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第一节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概述

(一)自主学习的几种观点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也称为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或自我调节学习(self regulated learning)。显然,这些意义相近但差别细微的名称赋予自主学习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研究者对其内涵和外延各有侧重,难以统一。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从参与学习的心理成分角度出发,认为自主学习是某些体现了个体能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品质的集合。只要学习者在这些心理品质上的表现符合某种期望,那么,这种学习就可以被认为是自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齐默尔曼(B.J.Zimmerman)便是此种观点的代表。

齐默尔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庞国维:《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为了进一步解释什么是自主学习,齐默尔曼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见表2-1)。(B.J.Zimmerman(1994),Dimension of Academic Self Regulation.In D.H.Schunk & B.J.Zimmerman (Eds.),Self.Regulation of Learming and Performanc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p.8.)

表2-1自主学习的理解维度

齐默尔曼的观点对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如肖川认为,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日第4版。)李波则把自主学习界定为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李波:《自主学习简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周青等也认为,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形成的行为。(周青等:《批判性思维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2)从学习活动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出发,认为自主学习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自主表现符合某种标准,其程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就可以称之为自主学习。

庞维国主张把自主学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八个维度来加以界定,认为当学生在上述八个维度上均能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其学习就被认为是自主的。(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载《山东教育科研》,2000(7~8)。)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方法由自己选择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学习时间由自己进行计划和管理;对学习过程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据此进行自我强化;能够主动组织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环境;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不等于积极主动的学习,也不等于绝对独立的学习,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从自主学习的名称出发,以自觉性、主动性作为界定自主学习的唯一标准。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工作和家庭情况,自觉地、独立地、主动地、灵活地、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方式、媒体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李光先:《关于自主学习的思考》,载《远程教育杂志》,2001(6)。)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法相对而言的,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自主学习要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马军红:《自主学习——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载《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因此,自主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学习的各方面,包括学习情绪、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与技术等作出主动的调节、控制,从而完成教育者启发、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过程。(权民:《自主学习: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学习方式》,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甚至一些研究者干脆认为,自主学习其实就是自学。

以上三种观点都各有侧重,要么从参与学习的心理成分出发,通过学习者心理活动的组成要素来确定自主学习,突出了自我的作用以及“元”成分的功能,有利于抓住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要么从学习活动自身的构成要素角度来审视学习者的行为结果,在学习者与学习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之间搭建平台,以几者交互作用程度的外在表现来确定自主学习,使自主学习的理论更加贴近教学实际;要么从自主学习的本质特点出发,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作为自主学习的依据,把自主学习的研究引导到哲学层面。但是,这些观点也有自己的不足。如突出心理成分的观点从横向上指明了参与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但是缺乏纵向的发展研究,没有从学习的各个阶段上进行甄别,也难于测查和评价,在实践中难以把握;从学习活动要素出发的研究使得评价的操作性大为增强,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体特点却语焉不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质培养的针对性相对薄弱;而以哲学层面的自

主性来进行阐述则忽略了与实践的联系,回避了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由于自主学习是多种心理成分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学习活动中各种心理成分的横向联合和表现有不同的类型,各种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本身的纵向发展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因而难以给自主学习进行标准化的定义。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上述的各种观点发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是其根本特点

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从属于教师的指挥,被动地在教学内容中按部就班进行发展的“大一统”模式所提出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变这种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片面教学,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发展的步调、方向和程度。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必须是学生内在动机的表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因此,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后自觉产生并予以实施的学习形态。如果学生学习是在外在压力、反感或排斥情境下的迫不得已,即使学习成绩再好,在学习中投入的精力再多,参与学习的心理成分再多,也不可能称之为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是在学习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学习活动也就没有自主性的发挥

自主性的发挥是需要一定的载体的。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活动本身就是自主性能否成功发挥的媒介。因此,自主学习的认识和评价不能离开学习活动,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过程来说,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如计划制订、问题确定、资料选择、内容确认等;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加工,如感知觉信息的获得与分析、记忆与存储、与原有知识的顺应或同化、思维过程的深入等;学习后的评价与反思,如对学习效果的把握、学习程度的确认、自己的不足与成就等。以上三个方面,都渗透了齐默尔曼所极力强调的

元认知成分,如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自主性应该在各个阶段都能得以最充分的体现,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于学习前的准备,自主性应该表现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上;在学习进程中,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意志功能的发挥上;在学习后,自主性可能更多地通过自觉反思表现出来。如果学习者在某个阶段上缺乏自主性,也不能称之为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进程各个阶段自主性发挥的统合。

3.参与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不仅仅包括自我的成分,它是多种心理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

参与学习的学习者内部因素主要体现为各种心理成分的协同作用。学习者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将对自主学习的性质和方向起决定作用,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自主学习的高峰体验,不能控制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学习。此外,这些心理成分还包括与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也含有与个性心理密切相关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因素构成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对于能否维持自主学习的进行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学习者的能力、气质、性格对于自主学习的速度、程度和质量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4.对外界资源有意识地利用与控制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

学习者并非在真空中孤立、静止地学习,而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社会所能提供的外界物理与心理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外部资源,也可能存在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机遇或情境,甚至存在阻断学习者学习行为与结果达成的各种消极影响。在自主学习的要求下,需要学习者对为我所用的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充分利用,既包括与学习相关的外在资源,如资料的占有与检索、时间资源管理、外在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如求助等),也包括对与学习本身直接关系不大,但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者的因素,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氛围、布置让自己安心学习的环境、学会利用多种媒体得以成长等。同时,也需要尽量控制不良影响的发生,如运用意志努力抑制外在诱惑的影响等。

二、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习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载《山东教育科研》,2000(7~8)。)因此,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是在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目的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有能力并自觉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使学习进程在符合自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从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不成熟,表现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还比较差,自制力比较薄弱,自主行为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学习的驱动和评价主要以外在的标准为主。小学三年级以后,自我意识获得一定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有自我评价的成分,能认识到自己学习行为的目标性,自主学习有了发生的前提和可能。到了初中以后,学习者的自我意识空前发展,对自我的关注使他们更多地从内部世界来思考学习的价值,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也使他们得以保证学习的方向性。在这个时期,学习者能制订合乎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发挥意志的作用,通过自制力抗拒诱惑。此时,如果引导得当,教育者扮演了正确的角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在动机的激发与强化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目的性的认识是与其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就是与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紧密相关。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主要源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足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获得合乎自己知识结构的信息。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激发出来,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这是一种积极、持久、力量强大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激发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才可以维持下去,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外界变化对学习进行监督和调节。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越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就越强。理想、信念、价值观都涉及个体自我比较稳定的核心动力特征。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与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联系得越紧密,自主学习的特征才表现得越突出。

(三)学习能力的逐步完善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内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是通过学习策略表现出来的。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可以分为三类:与具体学习行为有关的策略、与元认知有关的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具体学习策略指的是在从事某个学科学习时为了经济、效率和成果最大化而采取的个性化学习措施或策略,比如记笔记策略、辅助线策略、记忆策略等,如果学习者没有掌握这样的策略,学习将事倍功半,难以产生成功体验,也就难以坚持自主学习。元认知策略属于一般学习策略的范畴,不管什么样的学习都需要元认知的参与,需要对学习进行调节和监督,需要对认知活动的进程进行监控,表现为学习者在一定目的指引下的计划、检查、反思等,它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特色。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性质的学习策略,它主要是对时间资源、外界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利用和掌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能学”,才可能主动自觉地学,产生自主学习,这是显而易见的。

三、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因以往教育中不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而引起人们注意的。尤其是对于接受学习而言,二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体性的参与,接受学习则侧重于将成定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学生观不同。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在于充分相信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信学习者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学习者是自己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接受学习则认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才可能发挥好,教师仍然是教学的核心,学习者是知识体系的被动受纳者。

(3)学习内容不同。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确定的,是属于学生感兴趣、愿意努力钻研的内容。从水平上来看,它可能高于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也可能低于这个水平;从系统性上来看,它是零散而不系统的,价值多元且可能良莠不齐。而接受学习的学习内容是由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确定的,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是按照学科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安排体系的,系统而规范。

(4)学习动力不同。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自我强化和内部动机,在不断的自我激励中产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条件,排除干扰,解决困难,以达到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接受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外部动机逐渐向内部动机转化,其强度也随年龄而增长,强化物主要来自教师的表扬或奖励。

(5)师生关系不同。自主学习中教师处于辅助、引导的地位,帮助学生完成既定目标,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知识交流主体。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知识、真理和成人社会的化身或代表,是知识传授、技能养成、品德规范的执行者与监督者,与学生形成从属关系。

(6)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对自主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看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各个环节的主体性发挥得怎么样,以及学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获得了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新颖性的体验、达到了自己确定的目标。接受学习的评价主要在于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程度如何,对于个体的情感体验、知识过程等方面的关注比较缺乏。

虽然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区别,但并不能说接受学习是一种落后的学习方式,也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可以替代接受学习。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应是:自主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前提,接受学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相互补充,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进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接受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学习形式,而自主学习的存在则具有特殊性。就目前而言,接受学习是一种被公认为最经济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比较短的时间迅速获得大量系统化的人类知识经验,并在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技能,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只要智力发育正常,具备接受学习最起码的生理要求,接受学习就有可能实现。而自主学习则不然,它要求学习者不但应该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基础,还应该具有比较充分的自我意识,能够自主

地确定、生成和监控学习的整个进程,学习的自主权在自己手里。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流形式。

(2)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之前以及初始阶段,接受学习是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表明,学习者只有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学习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施自主学习。但是,这些条件是在个体自然成熟与后天社会环境、生活实践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的。如学习者在小学中、高年级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目标意识,但是其动机仍然以外部的奖惩为出发点,兴趣也十分不稳定,意志力还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形成。可见,在小学时期,自主学习虽然有了存在的可能,但仍然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但是这个时候的学习者稳定性不够,体验到的内心冲突频繁、激烈,自制力比较差,自我意识易于两极发展。因此,自主学习应该与接受学习交叉进行。只有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能力全面,教师才可能由接受学习中的关键角色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的辅助角色,放手让学生在某些知识领域开展自主学习。可见,那种超越学生发展水平,盲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接受学习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应该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自主学习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也使它不可能取代接受学习。第一,自主学习难以保证学习者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某些知识可能是不完整的,也可能只注意焦点问题而没有抓住核心和关键;第二,自主学习由于是自我探索,在时间和精力上显得并不经济;第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个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是自己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它的前提是必须有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存在,而自主学习本身并不能提供这样的知识结构;第四,为了保证全体学习者具备最起码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些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的安排是不考虑学习者自身兴趣的。以上四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解决。

小结

本节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内涵、特点、条件,以及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和内涵,有三种观点:一种突出了自我的作用以及“元”成分的功能;一种从学习活动自身的构成要素角度来审视学习者的行为结果;还有一种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作为自主学习的依据。关于自主学习的特点,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是其根本特点。关于自主学习的条

件,强调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能力。在比较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联系和区别的时候,强调自主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前提,接受学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相互补充,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进步。

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6-05T11:48:41.2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1期作者:刘永玉[导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了课堂。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浪教育工作站733109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了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比较这两种学习方式,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正如布鲁纳认为,了解一般的有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学习方式花费的时间较多。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灵活选择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促发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究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知识学生都能探索得出,有些教学内容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应该看到,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不能说教师讲解就导致机械学习。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内因外因均具备,即使前进的步子小一些,也是有效的学习。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理念: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第二,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只要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那才是最有效的。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重视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打好基础,没有一定的基础,一味地强调探究学习是不可取的。探究性学习不只重形式,更要重视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适合运用哪种学习方式就用哪种,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适合于学生自身的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是大有裨益的。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然而有的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我认为,只要能完成教材及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以的,不一定确定谁主谁辅,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看过程看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而同归罢了。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19-01-24T14:03:28.36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7期作者:赛雪梅[导读] 如何以课堂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小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嵩阳一小651700 摘要: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为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新问题,我们需要彻底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起探索、提高的平台。以下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如何以课堂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小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带领学生探索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要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新知的探索者。 一、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没用疑问,是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跌宕起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利用教材上给出的每一幅图片或趣味问题,或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感受数学,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通过主体活动,促成数学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这一节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把小刀、一个土豆,对于为什么布置这个任务学生非常期待,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让学生对着土豆的一边切下,看有什么图形出现,然后让学生从一边切到另一边,一直垂直切,当四边都切完,看看又会出现什么图形。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就可以开始今天的课程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动追求知识的特质可以丰富学生自己的知识资源,培养自己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这种教学也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成功的转变,正如当代教育改革先锋郭思乐教授所言,教师成为了“生命的牧者”。 二、改进学习方式,采用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1.师生关系平等,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小学课堂上,若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畅所欲言,大胆表现自己。教师不能太过于严肃,小学生年龄小,相对喜欢和蔼的教师。教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被学生看在眼里,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获得学生的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例如“250×40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这道判断题,有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如果教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教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思维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虚心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才会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依然要表扬他们的积极性,而后再指出错误进行纠正,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2.运用小组机制,利用生生合作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探究,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形成学习的合力。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留出小组成果展示的时间或再次组织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机制组织学生竞赛。不论是复习提问还是新知探索,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最先完成,看哪组掌握得又快又好。学生有着极强的好胜心,这个方法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去预习、听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成绩。例如在复习各类运算时,教师可提前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题板,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待每个组员都做完才算是整个小组完成了,然后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为了在课堂上取胜,课前各组的优生都会主动帮助各组的学困生,从而形成了“兵教兵”的良好学习风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及合作式学习方式都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并且已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因为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独立性、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倡导平等、合作和交流。以上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实践探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启示。

最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精品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鲁平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 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90851

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自我调节策略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策略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程度进行监控、管理朝向目标的前进过程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还可消除焦虑,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分散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 关键词: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迈入了“学习化”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已无法使个体应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毕生面临的发展任务。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挑战的“主动” 学习者则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对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且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策略水平不高。在学习策略应用上表现为心理学习策略维度和行为学习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高,自我调节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低,说明大学生更擅长运用复述、阐述、组织加工、积极反思、寻求人际帮助、文献求助和实践应用等心理或行为策略。这些策略使用水平较高是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基础和中等教育,这些已有的教育经验较为强调这些策略的教学和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影响较大。但这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调节问题,使得学生情感控制、动机控制和理解控制等策略的使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和全面发展。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自我调节策略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策略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程度进行监控、管理朝向目标的前进过程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还可消除焦虑,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分散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依据元认知,使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控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的一系列计策或谋略。学习策略可以表现为外显行为,即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既可以是一般性的通用策略,如监控策略,也可以是具体的,与特定学科有关的策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也可以是自动化的,无需意志努力。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类型、强度影响学习策略择用的类型、水平和有效性。一般说来,表面的、低水平的学习动机将会导致表面型的、消极的学习策略;而具有深层次学习动机的学生所采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接受学习(一)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接受学习(一)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代写论文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均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正确地对待接受学习:明确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寻求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融合;倡导把建构主义理论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以整合的创新学习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一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基础教育课堂中能否废止接受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接受学习?笔者拟就上述问题作点探讨。 一、关于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1.两种课堂学习模式的比较 最基本的课堂学习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或者称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探究学习有被神化的倾向,俨然成为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际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探究学习也不等同于意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从学习内容看,接受学习适合已定论的学习材料,探究学习适合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具体材料;从学习效果看,接受学习对学习内容掌握的速度快、系统性强,探究学习速度慢不成系统,但记得牢、易迁移,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组织形式看,接受学习适合集体教学,探究学习适合小组学习或个别教学。1]由此可见,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人的认知活动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接受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探究学习是接受学习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需要说明的足,在接受学习中,我们倡导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关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接受学习的三种类型。一是机械性接受学习,指的是学习者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完全是注入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二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指学习者缺乏学习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学习;三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指学习者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理解性的学习2]。新课程所摒弃的是前两种接受学习,我们所提倡的是第三种接受学习。水平高的教师善于在接受性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探究性的观念、原则和方式,达到发现的目的。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心理过程。有意义接受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是指在学科学习中,将有意义的材料同业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知识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方式。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认知结构同化论。他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被动的。相反,他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重建和改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在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有关知识;经过同化学习机制,运用分析思维和演绎推理方式,使新知识与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找到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然后,再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检验、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迁移3]。 (3)有意义接受学习也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将大多数内容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等方式来建构,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学习,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接受学习的教学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方式系统地呈现,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北滩小学:杜积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

自主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探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现将模式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出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同学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出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同学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同学积极考虑,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同学以足够的

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同学围绕探究的问题,自身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身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倡议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同学,充沛发挥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身的见解,充沛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同学,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考虑的效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效果,培养同学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促进同学自我考虑、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在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 推荐相关《自主学习案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但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因为接受式和发现式都是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自主学习却大多成了接受式的变式,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多数做法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评价。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呢? 第一,问题必须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老师的问题强化给学生,说成是学生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学习,这不是自主学习。当然教师可以预设一些问题,但预设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第二,自主学习必须有选择性。我们课堂上大多数的“自主学习”并没有给学生以选择性,这也不是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根

据学生实际把学习内容分解为几个部分,确定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的内容、指导学习方法、限定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但学习过程设计要具有多层次性,给学生创造思维碰撞的机会和时间, 第三,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许多“自主学习”安排中,不给学生搭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平台,完全由教师判断优劣,学生为教师回答问题,这也背离了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则,因而不是自主学习。教师的职责是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正确的要给予有效的强化,错误的要得到有效的纠治,片面的要得到有效的弥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因此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通常也把这类教学策略称之为"自主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教学策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例,孔子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典范。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呢?我就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几年来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参与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教学过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取出所需要的资料,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要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是要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或者对他人意见做出评价,做到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预习、主动复习,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等。 比如,我在上《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对于草原,很多山村的孩子只从一些片段或者是一些图片上有一点认识,真正到过大草原的根本就没有,我也没去过大草原!那怎么办呢?我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布置各种不同的任务,从各个渠道去收集和认识大草原,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孩子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表扬,自己要求学习的劲头、求知欲望更浓,对课文理解就更深刻,就更能感受到作者文章要表达的情感,课文教学目的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老师也成功的把学生引上爱学习的路上!比起老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灌输,学生被动的当录音机效果,不言而喻! 另外,课堂教学应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是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许多创新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就学习而言,学生学会合作,享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便会加强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合作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在《东郭先生和狼》一课中,我没有急着讲授课文内容,我也没要求学生要怎样去了解课文,我只布置一个任务:全班同学在各组组长的组织下,编演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看哪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中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趣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激发灵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推力,它就象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小熊分西瓜》的故事:熊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儿子,给了他们1/3、2/6、3/9三个分数,要他们选择自己要得到的西瓜数量,大哥说我比较大,给弟弟分多一点吧,选择了1/3,二哥也说,我是哥哥,多的应该给弟弟,它就选择了2/6,三弟没办法只好选择了3/9。然后,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说,三个小熊说的对吗?它们到底得到了多少西瓜呢?”这时,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带着我的问题通过画图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也有的同学用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发现1÷3、 2÷6、3÷9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商不变。看到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都纷纷使出自己的本事,各显神通,我真替他们高兴。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独立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把自己剪好的松树、衣服、五角星、蝴蝶等图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看”、“折”、“比”,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过程,理解了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递、知识互补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意志和品质。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灌输式”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

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 2、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 1、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观念急剧更新。二十一世纪更将充满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主精神、自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

探究式学习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内化途径(皮亚杰认为有同化和顺应两条)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旨在通过探究学习来凸显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教学意蕴 1. 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 第一,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开放性。人是开放性的存在,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这是开放性立论的人学依据。可以说,开放性的精神正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所谓“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六大解放”表面上看解放的是学生的身体,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的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的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正是探究学习的精神要旨。 第三,创新性。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尽信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数学学科定安县实验中学张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解题反思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只要能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捷径;学生只要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等于建立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推进机制。在长期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途径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我完善。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种教学技术的支持。在新课程教改中,本人对不同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解题反思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习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解决后不要停止,应立即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后的反思,并把反思中的得失板书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 2、教师要启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发现和结论的猜想,并树立自觉的猜想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猜想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出发,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自主学习。 3、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4、反思题目结论,进行解题成果的扩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而且还要将反思对象扩展到学生作业后要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师生在教学上便产生了互动和交往,根据从学生的反思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很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 案例1:在讲解《勾股定理》时,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c b a =+。 问题提出:那么当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为多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解题的题目,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再结合平方根的知识,得到斜边的长度为5254322==+。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结果进行反思:从具体再到抽象,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相同题目的解题公式: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222,,a c b b c a b a c -=-=+=。 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使学生自己应用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探索学习。 5、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外,用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解题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