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一带一路_背景下的我国陆港规划策略及案例_董建峰

_一带一路_背景下的我国陆港规划策略及案例_董建峰

□ 董建峰,高纲彪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我国陆港规划策略及案例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物流网时代的到来,使陆港成为国际贸易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

构想提出后,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陆港建设热潮,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作为郑州国际

陆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与沿海港口联系紧密的联营合作子母港,对其规划建设有助于发挥其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物流集散

节点枢纽的作用。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规划在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功能空间、有效梳理内外

交通、统筹布局景观要素及构建综合支撑系统,将其打造成为主要承担工业生产原材料物流集散的第五代综合性工业物流陆港

及综合、便捷、绿色、智慧的新型多式联运国际商贸物流枢纽,以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陆港;功能布局;物流集散;多式联运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06-0129-08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International Inland Port Planning With “One Belt One Road”/Dong Jianfeng, Gao Gangbiao

[Abstract] Speed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logistics network era, inland por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ogistics system. “One Belt One Road” has spurred a new wave of inland port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station (up street) of Zhengzhou

international inland port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seaports, and its planning will help improve the role of logistics hub on the new Silk

Road. The plan analyzes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rranges layout and functional space, reorganizes transportation, integrates

landscaping, and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support system. The plan will build the inland port into a ?fth-generation inland industrial

material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a green, smart, comprehensive, convenient 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logistics port.

[Key words] “One Belt One Road”, International inland port, Functional layout, Logistics center, Multimodal transport

0引言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2015年,国家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将打造郑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并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的战略目标。“一带一路”战略为陆港建设提供了国际化的发展平台,可推进陆港建设国际化,可深化各国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而陆港作为沿海港口在内陆城市的支线港,既是国际资本在内陆地区的中转与分拨港、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空间承载及内陆地区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领域和重要基础,能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城市的发展及中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的形成。在此背景下,结合“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各自的区位、资源与交通优势,探讨其国际陆港的规划建设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郑州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节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支点和中欧国际铁路的物流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郑州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为大局服务,将“一带一路”建设与陆港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东联西进、构建枢纽、贯通全球”的目标。基于此,

[作者简介]董建峰,高级工程师,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二分院院长。

高纲彪,硕士,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二分院副总规划师。

129

2016年第6期 第32卷

130

2“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陆港

的规划应对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构建功能复合、内外通达、货物流畅、衔接高效、绿色环保、智慧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陆港,是内陆地区更好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海陆联通作用、快速融入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途径。

2.1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打造“一带一路”陆地物流通道的重要空间载体

从某种意义来讲,“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的国家物流战略。我国在打造海上物流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打造陆地物流发展战略,从而形成海陆两大物流通道。陆港作为陆地物流通道的重要空间承载体,结合“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优势产业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陆港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功能,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因此,在国际陆港的规划中应通过统筹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通关服务、保税仓储和供应链增值服务等功能及文化娱乐、创意研发、金融办公、贸易交易与总部基地等业态,进行合理分区,形成顺畅的货物集散、存储、中转、海关通关和检验检疫等流线,提高整体效率,实现当场报关、报验、签发提单、一票到底的“直通式”全程服务,进而推动内陆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2.2梳通内外交通,加强与“一带一路”重要国际大通道的联系

我国的陆港多建设于“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经济通道上,若区域内外交通建设跟不上,势必会影响陆港枢纽功能的发挥,进而制约“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的形成。而国际陆港内部及外部的交通流程非常复杂,理顺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交通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货物通关的效率,还有利于节能与环保。因此,在国际陆港的建设中,应加快运输网络的建设,拓宽主干道,疏解卡口,

本文以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的规划建设为例,通过对区域规划条件的分析,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力争使其与航空港区高端物流、东区陆港物流形成优势互补,培育形成(郑州)国家现代物流中心的“第三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陆港

的发展格局与困境

1.1发展格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物流时代的到来,陆港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我国的陆港呈现出快速建设发展的趋势,并在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据相关文献资料,截至2015年3月,各地规划建设的陆港已有近百家。

我国的陆港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从2002 年天津港集团首先在北京朝阳口岸建设陆港开始,厦门、大连和青岛等城市陆续进行陆港的规划建设,我国出现了陆港热。近年来,我国沿海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梯度转移,内陆地区通过港口运输的对内、对外贸易货物也日渐增多,促使沿海港口纷纷在货源集中的地区建立内陆陆港。天津、宁波、营口、深圳和连云港等港口城市积极建设陆港,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我国已建的陆港群有东北陆港群、华北与西北陆港群、山东半岛陆港群及华东、华南与西南地区陆港群。其中,东北陆港群以营口、大连港为出海口,主要包括长春、沈阳及哈尔滨等城市;华北与西北陆港群以天津为出海口,主要包括石家庄、北京、郑州、西安、包头和乌鲁木齐等城市;山东半岛陆港群以日照、青岛为出海口,主要包括淄博、临沂和洛阳等城市;华东、华南与西南地区陆港群以厦门、宁波、北部湾港和深圳为出海口,主要包括义乌、金华、绍兴、赣州、南昌、龙岩、昆明和南宁等城市。

我国陆港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类是沿海港口为争取货源主动与内陆地区合作建设的陆港,目前运转比较良好的有宁波港和天津港;第二类是为发展本地经济由内陆地区建设的陆港,以南昌和西安为代表,其中南昌就主动与厦门港、深圳港和宁波港联系,通过海铁联运开通了陆港。

1.2困境

我国的陆港建设发展较快,在推动国际贸易、带动内陆经济发展、完善物流体系构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对陆港的规划建设与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以下困境:

(1)部分陆港存在简单模仿、整体规划缺乏的问题。由于我国的陆港建设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部分陆港只是简单模仿成功陆港的建设经验,并未结合自身条件展开规划;我国主要基于行政区域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由此形成明显的条块分割,受其影响,往往难以从全局考虑、统一规划陆港的建设。

(2)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足。虽然我国陆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但大多数存在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公共服务与绿化设施不足等问题,缺乏集成化服务,尚未形成具有枢纽性质的陆港。

(3)配套交通设施有待完善。陆港与海港的机场、码头、海关、检疫、铁路与货代等方面单线联系,各自为战,缺乏互通互联的交通网络进行联系;陆港与周边交通的联系不强,缺乏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的串联。

(4)缺乏信息沟通平台与运营支撑系统。沿海港口的道路运输、检验检疫、金融保险、物流集散等通过电子商务与内陆地区港口的整合进展缓慢,陆港口岸功能不完备,尚需加强海关与陆港的合作;各物流企业、物流客户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信息流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打通出入口,加密路网,完善路网结构,增强城市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承载力;建设海陆空多式联运的交通网络,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铁路、港口码头、机场与公路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同时合理布局公共交通设施与人行交通设施,完善中转联运设施,打造便捷的陆港。

2.3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人员的往来

良好的景观环境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并开展各种活动。而陆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陆地物流通道的重要空间承载体,是重要的人流集聚点,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合理设置,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人员的往来。因此,在国际陆港的建设中,应依托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以“要素—系统构成法”布局整个地块的景观要素,同时强调不同景观要素在基地中的作用,并进行合理布点,强化不同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突出体现整体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和系统性,构建绿色生态的景观系统;应结合区域主要景观发展轴,形成串联不同功能板块和景观节点的轴线;通过水体的改造与开发,挖掘滨水空间价值,提升地区活力与魅力,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滨水景观路径;打造滨河区域具有特点的生态型景观绿地,塑造能够提升地区活力与凝聚力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2.4构建开放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实现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间的信息资源

共享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陆港建设

中,明确区域内外的外交、交通、海关、

边检和口岸等多个部门在相关工作中的

职责,构建开放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加

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间的沟通与交

流,有利于实现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流、

资金流与物流的共享。基于此,在国际

陆港的规划建设中,应通过建立信息共

享平台和复合的支撑系统,为沿海海关、

内陆海关、检验检疫、货代、船公司、

物流企业、工商、税务、银行和保险公

司等各单位提供诸如网上报关、报检、

出口退税、数据传递与交换等服务,把

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有效地组合在一

起,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

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从而实现电子联网、

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信息资

源,打造智慧陆港。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我国

陆港建设思考—以郑州国际陆港

第二站点(上街)为例

3.1区域现状与问题分析

3.1.1区域现状

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的

规划范围东至上街区洛宁路,北至陇海

铁路—昆仑路(高速引线)—荥阳市王村

镇苌村,西至荥阳市汜水镇汜水社区清

净沟村(连霍高速公路),南至上街区中

心路—昆仑路—丹江路延伸线等区域,

面积约为15.3 km2。规划区包括近期起

步区(核心区—区域A)、中期发展区(区

域B)和远期预留控制区(区域C)。其

中,近期起步区的具体范围为陇海铁路

以南,上街区中心路及其连接线以北,

上街区昆仑路以东、洛宁路以西区域,

总用地面积约为4.3 km2,核心项目为

中国有色金属国际陆港项目;中期发展

区的具体范围为荥阳市王村镇苌村以南,

陇海铁路以北,荥阳市汜水镇汜水社区

清净沟村以东,上街区昆仑路(高速引线)

以西区域,总用地面积约为4.2 km2;

远期预留控制区的具体范围为陇海铁路

以南,荥阳市汜水镇、高山镇(曹沟、

西冯沟村)以东,上街区昆仑路以西区域,

上街区丹江路及其延伸线以南,总用地

面积约为6.8 km2(图1)。

规划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部,

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嵩山,位于郑

洛工业走廊的黄金分割点,是郑汴洛“黄

河之旅”旅游热线上的咽喉重地,自古就

有“三秦咽喉”“东部襟带”之称,为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规划区东距

郑州主城区20 km,西距洛阳80 km,

有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公路、

310国道、上街至新密高速公路(近期

规划道路)、沿黄快速路(规划道路)等

国家重要干线穿过,有中原西路、科学图1 规划范围图图2 “四港联动”的交通条件分析图图3 用地现状分析图

131

2016年第6期 第32卷

132

绿色和智慧的国际陆港,使其融入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中,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图4)。3.3.1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规划借鉴常规陆港中的核心功能与配套功能设置要求,将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的功能确定为多式联运、口岸监管、保税物流、物流增值、贸易交易和金融服务六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划分为六大核心片区和四大配套片区,形成“一核双心、十区共进”的功能空间结构。 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图5)。

(1)“一核”是指核心商务区,主要是为陆港提供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功能,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不仅是陆港的金融中心,也是陆港的管理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该区包括有色金属物流金融服务中心、国际商品交易展示中心、智慧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中心及网商与电商等配套商务中心。“双心”是指综合配套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其中,综合配套中心即依托汜水河景观带,为整个陆港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包括酒店、商业、餐饮、总部办公、员工宿舍和专家楼等。多式联运中心,即结合机场、铁路站塑造港区多式联运中心,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与信息处理于一体,承担港区快速物流输出功能。

(2)“十区”即六大核心片区(有色金属国际陆港、国家粮食口岸、大宗物资集散基地、新丝绸之路集装箱集散基地、郑州通用航空物流港、综合保税区)和四大配套片区(核心商务区、综合配套区、物流加工区、智能制造区),各片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形成功能网络,推进区域发展。

其中,有色金属国际陆港位于A 区,是中铝物流集团整合所属企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以期构建中国有色金属大物流体系中重要的中部节点。规划在区域内打造“两节点、四中心”,

大道等道路直达中心城区,上街机场是中原经济区的通用航空枢纽机场,覆盖全省的通航运营网络正在构建,已形成“四港联动” (即公路港、郑欧国际班列铁路港、通用航空港与内陆无水港联动)的交通网络(图2)。

规划区境内地势西、南稍高,自西向东逐渐倾斜,属半平原半丘陵地形。区域A 为工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区域B、C 为村庄与农田,具有极低生态敏感区的土地面积约占新区面积的12.5%;中低生态敏感区作为限建区土地占新区面积的36.2%(图3)。规划区范围内及周边主要有汜水河、枯河、索河、贾峪河与须水河等河流,分属黄河、淮河水系,自然景观资源丰富。3.1.2规划区域问题分析

(1)距离老城中心较远,用地结构失衡。上街区是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产业飞地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距离荥阳市区约为10 km,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上难以依托老城中心,造成很大的建设压力;区内工业用地占比达46%,公共服务设施比例严重不足,不能承载城市发展目标。

(2)现状产业较为分散,耗能产业多,污染较严重。目前上街区已形成了铝工业、绿色新材料、超硬新材料与铝工业建筑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园,布局较为分散,耗能产业多,污染问题较严重。

(3)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线分割,影响发展。区域内土地被陇海铁路、郑西客运专线、高压走廊、义马煤制气管线和西气东输管道严重分割,这给上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不便。

(4)规划区部分用地隶属于荥阳市,目前还是农田用地,没有完成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对未来陆港的建设进度、搬迁安置、土地管理及企业入驻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整体协调。

(5)规划区西部与东部存在较大高差,不利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郑上新区道路系统基本呈方格网状的格局,由于多条国(省)道贯穿市域,多条主干

道在某些方向上还具有放射性。不同等级的道路级配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主要道路开口较多,影响通行速度;非机动车道行驶空间不足;上街与荥阳之间的联络道路较少。3.1.3小结

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及良好的地形地貌为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的开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也存在距离老城中心较远、基础设施不完善、规划区西部与东部的高差较大不利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用地结构失衡(工业用地四面开花)及现状产业较为分散等问题。基于此,如何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引导,打造一个通关便捷、功能完备、设施先进、全球领先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大枢纽,成为本次规划关注的问题。

3.2规划定位

结合上述现状与问题分析,规划通过建设中原最大、全国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有色金属智能制造基地和国际物流港,搭建全国最大的专业化铝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建设新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铁路集装箱集散基地及立足中原、辐射中东部的国家进口粮食口岸,构建中原以纺织、机械、建材、化工、原燃材料、煤炭、矿产品与汽车为核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将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建设成为郑州国际陆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主要承担工业生产原材料物流集散的第五代综合性工业物流陆港,以及智慧、便捷、绿色的新型多式联运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力争融入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中,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3规划内容 

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作为郑州国际陆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通过合理布局功能空间、有效理顺内外交通、统筹布局景观要素及构建开放的沟通与交流平台,打造综合、便捷、

133

2016年第6期

第32卷即通过中铝公司所属企业的集聚效应,打造有色金属原材料聚集区、智能制造聚集区和信息资源聚集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色金属产业群,使之成为郑州国际陆港的重要节点、中铝物流集团在国内的中部节点,形成中国(郑州)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定价中心和行业信息发布中心;未来可依托铝产品供应链,积极拓展仓储交易、期货交割、融通质押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力争用3~5年,建设全国最大的专业化铝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形成铝产品的中原定价机制,并辐射全国。国家粮食口岸区位于C 区,主要承担进境粮食的接卸、运输、储存、查验和处理等功能。大宗物资集散基地位于B 区,设置于连霍高速公路与上新高速公路交汇处,主要是发展纺织、机械、建材、化工、原燃材料、煤炭、矿产品和汽车等大宗物资物流的集贸基地,其服务对象主要为郑州及中原经济区内的城市。新丝绸之路集装箱集散基地位于C 区,是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政策和郑欧国际班列(经行陇海铁路上街段区域)等重大发展机遇建设的面向整个中原地区的集装箱集散基地。例如,中原地区出产的工业产品(轻工业制品、日用品与机械产品等)可以通过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经火车向西进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国的特色产品也可以通过火车—陆港—公路的多式转运进入整个中原地区。郑州通用航空物流港位于B 区,是由昆仑路、安阳路、规划高速公路与铁路围合而成的区域,主要服务于货物的集装与转运,侧重于通用航空及通航经济的发展。综合保税区位于A 区,主要职能为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着重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图6)。

除了六大功能片区和四大配套区外,规划还结合上街总体规划设想布局了部分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陆港建设指挥中心、陆港便民服务大厅、其他行政配套机关、陆港规划展览馆、

展览中心、

6 六大核心片区与四大配套区规划示意图图

4 规划平面图

图5 功能分区图

134

艺术馆及中央公园,打造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同时,依据不同的需求主体,将公共设施分为城市共享型、产业服务型和社区生活型3种,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服务于不同的群体;将总体规划确定的核心商务区拆解成可随建设周期同步生长的城市共享成长带,根据不同的建设周期配套建设不同的项目;临近各产业极,规划配套产业服务街区,如创意街区、商业街区等;在社区内部,整合邻里公园、广场与服务设施,形成共享的社区交流空间。3.3.2构建多式联运的交通体系

规划从出口物流流程、进口物流流程及内贸物流流程3个方面对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的交通关系和进出关流程等进行了梳理,理顺区域内外交通,完善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及人行交通,构建多式联运、便捷的交通网络,通过铁路与主要的海港进行联系,通过高速

公路、城市快速路等与空港(郑州机场、上街机场)及其他陆港、物流园、产业区进行联系,实现海陆空联运,打造便捷的陆港。

(1)理顺内外交通,借助区域及周边的航空(上街机场)、铁路 (陇海铁路、郑州绕城铁路)、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上街至新密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科学大道、昆仑路)、城市轨道交通(郑州轻轨10号线)和区域城市道路(新龙路、上街区洛宁路、中心路、济源路、丹江路等城市主干道及新安西路、新乡路、峨眉路、孟津路、汝南路等城市支路),构建多式联运(包括铁路与铁路联运,铁路、航空与公路联运)的交通网络。其中,铁路与铁路联运是指大宗商品、粮食在陇海铁路经上街站的海关监管,通过支线铁路到达保税物流园区、粮食进口口岸,经保税、加工、转口、检疫与

运输等环节后回到上街站点,再经铁路

图7 铁路与铁路联运及铁路、航空与公路联运示意图

运送至内陆边境口岸和沿海港口;铁路、航空与公路“三式联运”是大宗商品在陇海铁路经上街站点的海关监管区到达保税物流区,经保税、加工和转口等环节后,再由昆仑路、莲花街直接运输至上街机场,或经由昆仑路向北连接连霍高速公路、向南连接上新高速公路,将货物运输至内陆边境口岸和沿海港口(图7)。

(2)完善区域内的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及人行交通,营造便捷的交通环境。①道路系统规划。规划遵循上位规划制定的主次干路网系统,在中心地区变更局部城市支路走向以适应港区产业生活空间的生成;在中心活跃区范围内建议变更道路交叉口转角设计,缩小转弯半径,一方面提高了转角用地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连续的步行空间体系(图 8)。②公共交通规划。规划强调TOD 导向开发,通过快速公共交通网络的建立引导生产性服务街区的开

8 道路系统规划图

图9 公共交通规划图

图10 人行交通规划图图11 公共开敞空间规划图

铁—铁联运铁—空—公联运

135

2016年第6期

第32卷发;沿安阳路、洛宁路、中心路与工业路建立环状快速公交系统,常规公交系统主要承担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作用,与轨道交通相结合,形成各产业极的强势联系;同时,在城市道路中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或高峰时段公共交通专用道;结合慢行出入口设置公交站台,如可利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绿化带设置港湾式停靠站,站台高度与公交车辆内部地板高度一致(图 9)。③人行系统规划。规划在景观轴线、核心商务区、陆港配套区和生态网络中植入绿色自行车道路与特色步行漫步道网络,通过绿色漫步道体系的构建,倡导慢行交通理念,营造都市慢生活氛围;在地下空间设置专门的人行步道,并在公交站点附近设置人行出入口,方便接驳(图 10)。3.3.3构建绿色景观系统,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规划以汜水河为脉,串联大宗物资

集散基地、轨道交通场站、陆港综合配套区及国家粮食口岸等重要功能片区,以综合配套区为中心,结合水系在各功能片区布置相应的景观要素,构建陆港区主要的景观廊道;从上街区整体发展出发,强调南水北调工程、陇海铁路沿线、汜水河两岸的生态保护及对机场绿地的控制,形成生态控制区。

(1)公共开敞空间规划。生态陆港建设需要一开始即具备明确的生态网络,而网络状的绿化体系是最适合规划区的

模式。规划结合现有的汜水河自然生态景观带,将其作为陆港生态建设的生态核心,依托汜水河、东西景观轴与昆仑路两侧构建区域生态主轴,并以此为基础,利用串联社区的邻里级绿化轴线构建完整的网状生态系统(图 11)。

(2)绿化景观系统规划。结合整体空间结构的生成,规划确定以汜水河及东西向中心绿化水系串联各功能片区,形成开放性的景观道路框架;在昆仑路与新乡路交汇处形成城市门户景观节点;结合景观轴线确立核心商务区及配套服务区各自的开放空间景观核心,同时串

接各片区景观节点(图12)。

(3)景观大道系统规划。规划依照整体景观框架与空间系统规划,将景观大道体系细化为滨水景观风貌道路、生态景观风貌道路、产业景观风貌道路与生活景观风貌道路四类。①滨水景观风貌道路引导注重汜水河沿线界面亲水景观的塑造,并在另一侧形成功能型界面以提供服务与休憩场所。同时,对滨水要素进行合理控制,包括滨水绿地主要慢行通道宽度、两侧建筑外墙退距与建筑界面、周边建筑布局、滨水视线通廊、滨水绿地景观设置等要素。②生态景观风貌道路引导采用自然景观元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多层次的绿化背景。③产业景观风貌道路引导采用简洁的设计元素,突出现代产业文化的风貌特征。④生活景观风貌道路引导鼓励沿路形成活动型界面,引导城市活动与交通的分散、聚集(图 13)。

3.3.4构建综合支撑系统,促进沟通与交流

规划通过构建临港产业系统、环境检测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等七大系统,使货物在集散、存储、中转、海关通关和检验检疫等过程中形成顺畅的流线,提高整体效率;通过海陆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进出口货物集疏运方式,有效缩短货运周期、降低物流费用;通过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具体包括:①临港产业系统主要包括港区周围的物流加工企业及相关产业。②环境检测系统主要检测港区的大气温度、气候及地质变化等,是陆港中转业务正常运作的基本前提。③基础设施系统为陆港提供基本的技术装备和全面的基础设施,是服务陆港中转系统运作的硬件设施和基础条件。④运营系统结合港区生产加工业务和其他物流系统运营状况对港区业务进行计划、调度、控制与实施,是整个国际陆港中转型枢纽运作系统的核心。⑤信息系统是整个国际陆港中转型枢纽运作系统的神经中枢,如利用 RFID 技术实现仓储自动化、利用EDI 技术实现报关自动化、利用GPS 技术实现对货物的精准定位,以及运用GIS 技术实现对货物运输环境的监测等,这些信息能够在电子信息平台中将货物信息反馈给管理人员,这为陆港实现海铁联运信息化和快速业务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例如,通过统一规划和组织物流信息资源,合理控制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和应用的全过程,协调物流供应链各环节,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减少冗余和错误的信息,辅助决策,改善客户关系,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与物流的高度统一,达到提高物流供应链竞争力的目的。⑥集疏运系统是与陆港相互连接、为整合与疏散陆港货物运输服务的交通运输系统。该系统是陆港与广大腹地城

市相互联系的通道,是港口赖以存在与

12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图

图13 景观大道系统规划图

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陆港周围的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及相应的交接站场等交通设施。⑦业务协调支持系统主要由港区和政府监督协调部门、海关联检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统筹构建,主要负责国际陆港中转业务运作的监督与协调、后勤管理、市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和设备维护管理等。该系统主要通过业务之间的监督和管理、业务之间的协同配合来确保陆港的高效率运营(图 14)。

 

4结语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陆港建设需发挥自身的区位、资源与交通优势,以服务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纽带、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贸易交流为平台,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区域

经济的发展。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

街)作为郑州国际陆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与沿海港口联系紧密的联营合作子母

港,必须发挥其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上物流集散节点枢纽的作用,因此对其

开发建设不仅是整个郑州市发展的需要,

也是中原经济区乃至整个国家战略发展

的需要。郑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

规划结合区域发展条件与总体定位,在

功能空间布局上,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形

成“一核双心、十区共进”的功能布局

结构,打造“一带一路”陆地物流通道

的重要空间载体。在道路交通上,通过

有效梳理内外交通,利用陇海铁路、城

际轨道解决区域东西向客货运交通,通

过东侧规划中的上新高速公路、郑太客

运专线的落实,解决区域南北向交通的

问题;同时,结合区域内部道路现状,

改造升级昆仑路、洛宁路、金华路、丹

江路、金水大道和万泉河路等主干路,

最终形成区域的主干网系统,构建多式

联运的交通网络。在景观布局上,通过

公共开敞空间规划、绿化景观规划及景

观大道系统规划,串联各片区景观节点,

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沟通与交流平台构

建上,通过搭建七大系统,加强各片区

间的联系与沟通,实现人流、物流与资

金流的共享。通过这些规划措施,使郑

州国际陆港第二站点(上街)积极融入到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中,进而

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图15)。

\????^

\2^?????????????????

??????\K^?????????ǖ

??????3127)3*ǖ6:.71?

\3^??????????????????

??\K^???????????3126)8*ǖ

22:.234?

\4^?????????????????

?\K^??????3121)8*ǖ242.244?

\5^??????????????????

??????\K^?????3124)2*ǖ

49.55?

\6^????????????????\E^?

??ǖ???????3122?

\7^????????????????

???????\K^????????

3126)6*ǖ39.42?

\8^?????????????????

???\K^????????3126)4*ǖ

89.91?

\????^3127.15.31

14 支撑系统示意图图15 规划鸟瞰图

1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