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化学课堂也有“诗”的韵味

让化学课堂也有“诗”的韵味

让化学课堂也有“诗”的韵味
让化学课堂也有“诗”的韵味

让化学课堂也有“诗”的韵味

理科教学有些枯燥,多数人有此看法。化学这门学科还好些,因为可以做点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调调学生胃口。但也并非所有重难点知识都可在实验过程中讲解,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用了一些似诗或诗的句子参与,收效颇好。

在此仅举几例,供大家参考。

中学化学中,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其还原易清晰掌握,我是这样总结的:

查查装置气密性,放入药品再验纯;反应之前先通氢,排尽空气再点灯;黑变红后将灯撤,试管冷却再停氢;此程序,要记清,颠倒一处都不行。

“诗”中“黑变红”是CuO(黑色)变成了Cu(亮红色),然后再对此“诗”逐句思考,便能弄清。

“化合价”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易被掌握,教师虽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方式参与讲解,但仍有杯水车薪的感觉,于是只得另辟蹊径。我叫学生这样记:

正一钾钠银和氢,正二钙镁钡铜锌;负一氟,负二氧,铝三硅四要记清;氯显负价常为一,这一数据放在心;要问单质价多少,统统都是一个零;部分元素存变价,根据情况再确定。

初中化学中,铜多以+2价身份出现,其中“氯显负价”暗含了它也存在正价。连同其它具有可变价的元素一起,在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下,以“不变”应“多变”,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了。如:

欲计算Ca(ClO)2中Cl的化合价,可设为x,则有:2+2x+(-2×2)=0,可知x=+1价。

浓硫酸是危险药品,在稀释的过程中操作比较讲究,我作出如下处理:

酸入水,常搅拌,不会有后患;水入酸,会飞溅,常常惹麻烦。

还得注意一点,在“酸入水”过程中,浓硫酸必须沿烧杯壁漫漫注入。

大家都明白,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发生,至少要满足反应中有气体、沉淀或难电离物质生成的其中之一。气体、难电离物质(多指水)容易判断,但沉淀可不容易了,课本后附了溶解性表,我是这样记忆的:

碳酸氢氧钾钠铵,其余物质可不管;硫酸不溶银钙钡,除此以外全都会;盐

范曾谈中国诗词之美

范曾谈中国诗词之美(上) 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组》 主持人:谢谢大家!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我们》栏目,今天《我眼中的中国》系列节目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部分所讲述的题目是《中国诗词之美》。曾经为我们讲述过中国国画之美和中国书法之美的范曾先生,能够一字不差地背出屈原的《离骚》,由此足见他对中国诗词的喜爱和陶醉的程度,我们非常希望他能为我们传达这种美感。我们请范曾老师继续为我们讲述中国诗词之美,有请。请坐。今天我们也通过思科的网真系统连线到了台北,因为台湾与我们有着同宗同源的中华文化的体系,在他们的教育系统中对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内容也特别地看重。首先请导播打开思科的网真系统。台湾的朋友你们好。 台湾观众:你们好。 主持人:六位看到了坐在我旁边的范曾先生吗? 台湾观众:看到了。 范曾:台湾的朋友好。 台湾观众:范先生好。 主持人:我要介绍一下我们台湾的六位朋友,她们是台北第一女中的老师和学生,其中有四位同学都是人文社会资优班的高中学生。感谢老师们和同学们,谢谢你们。 台湾观众:谢谢。 主持人:今天范先生要给我们讲的是中国诗词之美。范先生,请您先开始。 范曾:好,在我讲以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讲中国、希腊、德国这三个国家,用一个文艺的形式来象征她们,你们讲这三个国家都应该用哪一个文

艺形式来象征她们?我们可以抢答。 主持人:请举手示意,包括台湾的朋友。 观众:雕塑。 主持人:希腊是雕塑。 范曾:正确。 主持人:德国。 观众:德国是音乐。 范曾:好,正确。那中国呢? 观众:诗词。 范曾:好。大家回答得很踊跃,很正确。的确,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家,中国古诗最重要的功能在《论语》上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诗迩可事父远可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都是孔子对诗的一个期盼。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你谈一个问题,对一句诗忽然兴起,立刻你很多废话不要说了,一句诗把你带到一个境界,可以兴;可以观,诗呢, 它是可以观赏的,这个“观”要做观赏解释;可以群,你有了这样的诗句,你能唤起同样的心灵的感动;可以怨,这个“怨”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讲:忧思、难忘的情怀、种种的顾念等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个“怨”字之内。因为中国的文字非常简练,因此它涵盖面就很大。这个是昆明大观楼一首长联,这长联写得是非常好,它上联这样写: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

营造灵动的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营造灵动的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1-08-09T15:20:06.513Z 来源:《考试与评价》教师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琳 [导读] 牛津英语9A教材第六单元中有关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的教授较为复杂。 陈琳南京市板桥中学 一、案例背景 牛津英语9A教材第六单元中有关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的教授较为复杂。我们在初二阶段已经学过其时态不变的情况,如“The teacher told us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大部分学生对人称的变化基本掌握,所以我们只需强调时态的变化。通过呈现五种时态的变化形式,再加上大量的机械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掌握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为了增加语法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掌握本课重点语法知识,我就想到了我们经常在小学课堂上做的“悄悄话”游戏。 二、案例分析: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 Ok! T: We call the game “Tell me what he or she said.” A student says a sentence to someone, the listener tells us what he or she said. For example, A: I am happy today. B: He said he was happy today.( B同学在向C同学转述完之后,自己再说一个句子。) I am happy, too. C: He said he was happy, too.(同样C同学向D同学转述完之后,自己再说一个句子。) 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D: He said he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在D同学回答完后,我将句子投影到屏幕上,让其他同学判断这个同学转述得是否正确。) T: Is he right? S1: He is wrong. T: Who can help him?(D同学转述有误,我耐心询问全班同学谁可以帮助该同学改正错误。) S2: He said he had gone to the park yesterday.(我发现学生在笔头操练时正确率很高,但是口头练习,很多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以致错误非常多。因此,我把S2同学说的句子投影到屏幕上,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他说得对不对。) S3: He said he had gone to the park the day before. T: Very good. You are right.(结果S3同学很快把错误找出来了。) T: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bials. For example, I visited the Palace Museum last week. Tell me how to change this sentence. (于是在这个地方,我向大家再次强调时间状语变化的注意点。) S4: The teacher said she had gone to the Palace Museum the week before. T: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下面,我继续请大家做这个游戏,尽可能造一些生动有趣,和实际生活贴近的句子。在这期间,我把大家造的较为优秀的句子投影到屏幕上。) T: Time is over. Let’s read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SS: He said he was happy today. He said he had gone to the park the day before. The teacher said she had gone to the Palace Museum the week before.(在将近15对同学做完此游戏后,我叫全班同学集体把屏幕上优秀的句子朗读一遍,以此巩固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中的时态变化。 三、案例反思 我们都知道语法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的积极性,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只是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讲授语法规则,完全脱离语言环境,做大量机械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高。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个游戏,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间接引语,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也发现活动的效能不如原本所期望的那样。比如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听的能力,有些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对其他同学口头造的句子直接转换过来,因此我把句子打到屏幕上,说明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假如出现例外情况,就需要设计者灵活变通。 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第一,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因为各班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认清学生的实际水平。比如,在我设计的这个活动中开始高估了学生听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之后马上就反应,不切实际,于是调整呈现与听的顺序结果反应较好。我们也可以首先选定一种时态进行专门训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 第二,开展合作性学习。因为本节课中出现了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有的学生感到无事可做。我们可以把学生分组,一个同学回答时,本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找错。通过小组间比赛的形式,激起每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体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本人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生活环境,学习兴趣以及英语水平,努力调整教学模式,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完善教学过程,使得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特殊音乐题材,在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及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其语言本身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和押韵来实现的。本文挑选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作为分析对象。以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为立足点,结合字词的平仄韵律与声乐演唱技巧,探索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吟诵特征对其演唱方式和意境表达的影响。 一、诗词背景 《国风?周南?关雎》又名《诗经?周南?关雎》、《周南?关雎》,创作于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国风”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位置。《论语》多次提及《诗经》,但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其特殊地位。 《关雎》是一首歌颂爱情的抒情歌,久传民间;显示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兴”。诗词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如叠韵(窈窕)、双声(参差)、既叠韵又双声(辗转)等形容词的运用和不入韵的“之”――虚字脚,而以虚字脚前一字为韵,韵脚参差变化;配合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

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全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诗词形象十分生动活泼,颇有画面感。 二、《关雎》的音乐风格 《关雎》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谱曲所作。赵季平,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以弘扬民族风格创作最为突出。他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和创作才华,被称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 赵季平在《关雎》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上很好地展现了他的音乐理念和风格取向――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既古典也现代、既热烈又婉约,是现代歌曲创作技法和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关雎》曲调婉转、清丽优美、情意绵绵、似诉似吟;运用的是典型的羽调式风格,以再现的三部曲式与诗词章句相契合。诗词各章之间流畅衔接,情感表达恰到好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歌曲《关雎》中诗词吟诵特征的体现 艺术歌曲《关雎》在音乐创作上多离不开诗词本体,离不开诗词吟诵的习惯。全曲的旋律,几乎是一字一音,旋律古朴自然、感情真挚;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旋律与语音声调就结合得十分密切。

有效追问,让课堂更加灵动

有效追问,让课堂更加灵动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的有效手段。而追问就是提问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二度提问”,意在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他们不断深入探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追问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十分强的学科,如果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真正学好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追问的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具备学习能力。 一、于思维的关键之处“追问”,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中“追问”策略运用得当,常常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教师抓住思维的关键处循序渐渐地进行“追问”,使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错误追源,促使学生思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错,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错误点,对其巧妙地追问,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从根源处发现错误,进而纠正错误。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有学生在做练习“120÷4÷2=”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120÷(4÷2)=120÷2=60。而且,让老师感到意外的是还有很多学生附和同意这位学生的答案。教师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对连除的计算原理理解得不太透彻。但教师并没有选择直接将正确答案以及解题原理倒灌给学生,而是借此,在学生的错误点对学生适时地提问:120÷4等于多少呢?学生很快根据课上所学知识给出结果“30”。此时,教师追问道:30÷2呢?学生又迅速给出结果“15”。此时,学生发现自己两种计算方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出错。于是,教师继续追问:如果真要在这个位置加上一个小括号,需要进行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变化呢?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探讨,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误区,了解到连除的意义。 三、正确追因,开拓学生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会存在这样的教学误区,认为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就代表已经很好地掌握吸收,将不再引导其继续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水平会逐渐降低,极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正确处,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深究。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时对其适当追问,以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在利用面积单位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的知识时,给出了学生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给出了一个很棒的想法:老师,我认为在求长方形面积时,不需要将长方形全部用面积单位铺满,只需要在长方形的长处铺满一行,然后在长方形的宽处铺满一行,这样就能够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此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抓住时机,立即追问道: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解释道:长处可以摆上5个,宽处可以摆上4个,之后,我们可以横着看这个

音乐游戏让课堂精彩绽放

音乐游戏让课堂精彩绽放 裕安区解放路第三小学邹微微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戏却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我读小学时,音乐课还没有让老师完全重视,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我是一名支教到农村的音乐教师,教学条件相当于城镇学校还是薄弱了一些。学校以前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理解就是唱歌,他们甚至把音乐课改名叫唱歌课。对于一群无知的孩子,我显得力不从心。开始我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进行不了,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一堂课乱哄哄的。课后经过反思,反复实践,发现了在音乐课堂中适当采用游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通过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发现他们非常爱上音乐课,只是他们不知道音乐课除了唱歌外还会学到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 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游戏具有哪些意义: 一、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1、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小猴子摘“1”桃子时,让学生长“1”,在“2”桃子时,就让学生唱“2”,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二、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智慧豆快快长大》的游戏。在黑板上“种”下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摘要: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有感而发精彩语言空白悬念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正文: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是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专门的辅导。我觉得语文老师应立足课堂,利用好手头的教材,带领学生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文思,体会各种各样表情达意的方式。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学校的高段语文教师一直对课堂小练笔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正确实施给予了关注,很多老师也看到了加强课堂小练笔给教学带来了较好效果,尤其是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有感而发时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像这样的课文很多,如我在教学《登山》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列宁为什么要走这条望而生畏的小路的原因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伟大人物在面临困难挫折时的坚韧。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颐和园》以后,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想法,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那短短文字,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其意之深、境之远、情之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五年级的《长相思》六年级的《春夜喜雨》,诗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很明显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王松洲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教的角度看“难”从学的角度看“难”即:四难,难读、难懂、难入、难学。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轻松许多。针对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古诗《山行之秋意》,李老师执教的词《浣溪沙》走近苏轼谈一下我的认识。 蒋老师《山行之秋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蒋老师利用漂亮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好的语文课是对学生全程的吸引。在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食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时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蒋老师不只站在教材的高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有一个纵向的联系,老师对知识点做了一个整合因此便有了《枫桥夜泊》、《子夜秋歌》、《暮江吟》、《古朗月行》……从而让学生

从读中,从观察中扩大了对秋的认识:霜、叶、水、果、月……这是一个知识面由窄到宽的延伸。 老师在做练习时实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1 有诗中的秋景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比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大雁南飞,花果飘香……看到学生写的秋天的词语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收获 2 在感受诗的韵律美时,要求学生边背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说,没有想象的课堂是平实的,而这节古诗教学是生动的。在了解古诗时和学生一起认识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古诗中比喻的妙用,那么学生在描写“银杏树、枫树、柿子树、石榴树”的变化时句子会更加生动。 蒋老师的古诗教学突出重点看秋景,练说话,突破难点感受是的韵律美,是一个很好的读——说——练的结合。 李老师《从〈浣溪沙〉走近苏轼》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惊于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惊于李老师那深厚的文学积淀。《浣溪沙》这首词以淡疏的笔墨写景,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李老师从复习巩固入手出示苏轼的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再次领略苏轼的才华导入新课。知识点有对比就有提升,拿《清平乐.村居》与《浣溪沙》的格式对比,前者少了小序,后者少了题目。 “读”也是这一课堂特色。学生自由读《浣溪沙》,指名读,正字音读,师生共读,读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50句冷门诗词,韵味十足

50句冷门诗词,韵味十足 1.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2.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3.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王绩《夜还东溪》 4.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5.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冯延巳《南乡子》 6.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落花》 7.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晏几道《蝶恋花》

8.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9. 江南飞暮雨,梁上下轻尘。 ——王绩《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10.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维《秋夜独坐》 11.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陈亮《临江仙》 12.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倪瓒《桂花》 13.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14.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 15.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16.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17.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18.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 19.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20.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21.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22.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23.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宋.吴文英《风入松》 24.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浅谈诗的风骨与格调 (诗词班[上课讲稿])

浅谈诗的风骨与格调(诗词班[上课讲稿]) 通常我们读到一首好诗都会说:这首诗很好,有风骨,有情趣,格调高雅 ......,但何谓诗的风骨与格调呢?所谓诗的风骨就是诗人的风骨与作品的格调. 其实诗的风骨与格调具体反应在诗的"气""势""韵""味"四种可感而不触的既抽象而又具体的层面上. 风,即风怀之意,格,即是骨格文辞.他有俊爽朗健者,有忧柔淡雅者,并非专指一格也.他有优卑之分,高下之分......因人因材而异. 我们来看看<落花诗>大宋和小宋的两联:大宋的:"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危楼倒地香."小宋的:"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只用十四个字就把落花写活了,写全了,既写了花之将落,也写了已落成泥,落之过程.风骨显露,格调高雅,活灵活现,用事有来处,且精确非常 .咏落花而不言落,亦不言花,只将美女喩之,高手也.((说明:汉皋佩冷:汉郑交甫,出游于江汉之湄,逢二女,见面悦之,交甫不知其为神人也.对其仆说:"我欲下请其佩......"二女遂手解玉佩交与甫,交甫悦而受佩,怀揣于当心中,趋去数十步,视玉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而不见,白居易诗云:心摇汉皋佩,泪堕岘亭碑.汉皋,山名在湖北襄阳西北. 金谷楼句指西晋绿珠堕楼报石崇的故事.杜牧诗云:落花尤似堕楼人. 半面妆,写南史梁元帝妃子徐氏无容质,不见礼.以元帝少一目,(独眼龙)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 回风舞,出自李贺诗:花台

将暮春辞去,落花犹作回风舞.大宋北宋人,名宋庠,小宋名宋祁,上面诗句是他们兄弟还是布衣时所作.))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首联以登楼偿宿愿为喜,颔联赞颂洞庭湖波澜壮阔浩荡,气势磅礴.颈联慨叹亲朋音信杳然,自已老病无依,末联北望秦陇乃兵乱未息为忧.诗人在诗中把自已的命运和国家忧患相联系,把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观相映衬,意境雄大浑厚,情调悲壮,风骨格调尽露也. 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表露了急于求荐的迫切心情,但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頴,艺术上颇具特色,格调高雅 . 又再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此诗上半首言将士们英勇卫国,视死如归,下半首用"可怜"二字宕开,揭示作诗旨意,明显对统治者长期征战不息,不惜民命的控诉.表达了对死亡之将士及其妻子的同情.其意境高雅,且又蒙茏曲折,妙到好处,令人读来韵味无穷. 上面这些是大概之论述.下面我们来谈谈"气势韵味".先说"气".所谓"气"指诗之气格风骨.她有高雅雄浑之分,有清有浊之别,有短有长,有扬有抑,有蓄有发之势.只能用心去体

精彩的演绎,灵动的课堂

精彩的演绎,灵动的课堂 ——赣榆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有感 清晨,拉开窗帘,我不禁大吃一惊,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不知什么时候浓雾光顾了我们赣榆。 草草用了点早餐,我便乘车匆匆赶往赣马镇中心小学,今天我们教研室将在那里举行?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因为能见度还不到五米,故而车子像蜗牛一样在慢慢爬行。天公可真?作美?啊!我的心里暗暗叫苦,这可是我做教研员以来主持的第一个大型活动,怎么会这样?好不容易穿越迷雾,来到目的地,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课没有想到的是已经有十几个学校的老师赶到了,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和严谨守时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浓浓的大雾,你能遮挡住我们的视线,可你无论如何也遮挡不住我们赣榆小语人教学研究的热情!回头看看漫天的雾气,转念一想,也许这是天降吉祥吧,也许今天的活动能够引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走出迷雾、走出迷茫,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我坚信,浓雾已至,骄阳怎么会远呢? 活动正式开始,上午是两节展示课。两位老师都作了精心的准备,课上得轻松自然,酣畅淋漓,充分展示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讲解少,合作

探究多,单兵作战少,潜心会文多,草草了事少。这两节课相比?三案六环节?式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老师敢于对六环节大胆取舍。胡海燕老师执教《草原》一课,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教师借助图片、音乐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六模块绝不拒绝感动),而抛弃了自学质疑环节,直接进入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阶段;曹广淑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小珍珠鸟开始信赖我吗?后来呢??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事实上,六模块并不是六个独立的模块,准确地说它们应该是六个有效的教学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自学质疑?往往也需要?精讲点拨?,?交流展示?时也需要?矫正反馈?,?合作探究?又常常和?迁移运用?紧密相连。因此任何孤立六个模块、僵化个六模块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其次,教师注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草原》一课,新课伊始,教师便引领学生研究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先是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其间用了整整七分钟之久,这足见老师在有意突出学生淡出自己。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们在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妙语连珠般的应答、声情并茂的朗读。由此,我不禁想到陈年老酒之所以醇美,那是因为有时间的沉淀,课堂之所以这样灵动,也是因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进行深入

让音乐走进课堂

让游戏走进音乐课堂 张赛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使思维 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游戏教学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游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感受到美,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比较活跃、好动且模仿力比较强,善于表现自己,但是他们缺乏耐性,单纯的听、讲、唱、达不到积极参与的状态,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于音乐教学之中,不仅使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美,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本人从事多年音乐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了这样一中做法一让游戏走进音乐课堂,我觉的应该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游戏 古人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为前奏,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巧妙的导课如同序幕揭开后面优美的乐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导入时经常会用到游戏导入法,例如:在讲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接力游戏”的形式。要求全班每人说出一种乐器的名称,前后不能重复。学生既紧张又兴奋,精力高度集中,生怕自己说错。一轮结束后,他们还意犹未尽,此时老师趁势打铁,让学生听辩出各种乐曲的演奏乐器,并尝试给乐器分类,学生被游戏深深吸引,不知不觉中就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了下一环节。 二、在课堂中间环节穿插游戏 中间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音乐实践活动是完成 中间环节最重要的手段,在课堂中间环节穿插游戏教学,将枯燥的音乐知识转变成趣味的游戏教学,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游戏内容如下:

浅谈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的策略

浅谈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的策略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满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情感体验,需要构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语文课堂氛围。故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更重在唤醒、激励和引导,使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更加理性。 一、语文课要充满人情味 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关乎学生在文本蕴含的情感处体验并升华为内在的个人情感。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动感地带。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逐步得到熏陶和提升?在文本作为载体的语文课堂上要注重理性和感性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语文课堂氛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还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语文课只是你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对语言、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和赏析,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与学生心灵亲密地接触,让学生在与你的交流中分享你的一切,除了分享你的经验、知识,也分享你的快乐,你的痛苦,甚至你的尴尬。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意识,

也就拥有了自由、轻松的心态。而学生也能从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唤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课堂的灵魂。有了灵魂,你的课堂还会是“死”的吗?人情味也就自然流露了。也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 二、语文课要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更重在唤醒、激励和引导;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展示其人格的修养,更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给人带来的亲近感。孩子若主动亲近师长,方能崇尚知识,追求文明。而教师的魅力是其文化底蕴积淀成的一种为人所羡慕、崇拜和仿效的可知、可感、可敬的优秀品质,并可转化成学生心中的一种内趋力,诱发他们的理想、行为和拼搏精神。它最明显的表征与载体则是充满期待、充满激励、充满关爱的零距离评价语言。这种语言的亲和力能适时、恰当地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宁静、平和、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关怀。 首先,现代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能体现自身价值,对于我们过多的干涉通常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老师若还保持权威形象,对学生规定这个,指挥那个,老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找不到自我,

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

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 古代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让学生吟唱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可以使学生在吟唱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中华民族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承中华文明也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理念。以音乐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使“古诗音乐化”,这不仅能够实现教导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在古诗吟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创设情境潜移默化 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如绘画、摄影、雕塑等“空间艺术”那样,可以整体欣赏,也可以局部临摹。音乐是“时间艺术”,是看不到,摸不着,而又能最直接感染人的心灵的东西。它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手段。但任何的音乐作品,都通过教师的言语表达来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再创造的过程。而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光辉的诗词,以她简洁、凝炼、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化提炼,成为千古传唱,至今仍使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我们精心挑选了十首风格多样的歌曲,包括《咏鹅》、《春晓》、《游子吟》、《静夜思》、《明日歌》、《村居》、《满江红》、《清明》、《江南》、《悯农》。课间及放学时间利用校内广播播放古诗词歌曲,利用学校电子铃声播放古诗词歌曲,使歌曲充满校园每个角落,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在营造校园学唱氛围的同时,使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学唱歌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古诗词歌曲教学。 二、身势游戏激发兴趣 在古诗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出正确的停顿标记。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声势训练,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学生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当古诗词歌曲进入音乐课堂后,对节奏的把握就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以《锄禾》为例,音乐课本中就有如下的二声部节奏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拍手跺脚的身势来练习伴奏。学生会感觉非常的快乐和兴奋! 同样的,除了节奏的变化,还可以进行速度变化,力度变化。如:让学生左手匀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还要记得按节奏念古诗词。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把

50句冷门诗词,韵味十足

50句冷门诗 词,韵味十足 1.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2.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3.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王绩《夜还东溪》 4.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5.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冯延巳《南乡子》 6.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落花》 7.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晏几道《蝶恋花》

8.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9.江南飞暮雨,梁上下轻尘。——王绩《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10.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 11.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亮《临江仙》 12.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倪瓒《桂花》 13.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1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15.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17.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18.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 1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19.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20.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2.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23.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宋.吴文英《风入松》 24.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刘昚虚《阙题》 21.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张岱《陶庵梦忆》 22.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论司空图之“韵味说”(一)

论司空图之“韵味说”(一) 【摘要】“韵味”说,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司空图;韵味;醇美;意境 一 中国文论在对诗歌“味”的探讨中,南朝钟嵘在《诗品》里提出了“滋味”说,所谓“滋味”,是指诗歌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钟嵘明确标举“滋味”为论诗标准。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赋、比、兴并重,兼备风力辞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这一说法接触和论及了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表层题材而追求更深远的意味问题,但论述都不够全面,对二者关系的阐释也不够深入。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提出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说法,后世又称之为“韵味”说,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而事实上,这也正是司空图所认为的诗歌创作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 司空图是一位一心一意沉醉于大自然的具有道家风范的诗人,毕其一生之功致力于诗歌研究。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着眼于意境的创造,而对诗歌意境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诗歌韵味的强调上。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司空图强调诗歌要有“味外之味”,“韵外之旨”。他所说的“韵”指的是清澄淡远的风格,是一种柔美的情韵。这种思想可以从《二十四诗品》中特别是崇尚冲淡、清远的风格得到印证。他所提出的“韵味”说与前人所提出的“韵”、“味”的明显不同在于它不是一般的要求有“韵”、有“味”,而是明确要求“韵”、“味”之外的深层含蕴。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著作《二十四诗品》,主要是发展他的“韵味”说的。在这里,他把诗歌的风格、语体分为24种,即“雄浑”、“冲淡”、“纤侬”、“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这24种风格,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创作技巧,荟萃了各种美学品格,总结了审美特点,使对诗歌的研究进了一步,表现出司空图对诗歌风格的细致体味和鉴别。表面上看来,这些风格各不同,既有冲淡、含蓄,也有雄浑、豪放,似乎并不专主一格。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表层意思,仔细体会,就可以发现其处处都贯穿着“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思想,表现出对韵味的重视。司空图评价各种诗歌的风格和意境,都是通过一个具体形象体系的描绘来完成的。在论述每一品时,司空图都着力描述一个个美的意境,以传神地说明一个个标志风格的形象性概念。例如,当他描述“纤”这种风格时是: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这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个场景、两层境界。第一个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透彻、欢快地流淌着的流水,生机盎然的春天,到处是一派生机,给人以蓬勃舒畅的感觉,而在幽静的山谷中,美人们时而出现。第二个则是,挂满碧绿的桃子的树林,立在枝头啼叫的柳莺,明媚的水波,幽深的柳林,这样的境界同第一个境界一样,都是色彩明媚、生机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司空图认为“韵味”的最高极致则是诗的“醇美”。对于他来说,诗味其实可以分为诗内味和诗外味两种。内味是钟嵘在《诗品》中所强调的,而外味则是前人没有论及的东西;司空图把“外味”称作诗的“醇美”之味,“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即“醇美”之味是在“酸”和“咸”之外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援引了当时著名诗人戴叔伦的比喻,做了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日暖,

打造灵动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打造灵动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灵动是语文教学的智慧。灵动的课堂就像一篇跳动的散文,形散而神聚,让人赏心悦目。它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题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唱响轻松愉悦的主旋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课堂,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倾情互动,共同演绎鲜活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走进灵动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这就指出了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献你一束鲜花》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机场迎接凯旋而归的运动员的场面。再与学生谈观后感,当学生说出鲜花为胜利者绽放,掌声为胜利者响起的时候。突然话题一转,但一个人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时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到鲜花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尤其重

要,是将来成功的动力。明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力量”都应得到尊重。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回归生活——体验灵动世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归到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基础,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作品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碰撞”,产生火花。如教学《劳动的开端》一文时,学生感受到旧社会穷人的命苦,到哪里都受欺侮。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文中作者比童年,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平时遇到困难与委曲是怎样做的?学完了课文后从中又学到了什么?这种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三、文本对话——跳跃灵动音符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应该创造与文本对话的课堂。如教学《九色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