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_基于_拍拍贷_宜农贷_的案例分析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_基于_拍拍贷_宜农贷_的案例分析

2012

总第276期

February 一、 引言

小额信贷最初被引入中国是作为一种扶贫工具,发展初期多为福利性质,小额信贷(Microfinance)被定义为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随着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制度性小额信贷开始发展,小额信贷不仅指以贫困人群为服务目标的福利主义小额信贷,还包括了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因此,本文对小额信贷被定义为:为低收入者以及中小型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

根据小额信贷的定义可以看出,小额信贷的对象主要为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中国有超过10%的人群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5%以上,这两个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群体。他们需要的贷款额度较小,且常常不具备商业银行要求的质押贷款条件。尤其是现在,在政府宏观调控紧缩的情况下,这个群体的资金问题更加突出。小额信贷则为贫困者提供无需质押的信用贷款,偿还方式也较为灵活,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微型企业融资都带来了一缕曙光,它是中国建立普惠金融、微型金融、草根金融的重要渠道之一。

现有小额信贷供给机构众多,但都面临种种问题。具有扶贫性质的非政府(NGO)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资金来源不稳定;提供补贴性质小额贷款的农行、农发行、农商行的小额信贷项

目运营成本高,其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优惠政策,且小额信贷也并非是它们的主要经营重点,大型商业银行更愿意提供大额贷款,小额的贷款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吸储困难也制约着它们的长远发展;近些年在迅速发展的小额信贷公司这样一个做着金融业务的机构领取的却是工商执照而非金融执照,它们因不能非法集资只能发放贷款不能吸收存款,只能用自有资金进行运营。总的来说,面对着庞大的小额信贷的资金需求,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只能够满足很小的一部分。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P2P(“peer-to-peer”或“person-to-person”,指个人对个人)的金融服务对小额信贷进行了创新式发展,利用网络平台大大拓宽了范围和分散了风险,也以另一种方式解决了传统小额信贷供给机构的资金供给不足的难题。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民间金融模式,还是一种创新型公益模式。本文主要通过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的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对P2P网络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得出相关建议和结论。

二、 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

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的业务雏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个人互助借贷模式——北美华人社区的“标会”或“台会”,亲戚、朋友及社会团体之间通过小额信贷来解决对资金的燃眉之急。在欧美乃至亚洲,已经出现一批这样的P2P借贷公司,其中名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

——基于“拍拍贷”、“宜农贷”的案例分析

内容提要:小额信贷是解决低收入阶层和中小企业资金难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传统小额信贷供给

机构只能满足很小一部分的资金需求。P2P网络小额信贷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小额信贷进行了创新式发展,解决了传统小额信贷供给机构的资金供不足的难题,不仅是一种新的民间金融模式,还是一种创新型公益模式。文章以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的代表——“拍拍贷”和“宜农贷”为例,对现有的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金融创新 小额信贷 P2P 网络借贷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2)02-042-04

王紫薇 袁中华 钟 鑫

微 型 金 融 研 究

气最大的是“繁荣市场”(Prosper Marketplace Inc)。它成立于2006年2月,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繁荣市场已为 近110万人提供贷款, 累计交易额高达2.4亿美元。

最早在我国展开此项业务的是两个美国女孩子,她们创立了一个叫“我开”的网站,号召美国人把自己的闲钱捐献出来,专门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中国贫困人口提供贷款。从2007年5月创办至今,“我开”已经为200多名中国农民募集了将近10万美元资金。这两个美国女孩最初的想法是,将中国贫困妇女的资金需求放在网上,然后吸引美国的投资人和中国的爱心人士共同资助受助对象,主要模式是认捐。“我开”面临外汇管制问题,外国人不能向中国人提供贷款,所以只能从国外募集捐款,然后在国内周转,最后变成了赈款。

在中国发展较为成熟的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有拍拍贷、宜信宜农贷、贷帮、51GIVE、红岭创投等,本文主要对中国第一个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拍拍贷和公益性质的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代表——宜农贷的运行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和比较分析。

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8月,总部位于上海,是中国第一个P2P(个人对个人)信用网上借贷平台。宜农贷是P2P信贷服务领军企业宜信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新平台板块。通过宜农贷平台,有爱心的出借人可以直接、一对一地将富余资金出借给那些远在贫困地区需要贷款资金支持的农村借款人,一笔一、两千元的资金就能改变一家贫困农户一生的命运。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宜农贷累计资助16000余人次 ,资助金额达到近400万元。平台运营的具体信息如表1。

表1:拍拍贷与宜农贷平台运营情况比较

拍拍贷和宜农贷都是作为一个信息匹配平台,不吸储不放贷,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收取平台中介费维持发展。但运营的目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放款对象和不同的贷款利率。拍拍贷的借出者主要是出于投资目的,因此利率一般较高。益农贷主要是扶助贫困人群,有公益性质,贷款利率较低,借出者通常为爱心人士。拍拍贷的借款者和借出者的对接主要是采取投标这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属于完全“线上运作”;而益农贷则是有专门的工作团队对借款者的信息进行审核并公布,有部分“线下运作”。二者的风险控制方式也不同,拍拍贷主要通过“好友列表”这样的圈子来降低风险,益农贷通过资金的分散性来降低风险。

贷帮、51GIVE和红岭创投都有各自的定位,定位不同,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也不同。如51GIVE有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项目,红岭创投旨在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个快捷便利的渠道。但总的来说,以上提到的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都有着相似的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运营模式

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作为中心将借款人和借出者连接起来,第三方结算平台辅助平台的资金结算。线下运作的小额信贷平台会有信贷员或者相关团队主动寻访合适的借款人,借款人申请的借款信息也要通过信贷员的审核,再将合适的借款人信息公布于平台上。平台的资金供给方大多为个人借出者,也有其它来源,如批发委托贷款和定向支农信托等。平台主要靠收取平台服务费来维持长期运转。

三、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全球小额信贷市场上,中国的P2P模式能够从技术角度解决问题,并以创新的方式发展小额信贷,是值得称道的。但发展刚刚起步,还面临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 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P2P网络小额信贷现有的风险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借款者的信用风险,另一个是平台的网络安全性风险。

借款者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

2012总第276期2February

后的管理上。首先,在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中,有的平台会对借款者信息事先进行审核,然后再将通过审核的借款者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如宜农贷和贷帮。但也有的平台是借款者自身直接在平台上发布信息,如拍拍贷和51GIVE。在后者借款者自身操控的情况下,相当于是缺少了风险的事前把控。借出者常常由于信息不对称,不易通过虚拟网络了解到真实的借款者的情况,借款者的信用风险可能会给借出者带来损失。其次,大多数平台缺乏事中的控制,少数平台如贷帮,会在放贷后进行定期回访,为会员提供贷后管理报告。在风险的事后管理上,拍拍贷和益农贷等平台都只承诺帮助借出者催收贷款,但当借出者的款项确实无法收回时,平台不会代替借款人还款,损失由借出者自己承担。总的来说,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在源自于借款者信用风险方面的控制较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加强线下的风险控制,又会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最好的方法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各种创新的方式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

另外,网络安全性一直是困扰虚拟网络运行的难题。各种钓鱼网站以及黑客入侵可能会导致借贷双方的个人信息泄露,甚至会导致资金的不安全。这也是P2P网络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 合适的利率水平难以确定

拍拍贷的年利率最高为25.24%,还要加上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P2P网站的管理费用,总的加起来可达到现有1年期贷款利率的4倍多。而小额信贷的借款者常常是用于小型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短期资金周转,收益难以弥补这样高的成本,这样会导致风险增加。

宜农贷主要是公益性的,借贷利率较低,只有3%左右,比商业利率还要低,但在农村市场资金的供给比较少,就宜农贷运作的情况来看,因为利率过低,资金缺口比较大,借贷需求不容易得到满足。一个借贷需求可能在网上公布了很长时间都无法凑集到资金,借贷效率太低,也难以利用资金的流转,无法将商业效益扩大。

利率过高或是过低都不利于小额信贷平台的长远发展,但在合适的利率确定方面,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经验都较为缺乏。因此,随着P2P网络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合理的利率的确定上有所突破。

(三) 缺少相关法规规范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监管法律法规方面也较为缺乏。一是体现在P2P网络小额信贷其实质是一种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是否需要有网络金融中介服务的一个审核过程国家暂无相关规定。这样一方面有可能会给欺骗大众、非法使用资金的不法分子留下可操作空间;另一方面也致使公众会对P2P小额信贷平台产生不信任感,会怀疑P2P小额信贷平台的可信性,不利于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的长期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天涯论坛上对一些小额信贷平台的负面评价中可以看到。二是平台虽然说不吸储,但确实是采取了一种变向吸收资金的方式,这样算不算非法集资尚无定论。如果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为了利润而盲目扩张,可能会引发中国金融系统风险。

四、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改进意见

(一)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P2P网络小额信贷要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控制且不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可多利用网络信息的透明性。在事前和事后的风险控制中,可针对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的特点,多个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联手打造“P2P网络小额信贷征信系统”,在“事后”用一个网络系统将借款人的借款、还款记录以及其它与之相关的用户对他(她)的评价登记到联合平台中。小额信贷平台在“事前”就可通过系统信息查看借款人的以往个人信贷情况,也能避免个人同时从多个平台同时借款。在事中控制中,借款人应当被要求定期向平台和借出者披露自己的用款情况。

(二)寻求分散风险新机制

现有发展模式中,借出者在借款过程中承担了几乎全部的风险,无疑会降低借出者的积极性,不利于P2P网络小额信贷的长远发展。有的学者提出由平台来分担部分风险,但如果有平台做最后还款人,无疑有违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的初衷,而且会刺激有的人利用漏洞从平台中套钱,增加平台运营风险。为此,可以通过寻求同保险公司合作的机制来分散风险,小额信贷的借款金额一般较少,所对应保险费则能在借出者的承受范围之内,借出者比较谨慎,不能完全确定能收回款项的时候可以选择购买“借款保险”。发展“P2P网络小额信贷+保险”的新模式有利于平台的长期发展。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在短短三四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成熟,但它们的长期发展仅仅靠民间和市场的力量是远远不

微 型 金 融 研 究

够的,还需要各级政府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P2P网络小额信贷的相关政策,对现有的一些“灰色地带”,如金融服务平台许可性问题和平台吸纳资金的方式是否算非法集资的问题加以明确,可以对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的发展指引方向。二是对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加强监管,建立起规范的进入审核制度,增加平台的可靠信,也增加公众对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的信心。三是加强平台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平台对资金情况进行适当的信息披露。

五、 总结

本文以拍拍贷和宜农贷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有的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网络小额信贷存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合理的利率水平难以确定和缺乏相关规范等三方面重要问题。分析其原因,相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通过多个P2P网络小额信贷平台联手打造“P2P网络小额信贷征信系统”来增强风险管理。二是发展“P2P网络小额信贷+保险”的新模式来寻求风险分散新机制。三是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为P2P网络小额信贷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本文主要针对两个典型的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只是一般性的模式研究,深度上不够。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发现,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是制约它们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且在外国成熟的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中,它们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定性分析,还结合网络特殊性通过模型进行定量控制,在未来的时间里,笔者会专门针对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若梅.农村小额信贷:国际经验与国内扶贫社试点.财贸经济[J].1997(9).

2.繁荣市场(Prosper) http://www.prosper.com/

3.尤努斯动了谁的奶酪?--专访中国“小额信贷之父”、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教授. http://business.sohu.com/20110412/n280237559.shtml

4.拍拍贷http://www.ppdai.com/landing9.htm?gclid=CK-vne23pakCFRMRHAodPzW8uw

5.宜农贷http://www.yinongdai.com/index.shtml

6.张玉梅.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决策参考生产力研究[J].2010.12.

7.杨海平,李秀丽.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综述.武汉金融[J].2010(4).

8.张玉梅,王子柱.农户小额贷款新型模式研究.农村经济[J].2010.3.

作者简介:

王紫薇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袁中华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钟鑫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