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官德

中国古代官德

中国古代官德
中国古代官德

中国古代官德(上)

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

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官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在官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就是官员道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影响。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国家由兴盛转为衰落的原因,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这句话我们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之时已久,风气日渐便坏也不觉察,政治日渐腐败也不变革,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而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不知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直言进谏;有的是被疏远的臣子因地位低微建言被弃不用,于是国法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啊!

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总结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官吏的道德风气颓废,所以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李商隐,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在他咏史的诗篇里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他考察了这个国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发达的原因无一例外的都是勤俭持家,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

那我们用这一个规律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国民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那一批共产党人、领导干部率先垂

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他们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获得了大众的支持,所以取得了天下。所以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二)官德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官吏道德对于整个社会风气又有甚么影响呢?同样是在《群书治要?礼记》这本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说下级侍奉上级不光要看这个上级领导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如果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那么他的下级一定有人比他更加的喜好,所以上级喜好的所厌恶的东西不能够不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那么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上行则下效,那么在说文解字上把这个教,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样是有效的教育呢?上所施,下所效。这个上在国家就是指官员领导,在家里就是指家长,在学校就是指老师,也就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是跟着怎么效仿,这就是良好的有效的道德教育了。

所以孔老夫人特别强调了领导者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在《论语》上孔子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君子就是指在位的领导者他的德行就像风一样,而一般百姓的德行就像草一样,这个风向哪边吹,这个草必然会向哪边倒。

实践也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那么从这里也告诉我们官员的道德对于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官德对官员本身的意义

那么官员修身有良好的德行对于官员本身又有甚么意义呢?在《大学》上有一句这样的教诲,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财富不重要,德行很重要。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不敢去学习传统文化了。

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保持长久的富贵,这个德行是财富、身份、地位、民生的根本,而这个财富、身份、民生是德行的枝叶、花果、外在的表现而已。那我们学习植物的人都知道,这个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必须能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也就是说你外在的身份地位、民生是靠你身后的德行来承载的,如果你没有身后的德行,虽然获得了好的身份,好的地位,好的财富,但是不能够维持良久,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我们看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例子呢,比如说有的领导做科长的时候能够做得很好,做到了处长也能够做得不错,甚至做到了局长也能够做到还可以,但是一旦把他提到了部长、省长的时候,他就犯了错误,出了问题,甚至锒铛入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你的位置越高,

你的财富越多,越需有深厚的德行来承载,结果你的位置提升了,但是德行没有相应的提升,结果怎么样呢?承载不了外在的身份地位和民生了。

那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个人的修身对于自己保持长久的富贵至关重要。在《中庸》上面孔老夫子在称赞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这句话是孔子称赞舜的时候所说的。我们都知道舜是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因为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弟弟是三番五次的要置他于死地,但是舜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去反省自己做得不好,即使他得到了天子之位,还是以不能得父母的欢心为忧,经常到田野上去嚎泣。那么后来,他的德行感化了尧帝把王位让给他,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最终也感化了他的父母。

所以孔子说真正有德行的人应该是福禄寿名都是齐全的,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就知道要想保持长久的富贵使家道不衰能够延续三代以上必须首先有德行。

那么没有德行的结果是什么呢?在《群书治要?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在外沉迷于打猎,纵情于饮酒享乐而没有节制,沉迷于歌舞也是不知道节制,建筑很高达的房屋,而且这个墙上都雕刻着彩色的图案,如果以上所说的这些有一项,那就没有不灭亡的。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不仅仅适合一个国家,适合一个家族,对于一个人而言也同样适用。所以官员道德修养不仅对国家、社会的风气有影响,对于自己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家道家风也是有重要的影响。

二、古人的官德修养之道

我们认识到了官员道德的重要意义,我们就看一看中国古人是怎么样来进行道德修养的。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讲一讲古代的官德。第一就是修身,第二就是爱民,第三就是纳谏,第四尊贤。(一)修身

一、首先我们看一看修身。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呢?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当然中国古人讲官员修身有很多方面,我们把主要的方面概括为三个。

第一个就是戒贪。在《贞观政要》上面有这样一句话,它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就是当君主的如果太贪心一定会丧国,如果当臣子的有贪心一定会让自己亡身,这就是一言道破了贪心对自己对国家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官员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总之就有一个东西过分的贪琢。

如果我们很贪财的话,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大学》上有一句重要的教诲,这句教诲很重要,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学习这一句话结果很多人本来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但是却锒铛入狱了,这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不道义的方式聚敛而来的,悖而入,不用着急,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

这一句话出现在经典之中,那也是古圣先贤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普遍的规律。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这一点,古人也可能预料到后人对这会有怀疑,所以他就把那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概括为五个方面。他们说这个财富为五家所共有,并不是赚到手就是你的了。

这五家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的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坑蒙拐骗赚得的,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被没收,被充公,虽然赚到你手了,但是还没有等你享受又昙花一现给你收回去了,最后还落得一个锒铛入狱的结果,得不偿失。

第二就是水灾。也就是说这个不义之财也会被大水给剽夺走。在前不够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说有一个地方的官员贪污了很多钱,但是又不好把它存在银行里,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一个别墅,找了很多的破纸箱,藏在了别墅之中,他以为这样一做,就万无一失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房子发水,最后把这个钱都冲了出来,一调查呢,说不清来历了。最后,他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情形就暴光了。那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案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古人的总结,我们不得不对它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三就是火灾。也就是说大火也会把不义之财给焚烧掉。

第四是盗贼。中国有一句话说盗亦有道,也就是说这个盗贼也有他的道义,如果这个盗贼不讲他的道义的话,也成不了大盗。比如说在《庄子》上有一个大盗叫跖,这个盗跖在分享自己成为大盗的经验的时候说这个大盗也要讲仁义礼智信,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房子里有没有财物,我们进去之后不会扑空,这就是智的表现。那么进去偷盗的时候首领要冲在前面,出来的时候他要最后出来,这也是勇的表现。在分配赃物的时候要按照每一个人付出多少平均分配,这也是一个义的表现。那么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做盗贼不讲道义,那也不能成为大盗,更何况是我们做领导做企业的呢?而盗贼有一个重要的道义,那就是专门劫富济贫。也就是说这个盗贼看到你的这个钱来历不明,拿着这个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没有去资助慈善、照顾贫苦,相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盗贼看了都过意不去。这个盗贼也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

第五点是防不胜防,就是不肖的子孙就是败家子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这一点很多人去注意观察更容易观察得出来,不过现在的人都没有学习传统文化,说起很多的贪官贪了很多的钱,把儿女都送到国外去求学,说起来就很羡慕。其实我们再深入去看的时候,我们就生不起

羡慕之心了,比如说这个孩子到国外去求学根本不是靠自己勤奋学习获得奖学金到国外去学习的,都是拿着父母贪污的钱去交那个高额的学费。我们都知道国外的学费很昂贵,是我们国内学费的几十倍上百倍都不止,那么这些孩子如果真的拿着父母给的钱去刻苦求学也就罢了,这些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钱去干什么了呢?

当我到英国读书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了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些贪官污吏的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钱根本就没有去注册交学费,拿着父母给的钱去卡西欧就是赌博的场所一掷千金,还有去声乐的场所把这些钱给消耗掉了。所以我们看得深远一点我们才发现你看哪一个贪官污吏的孩子是非常贤达的、有出息的呢?

结果我们现在的人看不到这么久远,看到很多贪官赚了很多的钱,过着奢侈的生活,说起来还特别的羡慕。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土地局工作,他说起他们土地局的局长就是非常的羡慕。他说我们这个土地局的局长虽然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小市的土地局的局长,但是他们家的别墅有好几栋,全部都是开发商送给他的,豪华的轿车有好几辆,结果把女儿送到澳大利亚去求学。在她求学的时候还给她买了一栋别墅,说起来就非常羡慕,他说你看看你上学的时候还要勤工俭学,每一年都不能回来看望父母,因为钱很紧张,结果人家是飞来飞去,每一年会来好几次。走的时候都是豪华的轿车一路开着到机场,说起来就特别的羡慕。

那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我们看问题必要久远,我们就劝他说这样的事情不能够羡慕,这样的事情保持不了很久,而且你还要劝导你们的局长赶紧悬崖勒马,否则的话灾难就不远了。结果他说我们的老局长是个老江湖了,他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他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他才不信这一套呢。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他不相信,那你看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傲慢心很重,你想去帮助他都无能为力,所以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坐视事情的发展。结果三年过去了,这个市的市委书记因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被抓了起来,当时波及到好几个局长,其中有一位就是这位土地局的局长,而他被关起来之后,以前的亲朋好友对他敬而远之,见到他的家属也就像不认识一样了。以前要给他送礼都要排着队,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门前冷落鞍马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一旦失势了,被打入监牢了,再给你送礼的人就没有了。

我们从这一个事实中就看到,当你看到一个腐败分子被关进监狱或者是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来在十年八年之前你遇到他的时候,他那种威风不可一世的样子吗?我们十年八年的时候遇到他的时候,看到他那种春风得意的样子,也想象不到他被关进了监狱成了阶下囚。所以中国人看问题都是比较久远都是用发展的眼光,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的。不要看他一时的享受,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再看一看他的子孙后代就好了。

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也比较形象,它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说得非常好,它说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好象是吃了那个有毒的肉,漏脯就是那个房屋漏了,滴在了这个肉干上,这个雨水滴在了肉干上,结果这个肉干吃了就有毒,鸩酒就是有毒的酒来止息自己的饥渴,结果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那么这个《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劝善书,它里面讲的是善恶的标准,也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案头必备的一本书。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熏陶,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财不可能取,但是可能有的人还是不相信。

我们再看《易经》上有这样的一段话,现在很多人学《易经》都喜欢去推导事物发展的规律看看自己的吉凶祸福,实际上《易经》上有两句最重要的教诲,也就是说古人根据什么来推断人的吉凶祸福呢?根据的就是这两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说我们看这个人后代子孙能不能兴旺发达,有没有发展前途就看看他们的祖宗是不是积善之家。当时孔子的岳父要把女儿嫁给孔子的时候,那也是非常的谨慎,就是看到孔子他们家的历代祖先都是积善之家,这个德积得很厚,所以才很放心的把女儿嫁给了孔子。《易经》上还有一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如果你善积累得不够厚,就不足以成就你的名声,如果你的恶积累得不够多,也不足以让你身败名裂。那么这一个规律也都可以从我们现实生活中得以观察。

但是仍然会有人说虽然有这样的案例,但是大部分人他们贪污受贿仍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一呼百应,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原因古人也给我们总结出来了。它说“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不殃,必有余昌,昌尽必殃。”就是这个人做了很多的善事善行,但是却没有昌达,什么原因呢?一定是有余留下来的灾殃,也就是他的父辈祖辈做了很多的恶事,把这个祸延及到后代。那么他这种灾殃报尽了,因为他今天的善行一定会得到昌盛昌达;那么相反为恶不殃,必有余昌,昌尽必殃”就是这个人做了很多的恶事,但是还没有受到灾殃。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的祖宗积德很厚,这个德行庇荫着他的子孙,但是如果他作恶多端,把祖先积的德给享完了,结果怎么样呢?因为今天的恶行也一定会受到灾殃。

所以我们看问题也要看得远一点,不要论一时,而要论久远,就像我们看电影,结果我们迟到了,我们看到一个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一掷千金,结果还作威作福,还受到领导的赏识,还一呼百应。结果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有人打了一个电话,你出去接电话了,后面的一段你就没有看到。前面你进来晚了,前面那一段你没有看到。前面那一段是什么呢?这个人从小家境贫寒,他很有志气,为了能够脱贫致富,所以他就历尽了艰难险阻,刻苦攻读,然后吃了很多人所不能吃的那些苦,最后呢经过一番奋斗才有今天的飞黄腾达,但是他有了钱有了势之后就忘记了以前

的贫苦,结果就开始骄奢淫逸了。后面一段你出去了又没有看到他的结果是什么。后面的结果就是他因为今天的骄奢淫逸,最后把自己的家产被败落了,最后家境越来越衰败,最后也是沦为乞丐。所以我们只看了中间这一段,所以觉得一个人作恶多端,阴谋诡计还可以昌达,这个就是错乱了因果。

如果大家还是不相信,还可以再看一本书,那就是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这个聂云台先生是清末明初的上海商会的会长,他就是曾国藩的外孙,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外孙又出任上海商会的会长,他和晚清末年那些权贵的后人交往很多,耳闻目睹了他们后代子孙起起落落的情形,就把这些案例都总结出来,写了这本书,叫《保富法》。也就是说他看到一个人贪财容易,赚钱容易,但是要能保持富贵那可就难了。

在这本书中,他给我们举了很多的案例,比如说他讲到了林则徐,说林则徐当时为什么要极力戒烟呢?因为当时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士兵一边背着步枪,一边背着烟枪,觉得这样的士兵怎么可以打仗呢?就觉得中国有机可乘,于是就想挑起鸦片战争。当时林则徐看到的是民族的危亡,他讲如果再不去禁烟,那中国人确实就像东亚病夫了,所以他极力上书要求清政府禁烟,那么清政府也就采纳林则徐的建议,派他作钦差大臣,到广州去禁烟,这一路走来有很多人给他行贿,让他网开一面,但是林则徐看到的是民族的危亡,他就是严格的拒绝收受贿赂,而且是严厉的禁烟。结果后来鸦片战争失败了,为了满足八国联军的要求,清政府就把林则徐充军边疆,大家看到这儿的时候就会嘲笑林则徐说你看如果你一边去禁烟一边又收受贿赂,你收到的财是上百万的银两,而且还不至于被弄一个充军边疆的结果,你这是何苦呢?

聂云台先生说三代过去了,林家的后代各个都是书香不断,而且还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很多人都坐到了很高的位置。当时同样在广州有三家富商,他们家是富可敌国,富裕得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就是靠贩卖鸦片发了国难财。说起他们家的富裕呢,穿的是绫罗绸缎,坐的是宝马香车,他们家的家具都是最高档的楠木家具,很多的字画也刻着他们三家的图章,说明他们家很有钱,很多名贵的字画都是经过他们收藏过。但是三代过去了怎么样呢?他说你再看一看这三家富商的后代没有一家的一个子弟是非常贤达的有出息的,他们的家风都败落了,而且这个名贵的字画都流散到民间,这个楠木家具也被别人搬走了。更加可笑的是还有很多的子孙都沦为乞丐。所以你再看一看,他说你才明白,原来林则徐林公是最聪明的人,而三家富商是最愚钝的人。当然在这里面他还讲到了历史上很多的案例,比如说孔子,还有范仲淹,都是使家风承传上千年而不衰。

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去贪财,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从小读四书五经,都明白这一个道理,所以你送给他钱,他都不敢贪。比如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着名的官员叫做杨震,他在去赴

任东阳太守的时候路过了昌邑县,这个县令王密(音)就是杨震举荐他做秀才的。这个王密听说自己的知遇之恩的恩人要路过此地,所以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呈现给杨震。杨震就叹了一口气说唉,我了解你,可惜你不了解我啊!这个王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以为杨震怕这件事有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他说:恩公啊,这一件事没有人知道,你就放心的接受了吧。结果杨震说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杨震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那他因为一生很廉洁,后来到老的时候也没有很多家产留给子孙,那很多的同事就问他说难道你不给你的子孙留下一点财产吗?杨震怎么回答呢?他说我留给我子孙最好的财富就是他们是廉洁官员的后代,这就是我留给他们最好的财富。

结果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曾孙都非常贤达,而且都坐到了三公的位置,可以说是权倾一时,那么他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祖先的这种廉洁家风就把他们家的房屋取名为四知堂。什么叫四知堂呢?就是看到这个匾额就能够提醒后代子孙,他们的祖先很廉洁,不收四知财。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可惜我们没有把这种廉洁的风范给表演出来,给拍出,我们拍的全都是贪官污吏的故事。比如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司成官叫子罕,他负责一个国家的建筑工程,结果就会有很多的人给他行贿。结果有一次一个人带着一块儿美玉要呈现给子罕,子罕也是拒不接受,送给他玉的人就这样说,这块儿美玉是农民是耕田的时候发现的,我们经过专家鉴定了确实是一个价值连城的美玉,我才敢呈现给您的。子罕怎么回答呢?子罕说你以美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那我们两个人不是各失其宝了吗?不如你守住你的美玉,而我守住我的廉洁。所以他就拒不接受这样的贿赂。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即使是老百姓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也都知道这个不义之财是凶财。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拿了它给你带来的不是吉祥如意,而是不尽的灾难。那你获得勤劳致富获得的钱财那才是吉财,给你带来的是吉祥如意。

当然,有的人比较想得开,觉得我即使贪了再多的钱,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人再有钱,买了好几栋的别墅,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能够同时出现在两栋别墅吗?所以我们看现在很多有钱的人在海边买了一个海边别墅,又在一个好的地方买了一个花园别墅,结果自己一年四季去住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大部分时间都是保姆阿姨在那儿打扫照看,所以究竟谁比较有福呢?我们要看清楚。你看这个人还要为了赚钱去奔波,每一天飞来飞去的。结果这个花园别墅、海边别墅也享受不了,而这个阿姨保姆只要把自己的别墅打扫好,就可以在里边享受花园别墅的待遇。所以我们中国人讲不要把这个身外之物看得太重。

为什么把这些财色名利称为身外之物呢?这个很有味道的,就是说你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控制,也就是说我们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驻,我们还能够做得到吗?我们还是一天一天的衰老,脸

上起了皱纹,我们希望自己记忆力很好,智慧很高,但是别人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转头即忘,记忆力还是很差,也就是说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无能为力,请问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那么对于那些身外之物不能控制的东西你非得想要去控制,想要去占有,你这不是跟自己为难吗?和自己过不去吗?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有压力,为什么有烦恼,原因就是不明理。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理得心安,所以这个财富够花就可以了,不用为了这些身外之物去贪琢。

有的人不去贪财了,就开始去贪图享受,结果就开始贪色。中国古人对于这一件事是怎么说的呢?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你看这个字写得就很有智慧,也就是提醒你过分的贪图美色、女色会因为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给你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那么这一句话也并不是夸张,也不是形容,我们现在看一看我们现代社会上有很多的高官本来都坐到了省部级的高官,但是怎么样呢?最后锒铛入狱了,又被拽下来了。

我们再去调查一下背后基本上都有女色的原因。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天道祸淫最速”,什么叫天道呢?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自然而然的规律就是给那些淫乱的人放纵的人过分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最迅速的。所以我们古代读书人对于这一个字就是更加的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关于这个福善祸淫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一看《太上感应篇》这里面有大量的事实给我们讲了贪爱女色招致的灾祸。那么其实我们的官位已经很高了,自己和自己家人的用度都不缺乏,都能够满足,那为什么还要不停的去贪不停的去占呢?就是因为贪琢了美色要满足这些人不断膨胀的欲望才促使他不断的去贪,最后把自己关进了监狱。后悔后悔那是到后面才悔,已经悔之晚矣了。

那么有的人可能对财色不是很贪琢,就是喜欢出名,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喜欢想方设法的出名。对于这一件事呢,古人是怎么说的呢?在《了凡四训》这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就是在世间享受很盛大的名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但是却怎么样呢?却名不副实,古人也成为德不配位。什么叫德不配位呢?就是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不相匹配。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多有奇祸,多有突如其来的,意想不到的灾祸。

那我们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在前不久我们看到很多的名人身败名裂,为什么呢?因为他制造了很多伪的证据说自己有什么学历有什么经验,是什么职称。结果被记者调查发现全都是伪造的,结果被揭示出来,最后怎么样呢?最后就身败名裂了。

我们再看在世间有很多的歌星影星说起他们的名字是不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呢?确实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现在的歌曲大部分都是靡靡之音,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孩子喜欢唱的歌都是什么歌呢?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结果如果我们的孩子整天喜欢唱这样的歌,那保证他的心思精力就不会花费在学习之上。因为他走在路上还走到我们的异性同学都在看我

呢,而且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所以我一定要把我的外表装饰得很精致,结果现在的女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化妆、买衣服、雕琢外表上了。

在清华大学有一位讲理的彭林,他就讲学理要内外兼修,不要外面装饰得很精致,但是里面都是破棉絮,没有人管,这个就叫失去了理的本质。那么孩子经常喜欢听这样的歌,他的心思就转移了,就在雕饰外表了。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的歌星整天在唱这样的歌,给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本来人心情很好,结果你听上一段苦涩的忧伤的言情歌曲,保证把你的心情弄得很糟糕,很抑郁。

那再看一看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呢,如果这个电影电视剧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一个情人小蜜,再没有一段床上戏,好像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演不下去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歌星影星没有用他们好的名声做有利于社会的引导,反而都是引起人们的暴力色情的东西,结果怎么样呢?德不配位,就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结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说某某歌星突然自杀身亡,某某影星突然出了车祸,还有一个得了绝症,还有家庭破裂,这都是奇祸。什么原因呢?这都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所导致的。当然,我们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幸灾乐祸,我们也是希望这些有名气的人,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能够用自己好的名声多去传播一些孝亲感恩的歌曲。

中国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老夫子走到一个地方还没有听这个地方的政事,先听一听它流行什么样的乐曲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如何了,所以这个俗文化并不是内容低级趣味,而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这就是社会教育。这个是贪名。

最后就是贪利。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环境条件都去贪琢。中国古人怎么说的呢?说见利思义,见德思异,就是看到这个利益现前的时候首先考虑他符不符合道义。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胡杨公主,她是光武帝的姐姐,结果她在守寡,她的弟弟光武帝也很关心她就问她在群臣之中,你看上谁了,我去给你说媒。结果这个胡杨公主说得很委婉,她说我看宋洪(音)这个人又有德行又有学问有修养,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君子。光武帝就知道姐姐的心意了,但是这个宋洪(音)已经是有妻室的人了,但是皇帝还是不放弃,觉得自己是皇帝,这个大臣肯定也会给自己一点面子,为了给他的姐姐去说媒,他就特意请宋洪来吃饭,结果在君臣畅饮之间,皇帝就说了说我听说人有了钱就会换衣服换鞋子,人有了权威之后就会换妻室,我有个姐姐长得年轻貌美、温柔贤惠。说到这儿的时候,宋洪就体会到皇帝的意思了,他马上就放下了饭筷,站起身来向皇帝行了一个礼,他说皇帝啊,贫贱之交不可忘,就是说我们在贫贱的时候所交代的朋友,即使我们飞黄腾达了我们也不能够把他忘记,这一句话一下就把皇帝的正气给提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皇帝自从立为太子之后就会选全国最有能力最有德行的老师来教导他,从小也是学习四书五经,所以这一句话就把他的正气给提起来了。他说对呀,贫贱之交不可

忘。结果宋洪就接着说了一句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和我们同甘共苦过的元配夫人,我们飞黄腾达了也不能无缘无故的把她给休掉。这句话一说出来,这个皇帝也无言以对了。他也没有办法再说下去了。而这一句话传出来也就正了当时朝野夫妻之间的亲情,而且这一句话一直传到现在仍然成为很多人立身处世的原则。

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人是见利思义,你看能够娶皇帝的姐姐,能够成为皇帝的姐夫,那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儿呢?!但是这个读书人看到这个利益现前首先考虑的是符不符合道义、恩义、情义,如果不符合的话,那他也不去做,这全都是道德教育的结果。因为从小都是读的圣贤书,所以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你用什么教。比如说从小这个孩子就和小偷混在一起,长大他自然就成为小偷,从小和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一起,长大以后他肯定也是恐怖分子,如果从小读圣贤书学习四书五经,他的正气凛然。他为人处事也有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他就成为君子成为圣贤,关键就看用什么教他。

这个是古人对贪念生恐惧,他也知道人在欲望面前很难把持住自己,所以也有很多的教诲提醒我们面对这些财色、名利的诱惑要能够保持警惕。那么古人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再走上工作岗位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终于有一个好的位置好的领导官位能够回馈社会,让我们的父母骄傲,让我们的家人感到自豪地所有这一切努力来之不易。但是怎么样呢?失之仅顷刻,也就是说你在名利、财色面前把持不住自己,作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付诸东流,那就是在顷刻之间。所以怎么呢?所以古人提醒我们面对利益和欲望的诱惑应该是这样的态度,那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好象自己是站在悬崖面前,别人拿着金钱、美色那就是诱饵来诱惑我们跳进这个悬崖,如果我们把持不住自己,一不小心真的把脚踏进了悬崖,它就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们有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财色、名利才能够不去随意的贪。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惩忿。就让我们能够克制自己的怒气。我们中国人的文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我们看一看这个怒是怎么写的?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

看到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当你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心情变成的奴隶,你已经不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你才会发怒,它怎么办呢?我们要认识发怒对自己对他人的害处,有一句话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别人作错事了我们自己生气,结果怒伤肝。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上面告诉我们一个人喜欢生气,这个肝上就会有问题。

还有一句话说怒发冲冠,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盛怒的时候,这个血气往头顶上涌,头顶发热,这个头发冲上去把帽子可以顶起来,这也就是提醒我们一个人喜欢生气,血气经常往头顶涌,头

顶经常发热就有一个不良的后果。什么后果呢?比如说我们观察这个植物在很燥热的地方都不太爱长,所以一个人经常生气,头顶经常发热,结果就是头发不太爱长。

当然中国还有一句话叫聪明绝顶。什么意思呢?聪明的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于是他就着急容易上火,结果把自己的头发呢弄得不太爱长了。那么在民国的时候,也有一位老善人叫做王凤仪,他专门研究人的情绪和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最后说了这样几句话,说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要你的命。意思是说我们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之所以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舒服都是因为恨怨恼怒烦五种不良的情绪有关。我们明白了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它就应该转怒为恕,这个怒和恕只是有一点的不,怒字的棱棱角角很分明,你把它变得圆滑起来就变成了恕,而这个恕呢上面是一个如地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什么叫恕呢,那就是如其的心,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就能够得到恕了。

所以孔老夫子有一个弟子来向他请教说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啊。这一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件事我们自己不想别人这样对我,那我们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

那么,当然了,我们可以看将心比心通过两个卦来看它的道理。中国有一句话叫否极泰来,这个否卦和泰卦都是易经上面的两个卦,那么怎么样才能否极泰来呢?这个泰卦的卦相是坤上乾下,这个坤代表了地前代表了天,带报了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坤在下乾在上,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反省对方的不足,这就叫做各自责天清地灵,结果就很吉祥了。

而这个否卦呢,恰恰相反,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挑剔对方,说你应该应该怎么做,但是你却没有做到。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就是遇到问题就是相互指责,相互挑剔,相互抱怨,不能够换位思考,这个时候就天翻地覆了。这个否极泰来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和人发生矛盾发生冲突的时候,看人不满意的时候,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所导致的。

所以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就这样想我是不是一个完人呢,我是不是一个错误都不犯的圣贤人呢?我自己都不是一个错误都不犯的圣贤人,那怎么要求别人一个错误都不犯呢?那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想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怎么对我呢?我们希望别人给我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能够考虑到我们的处境,那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他的处境,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这就能够转怒为恕了。当然很多领导已经是习惯于发怒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来克制自己爱生气的毛病。

这个忍上面是一个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如果大家你好我好的时候,谈不上忍,那么当一个刀刃搁在你心上的时候,你还能够不发火,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当然这个忍也有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就是力忍。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不好,诽谤、挑剔、抱怨指责,我怎么样?用力克制自己不去打击报复。当然如果我们只把功夫停留在这个层次,终于有一天你会忍无可忍。

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精彩试题

中国古代官德问题试题 一、单选题。 1.古人用“()”来表示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及对知识的学习过程。(3.0分) A.格物致知 B.诚心正意 C.修身齐家 D.治国平天下 2.()是获得对事物、问题、现象的知识和规律性认识。( 3.0分) A.格物 B.致知 C.诚意 D.正心 3.权力源自(),任何人不能用来搞特权、谋私利,贪图享乐。(3.0分) A.人民 B.无产阶级 C.精英阶层 D.非精英阶层

4.我们党在使用干部的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以“()”为先。(3.0分) A.德 B.才 C.财 D.道 5.以下各项中在治国层面对官员的要求不正确的是()。(3.0分) A.忠诚 B.清廉 C.勤勉 D.以上皆错 6.()是孔门传授心法,里面所包含的是儒家最精微的道理。(3.0分)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7.“()”是“()”的前提和基础,“()”是“()”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3.0分) A.圣、外王,圣、外王 B.外王、圣,外王、圣 C.外王、圣,圣、外王 D.圣、外王,外王、圣 8.“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3.0分)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9.()是对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的要求。(3.0分) A.“圣” B.“外王” C.“圣外王” D.“不圣外不王” 10.“()”是孔子心中德才兼备的理想社会形象。(3.0分)

A.圣人 B.君子 C.臣子 D.君主 二、多选题。 1.古人认为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品德是()等。(4.0分)) A.仁 B.义 C.礼 D.智 2.以下属于“四书”的是()。(4.0分))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3.朱子将《中庸》划分为3大部分,分别总结为()。( 4.0分))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_周可真

23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周 可 真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 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既自知“匹夫之贱” 的身份,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关键词:学术 思维方法 形上直觉 实事求是 豪杰 一、顾氏以前的中国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学术寓于中国古代学问之中。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古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问的一种自觉形态,是对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的一种反思形式;其二,中国古代学问有其内在的学术理路,即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与中国古代学术之间存在着一种互通、互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后者能动地反映前者,认同或批判、修正前者;另一方面,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者的渗透或指导。 在中国古代学问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学者起而反思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以此达成其对思维规律的把握。 先秦时期在诸子百家中居“显学”地位并以“名学”(逻辑学)见长的墨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其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所提出的“三表”说,是他对历史上和当时现存的学问进行反思的思想结晶。“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墨子?非命上》)这里,第三表实际上是解答“为何思”的问题的,对此,墨子的回答是:为“刑政”之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则是解答“怎么思”的问题的,墨子的回答是: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所谓“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便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确定的两个逻辑前提,凡离开这两个前提而进行的思维,即被视为不合逻辑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学术思想,更围绕“思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中国传统哲学名言名句简介 考研政治试题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等,考生对此应有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特别是后者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哲学传统中已经含有这种哲学的某些智慧。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未形成科学的物质观、不能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说明对象;没有自觉系统的唯物辩证法;也没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更不可能形成唯物史观。中国传统哲学虽然重视圣贤、君子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对人的理解实质上也是脱离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抽象理解。这些问题考生答题时须予以注意。 一、世界观(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1. “天下一气”、“元气”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多样化的物质世界统 一于“气”,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一气”。“元气”是最初的气即本原的气。秦汉时期 流行的“元气论”认为,“元气”在万物生成之先,是万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状态, 宇宙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 2.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王夫之认为,天与人统一于“气”,即“气”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活 动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人一气”。 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 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4.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张载认为,“太虚”也是“气”,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实际上,“有”和“无”都统一于“气”。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5.“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荀子认为,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在气一论者看来就是“气”,提出了“化不易气”的思想。这里猜测到了物质不无的原理。 6.“元气亦从一心所变” 佛教主张“一心为本”,同主张“一气为始”的气一元论根本对立。唐代佛教学者宗密指 出,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的。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7.“心者,神明万主,万物之统也” 西晋傅玄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这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 义一元论观点。 8.“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元为本”。 魏晋王弼认为,“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而“无“则是一种客观化 的精神本体。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二)运动和时间空间 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 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1

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

中国古代官德问题

?.(易)以下各项中在治国层面对官员的要求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忠诚 o B.清廉 o C.勤勉 o D.以上皆错 ? 2.(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重视历史 o B.割断历史 o C.文化自觉 o D.批判继承 ? 3.(易)《中庸》是一篇完整的()哲学论文,有清晰的论述目标和逻辑结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儒家 o B.道家 o C.法家 o D.佛家 ? 4.(易)朱子认为()帮助人们建立根本。(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大学》 o B.《中庸》

o C.《论语》 o D.《孟子》 ? 5.(易)在任何环境下,()都有所获得、有所成长。这是人自由的最高境界。(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君子 o B.小人 o C.长者 o D.孩童 ? 6.(易)()不一定要成为圣王、君主、政治领袖,它强调的是能很好地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内圣 o B.外王 o C.修身 o D.治国 ?7.(易)《大学》中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其心”。这表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o B.只有在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才会有所成就 o C.只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就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o D.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相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和形态的认识,则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着的。

中国古代官德(上)

中国古代官德(上) 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 一、为什么要重视官德建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官德》,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在官德建设上也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对官员道德的建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官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就是官员道德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影响。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面有一段话,这一段话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国家由兴盛转为衰落的原因,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凡天下之所以不知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是以王刚纵奔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这句话我们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说大凡国家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多是由于君主承继太平之时已久,风气日渐便坏也不觉察,政治日渐腐败也不变革,习惯于混乱安于现状,逸乐而看不到危机,有的荒淫奢侈不考虑国家大事,有的不听忠言劝告,不知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禄位而不敢直言进谏;有的是被疏远的臣子因地位低微建言被弃不用,于是国法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忡于下,真是可悲啊! 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总结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官吏的道德风气颓废,所以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李商隐,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在他咏史的诗篇里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他考察了这个国这个家族之所以兴盛发达的原因无一例外的都是勤俭持家,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过上了过分奢侈、浪费的生活所导致的。 那我们用这一个规律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国民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那一批共产党人、领导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1.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是(C)。 A.申不害 B.管仲 C.邹衍 D.吴起 2.鬼谷子是我国哪个时期的思想家?(C)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3.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不包括(C)。 A.阴阳家B.小说家C.释家D.农家 4.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A)。 A.董仲舒B.张载C.程颐D.陆九渊 5.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D)。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6.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开始于(D)。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高祖时期 D.汉武帝时期 7.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C)。 A.仁者爱人B.轻徭薄赋C.天人感应D.大一统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C)。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9.董仲舒的思想不包括(D)。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三纲五常” D.“敬鬼神而远之” 10.经学起源于(B)。 A.秦代 B.汉代 C.南北朝 D.隋朝 11.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是(C)。 A.班固 B.贾谊 C.郑玄 D.张衡 12.玄学盛行的时代是(D)。 A.西汉 B.隋朝 C.东汉 D.魏晋 1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是(D)。 A.儒学 B.黄老之学 C.汉学 D.玄学 14.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1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A)。 A.《周易》 B.《孟子》 C.《道德经》 D.《周礼》 16.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家族观念 B.忠君观念 C.个体人格 D.社会群体 17.魏晋时期的玄学也被称为(D)。 A.新佛学B.新儒学C.新易学D.新道家 18.魏晋玄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何晏和(D)。 A.孔融 B.许慎 C.郭象 D.王弼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试卷 91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 错误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 正确 错误 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 错误 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

正确 错误 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 正确 错误 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 正确 错误 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正确 错误 8、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 正确 错误 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

等有关。 正确 错误 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正确 错误 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 正确 错误 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 正确 错误 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 正确 错误 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

正确 错误 15、“思”是心之所虑。 正确 错误 1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 正确 错误 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 正确 错误 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 正确 错误 19、“恭”是从“貌”而来,“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

去年下半年,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务员将轮训一遍“职业道德”,其中培训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一、古代“官德”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将中国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纳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来,无疑是期望通过传统“官德”的学习,重振时下滑坡的“官德”。古代“官德”扎根于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代有关“官德”修养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成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加入古代“官德”修养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领导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官德”的好坏直接关乎社会民风。反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官员违法案件,如“西安宝马彩票案”、云南“躲猫猫”案、洛阳地窖囚禁6女案等,这些违法行径背后透露出的“官德”缺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古代“官德”的内涵及现代启示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重视礼仪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与良知的血液,修身正己立德正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为官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治国先治吏,治世先治官。历朝盛世、治世,无不是靠一批批清正廉洁的官员来支持的,唐有狄仁杰以民为忧、体恤百姓,宋有包拯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明有海瑞严于执法、除暴安良;因此古代社会把官员修身立德至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论述类文本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精)

第二讲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现代启示(下 主讲人: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第二,要慎欲。人有七情六欲,为官者同样有欲望,但是人不能够把人的唯一追求放在欲望上,人在追求的欲望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欲望呢,应不应该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应该,合理的物质利益我们应该去获得,因民所利而利之,鱼和熊掌我都想要,富与贵我都想要,这一点无可厚非,儒家思想也认同这一点。但是人不能够仅仅的追求物质利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那么这个适度就是一种中庸的原则。人不能够纵欲,也就是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人不能够去纵欲。那么应该怎么办?欲而不贪,见利思意,以意至利,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是一种中庸的原则,当然不能够纵欲,也不能够去禁欲,这两者都不应该去提倡。对物质利益应该有一种恬淡的心情,老子也说或莫大于不知足,就莫大于欲德。祸患之源,人的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得无厌。所以如果人太贪婪了,一定会出现问题,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应该恬淡。 第三,要慎微。就是微小,慎小的意思。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是说很多领导干部处问题都是从小节上小事上出的问题,小事觉得无所谓,觉得小事,认为小事不是很重要,但是小事积累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了。所以从小事上就应该警慎,把好第一道关,这是我们讲的慎微,也就是慎小。 第四,要慎权。为官者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那么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往往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一个真理。所以很多官员古今中外都有,手中握一点权力,千里做官只为吃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贪白不贪,这样一种理念一定会毁灭自己。所以权力这个关要过好不容易,这也是一个双刃剑,权力用好了可以对国家,对民族有好处,但是如果权力用的不好,滥用权力,这样就会对国家,对人民造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史世海: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来源:《人民周刊》作者:史世海 在河南省内乡县城中心,有一座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官署衙门,县衙中数十副楹联、匾额语言朴实地倡示了古人的“为政为官之念”。其中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短短16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和执政理念:人若为官,既要清正廉洁,从不言贫,做个“廉吏”;又要勤勉为民,从不言苦,当个“勤官”。仰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的清官良吏群星璀璨。近读《国语·晋语》,其中有个“叔向贺贫”的故事就很发人深思。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名叫叔向的大夫,他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世。有一天,叔向去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韩宣子说:“我韩起(韩宣子名)只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而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于是,叔向便向韩宣子列举了栾武子和郤昭子的例子,说道:“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也归附他,他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那位郤昭子,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王室的一半,他的家族在三军将帅中占了一半,依仗着他的财富和国君的荣宠,在晋国骄横跋扈。可结果他自己被杀,他的宗族也在绛城被灭绝,没有谁来同情他们,就是因为没有德行啊。如今你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你就能建立栾武子那样的德业,所以向你道贺。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我恐怕吊唁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下拜叩头说:“感谢您的教导。”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