象,制定了多方面发展

的目标与内容,帮助贫困儿童获得与

富裕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视觉一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感受

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

此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

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

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

编织学校1770年,由法国新教派牧师

奥柏林创立,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

前儿童,课程内容主要有编织、缝纫、

阅读、书法、唱歌等)。

1924 《青少年福利法》德国颁布此法

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

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教学—训导型模式教学目的是让儿童

掌握知识技能;教师不得不完成教学

大纲);在教学中学生是客体;面向全

体,小学化。

新西兰毛利语言所起源于1982年的毛利文化再生运动,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是新西兰第四大学前教育机构;确保儿童一出生,就用毛利语与之对话;家庭和社区在管理和资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幼儿凭证计划1995年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的一项耗资7.3亿英镑的计划。该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是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凭证计划增加了家长们的选择范围。其主要局限表现为不能帮助4岁以下的儿童。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苏联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目的使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被视为是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偏向面向全体的教育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形式主义泛滥造成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疏远。

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图示是动作结构或组织,这种结构或组织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相同的情境中去。皮亚杰认为人的智慧和人的身体一样都有一定的结构,人的智慧结构就叫图示,也叫认知结构。

《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个文献被认为是“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这个公约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订立了54项条款,要求所有的缔约国保证所有18岁以下儿童的合法权益。公约可概括为4项原则:儿童的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原则;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原则;无歧视原则

2011岩石力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1、岩体的强度小于岩石的强度主要是由于()。 ( A )岩体中含有大量的不连续面 ( B )岩体中含有水 ( C )岩体为非均质材料 ( D )岩石的弹性模量比岩体的大 2、岩体的尺寸效应是指()。 ( A )岩体的力学参数与试件的尺寸没有什么关系 ( B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 C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减少的现象 ( D )岩体的强度比岩石的小 3 、影响岩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 (A)岩石类型、埋深 (B)岩石类型、含水量、温度 (C)岩体的完整性和岩石的强度 (D)岩体的完整性、岩石强度、裂隙密度、埋深 4、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的坚硬程序确定是按照()。 (A)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B)岩石的抗拉强度 (C)岩石的变形模量 (D)岩石的粘结力 5、下列形态的结构体中,哪一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A)锥形(B)菱形(C)楔形(D)方形 6、沉积岩中的沉积间断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结构面?() (A)原生结构面(B)构造结构面(C)次生结构面 7、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主要发生在() (A)劈理面(B)解理面(C)结构 (D)晶面 8、同一形式的结构体,其稳定性由大到小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A)柱状>板状>块状 (B)块状>板状>柱状 (C)块状>柱状>板状 (D)板状>块状>柱状 9、不同形式的结构体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 (A)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 (B)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聚合型结构体 (C)聚合型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文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 (D)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 10、岩体结构体是指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围限起来,将岩体分割成相对的完整坚硬的单无块体,其结构类型的划分取决于() (A)结构面的性质(B)结构体型式 (C)岩石建造的组合(D)三者都应考虑

《岩体力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岩体力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何谓岩体力学?它的研究任务和对象是什么? 2. 岩体力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 3. 何谓岩块?岩休?试比较岩块、岩休与土的异同点。 4. 岩石的矿物组成是怎样影响岩块的力学性质的? 5. 何谓岩块结构?它是怎样影响岩块的力学性质的? 6. 岩体力学研究岩块有何实际意义? 7. 何谓结构面?从地质成因上和力学成因上结构面可划分为哪儿类?各有什 么特点? 8. 剪性结构面有何特征?为什么岩体屮以剪性结构面数量最多? 9. 何谓岩体结构?各类岩体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0. 结构面特征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定义如何?它们怎 样影响岩体的性质? 11. 何谓岩休分类?主要有哪儿种分类方法?分类指标是什么? 12. RMR 值和Q 值根据哪些指标确定?如何求取? 第三章 13.何谓岩石的吸水性、软化性、抗冻性、渗透性?各自用什么指标表示?如何定义? 第四章 14. 岩块在单向压力条件下的变形过程有什么特征? 15 . 常用于岩块变形与强度性质的指标有哪些?定义如何?各自的测定方法式 什么?影响各种力学指标的因素有哪些?三大类岩的各种指标如何? 16 . 何谓三轴压缩强度、强度包络线?围压对岩块变形、破坏及强度的影响如 何? 17. 试推导出几种岩块强度(强度参数)间的关系式。 1 8. 何谓蠕变、蠕变模型?研究它有何实际意义?常见的几种模型的木构关系如何?

19 . 何谓强度判据?常见的几种判据的表达式与应用条件如何?如何判别岩石 一点是否破坏? 笫五章 20. 分别总结结构而的法向变形与剪切变形的主要特征? 21. 结构面的法向刚度与剪切刚度的定义如何?各口如何确定? 22. 总结四种类型结构面的剪切强度特征(表达式及强度曲线特征) 第六章 23. 原位岩体的力学试验与岩块力学试验在木质上有什么区别? 24. 岩体的变形性质与岩块相比有什么区别? 25. 常见确定岩体变形参数的原位试验冇哪几种?平板荷载试验和声波法试 验的基木原理是什么? 26. 岩体的动弹性模量与静弹性模量相比如何?为什么? 27. 在垂直层面的法向应力作用下,层状岩体的变形参数怎样确定? 28. 原位岩体剪切试验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它可以求得哪些参数? 29.工程岩体常见的破坏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强度叫什么强度?各自有何区另? 第七章 30. 何谓天然应力、重分布应力及天然应力比值系数?研究天然应力的意义何 在? 31. 岩体中铅直天然应力与自重应力及天然主应力是否为同一概念?关系如 何? 32. 岩体屮的天然应力冇哪些基本特征?彩响因素有哪些? 33. 常见的实测天然应力的方法有哪些?各口的基木原理如何? 第八章 34. 何谓地下洞室?地下洞室的岩体力学问题冇哪些? 35. 以水平圆形无压洞室为例,说明弹性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 36.何谓围岩?其范围一般为多大? 37 . 何谓塑性松动圈?具冇塑性圈后围岩中的重分布应力如何变化? 3 8. 试总结各类结构围岩的变形破坏特点。所谓渐进式破坏的含义? 39. 如何确定地下洞室围岩的破坏范围?试举例说明。

影视作品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1、影视作品: 是以动态的画面作为存在和传播的基础,作者是借助画面来表情达意的,一切意义和情感都在“真实”的具有动感的画面之中。所以,影视作品又被称为“形象记号”,它是一种诉诸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符号,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的物质形态。 电视散文: 是运用电视艺术手段把文学散文视像化的一种方式。它特别重视人物内心情感,作者的艺术激情与丰富想象的表达、自然风物与民族风俗习惯的描写,具体事件过程的主观化叙述,既强调文学品格,又强调声画特征,是传统文学作品与现代声画艺术相结合的影视艺术品种。 时空艺术: 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杂技 正剧: 影视戏剧文学的一种,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主张那个对现实和历史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既表现社会生活中令人轻松鼓舞的一面,又表现生活中否定的、令人悲痛的和深思的一面,能够较为全面地表现社会历史生活。在电视剧中,多表现为革命历史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 三位一体: 演员一方面运用自身形体、表情、声音作为电视剧的创作材料去创作角色,因而他本人既是创作者,有事创作的工具材料,又是完成了的创作对象。三位一体,构成了表演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 电视剧: 是电视文艺的主要品种。它是电视艺术和电视技术相结合,用电视文学创作和电视技术制作问手段,靠电视屏幕播放,以镜头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以演员动作、语言表达来表述一定故事情节的视听艺术作品。

影视戏剧文学的一种,渊源于古希腊艺术,描写英雄人物与命运、神力的斗争。在悲剧中,主人公为自己的命运、理想、事业不屑抗争,但仍然遭受来自敌对势力或者不幸命运的打击,最终抗争失败,形成了悲惨的结局。鲁迅对之概括为: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 影视戏剧文学的一种。喜剧的本质在于其可笑性,内容多为以幽默、诙谐、讽刺的艺术手法,肯定、发扬生活中美好、进步的东西,但更侧重于讥讽嘲笑落后与丑恶的事物与现象。鲁迅对之概括为: 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 情景喜剧: 指的是每一两集用单线索讲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轻喜剧,它的主要特点是,剧情比较简单,场景不多,人物关系不复杂,故事多发生在居民住宅或者办公室里,同时,在配音中还加上“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题材: 一种是指电视剧本的作者从所接触的大量生活与社会素材中提炼出来的并在作品中具体所描写的事件与生活现象;另一种是指电视剧表现的生活所属的范围或者性质。 主题: 就是电视剧作者通过剧中的艺术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剧作家或者编导经过对题材的发掘,提炼而得出的思想性;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的集中体现。 情节: 指人物的行动和人物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过程,是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事件展开、发展、结束的历史。

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试题

精品文档料分析 你应根据资料提文字或综合性资料均有若干个问题要你回答。所给出的图、表、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请开始答题: 题。121~125一、根据以下资料,回答 ;小麦总产14.3%万吨,比2000年增长2008年世界稻谷总产量68501.32000万吨,比17.8%;玉米总产量82271.0量68994.6万吨,比2000年增长。43.2%2000年增长年增长39.1%;大豆总产量23095.3万吨,比 年部分国家各种谷物产量2008 2008年与2000年相比各种谷物产量增长率(%) 稻谷国家小麦玉米大豆 1.9中国1 2.956.40.9 16.32.9印度60.271.4 6.712.0美国22.0 7.3 9.1254.2巴西85.183.0 年相比全世界增产量最多的是:.下列四种谷物中,20002008年与121 .小麦 B .稻谷A .大豆.玉米C D 年的产量分别排序,哪个国家产量排名2008将每个国家的四种谷物按.122 年相比产量增长率最高?2000第一的谷物与 .中国A .美国 B . 精品文档

C.印度 D.巴西 123.2000年,中国稻谷产量占世界稻谷产量的比重约为: A.20% B.24% C.28% D.32% 124.2000年,表中所列四国玉米的最高产量约是最低产量的多少倍? A.11 B.16 C.21 D.26 125.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A.2008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产地 B.2008年,巴西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比2000年略有下降 C.与2000年相比,2008年中国小麦产量增产900多亿吨 D.2008年,印度稻谷产量是其小麦产量的2倍以上 二、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26~130题 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为9848万吨,同比增长5.3%,上年同期为下降1%。进口原油11797万吨(海关统计),增长30.2%。原油加工量20586万吨,增长17.9%,增速同比加快16.4个百分点。成品油产量中,汽油产量增长6%,增速同比减缓7.9个百分点;柴油产量增长28.1%,增速同比加快15.8个百分点。 据行业统计,2010年上半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963万吨,同比增长12.5%。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16.3%和9.2%。 201O年6月份,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为75.28美元/桶,比上月回落1.75美元/桶,同比上涨10.4%。结合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国家于6月1日将汽油、柴油批发价格分别下调230元/吨和220元/吨。 2010年上半年,全国天然气产量45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8%,增速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国家于6月1日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上调了230元/千立方米。 2010年1-5月,石油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645亿元,同比增长76.4%,上年同期为下降35.4%。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1319亿元,同比增长1.67倍,上年同期为下降75.8%,炼油行业利润326亿元,同比下降25.7%,上年同期为增长1.8倍。 126.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比2008年同期约增长了: A.1.8% B.4.2% C.6.3% D.9.6% 127.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加了约多少万吨? A.1009 B.1218 C.1370 D.1787 128. 2010年5月份,布伦特原油的平均价格约为每桶多少美元? A.68.19 B.73.53 C.75.28 D.77.03 . 精品文档

岩体力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岩体力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岩体地质与结构特征 1、结构面: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2、岩体:在地质历史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与一定的天然应力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是岩体力学研究的对象。 3、结构面的分类 (1)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2)根据力学成因类型分为张性结构面、剪性结构面; (3)根据结构面的规模和分级为五级; 1)Ⅰ级结构面:延伸几km~几十km 以上,破碎带宽度几十m 以上 的大断层,对区域构造起控制作用。 2)Ⅱ级结构面:延伸几百m~几km,破碎带宽度几m~几十mm 的断层、层 间错动带、接触带、风化夹层等,对山体稳定起控制作用。 3)Ⅲ级结构面:延伸几百m 的断层、接触带、风化夹层等,宽度小于1m, 对岩体稳定起控制作用。 4)Ⅳ级结构面:延伸在几十m 范围内的节理、裂隙,未错动、不夹泥,影 响岩体质量。 5)Ⅴ级结构面:延伸差,无厚度,随机分布的隐裂隙等细小结构面,影响 岩石质量。 4、结构面的基本特征 (1)方位(产状):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用倾向、倾角表示。 (2)间距:相邻结构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线裂隙率Ks:沿测线方向单位长度上结构面或裂隙的条数。(s为结构面平均间距) Ks=1 s 面裂隙率Ka:单位测量面积中裂隙面积所占的百分率。

Ka=各裂隙面积(长?宽)之和 所测量的岩体面积 ×100% 体积裂隙率Kv:单位测量岩体中裂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Kv=各裂隙体积(长?宽?厚)之和 s所测量的岩体体积 ×100% 单位体积裂隙数Jv:单位岩体体积内通过的总裂隙数。 (3)延续性:表征结构面的展布范围和延伸长度。 (4)粗糙度:指结构面侧壁的粗糙程度,用起伏度和起伏差表示。形态: 台阶形; 波浪形; 平直形;剖面类型: 粗糙的; 平坦的; 光滑的。 (5)结构面侧壁强度:与岩石类型和岩体风化或蚀变有关。 (6)张开度:指结构面相邻岩壁间的垂直距离,用插尺测定。 (7)充填物:指充填于结构面相邻岩壁间的物质。 1)机械充填(砂、粘土、粉土、角砾等) 2)胶结充填(方解石、石英、石膏) 3)敷膜式充填(钙膜、泥膜、铁锰渲染) 充填物厚度(t)与起伏差(h)之比:t > h :填充物决定结构面力学性质;t < h :侧壁特征决定结构面力学性质。 (8)渗流; (9)节理组数; (10)块体大小; (11)岩石质量指标 RQD: 用直径为 75mm 的金刚石钻头和双管单动直径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直径为 54mm 的岩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 10cm 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之比的百分数,表征岩体的节理、裂隙等发育程度的指标。 (12)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 V K V=(V pm V pr )^2

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公式大全

在资料分析题目中涉及很多统计术语与公式,小编已经整理好了,拿去背吧。 ①基期量:对比参照时期的具体数值 ②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 ③增长量: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量 ④平均增长量:一段时间内平均每期的变化量 ⑤增长率: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指标 如果基期量就是A,经过n个周期变为B(末期量),年均增长率为r,则可得出: 注意:利用上述公式算出的年均增长率略大于实际值,且当|x|>10%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存在一定的误差。已知第二期与第三期的增长率,求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

已知部分的增长率,求整体的增长率。 如果A的增长率就是a,B的增长率就是b,“A+B”的增长率就是r,其中r介于a、b之间,且r数值偏向于基数较大一方的增长率(若A>B,则r偏向于a;若A<B,则r偏向于b)。 同比增长:与历史同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环比增长:与相邻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者百分比,例如10%,12%。 百分点: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相对指标的变化幅度,增长率之间作比较时可直接相加减。 现期平均数 基期平均数:A为现期总量,a为对应增长率;B为现期份数,b为对应增长率。 平均数的增长率

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用个百分数或者“几成”表示。 “一成”代表的就是10%,“二成”代表的就是20%,以此类推。 A就是B的多少倍,A÷B; A比B多多少倍,(A-B)÷B=A/B-1。 翻几番变为原来数值的倍。例如,如果翻一番,就是原来的2倍;翻两番就是原来的4倍;翻三番就就是原来的8倍。 描述某种事物相对变化的指标值。(假设基数为100,其她值与基期相比得到的数值) 资料分析就是行测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模块,对于这一模块而言,难度适中,但计算量偏大,许多小伙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做题的速度与准确率就是建立在领略题意并熟悉统计术语的基础上,因此,公考通()就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且尤为重要的统计术语作简要的辨析。 百分数与百分点 1、百分数(百分比) 表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 例如,现在比过去增长20%,若过去为100,则现在就是120。 算法:100×(1+20%)=120。 例如,现在比过去降低20%,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就就是80。 算法:100×(1-20%)=80。 例如,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就是100,那么现在就就是20。 算法:100×20%=20。

岩石力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岩石力学考试试题 1、岩体的强度小于岩石的强度主要是由于(A )。 (A )岩体中含有大量的不连续面 (B )岩体中含有水 (C )岩体为非均质材料 (D )岩石的弹性模量比岩体的大 2、岩体的尺寸效应是指( C )。 (A )岩体的力学参数与试件的尺寸没有什么关系 (B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C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减少的现象 (D )岩体的强度比岩石的小 3 、影响岩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 C )。 (A)岩石类型、埋深 (B)岩石类型、含水量、温度 (C)岩体的完整性和岩石的强度 (D)岩体的完整性、岩石强度、裂隙密度、埋深 4、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的坚硬程序确定是按照(A )。 (A)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B)岩石的抗拉强度 (C)岩石的变形模量 (D)岩石的粘结力

5、下列形态的结构体中,哪一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D )(A)锥形(B)菱形(C)楔形(D)方形 6、沉积岩中的沉积间断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结构面?( A )(A)原生结构面(B)构造结构面 (C)次生结构面 7、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主要发生在( C ) (A)劈理面(B)解理面(C)结构 (D)晶面 8、同一形式的结构体,其稳定性由大到小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B ) (A)柱状>板状>块状 (B)块状>板状>柱状 (C)块状>柱状>板状 (D)板状>块状>柱状 9、不同形式的结构体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 A ) (A)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B)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聚合型结构体(C)聚合型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文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D)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10、岩体结构体是指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围限起来,将岩体分割成相对的完整坚硬的单无块体,其结构类型的划分取决于

岩体力学复习资料

岩体力学复习资料 1、各向异性:岩石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力学性质随方向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的性质。 2、软化系数:饱水岩样抗压强度与自然风干岩样抗压强度的比值。 软化系数:指岩石试件的饱和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的比值。 3、软岩(地质定义):单轴抗压强度小于25MPa的松散、破碎、软弱及风化膨胀类岩石。 4、蠕变:指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岩石的变形随时间不断增长的现象。 5、结构面:指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宏观地质界面或带。又称弱面或地质界面,是指存在于岩体内部的各种地质界面,包括物质分异面和不连续面,如假整合、不整合、褶皱、断层、层面、节理和片理等。 6、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或运动称为崩塌。 7、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动面(带)产生的向坡外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运动或现象。 8、剪胀:在剪应力作用下,模型上半部沿凸台斜面滑动,除有切向运动外,还产生向上的移动。这种剪切过程中产生的法向移动分量称之“剪胀”。 剪胀现象:岩石受力破坏后,内部断裂岩块之间相互错动增加内部空间在宏观上表现体积增大现象。 剪胀角(angleofdilatancy):岩体结构面在剪切变形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向位移与切向位移之比的反正切值。 9、岩石质量指标(RQD):指大于10cm的岩芯累计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10、岩石的长期强度:岩石的强度是随外荷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通常把作用时间t→∞的强度S∞称为岩石的长期强度 11、流变性: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时,岩石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12、岩体强度:指岩体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13、结构面类型:按形成原因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按贯通情况分为非贯通性结构面、半贯通性结构面、贯通性结构面。 14、流变性的表现:蠕变、松弛和弹性后效。 15、蠕变的类型:稳定蠕变和不稳定蠕变。 16、主动支护:地下开挖后,围岩不发生过度变形或破碎之前进行主动人为支护以避免过度 变形而破坏称为主动支护。 17、注浆的作用:防渗、堵漏、加固、纠偏。 18、边坡破坏的类型:松弛张裂、崩塌、倾倒、蠕动、滑坡 19、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脆性材料中,其材料断裂的起因是分布在材料中的微小裂纹尖端有 拉应力所致。 20、库伦强度理论:岩石的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岩石的强度,既抗摩擦强度等于岩石本身 抗剪切摩擦的粘结力和剪切面上的法向力产生的摩擦力。 21、莫尔强度理论:岩石到达极限状态时,滑动平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一个取决于正应力与材 料性质的最大值,即σ=f(τ)。对应于各种应力状态(单轴、双轴和三轴压缩)下的破坏的岩石的莫尔应力圆的包络线,称为莫尔强度 22、库伦-莫尔强度准则:库伦直线与莫尔应力圆包络线相结合。 23、ISRM指定的岩石力学试验标准:(单轴抗压)加载速率为0.5—1.0MPa/s;破坏时间一 般为5—10分钟。试件保存期不超过30天,试件形状为直径不小于50mm柱形试件,高径比2.5-3.0. 24、巷道周边不产生拉应力的条件:侧压系数为1/3

影视作品分析范文影视作品分析指导

影视作品分析范文/影视作品分析指导 影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

江西历年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

2019年 2017年全国举办马拉松赛事达1102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举办的A类赛事223场,B 类赛事33场。2017年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次达到了498万人次,2016年、2015年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次分别为280万人次、150万人次。 2017年全年马拉松直接从业人口数72万,间接从业人口数200万。年度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0%。中国田径协会设置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超过1900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规模赛事数量方面,2017年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52场、149场和103场,而2016年的前三分别为江苏省37场,北京市33场,广东省25场。 从2017年全年赛事的覆盖区域来看,马拉松赛事地域分布更为广泛,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经涵盖了含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较上年增加了101个城市。 在赛事类型方面,2017年1102场规模赛事中,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次最高,突破了235万人次,其次为半程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次超过134万人次。在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类、B类赛事中,2017年全程马拉松项目完赛26.89万人次,同比增长10.61%;半程马拉松项目完赛45.29万人次,同比减少了0.03万人次。 按照跑者户籍所在地统计,2017年参加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的跑者中,来自江苏的数量最多,共有76469人参赛,在全国占比10.10%。湖北、广东、山东、福建、浙江等省紧随其后。而在全部参赛选手中,共有3663人次的男选手在全程项目中跑进3小时,772人次女选手跑进3小时20分。 116、2017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比2011年增加了约: A.47倍 B.49倍 C.51倍 D.53倍 117、2017年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次的同比增速比2016年约: A.快9个百分点 B.慢9个百分点 C.快7个百分点 D.慢7个百分点 118、在2017年马拉松运动年度产业总规模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每年大约需要平均增长多少才能实现中国田径协会设置的2020年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目标? A.15% B.20% C.25% D.30% 119、在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类、B类赛事中,2016年全程马拉松项目完赛人次比同期半程马拉松项目完赛人次约: A.多23万 B.少23万 C.多21万 D.少21万 120、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A.2017年马拉松运动年度产业规模比2016年多200亿元 B.2017年参加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的全国跑者数量少于75万人

岩石力学试题

岩石力学第二份试卷 Section A Term Explaination术语解释 1.Brittle of rock 岩石的脆性 2.Shear strength of rock 岩石的剪切强度 3.In-situ stress 原(就)地应力 4.Fracture pressure破裂压力 5.Yoang’s modulus 杨氏模量 6.Principal stress主应力 Section B Brief Description简要描述 1.Describe the effective stress principle描述有效应力原理 2.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the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characters of rock mechanics描述围压对岩石变形和强度特征的影响 3.Briefly describe the shear strength criterion of Coulomb-Vavier 简要介绍Coulomb-Vavier抗剪强度准则 4.Describe Brazilian test steps and how to obtai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 with it 描述巴西实验的步骤,以及如何用它获得岩石抗拉强度 Section C calculations计算题 1.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ength feature of an sandstone ,we select two samples to do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 .The test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60MPa, the peak strength is 120MPa with the confining pressure of 20MPa. Assuming the shear strength is agreed with Coulomb-Vavier criterion Determine the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f the rock with Mohr’s circle method. 为了研究砂岩的强度特性, 我们选择两个样本做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测试结果如下:单轴抗压强度是60 MPa、峰值强度是120 MPa,围压20 MPa。 假设抗剪强度符合Coulomb-Vavier准则, 用莫尔圆方法确定内聚力和岩石 的内摩擦角 2.In an oil field ,well depth is 1000m, sandstone strength confirms to Mohre-Coulomb criterion. Its cohesion is 6.0MPa, its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is 45o, Poisson ratio is 0.25, uniaxial tensile strength is 2MPa. Overburden is 22.6MPa , minimum horizontal in-situ stress is 17MPa , maxmum horizontal in-situ stress is

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公式大全

在资料分析题目中涉及很多统计术语和公式,小编已经整理好了,拿去背吧。 No.1 基期、现期、增长量、增长率 ①基期量:对比参照时期的具体数值 ②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 ③增长量: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量 ④平均增长量:一段时间内平均每期的变化量 ⑤增长率: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指标 No.2 年均增长率 如果基期量是A,经过n个周期变为B(末期量),年均增长率为r,则可得出: 注意:利用上述公式算出的年均增长率略大于实际值,且当|x|>10%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存在一定的误差。No.3 间隔增长率 已知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增长率,求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

No.4 混合增长率 已知部分的增长率,求整体的增长率。 如果A的增长率是a,B的增长率是b,“A+B”的增长率是r,其中r介于a、b之间,且r数值偏向于基数较大一方的增长率(若A>B,则r偏向于a;若A<B,则r偏向于b)。 No.5 同比增长和环比增长 同比增长:与历史同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环比增长:与相邻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No.6 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者百分比,例如10%,12%。 百分点: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相对指标的变化幅度,增长率之间作比较时可直接相加减。 No.7 平均数 现期平均数 基期平均数:A为现期总量,a为对应增长率;B为现期份数,b为对应增长率。

平均数的增长率 No.8 比重 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用个百分数或者“几成”表示。 “一成”代表的是10%,“二成”代表的是20%,以此类推。 No.9 倍数 A是B的多少倍,A÷B; A比B多多少倍,(A-B)÷B=A/B-1。 No.10 翻番 翻几番变为原来数值的倍。例如,如果翻一番,是原来的2倍;翻两番是原来的4倍;翻三番就是原来的8倍。 No.11 指数 描述某种事物相对变化的指标值。(假设基数为100,其他值与基期相比得到的数值) 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模块,对于这一模块而言,难度适中,但计算量偏大,许多小伙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是建立在领略题意并熟悉统计术语的基础上,因此,公考通(https://www.doczj.com/doc/e214056723.html,)就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且尤为重要的统计术语作简要的辨析。 百分数与百分点 1.百分数(百分比) 表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 例如,现在比过去增长20%,若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20。 算法:100×(1+20%)=120。 例如,现在比过去降低20%,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就是80。

2018岩体力学复习资料(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岩体力学复习资料(考点归纳总结版) 1.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凝聚而成的自然地质体。一般认为它是均质的和连续的。 岩体:是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区别是岩体包含若干不连续面。) 结构面:岩体内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面状地质界面,包括物质的分界面和不连续面,它是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尤其是在地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体:被结构面分割而形成的岩块,四周均被结构面所包围,这种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切割而形成的单元体成为结构体。 2.岩体结构分为六类:块状结构、镶嵌、层状、碎裂、层状碎裂、松散结构 3.风化作用:岩石长期暴露在地表之后,经受太阳辐射热、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岩石结构逐渐破碎、疏松,或矿物成分发生次生变化,称为风化。 衡量岩石(块)风化程度的指标:(1)定性指标:颜色、矿物蚀变程度、破碎程度及开挖锤击技术特征等。(2)定量指标:风化空隙率指标Iw、波速比指标kv和风化系数kfδ等。 岩石风化分级:未微中等强全 4.相对密度G s:岩石的干重量W s(KN)除以岩石的实体积V s(m3)(不包括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得的量与1个大气压下4℃时纯水的重度(γw)的比值。G s=W s/ (V sγw)。相对相对密度是一个无量纲量,其值可用比重瓶法测定,试验时先将岩石研磨成粉末并烘干;然后用量杯量取相同体积的纯水和岩石粉末并分别称重,其比值即为岩石的相对密度。岩石的相对密度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相对密度,岩石中重矿物含量越多其相对密度越大,大部分岩石的相对密度介于2.50~2.80之间。 5.孔隙率n:岩石试样中孔隙体积Vv与岩样总体积V之 比。 孔隙比e:指孔隙的体积VV与固体的体积Vs的比值。 6.含水率w:天然状态下岩石中水的重量W w与岩石烘干 重量W s的百分比。w=W W / W s ×100% 吸水率W a:指干燥岩石试样在一个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 吸入水的重量W w与岩样干重量W s的百分率。w a=W W / W s= (W o-W s)/ W s ×100% 7.渗透性:指在水压力作用下,岩石的孔隙和裂隙透过 水的能力。渗透系数的量纲与速度的量纲相同。(渗透系 数的大小取决于①岩石的物理特性和结构特性②流体的 物理化学特性) 8.膨胀性:指岩石浸水后体积增大的性质。岩石膨胀性 一般用膨胀力和膨胀率两项指标表示。 膨胀力Pe:指原状岩(土)样在体积不变时,由浸水膨 胀而产生的最大内应力。(常用平衡加压法测定)。 膨胀率δep(%):在一定压力下,试样浸水膨胀后的高 度增量与原高度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9.崩解性:是指岩石与水作用时失去黏结性并变成完全 丧失强度的松散物质的性能。这种现象是由于水化作用 削弱了岩石内部的结构联结而造成的。 10.软化性:指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强度降低的特性。影 响因素:矿物成分(亲水性可溶性)、粒间联结方式(结 晶联结胶结联结)、孔隙率、微裂隙发育程度等。岩石的 软化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软化系数是岩样饱水状态 下的抗压强度R cw与干燥状态的抗压强度R c的比值。η c=R cw/R c ,软化系数总是小于1的。 11.岩石的抗冻性:指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性能。 抗冻系数Cf:指岩样在±25℃的温度区间内,经多次“降 温、冻结、升温、融解”循环后,岩样抗压强度下降量 与冻融前的抗压强度的比值,用百分率表示。 岩石在反复冻融后其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构成岩 石的各种矿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由于矿物 的胀缩不均而导致岩石结构的破坏;二是当温度降低到 0°C以下时,岩石孔隙中的水将结冰,其体积增大约9%, 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压力,使岩石的结构发生改变,直至 破坏。 12.岩石强度:指岩石在荷载作用下破坏时所承受的最大 荷载应力。有抗压强度(单轴、三轴)、抗剪强度、抗拉 强度。影响因素:①岩石特性(矿物组成、结构特征、 风化程度各向异性)②环境条件(水、温度)③试验条 件(围岩大小、端部效应、试件形状和尺寸、加载速率) 13.端部效应:加压板与试件端部存在摩擦力,约束试件 端部的侧向变形,导致端部应力状态不是非限制性的而 出现复杂应力状态。 减小“端部效应”:将试件端部磨平,并抹上润滑剂,或 加橡胶垫层等。使试件长度达到规定要求,以保证在试 件中部出现均匀应力状态。 14.高径比h/D=2~2.5为宜。 15.加载速率影响:加载速率增加,强度和弹性模量增 加,峰值应力越明显。 16.围压影响:岩石抗压强度随围压增加而提高。通常 岩石类脆性材料随围压的增加而具有延性。 17.确定岩石抗剪强度的方法:①直接剪切试验②楔形剪 切试验③三轴压缩试验 18.库仑准则:若用σ和τ代表受力单元体某一平面上 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则当τ达到如下大小时,该单元就 会沿此平面发生剪切破坏,即式中:c——黏 聚力;f——内摩擦系数。引入内摩擦角,并定义f=tan φ,这个准则在τ—σ平面上是一条直线。若将τ和σ 用主应力σ1和σ3表示(这里σ1> σ3),则: 式中:θ—剪切面法线方向与最 大主应力σ1的夹角。 (库仑准则不 适合σ3<0和高 围压的情况。) 19.岩石典型应 力-应变曲线: ①OA段:曲线稍 微向上弯曲,属 于压密阶段,这期间岩石中初始的微裂隙受压闭合;②AB 段:接近于直线,近似于线弹性工作阶段;③BC段:曲 线向下弯曲,属于非弹性阶段,主要是在平行于荷载方 向开始逐渐生成新的微裂隙以及裂隙的不稳定,B点是 岩石从弹性转变为非弹性的转折点;④CD段:为破坏阶 段,C点的纵坐标就是单轴抗压强度RC。 20.①弹性变形:能恢复的变形。②塑性变形:不可恢复 的变形。③变形模量:在应力-应变曲线上的任何点与坐 标原点相连的割线的斜率。④残余强度:破坏后的岩石 仍可能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21.a.流变性: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与时间相关的变形 的性质。b.蠕变:指在应力为恒定的情况下岩石变形随 时间发展的现象;c.松弛指在应变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岩 石的应力随时间 而减少的现象。d. 弹性后效指在卸 载过程中弹性应 变滞后于应力的 现象。 22.蠕变:第Ⅰ阶 段:称为初始蠕变 段。在此阶段的应变一时间曲线向下弯曲;应变与时间 大致呈对数关系,即ε∝㏒t。第Ⅱ阶段:称为等速蠕 变段或稳定蠕变段。在此阶段内变形缓慢,应变与时间 近于线性关系。第Ⅲ阶段:称为加速蠕变段。此阶段内

影视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指导

影视作品分析范文/ 影视作品分析指导影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 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 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

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

最新岩体力学考试专用复习资料

岩体:是指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结构面:是指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结构面的成因类型:(一)地质成因类型:1、原生结构面 2、构造结构面 3、次生结构面; (二)力学成因类型:1、张性结构面 2、剪性结构面 岩石的吸水性指标: 1、 吸水率:是指岩石试件在大气压力和室温条件下自由吸入水的质量m w1与岩样干质量 m s 之比。 2、 饱和吸水率:是指岩石试件在高压(一般压力为15MP )或真空条件下吸入水的质量m w2 与岩样干质量m s 之比。 3、 饱水系数:岩石的吸水率Wa 与饱和吸水率Wp 之比。 岩石的软化性指标: 软化系数(K R ):岩石试件的饱和抗压强度与干抗压强度的比值。 软化系数是评价岩石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 当软化系数K R >0.75时,软化性弱,抗冻性和抗风化能力强;当软化系数K R <0.75时,软化性较强,工程地质性质差。 岩石的抗冻性指标: 1、 抗冻系数(Rd ):是指岩石试件经反复冻融后的干抗压强度与冻融前干抗压强度之比。 2、 质量损失率(Km ):是指冻融试验前、后干质量只差(m s2-m s1)与试验前干质量m s1之 比。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实验方法:(1)抗压实验——完整 (2)点荷载实验——分散 岩石的三轴压缩强度 单轴抗拉强度:岩块试件在单向拉伸时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确定:岩块的抗拉强度是通过室内试验测定的,其方法包括直接拉伸法和间接法两种。在间接法中,又有劈裂法、抗弯法及点载荷法等。其中以劈裂法和点载荷法最常用。 剪切强度: 1、 抗剪断强度:是指试件在一定的法向应力作用下,沿预定剪切面剪断时的最大剪应力。 2、 抗切强度:是指试件上的法向应力为零时,沿预定剪切面剪断时的最大剪应力。 3、 摩擦强度:是指试件在一定的法向应力作用下,沿已有破裂面(层面、节理等)再次剪 切破坏是的最大剪应力。 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性质: 1、 法向刚度:在法向应力作用下,结构面产生单位法向变形所需要的应力,数值上等于σn -V j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斜率。是反映结构面法向变形性质的重要参数。 2、 剪切刚度:是反映结构面剪切变形性质的重要参数,其数值等于峰值前τ-?u 曲线上任 一点的切线斜率。 3、 ① ② ) 2/45()2/45(2sin 1sin 122φσσφφφσ+=+=-+=o c t o c tg Ctg C )tan(i b +=φστC +=φστta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