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4课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4课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4课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4课测试题及答案

第十五周周末作业第24课测试题

一、

1.1948年,海伦县隋海山一家获得政府分地37.1亩。这得益于什么文件的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2.如图《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幕发生在什么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什么?

耕者有其田

4.1947年,中共制定土改路线,颁《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改,对解放战争有何作用?

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5.1947年解放区土改能普遍实行的因素包括()

A.《中国土地法大纲》顺应农民要求B.解放军开始全国性反攻

C.土改总路线正确 D.各民主党派支持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6.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发布的文件,其实施的意义在于

()

①指导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②使解放区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③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④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重要保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7.“纪念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演讲比赛,演讲词里有“歼灭国民党

军队55万余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语句。据此可知,他所讲的

是什么战役?

大军合力战淮海

8.为使北平免遭破坏,解放军先围城,再派代表同北平守军最高官接触。因解放军力量强大、作战部署迅速完成,中共耐心工作、各界人士敦促,最终接受改编的北平最高指挥官是谁?

傅作义

9.如图是1949年1月解放军在万众欢呼中进入前门大街的情景,与之相关

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北平和平解放

10.国家博物馆有如图物品,左牌写“总统办公室”,右边日历上有“中华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他可佐证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11.毛泽东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诗两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2.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13.解放军迅速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原因有那些?

①在群众基础和士气上占优势②中共正确的作战方法和作战方针

③解放区人民的积极支援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1947,中共在解放区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些措施的实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2.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1948,中共起草《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土改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土改深入发展,1948下半年,解放区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A .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 .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1948年11月,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总前委指挥下,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发什么战役?

淮海战役

4.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图可知,三大战役( )

A .消灭了国民党的全部主力

B .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5.如图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图中③处现象的出现始于

(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淮海烟销又渡江,整装待发擦刀枪。三军狮吼道多助,万炮雷鸣帆竞扬。比奋勇,夺荣光,排山气势孰能当!红旗直插总统府,笑看蒋家溃窜慌。”这首诗歌赞颂的历史事件( )

A .揭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B .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

C .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D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7.一位美国史学家分析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队时写到:“蒋介石愚蠢地决定在徐州平原而不是在淮河流域决战”;拒不把统帅权交给熟悉地形的干练将领,而是“亲自从南京指挥战场上直到师一级的战术行动”。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A .战场的位置

B .军队的士气

C .决策者的作用

D .外部势力的介入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共领导的土改,圆了农民渴求土地的梦。为保卫获得的土地,农民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因此,中共领导军队在兵源上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困难,解放军战士都骄傲地称是自愿参军的。蒋辖区则是另一景象,国军靠“抓壮丁”补兵源,人们常看到一长串新兵用绳子拴在一起,被押到兵营。——摘自 谭奇伦《从蒋介石等人的自白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1) 哪一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21、(1)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

(2)解放战争取得胜利,a 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b 土改使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保卫获得的土地,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解放军打胜仗,夺取战争胜

利保证,也验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谚语。

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探究题。材料一:1946年11月,蒋攻占张家口,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和谈大门关死。中共决心以战争来解决中国问题,毛泽东在党内指示中第一次以“人民解放战争”代替之前的“自卫战争”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见下表)

放,傅作义35军

25万人陷绝境。

为保护北京免遭

破坏,中央和中央

军委、力争和平解

放北平,90万解

放军兵临城下,北平地下党耐心工作、北平开明人士敦促,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率领35军起义,接受了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随后,国民党35军军部并入解放军第49军。(1)据材料一,指出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

22、(1)人民

(2)据材料二中表格信息,指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2)趋势:初期敌我力量悬殊但解放军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反超。

原因:国民党军队起义;三大战役等战役的胜利:解放军战略战术高超灵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区土改羸得农民的支持,踊跃参军等。

1.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B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2.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

东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3.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A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A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军士气低下

5.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A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国军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6.(2019?北京)如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C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2019?镇江)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少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7.——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兄弟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1947年,中共《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1)太平天国运动;平均分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2)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3)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土地改革为哪场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3)耕者有其田;解放战争。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有何共同之处?

(4)目的都是使农民拥有土地。

21、(1)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2)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和拥护分不开的。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保卫已经获得的土地,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也验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谚语。

22、(1)人民。

(2)趋势:初期敌我力量悬殊但解放军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反超。

原因:国民党军队起义;三大战役等战役的胜利:解放军战略战术高超灵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区土改羸得农民的支持,踊跃参军等。

23-28 BDAAAC

29、(1)太平天国运动;平均分配。

(2)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3)耕者有其田;解放战争。

(4)目的都是使农民拥有土地。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部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基础知识】 知识点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民族工业的发展 (1)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辛亥革命。 (2)发展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时间: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间。 (2)发展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______________”。 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时间:一战后到解放前。 (2)曲折发展的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②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__________________的摧残。 5.著名实业家:状元实业家________,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_______”的道路。此外,还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6.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知识点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方便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课件

24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 2.下表显示,到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均得到增长。这可以说明()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4.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①女子缠足②男子剪掉辫子③穿翎顶补服④跪拜礼⑤鞠躬、握手礼⑥“老爷”“大人”等称呼⑦“先生”“君”等称呼A.①②③④B.②⑤⑦ C.③⑤⑥⑦D.①③⑤ 5.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6.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7.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因素有() ①经济的发展②政治的变革③教育的变革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强”和“求富”的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达到了263 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然而,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材料二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课标要求】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掌握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培养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并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

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 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6.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诗词五首》 备课教师周振山 使用教 师 授课时间课时2 课题24课《诗词五首》课型讲授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 用具 课件 教学 环节 二次备课复习 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课程讲授 《饮酒》(其五)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⑥废疾() ⑦男有分()⑧女有归()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指导纲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 (1)背景 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③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名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拓展思维】 东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饮酒(其五)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二、课堂复习导入 1、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2、教师示范自主提问的方法。 例:1、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解决问题:1948年9月—1949年4月。 例:2、为什么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从战争形势(敌我力量)、决策等思考. 解决问题:敌我力量对比;战略决策。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所以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 三、合作探究: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问题,由小组讨论解答采用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 四、达标检测: (一)夯实基础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9.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二)、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2.对三大战役基本史实的掌握,采用学生通过阅读,再结合地图讲述,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对三大战役时机成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出结论。 4.对三大战役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国民党军队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原因,由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三、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资源:课本、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教师引导: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当时是敌强我弱,敌人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人民解放军在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第二年夏,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经过两年的防御和进攻,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党中央根据这种变化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呢?

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表格版教案.docx

课题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教 学目标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的意境。 策略方法诵读法、品析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 教学时数 2 课时 1. 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课前导学2. 读准字音:搔更短、不胜簪、提携、折戟、殷勤。 3. 诵读这五首诗词,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4. 体会各首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 1.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 习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 释义。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 二、诵读感知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交流感知 1.师范读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 2.生自由读诗,提出要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求:读准字音,读通诗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句,注意读出诗的节 奏、韵味。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 正音。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 读,学生评议读得如 何? 4.赛读、齐读 三、赏析《饮酒》。 1.“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 这两句是什么出示学习要求,适时引导 研读共品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跟前两句人物描写有 何关系? 2.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 解? 四、赏析《春望》 1.通读诗意,用自己的 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听读 4.自由读,邻座互读 5.赛读 6.齐读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设计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 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