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同步测试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同步测试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同步测试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同步测试

《九日齐山登高》同步测试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虏弦.悬.疑玄.妙B.才俊.疏浚.竣.工

C.四散.播撒.撤.退D.潇.湘肃.穆啸.傲

解析:选B。A项,xián/xuán/xuán;B项,都读“jùn”;C项,sàn/sǎ/chè;D项,xiāo/sù/xiào。2.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一组是(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①是对项羽自刎的批判,③是对项羽穷兵黩武的批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解析:选A。B项,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并提供”;C项,介词赘余,去掉“在……中”;D项,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紧密,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峰回路转,华亭寺的山门突现在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说也奇怪,游人都只觉其可喜而不觉其可怖

②我也在别处还没有看到过望得如此既大且好的山门神

③似乎正在捉拿妖魔

④山门前相当宽广,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门神,硕大而狰狞

⑤大概因为知道他俩是狰狞于貌而不是狰狞于心

⑥他俩巨目怒睁,巨臂长伸

解析:首句“峰回路转,华亭寺的山门突现在眼前”说明后文所写首先应是在山门所见,第④句是照应“山门”,承接前句最紧密。第⑥句是第④句中“门神”的具体描写,应紧随其后。第③句是形容山门前门神的具体形象的,所以应接在第⑥句之后。第①句中“其”是指代前面所介绍的“门神”的,应靠后。第⑤句应是对第①句“说来也怪”的原因的解说,故放在第①句之后。

答案:④⑥③②①⑤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7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6.首联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情味,找出来分析。

(“涵秋影雁初飞”中的“涵”,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和飞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喜悦。)

7.“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此”指什么?全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此”指人间的烦恼和变幻无常。豪爽和旷达的情怀。背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将赴吴兴①登乐游原②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③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④。

【注】①吴兴:唐代郡名,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②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地势高敞,可俯瞰长安。③麾:这里指旌旗。④昭陵:指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8.这首诗的一、二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一、二句使用了反讽手法,正话反说,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懑之情。

9.诗的三、四句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将其确定为诗眼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三、四句的诗眼是“望昭陵”三字。因为它描写了诗人离京之前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的情态,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太宗“贞观盛世”的向往,也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晚唐政局衰颓的失望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金谷园①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②,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③。

【注】①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的金谷涧中。②繁华:指当年金谷园中的繁盛景象。逐:伴随着。香尘:指贵重熏香木材沉香木的粉末。王嘉《拾遗记》上说,石崇曾“屑沉香之木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过着极其奢靡的生活。③东风怨啼鸟:系“啼鸟怨东风”的倒装句。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绿珠。孙秀要抢夺绿珠,石崇不答应。孙秀就假传圣旨,要逮捕石崇,绿珠跳楼自杀。

10.诗人对景象荒芜的金谷园遗址的描写,描绘出一种什么境界?抒发了怎样的情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绘出一种苍凉、凄迷的境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思。

11.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并说出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如“无情”的流水、“自春”的草、啼鸟的“怨”等,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既反衬出诗人的多情——对“繁华事散”的不尽感慨,还抒发了对“繁华事散”产生的无穷感伤。

四、语用创新

12.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横线上。

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

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13.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己驾车到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在农家乐里玩些啥?在树干上荡秋千,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农家乐里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1)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

(2)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或“农家乐,乐农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